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教育

初中语文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育

初中语文教育范文第1篇

一、 情感教育概述

(一) 情感教育的概念

所谓情感教育,它指的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帮助学生能够形成一种情感机制,对自己更好的学习活动做最基本的情感铺垫。而语文作为一种人文性的学科,?c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在这一阶段,学生必须要学习养成一种情感机制,如果不能有很好的情绪控制,可能不会将很多的心思投入到学习中去。初中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有着很大的积极性。

(二) 情感教育的特征

1. 兴趣性

情感教育有一个特征就是具有一种兴趣性,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结合初中学生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利用情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学习就会变得事半功倍,情感教育的兴趣性指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有用的、实用性很强的一些兴趣,而不是说任何兴趣。

2. 实践性

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应用到任何阶段任何学科的教育中去,都必须结合相关的学科知识,这样才能获得令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满意的效果。情感教育是结合学生的兴趣,使得教育的实践性、效果性更加明显,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同时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时候,能够借用这种在学习中养成的情感机制更好地处理事情。

二、 情感教育的内涵及培养意义

情感作为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并且复杂的体验感受,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情感教育则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情感领域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积极的,符合一定的教学目标并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而在新课标中,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提出了种种要求,比如“培养学生具备阅读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希望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对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在情感教育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在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常常被忽略。而语文教学自身便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在情感因素的调动下对学习有了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与教师和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在这种有利的语文课堂氛围下学习效率将大幅度提升。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又对学生人格、价值观、道德观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策略探析

(一) 深度挖掘教材,利用教材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最为重要的是传递尊重人、爱护人的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基本初衷。而语文教材则是取从古至今千百年来文学作品的精粹内容,经过众多专家细心定夺,层层审核才得以呈现在学生与教师面前的。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不似小学语文浅显易懂,往往都是精挑细选的情文并茂的精品篇章。文章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小说、散文、诗歌等。但无论哪种类型的文章,其中都蕴含着情感教育。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对教材内容深度挖掘,体会作者蕴藏在文章背后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将心比心,寓情于事

情感教育若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来谈,往往更能打动学生,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教育亦可引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电视节目、录像、图片等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去思考问题。这样更能让教育贴近生活,将正确的情感导向融入学生的心中。

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宋濂讲到他小时候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便要求学生联系现实,把自己与作者相比较,比“住”和“吃”的条件、学习环境、人生的机遇、前途、社会制度的差异等。一比较,作者在贫寒的情况下仍刻苦学习的精神令同学产生敬佩之情,他们再也不会觉得幸福是很平常的了。为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幸福”的含义,趁此时机,我再利用班会课时间继续进行德育教育。湖南电视台有个青少年成长教育类的节目――《变形记》,里面较多是城市少年与乡村孩子互换家庭生活一段时间的纪实生活片,农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农村大人孩子的衣着打扮、学习环境等等,与城里的孩子相差甚远,班上孩子刚开始见到乡下的环境和土气的乡村人时,不时发出一阵哄笑,但越往下看下去,他们慢慢地静下来,直至最后沉默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他们开始联想自己的生活,联想自己的父母。

(三) 启人以思,导而弗牵

初中语文教育范文第2篇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

其中,“工作评价与控制”阶段,主要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教学反思档案”,将目标执行过程与教学任务完成结果进行梳理,将实际完成目标与原定教学目标进行对照评价,找出成绩和不足,并形成教学反思结论。针对上一阶段的教学反思结论,制定出改进举措,为下一阶段(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初中语文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87-02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开阔的视野,同样,学校教育也应该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收集和运用能力方面着重关注,这一点在农村学校的语文教育中还相对缺乏。面对愈加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语文教育特别是农村语文教育要实现较大的转变,在课程目标,教学理念,学习方法和师资水平方面都要有所提升,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促进和实施。

1.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

1.1教学方法陈旧。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进行一言堂式授课。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发言权,思路完全跟随教师,极度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也是枯燥乏味,这种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的想象力被禁锢,思维被固化,学生学的吃力,老师教的辛苦,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造成了这种结果,也是必然的。基于此,在现代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下,语文教育也要实现良好的转型,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加要紧跟时代要求,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1.2没有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学科是实用的科学工具,同时也是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人文性不是对立的,而是要将二者紧密的结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互相融合,融会贯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能自如的运用语文这一实用的学习工具,又能够通过语文的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1.3教材的设置不尽合理。教材内容偏离现实,与社会脱节严重,有许多文章甚至远离现实生活,与学生对生活的基本认知背道而驰。合理的教材设置能够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在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具备显著的时代特征,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4阅读教学设置不合理。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给学生制定出基本的阅读思路,让学生找重点,分段落,总结中心思想,而没有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对课文只是形成片面地理解,无法总览课文的全局,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局限。在农村学校语文教学中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2.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2.1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前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具备明显的目的性,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完全为了中考,而对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语文教育在其中的责任更是重大,在这一方面农村学校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在农村学校中的教学设置中,教师要主动安排和创新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培养学习勤思考,乐思考,主动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2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加各种学习的机会较少,学校对教师的业务学习和对外交流也不够重视,另外还有学校条件和资金的限制等,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了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专业水平的发展。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网络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水平。

2.3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要使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精神培养,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紧密的结合,使知识与文化互相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利用语文学习的机会,大量的选择优秀的名篇名著,与学生共同交流和分享,在文章深刻的内涵和人文氛围中,感悟生活,陶冶情操。

2.4创新教学理念。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的听、说、读、写为基本教学观,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提高学习对于语言的敏感度,使语文教学实现立体化。主动改变以往的平面的教学结构,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立体化、网络式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使学习更加直观的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存法则。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实践亲身感受到事物的存在规律,体会事物除表象之外的深层内涵。

2.5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可以更好的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丰富性,提高教学效率。农村教师可以主动设置一些符合自身特点的课外活动,如小型的诗歌朗诵会,定期举办读书会,各种类型的知识竞赛,就地取材的手工制作活动等。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发现学习的乐趣、拾取生活的美好,增加师生之间亲密互动的机会,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教育来源于生活,终究回归生活。

初中语文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作文;感悟;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67-01

众所周知,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推动写作教学水平的提升,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写作能力,还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与表达等各方面的掌握,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态度和兴趣。而目前存在作文难教、难写的现状,从而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新时期,教育教学逐渐加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新时期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合理的引导学生快乐的写作

其实有很多学生谈作文色变,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差的原因都是不喜欢,不愿意去写,从而导致作文水平偏低。事实证明,消极情绪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新时期,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合理引导学生快乐的写作文。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热情奔放、喜欢表达、善于交流的,好朋友之间总是有说不完的悄悄话。但是遗憾的是,有相当部分初中学生在作文中却没有什么话可说,甚至是无话可说,但也是套用材料、说一些毫无新意、枯燥乏味话语。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应该在作文教学中赋予更多的快乐因素。比如可以自主命题。每个学期,我都会开展学生自主命题作文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作文空间中,充分品尝到自主作文的快乐。在开展自主命题作文时,教师不应该在体裁、题材等方面加以限制,要有效鼓励学生自由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创作,写自己最善于表达的文体,给予学生更多地表达自由。真正让学生从中获得了快乐作文的情趣。是走出课堂。若想有效提升初中生的作文水平,就不能只拘泥于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近社会,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观察自然和社会的机会。语文教师应该利用适当的机会,鼓励和安排学生走出课堂,去有效靠近自然、走进社会。融合学生亲身感悟、亲身体会的作文,才会真正有真情实感。才会是真正的好文章。相互批改。通过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可以不断让学生看到他人的写作优点,折射出自身的写作缺陷,我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如此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的,先将范文印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范文之后,告知学生批改作文的基本要求。最后再要求学生写出切合实际。摆明优点和不足的评语,写评语也是一个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好载体。通过批改作文,既能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作文技巧.又为学生插上快乐作文的翅膀。因此,新时期,对于初中语文写作的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乐趣,使得学生快乐的进行写作,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重视培养学生情感的升华,建立良好的写作习惯

对于写作的训练,不能仅仅为了考试。为了考试的写作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从而降低学生写作的热情。其实,写作是以生活作为创作源泉,由于某方面情绪受到触动,而产生的各种感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做好对于学生的写作指导,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帮助学生构筑起良好的写作习惯,从而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达到对于各种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并建立起写作的兴趣及自信心。语文教师要以语文教材作为载体,充分把握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在写作技巧、写作语言、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展示,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从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锻炼,并着重从某个容易触发学生情感的关键点,进行情绪的渲染和调动,努力帮助学生激活并调动其内心的情感。初中语文教师要以写作的成就感为引,来激发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的欲望,并通过不定期地沟通,来潜在地引导学生进行持久的写作。一方面,教师可以用写作与个人气质修养的联系,来引导学生去感受懂得写作的人,其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感染力、吸引力,以及因为某些人懂得写作而受到众多人的喜爱等现状,激发学生对于自身写作成就的想象,从而帮助学生在情绪上消除对于写作的抵触感。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分析这些颇有写作成就的人的写作历程,来为学生指引获得成就的路径。只有这样,有情而作的文章才是我们希望出现的文章,只有这样,才符合我们语文学科的教育要求。

三、组织实践活动,在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 应用

【分类号】G633.3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维能力的定义

思维能力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认知与归纳其规律性的能力。人们具备思维能力后才能对事物产生客观的认知。通常教师以教学目标将思维能力分为条理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三大类,下文就这三种思维能力对现代学生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一)条理性思维

条理性思维能力是一种优秀的个人能力,秩序、整洁、清晰的思维能帮助人们扩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反过来说,无条理、混乱的思维则是注意力不集中的首要原因。条理性思维的能力,既受先天遗传的生理因素影响,也是后天教育训练的结果。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任何信息,但是只有具备条理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很快在各种繁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有意义的材料,排除无用的信息。

(二)综合性思维

综合性思维能力是指能够将分散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其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乃至个人素养都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对综合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本身作为一组无序的事实以无目标、无结构的形式存在,信息到知识的转化需要个人从接受、理解到内化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发挥作用。

(三)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才智能要求的必备素质,也是新课改大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创造性思维通常表现为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具备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往往敢于对教师的观点发出质疑,并且在探究的过程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经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低效

课堂提问教师获得教学反馈最直接的途径,是课堂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部分教师在提问时没有做到“有意义的问”和“有效率的问”。例如很多教师在提问之前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喜欢进行全班提问的方式,学生的答案往往是没有参考价值的“好”或“听懂了”。教师这种提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却毫无意义;或部分教师为节约课堂时间,在提问时有意识选择成绩好的学生,这样导致多数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

(二)课堂讨论无序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课堂教学环节,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但是部分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没有掌握好讨论节奏,出现讨论过快或过慢两种极端。前者表现为学生在讨论时,教师没有给空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便立即要求分组讨论,这种流于形式的讨论环节,并未达到实际效果。后者则表现为学生在讨论中七嘴八舌,教师没有管理好课堂秩序,课堂呈现混乱无序状,更不必谈讨论的高效。

三、思维能力培养对初中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系统、科学的教育活动,许多教学实践已表明,学生后天思维能力的教育能够有效的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平台,教师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必须突出这一重要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有意识的进行思维能力培养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我的第一本书》一文中,牛汉这篇散文所描写的生活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状态有天壤之别,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体会作者对“第一本书”所怀有的特殊感情。首先教师可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说说看你们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呢?”这时课堂气氛已被调动,学生讨论的十分热烈。接下来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可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对文中第一本书的理解。黑板上不完整的句子正是学生思维成果的展现,但这时学生的思维还浮于表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做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然后教师继续提问“这本书让作者念念不忘,其中是否有更重要的原因?”从这一次的板书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后,教师继续进行启发“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但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最难忘”、“最珍贵”在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这一次学生已进入深层次的思维过程,也为高效课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思维能力培养在初中语文教育的应用

(一)重视设疑,引导思维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些篇幅较长,难度较大,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通过设置疑点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预习。例如,教师可在安排预习时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如“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请大家将我们学习过的文章列举出来,并归纳其主要内容。”,“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写百草园的?”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既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又诱导了思维的发散。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层次结构强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条理性思维,例如“第一段中“似乎”与“确凿”的使用是否冲突?”,“ 为什么作者要使用三个“也许是因为……”来表达。表达的内容又是什么。”。最后,教师要根据课文中的难点进行发问,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作者运用了哪些描法来描写百草园?”,“为什么百草园是“我”那时的乐园?”。教师通过教学中疑点的设置,在教学活动中一步步的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在判断、推理、总结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生成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重视讨论,培养思维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单一的传授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课堂讨论之中完成信息相互之间的交流互通,激发自我的创新思维,并且学生的思维活动可经教师不断地评价和引导推向更高水平。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例,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来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粗陋的一面,来反衬这位伟人眼睛中流露出的敏锐和深刻,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高。这时教师可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讨论的时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托尔斯泰,去理解托尔斯泰容貌与眼睛的矛盾,正是其阶级身份与思想的矛盾。通过增设讨论环节,学生更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结束语:

思维能力的培养无论对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还是高效课堂的打造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善于设问和组织讨论这两点做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