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总结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动化生产线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总结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动化 生产线 调研 安装

《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是三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的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等从业人员的必修专业课程。本课程需要《液压与气动技术》、《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机械制造技术》, 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分析、设计、安装、调试、维护及检修的基本技能。本课程以模块化生产加工培训系统(MPS)为载体,通过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工具、仪器和仪表,根据给定技术资料,能独立完成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及维护工作,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团队协作,培养质量、实践创新意识等方面素质。

一、调研目的

(1)通过调研,明确行业对自动化生产线岗位职责和岗位知识、技能的要求,从而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提高学生技能。

(2)通过调研,明确行业对自动化生产线人才职业综合能力的要求,课程内容的设置注重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3)通过调研,了解相关行业对自动生产线岗位工作人员的具体要求情况,包括基本素质的要求、基本能力的要求、综合能力的要求。总结课程开发基本思路、实验实训具体操作方法。了解企业对《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的见解,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及技能的需求状况,以便进行该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实践环节和课程教学大纲的更新完善,努力从课程的各方面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力争将《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精品课程。

(4)通过调研,了解机电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听取他们对《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的建议,现在工作中需要哪些自动生产线相关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调研内容

围绕着上述目标,我们着重确定了以下调研内容:

(1)岗位职责要求;(2) 岗位知识技能要求;(3) 职业综合能力要求;(4) 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三、调研方法

本课程调研于2010年8月到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11月到西安航天九院第16研究所,西安东风仪表厂,2012年5月至6月期间走访西安东方机械有限公司、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天虹电器有限公司、汉江螺纹磨床研究所等进行实地现场调查。采用调查、走访、开小型座谈会、发放调查表,专业毕业生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其他高校《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的建设情况及企业对课程相关知识及技能的要求,征求企业对该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大纲的改进意见。调研过程中认真聆听高校和企业对《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好的建议和课程建设思路,认真记录调研的各个环节,调研中尽早发现自身课程建设的不足,与企业共同探讨好的改进方法。

四、调研结果及结论

本课程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30张,回收30张,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周密翔实的统计,结果如下,填写认为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技术的重要性较大的问卷为28份,填写自动生产线在企业中有重要应用的问卷为27份,填写使用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技术的岗位为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问卷为29份,填写使用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技术的岗位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安装的问卷为26份,29份问卷认为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工作中液压与气动知识比较重要,30份问卷认为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工作中传感器方面知识比较重要,27份问卷认为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工作中电气控制方面的知识比较重要,30份问卷认为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工作中可编程序控制器方面,29份问卷认为课程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机械系统安装能力的训练,28份问卷认为课程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及故障诊断能力的培养,30份调查问卷认为课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可编程序控制器软件编程与调试方面的能力,29份调查问卷认为课程教学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做中学,学中做,30份调查问卷认为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当能够获得机电一体化高级工及维修电工技能证书。

五、改进措施

(一)更新思路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材内容往往滞后,课程的教学应该进一步、更深入的和行业结合,加大市场调研的力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建设机电综合创新实训室,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及维护的能力。

(二)注重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操作环节在课程教学中的比例,课程建设中题库和《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建设还要不断地更新、完善,以适应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授课的各个环节,努力建设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三)强化实践教学

要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加大实训的力度,增加实训的时间、按行业的要求培养出市场所需的熟练的技能型人才,实现真正的“零距离”。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到企业现场多看看,了解企业对学生的各方面要求。

(四)加强师资建设

《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是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必然是重中之重。继续引进机电类高学历的人才,鼓励现有教师深造学习,完善教师的培训学习制度,建立有效的学习进修机制,尽快建成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自动化生产线安装及调试课程的发展保驾护航。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1.教学内容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的教学要不断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中,从高职教育的目标出发,了解相关知识的需求,注意相关课程的连接和配合,把握好“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启发学生对拓展知识的学习。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锻炼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重视拓宽学生的视野。除了完成课程上安排的项目外,还要布置一些拓展性的项目,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了满足企业的需要,培养第一线操作型和应用型的职业人才,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操作有机协调,加强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职业技能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不以理论见长,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干能力。培养与职业有关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处理好理论和实践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另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或专业比赛,以赛促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去年,我系学生参加了江苏省高职院校“亚龙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及调试的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三等奖,今后要更加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学生通过“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毕业后可以胜任以下的工作:

(1)操作和维修工:能独立操作相应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并完成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及产品检测工作;

(2)售后服务:能独立操作相应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并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

(3)设计人员:能完成项目的调研、策划、组织,并能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的设计、改造、开发,进行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

3.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双证书制度,即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取得了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的制度。实施双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举措,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实行双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持有双证书的高职毕业生,比只有毕业证的高职学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在高职院校中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使之能够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扮演重要的协调与组织角色,有效地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4.项目教学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只注重如何把学生教好,而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把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已经得到各国教育界的重视。项目教学法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变多了,思考的空间也变大了,能够学习到的知识也变多了,教学效果更好了。“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是一门将PLC技术、传感器技术、变频器技术、伺服系统技术、触摸屏技术集于一体的专业课,课程教学主要在实训室进行。学生在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情境中完成规定的项目,初步掌握工程实践的一般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培养学生掌握自动线的电气原理图、气动系统图和PLC程序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掌握PLC、变频器、伺服系统、触摸屏的应用能力,通过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使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工程问题。本课程紧紧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以模块化的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采用学练结合的方法,从工程角度出发,再现工厂情境,安排教学内容,从而完成课程目标。课程的实施是通过设置现场情境并让学生完成给定的任务来达到学习目的。学生完成给定任务后,可将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并能真正应用到具体的设备控制系统中。同时,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社会能力如容忍、沟通和协调人际关系等能力得到了锻炼,并自觉养成批评与自我批评、遵守劳动纪律的职业素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如信息查询、收集与整理、分析、总结,制订工作进度表以及控制进度、方案设计与评估决策,组织和实施项目等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加强。

5.加大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使教师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需求,才能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高职院校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最大限度地缩短高职生毕业后的试用期,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另外,企业也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岗位,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6.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为了满足社会和国家日益增长的科学和技术的需要,高职院校也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被各发达国家公认为是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模式,已经成为加拿大等国家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并取得了成功经验。这种合作教育与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合作教育是指学生在学院学习期间,进行工学交替,即学生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工作进行定期轮换,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有收入的、有计划的、有指导的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并且这种实际工作经历是与学生的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相联系的。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合作教育的经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增强人际沟通技巧;学生有机会在毕业时确保获得合作教育企业的永久性全职工作;合作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实力,对于个人成长及提高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合作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在各行业的工作中有竞争优势,并获得社会的认可。

二、结论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工科;专业融合;机电一体化;实训项目

0引言

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训教学相对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综合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对企业设备安装与维护等岗位适应性不佳、行业对接能力不足。“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工科教育实践模块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倡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自2014年引入德国AHK资格考试制度,几年来,以考促教、以教促改、多学科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以机电一体化实训项目的建立,阐述其对传统的机电类人才培养目标如何优化,使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融合

1.1以机械类课程为框架

整合机械类的专业课程,将机械设计、公差配合、金属工艺、材料力学等偏“机”的课程融合成机械制造工程基础I与机械制造工程基础II,分别安排在上下学期,同时课程内的实践项目以机械加工、机构设计为主。帮助学生建立从测绘、加工、互换性、设计、制造的一系列概念。例如,在机械制造工程基础I中,前期安排学生做“碰火花”、“磨样本”、“测硬度”、“看切屑”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金属材料机械性能的概念;中期组织学生观摩机床主轴、变速箱运动的实践活动,了解互换性、公差与配合等含义;后期以任务书的形式,小组为单位,测绘轴的零件图,并完成零件加工与小组间的互换性实验。

1.2以电类课程为神经

机械类课程打底后,将电工与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电机驱动、触摸屏与组态技术、工厂电气控制、液压与气动技术等课程按照应会、够用的原则,秉承逻辑先后顺序,分别安排在大一至大三学年。课程的实践项目绝大多数设置在同一个综合电力实训室,该实训室可以完成电类课程的绝大多数实践项目,包含电工电子类、PLC编程、触摸屏与电机驱动等。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从继电器控制到PLC控制,从PLC控制各种电机到控制电磁阀、自动化生产线等。电类课程的实训项目逐步引导学生建立“电是控制机运动的总线”、“机是骨架、电是神经”的概念。

1.3以通信类课程为感官

以信息技术、传感技术为主,介绍其在自动化生产线与机器人协同工作中的应用。现代工厂离不开自动化生产线与机器人技术,以自动生产线实验室为载体,搭建工业以太网实现生产线联动,教会学生调节设置各种传感器,还可以设置传感器故障,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在机器人实验室,还可以利用通信技术和PLC联合控制多台机器人协同工作,给学生建立工厂生产的实景,缩短校企之间的差距。

1.4以德育全程化为路径

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基础课程,理论课程亦或者实践操作,教师都会在课前5min丰富道德认知、强化道德信念、训练美德行为,帮助学生从“他律”到“自律”,养德性、成德行。

2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2.1校企共建,合作保障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一体化实践平台的搭建离不开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自2014年起,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克朗斯公司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室,校企联合开发电类与自动化控制类的一体化实践项目;2018年起,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发那科机器人公司合作共建培训中心,成立了湖北省发那科工业机器人培训中心,每年定期组织校内与校外培训;2019年,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百威啤酒公司合作办学,成立百威班,利用校内的罐装生产线与贴标机等设备帮助学生实现从校内实训到校外实习的过渡。同时,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定期邀请企业工程师走入校园,为学生和老师讲授企业生产、维护知识,并就实际工作中的工程实例,展开案例分析,指导实践教学。此外,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赛德尔基金会长期合作,2014年成功举办了德国AHK机电一体化资格认证考试,多年来一直将这项考试工作坚持下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同时兼顾其他不参加考试的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教师们将AHK考试本土化,选取往届题目,将项目分解,分别植入机械、电气、气动、自动化控制、PLC编程、触摸屏技术的日常实训中,最终在机电一体化工程实践课程中完成整个项目的装调,从而锻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团队创新,师资保障

要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学生,师资队伍是首要保障。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出一套“老带新”、“企带学”、“机电互通”的教师培养方案。为了打破“教机的教师不懂电,教电的老师不会机”的尴尬局面,学院鼓励教师相互学习,每学期学习一门新课程,教师首先完成专业的融合;同时,从企业招聘教师,让企业工程师走进校园,将工厂实例引入教学课堂,更好地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最后,教师组成2~3人小团队,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实操任务,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重点辅导课程的某一部分,但是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整门课程的全部内容,以利于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经过以上努力,学院协同共建了一支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双师型”队伍,这是搭建实践平台的师资保证。

2.3专业融合,项目保障

专业的实践内容,分为专业性实践、应用型实践和一体化实践。专业性实践内容特指某门课程内的实操项目,例如,机械制造工程基础II中,要求学生完成“铰链四杆机构的设计与加工”,这其实涉及到学生对铰链四杆机构特征与曲柄存在条件的知识点的考察,需要掌握相关机械设计的专业知识;再比如,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中,要求学生完成液压回路的设计与施工,实际上也是对该门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专业验证。应用型实践项目,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选取工厂实例与德国AHK资格考试项目,选取其中可复制再现的部分,移入到课程实操中,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应用专业技能与技术。例如,PLC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中,选取工厂“硬币分拣机构”的项目,将此任务的电控部分给学生,设置工作背景,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电路的硬件接线设计及软件编程设计。再比如,电机驱动课程中,选取“自动生产线传送带调速”的项目,要求学生利用变频器与PLC完成不同速度模式的设计,也是利用专业技能完成某一小型项目。一体化实践项目,是基于专业性实践和应用型实践之后的综合实践项目,学生在大三上学期开始,接受教师指定的工作任务,一个学期内,完成实物演示,功能实现方可通过。该任务评分按照德国AHK资格认证考试为标准,项目综合了机械设计、机械加工、自动化控制、电路设计等方面内容。要求学生完成方案探讨、图纸设计、加工过程、程序编写等工作任务,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和团结协作能力。例如,学生设计了“工件分拣机构”,前期设计了分拣机构的机械部分、图纸的绘制、零件的建模;中期完成了3D打印零部件、组装机器、控制回路的设计与搭建;后期实现了分拣机的功能,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保障了整个过程的顺利完成。

3结语

“新工科”强调培养具备跨界综合能力与专业融合的人才,强调知识的实践应用、自由探索以及勇于创新,高度重视国内高等院校创新教育活动。因此,各大高校应积极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优化其教学制度和教学文化,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学院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将现行的机电类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新工科”的新理念与新模式着力培养专业融合的复合型机电类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晓艳,刘攀,张虎,等.多学科融合的新工科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学研究,2020(3):88-89.

[2]张爽,赫海灵.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80-81.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机电;实践;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77-1

一、目前机电专业在实训教学中的现状

1.学习氛围不浓厚。当前的中职机电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学生的理科成绩很差,对学习没兴趣,还有一定的厌学情绪,对动手操作的实践也没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感觉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不轻松,甚至轻视实训教学,好高骛远。

2.实训目标不明确。很多职业学校没有给出具体实训的目标,仅仅是笼统的三年总目标。这导致了学生缺乏动力,教师教学进度和深度难把握。教师如果能够针对每一学期实训要求制订出具体的目标,并根据目标制订出相应的实训课题和内容,在完成课题后再考核达既定的目标,使每个阶段的任务与目标都很明确,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实训效果。

3.理实与实际脱节。理论教学内容不能与实训课题有机结合。实训课题也没有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致使教学内容没有实用性。学校实行与企业合作后,学生知道了自己今后的工作岗位对专业的要求,了解专业上存在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做到理论联系实践。这也能帮助我们调整教学计划,避免出现教学与实践脱节的情况。

4.实训缺乏科学性。由于受教学设备的限制,学校还不能完全提供相应的实习设备。很多实训课不能在实习车间上课,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的很明显,严重影响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在实训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训,以提高实训效果。有人曾经在实训过程中尝试了项目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问题。

二、对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措施的构想

1.转变实训模式。首先把企业产品引入实训过程中。例如我系的钳工班与县开发区金鹏轴承厂挂钩,在实训教学时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指导学生。实训指导教师要更多地了解企业的产品信息,让学生在进人企业前就能对企业的生产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把教学目标与企业生产联系在一起,使实训教学有内容、有效果,从而使学生对理论课和实训课有更大的兴趣。其次,实训场所应由学校向企业扩展。学校让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在实际岗位上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能够学到在学校所学不到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技能和丰富学生的从业经验,起到了巩固作用,同时也解决教学目标与就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2.在课堂中训练。课堂训练包括现场教学、场景分析、交流讨论、模拟实训表演、写总结报告等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来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合并或撤消重复性实验,增加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训,以便于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适应快,缩短“实习期”。

3.走出校外实习。认知实习是对新生来说的,对新生进行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认知实习教育。选择与机电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如,冶金机械公司,通用机械等典型装备制造企业参观。通过参观、见习,使新生对本专业及相关行业有了概括的了解。顶岗实习是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学1年理论知识后到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例如我系2010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分别到开发区的大型机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在校外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对企业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了解,便于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缩短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我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

4.训练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对典型的机电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生产工艺流程、金属元件的选择、机械设备说明的撰写等基本的设计方法的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训实习活动,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以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技能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电子设计大赛、钳工大赛、计算机操作竞赛、实训技能表演赛、自动化生产线操作技能竞赛等,使学生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提高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创新实训模式。多数中职学校仍延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没有开展。现代职业教育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有5门专业课程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法来教学。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不受书本和课堂的制约,按照项目的要求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各小组之间分工协作,各自制定工作计划,最后由教师指导,再完成各自的项目任务。这种方法能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多角度地对教学中原有的课程体系、教材结构、教学模式、组织形式等进行校验。

6.建设实训基地。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训基地建设状况令人堪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多数学校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了校内基地的建设,如自动化生产线、维修电工、电气控制等实训室,实训设备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与企业生产水平同步;面向社会实施开放式、多样化的培训,开展多元化校企合作、互惠互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形成学校发展资源的多元结构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局面;与特变电工、盱眙鼓风集团等企业,共同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研发中心,不断探索、创新工厂化办学新模式,试图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仲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职教论坛,2009.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组态技术”;课程建设

一、工业组态技术范畴

“组态”的本意是配置、设定,是指用户通过类似“搭积木”的方式来实现自己所需要的系统功能。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工业组态技术课程时,仅突出了组态软件的学习,将这门课程变成了一门纯软件课程。而严格意义上的工业组态技术应是以组态软件为核心,与PLC、变频器、触摸屏、特殊功能模块等共同构建满足工业监控需要的控制系统。若学生不懂与组态软件配合使用的其它工业设备,是不能真正掌握工业组态技术的。

二、课程价值与定位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本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内容包括变频器原理及应用、组态软件、特殊功能模块、触摸屏。课程基于职业能力分析,将工业控制中的主要控制设备PLC与变频器、组态软件、特殊功能模块、触摸屏技术综合应用,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工业组态技术应用能力。

(二)本课程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工业组态技术课程开设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第三学期,其前、后期课程如表1所示。前期课程皆为专业基础课,开设于一、二学期;后期课程皆为综合实训课程,开设于第四学期。工业组态技术课程将前期专业基础课程中所学相对独立的知识技能进行融合,为后期的综合实训课程做好准备,在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

三、授课建议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业组态技术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变频器、组态软件、特殊功能模块、触摸屏等。课程知识覆盖面广,学习难度较大。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与措施。

一是组态软件。组态软件,又称组态监控软件,是进行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它们是处在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通过灵活的组态方式,为用户快速构建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组态软件的应用领域很广,可以应用于电力、水利、石油、化工等诸多过程控制领域。国外的组态软件主要有Wonderware(万维公司)的InTouch、西门子的WinCC、悉雅特集团的Citech等;国内的组态软件主要有三维力控、组态王、昆仑通态的MCGS等。组态软件作为工业组态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设计人机界面,其强大的策略脚本可以实现丰富的控制功能,能减轻系统设计者在控制器PLC中的编程压力。组态软件中自带的工程样例是高职学生最好的入门级实习素材,高职教师应好好利用。

二是理一体,突出应用。高职教师在讲解工业组态技术中的变频器、特殊功能模块、触摸屏等内容时,切忌照本宣科、盲目深入。高职教育讲求实用够用,以应用为主。变频器、特殊功能模块、触摸屏等内容的讲解应紧密结合对应的实训项目,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让学生以点及面、由少积多,逐步掌握工业组态技术中变频器、特殊功能模块、触摸屏等知识技能。

三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高职高专层次中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相关的各级各类赛项几乎都与工业组态技术应用有关。以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经常参加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及“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全部用到工业组态技术,并在竞赛分值中占有较大比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国赛赛题作为教学拓展训练课题。通过国赛赛题,学生可以增长见识,提升水平,激发学习动力;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及时发掘逻辑思维灵敏、创造性强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