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学校管理

中小学学校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学学校管理

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第1篇

根据教师的年龄、专业和兴趣爱好分配相应的教学任务,爱护教师,以各种方式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学校总体的师资实力。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就是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着想,使青年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抓好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名师出高徒。通过全方位的带教网络进行层层带教,使青年教学的培养有方向可依,有榜样可寻。对一些发展潜力很强的教师要实施“导师带教”制,提高青年教师的二次培养力度,要有计划地进行培养。二是舞台出英雄。为青年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环境,为他们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机会。例如,举办各种公开教学评比活动。三是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让青年教师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成长。学校的管理者要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尊重教师的人格,让教师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中畅所欲言,提出意见。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体,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柱力量,与学校的利益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出“学校荣,教师荣”的理念和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因此,学校管理要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抓好学校的教育工作

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创造一个适合本学校师生教学的办学模式。学校办学的目标、思想、价值、风格和文化等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是衡量学校教学与管理好坏的标准。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必须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符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尽可能的发挥自主办学的权限。学校管理必须依据区域优势,经济发展水平,教师的素质结构,学生的数量和素质,使学校的办学方向、目标、教学方式符合实际,形成特色。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必须把握办学的指导思想,创立独特的办学模式。教与学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各项工作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积极引导师生和要求各部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强化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建立多种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切实规范教学过程中的“备、讲、辅、批、考”五项基本环节工作。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从而达到乐学、好学、善学、会学的教育目的。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为进一步接受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做好基础,如果基础教育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质量。夯实基础教育,就是要在“身体素质、思想道德、文化基础、行为习惯”上下工夫,进行严格的训练。

三、强化依法民主管理,增加学校凝聚力

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中小学管理改善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加强和改善中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有什么样的校长和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和教师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这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校长要真正发挥这种领导体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1.学校是一个培养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场合,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客体主要是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校长作为学校的独立法人代表,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意识,能够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作用。

3.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学校的管理者应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新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应具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素质。在学校管理中,应采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标新立异,思前人之未所思,做前人之未所做,将创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4.中小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主动迎接社会挑战,争取外部系统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内外部环境。

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责”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的又一关键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参加者、管理的主体,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关系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决策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

班主任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人,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窗口。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校的管理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认为人具有广泛的创造性与自主性,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础之上。人本管理与传统的以技术为本,以资本为本的管理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以人的个性为中心的管理,而不是简单地以人为中心。这是一种敬畏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的管理思想。人本管理尊重员工的行为主体性,认为员工只有做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感兴趣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个体行为主体权、强调人格独立、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创造个人发展空间,促使员工在充分认识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的过程得到发展。

管理的对象是人,应该由人出发,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得个体充分施展才能,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配合,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技术加管理型人才”。中小学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先“理”后“管”,关注师生需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还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选择、运用要讲辩证法,要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人为本的“参与+规范”的策略。因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质与重点是人的管理。要想实现管理的绩效,就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参与+规范”式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用参与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用规范来保证学校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四、“广大中小学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创建和谐校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1.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诱发,直接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创设出使他们乐学的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重视校园内“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的价值观将会被他们的人际关系、态度、教学风格方面的榜样作用作有意无意的影响。”把德育蕴含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之中,其效果远远优于直接灌输的德育方式。通过教学,师生交往、课外活动的不同方式,把社会价值转化为儿童、青少年应该遵守的,并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序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建构师生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精神生活,学会自尊、自爱、诚实、信任、友谊、庄重、宽容和关爱。这种现实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渗入他们的心灵,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环境育人,重在创设。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儿童的参与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团结、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校风正气,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充满文明、祥和、友爱的氛围”。

“当前,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和谐校园活动的总体目标任务,就是努力把一所中小学校建成为平安、卫生、文明、和谐的校园,切实保障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管理;管理问题;程序化管理

在现代企业中,程序化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被广泛运用,效果也受到较广泛的认同。中小学管理虽然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而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然而他们同属于管理的范畴,同时也具备了一般管理的共性,这使得我们可以在借鉴企业程序化管理的基础上适当的把程序化管理引入中小学管理中,探索一种适用于教育领域的中小学程序化管理模式。

通常,程序化管理要说明进行某种活动或完成某项工作的内容、操作方法及其相应的规则系统和前后衔接递进关系,甚至也可以包括运营结果的前反馈机制。管理者一般把反复出现的业务编制成具有相对确定性的程序,执行人员只要按照编好的程序去做,就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企业管理中对程序化管理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学校程序化管理理解为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我们还可以利用系统论的思想对程序化管理进行深入的理解,即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其基本原则是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它包含三个方面含义:系统与周围环境组成一个特殊的综合体;每个系统皆是较高层次系统的一个要素;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本身,通常又是较低层次的系统。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挖掘中小学管理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来帮助理解中小学程序化管理。中小学管理的特点及现实表现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点:具有较强的确定性和规范性,这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方面;较强的教育性,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对象和任务决定的;较强的人本特征,突出对教师集体的良好组织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上;管理水平和效果较大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管理责任明而不确、同级部分行为不当、上下沟通处理不妥、办事环节模糊不实等问题,以及中小学教育所具有长周期性、教育成果的综合性,教育水平和成果难以即时地、明确地、以数字准确表示地反映出来。此外,中小学校还存在具体事务性管理多于统筹性管理,动态管理、弹性管理多于程序化管理,效益管理多于规划性管理,管理隐患层出不穷,人们往往也视而不见这类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中小学管理工作应该尽量做到遵循相对稳定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以定性评价为基础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等。这些原则实际上就是指向了一种程序化的管理,要求在中小学校管理上应该尽力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可以说,学校教育管理的程序化实质上是管理的优化和科学化的集中表现。

一、中小学实施程序化管理的意义

中小学校具体事务性管理多于统筹性管理,动态管理、弹性管理多于程序化管理,效益管理多于规划性管理,管理责任明而不确、同级部分行为不当、上下沟通处理不妥、办事环节模糊不实等问题,管理隐患层出不穷,人们往往也视而不见。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在学校管理上应该尽力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学校教育管理的程序化实质上是管理的优化和科学化的集中表现。

程序管理侧重学校常规工作的推进,以此形成规范高效的常规工作运行秩序,对“例外事件”的处置不在此列,但良好的程序化运作有利于问题隐患的及时排查和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常规是管理的一种形式,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科学管理方法和秩序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这种科学管理的程序,就是一种常规。必要的规章制度将保证科学管理取得良好的效益。学校常规反映着学校的基本规律,是学校经常起作用的基本因素,它保证了学校机制的正常运转,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随着学校常规管理的加强,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师生员工必将进一步自觉遵守各种有效的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教育环境。

在加强执行力方面,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保证。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最能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转变工作态度,唤起工作创造力。所以在制定新制度时,既要考虑效率优先,又要考虑兼顾公平、严谨全面,努力营造依法治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文化氛围,并力求在学校内形成惯例。一方面,制度文化要求大家要坚定不移地执行科学性的制度,谁不执行谁就要受到相应的惩处;另一方面,制度文化又提倡人们要不断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在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时,不仅要关注师生员工的行为与规章制度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还要查找制度本身是否存在与文化理念相冲突的地方,在执行中不断改进和规范健全制度,并以此促进制度的全面落实和学校制度文化的向前发展。

二、实施中小学程序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把握中小学管理的目的性

每个系统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或目标,目标不明确,管理上必然混乱。系统的结构是为系统的目的建立的,而不是盲目建立的,系统的结构调整,必须服从于系统的目的。目标不明,或多个目的均会造成相互干扰,无法实现最优。

(二)注意把握中小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性

学校在实际管理中,局部和整体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关系和交叉效应,局部的、整体的利益往往并不一致。一般来说,每个子系统的性能是良好的,则整体的性能也会良好。这就告诉我们:正确对待各个子系统,就是着眼于整体!

(三)注意把握中小学管理工作中的层次性

系统之间的运动能否有效,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分清层次、每个系统内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应职责分明,上下之间不得混淆,只有各司其责,才能实现有效管理。

(四)注意把握中小学管理中的科学性

学校在管理中掌握科学性原则是至关重要的。要讲科学,首先要求广大管理者知晓法律条文,思想上要有依法治校的理念,工作中有规范有序的习惯。其次要对照查摆,整改提高。要实行管理负责制、责任追究制,要虚心学习、要敢于反思、敢于提高。再次要讲原则、讲规范、讲章程、讲法律。最后还得学会管理艺术和管理技巧,让管理艺术和管理科学“比翼双飞”。

参考文献:

[1]吴丽萍等.小学程序化管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2]陈廷辉.行政程序与行政效率的新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3]陈昊.农村中小学在运用学校管理目标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陇东学院学报,2009(05).

[4]楚江亭.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08).

[5]蒋晓飞.实行班级程序化管理[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06).

[6]戴新利.深化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8(04).

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第4篇

一、团队建设

做好后勤工作是确保学校教学中心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中小学校都要从抓好后勤工作入手,积极筛选符合后勤工作特点并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人员,组建或调整学校后勤工作队伍,只有健全和完善后勤队伍,才有做好后勤工作的基本条件。这项工作一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领导重视是关键。没有学校领导的重视,后勤工作队伍建设就将成为一句空谈,只有学校领导对后勤工作有充分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大力支持后勤工作,为后勤各个工作岗位配备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2.人员的合理安排是基础。后勤工作千头万绪,要有效开展工作必须按需设岗,实行层级管理。首先必须选择综合素质高、能干肯干、甘于奉献、脚踏实地的好干部担纲后勤管理领导职位;其次必须选配优秀专业人才充实到各个工作岗位,只有这样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3.工作队伍的素质是保证。后勤工作主要服务于学校师生员工,重在服务,服务质量的高低就完全取决于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因此,必须加强服务意识教育,强化窗口社会形象的建设,队伍素质的培养就显得不可或缺。

二、服务型后勤

不论现在还是将来,服务一直是后勤工作的灵魂,因为它始终贯穿后勤工作的全过程。中小学的后勤工作效率仍然存在问题,服务层次不高,高高在上,等人求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主要是因为缺乏竞争和没有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造成的。为了改观后勤传统工作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必要推行后勤社会化,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总体上看后勤社会化是我国目前正在广泛推广和实行的一种新管理形式,也是中小学后勤工作改革将面临的一种必然趋势。目前,这种社会化态势必将会影响中小学后勤管理的改革方向。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这也要求中小学后勤工作要居安思危,要彻底打破旧的条条框框,从思想深处重视后勤工作改革的深化。要提前做好转型工作的思想准备,从学校层面首先就必须重视,要从长计议。同时也要求对普通管理人员克服传统的管理思想,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投身到后勤改革洪流中来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

中小学后勤是一集项性工作,涵盖内容宽广,在这种背景条件下,要适应当今学校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一支团结、和谐且又特别能战斗的服务型后勤工作团队,以管理团队的力量来完成好后勤工作的各项任务。

三、管理体制

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后勤工作管理体制的构成是确保后勤工作能够健康发展的保证。中小学管理层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详细了解中小学后勤工作所涵盖涉及的学校各个方面。需要制定相应的严格管理制度规范其工作。只有制度的完善后,其管理才能够上水平上层次。

建立现代化的后勤工作管理体制必须紧紧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在人员配置上也要紧跟现代化发展的形势,引进或聘请思想品德好、才学高、懂得应用现代化设备的后勤工作管理人员,除此之外学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如外出学习、就地加强文化修,整体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落实现代化的后勤工作体制,重要的是选好校级领导和后勤部门的领导,选拔服务思想和意识强的管理人员走上领导岗位。

四、工作程序

后勤管理水平是否高,集中表现在如何实现既定的工作方案,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管理者必须思考设计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理念先进、符合形势需要的工作推进程序。后勤工作服务的目标是为本校正常运行全面展开工作,完善的工作程序可使得后勤工作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彻底改变过去领导说了算,建立制度制约人的行为的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内耗,提高管理效率。

五、科学化、智能化和数字化

1.后勤工作科学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是源于网络的普及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结果,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条件下实现的。

2.后勤管理实现科学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离不开掌握现代技术的工作人员。科学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是后勤管

理发展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培养精于现代技术手段的人员,做好人才战略储备和培养工作。

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 档案管理 作用 问题 对策

中小学校档案是中小学校工作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中小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作和活动情况。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中小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研究当前中小学校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做好中小学校档案工作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做好中小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校档案是中小学校在各项管理工作及教学、教研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查考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涉及面广,包括综合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招生、学籍管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毕业生工作、教学研究、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文字材料和声像载体。 中小学校档案真实客观地记录了中小学校发展的历程,是中小学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它既是一个中小学校长期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又是促进中小学校在今后工作中扬长补短不断继续前进的重要条件。分析中小学校档案,可以全面掌握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延革和演变情况,更好地总结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的得失、成败,为新的时期学校建设提供借鉴和依据。同时,中小学校档案汇集了中小学校现有的知识成果,记录了中小学校优秀的传统和历年来先进教职员工的事迹,形成特色的教育教学总结,是中小学校成长和奋斗的沉淀和记录,能有效的推动中小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的发展。

二、当前中小学校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1.档案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档案意识不强,在中小学校教学过程中,上至学校领导下至一线教师,他们“重教学、轻档案”的意识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中小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对档案重视程度不够,档案归案意识不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

2.档案材料残缺不全。中小学校档案应为中小学校的发展留下真实生动的轨迹,应该客观完整记录下中小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但目前在很多中小学校普通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没有综合档案室,学校各科室按照传统惯有的做法,只负责把自己科室自认为有用的材料加以收集整理汇总,档案保管各自为政;二是学校各部门与档案室协调工作严重脱节,档案工作人员没有深入各科室全面收集,各科室教职工贪图一时之便,也没有主动移交手中的档案资源。加之没有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又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档案的错归错放、随意归档、缺失散失现象相当严重。

3.档案管理手段落后。中小学校档案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更是一种信息资源。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这种资源成为中小学校工作发展的关键。目前的学校档案管理多是进行基本的材料收集、整理与保管,没有形成主动对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编研,以便有效地提供利用服务的意识,操作上也都是传统的、低效率的手工方式,极少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管理,工作上也只是“你查我调”,还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状态,这些都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及利用价值。

三、做好中小学校档案工作的对策

1.增强档案意识,健全各项制度。增强全员档案意识是搞好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首先,中小学校领导要经常向全体教职工宣传《档案法》,通过举办档案法讲座、开展档案知识竞赛来提高教职工的档案意识。其次,制定明确的岗位目标责任制,从而使各部门重视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第三,建立档案的收集、保管、立卷归档和借阅制度,使档案资料进、出(室)及时,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第四,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及时收集有关资料,使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得到保证。

2.认真开展档案业务工作。档案工作是一项积累性工作,这首先需要档案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中小学校各类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档案工作者要加强宣传,密切保持与学校各科室、部门的联系,全方位收集中小学校本身产生的档案,同时,努力拓宽档案收集范围,挖掘档案资源,比如收集分散的知名校友档案等,使室藏档案内容丰富充实起来。二是制定符合中小学校档案特点的管理规范,包括归档范围、立卷程序、保管期限及密级规定;三是将档案信息及时提供给中小学校领导、各教研组和社会有关部门,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档案信息的价值,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档案部门做好建档工作。

3.合理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已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现代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提高档案工作效率,克服以往档案工作的人工操作的落后性,不断地添置现代化的设备。另一方面是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推进文档一体化的管理,克服中小学校各部门之间归档材料衔接不紧、重复劳动等问题,使中小学校档案室不仅是管理部门,更是一个信息供应中心。

4.努力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中小学校档案是展示中小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因此中小学校档案工作要站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努力体现多姿多彩的生命魅力和独具个性的文化氛围,最大范围反映中小学校的文化风貌。为更好的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使档案室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开发和传递给利用者,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活化和共享,档案工作者要争取校领导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学校档案室的功能建设,努力与德育教育各类活动相结合,把档案室建设成集宣传、教育、信息服务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文化机构,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