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场规划设计

广场规划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广场规划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广场规划设计

广场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动线分析;雕塑;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阎良位于古城西安东北部,距市中心70公里,总面积244平方公里,地处渭北地区中心位置,是中国的航空城。

大营房位于阎良中心地带,是一片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城区。现如今要重新规划改造这片城区,这不仅为阎良城市建设起到了空间环境质量的改进,而且还改进了人的生活质量,这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设计改造!它不仅要对大营房整个空间进行整体构思和重新安排,更要以人为主体,因此建立阎良地标型的商业综合体是不可或缺的,中航城市广场呼之欲出!

中航城市广场在大营房区域建设,其特点是依托阎良航空城,以中国航空人的精神,成就城市辉煌梦想的理念,进行商业开发与规划[1]。由于本项目位于阎良中心地带,因此,此处的商业动线要讲究连贯。在规划中要考虑拆迁和新建的种种问题,这无疑在城市规划中是最综合、最具有挑战性的一类。考虑到繁琐的拆迁、综合性的地貌改造以及东西两侧的动线比较弱等特点,中航城市广场将通过采取不同的情景化手法将人流引向商业综合体。

1广场人流量动线分析

人流量动线是商业综合体的骨架,商业综合体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人流动线的设计和规划上[2]。人流动线设计是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的主脉,中航城市广场商业综合体人流动线设计规划将指导整个商业综合体的建筑设计(见图1)。这里我们先从人流动线概述、人流动线人性化研究开始分析。

图1人流量动线图

中航城市广场连通商业风情街――后街业态区域,人流动线主要分为人流入口、社区入口、车辆出入口、未来人流入口这四条主线路。在这其中还有三条辅线路为较强车流动线、较弱车流动线与较强人流动线。通过这四条主线路和三条辅线路,可以概括为水平人流动线和垂直人流动线,这些动线在空间上的塑造,使商铺各个铺位都能充分展示,通过主力店和有特色的中庭店的吸引、最大限度的让人流经过各家商铺。这就好比一磁铁,聚集了大量的能量,拉动了人群的有效流动,使逛商铺的人群均衡分配, 这就是中航城市广场人流分配的特点。

中航城市广场南北方向各有两个出入口,南侧及东西分布了其他楼宇主要出入口,而景观人流主要来自商业区的北侧及东侧,南侧为次要人流方向,人流主动线基本环绕围合商业楼宇,主要分布在北侧及东侧,南侧为商业后街漫步休闲人流为主,景观设计方案功能分区主要由前广场区、后街商业区及东侧广场区为主,配以东西两条商业过渡带及停车区组成。这些考虑充分的人流动线人性化的研究分析,通过水平与垂直这种空间序列的组织、整体感的设计塑造,打造出魅力的空间,最终吸引和引导人流。

2广场雕塑小品设计

中航城市广场雕塑小品设计上以“生命活力”为设计理念,以“天空树”雕塑小品作为方案表达载体。设计力求融入西式风情(美欧小镇购物街模式)和购物环境(橱窗式购物),结合阎良区航空城人民的审美情结,在中航城市广场商业中心的西北入口处配置“天空树”装饰小品(见图2)。这种具有不可复制的招示作用的雕塑,与中航城市广场人流相互呼应,又相互独立,空间感的设计基于建筑规划框架,通过建筑形式与地面铺装相呼应,营造开放、半开放、独立消费体验空间。中航城市广场商业中心通过水景、天空树、广告柱作为项目商业展示面。

图2广场雕塑分布图 图3 后街效果图

风情街区设置不同尺度的商户延展空间,结合情景雕塑、景墙、改造的大门,营造时空穿越的情景街区,丰富步行街购物的趣味性,为城市生活塑造一个理想的购物、娱乐聚集场地[3]。此处我们要打造阎良饮吧一条街――后街,这里为每个商户设立室外独立的空间,扩大了他们的经营面积,设有咖啡茶座、西式冷餐、户外凉亭,结合箱体绿化、灯具照明、雕塑、水景的设计,营造出风情街的感官效果,相信能为生活在航空城的人们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聚会、休闲、浪漫场所(见图3)。

3广场绿化景观设计

中航城市广场的绿化景观设计方面,用意打破普通的方正格局,采用一些三角形式的花坛组合成现代时尚的元素,营造热闹、前卫的氛围感。运用三角形式的绿篱花坛和草皮、花灌木、乔木组合成一个个立体的空间,从而把楼前主广场区、停车区、景观过渡带区、后街商业区、航空文化区合理分配。最终为整个设计增加了序列感和三维立体感,丰富了人的视觉层次,增强了商业氛围的活跃感,从景观营造方面提高了商业地块的品位和地位。

中航城市广场的北侧景观主要以广场铺装的开阔空间为主,配以绿化带点缀,加以具有招示标志的logo及情景雕塑使整条街区富有一定特色。景观方案铺装总面积约9589平米,绿化面积约为1500平米,水景面积约为68平米。打造优雅而不张扬,奢华而不浮华高品质休闲商业综合街区。

商业街区主要围绕可经营的再生空间营造,在尽可能保持场地对建筑外立面开敞的同时,利用植栽、艺术构筑物与建筑本身围合创作一个更多人性化尺度、艺术精神的再生空间,并且以这些空间为基础,利用售货亭和户外家具营建景观化的购物消费外场,让季节销售、节庆商演和公共艺术活动主导景观场地的动态使用。针对街区狭长背街区域,方案针对性的提出了艺术化、景观化解决方案,使原本僵冷的场地变成可经营、可盈利的景观空间[4]。

局部绿化方案中,跟进对阎良区公园北路种植的实地考察,现在的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隔离带破旧严重,对此进行了拆除,将原有行道树移除,并设计种植国槐29棵,下层套种大叶黄杨篱与红叶石楠篱交替种植,已达到良好的隔离作用和美化街道的效果,有些植被的叶子会根据季节变化变换颜色,比如红枫,夏天时是绿色,秋天是红色。商业建筑楼前种植池内,设计种植小叶女贞篱,并种植丛生大叶女贞,达到点缀街景的目的(见图4)。因此中航城市广场的景观种植中,我们保留了原有芭蕉及原有的法桐,种植丛生大叶女贞,增加色叶季相变化,下层套种红枫,配种小叶女贞篱与金叶女贞篱以及毛鹃,并配种红叶石楠球,搭配大叶黄杨球组团种植,形成完整的有层次的组团种植(见图5)。

图4 种植配套分析图图5植被效果图

4结语

通过规划设计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中航城市广场的功能主要包括:集会功能、商业贸易功能、文化休闲功能、绿化功能以及起到了整合阎良中心地带繁乱无章的区域规划功能。

(2)影响中航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实践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社会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原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城市规划)和微观(广场的性质和功能、广场位置规模和人流量、广场原有条件、广场的空间环境、广场环境要素)两方面。在人流动向规划方面,需要调研分析人流习惯的动向、大众行为消费心理和设计者对区域的简单细化等方面。中航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是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以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表现的结果。

(3)中航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充分把握阎良区中心空间体系分布系统原则、控制绿化比例、考虑人群消费的方式、突出阎良区航空城个性创造的特征、重视公众参与的社会性原则。

(4)为了打造出属于阎良航空城自己的商业综合体,中航城市广场在效益方面不仅包括景观效益、生态效益,还包括了符合这片航空城的社会效益,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的目的。

(5)结合众多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成功实践实例的分析与总结,探讨了城市广场在城市发展中的趋势,在阎良这片航空土地上进行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阎良区经济与商业的发展,最终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石丽. 地域文化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寻求与表达[D]. 西安:长安大学,2008.

[2] 陈.对城市广场的理解与思考[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03).

广场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王母宫广场;广场;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040-03

1 广场的定义

在中国,古代城市广场是指结点性城市空间,并有专门为祭神等祭祀活动而兴建的祭祀广场。时至今日,新型的现代城市广场应运而生,较传统城市广场有了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内涵,中外学者也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广场。《城市规划原理》一书中对广场的定义为,广场是由于城市功能上的要求而设置的,是供人们活动的空间。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的中心,广场上可组织集会、供交通集散、组织居民游览休闲、组织商业贸易的交流等。芦原义信则指出,广场是强调城市中由各类建筑围合成的城市空间。《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认为,广场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漫步、闲坐、用餐或观察周围世界。广场与人行道不同,是一处具有自我领域的空间,而不是一个用于路过的空间。广场中可能会有树木、花草和地被植物的存在,但占主导地位的是硬质地面。如果草地和绿化区域超过硬质地面的数量,这样的空间应称为公园,而不是广场。

2 广场的规划设计

在西方历史上无论是初期的市政广场、中世纪的宗教广场,还是发展到工业革命之后的广场,都有一定共同特点的。广场空间由周围的建筑围合而成,空间比较闭合,有较好的空间容积感。广场周围的建筑物风格、色彩统一、使立面不凌乱。广场的体量一般不大,其长度尺度与周围的建筑物的高度比例良好,使人们在广场中有着良好的空间感受。广场与其周围的街道尺度对比明显,让人们在进入广场时产生一种广阔和崇敬感。此外,传统西方城市广场,其周围建筑底层大都有着不同的实际使用功能,例如商铺、咖啡座、小型演出台等,坐休憩空间的形式也日益增多,除了传统的座位形式,又增加了可移动的临时咖啡座,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到广场中活动,聚会、表演、闲聊不一而足。

王母宫广场规划地段位于甘肃泾川,泾、两河交汇处,王母宫山北邻312国道,东临河。广场位于王母宫山东南部,为景区前区广场,面积5.6hm2。基地西北沿山上行到达王母宫,北沿河与王母山石窟遥相呼应,东北与城市主要广场相望。基地内以农业用地为主,基地东侧有沿河绿化带。基地现为村庄用地,中部为村民住宅,以二类住宅为主,其南侧是蔬菜大棚,其余为农业用地。地势整体呈西高东低,西北有陡崖,高差约11m,除西北边缘外,坡度较缓。

2.1 广场的定性和分区

广场设计首先需要给广场定性,即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虽然现在的广场趋向“多元化”和功能的“综合化”,但是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是广场成功的要点之一,明确的主题可以提供明确的建设目标和使用功能。广场的性质受周围建筑物功能的影响,例如在市政设施附近,就会有市政广场,使之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车站、码头前,就有集散广场,起到疏导人流的作用;在商业中心和游览区附近,比较适合兴建休闲娱乐广场,为购物着和游览者提供小坐片刻的空间;在居住区附近,小型的居住区广场为居住区的居民提供了方便的交往空间。

规划地段依托的是泾川县城市的一个重要风景区――王母宫景区,介于景区目前的现状,主要问题是缺乏一个景区的入口前导空间和综合的管理和交通疏导空间,使得这个景区的品位一直未得到提升,同时也限制了该景区的发展。该景区在泾川市旅游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这样的一个前期分析,概括的确定了广场的性质,是“以4A景区标准为基本标准,作为景区入口,充分体现门户区的概念……”的门户广场,强调的是广场的展示功能和综合的管理职能、交通组织功能。

2.2 广场的交通组织

广场的交通有多个相关因素,包括广场的可达性、停车位、广场内部和周边的交通组织、广场内的人车分流等。从广场的定性出发,考虑广场内外部的交通组织。

2.2.1 广场外部交通

广场的外部交通主要考虑一个可达性的问题,即紧邻用地的道路与用地内的地平存在高差,但解决方法可以因势利导,利用高差,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在与广场的结合处局部扩大,形成景观平台的效果,使之功能多样化,使游人视野更开阔,能够眺望更远的景区,也是一个鲜明特色的“门户”。相对来说广场外部到达广场的可达性是良好的,同时人流,车流也能较好的分离。

2.2.2 广场内部交通

在进行广场内部交通组织时,方案是充分考虑到步行者的需求,尽量在广场内不设车流和少设车流,保证广场中行人的活动。结合原来存在的直接通达景区的道路,在广场边缘设置停车和相关管理设施,使广场的整体感不被破坏,有利于广场的整体景观效果。

2.3 广场的空间组织

广场空间的安排需要与广场性质、规模及广场上的建筑和设施相适应。应考虑主从,大小、开合及有节奏结合,以衬托不同景观。尤其是与风景区结合的广场更应如此。

2.3.1 王母宫广场的空间组织

王母宫广场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为了营造丰富的空间体验,两部分的场地围合度也会有所不同,开放空间使人视野开阔,尤其是在较小的广场上。组织开敞的空间,可降低狭隘感,同时可以远眺王母宫景区和山体优美的自然景观,给人回归自然和心旷神怡的感受。而在另一部分则是以展示为主的“长街”,环境安静,两部分空间开合有致,使广场既开阔又幽静。在空间的组织上,应首先进行广场整体空间的限定。主要依托自然山体围合,广场外缘不强硬而富有生气。广场内部设有建筑物和其他人工设置物,包括广场中的建筑物以及亭、廊、柱列、标志物等。

2.3.2 广场空间的边界

对广场来说,边界不规整是很不理想的用地形状,但是通过空间的划分,形成多个互相联系的小空间,使每个空间各自都有“凹凸”的边界,空间感受也就变得丰富多彩。

如广场的主体建筑“管理中心”与路面的结合平台,既对空间的划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使各个空间有了一定的延续性。供游人在较高的空间上俯瞰广场和眺望远处风景,伸出的连廊将人们的视线有所阻挡,引向入口,强调了局部下沉的广场。见图1。

图1 管理中心平面图

此外,在小空间之中进行行为活动的安排、特定功能主题的设置,起到进一步占有、控制、限定或划分空间的作用。

2.3.3 广场空间的自然元素

由于广场依托的是自然风景区,引入相对较多的自然元素也会使广场的主题有所突出,比如乔木、灌木、矮墙与花池。植物与建筑不同,是一种软质的界面,用其分隔、围闭空间会有自然、通透、悦目的效果。乔木最为高大,其茂密的树冠对于广场空间可以形成良好的控制。灌木、矮墙与花池较为低矮,可以有效的限定空间、阻隔人的行动,但不遮挡人的视线,能够增加广场园林式的意境。

3 结语

总结有关风景区前区广场的规划设计,除了要在关系上注重与景区紧密衔接,将广场纳入整个风景区的景点布置之中,在功能上做好景区前的交通组织,使广场成为王母宫景区大体风貌的观景平台的同时,也应突出了广场的“特色化”和“人性化”。见图2。

图2 王母宫广场鸟瞰图

通过垂直交通系统将不同水平层面的活动场所串联为整体,打破了以往只在一个平面上做文章的概念。上升、下沉相互穿插结合,构成一幅既有仰视,又有俯瞰的垂直景观,与平面型广场相比,更具有点、线、面相结合,以及层次性和戏剧性的特点。营造了一个有山川之野趣,兼具服务功能完备的风景区前区广场。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 聂康才,周学红.城市规划民主与公众参与[J].城市问题,2005(4):17~18.

[4] 张 勃.面向新时代的场所设计[J].华中建筑,2000(1):1~3.

广场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城市广场 类型 特点 规划设计原则 绿地

现代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最具公共性、艺术性、最能体现都市文化和文明的开放空间。它是群体聚集和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点缀、创造城市优美景观的重要手段,体现了一个城市的风貌、形象和文化内涵。

如今我们面对的现代城市广场应该定义为:以城市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道路为纽带,由建筑、道路、植物、水体、地形等围合而成的城市开敞空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多景观、多效益的城市社会生活场所。

1. 现代城市广场的类型

按广场的功能性质不同可分为8类: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休闲广场、文化广场、古迹广场、宗教广场、商业广场等。

2. 现代城市广场的特点

现代城市广场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改善了城市环境,带来了多重效益,同时也折射出当代特有的城市广场文化现象,成为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面对现代人的需求,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1 性质上的公共性

现代城市广场作为现代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具有公共性的特点。

2.2 功能上的综合性

表现在多种人群的多种活动需求,它是广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2.3 空间场所上的多样性

现代城市广场功能上的综合性,必然要求其内部空间场所具有多样性特点,以达到不同功能实现的目的。

2.4 文化休闲性

现代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客厅”,是反映现代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窗口”,注重舒适、追求放松是人们对现代城市广场的普遍要求,从而表现出休闲性的特点。

3. 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3.1 系统性原则 现代城市广场使城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它与小尺度的庭院空间、狭长线型的街道空间及联系自然地绿地空间共同组成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3.2 完整性原则 成功的城市广场设计,整体性是非常重要的,其完整性还包括功能的完整和环境的完整两个方面。

3.3 尺度适配原则 根据广场不同使用功能和主题要求,确定广场合适的规模和尺度。广场空间的尺度对人的感情、行为等都有很大影响,空间距离愈短亲切感愈加强。

3.4 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就是要遵循生态规律,包括生态平衡规律、生态优化规律等,体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过去的广场设计只注重硬质景观效果,大而空,植物仅仅作为点缀、装饰甚至没有绿化,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缺少与自然生态的紧密结合。因此,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应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一方面应运用园林设计的手法,通过融合、嵌入、微缩、美化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和体会自然带来的自由、清新和愉悦;另一方面,城市广场设计应特别强调其小环境生态的合理性,既要有充足的阳光,又要有足够的绿化,为居民的各种活动创造宜人的生态环境。

3.5 多样性原则

由于广场是人们共享城市文明的舞台,它既反映作为群体的人的需要,也要综合兼顾特殊人群,如残疾人的使用要求。同时,服务于广场的设施和建筑功能亦应多样化,纪念性、艺术性、娱乐性和休闲性兼容并蓄,给人们提供能满足不同需要的多样化的空间环境。

3.6 步行化原则

步行化是现代城市广场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城市广场的共享性和良好环境形成的必要前提。在大型广场,还可根据不同使用功能和主题考虑步行分区问题。

3.7 文化性原则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历史风貌、文化内涵集中体现的场所,其设计既要尊重传统、延续历史、文脉相承,又要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就是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的文化性原则。

3.8 特色性原则

广场的特色性不是设计师凭空创造,更不能套用现成特色广场的模式,而是对广场的地形、功能、环境、人文等方面做全面的分析,不断地提炼,才能创造出独具地方和时代特色的现代城市广场。

4. 现代城市广场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4.1 广场绿地布局应与广场总体布局相统一,成为广场的有机组成部分。

4.2 广场绿地的功能应与广场内各功能区相一致。如休闲区规划则应以落叶乔木为主,冬季的阳光、夏季的遮阳都是人们户外活动所需要的。

4.3 广场绿地的规划应有清晰的空间层次,独立形成或配合周边建筑、地形等形成良好和优美的广场空间体系。

4.4 还应与该城市绿化总体风格协调一致,突出地方特色。

4.5 结合广场环境和竖向特点,以提高环境质量和改善小气候为主要目的,协调好交通、人流等诸多因素。

4.6 对广场上原有的大树及古树名木应加以保护和保留,有利于广场景观的形成;还有利于体现对自然、历史的尊重。

5. 现代城市广场树种选择的原则

5.1 首先要多选择适应当地土壤和环境条件的乡土树种,做到适地适树。

5.2 选择耐瘠薄土壤的树种也尤为重要,因城市中的土壤大多为瘠薄土壤。

5.3 宜选择冠福大,枝叶密、深根性、无飞毛、耐修剪、绿期长和寿命长的树种。

5.4 还应选择抗病虫害、抗有害气体和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

6. 现代城市广场绿地种植设计形式

6.1 排列式种植 属于整形式,主要用于广场周围或长条形地带,用于隔离、遮挡或作背景。

6.2 集团式种植 也属于整形式,是为避免成排种植的单调感,把几种树组成一个树丛,有规律地排列在一定地段上。

广场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我国的广场景观设计就不能照搬西方的一览无余的模式,而是要懂得将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利用树景在广场景观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景观文化和审美原则:“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广场景观文化是一个城市人文、历史文化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向的具体体现,是大众聚集和交流的开放性的活动中心。

广场景观体现的就是一个城市大众的审美取向和审美风格。但现实中,设计者们对广场景观的设计只重视草坪和硬质景观的设计,而忽略了景观造景的重要要素——具有中国园林特色的树景的造景设计。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的树景造景史给民众留下了深刻而广泛的景观印象,也深埋下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特征。因此,我们在今天这个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的时代,一定要结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实际,特别是中国人实际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对广场景观规划的要求,在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设计理念和最新的设计成果的同时,也要技术而艺术地对我国的广场景观中的树景进行具有我国文化特色和符合我国民族心理审美标准的造景设计的探索。树景是我国传统景观造景的中国要素之一,是我国传统景观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好体现。它在我国传统景观文化和审美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中华景观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树景在现代景观中的使用意义和价值已经扩大,除了体现我国园林文化特色和审美之外,它还要起着绿化和美化环境、促进生态环保、调节区域气候、增加城市中有限的空中绿化面积、塑造立体绿化景观等作用。

然而,在我国的现实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们对树景的应用却远远不够,树景只是作为景观的某种添加以填补景观空间的漏缺,当硬质景观出炉之后,树景更是被许多设计者无情抛弃,更别说是要设计者们去探求树景的更深层的景观艺术价值和审美应用了。这种情况特别体现在城市广场景观的设计上。我国现有的广场景观流行西方广场一览无余的模式,完全没有中国园林式的绿荫婆娑、曲径幽通、一波三折的意境和风貌,更别提树景在广场景观中所起到的一系列的生态、社会意义了。曾有人这样概括现今的城市广场:“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机关。”例如兰州的东方红广场、西安的音乐喷泉广场、成都的天府广场都属于这种情况的典型。这种借鉴于西方模式的无树景的广场景观势必会失却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特色,以及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环保价值,更没起到有效的空中绿化作用。

塑造出一个能在各个季节都能体现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又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开放性空间,城市的魅力就会倍增,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在广场景观设计中,独具中国园林审美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树景便能达到此种目的。园林在儒、道文化的熏陶演绎之下,讲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原则,这一原则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要素之一——花木造景就是这种美学原则的重要体现,其中树的造景尤为重要。花木从入土到萌芽、成株、成景,整个发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变换的动态景观,是一个春天花开、夏日成荫、秋日落叶、冬天积雪的动态变化过程,也是人与自然交流和和谐相处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加上中国式的树景讲求曲直盘旋的“姿态美”,讲求不同树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音韵铿锵的“声响美”,讲求艳阳和冷月下,婆娑的“光影美”,完美地表达着东方审美神韵。

城市广场的立体绿化还尚未提及。所谓的立体绿化,是指地面绿化、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的总称。然而笔者认为,我们不能把立体绿化简单地理解为绿化物一定要附着于某种固体建筑物之上,立体绿化景观或空中绿化景观应该有更多的处理方式和表现形式。我国现今的空中绿化还停留在探索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的俯视和平视的初级阶段,仰视的空中绿化或立体绿化景观还很少。这种具有平视、仰视和俯视的多视角效果相结合的广场景观的表现形式应是我们设计者所倡导的。那么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我们又怎样来解决从平视到仰视,再到俯视形式的空中景观的设计呢?树木的造景便能很好地达到这种目的,树景既可俯视,也可仰视,还能平视。树木的空中绿化造景方便易行,效果显著,它完全可以把地面绿化带到三维空间之中,这种绿化格式对人口稠密、建筑拥挤的城市闹市区的广场尤为适用。

广场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rough a connecting train station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the creation of the square spac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zhou, set up the train station square and the surrounding land connection. Train station square and the south area of the connection, strengthen land connection square and near the train station, and for different scenarios use a connectionist approach to establish a connection between different, people, city and connecting train station square.

Keywords: connection; transportation hub city complex on the ground; integration; the separation of people and vehicles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建筑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特别是人流量密集的火车站更是考验设计师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要实现布局美观,商业实用率高等特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文从区域环境,设计构想,设计布局和实例出发,谈谈作者对鄂州市火车站广场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的一些构想。

1区域环境概述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一首《水调歌头.游泳》将鄂州——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生态古城名扬四方。鄂州,位于湖北省东部,濒长江中游南岸。西接武汉,东邻黄石,北望黄冈,南连咸宁,是鄂东水陆交通枢纽,城市轮廓呈“三叶型”。 鄂州火车站位于鄂州市泽林镇,三个线路的公汽经过火车站,交通方便。现为武九线上二等客货运站,主要担当鄂州市及周边地区的旅客运输任务。火车站广场紧邻城市南北主要交通干道江碧路,武九线站中心正对城市主干道吴都大道。

这里将是进出湖北的最为便捷的出行起始点。配套建设的火车站广场将是对外展现鄂州城市形象、经济建设和吴楚文化的平台,同时有利于提升鄂州城南形象,方便市民和旅客出行。

长江中游、军事重地、佛宗净土、名家汇聚。----这是历史鄂州。

风光秀丽、山水之城、工业走廊,名胜古都。----这是现代鄂州。

宜居之城,经济名都,旅游胜地,繁荣之州。----这是未来鄂州。

2 设计构想

通过火车站与周边地块的联结,创造具有鄂州特色的广场空间,并建立火车站广场与周边地块的联结、火车站广场与城南片区的联结,加强火车站广场与临近用地的联结,并针对不同场景使用有不同的联结手法,以建立人与人的联结、城市与火车站广场的联结。重新诠释基地周遭的历史遗存与文化记忆,结合商业用地带来的现代的市民活动,以景观设计叙事的手法建立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联结,长江文化、吴楚文化的联结。借由广场空间的创造,重新建立不同文化点间的联结,提供鄂州一个兼具交通疏散、地标、工作、娱乐功能的场所新典范。轨迹留下历史的脉络,联结加速现代的发展,延伸展望未来的美景。打造简约而不简单、简洁而富有内涵的开放空间是现代交通枢纽型广场设计的大趋势,也是现代美学与科技发展带来的时代要求。本案正是在此设计风格的基础上,结合周边商业地块,发挥火车站广场的人流导向作用, 利用其鼎集人气来拉动周边地块发展,从而改变火车站单一交通集聚地功能,打造具有鄂州特色的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体,这是鄂州站站前广场的规划主题。

作为鄂州的门户所在,站前广场将以开放大气的布局、现代简洁的风格、史迹深厚的底蕴向你展示这座历史生态古城的崭新风采。

整体构图上,采用开放动感的腰线分割,用生态自然的缓坡大草坪围合出中心广场,中心渔网景观大构架连接两侧生态休闲绿地,网络肌理延续至周边商业区块,使火车站站前广场与周边商业区真正形成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体。

3 设计布局

整个广场分成五大区块:中心广场区、文化休闲区、旅客停留区、车流集散区和地下人防区。各景观节点沿广场主轴线,结合网纹状辅轴线穿插布置,互相呼应,相映成辉。

3.1中心广场区:由主入口步入中心广场,刻有吴楚符号的迎宾景观灯柱在两侧阵列成行,现代而又古典。船头状大型旱喷可循迹东吴水军的雄伟风采,现代夸张的渔网景观大构架向你展示渊源留长的长江文化,同时又与两侧的文化休闲地自然的连成一体,并以一种编织的肌理连接周边的商业发展区。生态自然的缓坡大草坪体现生态名都的优美特色。波浪状的膜廊结构犹如张开的双手欢迎四方来客,体现鄂州开放热烈的情怀,与现代透明的地下人防出入口相结合为广场增添现代气息。整个中心广场人流通畅,开放大气,具备明确的导向性。运用现代设计手法蕴含古典文化脉络,为你留下现代开放而又富有地域特色的鄂州印象。

3.2文化休闲区:现代夸张的渔网景观大构架在头顶上庇护着长江子民的福荫,顺应大构架的肌理,在东西两侧设计了富有吴楚韵味的文化休闲区,波浪状的绿带景观在增加广场绿化的同时,烙印着长江痕迹,浮雕景墙记载着东吴雄风的历史轨迹。鱼骨状的园路演绎着武昌鱼的传说。

3.3旅客停留区:位于鄂州站东西两侧,运用现代动感的月芽型张拉膜亭为旅客营建避荫休息空间,三叶状灌木图案纹理留下城市轮廓的形体烙印。大型莲花景观雕塑矗立于花带中间,隐喻佛教净土的渊源,使旅客在候车停留的间隙感受古都净土绽放的现代气息。

3.4车流集散区:整个站前广场采用绝对的人车分流设计。大型车流集散中心与江碧路直接连接,专用公交车道与出租车车道使车流与人流彻底分开,乘车旅客可就近下车进入广场,导向明确,流线清晰。主广场上设有四个地下人防出入口、两个地下停车场出入口,使地下交通也实现人车分流,从而正真意义上实现地下地上一体化,人流、车流分离化。为更好的将人流进行疏导,采用国际先进规划模式,执行公交优先原则,设置公交中心站,并配备多个公交站台,允许多路公交车同时进出站,预留1条快速公交站台,满足未来开通快速公交的需求。

3.5地下人防区:在设计地面广场布局的同时,考虑战防结合的需要,设计了两层的地下人防空间。一层作为火车站地下商铺,满足服务功能,为车站注入无限商机,也可在节假期间为地面人流做疏导补充。二层作为地下停车场,在和平时期补充地面停车的不足所需,在特殊时期作为地下庇护点。一二两层同样采用人车分流的安全设计,人流与车流出入口相互分离。人防出入口的设计采用鱼头状的玻璃构架与波浪型大膜廊相互辉映,现代动感,犹如一尾武昌鱼在长江游梭穿翔的流迹。

4专项设计

火车站作为一个特殊场所,车水马龙、人流熙动,不分昼夜。广场的夜景设计,特配置鱼网状照明系统,以增加对广场两侧人流夜间的引导作用,配合顺应铺装设计的条纹铺设地面LED灯带,及周边景观灯柱的照明功能,增加广场的光影流动,使得整个广场现代动感、魅力十足,为你带来流光溢彩的鄂州之夜。

采用轨迹主题,利用历史轨迹、人文轨迹、交通轨迹和生态轨迹将历史与未来、城市与自然、文化与生活有机的连成一体。现代动感的轨迹肌理体现火车站的场所特征。巨大高扬的启航台预示着旅程的含义。阵列成行的桅风景观灯柱群现代动感,吴风十足。百舸争流景观构架群演绎着长江子民的争流精神。大型莲宗旱喷台描绘着佛教净土文化,镜花园林荫休闲地和游鱼小广场让你感受出鄂州的地域特色。各大景点的设计统一营造具有鄂州特色的门户所在。在交通体系上,公交、出租、社会车辆各有线路,人流、车流互不干扰,地下、地上连成一体。

鄂州火车站站前广场集铁路、公交、出租、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及配套商务服务设施于一体,体现“人本、现代、节能、生态”的时代特征,又向四方来客展现鄂州独特的长江之风、吴楚文化。在经历了沿江发展的航运时代到沿铁路发展的工业时代,以及水、陆并进的全面发展后,鄂州站将以轨迹的烙印向世人呈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5 结语

我们希望,鄂州站站前广场成为魅力鄂州的城市门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发展轨迹,结合实际与规划的实施实现鄂州的另一番新景象,拉近你我之间的距离,在你的人生旅途中留下美好的鄂州印象。

参考文献:

[1]张敬书.建筑结构设计常用规范条文解读 (建筑结构设计初步) [M].水利水 电出版社 ,2009,06(32).

[2]吴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作的几点看法[J].山西建筑,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