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人与海鸥的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这四节课共性之一就是情境导入恰到好处
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抓住了课题的切入点,恰如其分地导入,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进入了文本。
这两篇中《搭石》一课,李老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上自己优美的话语,动听的音乐,让我们走进《搭石》感受到了“搭石”平凡而美丽;吸引孩子们求知欲望。学生会对“搭石”平凡而美丽进行遐想,走进文本,这样处理真是锦上添花。
教师语言精练、流畅,有启发性。抓住了文章的主题链,导入自然、新颖,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让我们感到导入非常轻松和谐。
(二)共性之二单元训练重点,强调得到位
这两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在单元课文里起到了抛砖引喻的作用,教者能让学生领会单元训练重点,归纳单元训练重点,有利于本单元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老人与海鸥》一课,单元训练重点是 ①速读②体会情感③揣摩方法。钟老师能让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反复读、速读那些重点句子,教师语言流畅巧妙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感。教师采用了引导、总结的方法,让学生抓住了重点词、句子,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三)问题链设计的好,能贯穿全文
教师自己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老人与海鸥》一课,老人与海鸥之间浓厚之情,课文是怎样体现的呢?分析理解文本始终围绕主题链展开一环套一环。《搭石》一课,教师设计问题链。《搭石》构成了一道风景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走在搭石上的人们心里更美,贯穿全文。
(四)解决问题时品词析句落实得到位
理解中感悟,交流中感悟,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搭石》一课,李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把文本改成诗歌形式,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三次回环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美、画面美,从中感受人们心灵美。
(五)整合问题有实效性,体现了灵活性
两位老师都是出示思考题,让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后再提出不懂问题,师生在整合,体现了时效性。
二、改进的地方:
这两节课让我看到了调兵山市语文教学的重大飞跃,我校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
(一)语文教学一定要体现单元训练重点,教学精读课文时一定让学生体会单元训练重点,让学生学习课文时掌握学习方法。
(二)情境教学体现的不够好,教学时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文章问题链,围绕问题链选择合适的资源、资料导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情境教学要贯穿全文,让学生在感情升华中学会新知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浓浓之情。
(三)基础知识落实的不够到位,品词析句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时效性。
(四)整合问题应有灵活性、实效性。
“六环三步”中提出问题时不应牵强附会,流于形式,要在教师出示思考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在提出有价值的不懂问题。
(五)牵引性问题以板书设计要配套,给学生一目了然的目的。教学中要以问题链为主线,贯穿全文。问题与板书设计要和谐,板书要起到总结性作用,要体现概括性。
(六)教师文化底蕴要有待提高,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知识面要广,语言组织能力要强,语言要简练、流畅,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达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引起我的思考:
(一)如何在“六环三步”教学中体现本单元训练重点?
(二)学生在小组讨论后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有研究性。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是一个民主的课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更有利于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内涵,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的进化也相对快了很多。但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们思维的手脚还是受到了限制。为了更彻底地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上从学生的倾听和评价两方面进行改变。因为这样的改变,直接涉及到了学生的切身利益,能触动学生意识改变。读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有所获。这思、这感,这悟都取决于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因此我们就要把这里作为突破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 读时倾听,听中评价
我们的语文课上,读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注意听别人读,学着给别人的读提供见解或建议。这样我们的自身语文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常见的课堂阅读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1.1位于开头
它往往能点明主题,引起下文。例如:《詹天佑》一文,第一段就直接点明了詹天佑是我国接触的爱过工程师。句中有突出中心的词语,我们认真听后,可以评价对“爱国”“杰出”读的程度。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有的文章往往采用倒叙形式。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先写伯父去世了,人们悼念他的场面,然后追忆他生前的事。我们听了之后,对此要进行评价。是否把悬念读出来了,是否激发了听者的兴趣。
读时奠定感情基调。有很多写景物的文章,都不直接点明观点,而是借景物引出自己的观点,或者为下文的叙事与抒情奠定感情基调。例如《山中访友》:“带着一路的好心情”为下文游山做铺垫,并为下文抒发自己的喜悦奠定基调。在评价这样的读时,就要从感情朗读入手,去评价。
1.2位于中间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一点在叙述人物的文中格外突出。例如:《伟大的友谊》中,上一段讲了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下一段的段首写道:“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段过度就要读出承上启下的作用来。我们的评价也要有针对性。
衬托作用。在有的文章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这在《老人与海鸥》一文中出现得较多。这就要对读者的语气进行评价。
1.3位于末尾
无论是总结上文、呼应上文、还是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在读时都应在语气语速上评价或建议。
2 论中倾听,听中评价
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经常痛过讨论的形式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达到教学目的。讨论和读书一样,是非常有益的活动,广义的读书应该包括:读书、读人、读物、读生活、读思想、读自然!读书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正是在这种:人与书、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问一答中,我们不但认识了世界,还发现了我们自己。
特别是教学中的课堂改革,让更多的教师、学生体验到了讨论快乐,自主学习的快乐。为此,讨论中的倾听,倾听中的评价,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拉近了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距离。是学习关系更紧密了。这一环节的评价主要采取两种方法:
2.1先听后评
例如在学习《老人与海鸥》一文中,吴庆恒老人为什么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义务喂海鸥?学生们经过课前导练题的预习,在校外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在课堂的讨论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材料证明老人爱海鸥是无私的,是真挚的。学生在讨论时,其余学生真正听懂了,才有评价的发言权,这样的评价才会探讨出更体现文章中心的东西。也只有听了之后,才能评价得出来,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才能有的放矢。
2.2在评价中发现问题,再讨论
笔者在准备,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时,曾在超市录了一段影像,让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摄像机的镜头,逛超市,在超市中认识单价、数量、总价。有教师在准备“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充分利用网络收集了老人平日节衣缩食、不辞辛苦照顾海鸥的资料,让学生在体会,老人对海鸥就像亲人这一部分内容时,充分感知到老人对海鸥无微不至的关怀,激发起他们对老人敬佩的感情+在体会,海鸥对老人像亲人一样时,再现当时海鸥盘旋翻飞、连声鸣叫的情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动物对老人的深情回报,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内容,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备课过程中,笔者一直坚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但能明显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情感,使之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在动画和游戏中进行各种练习,教学效果有了质的提升。在学习,圆的周长这课时,学生分组探究得出了两种不同的圆的周长测量方法,有滚动法和测绳法,但对于一些软片做成的圆形,学生操作测试其周长时遇到了困难,并感觉到这样做不准确,有时误差比较大。这时候,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的这两种测量方法能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圆的周长公式探究活动中。在教学《王二小》这篇课文时,教师先从网上下载了这部影片,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效果非常好。学生被影片中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为掩护几千群众和八路军的后方机关,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当看到王二小被敌人挑起摔死在大石头上时,学生流泪了,握紧了拳头。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反应非常激烈,连平时不爱听讲、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且振振有词,有理有据,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用语言是很难说清楚的,学生的掌握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而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细致地进行观察、理解、分析,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为什么“人字形”线路能使火车爬上陡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课件.八达岭的“人字形”线路和蜿蜒的盘山公路。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火车沿“人字形”铁路上坡的情形,说一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接着设问、,为什么必须沿“人字形”才能爬上坡在学生感到困惑时,演示这段课件,并启发他们联系自然课中关于,斜面的知识。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懂得.修建“人字形”线路与盘山公路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斜面原理达到。省力’的目的,因此能爬上陡坡,最后,再让学生读课文中有关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笔画一画“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的,这个过程,学生在一段直观、简单的课件的启示下,把自然知识联系了起来,体会了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科学性,同时又应用。简笔画’技能,在画画、做做中领悟到了。火车爬上陡坡的情形,体会了当时线路设计的合理性,
四、运用信息技术让课堂变得灵活生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有效的教学能够唤起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而学生所需要的就是勇于质疑问难,主动探索,切磋学问,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并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条件,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一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做法。
1.提供机会,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环境。
课前预习力求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字词句段等基础知识,自主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自主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自悟其义、自悟其理、自悟其情的目标。
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自学教材,自主感悟知识的内容、情感、方法,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法,边读、边想、边提出问题、边解决问题,逐步认识结论,把阅读、猜想、质疑、理解、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送别段品悟海鸥情时,我没有过多地讲解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初步朗读后,在学生们思维和感情澎湃的时刻,充分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体验,体会自己在失去亲人的那一刻的情感,使之与文本产生同感,产生共鸣,让学生尽可能地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然后让学生带着情感去读,结果许多学生边读边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读到这里,无需我再去讲更多,课文的内容、情感早已融入学生心田。这时,再设计“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对老人说什么”的小练笔,情感升华后的真情流露水到渠成。
2.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在自主感悟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朗读,并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这可使学生个人的自主感悟转变为小组集体研究。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解决。老师从各种角度的问题中筛选出重点问题,作为全班的思考讨论题。各小组围绕筛选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标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每个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互读互教互学、互补互促互进,凭组内众人的智慧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则要深入各组,参与探究。在探究中,凡是学生自己能思考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越俎代庖,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拓展思维将讨论引向深入。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中总结、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习完夹丝网防盗玻璃后,让小组长组织组员运用刚才学到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其他四种玻璃。采取小组之间的互相比赛的形式形成竞争机制,这样能迎合学生的好胜心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教学的竞争机制,达到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在实践中我发现,合作探究如果组织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造成少数人说,多数人听,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局面。因此,合作探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把学生按上、中、下层次进行合理编排,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这样既可使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又能保证发言的质量。
2.加强小组长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组织同学朗读、讨论、汇报、质疑、板演等。
3.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小组成员必须团结友爱、互帮互学、民主平等,组内成员要努力提高发言的质量,养成认真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帮助,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扩大信息量,拓宽合作内涵。
4.合作探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进行知识迁移,通过看书、读文、推测、讨论、查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
5.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进行协调、组织、巡视、辅导,发挥好主导作用。了解学困生的困难和优生的特异思维,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关键词:探究;方法;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32-02
探究,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人们拨开层层迷雾,一步步接近真理,终识庐山真面目;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通过探究与发现,不断向前发展,走向成熟,走向文明与和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与“自主” 、“合作”一样,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然而,探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自主与合作,忽略了探究的重要,偶有尝试,也只停留在面上,没有深究其过程与本质。究其原因,是我们对“探究”的理解不透彻,把它看作一个深奥的过程,而无所适从。那么,何为“探究”呢?
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就语义而言“研究”指“用科学的方法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究”则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从语感来说,“研究”一词似乎多了几分严谨、稳重,而“探究”则更有生气,更有动感,也更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参见《四川教育》2004年06期李怀源老师的《探究的意义》一文。)
由探究的意义我们不难看出,要让学生探究, 就不要急于见到效果,探究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而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长远的打算外,还要讲究方法与策略。
1.激发兴趣,选好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首先要让他们对所探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与主题的选择是息息相关的。
主题的选择,切忌过大或过小。 过大,学生难以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无从下手;过小,学生很快便能完成,难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因而使探究变得毫无意义。主题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只有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才有探究的动力,实际操作起来才能去克服所遇到的困难,达到探究的目的。这一过程,教师要很好地参与,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恰当的主题。
2.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
2.1信息搜集与处理。当主题确定以后,就要搜集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从课文的反复阅读中获得,也可以从课外相关的书籍、影像等资料中获取。当我们搜集的信息达到一定的量时,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去粗存精,寻找出一些最直接、最有力的信息,力求给探究予最大的帮助。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2.2比较法。凡事有比较才会有优劣之分。比较法是一种最有效、最方便的方法。就小学而言,要让学生去比较整篇的文章,似乎有点过难。但我们在平时的句段评析中,这种方法就用得多了。如:《老人与海鸥》中有这样一句话:“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用“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飞过来”加以比较,重点比较“扑”与“飞”。通过比较,学生更能体会到海鸥们的伤痛与无奈,急切与焦虑的心情。在其他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就一些语句、段落的写作方法、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比较探究,从中分析出美文佳句,以便积累与运用,最终达到创新。这种方法可以分为存异求同、弃异求同、存异弃同、替换比较法等几种方式。
2.3质疑法。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往往会有一些发现、一些疑问,甚至产生质疑。作为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开放的空间,鼓励学生勇于发现、质疑。大胆地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评析,然后选取一些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2.4拓展法。这种探究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类似问题以及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例如在学习《比尾巴》一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后,可另外出示一些动物图片,让生仿照课文说话。如花猫、老鼠、鳄鱼,让生练习用“粗”、“细”、“像铁锯”仿说。学生很快就能仿照课文说出:“谁的尾巴粗?谁的尾巴细?谁的尾巴像铁锯?”同时也能很快回答出:“花猫的尾巴粗,老鼠的尾巴细,鳄鱼的尾巴像铁锯。”同样,我们还可以用动物的鼻子等来让学生练习编儿歌。这样,不仅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了训练,而且也给学生留下了“我也能行”的深刻印象,同时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探究的种子。
2.5实践法。实践出真知。探究时,如果条件允许,要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从而得出适当的结论。这比简单的分析与讲解要深刻得多。《科学家的问题》中,一位科学家提了一个问题:“小朋友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就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玛丽娅的同学对科学家的这一问题深信不疑,只有玛丽娅产生了怀疑。后来经过实际操作,发现科学家所说的话是错误的,从而得出“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的结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去实践,才能得出真正的、更为科学的结论。同样,《小马过河》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对一些问题进行实践探究。如《田忌赛马》的教学,可以选出六个同学分成两组进行跑步比赛,当然选出的人也按速度分成上、中、下三类,让学生进行实际比赛,便很好地了解田忌为什么会赢了,也对孙膑的方法及思想更加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