首页 > 文章中心 > 橡皮泥教案

橡皮泥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橡皮泥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橡皮泥教案

橡皮泥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验探究;橡皮泥;就地取材

作者简介:徐蔼丽(1976-),女,甘肃会宁人,理学学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是“初中物理简易微型实验实践与研究”.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做好实验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非常重要,同时它又是达成物理教学目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有些学校由于缺少实验器材使得好多实验都无法进行,教师只能以讲代做,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对一些实验现象只能通过想象去记忆,使教和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用土实验代替洋实验不仅可以解决实验器材缺乏的问题,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规律、激发动手能力、提高创造能力,还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到物理非常有趣,从而达到现成器材不能达到的目的.例如,橡皮泥几乎是每个同学儿时最喜欢的玩具之一,明明是圆柱体的橡皮泥,可在她(他)们的手里,一会儿变成了“好吃的”香蕉、面包、花生等,一会儿变成了“好玩的”羽毛球、雨花石、救生圈等,不一会儿又变成了“可爱的”乌龟、金鱼、小鸟等,不胜枚举.由于橡皮泥的可塑性,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同样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青睐.下面按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次介绍.

实验探究1:探究――物体的质量与形状是否无关?用天平称出圆柱体橡皮泥的质量,再把它捏成圆球、长方体等不同的形状,用天平依次称出它的质量,发现都是相等,说明物体的质量与形状无关.

实验探究2:探究――同种物质的密度与质量、体积是否有关?用天平测出橡皮泥的质量m,在量筒中盛体积为V1的水,用细线系住橡皮泥并把它完全浸没在水中,测得总体积为V2.则橡皮泥的密度ρ=mV2-V1.类似的,再分别把两块、三块橡皮泥捏到一起测出其密度.最后,分析数据,总结结论:在状态、温度、压强等相同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与质量的多少及体积的大小无关.

实验探究3:探究――影子的形成原因.把一长圆柱体橡皮泥立在桌面上,用一小手电筒在不同方位照射,观察得到:由于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沿直线传播,在不透明体的背面形成影子.

实验探究4:改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器材.教材中所述的实验如图1所示,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方格纸,把一薄玻璃板竖直固定在纸上. 将点燃的蜡烛A立在纸上,将另一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与蜡烛A的像重合之处.观察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测量像、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等等.用蜡烛做此实验有四点不便.第一、实验开始时,点燃的蜡烛A不好固定.第二、实验过程中,蜡烛A容易跌倒而引发火灾.第三、蜡烛A在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有高温液体从侧壁流下而发生烫伤现象.第四、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A逐渐变短,为了保持两根蜡烛完全相同,将蜡烛B也要随之切短,造成了材料的浪费.而假如用两块完全相同的橡皮泥代替蜡烛A、B,则上述问题都随之迎刃而解.

实验探究5:探究――力的两种作用效果.用力捏一块橡皮泥,观察到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用力推一块橡皮泥,可使它由静止变得运动、由运动变得静止、或者改变运动的方向.总结得到,力的两种作用效果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探究6:探究――塑性、塑性形变的概念.用力捏一K圆柱体橡皮泥,观察到它发生了形变,松开手后它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像这样,物体受力发生了形变,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做塑性,也叫做范性;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也叫做范性形变.

实验探究7:探究――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的大小关系.取两块相同的橡皮泥,一个捏成圆球,另一个捏成长方体.用一直尺同时推二者以相同的速度前进,撤去直尺后,可观察到,长方体向前滑动的距离较近,圆球向前滚动的距离较远.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是由于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距离远近不同,说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不同.因此得出结论:在压力大小相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条件下,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实验探究8: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把一块橡皮泥平压到竖直的玻璃板上,观察到橡皮泥不掉下来,依此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探究9: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把橡皮泥放入水中下沉,浮力小于重力.把同一块橡皮泥放入浓盐水中漂浮,浮力等于重力.前后比较,重力大小不变,浮力增大,定性说明浸在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探究10: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用细线系住橡皮泥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橡皮泥受到的重力G物,再把橡皮泥分别浸没在水中、浓盐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则橡皮泥受到的浮力F浮=G物-F拉.与之类似,把同一块橡皮泥分别一半、全部浸在水中,也计算出橡皮泥两次受到的浮力.分析数据,总结结论: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是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实验探究1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把同一块橡皮泥分别捏成圆球、长方体浸没在水中,利用公式F浮=G物-F拉计算出橡皮泥两次受到的浮力,发现两次浮力大小相等,从而得到结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实验探究12:探究――轮船的制造原理.由于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铁块在水中会下沉,那么为什么用钢铁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呢? 把实心的橡皮泥放入水中,看到它下沉,沉到水底,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用镊子把橡皮泥从水中夹出,捏扁成一片,再把边缘一点一点折起一些,使中间空出,即把它做成“空心”的.口朝上放入水中,看到它现在是漂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总结这个实验,我们得到: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的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需要把它做成“空心”的,以排开更多的水,增大受到的浮力,从而浮在水面上.这就是轮船的制造原理.

实验探究13:探究――绝缘体的导电性能.如图2所示,把电池组、灯泡、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把一块橡皮泥接到导线夹A、B之间,闭合开关,观察到灯泡不发光.从而说明:橡皮泥是绝缘体,绝缘体不容易导电.

通过以上实验,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把橡皮泥应用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时,操作更加简单、现象更加明显,真可谓是小材大用.其实很多就在我们身边的物体都可能成为我们很有用的实验器材.比如,取两个外观相同的火柴盒,放到相同的桌面上,用大小相同的力对二者吹气.观察到一个已飞出很远,而另一个几乎纹丝不动,为什么呢?原来一个是空的,质量较小,另一个装满小石子,质量较大.质量大的物体具有的惯性大,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此实验是不是很有趣呢?再比如,用大针筒逐渐抽出空塑料瓶中的气体,可清楚地观察到塑料瓶逐渐变瘪,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等等,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也深受初中生的喜爱.

总之,只要我们有一颗上进的红心、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对勤劳的双手,就地取材,自制教具,我们的物理课堂距高效课堂的目标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橡皮泥教案范文第2篇

活动名称:祖国妈妈的生日

活动目标:

1、知道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并热爱自己的祖国。

2、通过制作生日蛋糕来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

活动准备:

1、图片:有关国庆节的图片。

2、工具: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生日蛋糕

1、提问:这是什么,是谁要过生日?

2、教师播放国歌与国旗,提问:现在你们知道是谁要过生日了吗?

小结:是呀,我们的祖国妈妈要过生日了。

3、提问:祖国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每年的十月一日是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

二、生日祝福

请幼儿每人说一句生日祝福语送给祖国妈妈。

三、制作“生日蛋糕”

1、提问:你们过生日时,爸爸妈妈会给准备了什么礼物?

2、提问:那我们给祖国妈妈怎么庆祝生日呢?

3、教师出示“生日蛋糕”,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制作方法。

提问:看看这个生日蛋糕是用什么做的?

4、教师示范讲解蛋糕的制作方法:先撮成一个圆球,再轻轻地压一压,最后搓一根小棒做生日蜡烛。

5、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6、展示幼儿作品,一起为祖国妈妈唱起歌曲“祝你生日快乐”。

橡皮泥教案范文第3篇

那么,什么是能力呢?从广义上讲,能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本领;从狭义上讲,能力是指能完成某种任务的心智和体力两方面的一种潜在功能、技巧和素质.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的能力有审题(阅读、理解、想象)能力、解题(思维、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动手、探究、创造)等能力.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从提出理论到检验理论都离不开实验,因此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应是重中之重.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挖掘新课程教学所具有的优势,培养并发展学生实验能力,笔者谈谈认识及做法. 

1讲故事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积极学习参与实验的愿望 

物理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唤醒学生积极学习的愿望,进而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 

笔者在教学苏科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这一概念时,给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强调兔子走完全程所需的时间包括兔子路上睡觉的时间,因而平均速度应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通过“龟兔赛跑”这一耳熟能详的儿童故事,使学生积极学习的欲望高涨.在此基础上,抛出“火车从上海站出发途经苏州站、常州站开往南京站全程的平均速度问题”时,学生正常都不会遗忘总时间应加上途中火车在两站休息的时间. 

再比如教学“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这一概念时,创设班上两个同学在街上跑步时的情境,通过两人的对话,提示物理规律.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古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而在物理教学中,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积极学习的愿望,是培养并发展学生实验能力的前提条件. 

2以身边的小物品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笔者常常利用学生身边接触最多的学具完成一些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由于器材普通,学生人人都可以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结果,揭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实质,不仅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了知识,不知不觉中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 

如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声现象”中“声音产生的原因”这一概念时,可以以学生的直尺作器材,使一端压在桌边,另一端用手拔打,会发出声响,同时看到直尺在振动,从而得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的产生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一概念.在讲声音三要素时,还可以利用该实验进一步探究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 

讲“惯性”时,可以利用一块橡皮、一本书做演示实验.把橡皮放在文具盒上,迅速抽走文具盒,会发现橡皮留在了原处.说明“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再让橡皮与文具盒同时向前运动,文具盒突然停止运动,会发现橡皮继续向前.说明“运动着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从而得出“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状态的性质即惯性”. 

再比如教学“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时,将胶带纸圈的一端展开约30 cm长,手持展开的一端,把胶带纸圈扔出去,发现不管怎么扔,胶带纸圈总会落向地面.且静止后,展开的胶带纸正好成竖直方向,垂直于水平面.现象说明:因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所以胶带纸圈总会落向地面,且展开的胶带纸正好竖直向下.用此方法也可以做重垂线的演示实验. 

3边学边实验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所谓边学边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采用边学边实验教学组织形式,符合“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因而对于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因而要实施边学边实验教学组织形式,就必须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积极创新,自制实验器材.比如在“探究物体的重心是否一定在物体上”时,有学生就举起手中的胶带纸,说“它的重心不在物体上”.得出“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这一正确结论.再比如在“探究物体不受力时将如何运动?”,学生利用胶带纸做了另一个有趣的实验.先将胶带纸展开约30 cm长,手持展开的一端,令胶带纸以手为中心作圆周运动.突然松开胶带纸,胶带纸将沿松开端的切线方向做直线运动.从而得出“物体不受力时将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结论.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在物理教学中采用边学边实验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正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去实践的.开展边学边实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比如在教学“物体的浮与沉”时,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一块橡皮泥和一只盛水的玻璃杯设计一个可控制物体浮与沉的实验.经过同桌紧张的讨论,分析和操作,很快就形成了两个方案:方案一,先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浮;方案二,先将橡皮泥捏成一团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橡皮泥捏成船形,它就能浮在水面上.边学边实验的学习探索过程,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

4抓住实践活动课,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 

苏科版物理教科书每学期都安排了实践活动课,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要认真对待实践活动课,精心设计实践教案,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但又不能拘泥于课本. 

4.1认真上好课本上的实践课 

如教学苏科版教材九年级下册“探究家庭用电的几个问题”一课,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活动目的,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实践工具如电能表是否方便读取示数,各家用电器是否能单独控制通断,以及安全情况,等等,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4.2根据学习内容自行设计实践活动 

如在教学苏科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光的直线传播”知识 

后,我们可以设计一节实践活动课:“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进行实践活动时,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提出要求:你们能想出测量出教学楼高度的办法吗?第二步,组织讨论:确定实践方向;第三步,引导探索:太阳下,每个物体都有影子,那么影长和物体高度有什么关系呢?第四步,学生实践:用长短不一的竹竿立在太阳底下,分别量出影长和竿长,得出在同一时间里,竿长和影长成正比例关系,由此算出教学楼高.不仅巩固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3根据学习实际,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橡皮泥教案范文第4篇

《机械制图》教学 兴趣 读图能力

机械制图,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研究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规律与方法的学科。而图样又是人们表达设计意图、交流技术思想的工具,是现代生产中重要的技术文件,素有“工程界的语言”之称。机械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制图能力和良好的读图能力,才能适应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而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自己没信心。那么,怎样让他们改变以前的学习态度和不良习惯呢?这也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喜欢并学好机械制图课,我尝试着用多种方法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课前备课充分,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

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充分地体会到,教师想要教好一门课,仅仅靠工作热情、责任心以及负责的工作态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需具备很深的专业功底。因为要想教好学生,教师对所授课程以及与本课程相关课程(平面几何、机械原理、机械制造工艺学等)有较全面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习惯多参阅一些不同版本的教材,多查阅相关资料;要自己事先多做绘图方面练习(如机械制图习题集、板书练习等);要充分地备课和写教案,从而在教学及布置和订正作业时驾轻就熟。同时,作为专业课教师还应时常接触实践活动,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总之,一个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业务进修,不断“充电”,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做到与时俱进。

二、课堂上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1.反串教师,激励学生的表现欲。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蓬勃的青春发育期,活泼好动且具有极强的表现欲,他们善于表现自己,但注意力较难集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较为持久地将兴趣锁定在教学内容上,我在课堂上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努力让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课堂上尽量减少讲解的时间,简明扼要地讲完知识点,提醒学生该注意的事项后,就让学生练习。在学生练习了一段时间后,让空间感较强、理解力较好且练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来完成习题的讲解。这样,教师一人的独角戏演变为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学生反串教师,让学生们都觉得很新鲜、很有趣,不仅给台上的学生提供了接受考验、展现自我的机会,也极大地调动了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拉近了听课者与授课者的距离,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2.在玩中学,强化学生学习的乐趣。组合体教学是《机械制图》这一课程的难点所在,而切割体又是组合体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个难点若不突破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后阶段的学习。机电班的学生以男生居多,他们爱玩,又富有想象力,对橡皮泥的搓、捏、切、截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为了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讲组合体之前,我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一盒橡皮泥。利用橡皮泥成形易、变形快的特点,借助橡皮泥来制作由基本形体切割而得的组合体。学生的创造欲与童心一下子就被激活了,连平时一向不爱学习的学生也跃跃欲试。纸上的平面图形经过自己的加工变成了一个个有形的物体,学习有了实实在在的意义,学生也看到了自己所学专业的意义,课余时间也被自觉地利用起来。

3.激励学生自我反思,纠正错误。对于初学机械制图的学生来说,画图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与错误,教师在进行作业讲评时一而再、再而三指出的问题总有一部分学生置若罔闻。高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极强,教师当众指出问题他会觉得没面子,进而与教师对抗。怎样让学生认识并自觉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呢?我尝试着在课前10分钟让学生自己作比较、找错误,并当众宣布自己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强调谁找出的问题多,谁自我反省能力强。这一做法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同,他们认为这是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与肯定。课前10分钟,大家互相交流作业,找出不足。有的学生找到了自己“图面不整洁”“虚线与点划线混用”的问题;有的找到了“粗实线与细实线不加区分”的问题;有的找到了“旋转体没画中心线”的问题;在上剖视图时,有的学生指出了自己“剖面线不均匀”“剖面符号标注不规范”的问题。经过一次次的自我反思后,学生画图越来越规范,图面越来越漂亮,自我反思也慢慢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

三、课后巧安排

1.巧作变通,让作业成为一种奖励。《机械制图》课是一门实用的专业基础课。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图能力与制图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获得是需要不断强化与反复训练的。十六七岁的学生正是贪玩的年龄,作业应付了事或不完成的现象时有发生,若是强迫他们完成,他们会迫于无奈勉强去做,但效果往往不佳。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消除他们心中教师“要我做”的心理,使他们自觉地成为“我要做”的学生。在印制课外习题的时候特意少印几张,并告诉学生只能凭上一次全对的作业才能换取新的作业,而且习题数量有限,早做好早得,最后做好的将拿不到习题。这让学生觉得新的作业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挑战。

2.用心写作业评语,激励学生的成就感。作业批改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前改作业,教师往往习惯在对的地方打上“√”,错的地方打上“×”,把作业分成A、B、C、D四等。许多学生非常反感作业本中醒目的“×”,一个又一个“×”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热情,而丧失了学习热情就失去了学习动力。为了让每位学生在作业中享受到成就感,我在作业批改上作了一些变化。对于全对或基本全对的作业批上“好!”或“真棒!”对于基础较差、正确率较低的,就找出他画对的地方并写上“这里画得好!有进步!”而在他画错的地方打上“?”对于作业比较清楚的就批上“认真!”“图面整洁!”对于上课反复强调而学生还是做错的就问一句“今天上课为何走神了?”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每一次作业看成是跟学生的一次对话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发现学生作业本中“?”少了,而“!”多了,学生课前课后也喜欢向教师提问题了。

橡皮泥教案范文第5篇

1 “定向—建模—生成”模式的产生背景

1.1 从“死物”到“生物”的生态回归

生物界瑰丽多姿千变万化,一切都处在永恒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中学生物课堂应该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生机勃勃的面貌以及奥妙无穷的内在机理。然而传统的课堂在分数和升学率牵制下,课堂教学演变为一种机械训练,忽视了学生的生命灵动和个别差异,课堂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无法从中体会到幸福和享受,只能承受负担与折磨。以加强双基为名死抠概念,为应付考试而呆读死记,以精讲多练为借口而“题海”泛滥,还有意犹未尽的“一言堂”,没完没了的“填鸭式”,大有将“生物课”演变为“死物课”的危险。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回归到生态化的轨道上来,追求生态课堂的自然与和谐。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把学生培养成做题与考试的机器,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关注的中心。接受教育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人格的完整,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养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中学生物课堂更应该回归自然,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终极指向。只有在生态课堂上,生物学知识才会带着生命的体温,搏动着自然节律。由此,学生的发展追求才是自然的、和谐的、可持续的。

1.2 于“劳心”和“劳力”上辨证求索

陶行知先生说,世界上有四种人:一种是劳心的人;一种是劳力的人;一种是劳心兼劳力的人;一种是在劳力上劳心的人。那么,教师是哪一种呢?其实教师并不专属哪一种,教师也可分为这四种。教而优则研,教而优则官,由此远离教学一线,远离学生和课堂,终日从教学理论到教学理论的,可算作第一种人;年复一年,拿着发黄的老教案,用着拿来主义课件,去面对年年不同的学生,这样的只能算作第二种人;多数教师劳心兼劳力,当为第三种人;而能在劳力上劳心的,是那些能成为教育大家的人。

每年的“减数分裂”教学之后,总有不少学生摇头叹息,为看不懂细胞分裂图、弄不清什么是同源染色体而苦恼;同时也会发现,总有几个教师在一边抱怨,“真的,讲过N遍了!”讲过N遍,学生还不懂,应该值得思考!讲过N遍,是同样的讲法重复了N遍,还是每次用不同的方法教授了N遍呢?如果是前者,从来就不分析学生不懂的原因,也不去寻找突破难点的方法技巧,再多的重复也是徒劳,这就是劳力不劳心的结果。如果是后者,应该相信,以不同的方法处理同一个难点,每一次改进,弄懂的学生一定会多一点,这样教学效率就会不断提高,这就是在劳力上劳心结果。如尝试着做模型,用橡皮泥做同源染色体模型,以此来演示减数分裂过程,将抽象的概念直观表达出来。如果没有橡皮泥,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毛线,没有毛线还可用不同颜色的笔去画一画……教师可以示范着做,学生可以模仿着做。“一言堂”、“满堂灌”教师虽劳力而常常无效,只有教学做合一时,很多问题才能自然而然地解决。因此,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在劳力上劳心”。而“定向—建模—生成”就是以“做”模型为核心,适应生物学科特点一种教学模式。

2 “定向—建模—生成”模式的理论依据

2.1 教育生态学与生态课堂原理

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教育生态系统分为宏观生态和微观生态,所谓“课堂生态系统”属于其微观生态的一部分,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时空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生态课堂就是以生态的眼光、态度与方法来观察、思考、分析课堂,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目标。

课堂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进行着输入与输出。但师生关系不能只是简单的授予、接受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把对方作为一种对象去控制去灌输,而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生态课堂要讲究“留白”和“弹性”艺术。“留白”就是要留出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操作,教师的“讲”要让位给学生的学。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与学生充分思维的自,教师只是学生思维的领路人,真正具有价值的思考过程不能由教师代劳。让学生拥有话语权,鼓励学生突破现成答案,大胆质疑。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独立个性得到发展。让学生拥有探究权,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参与、体验、分享、整合、应用,亲自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

2.2 模型方法和模型建构的原理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印刷物资商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印刷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