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师院学生:择业心理:个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078-01

一、基本情况

小文,女;24岁;2006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父亲、母亲,均为企业职工。家庭状况:家庭关系长幼尊卑明显,父母管教严格,对子女的生活习惯、行为等影响较大,但在子女的学习、就业方面提不出合理化建议,只能任其自由发展。小文在择业方面的一些想法很少同父母商量,而是愿意同我这个老师兼朋友探讨,也会听从我的一些建议。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个性特征:性格开朗、热情、大方,做事踏实、谨慎,大学期间多次为一些社会机构做志愿者,兴趣广泛,酷爱文艺、体育活动,喜欢从事富有挑战的工作,希望快速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大学经历:担任学院及全校学生工作各项职务,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曾获全校演讲比赛第一名,策划组织多场文艺晚会及大型活动,到校外参与一些社会工作。

二、个案背景

小文的就业指导是建立在我们彼此了解、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主要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焦虑心理进行梳理,并帮助其较好地调节。小文的心理经历了急切——冷静——静观三个过程,她的择业也从盲目乐观一步步接近现实,变得稳健扎实起来。这一个案追踪大致经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小文都会遇到一些择业问题的困惑。在我们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小文个人不断认识自己、调整心态、做出正确决定下,她一次次走出了困境,终于找到了自己满意并且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个案指导

(一)第一阶段

1 诊断分析。小文这一阶段的心情和表现是大多急于毕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往往心情复杂、内心慌乱,既想早日找到工作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又怕离开学校不能适应社会这个更大更复杂的环境,反而变得开始留恋学校、老师和同学。小文到了大四的时候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问题了,她一改以往的从容、乐观,变得急躁起来,这是因为她以前没有过很好的心理准备,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小文此时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摆在小文面前:另一个压力来自于小文自身,小文所学的专业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她对这一专业没有一点兴趣和热情,大学期间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文学、政治和管理学的学习上,虽然她干了很多事情,但在毕业之际,她却茫然了,她开始紧张起来,她不知该干什么,也不知该去哪里发展自己的才能。

2 处理建议。(1)进一步了解小文的思想波动及内心感受,探询并与其沟通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2)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重新树立信心;(3)建议做一些积极有益的事情,例如多扩充知识、广泛地进行人际交往、多参加社会活动;(4)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客观真实地评价自己,提高自身的择业能力。

(二)第二阶段

1 诊断分析。接二连三的用人邀请使得小文看不清自己了,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小文个性极强,敢于冒险,爱表现自己,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她希望能干出一番大事来,另一方面,小文又追求一种稳定、安逸的生活。我帮助小文分析每个用人单位的利弊、发展前景,并结合她自己的情况来对照分析,希望能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小文一直希望自己能当公务员,我们讨论找工作的同时,要为这个目标做准备,争取在她在其他单位工作的同时能利用工作之余,复习准备公务员考试,工作学习两不误。这个时期,小文成熟得很快,她对自己的进一步了解,使得她的信心大增,原来焦虑茫然的状态已经不复存在。

2 处理建议。(1)进一步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情况、兴趣、优势等,明确自己的目标、发展方向,(2)再决定何去何从。(3)比较、权衡利弊,选择利于自己发展的最佳方案。(4)继续获取就业信息,多方位打听就业渠道,不放过任何一次求职的机会。(5)珍惜大学生活的最后一段时光,做更有意义的事,让自己的心情放松。

(三)第三阶段

1 诊断分析。这一时期,小文经历了在她人生中的第一次低谷期,临近毕业之际,她早早地把毕业论文完成,就等着找一个理想的、让人羡慕的工作,骄傲地离开这个她学习了四年的大学,可是她却没有等来一丝希望,每天变得无所事事,打发时间。此刻她的心情焦急、无奈、慌乱、复杂,恨不得地上有个空洞钻进去再不出来,她被命运捉弄得一次次丧失了原有的自信,变得自卑、脆弱。

小文的这种内心体验的变化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外界的多种可选择的机会对小文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这其中掺杂了许多不定性的因素,这些是小文始料不及,也是她不能很好处理的;其二就是小文自身的问题,她在2010年以前,自信达到了顶峰,甚至有了一些骄傲,况且她一直对自己都是要求极高的,这种结果来得太突然,以至于她还没有来得及调整自己的想法,便受到了重重的一击。这种情况对小文也是一个考验,对于她的成长、成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或许,若干年后的某一天,小文会感激当年曾经有过的这样一次经历。

2 处理意见。(1)稳定心态,重拾自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自己打败,要客观地看待每一次失败,永远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2)找准定位,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信念与目标,适合自己的工作便是最好的工作;(3)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和自己已经选择的事情;(4)不抱怨环境,不埋怨他人,能够接受和包容一切对自己不利的因素,用积极良好和态度去改变不利的状况。

四、研究结论

(一)注重指导方法的运用。在指导过程中,笔者始终帮助小文解开一个又一个心底的“结”: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她不断鼓励自己、相信自己。职业指导,就是要从一个更长远、更广阔的角度,帮助学生从自身的价值观出发,配合对自我的认识(包括性格取向、职业兴趣、才干技能、事业目的、工作条件等),兼顾自身兴趣、理想和现实,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负责的规划与正确的决策。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研究;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129-02

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恶性事件:如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学生投毒案;硫酸泼熊案;中学生杀母案;学生之间报复凶杀案等等,以及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逃学现象等,这些现象表明: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人格发展出现缺陷。因此,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一、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给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它提示:健康是个体身体、心理和精神与内外环境处于最佳的适应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人们与周围的生活环境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协调和均衡。

国内外的一些著名学者和心理学家如:马司洛早期的心理健康10条标准、美国学者坎布斯心理正常人的4个基本特质、奥尔波特的心理健康标准,以及我国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等,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虽有所不同,提出的标准也有差异。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归纳起来主要是认识、情绪、人格的社会适应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完全协调、完善健全的人,才能称为心理健康的人。

二、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发挥体育的心理健康价值。

(二)主要内容

1.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自发性。

2.通过体育教学缓解学生的进展和焦虑情绪。

3.通过体育教学改善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形成友谊,提高威望。

4.通过体育教学激发合作意识,锻炼合作行为,提高自己的价值观。

三、研究对象

我校三至六年级学生。在各年级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各2个,进行跟踪对比研究;并选择心理行为特殊学生建立个案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定期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和反馈研究中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控学生的行为。

(2)实验法:在实验班有意识的加强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运用。普通班采用常规的教学行为。

(3)个案研究:在三至六年级学生中对行为反常、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采用个别研究。

(4)文献资料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查阅相关的资料来指导研究,分析研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研究的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确定研究人员。(2003年10月)

(2)确定研究时间(2003、10

2006、9)

(3)选择样本(2003、10

2003、11三、四、五年级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六年级选择个案研究样本。)

(4)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总方案和学年具体研究方案。

(5)研究活动形式:①理论学习(每月2次)②教学研讨课:每位教师一学期执教1-2节研讨课③定期学生成绩测试④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和教育笔记等。

五、研究成果和结论

通过为期三年的跟踪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的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其效果是显著的。体育以其娱乐性、竞争性、合作性和健身性在缓解学生紧张、焦虑情绪,培养意志、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价值认识、培养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心理健康的价值。

(一)体育活动以其娱乐性缓解不良情绪

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升华和转移。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理论认为:“我们每一个人有一个感到愉快的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体育锻炼有助于达到这一水平,从而使人感到愉快。”比如:篮球、排球、足球、体育舞蹈、游泳、体育游戏等等。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

(二)体育活动以其竞争性缓解心理焦虑情绪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行为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使自信心得到增强。班杜拉认为:人们完成了他们认为比较难的任务时。其自定效能水平就会提高,如果他们能使自己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一种自定效能的提高感。这种感受将有助于打破揶擒、焦虑以及与其他消极心境状态想关联的恶性循环。

(三)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以为他能客观的认识和对待自己。体育运动有助于认识自我。体育活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体育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体育运动中暴露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优点,不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为,对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发扬光大,对予机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改正和克服,真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四)体育活动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的信念和自觉的行动。体育运动一般伴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竞争等等,在参加活动时,总是伴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勇敢顽强、互相帮助、集体注意和爱国注意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五)体育活动有助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体育活动中与同学、朋友等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运用语言信号系统和非语言信号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提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性。这种交往性可以使群体中的成员在体育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了解。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

(六)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第3篇

梅婉雯,女,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ICU 215200,住院医师,研究方向:急救工作

【关键词】乌头碱中毒;心律失常;血液灌流

临床上川乌、草乌等有祛风除寒、温经止痛的功效,加入酒泡制后口服治疗风湿性关节痛、腰腿痛等有较好效果。但泡制或服用不当或误服可导致乌头碱中毒,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致死亡。我院2010年3月收治乌头碱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1例,常规治疗无效,血液灌流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5岁,3月25日因自服药酒(内含生草乌及生川乌等成分)两大口,量约100ml,2小时后感四肢麻木,恶心呕吐。查体:血压92/57mmHg,心率188次/分,心律不齐,神志朦胧,心电监护提示:“室性心动过速, 室早二联律”。 入院诊断为: ①乌头碱中毒,②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入院后常规予洗胃,开放静脉通道,补液促进毒物排泄,给予可达龙、利多卡因等药物反复静脉推注抗心律失常,但效果不明显,未能转复窦性心律,并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予胸外心脏按压,多次施行同步电复律术效果不理想,室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持续长达30min,查血肌酸激酶,206U/L,肌酸激酶-MB,83U/L。床边心电图:室早二联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考虑和乌头碱中毒致心肌损害有关。为了促进毒物排泄,给予血液灌流治疗2小时。期间患者呼吸困难,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经血液灌流治疗1h后,患者心律即转为窦性自主心律,第2天患者神志转清,脱离呼吸机随后拔除气管插管,第4天治愈出院。

2 讨论

乌头碱是毛莨科乌头属草本植物的主要成分,为一种毒性剧烈的生物碱,乌头药用其块根,主根为乌头,旁根为附子,乌头性热,味辛苦,全株有毒,以根最毒,次为种子和叶,主要有毒成份为二萜类生物碱,乌头碱亲脂性强,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易从消化道、破损的皮肤吸收,其吸收和排泄均较迅速,主要在肝脏和肾脏代谢,从尿液和唾液中排出体外。乌头碱类中草药具有祛寒、散风、温经、止痛之功效,民间常用于治疗腰腿痛、跌打损伤、抗风湿及滋补温阳等,治疗剂量有强心作用,中毒原因多为煎煮炮制不当,乌头类药物浸酒饮用或服用民间医生自制含乌头碱类药物的制剂过量,乌头碱毒性极强,其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十分接近。纯乌头碱结晶成人口服0.2mg即中毒,2~4mg即致死[1]。乌头碱易溶于酒精,故生药泡酒或配酒后服用更易中毒,急性中毒致死率可达3.1%[2]。

乌头碱引起心理失常的机制复杂:1)兴奋心脏迷走神经,释放大量乙酰胆碱,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和房室结的传导性,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另外,乙酰胆碱作用于心房肌细胞可导致心房肌绝对和相对不应期缩短,易于折返,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2 )心脏毒性:乌头碱对心肌有特殊的亲和力,直接作用于心脏,出现心肌的损害,导致异位节律、心肌各部分兴奋、传导和不应期不一致,复极不同步,形成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严重时出现心室颤动[3]。

乌头碱中毒目前缺乏有效解毒药,治疗越早越好,早期彻底洗胃,阻断毒物的吸收,控制心理失常。本例患者系乌头碱中毒引起致命性的心律失常,持续时间长且较为顽固,虽经反复多次的同步电复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患者心律失常仍未能得到有效纠正,考虑和口服毒物的剂量较大和救治时机较晚有关。该例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及时使用电动洗胃治疗阻止了毒物的继续吸收,并果断地采取血液灌流治疗促进了毒物清除,积极的补液脱水治疗促进了毒物的排泄,是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措施。

血液灌流是利用碳肾中的活性炭吸附血液中的毒物,以达到血液净化目的的方法,主要用于中分子物质,小分子环状结构物质和部分血浆蛋白结合的大分子物质的清除。乌头碱二萜类生物碱,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分子结构中含有环状结构,所以血液灌流效果较好。血液灌流是治疗乌头碱中毒的一种有效方法[4]。

参考文献

[1]任引津,张寿林,倪为民,等.实用急性中毒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11-912.

[2]赵初环,卢中秋,黄维佳,等. 血液净化治疗乌头碱中毒.中国内科杂志2001,40(7):502.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第4篇

目前地方高校实验心理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教材选择上种类繁多,内容体系庞杂;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操作少;在实践教学上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多、课外拓展少,传统实验仪器多而新近仪器少;在教学评价上过分强调评价的总结,把考试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唯一形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的评价,在学习情感上学生畏难心理较为突出,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我们定位的实验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强调三个结合,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实际应用能力和增强学习兴趣;二是本课程和其它课程(主要是普通心理学和心理统计学)的结合,体现综合性;三是基础知识与新近研究的结合,体现前沿性。

二、实验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课程内容的优化

优化课程结构的关键是要吸取各版本教材的优点,以教学大纲为蓝本,重新建立一个适合学生特点、体现教学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素质的课程新体系。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以夯实基本理论、凸显考研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理念为基础,构建了实验心理学的课程教学新体系。1.夯实基本理论,凸显考研重点。我们根据“实验心理学”发展的动态、课时的变化和全国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要求,及时增加、补充新内容,适当删减一些旧内容,为学生进入其他高等院校接受进一步专业学习服务。教学中,教师应在对本学科有着深刻的理解基础上将本学科的原理及理论深入浅出地讲授清楚,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内容。为了使教学直观形象,在教学中提倡多媒体教学,通过讲解和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2.强化实践教学,因地制宜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一,精选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通过课堂精讲,重点围绕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操作程序和原理解释,选做一些必要的经典实验项目,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来训练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和品质。第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学过实验心理学原理,结合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操作实验而得出结论。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依托大学生科研立项等课外科研活动,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而进行实验,还可以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的原则,由学生自愿成立项目研究小组,自主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目前,地方高校实验心理学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学实验室投资小、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验仪器设备等条件有限、尖端技术含量低,没有充分体现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在实验内容上,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偏少,能够反映学科前沿领域研究成果的实验几乎没有。实验程序和材料都是现成的,学生只要能够按照要求操作就可以完成实验任务,由于这些限制,学生认为心理学实验非常简单,而不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地方高校心理学实验室应定位于挖掘内部潜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文献资源以及实验室设备与技术资源,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条件。同时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避免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高目标。

(二)范例教学法在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范例的选择和范例教学法的实施。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首创的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一组特定的知识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基础的、本质的实例(或范例),通过这些实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举一反三,获得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范例”的基本性强调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基础性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使之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范例性要求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使学生能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地掌握知识。实验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范例”的基本特点。我们通过在《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精心选取范例,这些期刊应用实验法进行的研究较多,内容涵盖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各学科领域。具体包括变量选取、被试分配、实验控制等,教师可就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进行原理的详细讲解,使用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组织指导的实施模式有两种,新授课:范例呈现剖析“个”“个”的特征类的特性规律认识。复习课:创设情境类的特征范例呈现、分析学科知识结构学科知识运用。在此过程中注意新授课和复习课的模式差异。在进行范例教学前,教师要进行教学分析,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设计适合的范例,对范例的代表性、启发性等综合进行考虑。2.范例教学法的延伸。在课外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指导学生阅读专业期刊上心理实验报告,讨论分析实验设计,从中学习较高水平实验设计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学生各种实验设计的特点、分配被试的方法、实验控制模式,我们围绕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6-8项实验报告研读和1项实验设计的作业。学生在完成研究报告研读和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除了图书馆期刊外,主要通过各种文献数据库资源获取)查阅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研读和综述。同时,我们在实验设计中要求学生按规范制作实验材料、控制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使学生使用实验法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提升。3.范例的评价与改进。使用课后效果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结合学生考试成绩和学生评教,对范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改进、精选各部分范例,对范例的契合性进行评价,总结得失,寻找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能力的方法。4.范例教学法的实施困难。如何把掌握知识的基础性与系统性较好地结合起来,是范例教学法面临的一大问题。范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既要能分析教材,又要能掌握教法;既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要成为他们的好助手。实际上,这一切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需要付出精力和努力的。比如怎样选择代表学科本质因素和基础因素的“范例”,如何保证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自然形成,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果没有考虑到教师现有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势必不能取得成功。因此教师因素也是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三)课程评价的改革目标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通过课堂回答问题、作业、期末考试、课外读书笔记、实验操作评价及实验报告撰写等多种方式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增强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实现发展性课程评价。借鉴朱俊卿提出的“三结合”的方法评定学生成绩。即老师评定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的内容主要以实验理论为主,占学生总成绩的50%,另外50%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基本的科研素质,这样既评价了学习的过程,又检验了学习效果把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实验技能、理论考核和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增强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约束力,确保了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用多元化的评定方法来考核学生成绩,也使得评价更加合理、科学、人性。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第5篇

一、浓缩教学内容,侧重实验设计等基础理论讲述,改变教材以科研为主的偏向。

《实验心理学》(朱滢编著)、《心理学实验纲要》(杨博民主编)、《实验心理学》(杨治良编著)、《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编著)、《实验心理学》(张明、张亚旭)等教材在语言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情绪心理学、思维等方面的实证研究篇幅较重,因为教材编制者依托的高校都有非常先进的教学实验设施,在语言、记忆、注意、思维等方面有很多科研成果,此类学校学生有较多机会参与、观察相关实验研究,理解教材的难度较小。但我校属于财经类院校,没有可以进行语言、记忆、注意等较为先进的科研条件,如ERP、fMRI等实验设备,学校从事此类研究的教师较少,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此类研究。在没有相关科研设备、科研氛围的前提下,学生要想较好地理解这些专业语言、记忆等研究难度非常大。同时,我校属于财经来院校,学生对经济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类相关知识更感兴趣,对语言、记忆等偏向基础心理学的内容缺少学习兴趣。因此,本课题组根据院校的设备情况删除语言心理学、感知觉、记忆等在实验心理学中的比重,添加一些与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相关的研究。

《实验心理学》课程重点突出心理学实验的变量设置部分、实验设计部分内容的讲述[1]。在变量设置部分重点讲述自变量、因变量及额外变量的种类及如何尽量减少额外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实验设计种类可以分为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及混合实验设计。在讲解不同实验设计类型时,注重结合单因素实验设计、双因素实验设计及多因素实验设计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采用问题为中心、小组学习方法,改变以往传统理论讲授的偏向。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讲解完基础知识后,以问题学习方式进行实验案例谈论[2]-[5],使学生深入了解每一种实验设计的原理、过程和应用注意事项及相应的统计处理方法,如T检验、F检验、方差分析等。每堂课结束后,要求学生针对本次课内容设计恰当实验,下次课教师将对此进行检查。例如,讲授被试内实验设计时,教师针对这一内容进行重点讲授,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课程内容小组学习和讨论。实验课程中安排与实验设计有关的实验创新思维训练、文献检索和读写实验报告和论文,以期通过这样的安排保证学生充分理解并应用不同实验设计方法,培养科学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