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数乘法教案

小数乘法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数乘法教案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课程适用

进入21世纪,随着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聋校数学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实施等诸多领域都出现了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不论是数学课程的实施,还是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都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去落实、去解决,“如何培养出时代所需的聋校教师,是我们广大特殊师范院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作为指导聋专业师范生教学方法以及培养其适应新课程教学能力的教材教法课程,目前大都仍采用的是“理论+举例”的教学形式,其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缺乏感性的经验,对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不够,致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理念中,用学生的话讲就是:我们觉得老师讲得很实用,但一到实际教学中,心里仍然没有底。可见,这样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对特殊师资的需求。改革教材教法课程,已势在必行。

经研究和实践,我觉得较为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有效途径。

这一方面是因为案例分析作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种“对话”,“教”、“学”双方合作与互动的理想背景,它缩短了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另一方面原因则是作为美国师范教育中非常盛行且行之有效的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的台湾和上海等地的师资培训中已经有人在尝试和使用,且取得不错的效果。

所以,我认为案例教学可以在培养聋校师资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专业案例的引领,学生可以像一个真正的教师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这是传统课程所不能及的。

下面介绍笔者设计并执教的案例教学个案(共3课时),具体过程如下:

1、阅读案例,思考问题

案例(略):“小数乘法”教学案例具体案例见《现代特殊教育》2007.7、8合刊F67-68

2、小组讨论问题

我将41个人的班级分成8个组,要求他们自由组合,尽量做到男女搭配,优困结合。在学生阅读完了之后,我布置了下面5个讨论的问题:

(1)、这篇案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案例中的哪个部分?为什么?

(2)、你认为“梳理思路,准备交流,小组交流,整理成果,准备全班交流”这些环节必要吗?为什么?

(3)、学生上课时,自己想出了许多解决小数乘法的方法,这些方法应该如何处理?如何优选?

(4)、请你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评价这位教师的做法?

这些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案例,便于学生利用聋童教育学、聋童心理学理论来分析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交流。针对案例中的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教学情景提出的这些问题,希望学生通过这类问题的讨论,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

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较为积极的投入到讨论中去的,我有时也会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但是更多是倾听他们的讨论,并且提出一些我的个人看法,或者就某个同学的观点追问一些问题。我希望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盲目的听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的观点。

讨论的问题一次性出示,在经过1~2节课的小组讨论,我们便开始进行全班汇报了。

3、全班汇报不同想法

根据他们的发言,我在黑板上进行相应的简单的板书并进行简单的复述,以便使学生再次确认他们自己发言的意思。由于篇幅的原因我这里只选择“如何优选”这一题的回答作一简单的介绍。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思考的差异性,我总结归类,在黑板上写下如何优选的方法:

(1)计算时间短,正确率高,

(2)举反例,排除法,

(3)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优选,

(4)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因人而“选”;

对于如何进行“优选”这个问题,其实是有关“算法多样化”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目前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通过这次讨论,让学生对此问题有所思考,为今后的教学傲准备。

由于时间关系,这次讨论并没能在课堂上完成,为了使本次讨论能够更深入地进行下去,我决定将问题延伸到课后,要求每位学生对算法多样化进行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观点。以下是部分学生的作业中的其他观点:

(1)关于由谁来进行“优选”?(应该由学生自己来优选,如果由教师出面优化,显然有悖培养聋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和优化意识的初衷。)

(2)如何确定优选的最佳时机?(由于聋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较弱,直接分析前面出现的几种算法,很难得出哪一个是最好的解法,必须通过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的具体操作,体会各种算法的优劣,让聋生获得对知识的完整的体验。)

(3)教师不应强调算法全面化,(聋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很大,不能干人一面的要求。让学生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活动的成果,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两种算法,这样,才能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2篇

一、活动目标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伴交流有关分数乘法的相关资料与问题。

2.进一步明确分数乘法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3.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分数乘法的对比,提高教材比较的能力。

4.进一步提高分数乘法的教学水平。

二、活动时间

教研组老师先不集中,每人自己安排时间阅读并独立解决本方案中的问题,时间约3小时;再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集中交流问题的答案,时间约1.5小时;开一节分数乘法的公开课,时间40分钟。

三、活动前准备

数学组的每一个老师解答下面的问题,并准备在年级组或全数学组交流。指定老师准备开一节分数乘法的公开课。

1.分数乘法可以分成“分数与整数相乘”和“分数与分数相乘”两大块内容。但由于涉及运算意义的说明、计算法则的归纳以及结果的约分或化成带分数等等,内容比较丰富。请你先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这些分数乘法的题目,教材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编排?请按照前后顺序在括号里编号。

( )6×,( )×,( )×,( )×,( )×3。

2. 学习任何运算常常要先明确这种运算的意义,学习分数乘法运算也不例外。我们先来研究“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

(1)你觉得“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是什么?请你以8×为例说明。

(2)如果有人说:“8×有两种意义:①8×表示8个相加的和是多少;②8×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3份是多少,也就是表示求8的是多少。”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在教学中,需要让小学生掌握这两种意义吗?如果需要,那么哪一种意义应该先教学?为什么?

(3)下面是学生对“分数与整数”相乘意义的表达(以8×为例),你觉得哪些表达是对意义正确的理解?在相应的括号内打“√”。

①8×=+++++++(8个相加); ( )

②+++++++=8×=×8 ;( )

③8×既表示8个相加是多少,也表示个8相加是多少;( )

④把8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3份,算式可以是8×; ( )

⑤求8的是多少,就是要计算8×或×8是多少; ( )

⑥8×可以理解为有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这样1份就是2个,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6个苹果。也就是8×=8÷4×3。( )

(4)如果要出一些题目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那么,你可以出怎样的题目?

3.“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内容从计算的结果上看,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数与整数相乘计算结果是整数,如8×;另一类是分数与整数相乘计算结果是分数,如3×。查阅现行的几套小学数学教材,只有浙教版教材把分数与整数相乘计算结果是整数的这一块内容放在三年级进行教学。这套教材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初步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后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结果是整数)的内容。

下面是在三年级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片段,请你先阅读,然后思考并解决问题。

环节一:

出示图,让学生思考并填上合适的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大小。说一说为什么填这个分数。

一般的学生都能填上,并能够说明理由:把一个图形等分(或平均分)成了4份,阴影部分有1份,所以,用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大小。

环节二:

教师分步出下面两个图,并结合图形用文字表达。再让学生将文字各齐读一遍。

(1)

文字表达:涂阴影的小正方形是这个大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2)

文字表达:这个大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是涂阴影的小正方形。

(3)出示图,并明确问题:大正方形的是一个小正方形,如果一个大正方形表示16,那么,这个小正方形表示多少?也就是16的是多少?你是怎样列式计算出结果的?

16的是多少?

学生列式计算:16÷4=4。也就是一个小正方形表示4,并明确16的是4。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想一想,“16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回答:16的是多少,就是把16平均分成4份,求1份是多少。把16平均分成4份,求1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16÷4=4。

环节三:

让学生做三个练习题,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意义与方法。

环节四:

与上面的过程类似,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先出示图:。

再出示问题:如果这个大正方形表示16,请每一个学生都独立地解决问题:想一想,“求16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计算?

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后,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出:“求16的是多少”的意思是:把16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2份。解决问题的算式与结果是:16÷4×2=8。

环节五:

让学生做三个练习题,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与方法。

问题:

(1)你觉得,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完成上面的教学过程,他们需要具备哪些基础?

(2)笔者曾用上面的教学过程在三年级进行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有能力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结果为整数)的问题。三年级学生为什么有能力解决这样的问题呢?下面列举了可能的原因,请你根据上面的教学片段,判断哪些说法是正确的,正确的在相应的括号里打“√”,否则打“×”。

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看:

对分数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

单位“1”的概念已经非常明确;( )

已经具备用归一的方法解决整数应用问题;( )

分数乘法的意义学生已经掌握;( )

已经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从教学过程与要求看:

提供了直观图形,方便学生理解;( )

“先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再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小;( )

巩固练习的题量大,有利于学生掌握;( )

“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转化成归一问题来解决”这种转化的思路学生能够掌握;( )

不要求学生列出16×这样的乘法算式,只要求学生把“求16的是多少”的意义(把16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2份)和算式(16÷4×2=8)对应起来,这是合理的教学要求。( )

4.你觉得,把分数乘法分成“分数乘整数结果是整数(三年级)”和“分数乘整数、分数(五年级或六年级)”这样两段来编写,是否有必要?请你阅读下面甲、乙两人的看法,你比较赞同哪一个人的观点?为什么?

甲:把分数乘法分成两段来教学,它的价值比较大。对我这样的老师来说,在数学教学观念上有一定的“冲击”。原来我一直认为,分数乘法只有到五、六年级学生才可能学习,把分数乘整数结果是整数这样的内容放到三年级学习,说明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有着自己的体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系列可以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对于学生来说,①由于用归一的思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所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②用归一的思路解决问题时,要把分数的单位“1”具体化,如单位“1”代表16,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意义中的“单位1”;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与“等分,平均分”有关系,除法也与“等分,平均分”有关系,这样分数与除法之间也就有了关系,而不是分数就是分数、除法就是除法,两者没有丝毫的联系; ④为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法奠定了基础。

乙:把分数乘法分成两段来教学,它的价值不大。主要有以下两个理由:①在分数乘除法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活动方案(一)中(详见本刊2013年第7~8期合刊)我们已经知道,在算术理论中,分数与整数相乘没有自己单独的意义与运算法则,而只是建立了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与法则。对于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看成是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特别情况(即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特殊分数),可见,把分数乘法分成两段来教学,不是突出了数学内容的整体性,让学生感受到法则的统一性,而是肢解了数学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分数乘法的知识结构;②无论是分数乘整数,还是分数乘分数,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不大,没有必要把这一内容分成两段编排,采用螺旋上升的原则。分两段编排后,势必增加教学的时间,学生学习的效率相对低下。

5.在教学“分数乘整数”的第一个例题时,如果想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引入算式,那么你会创设一个怎么样的情境?

现行的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都把分数乘法内容编排在六年级上册,下面分别是这两套教材关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第一个例题,请你先阅读教材内容,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

(1)哪一个情境更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什么?

(2)哪一个情境更容易让小学生理解题意、弄清条件与问题?为什么?

(3)哪一个问题的解决更容易让小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6.我们知道,教学分数与整数相乘时,主要教学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与计算法则。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在出现了上题(第5题)中的两个情境后,接着教材又呈现了意义与算法的内容,请你先阅读两种教材的内容再回答问题。

人教版教材 苏教版教材

问题:

(1)两种教材分别在哪些内容上呈现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哪些地方呈现了算法?

(2)哪一种教材在意义与算法的呈现方式上更为清晰?

(3)哪一种教材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更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

(4)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教材的编写过程?为什么?

7.苏教版教材除了像上题(第6题)这样呈现“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可以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外,还专门用了一个例题阐述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另一种意义,请你先阅读教材,再回答问题。

苏教版教材

问题:

(1)例2中为什么要有两个小问题?

(2)在例2中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是什么?请以10×为例说明。

(3)你觉得例2的教学有什么价值?

8.笔者查阅了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发现没有编排像苏教版例2这样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内容。这样的内容是否还需要教学,有了不同意见。

有人认为,现在我们已经不再区分被乘数与乘数,而且在学生一开始学习乘法时,就规定了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后的大小相等、意义相同。如2×3=3×2,所以在这里学生也会明白10×=×10,前面已经教学了10×或×10都可以理解为“求10个相加的和”,因此,没有必要再教学10×可以理解为是“把10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2份”这种意义了。

也有人认为,虽然学生明白了10×=×10,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对于算式的意义就理解了。对于10×或×10这样的算式来说,学生不仅要知道它们是相等的,而且还要明白每一个算式都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不再区分被乘数与乘数的背景下,对每一个算式都应该让学生明白两种意义,教学的任务更重了,所以,教材应该出现像苏教版例2这样的内容。

你觉得上面的哪一种观点更有道理?为什么?

9.在分数乘分数的教学中,要教学分数乘分数的意义与方法。下面的三句话都是以×为例,试图表达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你觉得这些表达都是正确的吗? 为什么?

(1)×的意义是求个相加的和是多少。

(2)×的意义是求的是多少。

(3)×的意义是把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是多少。

10.想一想,在分数与整数相乘的两种意义中,哪一种意义和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是相同的?以2×和×为例说明。

11.你觉得,学生是分数乘分数的算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掌握得比较困难,还是理解算理(即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的道理)掌握得比较困难?

下面是人教版教材分数与分数相乘的例题,请你先阅读,并思考学生理解算理较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接着教材上要求学生想一想,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下面是对形成难点的原因分析,你觉得这样的分析是否有道理?

主要原因:一是单位“1”的不断变化。从例题所创设的情境看,题目中对应着的单位“1”是一面墙,对应的单位“1”是一面墙的。而×所对应的单位“1”也是这一面墙。可见在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过程中,出现了几个单位“1”,这几个单位“1”要根据条件与问题来确定,这是造成学生理解困难的一个原因。二是算式的意义常常由规定而得,而并不是根据数量关系得到。大家知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就是“几分之几的几分之几”,这是规定。如上面例题中由“的”这样表述的句子,就得到× ,这种“硬性”的规定不利于理解。而如果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相互关系中得到× ,学生的理解就可能会容易一些。

12.请你先阅读下面的题目,然后回答问题。

你觉得,在教学分数乘分数时,如果采用上面的题目作为例题,那么,能够得到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吗?能够说明算理吗?如果用三四个这样类似的题目可以归纳出计算方法吗?与上面人教版教材中“粉刷墙”的这个例题比较,各有什么优点与不足?

(1)要求出阴影部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列式?

(2)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阴影部分的长方形面积是这个正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3)阴影部分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上述问题的参考答案略。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3篇

课题: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验算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P7及练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

“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56千米/时

是非洲野狗的1.3倍

?千米/时

非洲野狗

鸵鸟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哪一种就用哪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8页练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

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教材第8页练第5、6、7题。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例5

56×1.3=72.8(千米/时)

5

6

×

1.

3

1

6

8

5

6

7

2.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4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的计算中,无论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通过活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学习用品吗?

生:买过。

师:买过什么文具?

生:买过2个笔记本和1支笔。

师:你买的笔记本每个几元,笔每只几元?

生:笔记本每个2元,笔每只1元。

师:,你们能帮他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吗?

生:5元。

师:你怎么算的?

生:先算笔记本的钱2×2=4(元),再算4+1=5(元)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类的问题。出示课题: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

师:生读题,说说要解决的问题。

生: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师:独立列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6个文具盒多少钱,就是6×7=42(元)再算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42+55=97(元)

师:谁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到一起吗?

生:可以写成:6×7+55

生:还可以写成:55+6×7

师:这两个算式对不对。(小组讨论)

生:第一个对。因为先算乘法,第二个先算加法。

师:像上面的算式无论乘在前还是在后都应该先算,所以都对。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又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讲解:像同学们这样,分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两步的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在综合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设计意图: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试试身手。

81-17×4

师:计算这道题时,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81-17×4

=81-68

=13

再次总结: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第59页试一试。

2、将下面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

(1)3×5=15

20+15=35

(2)6×8=48

48-18=30

3、亮亮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5倍,爸爸比亮亮大多少岁?

答案:1、536、 1 2、20+3×5 6×8-18 3、28岁

四、达标反馈

1、24×3+19 (注意运算顺序)

2、森林医生。(改正错误)

16+40×8

=56×8

=448

3、小红拿50元钱去买8个6元一个的笔记本,应找回多少钱?

答案:1、91 2、16+40×8 3、2元

=16+320

=336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回顾一下,综合算式中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乘,再算加减。

师:为什么?

生:因为加减是同级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我会列式计算。

3个7再加28是多少?

71减去6个8是多少?

2、我来算一算。

65-8×8

20+5×5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4、妈妈买来1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1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答案:1、49、23 2、1、45 3、37页 4、92块

板书设计:

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分步:7×6=42(元)

42+55=97(元)

综合:7×6+55

=42+55

=97(元)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和乘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的人还看:

1.四年级数学上册预习提纲要点以及教案

2.2016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

4.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把握起点; 捕捉意外; 调整预设; 放手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2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的”数学学习内容,既可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把握认知起点,捕捉课堂意外,及时调整预设,放手自主探究,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

一、把握学生认知起点,唤醒生成热情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由内而外的“生长”,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就是生长点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促使学生经历一个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螺旋上升的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实现课堂最优化。

[案例]《认识百分数》教学片段

师:问你有什么办法使它变小?(板书25)

生:在2和5中间加小数点,就是二点五。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加一条分数线在下面写100就是一百分之二十五。

师:变成了分母是100的分数,知道它还可以怎么表示吗?

生:加百分号。

师:请你来加一加。

在引入百分数的环节,一改以往的情境引入,而是抛出简单的问题――怎样把“25”变小?学生凭借着以往的学习经验,一定会想到引进小数点和分数线来帮忙,这也是老师设问前预料到的解决方式,这些也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虽然对于添“%”,只有一小部分同学会知道,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将这个加了百分号的数与小数、分数联系起来,用旧经验来适应新知识。

精彩的课堂呼唤充分的预设,教师在备课中,只有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学生回答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能上好每一堂课,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成功。

二、及时捕捉课堂意外,提升生成价值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如果聪慧地利用这些偶发的意外,适时引领,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让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继续碰撞,迸发创造火花,产生新的学习需求、方向,让学生出错的课堂闪现更亮的价值。

[案例]《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段

在一次“梯形面积”的教学中,让学生求一个梯形的面积。(见右图)

这题的解法一般是:(4+1.2)×2÷2=5.2(平方分米),可在巡视检查中,竟有学生直接列式4+1.2=5.2平方分米,显然是列式错误。我没有直接草率地责令他改正,而是让他列在黑板上,没想到同学们看见了,哄堂大笑。这位学生满脸通红,辨解到:“我发现梯形的高是2,在面积计算时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不就抵消了吗?这不是4+1.2嘛!”

这时候,所有的孩子都楞住了,发现他说的话有道理。许多双眼睛转而又盯住了我。渴望寻求“真”理。我带头鼓起了掌,告诉他们在计算中遇到这种计算可以打破常规计算顺序,使计算更简便。

课堂教学是不可预设的,等一等,给学生一个表述的机会,善待“错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尊重学生的原则思维,给学生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灵活。

三、善于弹性调整预设,优化生成效度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案例]《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看图说出有几个7,再一步步归纳得出7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大声说:“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人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原本应在活动后作为研究成果的方法却被学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学生的思维跳出了预设框架,怎么办?望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老师不忍心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很快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组教学流程。于是,老师高兴的对学生说:“你们真厉害,连7的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赶紧抓住契机说:“还有一些同学不会,你们愿意教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7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一下沸腾了。有的说看书上的插图教;有的说用身边的小棒教;有的索性用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

课堂教学中,教师洞察秋毫,抓住这一小插曲,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巧妙地将学生已有认知和预设方案融合在一起,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去探讨问题,增加了课堂的效度。

四、敢于放手自主探究、创设生成空间

学生学习的源自于成功,挑战成功是一种享受。《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理解和鼓励学生改变头脑中原有观念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应该是让学生置身问题情境,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实现自己感悟、体验,自主构建新知。

[案例片段] 数学第十册第36页分数意义教学

(一)“造”分数

1.谈话:对于分数我们并不陌生,其实分数就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地方。你们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创造”几个不同的分数吗?比一比,谁创造的分数多。

2.学生活动:拿出圆形或正方形的纸、小圆片、小方块、直尺、水彩笔和操作报告表等学具,分小组活动,要求把操作结果填写在表上。

3.学生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相关的内容)

师:根据刚才的分数举例,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分数。

生:(比较自然地交流说)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通过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启示:教师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放手让学生通过智力活动获得对知识的重新构建。布鲁纳也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教学中,尽可能提供机会,开放空间,给足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走进新课程,就是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倘若能经常关注这些热点,努力践行一种有“生命的教学”,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学习会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