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数学教学

随着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数学课程目标的提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诸多研究指出,深度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致使深度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深度学习,即深层学习,是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基于学生阅读的实验,并针对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关于学习层次的概念[1]。与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的特征具体体现在:认知深度,即高阶思维的运用;参与深度,即积极主动地参与;目标深度,即通过学习达到知识理解迁移及发展批判创造性思维[2]。因此,作为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智力资源的有效路径,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地积极参与,并从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一种有意义学习过程[3]。近年来,学者们对深度学习的研究论述主要聚焦于宏观视角下的深度学习或零散的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研究[4-7],而对深度学习落实于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分析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从理解性、思想性、整体性、逻辑性四个方面对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深度剖析,进而对深度学习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数学教学设计提供一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一、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数学教学要在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8]。对此,数学教师应切实做好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即深入理解分析教学内容、挖掘教学内容蕴涵的思想方法、梳理教学内容内在的框架结构、遵循教学内容严密的逻辑生成。简言之,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要体现“注重理解性”“渗透思想性”“把握整体性”“恪守逻辑性”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注重理解性

深度学习是学习者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方式,学习者可通过深度学习灵活理解学科知识并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所谓注重理解性,是对知识通性、通法、共性的深度认识,它是数学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素养的有效手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9],但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仅通过简单记忆和机械式应用无法达到课标的要求。而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解和教学设计模式,旨在通过理解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度思考的教学活动,使体现学科本质、关注学习过程和富有深度思考的学习活动真正发生[10]。可见,深度学习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发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理解数学的核心内容,并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历程中把握所学内容的数学本质,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总之,要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学设计就必须基于学情,确立“适切”的深度学习目标,且精心设计教学及评价任务,进而引导学生深度理解。

2.渗透思想性

在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路径,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步提升学习效率。所谓数学思想,是指数学知识、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和最本质的认识。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研究发现:教师深度教学与学生深度学习相结合是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方式,即深在学生参与,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深在课程内容,倡导知其所以然的思想意识;深在学习过程,倡导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深在学习结果,倡导批判思维的学习策略[11]。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深度学习将自身获取的点状、片段、孤立的知识、思想内化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经历深度学习的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思维、创造思维等能力得到显著发展,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把握整体性

整体把握数学学科主题,聚焦核心素养主线,系统设计课堂教学是指向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基本策略。所谓把握整体性,即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点”,数学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彼此联系的基本命题或概念体系等[12]。从深度学习的目标来看,数学整体性教学设计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从中体现数学的抽象性;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从中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从中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从深度学习的内容来看,数学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讲解教材中显性知识时,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数学的本质,深度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等隐性知识,进而达到显隐知识的动态转化;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将零散的数学知识整合,能系统梳理知识框架,能架构科学的、合理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把握整体性,积极引导学生在知识迁移与应用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总之,整体把握数学教学设计需要有效解决课时间的零散性与知识间的孤立性,单元间的割裂性与学科间的无关联性等问题,从而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类推,进而达到深度学习,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奠定基础。

4.恪守逻辑性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引领和驱动,而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问题不断得以解决的认知过程,故问题特色是设计教学的逻辑起点,它贯穿于目标、过程、评价及反思等环节之中。同时教材的内容体系编排总是遵循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框架的逻辑结构。对此,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要恪守逻辑性是重中之重。所谓恪守逻辑性,是指教学内容设计符合逻辑框架、具有一定的逻辑特点和逻辑规则。可见,教师需按照合情合理、合乎逻辑的学习要求,整体梳理数学知识框架、把握数学本质促进知识理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深度学习。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及要求,从知识逻辑结构的视角研究课程、组织学材,关注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使得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和结构体系,从而把握知识的系统性,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13]。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对学科知识本质和学生学习的具体的、深入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体理解教学内容、目标、学情的基础上完成教学设计,具体应掌握如下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1.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本质

数学本质是教学设计的本意和本然状态,教学中的创意不能偏离教学的本真意义,不能脱离学生的原有经验,更不能背离教学目标制造虚假的创造。如“三角函数的概念”的情境引入环节,教师可设计:一个游乐场的摩天轮设施,假设它的中心离地面高度为h0,它的直径为2,以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转动一周需2分钟,若此刻座舱中的你从初始位置OA出发,过了15秒后,你离地面有多高?过了30秒呢?45秒呢?教师借此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借助信息技术整合相关数学教学资源,教学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践,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本质,从而构筑栩栩如生的数学课堂。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深度探究由数学问题情境引发,在解决数学认知冲突中展开,并在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总结两个核心目标。如“三角函数的概念”的探索新知环节,教师可设计:若在摩天轮座舱中的你从初始位置OA出发,过了15秒后,你在什么位置呢?你离地面有多高呢?过了30秒呢?45秒呢?60秒、75秒、90秒、105秒呢?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探究其中蕴含的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可见,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更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问题的思路及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整体把握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实现知识迁移

数学课中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应数学分支中的点,只有教师站在整个分支的高度来设计教学,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所授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能力与要求、系统与建构,才更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内涵、方法运用、思想本质。如“三角函数的概念”的巩固训练环节,教师可设计:小明同学在游乐园乘坐旋转木马,他在半径为2的圆上按顺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为1rad/s,求2s时他所在的位置。可见,教师在进行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时应整体把握教学思路,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讲解,也要注重基本思想方法及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并通过巩固训练环节引领学生探析知识的迁移运用,增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巧妙设计思维导图,启发学生厘清逻辑关系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问题的教学模式是探索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高中数学的教育教学将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转变成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教师教学主导地位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高度统一的实践模式。本文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设计基本原则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特有的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模式。

一、教学设计原则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作为支撑,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实践时,还应遵循系统性、程序性、可行性和反馈性四大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设计,本身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估等诸多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设计应立足整体,而子系统应与整体相协调,做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最优化目标。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应包括诸多的子系统,而各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应具备有序、成等级结构排列,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的存在,前一子系统影响、制约着后一子系统的存在。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程序性,从而确保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最终要实现,成为现实,需要具备两个可行条件,其一是符合主观、客观条件,前者需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心理特征和师资力量,后者应与地区文化差异、学校的硬件设备相关联。其二是要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按照既定程序一步步开展。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效果的评估一般以教学过程前后学生的变化和学生作业的科学、客观测量作为根本依据,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主要是为了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修正和完善。

二、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1.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模型

教学设计的模型需要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形成稳定、系统化的教学操作规范,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与科学实践联系的产物。模型一般是高度提炼,用简约的方式将教学设计的实践活动高度概括和叙述,以此对教学设计的理念和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和说明,简化了复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过程中相关联要素之间的关系。

笔者在现代教学设计一般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实际教学经验和问题解决理论,并依据高中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提出了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模型,如下图所示。

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2.模型的主要特点

上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型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主要包括前期基本分析阶段、中期教学过程设计和后期评价与反馈三个重要的教学设计模块,三个部分紧密关联、缺一不可。

在前期基本分析阶段,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需求和学习任务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此作为教学目标制订的重要依据。

在中期教学过程设计中,其教学过程主要按核心问题提出、问题背景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五个流程逐步开展。

后期评价与反馈中主要通过问题解决的反思和师生的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诊断,对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进行反思,最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作出总结性的评价,从而为后期教学活动的改善做好铺垫。

总之,该模型以系统的思想和动态的眼光来分析教师的整个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核心问题的解决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过程。其中,教师的主导角色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宏观把控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学生的主体角色则体现在对问题发现、探究、解决等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巩固提升。本文仅提出了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模型,该模型还需要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

参考文献:

[1]Janice Skowron.教师备课指南:有效教学设计[M].陈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杨心德,徐钟庚.教学设计的任务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吴小玲.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4]何小亚,姚静.中学数学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与传统的数学教学备课工作不同,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案的设计既是数学教学设计的总结和书面记录,又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应把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阶段所做的工作在教案中具体反映出来。而传统的数学课堂备课活动往往忽略学生的主动性,主要是教师个人的经验对备课的质量起决定作用。因此应在数学教学设计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设计恰当的教学过程(包括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媒体),等等。下面我就教学经验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构建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因此我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而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完成总目标。我在上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达到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不仅要注意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性格及气质等心理活动)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因素而且需要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困难学生成绩上不去,往往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他们在学习上缺乏需要和内驱力。因此,培养和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应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以增强其求知欲。

三、巧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投入感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我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使之成为数学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周围。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课程标准》在综合实践的教学建议部分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

要求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并依据所收集的数据展开讨论。其程序是:(1)作为家庭作业提出此问题;(2)学生自主进行统计活动;(3)请某学生在课堂上对结果做现场统计(列出统计表,老师也把自己的统计结果融入其中);(4)统计分析(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全班一周丢弃塑料袋情况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描述和评价);(5)结合问题情境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含义,并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统计量来表示同一问题的必要性;(6)问题自然延伸(计算这些袋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先估计一个袋的污染,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计算推及到一周呢?一年呢?全校同学的家庭呢?照此速度要多久就会污染整个学校呢?)。

由此例可以看出,这种模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围绕着学生日常生活来展开的,由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关系,朴素的问题情境自然让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可以让他们真正应用数学,并引导他们学会做事。

四、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种,是学生有表及里思维探索的过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一句话,巧妙质疑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这里的质疑,包括教师质疑和学生质疑两种。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尝试教学前必须有必要的教学铺垫,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无论是教师想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知识教学,还是想要尝试引入一些超出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新知识,都需要教师做好教学铺垫。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梳理,尤其是大家已经学过的和本次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知识要点。这种梳理与回顾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能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良好的教学铺垫,帮助尝试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学铺垫的方式要合理,内容也应当有良好的选择,这样才能够使尝试教学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展开。如在学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这部分内容时,本章内容是在初中学习了向量的基本概念、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等基础之上的后继学习。但与初中有所不同的是,初中教材对向量的学习是以“形”为主,主要从“形”的角度展开,而本章内容则主要是以“数”为主,从“数”的角度进行论述。当然,由于向量本身所具有的数形结合的特点,本章教材在以“数”为主旨处理教学内容的同时并没有弱化向量的“形”的方面的特征,而是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依赖、互为补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尝试从几何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要凸显向量“形”的各种基本特征,要透过“形”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向量间的各种混合运算。在实际教学前,教师很有必要做出有效的知识铺垫,不然学生会很难接受有关知识。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内容,梳理向量的一些基本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对这部分知识的基本架构。有了这样的过程后,学生在接受新知时会更容易,尝试教学也会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

二、尝试练习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

课本中的有些知识理解起来并不难,然而,真正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知识的应用便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加强学生的知识联系,可借助对各种练习的有效尝试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仅如此,这个运用的过程中也会暴露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上的各种偏差,在练习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教师在尝试练习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引导他们做出相应的总结与反思,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完善,进而提升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

三、尝试教学后的回顾总结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列;教学设计

1.引言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制定数列教学活动蓝图的过程,将“怎样教、教什么”具体化、操作化。科学合理的数列教学设计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有助于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显著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高中数学数列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分析学习对象、分析学习内容、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以及设计教学评价。

2.高中数列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分析

2.1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高中数列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首先,知识和技能目标。在高中数列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掌握、运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促进学生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数列的等差关系、等比关系,并快速、正确地解决问题。其次,过程和方法目标。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等差数列问题、等比数列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归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等比数列模型解决相应的问题,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探索、领悟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和一般数列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到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而促使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2.2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是高中数列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通常,在高中数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讲练结合法、分组讨论法、诱导思维法以及问题教学法。讲练结合法是将课堂教授和课堂练习有机整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地巩固所学的数列知识,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分组讨论法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同质的学习小组,开展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进行积极地沟通交流,取长补短,有效地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诱导思维法是教师循序渐近地展开教学知识点,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它能够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图式建构,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教学法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方法。探究式教学思想是问题教学法的主导思想,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启发、引导下,自主地分析、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在实际的高中数列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教学进度安排,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高中数列教学设计例析

等差数列是高中数列的基础内容,也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本研究以“等差数列”为例探究高中数列教学设计。

首先,问题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在学习了数列的概念后,学生可以用图像法、递推公式、通项公式和列举法等表示数列。在日常生活中,存款利息、教育贷款、人口增长等均是学生接触较多的计算问题,有的需要运用数列知识加以解决,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种特殊数列——等差数列。

其次,探索研究。运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呈现相关的数列,例如呈现以下数列“758,834,910,986,();48,(),58,63;144,216,288,360,()……”教师可以提问“括号里填上哪些数字比较合适?”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数列的共同特点,并初步归纳这些数列的规律。

第三,归纳定义。通过探索研究发现,呈现的这些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和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指出等差数列的公差就是这个常数,用字母“d”表示。接着,教师可以在呈现一些习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巩固等差数列的定义。

第四,推导公式。通过一些具体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探索一般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从特殊到一般进行推导。a2-a1=d,a2=a1+d;a3-a2=d,a3=a2+d=a1+2d;a4-a3=d,a4=a3+d=a1+3d……可以推出:an=a1+(n-1)d。通过递推归纳法、累加法或迭代归纳法,引导学生探索等差数列公式,并注意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a1、d、n、an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五,例题讲解。在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通项公式,解决相应的问题,并在例题讲解中得到巩固与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将“求等差数列2,5,8……的第12项?”作为例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a1、d、n、an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学生能够根据已知的公差d和等差数列a1求通项a,使得学生能够利用通项公式中的任意三个量,求出第四个量。

4.结语

综上所述,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近年来高考常考的内容,数列教学的有效开展成为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合理的高中数列教学设计,能够显著提高数列教学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把握各个环节的设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