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荷花淀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力线路;电气设备;消防安全;检查;策略
焦化厂中电力线路以及电气设施繁多,假如电力线路或电气设施产生问题,甚至产生安全故障,那么对人力物力等资源就是一种挥霍,严重时会危及工人的人身安全。所以,要保证焦化厂的正常运转,减少故障出现的次数,需要在平日的电力线路和电气设施的安全检查中下功夫。透过检测并排除故障,第一时间做好应对举措,是消防安全检查的初衷。
1焦化厂电力线路与电气设施的消防安全检查
1.1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测
架空电线的安全检测。对厂房的架空电线实施月度检测,假如遭遇刮风下雨等气候而出现隐患需要加大安全检测的频率。架空电线安全检测的内容是:(1)检测导线接头接触情况,规避产生热发红、腐化以及脱落等情况,另外,应确保绝缘子并无放电等情况;(2)检测电线附近有无高危房屋,尽量规避让这部分房屋在刮风下雨的情况下对电线造成毁坏;(3)拉线以及绑桩应完备,而绑托线要尽可能牢固;(4)检测电线杆站立是不是稳固,有无歪斜、形变、锈蚀抑或基础沉降等情况;(5)电线上严禁有其它物体;(6)易燃易爆物和强锈蚀性的物品要远离架空电线;(7)检测避雷设备和接电线是不是牢固,打雷下雨的情况下应着重排查。
1.2电缆线路的安全检测
因为电缆线路通常都铺设在地底,唯有掌握电缆的铺设模式、构造、走线和电缆头的方位等等,才能够完成安全检测作业。通常按季度对电缆线路实施安全检测,要对缆线的负荷情况和发热情况实施观测和监督。假如出现例外状况抑或出现故障的时候,还需要增大检测的频率。电缆线路检测的内容是:(1)检测埋地的电缆盖板以及它类的遮挡物或者路线标是不是完备,有无挖动的情况;(2)电缆沟要防止水渗漏或堆积,严禁码放易爆易燃物;(3)保证电线上各类接地紧实,预防断股或腐蚀等情况出现。
1.3车间配电线路的安全检测
要向车间派遣专业的电工对其实施安全检测,并且每周都要检测,检测内容是:(1)检测导向的温度是不是有波动,假如查出导线发热红应第一时间处置;(2)检测电线的负荷状况;(3)检测设备的运转是不是正常,重点检测母线接头有没有锈蚀、发热等等;保障接线紧固,预防放电和烧毛等情况,并保障螺栓拧紧;(4)禁止电线周围码放易爆易燃物,绝缘导线上应保持清洁;(5)时检测铺设于湿度大、锈蚀性较大的场地的绝缘性,通常绝缘电阻要高于0.5MΩ。
2电气设施巡检办法
电气巡检工人亟待处理的难题就是在故障中怎样找到隐患,将隐患尽可能排除。在电气设施巡检之时,工作人员应秉承“预防第一”的理念,培养对于事故的敏锐嗅觉——这是在实际经验中养成的;这样,能够第一时间发觉并处理安全故障。而故障的产生是渐进的,掌握了这一规律,能够依照规程对故障进行排查,并及时消灭危险,最大程度地将故障危害性降到最低。笔者认为巡检内容有以下几点:
2.1变压器的巡检
(1)查找变压器有无异常的响动:假如变压器存在啪啪的声响,那表示变压器很可能短路了;(2)辨明变压器有没有异常的味道。(3)观测变压器的油色:假如发觉油内产生了黝黑的碳化物,就需要检测分接开关、线圈以及桩头引出线等等,黝黑的碳化物通常是电弧燃点后生成的。(4)观测变压器上是不是有赃物。(5)试试变压器的温度,假如变压器的温度攀升,那么应检测变压器的电流是不是增大、环境气温有没有增大,通风效果是不是良好、声响是不是无异常;而且,变压器的油温不能越过85摄氏度。(6)观测变压器的瓷套管:假如瓷套管具备绝缘性,套管表层应干净、没有裂隙、没有毁坏、没有放电情况。(7)观测变压器的油位:假如油位下降到一定程度,应先检测并对比变压器的温度,看其是不是有油渗漏的问题,假如是密封类变压器应拉起放气阀,检测其是不是存在假油位。
2.2电动机的巡检
为了让电动机转速不受影响,要预防卡塞的情况;电动机的电压与电流不要超过标准;保证电动机壳体、风扇罩等等完好无缺;清理风扇罩让其热能挥发加快;电动机螺栓应紧固;电动机上严禁有异常气味抑或不寻常的响动;假如发动机内里有细小的沙沙响动,可能是正常情况。
2.3高压、低压柜的巡检
保证油断路器的油位没有异常,预防偏低或偏高的情况出现;保障绝缘子、互感器和断路器表层不潮湿并干净;柜中或柜顶端不应放置其他物品;转换开关、断路器以及指示设备要能正常工作;柜中的每个连接头温度应维持在70摄氏度以下。在高低压柜的检测中,包含:耐电压检测、接地电阻检测;而且,应注意的是:对电容柜来说,要配置调压器对电压实施调整,通常需要量程是500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唯有在平日里下功夫实施消防安全检测,第一时间排查出故障,并进行修理和维护,才有可能在故障还没有扩大影响范围的时候将其稳定在可控范畴内。保证安全作业,减少工人作业的危险性。电气消防安全检测在一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西方国度业已发展了几十年,其技术准则已经相对完备;而中国的电气消防安全检测尚处于发展期。所以,借鉴经验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孙红艳,刘武镛.本钢北营焦化厂7号捣固焦炉K2系数低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C].第九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013:1-4.
[2]张小洁,马龙,彭涛等.化工厂电力线路和电气设备的消防安全检查管理[J].价值工程,2013,(16):162-163.
关键词 几何画板 数学教学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Geometric Sketch Pad(GSP,《几何画板》的简称)是工具平台类优秀教学软件,它功能强大,能够准确绘制三角形、圆、几何体、平面直角坐标系、抛物线、函数图像等;能够对图形进行精确的几何变换,比如平移、旋转、缩放、反射等;能够动态地表现图形的几何关系,创建新型的数学教学结构;能即刻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从多个方面探讨某类问题的各种变化,找到各种不同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方法,调动和促进学生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学生经历由简到繁的思维过程,学会了独立思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步提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实际效果。把“几何画板”引进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改革有了新的生机、新的活力和新的希望。
1利用几何画板,可以促成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形成
CAI辅助教学不是结论型教学,而是用生动的动态信息突出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基本概念教学中,几何画板可以帮助教师创设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让教师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学生通过实验,获取了知识,并具有深刻印象。
2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的本质
运用几何画板是一个动态的演示过程,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本质,从而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如通过几何画板绘制椭圆和双曲线。
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双曲线的焦距。
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教”与“学”,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将一般传统教学中难以表现的图形及其变化过程生动地展示出来,使学生的联想、想像等形象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3利用几何画板,完成数学作图功能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整合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发现者,决定了有关教学内容的识别、选取、积累、整合与利用,使知识学习更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但这不仅仅局限教材资源,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跳出教材束缚,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重新审视语文内容,多渠道、多途径,有机整合课本素材、校内外资源,跨领域构建广阔的学习平台,突破封闭状态,建设多元、开放、生动、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语文课程。
如教学《雷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戏剧,深刻理解文本深意,教师可通过互联网参考有关文章,整合课内课外有关教学资源。比如分析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时,补充作者对周朴园的评价以及李健吾、茅盾、巴金等人对《雷雨》的评价,再引导学生结合他人评价与文本内容课文,谈谈自己的见解;分析个性化语言时,引导学生结合《守财奴》的内容加以分析、探索;探讨人物的潜台词时,指导同学们参照《荷花淀》;探索文本主旨与思想时,结合学生原有经验与知识,准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孔雀东南飞》等文章,比较分析,深化理解文本主旨。
二.学生学习的设计师――弹性预设
在语文备课环节,教师需考虑多方因素,进行发展性学习设计,弹性预设。因为课堂是动态变化的,教案仅仅是规划,还需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哪一环节必须花多长时间,哪一时段该怎样说话等等,均设计得丝丝入扣,如此可能会事与愿违,毕竟高中生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不会完全照教师思路走,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中可能就蕴含着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倘若教师忽视这些情况,只是对学生进行生拉硬拽,将其往课前设计的条条框框中引,或强输猛灌,这又怎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设计师,为学生学习而服务,并不是单纯灌输知识,教学预设需留出弹性空间,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课堂突然事件进行灵活调整,让语文教学具有现场生成性。
如教学《声声慢》前,明确教学重点:把握意象,领悟词人“愁情”。同时,准备了几篇类似文章,打算利用课后几分钟,引导学生比较学习。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活跃,不满足于教师分析,于是重新调整思路,提前对比阅读,重点引导,对比《声声慢》和《如梦令》,认识李清照不同创作阶段的风格特点,理解文章情感基调;比较《声声慢》和《乡愁》,认识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对比《声声慢》和《醉花阴》,探索“愁”的不同层面。由于所选比较点是基于学生原有知识上的,多数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与讨论,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表达发言,达到预设效果。
三.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引导启发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自身的主导地位,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思维意境;能捕捉学生的有效信息,顺势而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挥潜能与智慧,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当学生走入思维岔路,及时点拨,使之豁然开朗;当学生偏离目标,秩序略显混乱,灵活调控,保证有效教学;营造平等民主氛围,师生对话交流,一起“行走”,去发掘语文王国的美丽景色,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雷雨》,分析舞台说明的作用时,出现丰富多样的信息,教师可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引导学生讨论与探究。比如有学生认为舞台说明属于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础,推动情节发展。教师可抓住其中的细节问题,比如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为何如此渲染?引导学生不妨猜猜看,深入探索。
关键词:文学欣赏;心理元素;心理能力;动力系统
文学欣赏的心理分析属于文艺心理学范畴,它是将人们在进行文学鉴赏时的心理现象加以分析,从而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心理结论的一种活动。文学鉴赏是人的一种思维过程,是一种在阅读中与作品进行情感与美感的交融行为,以期达到审美的目的。因此,文学欣赏离不开作品本身,无法脱离人的思想意识而单独存在。故而文学欣赏中的心理分析是以文学作品本身为基础,运用自身所具备的心理素质,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本身的心灵历程进行探索的过程,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
那么,人在进行文学欣赏时具有哪些心理因素呢?怎样的人才具备进行文学欣赏的综合心理素质,从而完成文学欣赏的全部过程呢?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学欣赏心理结构的分析,揭示人类在进行文学鉴赏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欣赏心理结构的元素系统
1.1知觉映像元素
外在物象在感官中的倒映,称为知觉映像,分为视觉映像、听觉映像、触觉映像、味觉映像、嗅觉映像等。
文学与其他类型艺术相比较,具有形象的间接性特征,只有在大脑中具有知觉映像储存的人,才能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起码能力。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对人物形象的许多描写都能引起读者心目中的知觉映像,例如视觉映像,“未庄本不是大村镇,不多时便走尽了。村外多是水田,满眼是新秧的嫩绿,夹着几个圆形的活动的黑点,便是耕田的农夫”;听觉映像,“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自己要挨打了,……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拍,拍拍”;触觉映像,“他觉得自己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有点古怪,仿佛比平常滑腻些,不知道是小尼姑的脸上有一点滑腻的东西留在他指上,还是他的指头在小尼姑脸上磨的滑腻了”等等。
1.2文化知识元素
文学本身就是文化产品,作品涉及的文化知识十分广泛,例如莫言的《丰乳肥臀》中有一个关键细节,即第十一章写到母亲和玛洛亚牧师在给“我”施洗时的遭遇,就需要具备较广博的宗教知识才能看懂,否则就无从欣赏这部小说;同样,读叶兆言的《花煞》,不懂“梅村教案”这一著名历史事件也不行,就连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没有丰富的历史、哲学、中医、宗教知识,也无从谈起欣赏。因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涵养,涉及的文化知识越多,对作品的欣赏能力也就越高。
1.3价值观念元素
文化知识可被视为一种中性的、无倾向性的东西,观念则不然。欣赏者的价值观念不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见解也不一样,例如鲁迅在《绛花洞主》小引中谈到对小说《红楼梦》的不同观感:“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说明观念代表了人的趣味、情感等方面的倾向性,是帮助人们判断作品善恶、格调、情趣、价值的一把重要标尺。
2欣赏心理结构的能力系统
2.1知觉分辨力和整体统摄力
所谓能力,就是诸心理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作方式。它不是表现在知识本身上,而是表现在知识运用的动态上,即心理操作的速度、精度、难度、深度、广度以及巩固程度上,正如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所告诫的:“学而不知则罔”,只知道知识的储存,而不会活学活用,终究无法获得驾驭知识的能力。
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形象是十分复杂的,欣赏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觉分辨能力,才能正确细致地感知作品中所描述的各种意象,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整个画面具有了流动感和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灰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时浓烈的羁旅愁怀。在这里,假如读者不理解这些景物所代表的情感象征意义,以及对这种苍凉意境所蕴涵的深邃思想的充分把握,则很难欣赏到“断肠人”心中的那份孤独与寂寞。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文学是—个个部分(人物、事件、情节等)呈现出来的,因而必须将之融会成一个有机整体,将这一个个部分统摄起来,所以必须具备整体统摄能力。洪峰的长篇小说《苦界》,讲述了男主人公在“姜万新——贝克尔——林育华”3个阶段中的人生历程,反映了他在这3个人生阶段中的大起大落、迥然相异的情感、生命经历。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时空变换交错,一会儿是20世纪70年代的非洲,一会儿是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一会儿又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交际时期的北京;男主人公一会儿是中国援非医生,一会儿是充满浪漫冒险精神而又不失机智聪颖的情圣,一会儿又是南美某国驻京商务代表,一会儿又是恐怖组织的骨干成员。因此,要想读懂这部小说,没有将小说各片段、各时段、各空间进行整体统摄的能力是不行的,因而也就无法完成对作品的欣赏。
2.2情绪体验力和情感体验力
所谓情绪体验力,是指对艺术形式的表现性能的感觉和发现能力。对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等的欣赏,尤其需要情绪体验力。这时应驱逐理性,把脑袋放松,如此感性更为敏锐,用感受、感情等情绪体验作品的色彩与情调,例如孙犁小说《荷花淀》,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从作品所描绘的背景上,却看不到残垣断壁。硝烟烈火,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如开头部分对月下小院子及自洋淀夜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凉爽”、“干净”的小院子,“湿润润的”、“柔滑修长”、“又薄又细”的苇眉子,“一片银白世界”的淀里,“薄薄透明的雾”、“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把读者引到一个优美的境界。即使战斗已迫在眉睫,作者仍不忘描写荷花淀的美景,那“迎着阳光舒展开”的“大荷叶”,那“高高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不仅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而且还暗示着正在成长中的白洋淀妇女的未来——眼前的穿红着绿的青年妇女,也将成为保卫家乡的战士。这样的描写。情景相生,既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又增添了小说的诗意。“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水生及水生嫂的眼里,家乡是这样的美!这样美的家乡,岂容强盗来侵犯?因此,他们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不仅毫无惧色,相反,还随时随地感受到家乡的美、生活的美,并充满必胜的信念,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小说中之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小说中的景,都充满了人物心中的情。这种情景相生的意境,使作品具有如诗如画般的美。假如在欣赏这篇作品的过程中,无法融入其所展现的美的意境,体会不出作者通过荷花淀优美风情所浓缩的对故乡深沉炽热的爱,感受不到作品所洋溢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情绪,这可真是读者的悲哀!
所谓情感体验力,是指设身处地地进入人物形象的内心。从而与之同歌哭共悲喜的能力。欧·亨利的著名短篇《麦琪的礼物》,小说的内容许多人都耳熟能详,在美国的一对贫穷小夫妻,在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时刻,彼此卖掉了自己最钟爱的东西,互相为对方购买了其最需要、最实用的圣诞礼物,然而,当他们展示自己的礼物时,却发现这样的礼物已毫无实用价值了。作者在结尾写道:“在这儿,我已经笨拙地给你们介绍了住公寓套间的两个傻孩子不足为奇的平淡故事,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家最最宝贵的东西。”可是,读者的反应却是那样的感人,不由自主地称赞主人公高尚无私的爱情,为什么?就是因为读者在欣赏这部作品时,随着作者一步步地深入了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德拉在决定卖头发之前,不是没有过忧郁,“踌躇了一分钟,一动不动地立在那儿,破旧的红地毯上溅落了一两滴眼泪。”卖掉头发之后,她也有过担心和惊恐,“求求上帝,让他觉得我还是漂亮的吧。”但是,如果不给丈夫买一件礼物,她“过不了圣诞节”!因此当夫妻俩见面时,并没有因为失去了最可爱的东西而沮丧,而是两人之间的真挚爱情的相互倾诉:“谁也数不清我对你的恩爱啊。”“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减低一点点对我妻子的爱情。”如此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假如读者没能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没有设身处地地与他们同歌哭共悲喜,自然无法体验到作品所蕴涵的审美力量。因此,文学评论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2.3再造想象力和感触联想力
再造想象力是指欣赏者通过对艺术形式的把握,把活跃在作家脑海里的审美意象,在自己的内心中再造出来的能力。再造想象能使读者“看到自然界的景象就觉得自己是书中所描写的事件的参与者”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像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天山不仅给人以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的非常明朗的时候,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既像婴儿喜欢母亲的怀抱,又像男子依偎着自己的恋人……”如此抒情优美的景物描写,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动人的、饱含作者浓郁情致的天山远景图,如果没有充满丰富表象的再造想象能力,又怎能体会作者心中的天山之美?文学欣赏是对作品的艺术形象的体验过程,欣赏者对作品的认识程度,取决于由整个艺术形象所引起的再造想象的广度和深度;再造想象离作品越近,感情的波涛越汹涌,审美享受也就会得到越大的满足,也就能获得更深刻的印象和更丰富的启示。
感触联想力是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由此及彼联想到一些相关的情境、情节或人物,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的能力。例如,当我们阅读李白的“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张若虚的“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杜牧的“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李清照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愁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古诗词的时候,我们通过再造想象,把握了诗人们的内心情感,由此我们联想到的他们的离愁别绪,都是通过“落花”、“楚雨”、“自云”、“梧桐”、“杨柳”这些景物作为烘托情感的象征物,而当我们面对这一切,是否能体会到与诗人们同样的内心感受呢?
2.4直觉理解力和悟性创造力
所谓直觉理解力,是指透过文学的表层形象,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其内在意蕴的能力。例如泰戈尔《飞鸟集》:“云儿愿为一只鸟,鸟儿愿为一朵云。”“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泪了,你又会错过群星的。”借“云儿”、“鸟儿”的愿望,揭示了世上的人类,都不想满足于自己已得到的一切,总觉得还有更好的事物应该被自己拥有。正如南昌俗语所言,“跑掉的鱼大,死了的崽乖。”这就是读者在欣赏泰翁作品时凭直觉所理解到的心理感受。
悟性创造力,所谓悟性,即领悟与发挥,领悟作品的内涵,并在其基础上发挥自己主观创造力的过程。同样以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诗句:“绿叶恋爱时就变成了花。花儿崇拜时就变成了果实。”为例,这句诗凭其直觉可以理解为:爱情使生命灿若春花,奉献后才能结出硕果;然而,读者或有悟性,则可将诗句的理解创造为:激情使^迷失本性,迷信使人丧失自我;再如“霜叶红于二月花。”依悟性可理解为:老年人的爱情比年轻人更为浓烈;“一支红杏出墙来。”悟性理解:某人的妻子有了外遇。此3例的悟性理解均比读者仅凭直觉所理解的原意有了进一步发展。
3欣赏心理结构的动力系统
3.1好奇心与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作为生物体的一种本能需要,也是人类正常心理的一种需要。文学欣赏具有满足人类这种好奇心的功能,如对奇山异水(游记)、奇闻逸事(传奇)、奇缘巧合(小说)、奇花异草(散文)等好奇心的满足。
与求知欲不同,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而求知欲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自觉的。好奇心没有什么功利色彩,而求知欲则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文学欣赏对求知欲的满足,从孔子时对其子孔鲤的一段话(《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可看出端倪。
3.2压抑宣泄和心灵陶冶
心理压抑是人所共有的。弗洛伊德认为凡人都有压抑,这是由人的个望和社会关系准则的矛盾所决定的。凡压抑到了一定程度,就容易产生宣泄和反抗的冲动,文学正是个性心理压抑的一种宣泄方式,有著作《梦与文学》为其佐证。
梦是人们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在睡眠中通过幻想获得代偿性满足的一种方式,而文学正是作家们所做的白日梦的结晶,因而,文学欣赏就是“借他人酒杯(梦境)浇自己心中块垒(宣泄自己心中的压抑)”。阅读古今中外表现离愁别恨的文学作品,都能达到宣泄自己心理压抑的作用。
与压抑宣泄相同,心灵陶冶也是为了使心灵处于健康状态,使倾斜的心灵状态恢复平衡的一种方式。但是,压抑宣泄只是一种消极的减压方式,令人松弛,松紧交错有致,增强心灵承受力;而心灵陶冶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塑型,能使人们的共性升华为人性,使人的生理性需要升华为社会性的精神需要,将人的本能冲动导入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轨道。所有具有较高品位格调与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均能对陶冶人们心灵、提升人们审美情趣、熏陶人们欣赏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艺术陶冶与道德说教又不一样。道德说教往往带有强制性,容易令人产生被动屈从型人格;文学欣赏则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对人起潜移默化的启迪熏陶作用的活动,不带有强制性,因而可塑造主动创造型人格,比道德说教对人产生的影响更积极、更有效。
3.3游戏娱乐与审美自由
有一种学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而游戏娱乐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武侠小说(成人童话)、言情小说等虽然比不上纯文学。但至少能给人以无害的娱乐与消遣。小说中离奇的情节,侠士们超凡人圣的本领,以及男男女女们缠绵悱恻的恋情,为人们展示了充分的想象力的游戏。
然而,游戏娱乐虽然是一种非功利无目的的心理状态。但它是消极闲散的,而同为非功利无目的的审美自由,则是一种积极的、富有活力的心理状态。
所谓审美自由,是指在艺术欣赏的活动中,达到自我的和谐存在状态,实现自我的全部潜能,体验一种无我、忘我而我又无所不在的感觉。
所谓自我的和谐存在状态,即指人们身上存在的各种矛盾对立的特质与—种相辅相成,解除冲突的状态,诸如感性与理性、道德与欲望、责任与情感、激情与理智、意识与潜意识等均处在一种和谐存在的状态之中。
所谓自我潜力的实现,即指人们的感知力、体验力、想象力、联想力、理解力、感悟力、表现力、创造力等全部潜力,均处在一种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外化阶段。
审美自由的境界其实很多,这里只指出其主要的、常见的两种,一是超凡人圣、脱俗高僧的境界,滚滚红尘中的任何尘埃与污染均不能沾边,正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如王维、柳宗元,但这种境界并非最高境界,它只是离尘脱世,真正的至高境界为返俗长老的境界,即“至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的境界,外表与常人无异,但其内心的境界却非常人所能及,正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安禅未必真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如陶渊明、刘禹锡、苏轼等。新晨
3.4丰富精神与励志奋发
人的精神世界总是有着必然的局限性,它受到个人经历、思想修养、文化层次、道德水准等各方面素质的制约,无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多么丰富,但与整个物质世界所反映出来的精神世界相比,与人类经数千年历史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相比,总是微不足道、极其渺小的。然而,文学作品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因此,通过对古今中外浩若烟海的文学作品的欣赏,不仅能增加知识,陶冶情操,而且能丰富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使自己成为一个见闻广博、知书达礼、学识丰厚、豁达优雅的人。
关键词:阅读教学 素读 合作学习 有效提问
现今的阅读方式诸如社会发展一般,是快餐式的阅读时代。漫画,广告,电影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纯文学的书籍备受冷落。学生不会阅读,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大关系。张志公先生曾说:“阅读不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知识。它还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现实的未来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①道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改革的迫切性。
新课标中对阅读鉴赏重要性的解读涉猎很多。首先是对阅读鉴赏性质的定义:“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受,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阅读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性情,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②可见,阅读教学的承载作用是极大的。下面笔者就此谈谈看法。
一.精致简短的导入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形成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要教师在授课的第一部分就要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强化,使其产生积极反应。下面是同课异构教学《蛮子大妈》中两段不同的导入。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写的《蛮子大妈》,讲述的是平淡无奇的普通人由于战争而导致了的性格的裂变,从而干出了惊人壮举。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这篇小说。
2.他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只活了43岁,就英年早逝。他在短暂的生命里,共写了36部长篇,350多篇中短篇。他是我们中学语文所选作品最多的外国作家。世界文豪屠格涅夫认为他是19世纪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托尔斯泰认为他的小说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左拉,伟大的左拉,用一个伟大的病句来表达对他的崇敬。他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无不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甚至连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也不例外,对于他,我们应该脱帽致敬。他就是法国一代文豪――莫泊桑。
从这两个教学导入设计来看。第一个是常规导入,导入中介绍了作家,作品及故事梗概,要素具备却平淡普通。第二个王老师先用三个排比句介绍了作者的生命,创作与作品。接着又用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左拉,恩格斯对他的评价层层深入,却不点出作者是谁,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被激发。我们看到的第二个教案的设计者具有扎实的文学素养和巧妙的设计。
二.传统阅读的回归――素读
素读,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法的定义,即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强调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反复朗读。由此观之,我们可以看到素读法的几个特点:不求甚解、反复朗读、强调记忆。日本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曾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学法。犹太教育培养出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③可见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有科学依据的。
中学语文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这是新课标对传统阅读教学的回归与继承。现今语文课堂上也出现了变化即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读课文,但流于形式,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师并没有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品味课文,理解课文,读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课堂上的学生只有在回答课文时才会出声,因此,“素读”在这个时机提出来是相当及时的。
三.有效组织――合作学习
教师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关键。新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合作学习作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组织形式在中学语文课堂得到广泛运用。但现今的语文课堂,“伪合作”现象屡见不鲜,教师组织学生组成四到六人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要求学生停止讨论或学生讨论时,教师并没有给各小组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不能及时的掌握学生的讨论动态,甚至有的学生讨论明显偏离主题。合作学习变成了乱哄哄的讨论,合作学习的意思荡然无存,形成这种“伪合作”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对合作学习的概念没有准确理解。我国学者于20世纪九十年代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准确的定义“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动态因素都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因而强调所有动态因素之间的共同互助合作,即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师师互动合作。由此在课堂信息交流网络上体现出纵横交错的多维立体特征。”④由此可以看到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合作教学不仅强调生生合作,也强调师生合作,教师不是合作学习的局外人,而是参与者。(2)对合作教学形式的误解。国外合作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在效仿的同时,只仿其形式,而未见其本质。目前国外的合作学习形式有切块拼接、共学式、小组调查。尽管形式多样,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即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小组目标、学生明确个人责任、每位学生有均等成功的机会、小组与小组之间要展开竞争、4到6人的异质小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现今我们合作学习的误区,虽然我们有明确的合作目标,但小组异质与否、学生目标与个人责任明确与否、小组之间是否展开竞争。由此可知,我们中学语文课堂的合作学习与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还有一段距离。
要改变这种伪合作的现状。教师自身应当对合作学习的概念和特征进行准确界定,同时也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本土化的合作学习方式。一些一线教师也对合作教学进行了有效地探索。如江阴市璜土中学的徐伟老师创造的“非指导性”教学法范例。他在教授《荷花淀》时用了如下几个步骤:学生自读、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成果共享等几个重要步骤。整节课中学生们进行了积极主动的参与,我们可以发现徐老师这节课的一些特点即教师不是直接教学生学习而仅仅是促进学生学习,不难看出,徐老师的每一步都是紧凑的,相扣的,也是有充分地理论根据的。考夫卡在其动力“群体论”中提出“群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群体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成员之间的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到共同的预期的目的。”⑤而教师如恰到好处的利用这样一个动力群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从而改变中国包括整个东亚教学中以追求效率和生产性的阶梯型教学,建立以体验快乐为主的登山型教学,让学生徜徉在葡萄园中,享用葡萄,不久发酵,带来恩惠,酿成香醇的葡萄园。
四.有效提问,学会与学生对话
在学生经过课前预习和反复对文本进行品读后。教师通过对话与学生共同交流阅读心得,往往一个创意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使得生成的课堂更加精致。因此,怎样提好问题便成为关键。
首先教师应避免提虚假问题。虚假问题包括高深问题和无效问题。无效问题就是学生自己解读或者一目了然的问题。如在《老王》课文解读中,提出“老王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在文本中作者反复强调老王的种种不幸,视力不好,家境惨淡。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学生通过阅读,老王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早已了然于心。而这个问题既浪费课堂时间又又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因此为无效问题。而这个问题换个说法“那是一个幸运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请思考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后,对文本进行总结归纳,既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整合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感知老王生活之艰。而高深问题,是高于学生能力水平的问题,教师导入太深,学生的思维能力却没与达到教师预期的高度,形成学生与教师沟通的障碍。如在分析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教师在文本开始便问:“阿Q精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苦死不得其解,那这个问题即便再有深度也是枉然。
其次,教师提问时应避免单一性,使学生思维不能扩展和发散。教师在提问题时尽量避免对立两极性的词汇出现。是与否、肯定与否定。这种简单而框定学生思维的问题是要尽量避免的,而教师应该多提一些具有发散思维的问题。如在《警察与赞美诗》中,教师提出“你怎样看待苏比用故意犯罪的手段争取到监狱过冬而不愿接受慈善机构的施舍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苏比‘灵魂的高傲’与‘好逸恶劳’的?这二者同时出现在苏比身上矛盾吗?”该提问既不脱离教材,而又可以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一举兼得。
最后,教师提问时应避免模糊性,具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文本可以解决文本中的教学难点,使教学环节得以继续。在教师讲述《故都的秋》时,将分析视角切入到怎样选材上,问学生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为什么要选这些材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出秋蝉,槐树等景物。通过对描写秋蝉等的句子和相关词语进行分析,既而得出了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有强烈的悲剧意识的。这样不仅文章内容线索梳理清晰啦,学生又得出了文本所反映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大价值。于漪老师在总结自己关于提问的切入点时,提出了六个观点(1)从难以理解的词句上提问题。(2)从文章主旨上提问题。(3)从文章结构艺术上提问题。(4)从写作目的上提问题。(5)从表达方式上提问题。(6)与其他文章做比较,从异同点上提问题。⑥虽然中学语文课本历经改革。这些角度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有效的语文课堂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对文本进行反复品读中进行有创意的文本解读。在综合考虑学情、教材等因素的基础上,做少许预设,而更加注重生成,学会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对教学进行反思,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开遍课堂。
注 释
①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初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7-18.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③七田真.七田真照相训练板-右脑瞬间记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22.
④刘玉静.合作学习教学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5-37.
⑤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