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计思想论文

设计思想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计思想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设计思想论文

设计思想论文范文第1篇

利用身边真实的例子说明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非常脆弱,一旦结束便不能复生,它是一种承诺———无论对父母、对亲人、对社会、对自己,都是一种美丽的承诺。人活着是为了所有爱自己的人,人活着也是为了自己,一定要学会爱与被爱。活动二:人的由来教育短片———生命的神圣说明:生活中,成年男女在学业有成、工作稳定并有一定经济基础后,才会考虑个人问题。男女朋友经过恋爱的温馨步入婚姻的殿堂,才有了精卵结合的可能。(播放短片)1.受精的过程女性每个月只排出一个成熟卵细胞,且只有48小时的活力;在此期间,若有,会有四亿多经过数小时的长途跋涉,最后有且仅有一个优胜者能和卵子在输卵管里结合,形成生命的起点———受精卵;2.受精卵的分裂:从一个细胞分裂出多个细胞,形成的胚泡由输卵管内的纤毛推向子宫,时间是2~7天;3.胚泡的着床:胚泡继续分裂、分化,形成胚胎,大概要两个月才有成形的胎儿,着床的成功率约为50%;4.母亲的妊娠:胚胎、胎儿在母亲体内孕育,母亲担当繁重的生理负担,妊娠成功率约为75%;5.分娩:当母亲忍辱负重怀孕到第40周时胎儿产出体外。分娩是极其痛苦的,但新生命的诞生又是相当神圣美妙的,新生儿的成活率约为87%。显然,人的生命是那么来之不易!

活动二设计思想

我们每个人最初的生命形式都只是一个受精卵,那是四亿多个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与卵细胞结合而成的,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父母用世间最伟大的爱将我们培养成人,我们不仅要将父母的生命延续下去,更要将父母给我们的爱传承下来,这样人类才能不断繁衍生息,与其他生物共同创造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神圣、可贵的同时轻松接受新知识,领悟生命的真谛。

活动三畅所欲言(教师经历、学生经历)———生命的守护

1.我讲述自己女儿8岁时突发急性脑膜炎时我的无助(正常人脑脊液中只有8~12个白细胞,而我女儿经检验下来有800多个白细胞,这种情况下,成年人一个晚上只要用一支进口药剂,可我女儿用了两支还是高烧不退,那时的我急得手足无措,可表面还得异常冷静),女儿的坚强让我止不住泪如雨下(成年人做一次腰穿都痛得鬼哭狼嚎的,而我女儿连做两次腰穿都没有哼一声),后来在大家的共同祈祷中女儿总算有惊无险,如今她已成为健康开朗的大学生了。2.让学生敞开心扉,互相交流自己的压力、困惑、烦恼。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有压力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缓解及宣泄压力。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另外班上单亲家庭学生很多,我在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之爱时,没有忽视这些孩子的感受。引导这些学生学会宽容、体谅、理解、坚强。活动三设计思想:师生共同揭开心灵深处的烦恼、伤痛、矛盾、感动,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对学生的教育做到“晓之以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从而让学生明白呵护生命的重要性。

活动四:师生感悟汇集———生命的绽放

善待生命,积极乐观,有一颗感恩之心。生命是美好的,生命是宝贵的,要珍惜生命,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只要你不失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坚持奋斗,命运必将回报给你幸福的微笑,活出生命的价值和精彩。人的一生,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时而峰回路转,时而光明大道,人生道路何尝不是如此?珍惜生命,活着就有希望和收获。只要不放弃生命,敢于面对现实,就一定可以在生命的旅途中有所收获。活动四设计思想:师生共同把活动中的感想写在黑板上,形成共勉和共识: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载体。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做个守护生命、努力为生命增光添彩的人。

对主题班会活动的反思

设计思想论文范文第2篇

1.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画面刺激人的大脑,可以使人产生强烈的条件反射,更容易使人形成记忆。正如电影、电视叙述的内容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也具备了这种条件。图像、色彩等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体验。因此,理论课的讲解不仅需要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还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图片和节目,综合运用影像、投影、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直观化和娱乐化。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支摘窗时,教师单纯按照概念给学生解释,学生很难获得清晰的认识。但是,通过多媒体将民居和园林中的支摘窗图片展示给学生,这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多媒体技术及合理的素材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解决传统理论教学中凭空想象的问题,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促进其形象思维的发展。

2.通过校外课堂的考察,为学生提供更形象的学习环境

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还远远不够。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只有理论的引导而缺乏实物的参照,会使学生对事物的真实状况缺乏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因此,理论课的学习也要留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或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打破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到博物馆或实地考察。如,在讲解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坛庙建筑这一章节时,笔者将学生领到泰安岱庙进行现场教学。在这座古老的建筑面前,笔者先提示学生注意对建筑的布局、环境、结构、装饰等方面进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思考之后再结合建筑的实体结构和历史文化进行讲解,把教材中的文字理论变得形象化和实体化,使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记忆也较为深刻,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学生头脑已有的形象,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高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思考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于教师单方面的讲授,他们更喜欢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设计理论课的讲解不能是教师单纯的讲授,也应该让学生主动学习。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联想和想象,理论课教学中的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形象,并利用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的形象进行启发和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联想、想象或推理,进一步了解形象背后的相关知识。如,在讲解西欧现代主义五位建筑大师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找一些大师的作品向学生展示,提示学生根据作品的形式,分析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和特点,然后把五位建筑师的作品作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动脑思考,讨论掌握这五位建筑大师的设计思想及其作品的特点。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改变以往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强化了学习印象。

二、结语

设计思想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缠枝纹 艺术形式 设计思想

缠枝纹是中华民族传统植物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装饰艺术中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通常,它是藤蔓型卷草纹的延续和深化,其基本构成是使植物的枝茎呈藤蔓状,骨骼呈曲线分布,以波浪状、回旋状或螺旋状扭转缠绕,并配叶子、花朵或果实样式元素,花朵和果实为表现主题,而茎叶是陪衬纹样。明代缠枝纹样形态中茎叶、花朵和果实是造型语言的主要组成元素,元素的呼应关系在组织形式上,使看似复杂的组合关系产生丰富的视觉特征和均衡秩序。本文通过研究比较,总结了明代缠枝纹的视觉艺术形式有三个方面的体现:繁复而有序,延绵而整体,包容而并兼。

一、繁复而有序

明代缠枝纹由各种类型的植物叶片、花朵或果实在枝茎的引导下重复组合,其中叶片数量大、形态变化丰富;枝茎绕转绵延、花果个体突出、主题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组合、映衬,构成了繁复扩展的明代装饰风格。它繁复但并不拥挤杂乱,从其构成要素组成的形态结构显示出有秩序的形态艺术特征。这一秩序特征是自然世界生态规律的反映,也是人类生活中形成的审美心理需求,同时还体现在艺术形式关系中。这里主要反映在两个领域,一个是植物纹样中具有的形态与生长秩序主题;另一个是形态组织上的结构与重复秩序。

形态结构上,茎叶、藤蔓等元素经过起伏绕转构成缠枝纹,茎叶、藤蔓在形态造型中占到较大的比例,也是最能突显装饰特征的构成部分,因此植物生态中的叶子在枝茎上互生、对生、轮生的排列方式,枝茎粗细的有序、均匀分布等秩序性特征,即缠枝纹艺术形式的重要表象性特征。如明代的青花瓷上多见的缠枝纹所体现的秩序性艺术形式,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充满秩序和自然规律的世界中的一种适应性需求,也是创造秩序与规律视觉形式的心理需要。

骨骼组织结构中,缠枝纹环绕的枝茎大多是波浪旋转或涡旋回转的样式,并呈有规律的曲线形或圆形分布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一般只存在于藤蔓型植物中,以现实为基础而又超越现实的有序重复秩序而增添美感。如一些边饰中,枝茎往往以二方连续的形式组合,使错落有致的叶子和花果以波浪曲线均衡分布。正是这种特征,使缠枝纹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生动而丰富的装饰效果。当然此秩序特征不是完全重复和组合,而是在各种规律和重复中有适度变化,这样才可以满足更高审美心理的需求。

二、延绵而整体

在明代缠枝纹繁复延展的形态造型中,与秩序均衡的视觉感受相呼应的还有其整体性特征,其造型中不论有多少组成元素,组成多少形态结构,都能让人将其视为整体,不会被其中的一个元素吸引以此为视觉中心。这种整体感是构成纹样的类似元素在有序的排列下形成的。而缠枝纹由大量类似构成元素组成的独特艺术形式。其相似的形状特征往往使观者在观看的同时不自觉寻找其内部组织关系的共性,视觉心理上则将它归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式。

花朵和叶子作为缠枝纹的主要内容大多数是类似样式的重复组合,即使某些枝叶的变化很大,但由于数量少和间隔小,且反复出现,视觉上仍然让人有整体的感觉。在一个纹样中,某些部分在感知性质上的相似性能够帮助我们确定这些部分之间亲密关系的程度。如明代织锦上常见的缠枝莲花纹,莲花形状和大小基本一致,在组合时追求自由变化,但就视觉而言这些叶子个体与个体之间间隔较小,视觉上容易忽略个体之间的变化差异,从而形成整体的版面视觉感受。这种细腻满密的装饰特点,是形成缠枝纹整体性视觉特征这一艺术形式的重要表现语言。

波浪形、回转形或涡旋形,这些相似的形态元素是缠枝纹整体性视觉特征的重要基础,在起伏回转的骨骼结构引导下形成较强的节奏韵律感和方向性,产生出统一的版面效果。这一形式特点是各元素按照一定的脉络排列,并具有趋向性,或服从一种内在的动态骨架结构。这种整体性特征是构成纹样的形态元素和节奏规律共同决定的,它是明代缠枝纹艺术形式的又一个突出特征。

三、包容而并兼

在明代缠枝纹的造型题材中,吉祥寓意的装饰元素得到广泛运用,从天然植物花草到宗教符号,无论是植物类还是不同种类的题材元素,缠枝纹都能很好地进行组合。如枝茎组织中牡丹与水中莲花共生、汉族传统与西域文化共存,这样可以使缠枝纹的内涵和寓意丰富多样,契合中华民族对吉祥文化的心理需求。这种题材多样性的表现正是明代缠枝纹另一艺术形式的体现。

首先是不同种类的植物组合,如明代织锦中以牡丹和、牡丹和莲花形式组合的缠枝纹。牡丹、寓意富贵荣华、平安健康,莲花为佛教圣物,象征超脱一切苦难回归幸福。这种多类题材多种寓意相结合的缠枝纹,表达了明代百姓的朴素现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态细节上,牡丹多饰以写实的叶片,莲花附勾状卷云形与其极乐世界寓意相呼应,虽然两种花卉各有形态特点,但由于花、叶、茎都有共同卷曲的特征,因此衔接十分自然,属缠枝纹不同因素组合形式的佳作。

其次是植物题材与宗教符号间的组合特征。明代为促进汉族和藏族之间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藏族佛教法器、供器等各类工艺品与内地装饰艺术相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缠枝纹积极接纳了藏传佛教和其相适应内容,如藏传佛教八吉祥:轮、螺、伞、盖、花、瓶、鱼、结。其与缠枝纹结合过程中,由于莲花也有佛教的色彩,所以常与莲花组合形成缠枝莲托八宝吉祥纹形式。其追求自然延展,互融互生的理念与同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相呼应。所以在明代吉祥文化极为盛行的背景下,缠枝纹对于各类具有吉祥寓意的题材都能广泛吸纳并予以组合,尽管组合手法稍微简单,但它丰富的寓意、以及多样化的组合形式还是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

结语

缠枝纹是明代最有活力的装饰纹样,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明代吉祥文化的充分浸染,同时多元文化的背景赋予它各种形式和丰富的寓意表现。花朵、果实以及其他吉祥符号在这里和谐共生,这得益于藤蔓植物所独具的自然伸展特性,得益于其秩序生动的组合形式,更得益于传统构图法则的极强适应性。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人类情感追求为基础,正是因为这些真实的生活理想和吉祥寓意,才使得明代缠枝纹具有繁复而有序、延绵而整体、包容而并兼的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陈勤建.中国吉祥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设计思想论文范文第4篇

1929年哈勃宣布:“宇宙正在膨胀着。星系之间的空间随时间线性增加,星系本身并没有改变;而且星系越远,离去得越快”〔1-P115〕。而后,由列梅特、伽莫夫等人发展为大爆炸理论,基本要点是:在100-200亿年之前,宇宙生之于一次大爆炸,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都由爆炸中创生,爆炸前那种原始的无限稠密被称为“奇点”,由爆炸引起的膨胀,现在仍在继续着。从30年代开始,膨胀的宇宙模型已经为大多数宇宙学家所接受,现在被称为现代宇宙学标准模型。现代宇宙学被定义为:“以广义相对论为理论基础,以哈勃定律为观测依据,并在宇宙学原理的假设下,研究整体宇宙的结构、运动和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P85)。

此前15年,斯利弗在美国天文学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公布的观察结果是:“一些明亮星云(后来被证实是星系),既有蓝移的,也有红移的”;更远的弱光星云,“全都展示红移”(1-P111)。没有做出任何解释。哈勃有效地以“宇宙梯”法解决了确定星系距离的问题之后,通过对自己测定的24个河外星系距离的分析,发现红移量大致同星系距离成正比,即(λ1-λ0)/(λ2-λ0)=D1/D2。当时普遍认为,这个结果“唯一可能的物理学解释便是河外星系都在以正比于它们距离的速度退离我们而去”〔3-P140〕,由此得出的H=V/D,被称为哈勃定律。其中H为哈勃常数,D为星系距离,V为星系退离速度。D和V“都不是可测量的量”(8-P403)。

哈勃定律作为膨胀宇宙论的基础原典、现代宇宙学的观测依据,存在如下纰漏:1、该定律中既没有可观测的物理量,何以能成为“观测依据”?又缺乏作为必要条件的观测数据,如何判定其正确?

2、设星系在t内退离距离D=Vt=HDt;依据哈勃关系式λ/λ=D/D,λ应随时间线性增加,即该定律成立的必要条件是红移谱线持续移动而不是红移。

3.取H=3×10-2m/s光年,代入λ/λ=D/D=Ht=3×10-2m/s光年·t=10-10/年·t可知,任一星系的λ/λ都将以每年10-10持续增加。60年代观测精度(λ/λ~2.5×10-15)已达这个数据的4×104倍,要证明哈勃定律成立,就必须提供对同一星系λ/λ随时间线性增加的观测证据。

近40年来,新理论与新技术的结合,相继发现了一些不调和的红移现象。海尔天文台的阿普80年代末就宣称:“我们已知有38个不调和红移天体与24个星系相关联。这个数字之大,不允许我们将它一笔勾销”(1-P151)。依据这些佐证,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关于红移跟膨胀关联的传统解释是错的。

红移跟运动的关联确实并不具有唯一性。依据狭义相对论,运动物体发出的光被静止者观测时将发生频移,和声波频移机理相同,用多普勒效应解释没有错。依据广义相对论,具有强引力场的静止物体发出的光,在引力势较高处观测也要红移。即光的频移有两种机制,声波频移却仅有一种,用多普勒频移解释光现象就必然会丢失引力频移机制。通常的解释是:“引力不能定量解释星系的普遍红移,引力效应至少不占主导地位”(4-P509),可以忽略不计;霍金的说法是:“星系的引力场没有足够强到对它有明显的效应”(5-P47)。

哈勃宣布宇宙在膨胀时,全世界能够理解广义相对论的人寥若晨星,“据记载,本世纪20年代初有一位记者告诉爱丁顿,说他听说世界上只有三个人能理解广义相对论,爱丁顿停了下,然后回答:我正在想这第三个人是谁”(5-P83);50年代之前,“广义相对论大体上是数学的一个分支”,60年代之后才“从考察数学结构到开始按照物理来思考”(6-P72);尤为重要的是,这个时期利用穆斯堡尔效应在高度差H=22.5m的条件下,“极其精密地测得57Fe的一条γ谱线的紫移,波长相对变化仅有λ/λ≌gH/C2~2.5×10-15,与理论预告值在误差范围内符合”(7-P94)。引力频移被精确地测量出来后,就不得不承认“引力是一种极其巨大的力量”(6-P66)。即此不难算出,在地球引力场中γ光子通过22.5m,需时t1=h/C=22.5m/3×108ms-1=7.5×10-8s。

由哈勃关系λ/λ=D/D=Ht=10-10/年·t;当λ/λ~2.5×10-15时,t2=2.5×10-15×3.15×107s/10-10=7.88×102s。

依据平直而各向同性的宇宙学原理,当λ/λ~2.5×10-15时,引力效应/哈勃效应=7.88×102s/7.5×10-8s=1.5×1010。很显然忽略引力效应肯定是个重大失误。

大爆炸——膨胀宇宙论被称为标准宇宙模型,存在3个问题:其一、不考虑引力效应就不符合现代宇宙学的定义;其二、40年前就测出的引力频移比膨胀效应大1010数量级,早已粉碎了“唯一的物理学解释”神话;其三、“广义相对论用时空结构的几何性质来表示引力场”(8-P328),哈勃当时并不理解,用多普勒效应解释红移属于以偏概全;时至今日如果仍不考虑引力效应,宇宙常数偏小、退离速度偏大的错谬,将永远不可能得到纠正。

为了确定引力跟红移的定量关系,特作如下讨论:

一、改变高度差重做穆斯堡尔实验,依据两次测得的数据,可以确定:

1、红移相对变化量跟距离还是距离平方相关;

2、导出相关公式,为比较引力贡献和哈勃贡献提供依据。

二、有人认为,光在漫长的星际旅途中会受到无数恒星的影响,其左弯右折必然使红移量产生较大改变,无法予以判定。其实并非如此,可依据右图阐明如下:图中A为发光恒星,M、N为两个恒星,P为太阳;光线AB受它们影响的实际传播线路为AB、BC、CD、DE、EF;F为地球,FA为依据经验认定的光传播线路。实际上BC是光在M附近沿能级相同的测地线通过的轨迹,能够影响红移的仅为B′C′。即此可得如下推论:

推论1、光无论受多少恒星影响发生左弯右折,决定红移或紫移的只有直线距离。

推论2、A使光红移,F使光紫移,由于M地《M恒,地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推论3、由实验得出的公式,可以用于定量解释星系的普遍红移,同时将成为确证哈勃定律正确与否的判据。

参考书目

1、(美)巴里·派克著爱因斯坦的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2、薛晓舟等著现代物理学的哲学问题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3、袁正光主编领导干部科普知识全书改革出版社2000年

4、大百科全书编委会大百科全书·物理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5、(英)霍金著许明贤等译时间简史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

6、(英)霍金著胡小明等译时间简史续篇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

7、倪光炯等著近代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

8、董光璧等著世界物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二、光速不变与波粒二象性

在讨论这两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廊清物理学理论中的3种观念。

1、物理学不研究“物质”,正如没有人能够讲出“水果”是什么滋味一样,因为二者都是抽象的类概念。实际上物理学只研究质量、电量、能量跟时空的关系,“物质”属于误用的哲学概念。

2、从牛顿那个时代开始,物理学就分牛顿范式和非牛顿范式,前者研究孤立质点运动的规律,后者探讨热、光、电、磁的本质;现在已经非常清楚,热、光、电、磁现象的本质都是电磁波,统称为能量。

3、现代物理学理论可以分为以质量计量、用时空描述,以能量计量、用位形描述两大体系,物理客体理应分为质量系统和能量系统两大类。同理粒子物理学就应该分清质量子(即费米子)和能量子(即玻色子),本质差异在于有没有静质量。

据此,先讨论光速不变问题。

所谓的光速不变是一种简称,实际所指是光速与光源运动的速度无关,或曰:光总是各向同性的。依据“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光子没有静质量,自然就应该与光源的惯性无关。人们通常表现出的“不理解”,根源在于误认为任何“物质”都具有惯性,忘记了惯性只与质量相关,属于牛顿范式独霸天下产生的常识性错误,不清楚物理客体应该分为质量系统和能量系统两

大类。

讨论光的各向同性,首先必须依据两系统结构论确立如下观念:所谓的宇宙是质量体(包括电子、质子、原子、分子到其大无比的天球)悬浮在能量海洋(即连续辐射)中的巨系统。只有当能量(子)从质量体中放出(或被吸收)时,才表现出一份一份的粒子属性,被称为光子;而这种能量(团)在连续辐射的海洋中传播时,则总表现为波。只需要以石块掷入水中后,水波总是各向同性传播为类比,就很容易理解光波总是各向同性的道理。

得布罗意提出波粒二象性,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开始时说微观“物质”既是粒子又是波,后来改为既不是粒子又不是波;由于实际测量的结果是:用干涉仪得到衍射图象,用计数器记下的是粒子数,就将微观粒子的实在性跟意识联系起来,认为究竟是粒子还是波,由测量者的意识所决定,关键在于选用什么样的仪器。直到今天波粒二象性依旧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谜。

实际上只需要摈弃掉“物质”这个误用的哲学概念,并承认物理客体分质量、能量两个系统,问题即可以迎刃而解。光子的波粒二象性已如前述,只需要将在能量海洋中传播和由质量体吸收(或放出)分开考虑,答案就已经非常明确:波属于能量系统的属性,而粒子性总跟质量系统相关。

光子属于能量子,现在讨论质量子的问题。依据量子运动的特点,粒子永远不会停止运动。按En=n2h2/8mL2被关在L=4A箱内的电子(m=me=9.1×10-31kg),最低能量状态(基态)也还有2.3eV能量,通常称它为电子的动能,又是一种植根于“物质”这个误用概念的常识性错误。量子场论承认微观存在分粒子和场,每一种粒子都对应着一种场,却讲不清二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只需要将电子放到质能两系统结构论的框架去考察,就不难发现所谓的电子动能并非属于电子,而是网络态的能量海洋作用于电子的结果。任何粒子实际上都处在“树欲静而风不止”的被动状态,传统将这种能量理解为电子“自能”,是基于质、能不分产生的常识性错误。试想:空中悬浮的气球不能静止的原因在于空中能量分布不均衡,水中木屑的动能亦来自于水,都不属于气球和木屑自身所有;即此为类比就不难理解粒子性和波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论:所谓的波粒二象性,是使用分别适用于能量或质量系统的仪器,检测由质量子和能量子构成的复合态产生的不同效应。

验证实验:同时使用干涉仪和计数器对质量子进行观测,当光栅的隙缝小于粒子的直径时,放在光栅背后的计数器就不会记下粒子数。理由是通过光栅的只能是能量海洋中传递的一列波,具有静质量的粒子将被“滤”掉。

三、绝对时间和相对相间

牛顿将时间分为“自身在那里流”的绝对时间和“可感知的及外界的度量”的相对时间。狭义相对论预言“动钟变慢”;广义相对论预言“一个钟所处的引力势越低(深),它走得越慢”。通常都说相对论的预言被证实,说明牛顿的时间观念是错的;实际上恰恰相反,即此正好证明了时间确实有绝对和相对之分。

牛顿之前,惠更斯已导出单摆周期公式T=2π(L/g)1/2,据此发明的摆钟至今仍在使用,其走时快慢与g直接相关:g越大,T越小,走时读数即变大;反之即被称为变慢。这个结果为什么正好跟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相反呢?因为物理学研究的客体分两个系统:一是由牛顿范式沿袭而来的,用质量计量、用时间和空间描述运动的质量系统;一是由非牛顿范式沿袭而来的,用能量计量、用位形描述运动的能量系统。摆钟的读数属于质量系统计量的相对时间,可以通过调节摆长L使所有的钟走时一致,其作用直接源于发条的弹性势。刚旋紧发条时走时慢些,发条松弛时走时即变快。

用原子钟实测的结果正好跟广义相对论预言一致,这又是为什么呢?由于原子释放能量子跟它所处环境的能级直接相关,而能量子的T即代表该能级的内禀时间,由能密梯度g′决定,是无法人为改变的,故而称之为绝对时间。

如图所示,行星R从远日点N向近日点M运行时,动能(正能)逐渐增大,g亦随之增大;由M向N运行时,势能(负能)逐渐增大,g′亦随之增大。沿NM方向,正能密梯度g递增,负能密梯度g′递减。原子钟走时由g′决定,显示的是绝对时间;摆钟走时由g决定,显示的则是相对时间。

小结:绝对时间是弯曲时空(负能密梯度决定其曲率)的内禀时间,传统使用的摆钟“度量”的属于相对时间。当使用人为规定的时间标准去度量负能量海的内禀时间时,就必然会出现时间变快或变慢的实测结果。

验证实验:将在同一地点校准的摆钟和原子钟各一枚,用气球带上高空,依据电台播放的校钟讯号去校钟时,原子钟的读数要大些(变快),摆钟则变慢。

意义:该实验可以确证:

1、狄拉克所说的负能量海即是充满连续辐射的广袤空域;

设计思想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斯特拉文斯基 社会性 民族主义 新古典主义 序列主义

一、生平简介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l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1901年入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1903年师从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学习作曲,1909年起写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音乐,享有世界声誉。斯特拉文斯基的生活经历复杂,创作风格多变,一生遍访欧、美、非、澳等地许多重要城市。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长期脱离祖国,生活在国外。第一次大战期间在瑞士居住,1920年起为法国公民,1939年开始定居美国,从事指挥和创作活动,直到1971年逝世。他是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音乐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二、不同时期的音乐创作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早期)、新古典主义时期(中期)、序列主义时期(晚期)。早期创作以著名的三部芭蕾舞《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为代表,既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也有强烈的原始表现主义色彩:中期创作以舞剧《普尔契涅拉》、歌剧一清唱剧《俄狄普斯王》、《圣诗交响曲》、歌剧《浪子历程》以及一些器乐作品为代表,将古典音乐的特点与现代音乐的语言结合起来:晚期创作应用了威伯恩的序列音乐手法,代表作有舞剧《阿贡》电视音乐剧《洪水》、管弦乐曲《乐队变奏曲》等。

1 早期音乐创作:

他的第一部芭蕾舞剧《火鸟》(巴黎,1910)在管弦乐色彩方面,可能颇有一点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味道,但在其他方面却是《彼得鲁什卡》(1911)和《春之祭》(1913)的先声,三部作品都是为季亚吉列夫的俄罗斯舞蹈团而作的。

斯特拉文斯基这一时期的创作地主要在俄罗斯,他深受俄罗斯音乐风格和民族艺术的影响《火鸟》取材于俄罗斯民间神话《彼得鲁什卡》讲主人公彼得鲁什卡是俄罗斯古代街头集市中魔术师的一个木偶,他具有善良的人性,却受人,最后被害《春之祭》描写的是俄罗斯古代未开化民族在春天祭献大地的仪式等等。

1814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去往瑞士。由于战时条件所限制,他创作了乐队编制不大,音乐风格较轻巧的音乐:舞蹈大合唱《婚礼》(1917)取材于俄罗斯农民风俗《士兵的故事》(1918)取材于俄罗斯民间故事,等等。在瑞士的这段时间是他早期到中期的一个过渡阶段。

2 中期音乐创作:

1920年他迁居于法国,1925年定居于素有国际艺术都市之称的巴黎,那里人才济济、思想活跃。斯特拉文斯基与那一时期的绘画大师毕加索、作家纪德、诗人瓦勒里交往甚密,他们的创作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斯特拉文斯基。这也使他的创作风格发生很大变化,放弃了早期俄罗斯风格,转向了第二阶段新古典主义创作的实践。

斯特拉文斯基在这个时期的音乐创作从1920年为纪念德彪西而写的《管乐交响曲》《的交响乐管乐器》,1920)开始直到1951年的歌剧《浪子的生涯》《耙子发展》结束,持续了30年之久。在这个时期他在创作中追求“无感情性”,强调在“纯音响中建立秩序和规则”。这一时期也是斯特拉文斯基全部创作过程的最重要阶段。

3 晚期音乐创作:

1952年,斯特拉文斯基已经70岁了,可他的精力旺盛得无法搁笔。不久,他开始转向第三时期:十二音音乐时期。一生经历许多的坎坷,就他个人的生活而言,也有许多不如意。如1939年,他移居美国,遭受了三重不幸,母亲、妻子和长女相继去世,无疑是心灵上的一次重创,对他是一次严峻考验,他心灵上的感受一定不亚于他感官上的感受。思考人的心灵的痛苦,人的内心受到外界刺激下的反映,他有了更多共鸣,所以他转向序列技巧,不仅在十二音技术上,也在心灵上有了共鸣。

三、音乐创作的社会性

任何形式的音乐创作都离不开它所依附的社会环境。原始先民的劳动号子、原始歌舞、中国古人的抚琴吟歌、西方教皇统治下盛行的格利高里圣咏、流行音乐以及现代音乐,无一不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体现出它们的音乐价值。这些音乐的产生,功能作用、思想倾向、所反映的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无一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 民族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在俄罗斯居住的30多年中,俄罗斯的社会环境在他的创作演化中所起的基础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俄罗斯民族乐派以及带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音乐对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其创作的俄罗斯民族性主要来源于家庭和老师的影响,斯特拉文斯基的父亲以传统及严格的宗法制来教育这位未来的作曲家的高雅的俄罗斯文化情结。在他父亲的影响下斯特拉文斯基在少年时就欣赏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形成了未来作曲家听觉词汇的积累和鉴赏品位。在他和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学习作曲时,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授课不受音乐学院的规程的限制,使斯特拉文斯基与俄罗斯文化和艺术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这些影响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舞剧音乐《火鸟》在巴黎上演大获成功。表现俄国民间生活的舞剧《彼得鲁斯卡》和反映俄罗斯原始民族祭礼的舞剧《春之祭》都具有鲜明的俄罗斯音乐特色和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春之祭》睫用异常猛烈、紧张的节奏,大胆、奇异的和声,以及浓重的管弦乐配器,以表现原始民族的祭礼和强悍、粗犷的性格。俄罗斯民族题材的音乐以及风格贯穿了他音乐创作的一生。

2 新古典主义

在瑞士的几年是其早期与中期音乐创作的过渡期,他离开了生养他的祖国去往他乡,在这里他受到的外来音乐因素的冲击还相对较少一些,音乐的风格也是俄罗斯民族风格为主。

1920年斯特拉文斯基来到了法国,当时的法国与维也纳是欧洲两大艺术中心,斯特拉文斯基到了法国后受到当时美术界以及其他艺术领域、社会外部环境的强烈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放弃俄罗斯民族风格音乐的创作而转身致力于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创新。

新古典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乐坛时兴的一种音乐潮流。战争带来的社会、政治的剧变,心灵的创伤,引起了艺术趋向传统的回归。这是一场“返回巴赫”的“新巴洛克主义运动。”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仿效18世纪作曲像亨德尔、库珀兰、斯卡拉蒂、维瓦尔第等的某些风格。他们以不同于战前的方式否定着19世纪。他们极力排斥浪漫主义音乐中那 种强烈的主观性,把巴洛克音乐的客观、超然的因素作为自己艺术的准则。他们注重复调技法和18世纪音乐体裁形式的运用,在模仿过去音乐风格的同时。采用现代作曲技法。他们努力摆脱文学、绘画与音乐的联姻,提倡纯音乐,认为音乐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自身的秩序。

斯特拉文斯基(lgor?Stravinsky,1882~1971)是新古典主义运动的重要倡导者。这位《春之祭》的作者战后的新作是芭蕾音乐《浦契涅拉》,这部作品温静、古雅的风格与《春之祭》的野蛮、凶猛形成强烈对比,这种风格的急剧转变令巴黎的观众又一次大为惊奇。他历时30年的新古典音乐风格时期音乐追求客观、冷漠理智,他认为对艺术控制、限制得越多,研究得越多,它就越自由。然而他还是保持着创作早期歌剧音乐时形成的节奏的创造性,复调性的和声对乐器组合的探索等个性。主要作品是《诗篇交响曲》、《D调小提琴协奏曲》、舞剧《阿波罗》、歌剧――清唱剧《俄狄浦斯王》《c调交响曲》和歌剧《浪子的一生》等。

3 序列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经历许多坎坷,在他移居美国期间,乐曲中爵士乐的风格越发浓郁:而在作曲上重新开始创作大型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是1951年在美国创作的英语歌剧《浪子的历程》,同时也是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果他不离开俄罗斯,不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以及社会,他就可能不了解英语,也就不会创作出这部英语歌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他音乐创作的影响。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数量和体裁种类既多又广,约占全部作品的一半以上。

在完成了歌剧《浪子的历程》之后,斯特拉文斯基开始对序列主义产生兴趣,他开始寻找新的创作领域――十二音音乐。

从他的《康塔塔》开始,斯特拉文斯基转向十二音音乐创作,1956年,开始创作整体序列作品。他接受了勋伯格体系,特别是对韦伯恩的作品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再次使人感到意外。但是,他把十二音融化成自己的语言,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如舞剧《阿贡》(1957),合唱《哀歌》(1958)、《安魂赞美诗》(1966)等。总的来说,这些作品缺少新意,它们的影响无法与前两个时期,特别是第一个时期的作品相比。

结语

他的每一次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促使他的音乐风格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是有一个转变过程的。并不是到了某个国家、某个地方音乐风格就突然变了。这种音乐风格的转变是需要一个积累过程的,当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促使作曲家转变音乐风格,从上面的时间我们也可以找到答案。斯特拉文斯基在到达法国和美国之后,并不是一开始就写出了新古典主义和序列主义音乐的作品,而是对一个地方的社会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后才创作出来的。由以上的例证可见,社会环境对音乐的创作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斯特拉文斯基一生没有离开过俄罗斯,那我们将不可想象现在的现代音乐将会是怎样的。斯特拉文斯基还会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每个阶段的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多多少少都会从他以后的作品中体现出来。新古典主义的作品也还采用俄罗斯民间艺术素材,序列主义音乐的作品中也运用俄罗斯民族音乐素材,等等。在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创作中,社会环境的影响呈现一种单一性而又融合性的特点。单一性是指每个时期的音乐风格都是与前一时期不同的,而融合性是指每一时期的风格中又会有前一种或前两种风格的音乐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