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科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探究活动记录优化策略
我们经常发现科学公开课上,一下课学生将记录纸一丢,走人了。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至于对“怎么做记录?怎么记录更有效?怎样利用记录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进程?是不是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等,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科学教师重点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科学课记录的现状分析
1、记录完成,下课就丢了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我们的科学课堂中有教师分发记录单、学生根据自己的或是自己小组的研究实验,认真填写记录单。并做了展示汇报。可是到了铃声一响,我们的学生就离开了教室,教师则整理好实验器具也离开了,记录单则留在了课桌上。无法让记录单成为我们学生、我们教师资料的积累。也就无法体现出记录的价值所在。
2、记录单设计不规范
我们常看到一些记录单上填写内容并不是我们学生所能完成的部分,或是过于简单,或是过于繁琐、复杂;有的记录要求过于笼统,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有些记录单子无法真正看出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结果;还有一些实验它本身并不需要记录,也被放上了记录单子;可以说是在浪费我们课堂的时间。
3、记录指导不到位
在我们出去听课的时候,我们常会发现有许多小组在科学实验时并没有按我们老师记录单子上的要求去完成,有的小组在记录的时间上花得相对较少,使得最后在交流时单子上还只是寥寥数语。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记录单该如何填写不清楚,不能很好的完成,只能基于教师在实验时走过来的“指导”。教师对记录活动所用的时间、填写的要求、怎样分工填写、如何有效地填写等问题都必须提前考虑,并做出相应的指导。
4、记录的展示与交流没有精心设计
主要表现为记录后展示与交流过程简单、无序、随意,事先没有经过精心设计,没有发挥记录对探究活动应有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在研究过程中爱什么时候写几笔就写几笔,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一堂课下来那些没有机会参与汇报的学生的研究记录更是“藏在深闺无人识”。汇报后教师对记录没有做出具体的评价,对否?错否?有没有什么指导意见?糊里糊涂就过去了,给学生的感觉仿佛这研究记录只是用来装装样子的,没啥大用场,只为“秀”一把,没有发挥记录应有的作用。
5、记录没有纳入到学生的学业评价中
现在大部分科学教师在课堂中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进行记录,而且缺少对学生记录的评价,在课后总是把记录纸不当回事,随便学生怎么对记录纸进行处理,长期以往孩子们对记录的兴趣、主动性会荡然无存。
二、探究活动中学生记录的优化策略
1、激发学生的记录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记录
记录对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成效意义重大,但如果教师仅仅把记录简单地当作一项任务强加给学生,让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那么记录的作用就完全得不到体现。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记录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发展水平,是我们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就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可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只有激发学生的记录兴趣,学生记录的热情才高,才乐于记录,同时记录速度较快,更好的发挥记录的实效性。
2、激发学生有意的捕捉信息,并如实记录信息
信息的记录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融会于整个探究活动之中,所记录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和发现,因此科学课的记录根据需要出现在科学探究活动的不同阶段,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区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功能,不断推动科学探究的进程。
在探究活动前——提出实验设想并设计方案时,有效的科学记录要把学生的思维火花集中起来,进行梳理后记录在案,为科学探究奠定基础。例如:实验目的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怎样安排及操作实验的过程、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作出的预测等。
在探究活动中——动手实验时,有效的科学记录把观察、动手操作和比较异同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或图画形式,再在交流汇报中反馈成口头语言表达,使学生思维更富有逻辑性,此间获取的信息亦能处理得更加完善。
在探究活动后——验证得出初步结论时,有效的科学记录则是把实践操作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加以“内化”。由于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已经做好相应的记录,就很容易把实验的初步结果反映在实验记录上。
信息记录只有建立在有意观察的基础之上,只有融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才能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让记录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思维碰撞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后形成研究记录的过程中,对各方的见解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演绎、推理、归纳、分析、判断等能力,最终得到一份有较高思维含量的记录。
记录基本要以小组为单位,由研究小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充分开动脑筋,提出各自的发现和想法,形成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达到信息与思维共享。这样的氛围同时也可以避免掺杂各人的想法和意见,体现了科学记录过程中实事求是的精神。记录过程中要求每名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记录观点,尊重个人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敢于把自己独有的观点充分亮出来,不人云亦云。在相互探讨、大胆质疑的基础上,能产生一份既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思维碰撞又有个性的科学记录表,并且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大家通过记录所获得的信息,也容易分析事实中隐含的理性内容。
4、使用活页记录本,便于保存与查找反思
采用把分散的记录表转化成活页记录本的方法,让每组学生都有一本活页记录本,而且与课本配套使用,方便了学生的记录,使得学生能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次研究记录。学生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科学记录,或把一些记录表粘贴在记录本中,完成之后也可以很方便地收藏保存,有效避免遗失。当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遇到了与以前类似的问题或需要以前的证据时,也便于查找,可以轻而易举地从本子中找到所需资料,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在不同时期所作的实验记录和当时的想法,这会引起他们不断的反思。
5、让有效的科学课记录成为学生科学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
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记录的兴趣,应该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让有效的科学课记录成为学生科学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记录进行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记录的同时获得激励,都有记录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记录的自信心。
学生的观察是否全面,实验是否正确,测量是否准确;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等等,教师都能从学生所做的科学记录中得到信息,并由此可及时纠正研究错误或者改变指导策略。因此,通过对不同形式科学记录的评价,能使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
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记录反映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轨迹,是他们研究的经历,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科学记录也是学生科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实验证据,因为这上面如实记录学生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记录的有效性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目燃博客:怎样发挥记录在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性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企业财务管理类人才。由于会计类软件的普及和发展,企事业单位普遍都采用了软件进行记账、核算和报告管理。会计软件操作和使用已成为会计实践教学培养的核心内容。只有掌握一般会计类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从社会各类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技能要求角度,主要分为三类需求:第一类是对会计软件操作技能的需求,例如会计记账与核算、报表编制与输出、账套审计与查询等,这是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技能需要;第二类是对会计软件管控技能的需求,例如全面预算管理、集团财务管控、资金集中管理等,这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管理技能的需要;第三类是对会计软件设计与研发的需求,例如财务软件设计与研发、Excel财务开发技术、XBRL网络财务报告等技能需求,此类需求对计算机技术要求较高,是对高级会计信息化技能的需要。针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不同培养需要,北方工业大学采用“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综合培养模式,从大三开始设置会计信息化培养方向,组织专业教师形成会计信息化课程群,不断探索和建设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
二、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定位、设计与建设
1.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定位。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作为实践类课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位于服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促进学生将理论课的知识巩固和应用到会计信息化实验中。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一方面要解决会计信息实验课程不够完善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实际动手、实际操作,促进学生不断体验和感悟的知识建构过程。因此,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应根据会计专业理论课的开设情况进行定位,而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技术的讲授,否则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然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的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些需要在大学通识课程和前设课程中予以解决,给学生打下较好的计算机基础。
2.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
以会计信息系统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覆盖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的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模块,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全方位、多模块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支撑平台,增加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比重,使学生从事实验课程的学时达到了总课时的30%以上。会计信息化实验课课程体系按照“分流培养、分类成才”教学理念,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课程,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开发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除会计信息系统作为核心基础课以外,建立操作类课程群、管控类课程群和设计类课程群。操作类课程群包括ERP财务会计实验、企业合并报表实验、审计软件综合实训等;管控类课程群包括企业集团财务管控实训、预算会计软件综合实训、全面预算信息化实训、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实训等;设计类课程群包括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财务软件设计理论与方法、Excel财务软件开发技术和XBRL财务报告语言等。
3.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和接受情况,分批逐步建设,而不能一蹴而就,并要根据实际教学效果不断进行探索和调整。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应坚持“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建设实验教材、实验案例和实验软件。系统性是指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由企业会计理论知识体系、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综合性是要突破会计知识体系的界限,将企业管理、会计、财务等知识进行整合设计。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1)进行创新型课程的探索,从教学角度以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会计与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2)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加深和巩固会计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3)通过整理和收集最新的案例、经验和知识,形成以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其他实验资料等为一体的实验教材建设;(4)通过体验式教学搭建仿真教学平台,通过仿真企业环境、财务管控流程、会计核算流程、软件开发流程,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拓展与创新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需要通过教学管理与控制,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拓展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的第二课堂,创新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管理和控制。
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步骤主要包括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教学软件的调试和准备、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报告与反馈等四个步骤。(1)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实验资料是指以实验教材为基础,由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实验案例等相关资料组成。实验资料的准备充分与否,对于学生是否能按照教学目标开展实验至关重要。实验指导书中应尽量减少操作步骤的描述,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教师的引导,自主思考实验步骤、方法和路径,不要简单地按照既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2)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在实验教学之前,实验教师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并最好在教师自己的电脑上也装一套教学软件。对于在教学过程中碰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备份后还原到自己的电脑上进行调试和检查。(3)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教学最好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后首先在自己的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与实验教师进行讨论。对于简单、重复的问题可较快解决,较难和复杂的问题与实验教师讨论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效率。为了避免出现“搭便车”或者拷贝其他学生实验结果的问题,不同的实验要通过小组内轮换角色完成,同时可以通过账套号控制、账套主管控制以及关键界面截图控制等方法进行管理。(4)实验报告与反馈。实验报告是考评学生实验过程和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实验数据是学生在实验软件中的数据备份。实验报告由实验目的、内容、步骤、结果和总结等构成。对于实验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实验教师应及时逐一跟学生进行反馈和沟通,不仅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实验的错误,而且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发现实验设计中的问题。
2.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尝试。
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能的原因,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对于学生提出的新想法和新思路,要和学生一起设计和实践,并可以作为实验思路的补充。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执行。充分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干中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3.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通过组织并参加不同层次的会计信息化大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2014年由中央财经大学举办首届北京市大学生ERP管理会计应用大赛,北方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大三学生组成参赛小组,取得总分第四名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将竞赛作为会计信息化实验的第二课堂。在模拟中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在竞争中锻炼学生分析同行对手、应对市场变换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知识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中,真实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四、小结
一、问题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预设的问题的遣词造句也必须正确无误,设计的问题观点内容必须是正确的,隐含的已知判断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的内容,或是与学过的知识密切相关的史实。当然老师的提的问题也不能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比如:“秦始皇是位暴君吗?”这样的问题只让学生没有运用自己语言表述思想的机会,将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2.合理性。设计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关系密切,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疑问,而不是凭空设计出来的。我们知道,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领会新知识,你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学生可以接受的。教师对教材、学生实际事先要认真研究问题的答案范围避免过广太宽,让学生无从下笔,因为初中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还有待于提高;也不能过深太难,让学生苦思冥想难觅其解。
3.典型性。设计的问题应该抓住学生可能产生的众多问题中的关键问题,面向大多数学生,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在学生近期的知识能力发展区中,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如果问题抽象、笼统、模棱两可,学生则无从回答。
二、问题设计在课堂上的实施艺术
有教师认为初中学生认知能力较弱,缺乏思辩研究的心理素质。稍难略活的问题答不好,讨论也不激烈,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这实际上是教师没有在初中生的思辩能力、方法、思维品质方面进行切实的探索。或者过去一直采用满堂灌或让学生仅作简单回答,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事实上由于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大大提高,心理成熟速度已大大加快,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刚开始时,教师应循序渐进,教学模式应该为出题DD思考DD讨论DD小结与整理知识。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到最后,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应调整为自主DD质疑DD讨论DD点拨DD小结作业。下面谈谈在课堂教学上的具体运用:
(一)老师提出问题
问题设计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在课前准备上,除了钻研教材和辅助资料外,还应在课前根据学情,精心设计问题,胸有成竹进课堂,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1.递进式的提问,设计的问题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DD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一组切实可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分析讨论,能顺利的完成由浅入深、由感性至理性的学习过程。
2.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如讲埃及金字塔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建造金字塔》插图,并适时提问从这幅图你想到 什么?学生从图上具体形象,如230万块磨光的石块、金字塔的精密度、监工手中的鞭子、 奴隶的暴死等,就 能认识到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是奴隶和农民被残酷奴役 的历史见证。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实物,问题情境等引导下激发兴趣,自己去主动寻找答案。
(二)学生发现问题
就教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此教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起示范作用,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进而能解决问题,完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建构知识的过程。
比如在上《》时,当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策动为什么易如反掌”。并且还补充了倒向顽固派的材料。结果学生听过后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假如不告密,在天津阅兵时维新派对慈禧太后兵谏成功,那变法能否成功?我马上觉得这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在课堂上展现出来。这时对这一点火花的保护,并且使之熊熊燃烧起来,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教师应马上把握机会。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辩,但都未能深入问题的本质,我适当的提醒他们说:“一个全国性的影响很大的运动的成败,是否取决于一两个人物的行为,大家能否从主要人物所代表的阶级特点、派别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去思考,提几个有利于深入探讨的相关问题来。”学生思维因为方向明确马上活跃起来。“变法能否成功,必须看维新派代表哪个阶级、这个阶级力量和特点怎样”、“维新派能否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力量谁强大”, 围绕这些问题的讨论,大家逐渐取得了共识,学生思维极大的调动了起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全体参与研讨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当教师设计好问题或者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但是却引不起大多数同学们的兴趣,或者他们讨论积极性不高,最后还是功亏一篑。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当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旁若无事,漫不经心,;要认真倾听,用信任的眼光扫视全体学生,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真正做到“善学,师逸而功倍。”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提问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设问应注意启发性,要创设“愤” 、“悱”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产生巨大的学习内驱力,并做到“因材施教”。讨论问题时,相信学生具备解决任何问题的能力,要满腔热情的鼓励所有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启发。回答不完整、不准确的地方,最好先让学生加以补充、纠正,借以培养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小结,既要肯定学生回答正确的部分,又要指出不确切的地方。
一、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一)信息化课堂教学含义
课堂教学是中职卫校医学基础课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战场。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或教学平成的课堂教学。因此,信息化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创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且直观、生动、形象、有趣的学习情境,用多媒体形式有效、真实地再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模型化、直观化、动态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享受教学过程。这种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像“电影大片”般精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特点
1.改变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方面,教师走下讲台,从传统的知识信息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服务的辅导者和督导者、信息化资源的挖掘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另一方面,学生走上讲台,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创设情境、独立探究、会话交流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智慧地学习,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及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
2.享受学习过程
信息化课堂教学就是依托多媒体计算机、智能手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和互联网等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整合教学资源,以构成理想的教学环境,为支持学生主动“学”提供保障,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由此而创设的信息化课堂就像拍电影一样生动、直观、形象和精彩。如利用图片、虚拟仿真、三维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能够使人体解剖结构中一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看穿”人体各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愉快地享受学习过程。
3.创新教学方式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案例分析、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协作学习、独立学习等多样的教学方式,明确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电子教案、课件、微课、视频录像等形式,自主选择《解剖学基础》中相关的教学内容。由于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进行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在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的校园里,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碎片化时间学习知识。如学习微课,或者用手机拍摄标本模型、教材中图表、图形及视频等,或者登录QQ群和微信平台,参与师生的交互讨论,充分体现了泛在学习理论,有效巩固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4.丰富信息来源
信息化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图形、文本和动画等,创设了信息丰富、知识海量的教学情境,使得中职生能综合调动手、脑、眼、耳等多种感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种媒体的运用使得教学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既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又可以营造协作式教学氛围,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二、中职《解剖学基础》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
(一)构建信息化解剖学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学校建设了多媒体计算机、师生交互式显微镜系统、解剖学数字化资源库等设施,为解剖学多媒体化、网络化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让课程快速“上网”,上网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标本图片、动画视频、目标测试题和考核办法等。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信息化教学内容,并把课程相关的课外资料、相关网站链接上网;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QQ群和微信平台通知、布置作业、开展讨论、解答问题等。
(二)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曾说过:“到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不少是当年中考或高考没考好的学生,没考好呢,显然是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在很多情况下,人不是不聪明,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适合传统学习的学习习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使之能适应中职生学习习惯和能力,把灌输式教学变成参与式教学。首先,创新符合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创新编写有利于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保留解剖学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套路,创新编写和编排方式。具体来说:一是增加案例、拓展链接和要点提示,使教学更具灵活性和启发性;二是教学目标具体化,直接呈现考点并在正文中加粗标注;三是按信息化需求编排,运用大量的表格、流程图、关系结构图等,来代替传统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大幅文字,使得教材图文并茂,更加通俗易懂;四是结合泛在学习理论,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手机自行拍摄教材中的图形和图表等,随身携带手机进行碎片化学习。其次,利用信息技术使解剖学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第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解剖学知识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制作中职生喜爱的多媒体课件,或整理成《解剖学基础》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库,或自行录制微课等,使其集科学性、知识性、时尚性、趣味性于一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手机拍摄实验室中的模型和标本,建立移动式的学习资源;第三,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媒体,建立解剖标本图库,从不同角度拍摄挂图、模型和标本等,形成多媒体图片或视频库;第四,在教学不同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在教学人体动静脉血管的分布和血液的流向、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发散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软件进行编制。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高本学生;技本学生;课外文化生活;专业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43-03
课外文化生活是指大学生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围绕大学生所学专业、校园生活、社会团体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旨在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涯,并将所学积极运用于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过程。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日益丰富繁杂的课外文化生活使大学生渐渐迷失自我,沉溺于诸如网络游戏、泡吧等无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导致自身专业学习落后。因此,研究大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对专业学习的消极影响,并对此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课外文化生活对专业学习的影响
(一)课外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由于大学学习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加之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网络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也钟情于这种新兴的娱乐休闲方式;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可以使大学生充实自己,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获得自信,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因此,合理安排课外文化生活对专业学习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对专业学习的消极影响
总体而言,课外文化生活对大学生专业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积极的影响。但经研究发现,如不能合理安排课外文化生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笔者的研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类大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并针对其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学生会及社团类课外文化活动 大学生参加学生会及社团类课外文化生活会占用学习时间。部分学生会成员反映,参加学生会会占用部分课余学习时间,不能良好地平衡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从而导致专业学习成绩下降,使其对专业学习失去动力。部分学生会成员由于过于热衷参加社团活动,忽视了专业学习,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经过问卷调查及走访调查,我校24.78%的高本学生和22%的技本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选择参加学生会及社团类课外文化活动,两个群体存在较小的差异,但都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
谈恋爱 参加聚会及消遣类课外文化生活可以使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在课余时间谈恋爱,正值青春妙龄的大学生对爱情充满了浪漫的幻想与憧憬,随着人们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恋爱问题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态度、理想等各个方面。大学生挤过了“独木桥”后,学习压力缓解了,课余闲暇时间多了,面对的是崭新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在短暂的新鲜与好奇过后,漫长的思乡情绪就会萦绕心头,加之现今我国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弱,集体生活经验少,一时难以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一旦学习目的不明确,难免会出现空虚、无聊,当看到周围的同学在花前月下出双入对时,爱情就会以其特有的诱惑力吸引这些空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对大学生会产生如下消极影响:(1)在校期间谈恋爱,大学生过早地进入两人世界,精力过于分散,不利于上进心的培养,会严重影响双方的学业。(2)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往往矛盾多、挫折多,很难把握好。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不均衡性,情绪波动较大,易感情用事,而一旦失恋,如果得不到合理的情绪疏导,后果不堪设想。就业也是一直困扰恋爱中的大学生的敏感问题,使得很多大学生情侣在毕业前夕不得不面临分手,对彼此的情感和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3)正在恋爱中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向性很强,往往与原来的伙伴疏远,甚至脱离集体,造成同学间的隔阂而影响团结,对集体的责任感也被男女私情所代替,既不利于个人角色的塑造和成长,也不利于集体的发展。问卷调查及走访调查显示,我校23.34%的高本学生和20%的技本学生在课余会选择谈恋爱,两个群体的差异较小,但都不同程度地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
兼职类课外文化生活 (1)参加兼职类课外文化生活会占用学习时间。大学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自由,学校安排需要参加的活动很多,如果兼职,则精力不够,大部分人不能协调好学习与打工的时间安排,造成旷课等情况,进而影响学业。(2)兼职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差,合法权益屡遭侵犯。有的用人单位仅仅把兼职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且不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兼职是大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桥梁,如果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连最基本的权益都得不到保障的话,何谈实践?何谈锻炼?(3)存在安全隐患。介绍兼职的中介机构往往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监督,有的“黑中介”甚至仅仅收取中介费,根本不介绍工作,或介绍过时的、根本不存在的信息。调查研究显示,我校12.39%的高本学生和24%的技本学生选择了兼职,两个群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一是因为学习兴趣不同,高本学生较技本学生对专业学习有更浓厚的兴趣,更愿意在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而兼职会占用其课外专业学习时间,所以高本学生选择兼职的比例较低;二是因为技本学生更希望获得工作经验,大部分技本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会选择直接工作,而在大学期间的兼职经验会给他们在找工作时提供帮助,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做兼职。
对策研究
(一)学校方面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校应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思想上的重视程度,现今的大学生职业意识与竞争意识普遍淡薄,迫切需要改进就业指导的方式,运用科学的手段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建议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目的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学习,使大学生明白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制定出有序合理的学习计划,从而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课外文化生活,全方位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展丰富的课外文化生活 学校应坚持把满足大学生课外文化活动需要放在首位,满足大学生课外文化活动的需求,同时引导其正确处理好课外文化活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课余时间,实现专业学习效率和工作能力的最大化。可以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各学院应结合各专业特色,组织开展更为丰富的学科竞赛,如外语专业可开展翻译比赛、外语辩论赛;汽车专业可开展汽车模型比赛;电子专业可开展机器人设计大赛;数学专业可开展数学知识竞赛等。各学院应在丰富学科竞赛的同时,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参加,完善竞赛制度和奖励措施,使学生有更大的积极性参加活动,拓展自我。同时,学校应加强社团建设,从社团活动入手,开展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社团多组织一些活动,在“业余、自愿、多样、收益”的原则下开展活动,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要合理、全面、丰富,既要包括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包括各类文体性、社会性的活动,还应多组织一些校外活动,让学生多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学习必要的社会经验,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举办名人讲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学生希望学校能多开展名人讲座,介绍他们的成功事迹,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拓宽视野,确定短期目标及长期目标。各学院应邀请各领域的名人开设讲座,名人效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他们对未来自身发展的信心。事实表明,我校于2012年6月邀请“六小龄童”章金莱来校演讲,刮起了一阵“西游”风,不少学生争相传阅《西游记》等名著,此类名人讲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功不可没。
(二)学生方面
明确人生目标 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制定规划,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所谓专业学习目标规划,指根据对所学的专业在未来就业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及根据未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对大学学习生活进行设计,有计划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科学的学习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在大学期间的发展目标、发展前景及发展道路;可以帮助大学生合理分配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以获得最优学习效果。制定专业学习规划时应注意:要有学业规划的意识;要了解自己的现状,对自己合理、正确定位,为自己制定出合理的学习规划;要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要制定执行方案,并坚持按计划执行。
合理安排课外文化生活 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课外文化生活,选择参加有价值的活动,充实课余时间。完整的生活造就完整的人,课余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安排课外文化生活时应注意:课余活动的安排应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发展;课余活动的安排应适合本人特点;课余活动的安排应遵守充实而适度的原则,不应与学习主业相冲突。如读一本好书,进行晨练,出去远足等,都可以使课余生活变得充实而精彩。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要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应该服从于事业,有利于促进事业的发展。一个人只有事业取得成功,爱情之花才会开得更加鲜艳芬芳。所以,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全部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学习。没有学业的爱情如同在沙漠中播种,缺乏坚实的根基和土壤,迟早会枯萎。只有与学业相结合,爱情才会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要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大学生在恋爱中应该懂得,爱不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在社会生活中,人具有两方面的责任:一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二是个人对家庭、父母、子女、朋友和伴侣的责任。第二方面的责任属于私人生活的性质,属于社会干预最为微弱的生活领域,主要依靠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自觉的责任感来维持。正因为如此,它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大学生一旦进入爱的王国,就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如此才能获得崇高的爱情。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离开家庭来到学校,朝夕相处的是同学、室友,同龄人的相似性使他们彼此影响,在与同伴的接触中,如果发现某种举动是别人喜欢的,那么这种举动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强;如果另一些举动是别人不喜欢的,就会减少这类行动的出现,由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当大学生进入大学时间久了,渐渐地熟悉了同伴后,他们的某些活动及行为便会受到与之生活在一起的同辈群体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应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寻找一起学习的同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慎选兼职 如果大学生家境较好,可以负担得起学费及生活费,在选择兼职时,就应该尽量挑选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兼职工作,避免在兼职工作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如果大学生想通过做兼职补贴家用,也要处理好学习与兼职的关系,挑选安全的工作环境,增强维权意识。
(三)家庭方面
很多大学生来到大学之后,因为脱离了父母及家庭的约束,就会变得懒惰,生活和学习没有规律。家长应该在子女迷茫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子女确定目标,制定中、长期规划。同时,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子女关心,了解子女的动态,并给予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敬菊华,张珂.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2]张达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1(2).
[3]王希恺.大学生课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外医疗,2008(21).
作者简介:
高丽梅(1973—),女,河北唐山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