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小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认同教育者所倡导的对社会、对事物、对人生的观念,并内化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中,成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体验、感情的积累和行为的实践才能完成。因此,德育教师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时,只有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才能实现德育的效果。现在有的教师不管学生懂不懂,夸夸其谈,甚至有些问题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就引进课堂中,致使教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要克服教学中的盲目现象,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增强课堂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当前社会变化对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市场经济中利益突显所引发的金钱观、享乐观等,以及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的虚拟化等。面对这些问题,德育教师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及时关注并引发思考和研究,增强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种价值取向的辨别批判能力,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进取品质和优良品德。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德育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输,教学效果较差。德育课的理论性比较强,所讲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最优化。所以,教师在教案的设计、知识的传授、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能力的训练以及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要灵活多变,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设疑的问题难度适中,由浅入深,问题有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
此外,德育课教学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德育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辩论赛、分组讨论等等,让学生感到德育课不是假大空,的确对自己有帮助。
三、重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德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淡化甚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改进德育课考评方法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还存在着陈旧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评方法,这种方法使本来就对枯燥的德育课没有兴趣的学生更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
1.创设合理的考试形式
改革考试观,摒弃教师课堂讲什么,学生笔记记什么,期末考试考什么的做法,应以能力考核为目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口试,并配合写一些小论文,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即重在理解运用而非记忆,重在课堂参与而非结果。
2.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强弱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特长。比如可以使理论考核占30%,如小测验、小论文等,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活动占20%,主要考核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努力使各层次学生在相应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卷面成绩占50%。
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
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特色,如就近期的一些国内大事开展“揭批”、“向地震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活动,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比如引导学生通过查报纸、翻杂志、上网搜寻、请教老师、关注广播电视,去学习、感知、领会国内外大事,提高学生素质和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倡导他们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定期到校园捡垃圾”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人们的环保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多重要,从而提高了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的积极性。
总之,德育课教学可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树立新的德育教学观念。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德育课空洞、枯燥,而会在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在知识、能力和觉悟方面都有所收获,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志军.浅议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7).
[2]李志英.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思考[J].水利职业技术教育,2001,(2).
[3]盛闵贵.增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水利职业技术教育,2001,(1).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的现状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课堂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运用提问,但并非所有教师的提问都是科学和有效的。有的问题范围太广,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有的问题太长,往往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有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偏重于机械的盲目记忆;问题和问题之间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问题水平偏低。诸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偏重于结论,如“对不对”、“答案是什么”,而很少问“为什么”、“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思考的”,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的缺陷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思维水平难以提高。水平偏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水平。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提问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随老师的意旨学习课文,用老师想听到的话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表面热闹,实际上无论是语言训练还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偶尔有学生发问,也只是问问词语解释,句子含义之类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
期待时间是指一个问题被提出之后与由这个问题引起的回答之间的时间,大量研究揭示,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的期待时间平均只有1秒,如果一名学生不能迅速地思考问题,教师通常会重复刚刚提出的问题,或重新表述这个问题,要么就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留给学生组织答案的时间太少。一再如此,学生就失去了使他们的思路趋于完善的机会。
针对上面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的课题,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能极大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低负担、高质量。
二、什么是有效提问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性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1、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无“纲举目张”之效。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
2、问题具有探究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课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明确研究思路,并实施研究,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整理、加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并撰写个小论文、小调查,还可组织交流或举行展示。通过开展“探究性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们学得了很多科学知识和技能,但更为可贵的是使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具有勇于突破和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些独特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
3、问题具有开放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沟通;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许多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殊点,小学教育有着其教育的特殊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些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学生,这就需要对他们特别对待,不要认为教师就是教师,只是为了教他们知识而教,其实这些学生就像教师的每一个孩子一样,要用心去教。我想一个教师不仅是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这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十分重要。在小学教学中更要有教师细心耐心地去教他们,教师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缓和焦虑,只要教师是能做到理解学生,与学生用心沟通,相信一定可以教出好学生,只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亲人,是可以相信的人,他们就一定会听教师的话,配合教师完成教育工作。
小学生在很多时候是顽皮的,特别是当他们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就更不会愿意去配合教师,这时教师就要学会去原谅学生,理解学生,去接纳学生。这样反而可以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关心他们的,是理解他们的,会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去。例如在我的语文课堂中,我组织学生小组作业,在一个小组中有两个学生因意见不合,闹了纠纷,这时候我不会判定谁对谁错,只是告诉他们,他们是好朋友,要互相理解和原谅,他们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孩子,让他们自己感到羞愧,这样他们会认为教师是喜欢他们的,他们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去学习。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师生间要传递着情感、知觉、技能、观念以及处理多种抽象关系的意向。
在小学教育中针对学生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现状,教师更要真诚地去和学生交流,体罚和责罚都只会让学生更加远离教师,远离教学任务。虽然身为教师,但是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能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经常出现教师虐童事件,这就在一方面表现出有些教师在学生面前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教师有时往往扮演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者。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对犯错、认识错误的学生,允许跌倒了再爬起来,不能只是一味地责怪学生,因为这样只会让学生越来越胆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反而会让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会在学生的心中造成阴影。教师还要积极地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讨厌我的,是不愿意亲近我的,这样会在无形中和学生一道隔膜,这样也不利于进行教师所需要的教学活动。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和我的学生们积极交流,并告诉自己要积极相待,人与人的交流是靠心去感受的。教师要认可学生,态度要亲切,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和教师交流,和教师对话,说出他们心中的真实想法,而且教师也要和他们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教师就是自己的朋友,在课堂上也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和踊跃。
1.传统文化中存在很多对生命漠视的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斥着对生命的轻视、漠然、贬低、排斥。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学校的生命教育依然缺乏,生命教育没有真正得到学校的重视。在家庭、学校中,父母和老师或认为谈论死亡不吉利,或认为年轻的学生距离死亡太过遥远,或觉得此话题太过沉重,通常会对孩子回避死亡的话题。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对死亡充满神秘感,所知甚少,甚至错误地把死亡看得过于简单、轻松。由于学生不懂得生与死的真正意义,也往往会导致学生中出现不珍惜生命的现象。这种漠视生命的观念也导致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和研究也相对滞后,生命教育往往只是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等部门在开展一些不成规模的宣传和研究。
2.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生命教育缺乏重视
2004年,上海市颁布了生命教育的具体工作方案《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来确保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有效实施。在上海市的带动下,国内的辽宁、湖南、云南、黑龙江等省市的教育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并比较明确地在学校中开展了生命教育。不过,国内仍然还有很多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由于没有认识到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视,没有将生命教育正式纳入到学校教育目标中来。很多学校在教育中都没有真正去引导学生,如何去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对于学生的安全意识、生存能力的教育也谈之甚少。这种教育中的目中无人和生命意识淡漠的情况,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中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导致学生出现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学校缺乏进行生命教育的操作性指导
国内对学校生命教育的研究还较多地停留在“奔走、呼吁、探讨”的层面,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如何让这些生命教育认知层面的构想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行动,也就是说“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才是当前学校生命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国内对生命教育进行的研究,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个体生命,对生命教育的社会价值研究比较少,并且对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也比较少。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了“学校要坚持全面发展,要重视生命教育,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仍然没有设立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资源尚待开发,生命教育专业师资仍然匮乏。因此,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指导与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4.学生个性中缺失责任和包容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生的问题一直层出不穷,无一不引起社会的轰动,个性缺失在学生的身上表露无遗。学生处于发育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还处于发展中,这一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学生年轻气盛,看待问题容易偏激、控制不好就会出现行为冲动,甚至出现自杀、自残和伤害他人的情况。学生在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在经历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容易出现懊恼、后悔、郁闷的情绪。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和长辈无微不至的宠爱和呵护之下成长。学生普遍存在依赖性强,不愿意承担责任,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个性缺失问题。学生个性缺失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5.学生存在信仰迷失的现象我国学生的生命态度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对生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生命价值也有一定的思考。但是,还有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没有去积极探寻生命的意义,没有去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一些学生虽然生命的存在意识强烈,但是对身心健康意识和生命责任意识普遍淡薄,导致其生命价值取向呈现出信仰的迷失现象。信仰的迷失必定导致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模糊化和边缘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信仰是民族之魂,是民族的凝聚力,学生的信仰是这一切的基石。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确立信仰的基础时期,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确立信仰的关键时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信仰迷失了,绝对是个严重的问题。
二、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
1.树立起正确的生命教育观
生命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弘扬生命价值、提升生命精神品质、陶冶生命情感、养育生命态度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指向。教师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要研究怎样以教学为依托,有效落实生命教育。学校要努力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生命、感悟生命。生命教育既要引导学生懂得惠泽人类自身,也要启发学生树立起与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共处的意识。生命教育就是要学生懂得关心今日生命的存在,同时也要计划明日生命的发展。生命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激活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因素,使学生不断进步、生命品质不断得到完善。
2.发挥生命教育显性课程的作用
学校的自然、历史、生命科学、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显性课程。自然课程涉及许多生命科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合适的生活环境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从而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是保护自身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体育与健身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有关人体结构和身体保健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强身健体。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品德与社会涉及到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方面的内容也很多,学校应当特别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鼓励学生要在生活中去体验、感悟生命。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提高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的质量。
3.挖掘生命教育隐性课程的作用
学校的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学校在注重发挥显性课程优势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挖掘隐性课程所蕴涵的生命教育的内容。语文和英语有很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生动感人材料,教师在语文和英语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善于从语文和英语课本中发现生命教育的素材,并及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和英语课堂将充满了生命教育的气息和活力,生命教育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音乐、美术课程重在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优美的歌曲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能够从精神层面上达到熏陶学生情感和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目的,获得美的感受。美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的美丽,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还可以在人物的刻画中,通过感受人体美来认识自己,从而喜欢自己。
4.通过爱心活动提升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的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等。通过积极参与讨论、思考、体验,使得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到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去”。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运用亲身体验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引导学生从“关爱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开始。通过让学生参加爱心活动,感受和体验生命的意义。学校可以与贫苦地区学校建立起“手拉手”的关系,除了学校出资建设校舍外,可以动员学生捐钱、捐物来帮助那些贫苦地区的学生。学校还可以积极号召学生关注身边的同学,动员学生把节约下的“零花钱”用来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爱心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主动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
5.借鉴成熟地区的生命教育经验
目前,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在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广东省顺德市采取外出取经的办法,学习和借鉴英国、香港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做法,并结合本身的实际将“生命教育”引入课堂,取得比较好的成效。2010年顺德这个隶属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县级市竟然成为了广东省唯一获得“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特色培训示范基地”的城市。港台地区在生命教育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这是值得内地教育部门重视和借鉴的经验。美国学校的生命教育起步早,比较成熟,一些成功经验被很多国家和地区所借鉴。美国学校的生命教育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教育之中,整个学校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生命教育特征。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借鉴有关国家及地区成功的生命教育经验,将有利于加快国内学校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
6.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教育作用
学校的校园是基础教育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我们不能够把校园简单看作只是教室、花园、操场的概念,我们应该有“把校园看作是一个育人的环境、蕴涵育人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学校的校园建设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从总体上营造出有利于审美教育的氛围。校园的美化、绿化应该根据整体要求,统筹规划,尽可能使校园多一点绿色,多一点生命美。让学生置身于清洁整齐、绿树成荫、花草芬芳、幽雅静谧的校园环境中,产生出美的想象,得到美的体验和感受。和谐的校园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提高其审美情趣和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学生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减少到最低程度。
7.建立互信、互爱的良好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关怀和,如果孩子在冷漠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和美都无动于衷的人”。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学生具有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育便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真诚友好的同学关系,既有竞争又携手共进,既相互监督又彼此信任,使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友情和温暖。同学之间形成了和睦相处、诚恳帮助的友爱,那种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嫉妒猜忌等丑恶行为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学校还应该提倡并鼓励异性同学之间正当交往,满足青春期学生异往的心理需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有趣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既可以调节学生的紧张学习生活,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产生集体自豪感和精神充实感。
三、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保障机制
1.生命教育的组织机构
学校要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生命教育领导小组,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并形成合力,共同来实施生命教育。学校行政例会要定期研究生命教育推进工作,把生命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去贯彻,去落实。同时,在学校网站上要开设生命教育网页,组织师生定期开展生命教育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学校要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申报关于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不断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2.生命教育的全员参与
学校要号召全体教职员工树立起“人人都是生命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人格魅力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建设,把生命教育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通过培训,让全体教职工都能正确把握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涵,把生命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3.生命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要建立开展生命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制定教职工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业务工作等方面实施生命教育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组织生命教育活动的时间、内容、课程落实情况和教育实效等。学校要把开展生命教育的能力和实绩作为教职工业绩评定的标准之一,要定期对生命教育中涌现出的优秀项目及优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4.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要认真探索适合本校的生命教育的方法,可以参考港台学校生命教育中普遍采用的“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模拟想象法、角色扮演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等。台湾的林永茂教授认为“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与设计,应该以教育心理学所采取的行为论取向及认知论取向为基础,透过认知生命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习评鉴,协助学生破除一些错误的、非理性的自我挫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为了保证生命教育的贯彻落实,学校在资金、人员安排上也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以确保生命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5.生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素质教学下的小学语文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变革。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能增加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帮助,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未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怀有一颗慈爱的心,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允许学生进行大胆的发言和提问,为学生营造一种健康活泼的师生关系。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进行创新性教学
在传统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置一定的情境进行教学。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游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师平时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三、充分发挥先进教学设备的作用
科学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也应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原本枯燥的语文知识,
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能降低语文知识的难度,还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受到升学的压力,但是在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翠萍.丰富教学内涵,提升教学质量: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新思考[J].考试周刊,20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