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心理健康 大学生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创的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它是指运用一定的教学案例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现代许多专业教学中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我国最早可在《史记》《春秋》等著作中发现,作者会借助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我国《教育大辞典》中认为案例教学法是:“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大中小学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课程教学计划,以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促进人格的健全。贵州大学也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有所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应该提倡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中的优势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案例教学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优势,它弥补了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不足。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案例的呈现能够为大学生创建一种寓教于乐的真实情景,案例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案例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大学生形成对一些心理健康相关概念的认知,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对提高大学生探究自省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达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二)促进大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由于具有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的角色特点,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解惑的情境,从多个角度引导大学生进行思考,使他们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大学生阐述某些心理学观点时,应尽可能留些思考问题的空间,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如果发现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研究。由于调动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更有助于对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融洽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允许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与交流。这种对话讨论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教学弱点,从大学生那里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也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二、精选与慎选心理学案例

选择一个好案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案例时一定要精选和慎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学案例的典型与普遍性

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映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大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实际环境中。贵州大学地处西南,四季如春,但冬天阴冷潮湿,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的同学在生活方面很不能适应。其次,贫困生在贵大有一定的比例,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可小觑;最后,许多外省的高分同学调剂在贵州大学后心理落差很大,建议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前应该进行相关的心理案例调查,使课程中所列举的案例更接近贵州大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案例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

(二)心理学案例的真实与时代性

案例应来自大学生真实的日常生活,不同时代和地域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等都会发生改变。以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为例,虽然失恋、暗恋、如何表达爱、性与爱等是大学生困惑的问题,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其内涵有很大的改变,同性恋、网恋、裸婚、婚前、闪婚已是当代大学生实际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案例不与时俱进,不能体现时代性与真实性,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

(三)心理学案例的丰富与多层次性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一定差异。据对贵州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明: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适应问题、人际交往与恋爱问题、学习问题、情绪调节问题、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表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既有共同的问题也有个体差异。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分配不平衡所产生的贫富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中也较突出,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会大学生对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四)心理学案例的慎选性

大学生智力发达,思维敏捷,喜欢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心理变化,同时观察仔细、善于分析,但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加上阅历还浅,往往对心理学中的某个概念误解,喜欢往自己或某个同学身上贴标签。例如在讲到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强迫症”或“抑郁症”时,许多同学会根据症状的描述往自己身上贴标签,班上一下子会涌出很多“抑郁症”和“强迫症”。所以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一定要讲清楚是“强迫症倾向”或“抑郁症倾向”,阐述清楚该症一定要通过专业机构的鉴定,要注意症状的程度、时间和对工作生活的影响程度等许多因素,否则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增加不必要的烦恼,没有心理问题上了心理学课以后反而有了心理问题。

三、多媒体在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无法完成的要求多媒体却可以,许多视频、音频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需要电脑完成。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可以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便于大学生思考和感悟。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多媒体案例的课前准备

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有关视频时可以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技能。有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10-20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10-15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约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例如,在“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应对”的案例教学时,首先

(二)课堂中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应该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要先对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有所了解,知道本次课的内容,也就是说不要马上呈现多媒体案例,而是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例如,在“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应对”的案例教学时,首先教师对挫折、升华、退化、幻想等概念做专业的讲解后才呈现多媒体案例,否则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来解读案例,起不到以新的思维来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

(三)在案例学习中提升迁移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传授人的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心理健康的维护等专业知识,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一定要注意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样才有助于将课堂中案例中的技能广泛迁移到现实环境。以“大学生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可以图片或故事的形式,列举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2-3个不同处理方式呈现,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大学生由于对人际矛盾的认知不同,处理方式也会不同,从而造成了不同的人际关系结果。为达到此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要多样,教师可以同时穿插讲授、提问、讨论等多方式进行,在呈现多媒体案例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心理学案例的讨论与反思

大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教师的总结是案例教学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进行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总结小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一)学生的分析讨论

看完相关的心理学案例之后,教师应就案例并结合教学目标,给出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题目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能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脱节。在小组讨论中,要求每位同学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集思广益,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

(二)教师的小结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和案例联系起来,但由于学生的已有认知不同,导致学生会依据自身的主观经验来理解案例,如此每个学生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处理类似的问题等内容作为重心,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

(三)教师总结能力的培养

整个课堂教学总结许多教师不做是一个失败点,但总结能力驾驭不好更会影响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

综合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可以用下表表示:

当然,案例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主要是选出的案例只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个别不典型但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反映出来。其次是教师由于能力问题把握不住案例教学的时间。最后是在讨论阶段容易陷入个别同学参与而大多数同学无事可做的局面。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课,完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唐世纲,李枭鹰. 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 教学与管理,2004(16).

[2]解春苓,金永涛;创新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探析[J]. 教育探索,2005(08).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4]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范文第2篇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概念、内容和意义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概念和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关心理方面的记录。主要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基本信息。具体包括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概况、学习和生活情况等基本资料。这些基本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大学生心理的背景资料,可以从学生的学籍档案里面获取。二是学生的心理测评信息。具体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测评记录,记录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交往心理和择业心理等心理活动。通过这些心理测评记录能发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事前干预和疏导,“防患于未然”。三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记录。具体包括学生心理咨询的时间、内容和具体表现,心理教师发现的问题及辅导措施和后续的跟踪记录等。

1.2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意义。我们经常说要保持身心健康,但大家对身心健康的理解过于片面,往往只注重生理方面的健康而忽视了心理方面的健康,各个医院经常人满为患,而心理咨询等心理治疗机构却少人问津。其实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样重要,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医院为每位患者建立了病历档案,那么,心理咨询等心理治疗机构也应为每位前来咨询的人建立心理档案。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学校和家庭,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好事。一是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培养的栋梁之才,是国家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和接班人,一旦这一群体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对国家和社会将是巨大的损失。二是对学校和家庭的意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助于高校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事前干预和疏导,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同时也为每个家庭的完整和幸福提供了保障。三是对老师和学生的意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能够使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出现心理困惑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帮助,避免悲剧事件的发生,使其在以后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好地适应社会。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宣传不够,学生参与不积极,使信度、效度受影响。高校一般在新生入学军训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在测试前没有对学生讲解心理测试的作用和目的以及对其今后的影响,致使学生对心理测试认知不到位,参与意识不强,只是应付了事。对于学生一方而言,有些同学因为担心测试结果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或受到学校惩罚等,没有诚实作答。其测试结果可想而知,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致使心理档案的信度和效度都受到影响。

2.2 内容单一,没有保持心理档案的连续性和动态性。很多高校只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了大学生的心理问卷调查或是心理测评,据此筛选出存在心理困难的学生,作为重点管理对象。一般而言,在整个大学四年只进行新生入学这一次心理测评,而且测评记录一旦收集完毕就被束之高阁,成为“死档”,很少被利用。大一进行的心理测试只是代表了那一个阶段的心理状况,随着大学生活的进展,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交往上都会遇到新情况,产生新的心理困惑,出现了新的有心理困难的学生,或者随着知识的积累,经历的丰富,原来遇到的心理困惑慢慢得到了调节,原来有心理困难的学生不再困惑。原来有心理困难的学生不代表永远心理困难,原来没有心理困难的学生不代表永远没有心理困难。大学生处在求学、交友、恋爱、择业的历史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波动和心理困难,仅仅以历史的记录去描述整个大学期间的心理状况是不可取的。同时,学生的心理档案也不仅仅是单一的心理测评记录,还应该包括整个大学期间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记录以及发生的反映学生心理状况的重大事件。

2.3 缺乏专业的心理分析和辅导人员。很多高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分析和辅导人员,一般都是由学生辅导员或者思想政治课的老师担任。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必须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很强的责任心的人才能胜任,从事心理领域的人员一般应该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由这些非专业人员建立起来的心理档案的规范程度和可利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4 建设档案手段单一、落后。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纸质形式的心理档案,建立档案的手段就是通过发放纸质的心理测评表和进行纸质的心理记录。这一做法非常落后,高校的学生成千上万,一个个地建档,一个个地分析,工作量很大,这样做不便于我们及时地对心理测评结果进行管理、分析和利用,也不便于对某个人的心理档案进行系统的梳理,进行纵向的比较和跟踪记录。

3 完善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的对策

人的心理和身体是一样重要的,身体有了疾病去医院就诊,医院会给患者建立病历,同样,人的心理出现障碍也需要得到疏导,需要建立心理档案。那么,我们可以仿照医院的做法,给正处于人生心理波动较大的大学生来建立心理档案。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我们对症下药,提出以下对策。

3.1 心理测评前要加强宣传,提高心理档案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去医院体检和就医,目的明确,为了身体健康。同样,我们进行心理测评,也是为了心理健康。学校在进行心理测评前,要向大家讲清楚心理测评的目的,要让大家知道每个人都会遇到心理困惑,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测评的结果是要保密的,并且对大家的学习和就业等都不会带来负面影响,是来帮助大家发现问题,解决困难的,这样大家放下了心理顾虑,会更诚实地回答问题。同时,认识到心理测评是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减少抵触情绪,认真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心理档案的信度和效度。

3.2 保持动态的连续跟踪记录。我们知道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人的心理状况是不一样的,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波动剧烈,心理状况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我们至少应该每个学期进行一次心理测评,进行连续跟踪记录,保持数据的动态性。这样产生的心理档案才能反映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的心路历程,才有更高分析和利用价值。

3.3 培养或引进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医生是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同样,心理咨询师也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而高校的学生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责任心,但是,绝大部分不是心理学专业,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心理咨询师证书,给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显得不够专业。所以,高校要有意识地引进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当然也可以选拔教师去培训进修获得相应的资质,这样建立的大学生心理档案才更专业,才能更好地分析和利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范文第3篇

各位同学: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校学生处将在全校开展厦门大学第十一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7年4月25日——5月25日

二、活动主题

知己知心,自立自强

三、活动安排

(一)校级活动安排

1、由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负责策划和组织安排,具体活动安排详见附件1。请各班心理委员予以宣传,发动同学积极参加。

2、开展第三届优秀心理委员评选活动。本次优秀心理委员评选学院推荐名额为2名,参评对象为各班心理委员。

此次优秀心理委员参评的条件为:(1)积极乐观,有责任感,工作态度认真。(2)积极参与各项心理培训,认真完成学校及学院布置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积极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4)能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同学,对他们提供帮助,并及时向辅导员报告。

(二)院级活动安排

请各班向学院提交1份的心理活动方案。活动主题尽量紧扣“自我认同”的主题,引导同学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同学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

活动形式可以从以下建议中选择,也可结合本班情况,开展特色工作。

1、心理主题班会

2、心理知识宣传橱窗

3、心理健康知识竞赛

4、心理健康主题征文或演讲

5、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6、班级心理素质拓展

7、心理剧创作或排演

8、心理健康电影赏析

9、主题心理沙龙

10、心理学书籍品读会

鼓励各个班级联合组织本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效应的叠加。同时鼓励各班结合自身专业和班级特点开展特色活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字:大学生;社交;心理隐患;教育方法

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到他人投毒,最后不治身亡,而最终此案的凶手竟然是黄洋的室友林浩森。悲剧发生之后,举国震动,公众媒体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这件人间惨剧上,一时间,校园、大学生、投毒、心理健康等关键词一度约上各大新闻报纸的头条,可悲剧已然发生,悲剧的背后,我们迫切的需要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教育方案,杜绝此类悲剧的再度发生。于是,对于大学生社交心理方面的一系列探索和研究就成为了时下大学心理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深入剖析案件本身暴露出的大学生社交心理障碍

第一、宿舍集体生活中存在的社交心理隐患。现今大学生的大学生活,除了学习之外,大多数时间都在宿舍里度过,宿舍生活实际上是由各种不同生活理念和不同生活习惯穿插交织而成的,期间难免发生行为和思想上的碰撞,处理不当就会埋下祸患,加上现今我国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本身在与他人沟通上就存在些许障碍,就造成了沟通没有效率,而无效率的沟通必然导致不和谐的行为,加之宿舍是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各个成员的心理问题难以暴露出来,就极易诱发各种暴力冲突事件。

第二、群体交流生活中隐藏的交际障碍。很多大学生都性格内向,而内向的性格也直接导致了他们言辞不畅,与他人交流不和谐,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内向的性格又会使他们行事孤僻,长期以往,就会使他们愈发独立,陷入自己建造的心理牢笼里,进而对事物产生认知障碍,对他人的言语不能准确理解,对他人的行为不能正确认识,对他人的一些小的错误和纠纷耿耿于怀,总是以自己过激的思维来衡量他人,单方面为自己树立了潜意识里的敌人,就极易引发日后的祸患。

第三、异性社交中容易形成的情感纠结。嫉妒心理和自卑心理在大学生异往的心理障碍中属于常见的情感障碍,大学生处于一个对世界认知还不成熟的微妙阶段,容易在异往中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长期沉浸在妒忌的苦海中,就会使自己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语和作为等不良现象,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矛盾和交往心理障碍,比如有的同学在恋爱竞争失败后容易自我消沉、一蹶不振。

二、加强心理教导工作重点破除大学生社交心理问题

第一,重点优化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大学生的社交出现障碍和矛盾,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对社交没有全面良好的认知,没有良好的认知,就对社交中出现的突况不能很好处理,不能理解他人的社交行为和语言含义,进而导致严重的误会和冲突。心理工作者要着力于教导在校大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培养他们健康的认知模式,重点灌输给他们认识事物“多元化”,认识问题“相对化”,认识矛盾“乐观化”,防止他们消极化的认知和过于绝对化的认知,进而从社交伊始就杜绝心理矛盾的出现,先入为主,有效防止其走入心理的阴暗面。

第二,教导大学生善于经营自身情绪。社交中控制自身情绪极为重要,优良的社交情绪能带给人非同一般的社交体验和社交成就感,但情绪失控就必然导致社交失败,严重者甚至可能做出极具攻击性的行为。大学生的情感处于稳定与波动并存阶段,外显性和内隐性并存,针对其情绪特征,要引导他们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找到社交中自己应处的位置,不过分自卑也不过分高傲,在社交中给自己一个客观公正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有助于社交中良好情绪的形成。

第三,着力培育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句古语充分表明了意志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优秀的耐挫能力在交往的过程中也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大学生在社交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会轻易的由于社交中遭遇挫折而是自己自尊心严重受伤,不会因为社交挫折而在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日常生活中要灌输给大学生化烦恼为乐趣的理念,教会他们看淡社交中的挫折,形成对社交中挫折的正确态度,不怕社交失败所带来的烦恼,遇到社交困境和打击时,能够不灰心,不悲观的看待社交的失败,摆脱社交失败所带来的心理阴影。

三、着力改革大学生社交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深化改革大学生社交心理教育体制可由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开设专项于大学生社交心理健康的选修课程。公选课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公共选修课程依据学生的自主选择意向而吸纳学生,就能在课程的伊始激发出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对于自身的社交心理做一定的反省和排查,找出自身社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良心理,自我改善的同时积极向心理老师求助,就能逐步的掌握心理疏导方法,体会更和谐的社交理念,进而消除自身存在的社交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专项的社交心理教育课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一批具有优秀心理疏导能力的学生,这部分同学在经历课程的专项学习后,不仅仅能处理好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也能为自己的朋友、同学等提供排除社交心理障碍的理论指导,教给他们调节自我心理的方法,最终达成大学生和谐社交的终极目标。

第二,通过多种途径为大学生提供社交心理咨询平台。高校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数量逐年增加,心理工作者们的专业性也逐年提升,但是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于,心理咨询的模式依然停留在一对一、面对面的老套谈心模式上,导致了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在校生数量低下,很多学生碍于这种与老师一对一的形式,不想进行心理咨询,就直接导致了一些不易被发现的社交心理问题慢慢转化为严重的社交心理障碍。

第三、将社交心理健康程度列入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新时期的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评测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能力、思想品德、身体素质上的简单评比,更多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同样关乎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低,而社交心理健康更是心理健康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大学生今后的人际关系发展,学术合作交流都有重大的影响。将社交心理的健康程度纳入综合测评指标,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大学生对自己社交心理健康的关注热情,激发大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状况,同时也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程度提供了一个有力依据,有助于促进高校各项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李全彩. 《心理与人生》.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07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学创新 行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79-02

近年来,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1年5月,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四川省教育厅也于同年7月要求我省高校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并就该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一直开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选修课程,有一定教学基础。但由于是选修课,没有相对系统和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教师授课随意性很大,这与教育部的有关要求相差甚远。为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培养符合要求的民航合格人才,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工作,专业教师团队努力研究并实践出了一套适合民航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学习,准确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心理学原理固然重要,但如何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才是当务之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心理学原理与行业背景有机结合,是我们着力解决和突破的问题。本文对我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优缺点进行了凝练,对教学建设与实践进行了总结。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唱“主角”,忽视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在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任课教师在唱“独角戏”,即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角,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的响应。《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的一个特点是概念多,而对于广大大学新生而言是第一次接触心理学相关学科,难度较大。如果任课教师只是机械地传授书本上的内容而不是深入浅出地把枯燥的概念和定义转变成大学生容易接受和熟悉的案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一点也成为了任课教师的一大挑战。

(2)对学生启发教育不够。有些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等原因,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仅仅是生搬硬套地把知识点讲述给学生,所以课堂气氛死板,没有生气。而大多数学生只以拿到学分为目标,所以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仍保持在中学阶段死记硬背的“填鸭式”学习上,看似可以拿到不错的成绩,实际上对心理健康没有本质的帮助。而这和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初衷是不相符的。

(3)所学理论与专业及行业背景结合不够。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虽然也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但大多都拘泥于形式,特别是忽视了作为行业院校应注重的将所学心理学理论与民航相关背景的结合,这使大学生产生了所学知识与未来行业“断层”的感觉,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认识不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与所学专业没有关系,因为既不是专业课,也和民航业没有什么特别关联。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创新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根据教学情况的反馈,积极组织研讨和学习,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将这门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探究身边的心理学现象,锻炼学生应用所学心理学基本原理剖析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心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目的是要求大学生学以致用,“学习心理学是为了通过对心理学原理的掌握和应用,增强自我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1]目前,大学校园里因心理问题而出现的惨剧时有发生,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和杜绝心理问题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是十分迫切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大纲,结合当前与大学生心理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给学生提供案例,然后提出相关问题,请学生们尝试用所学心理学原理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是以辩论的形式就热点问题让学生们分成两个对立观点的阵营,自主搜集论据材料进行辩论,最后再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每次上课,案例讨论或辩论环节都会让学生们兴致高涨,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才能力,也使大家对学习心理健康充满期待。这样一来,一方面杜绝了以往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学生死气沉沉听课的被动局面,教学效果理想;另一方面,也让同学们意识到心理学就在身边,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极大地调动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大学生们自觉自主地融入到独立思考、积极讨论的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完成了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2)教学过程中加强了互动。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便于教师与学生更好的互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学习,我们整合了资源,尽可能的小班教学,保障了课堂的互动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式也由原来的“教师主讲式”改为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加入了多媒体教学、辩论、课堂讨论、心理测试、心理游戏等多种活动,“教师只推动启发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2]

(3)突出行业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学素养。作为行业院校,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加强了针对性,目的是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与未来从事的行业不但息息相关且非常有用。由此,如何让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民航的实际相结合,就成了我们任课教师的研究重点,也是我们试图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和贯彻的重要内容。比如,讲到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时,我们会加入飞行学院学生的特点,联系学生们熟悉的情节为他们讲述这一内容,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讲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时,我们会向学生举例飞行中旅客的需求、机组人员的需求等,再比较各行业各阶层不同的需求,分析如何满足需求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效果。总之,我们力争通过联系行业院校自身情况,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的同时,也对民航业有了一定认识。这样一来,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就变得鲜活起来,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思考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对实现教学目的、取得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1)教材选择要适当。教材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一环,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最直观的载体。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充分考虑了我校学生的特点,在市面上十几种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教材中,选择了浅显易懂并且案例和阅读材料丰富的教材。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们对教材比较满意,对课本中的扩展阅读很感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法宝。通过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课堂上收获快乐。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3]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乏味的理论与学生们身边的事例以及民航业中的案例相结合,使学生们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表面上看是一种管束和被管束的关系,但实质却是人际关系,即:要以情感的探索和交流为基础从而建立师生间良好而稳定的心理关系。我们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做到的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其次是言传身教,用自己的知识与人格感染、引导学生,并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是实现和谐校园的保证。

4 结语

心理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它在高校的开设,是为了能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正确的自我调适和寻求帮助,从而探索到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广大授课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的“领航员”,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互动,多种方式相结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终生受用;其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举身边的例子,多用大学生熟知的热点来分析,以培养他们用自己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次,作为行业院校,案例等教学资源的选择应具有行业特色,让心理学知识点与民航行业相结合,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欧晓霞,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