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六下语文总结

六下语文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六下语文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六下语文总结

六下语文总结范文第1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 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二、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刚开始,很多学生都没有这个习惯,我便采用表扬少数,带动多数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慢慢地形成习惯。现在,我班学生都能自觉地做到这一点。

2、在课堂中不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一个会提问的人就是一个会学习的人。

3、在班级中开展“夺旗评星’活动,不断规范学生的各种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写字姿势较好,字写得漂亮,奖励他一面小红旗;上课时,发言积极,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奖励一面小红旗;习作中作文写得好,奖励一面小红旗;考试时,能认认真真完成,不粗心,成绩优秀的同学,奖励一面小红旗。一个月下来,得到十面小红旗的,被评为语文学习先进分子。这学期,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很高涨。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我们班学生人数较少,后进生转化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了做好工作,我常到学生家中家访,和他们的父母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在班上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为他们找一个小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开小灶”,每课跟进,要求生字词语过关。

四、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我让他们每天搜集四个好词,三个好句。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在作文中也经常能发现他们写的好词好句。

3、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接龙、讲故事比赛、语文新闻会等,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活动中他们既增长了知识,又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总之,本学期以来,我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的实践中,使每一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学的经验的不足,本学期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1、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写字习惯很差,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六下语文总结范文第2篇

一、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一种能力构建,学习中必须遵循语言学习规律: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充分经历过程,习得言语。六下《顶碗少年》,文章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通过描写少年表演的动作、神态,以及观众观看演出时的反应,烘托出表演的精彩和“扣人心弦”的气氛。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描写呢?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内容,再引导学生关注表达,体会效果,从而进行仿写: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自由读课文3-7自然段,想:为什么说这场表演是“惊心动魄”的?边读边勾画批注。全班交流,并结合具体语句体会。讨论:这的确是场惊心动魄的表演,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的呢?朗读回顾。仿写:学习课文的写法,描写春晚的一个节目。交流。

以上过程正是引导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过程展开,习作效果好。根据文本语言的特点和段篇的区别,操作流程一般为:

1.品读感悟――读背积累――仿写迁移。

对于段落中陌生的语言现象、经典的语言表达样例,习作训练一般经历“品读感悟

――读背积累――仿写迁移”。比如:六下《匆匆》一课的第一段用排比的句式描写出时间飞逝的痕迹。对于这特色语言现象,我们就可以这样展开过程:

品读感悟:读一读,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练习朗读,读出时间的匆匆。

你发现这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读背积累:合作读,感受效果。试着背一背。

仿写迁移:联系生活说说还有哪些事物去了又来的?能学着课文,用排比的形式来表达时间匆匆吗?交流。

从品读感受、读背积累到仿写迁移,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实施有效,很多学生写出了精彩的语段: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海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

2.整体把握――细处着眼――内化再创。

“整体把握――细处着眼――内化再创”一般运用在模仿范文的篇章布局、构思立意、选材上。比如:六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讲的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再在交流中了解课文用哪些事例论述了这个观点,并总结回顾,从而了解议论文的结构;最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来仿写。

不管操作流程如何,其根本都是引导学生从感受语言到运用语言的过程。只有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带领学生充分经历过程,才能有效习得语言。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

模仿是一种继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假如只有模仿,社会就无法进步。所以,在样例习作训练中不仅有模仿,更需要大胆的创新。

1.仿其形,写己话。

创新作文的一个秘诀就是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在样例习作训练中,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敞开记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模仿范文那经典的语言样式,写自己的感受。例:《匆匆》第三段用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不经意间来去匆匆。在仿写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写,就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看书时,日子从翻动的书页间悄然溜过;打电脑时,日子从按动键盘的指尖飞过。看电视时,日子从炫烂的屏幕前晃过。

2.摹其思,立己意。

“思”即构思,是作者在选材、布局等方面的设计安排。习作训练中,一些学生对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却不知如何组织材料,如何表达。原因何在?关键是形不成思路,摹仿范文则是引发、拓展思路的一个切实可行而有效的办法。样例习作训练中,就要鼓励学生模仿他人的构思,但必须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意。如六下《我最好的老师》一课,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时,引导学生摹仿文章的写法来写一写自己的最好老师的一件事。

三、凸显情趣性实施

1.整合三维,形成合力。

整合三维的“样例习作训练”能使习作变得有情有趣,学生练得有滋有味。因为,融合三维的习作训练不再是死气沉沉、冷冰冰、机械的语言文字训练,而是学生又一次言语生命的成长历程。如:六下《藏戏》课末,引入其他剧种视频,当“黄梅戏”“越剧”勾起学生兴趣之时,引导他课后搜集资料,模仿课文从形成和特点两方面来介绍。之后,交流、评议中学生了解了不同的剧种,对于我国艺术样式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也激发了热爱泱泱华夏的情感,使得言语和生命共成长。

2.趣味为辅,形成推力。

兴趣是动力,是推力,是最好的老师。样例习作训练中,结合训练内容,巧妙地变换训练的方式,制造一些“情趣”,营造良好的氛围,能让习作训练事半功倍。

例:学习《各具特色的民居》,感受“客家民居”和“傣家民居”主要特点和文章表达后,出示图片,展示其他地区特色的民居:蒙古包、藏族碉房……让学生猜猜这民居叫什么名字?是哪里的民居?为什么这么猜?然后选择一个民居介绍它的特点,交流中再让学生猜猜他介绍的是哪个民居。这样,在猜中激发兴趣和写作欲望,又在猜中评议是否写出了这种民居的特点,使整个习作训练过程趣味横生,为习作提供了有效推力。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让我们带领学生在样例习作训练中追求注重“习行之功”,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六下语文总结范文第3篇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领会略读教学的性质,明确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让略读教学也同样绽放异彩呢?我通过对人教版六下第21课《我最好的老师》的公开课教学实践,谈谈我对略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领会略读课文教学性质

圣陶先生在1941年出版的《略读指导举隅》一书中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只是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由此看来,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精读和略读同样重要。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就学生的成长和实际应用作用而言,略读更具有独立阅读的性质,更贴近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更具有实用价值。

叶老前辈说:“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牢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可见,略读课的教学性质,就在于指导学生半独立阅读,通过个性化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其地位是学生从课内阅读通向课外阅读的桥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略读课文,教师更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不要逐段讲读,只要“粗知大意”即可,要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如《我最好的老师》一课的教学目的就可确立为:

1.通读全文,能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2.通过自主阅读,获取课文信息,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在个体自读合作交流和老师点拨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进行浏览、跳读、扫读等快速默读方法的训练,提高阅读速度。

4.进一步学习和运用“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这教学目标正是基于“略读课文是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到运用的过渡工具”,这一认识来确立的。

三、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教学策略的探索指明了一个方向,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略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把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巧用“导语”,简化教学。

例如略读课文《我最好的老师》课文前的导语是:“科学精神是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对我们来说,科学精神也需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地培养。默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在学生读导语,明确学习任务后,我先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这样学生就能自主地运用以前学到的概括方法来读懂课文。接着我让学生运用速读法快速捕捉课文信息,明白作者为什么称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最后,再引导学生用本单元学到的“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作方法,随堂练笔,反驳作者朋友的观点。课堂教学设计围绕课前导语展开,抓住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适时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处多走一个来回,整堂课教学环节简单,收效良好。

2. 放手实践,给予独立。

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站在更亮的舞台中间。如《我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一开始的快速默读,学生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捕捉到课文重要信息,初步理解怀特森先生是作者“最好的老师”的原因。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当全班学生群情激愤时,怀特森先生是怎样向他的学生解释的,明白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最后,围绕“终身受益”一词再次反复读文中几处关键语句,自主领悟“这种终身受益的教训”益在哪儿。为下面的随堂练笔做了铺垫。

3. 重点聚焦,略中有精。

虽说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教学讲究“略”,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因此略读教学要做到“精略相辅,略中有精”。

如《我最好的老师》一课,在学生粗知课文大意后,我确定了两个精读点。一是在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时,我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把课文有关语句进行删改,提取有用的信息,更换角色,走入文本,来当当怀特森先生向他的学生作一番解释,让学生明白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二是在理解“最好的老师”时,让学生自读课文,抓住“终身受益”这个词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来体会。整堂课我抓住了这两个着力点,重打细敲,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将让人终身受益,从而就理解了为什么作者称怀特森老师是他“最好的老师”这个教学重点。这就是“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

4. 方法迁移,循法而学

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和人文内涵,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延伸的作用。因此在略读教学中还应当瞻前顾后,把单元组几篇课文有机融融合,注重方法迁移,循法而学,最大程度地发挥略读课文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如略读课文《我最好的老师》教学,通过课始的导入:“这一单元的前三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科学精神是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对我们来说,科学精神也需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地培养。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老师。”我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带进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我让学生采用浏览、扫读、跳读等速读方法,寻找能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的具体事例。最后让学生再运用这个方法进行随堂练笔。这里既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做了总结和提升,同时又让学生感悟写法,进行了拓展延伸。

总之,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正确认识,教学得法,它发挥的作用并不比精读课文小。因此,略读教学,也可以很精彩。

参考文献:

[1]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194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六下语文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板块教学;全课程;简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0-0044-03

【作者简介】郭有吉,南京市天景山小学(南京,211100),高级教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

英语教学必须有文化的渗透,否则学生的语言学习便会沦为单纯的技能训练,失去灵性与意义。译林新版《英语》教材设置了文化板块,将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文化板块的内容与语篇内容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同时注重中外文化的比较,并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当下,人类信息交流日益频繁、深入,英语学习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实现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交流。因此,教师应在学生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关注文化知识的输入、文化意识的渗透、文化行为的塑造、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内涵与原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会或多或少地学到语言中的文化信息,要让学生关注语言本身具有的文化特性与功能,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二是要总结文化教学方法,使有意识的文化教学变得有意义。比如,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如何强化学生的英语文化观念,如何通过文化实践塑造学生的文化行为,形成跨文化能力等。那么,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应注重什么,具体途径又有哪些呢?

(一)文化教学要围绕文化要素进行

文化要素包含很多内容,其核心要素主要有文化产品、文化观念、文化实践、文化社群和文化个体。文化产品既包括有形产品,如建筑、衣饰、动植物制品等,也包括无形产品,如家庭、宗教、习俗、礼仪等,文化产品是文化教育的载体,以此为基础学生创建文化社团,参与文化团体活动,会形成一定的文化观念,从而实现文化教育的目标。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因此,英语文化教学必须紧密围绕文化核心要素进行,只有这样才会有所依托,而不至于让文化教学空泛。

(二)文化教学应贯彻全课程理念

文化包罗万象,在英语文化教学中要体现“全课程”理念,这既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途径,也是落实以文化为载体的语言学习的必然条件。教师在与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品德、语文、数学等学科整合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可以让学生感悟文化,形成跨文化能力。文化应渗透于教育的全过程,处处、时时、事事、物物都贯彻文化教育理念,这要求教师善于设计综合的教学活动,从而为文化教学提供有效的载体。

(三)文化教学应简约灵动

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宗旨是一致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教学应以生为本,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文化教学必须契合学生的特点,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进行,为他们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简约灵动、富有童趣的活动来开展文化教学;同时,由于一线教师占有的文化教育资源有限,这就决定了教师应形成简约的文化教学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效益最大化。教师可以通过简单而生动的语言创设文化氛围,呈现文化产品,引领学生参与文化实践,形成文化观念。

二、文化板块教学的实践探索

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从五年级始增设Culture time板块,对教师而言,文化板块“如何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需要深入思考。Culture time的教学不仅要有独立性,还要将其放入整个单元乃至整个课程的背景中,应注重课程整合,立足学生实际,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教育的双落实。

(一)独立成章,但又相得益彰

教学中,文化板块往往会与其他板块进行整合,比如Sound time,Fun time,Grammar time等,但作为内容独立的教学板块,教师必须考虑其教学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等诸多方面应保持统一性、有序化,不能因其他板块的加入而影响其教学进程。同时在与其他板块的整合中还要多考虑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应过渡自然、衔接有效。

如:在译林新版《英语》五上Unit 2 A new student(Culture time)的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复习课文,总结序数词与楼层的表达方式;然后由楼层的表达方式过渡到文化板块教学,教师呈现图片让学生了解In the US , this is the first floor. But in the UK,this is the ground floor, it’s not the first floor.在辨析英美对“一楼”的表达后,教师适时提问:How about in China? 将中国与英美进行文化比较,得出了It’s as the same as in the US.最后,链接本单元的Grammar time,教师以本校教学楼为例呈现语法板块:Where’s our classroom?和Is there a...on the first floor? Are there any computer rooms on the second floor?等。这样就将本单元的Culture time和Grammar time等板块进行了有效整合,同时又保证了板块的相对独立性。

教学中,教师要将文化板块置于单元整体教学中。如,在学习译林新版《英语》六上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时,教师结合Culture time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Do you like the king’s new clothes?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Why? 由此让学生发散思维,有的学生回答:No. Because it’s not real.有的W生则回答:Yes. Because the king looks strong, but he is silly . I like it.最后教师抛出问题What clothes do you like?由此引出学生对服饰文化的探讨。

除此之外,服饰文化的教学还应贯串于英语教学的始终,译林新版《英语》教材的每一册都会涉及服饰,教师可以通过时装秀、服装设计、服装推荐、服装导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文化渗透,在活动中比较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二)重在实践,体验文化生活

文化板块的教学要重视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文化,形成文化观念,塑造文化行为。

1.让学生做好文化教学的准备工作。

译林新版《英语》文化板块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内容相当广泛。教师除了要用好教材、录音、录像等配套资源外,还要在教学前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准备作业。在教学译林新版《英语》六下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的Culture time中涉及的中外名胜The Great Wall,Stonehenge,Buckingham Palace,Yellow Stone National Park,The Grand Canyon,The Great Barrier Reef,Uluru,Niagara Falls时,教师就要提前布置准备作业,如:搜集世界名胜的介绍或相关图片、游历者的感受等。将这些资源带进课堂,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异域文化,更有效地进行互动交流。

2.创设有效的文化体验活动。

体验是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根据Culture time的内容设计阶段性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做、讨论、推介等活动体验文化。如,在学习译林版《英语》五上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Culture time)时可让学生比较中外食品的异同,并让学生推介一种中国或西方流行的食品,然后让学生进行实践并展示,如制作汉堡、热狗或举行茶艺表演等。

3.通过交流与探讨,让学生形成文化认同。

在Culture time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文化评析”“文化辩论”等环节,以深化文化教学。如:在学习Food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Which food do you like best?Why?在讨论或辩论中,学生不仅要给出各自理由,还要呈现了例证,这些例证包括故事、表演、实物等。学生通过文化讨论、案例呈现表达各自对中西方食品的认识,实现了文化碰撞,培养了文化意识。

(三)因材施教,目标达成简约有效

Culture time教学要根据学生与教学的具体情况而定。下面,笔者以译林新版《英语》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的Culture time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结合文化的核心要素,进行因材施教。

Step 1 呈现文化产品

T:Boys and girls, what festivals do you know? S1:Christmas.

S2:Spring Festival.

教师呈现相关节日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感受节日文化。导入简洁明了。

Step 2 学习文化产品

讨论相关节日之后, 教师重点呈现三个节日Christmas, Spring Festival, Thanksgiving,然后让学生朗读并学习这些词汇。

学生在了解节日后,教师呈现三个节日,突出重点教学内容。

Step 3 感受文化产品

T: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on Christmas Day?

Ss:...

T:Yes. Christmas is the most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K.

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感受文化。教师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Chinese New Year is the most important holiday in China. We also call it “Spring Festival”.Thanksgiving is a very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S.

Step 4 体在社群中进行文化实践

针对不同的节日,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并进行合作表演。讨论与表演的内容包括:祝福他人、获得礼物、参与活动、分发食品等。

通过文化讨论与表演,巩固所学内容。让文化个体在社群中进行文化实践,感悟中外节日文化。

Step 5 形成文化观念

T:What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Why?

S:...

六下语文总结范文第5篇

一、循文而悟理,寓意的自然抵达

【现象描述】寓言教学是“言”“意”兼得的过程,二者理应相互促进,和谐统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失之偏颇,主要表现为重意轻言。有的教师盲目执著于对寓意的深挖细究,穷追猛打,而忽视了文本语言的教学价值;有的教师甚至直接把寓言教学等同于说理教育,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揠苗助长》时,初读环节就直奔主题,直接问“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在反复启发下,几个学生答出 “农夫太着急了”这个结论。显然,这个答案仍停留在内容层面,与教师准备好的“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这个板书不符,故而继续追问“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于是学生面面相觑,课堂一片沉默。

【对策解读】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这个经典譬喻隐含的另外一层意思在于:作为为了寓言的故事,“言”和“意”,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上例中的教师就犯了把“身体”与“灵魂”相割裂的错误。文本还未深读,词句还未品味,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都尚未具体感受之时,突兀地空谈道理,其理解往往是肤浅、刻板甚至是错误的。寓言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是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却是丰满传神、栩栩如生的。教学寓言,教师应该站在语文学习的角度,以文本为依托,重在文字的训练与感悟,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品读揣摩,展开想象,在故事里“走”几个来回,待到故事了然于胸,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抵达寓意自会如水到渠成一般自然而然。

如教学《揠苗助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直忙到天黑”等短语作思考:每一棵禾苗都不放过,他的心里怎么想?别人劝他休息,他又会怎么样说?关注农夫从“巴望”到“焦急”,从“筋疲力尽”到“兴致勃勃”的神态变化,通过朗读、表演、评议的方式沉浸到实际的言语当中去,入情入境,充分体会到农夫因为心有所盼,所以不顾禾苗的生长规律,做出拔苗助长的傻事。最后,巧妙安排一个父子对话的环节:儿子如何向父亲解释禾苗枯死的原因?得知实情后的农夫又会说什么呢?在这样的生生对话中,学生提升了言语表达能力,同时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欲速则不达”这个寓意。

二、适当而有效,文本的合理拓展

【现象描述】作为寓言的故事,大多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因此,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进行适度地拓展来丰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是值得提倡的。然而我们在课堂上也看到了,有的教师教学《鹬蚌相争》时,初读环节就出示文言文进行拓展,引入“赵且伐燕”中苏代对燕惠王的劝诫。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从文本中逐字对照寻找释义,给原本简洁清晰的教学任务盲目加码,不仅无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直接影响了固有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执教《螳螂捕蝉》时,甚至挖掘到“春秋时期,吴国政局与各邻国关系”这样的深度,逐一剖析,表面看教师引经据典,文化味浓郁,可实际上拓展的内容是否适当,使用的时机是否合宜,都值得反思。

【对策解读】寓言这种文本,穿越了漫漫的历史时空,凝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抵达我们现代人的面前,具有言简而意丰的独特魅力。寓言教学应该在简约与丰厚之间把握好尺度,既要关注年段要求,又要联系文本特点。拓展必须做到“适度”和“有效”。只关注文本,则稍显单薄;过度拓展,则会使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教学内容过于艰涩,导致教学过程繁冗低效。

以《螳螂捕蝉》为例,了解吴国的实际处境是理解侍从譬喻成功的一个难点,此时的拓展成为了必要。那么如何呈现拓展内容,使之更有效?教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以吴为中心的列国环视图,学生就能清晰看懂吴国当时所处的环境:一旦它贸然出兵,虎视眈眈的邻国对吴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借助插图与简笔画,这样的拓展,简洁高效,谁为螳螂,谁为鸣蝉,谁为黄雀,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目了然。当然,课堂实践时,最好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具体语言出发,抓住“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一句品读,再相机出示简笔画。这样一来,言意兼得,语文味会更浓郁,效果也自然更好。

再以《鹬蚌相争》为例,在学生透过文本语言,明白寓意以后,教师可以出示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漫画,鼓励学生发表看法,使学生从依托于文本的“知道”,发展为落脚于实际的“运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寓意的理解,这是一种拓展。学文后文白对照: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此时此刻的文言出示,不仅能再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帮助他们初步感受古文的凝练之美,这也是一种拓展。

三、新鲜而有趣,教法的推陈出新

【现象描述】寓言大多有亲切可感的形象,妙趣横生的情节,与童年有天然的联系,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寓言教学就应当紧扣这一文本特点,念好“趣”字诀,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但遗憾的是,我们不少老师,眼里有“寓”有“言”,偏偏缺失了“趣”。不管教材是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呈现(单篇寓言),还是以一个系列的方式组合(二则或三则),无论是初学者(二上《狼和小羊》),还是高年段(六下《螳螂捕蝉》),只要是寓言课,就只走一个流程:出示课题,质疑问难,疏通文脉,总结寓意。这种不关注教学对象,不体现文本特点的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枯燥单调,很难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学了寓言,既留不下形象,也留不下语言,更留不下情感。这样的寓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无趣自然无语(语文)。

【对策解读】语文教学要达成语言教学的目标,教法上就必须推陈出新,把激发兴趣作为重点策略。那么,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年段和教材特点来组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让寓言教学新鲜而有趣呢?

以苏教版教材中的第一则寓言《狼和小羊》(二上)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它故事性强、生动形象的特点,抓住狼和小羊的对话,通过自由练读、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明白“找碴儿”“倒流”“背地里”“争辩”等关键词语的含义。同时,训练学生关注提示语,体会到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来读懂人物,最后以伊索的点评来揭示中心,初步概括出寓言的特点。学文后尝试续编故事:对付凶恶残酷的坏人,该想怎样的办法脱离险境呢?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自然能在互相启发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收获满堂的惊喜。此法可以总结为“还权法”,亦即把表演权、拓展权授予学生,而学生则自然会“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啦!

随着年级逐增,在教学系列寓言(如《寓言二则》《寓言三则》)时,我们可以用“教—扶—放”的方式展开教学,把“还权法”扩大化。重点指导第一则寓言,然后提炼出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学第二则、第三则寓言,在此基础上汇报交流。这类寓言在教学时仍要注意侧重点,在《狐狸和葡萄》一文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填补文本空白。教学《牧童和狼》时,抓住牧童先后两次大叫,用表演读的方式揣摩牧童的心理。教学《蝉和狐狸》时,可与《狐狸和乌鸦》的结局相对比,引出关键话题,辨析蝉的聪明之处在哪里?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找准兴趣点,挖掘价值点,吃透重难点,让寓言教学得法得趣,情趣盎然。

四、“多元”与“一元”,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

【现象描述】如前所述,寓言这种文本,穿越了漫漫的历史时空,凝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抵达我们现代人的面前,具有言简而意丰的独特魅力。寓言的言简而意丰,为我们的多元解读提供了可能。但是,有些教师片面理解课标中关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的论述,不加省察地对学生偏差甚至错误的回答,采取一味迁就、盲目认同的态度,这就走向了事情的反面。以四年级的《一路花香》为例,有学生认为:课文中的破水罐虽然有裂缝,但浇灌出了美丽的花朵,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缺点也是优点,破水罐比好水罐强——他忘了水罐的首要任务不是浇花而是装水。另有教师执教此文时,盲目抬高破水罐的谦虚,贬斥好水罐的骄傲,把好水罐摆在了破水罐的对立面。像这样的“多元”,偏离了文本自身的言语环境,违背了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是一种盲目的多元,片面的解读,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对策解读】珍视多元解读,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是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老师在珍视多元理解的同时,更加要注意尊重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始终是哈姆莱特这一个,而不会变成“莱特哈姆”,这就是文本内在的规定性。我们始终都要坚持用正确的、科学的、发展的价值观看待文本。当学生的自由发挥、自主感悟发生偏差之时,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发挥主导作用,带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反复品读,体会挑水工富有哲理性的语言,采取让学生通过“XX,我想对你说”(对破损的水罐说,对完好的水罐说,对挑水工说)这一练习,达到对文章寓意的正确感悟: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生活中不妨多找自己或别人的长处,让我们的生活中都有“一路花香”……对于本文的寓意,我们鼓励多元解读:作为好水罐,它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破水罐能在挑水工的启发下找回自信,尽力发挥自身的价值,也值得肯定;而挑水工别具一双慧眼,充满友善之心,则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只要我们能用这种积极向上、开放宽容的心态来解读寓意,所有符合人性之美、道德之义的解读都是值得珍视的。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多元”或者片面局限于“一元”,走非此即彼形而上的偏执之路。

总之,小学生的寓言教学,应立足寓言的文本特质,着眼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遵循儿童言语发展、精神发育的规律,自然、简约、诗性、多元共存。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语为本,理性看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正确分析教学行为中的偏差,让寓言教学如同寓言本身一样,散发出智慧的光芒,营造出精彩的课堂。

相关期刊更多

小学语文教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教育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