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品德与社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品德 社会 教学

最好的引导启迪就是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真情融入,以情激情,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激情,产生兴趣。而激情的传递则需要不同的环境和意境,“触景生情”就必不可少了!

一、点燃激情,以情激趣

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传递。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奏动人的乐章。教学中教师要先入题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感染学生引其入题,以真情教学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引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激情中可创设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节、角色扮演等来引发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二、触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例如,《马路不是游戏场》,通过介绍交通事故在社会中的频繁现象,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图片,在指名同学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幻灯、影音、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热情与情境产生共鸣。同样是这一课的教学,在新课伊始,借助现在教育技术手段,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欣赏一首名为《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的优酷视频,感人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事故的现场,十三岁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每个学生都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从而感受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遵守交通规则,能够给社会带来一份安宁与和谐。

三、“情”“境”互激,升华教学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需要爱,教学情为先。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 “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一叠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载了他从出生到现在,关于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还有许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长牙,第一次站立,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生病的经历……可以说这是伟大的母亲用她平凡的文字写下的一首爱的赞歌。一位学生带来了大小不同的各色毛衣,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编织出来的。这些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言语,不需要教师动人的讲解,在这种情与境的交融中,教学已经升华出了一种境界,教是为了不教。

品德与社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一、有效教学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包括三重含义:效果、效率、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既然“有效”是针对“无效”、“低效”而言。那么“有效”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

(二)有效教学强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课堂教学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再次要求教师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三)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四)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教学组织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三)走进生活天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和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学生需要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例如教学《春天来了》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体验到的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开放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轴线,指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只有开放教材,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及时地把儿童生活的新问题、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之中,才能真正诠释课例中所蕴含着的道理。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内容必须是开放的,向儿童自身开放,向儿童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儿童生活的社会开放。

(三)在课堂中呈现出活动性

品生品社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讨论、搜集信息、课前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表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等。

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还要做到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自由留给学生。有趣导入的品德课是最成功的,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结合时政的品德课是最鲜活的,诙谐幽默的品德课是最快乐的,形式多样的品德课是最开心的,学科整合的品德课是最喜欢的,现代手段的品德课是最愉快的。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们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达到和谐高效。

望大家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能挤出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搜集整理更多的图片、资料、音像及音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认真设计教案,真正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上好、上活,使其成为学生的朋友。

参考文献:

[1]秦娥. 守住德育目标 演绎高效课堂――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高效课堂”的一点思考[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1,(07):59.

[2]董泉凤. 生活化教学,构建高效品德与社会课堂[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4):36.

品德与社会范文第3篇

1 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课堂虽小,意义却大,它使我们一步一步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刘铁芳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超越文本、体验情感、形成新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追求个体文化新生命、达成个体创新的意义生成的世界。例如在《我想要我能要》,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2 加强实践,知行合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强调再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也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我在教学《追根寻源》的主题活动时,组织学生从生活周围,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中,了解并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在尽可能地通过建立现实和历史的结合点,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距离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活动前,我向学生提出调查活动的目标:①查找有关反映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故事、传说、资料。②以“走进远古时代”为主题,全班将收集和整理的资料、故事进行表演、交流。③出示图片,刀更火种,人拉犁,车拉犁――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时怎样一步一步进步的,也可以以此为研讨主题,让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进行探究。④让学生结合本地情况,了解本地人们还有那些有关种植和养殖方面的经验总结。⑤学生以小组或自由结合组为单位,结合自己所调查和查找的资料,共同研讨应怎样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推荐哪些食品,讲解那些食品中的事故等。⑥查找中西方食文化进行比较;活动中,学生置身与具体的场景,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有的学生试着用石块敲打制作石器工具;用木棍试着模仿古人钻木取火;用一些旧牛皮纸,报纸等试着做远古人类穿的衣服等;有的当“小记者”与周边居民进行“焦点访谈”;有的当“摄影记者”,拍下了一张张照片,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运用课内外相结合,如与班队会相结合,与举办专题讲演、故事会、营火晚会相结合,还可以举办夏令营,走出去请进来等结合。使我们品德与社会课成为一个平台,学生在这平台上大显身手,展示自我的选择性。使得这个平台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由于有了学生亲身体验与实践,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行成。

3 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品德与社会范文第4篇

     光阴飞逝,一学期的工作又临近尾声,蓦然回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本学期,我校一至三年级全体品社老师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教育教学生动的乐章。

 一、加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

        本学期我们鼓励老师们采取“多听课、多反思”的方法,结合网络师资培训,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例,及时评课,了解课改动态,扩大自身的视野,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服务于课改实践。

教研组采用了集体备课制,每次教研组活动,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家认真学习教材,根据各课教材的教育要点,通过教材分析、结合教学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定好教学目标要点、教学重点、难点,备好课,授好课。我们时时处处发挥着集体的力量,体现着团队的精神。尽管执教品社的老师来自于不同的年级,但我们经常会聚一起探讨研究,教研组洋溢着团结互助,群策群力的气氛。

二、紧抓教学,促进专业化发展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们教研组老师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理念,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认真参加区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上海市“两纲”教育颁发之后,我们组织教研组的老师们进行专题学习,把“两纲”教育贯穿落实于品社课的教学中。本学期在区教研员王?骼鲜Φ闹傅枷拢?钚??鲜χ唇塘恕渡肀叩墓?采枋?芬豢巍S捎谖颐堑难??谏?钪卸荚?吹焦?⑹褂霉??采枋???哉庑┥枋┑淖饔靡约昂臀颐巧?畹拿芮泄叵档娜鲜妒欠羟车模?腥钡模?虼嗽谝?肟翁馐保?罾鲜Σ捎昧嗣沼锏男问剑?し⒀??难?靶巳ぁT诮裁鳌肮?采枋?闭庖桓拍詈螅?ü?シ叛?V鼙叩墓?采枋┤胧郑?匀粘I?钪醒??煜さ某【昂褪导噬?钗??。?由?钪型诰蛩夭模?η蠼萄?谌荽由?钪欣矗?τ玫缴?钪腥ィ?彩菇滩哪谌莞?哂兴捣?Γ???穆枷裉岣吡搜???靶巳ぃ?惺苷庑┥枋┚驮谖颐巧肀撸?植脊惴海?寡??械角浊小⒄媸担?埂镀返掠肷缁帷费Э苹毓樯?睢6杂谧ㄓ玫墓?采枋┖筒灰卓醇?墓?采枋庖荒训悖?罾鲜νü?罅扛挥姓媸蹈械恼掌?途?赖牟逋迹?由吓园椎慕樯埽?苊饬丝菰铩⒖斩吹乃到蹋?兄?谘??捉?缁幔?⒄购屯晟谱晕摇M?币猜?憬淌ψ灾骺?⒔滩牡男枰??致?阊??迪侄嘌???暗男枰?U?每蔚慕萄В?罾鲜Χ脊岽┙萄??罨?睦砟睿?谑ι?餐?骄恐型瓿山萄?挝瘢?艿搅颂?卫鲜Φ暮闷馈?/p> 三、加强常规,提高课堂效率。

1、  本学期,我们每位教研组成员都能备好符合班级特色的教案,在教研组内上好实践课。教师在校、区级教研活动中认真听课,且能作好详细的听课记录和评课反馈,学期结束交教导处检查。

2、  组内教师能根据教材特点自行制作教学课件,对现行教材进行补充何拓展,在教学使用中效果良好。这学期,我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身边的公共设施》,在区课件评比中获得优秀奖。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苦乐相伴。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教研是科研的基础,科研又是教研的发展,下学期,我们的教师要以“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思考去研究,带着研究去工作”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科研活动,鼓励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我们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在学校领导多方面的关心支持下,不懈地努力,去构建一道品社学科教学的亮丽风景线。

品德与社会范文第5篇

品德与社会课堂情感地带课堂导入情感资源情感因素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内驱力和完善人格的内在保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完善人格。”然而,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重认知教育轻情感教育的弊端也日益显现,致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明理”难以深化、“导行”难以落实、“整体教学目标”难以有效达成。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要把情感教育视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系列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态度以及信念,激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涵养学生性情,陶冶情操,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下面以本人执教的浙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课堂导入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情感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不仅能直接揭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全身心的参与,而且可以很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教材的情境之中,对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旨在让学生感悟时间的重要和珍贵,激发他们珍惜时间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利用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时间”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一开始就让学生对这个问题发生兴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呢?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首先请同学们仔细听一种声音,认真分辨这是什么发出来的声音?”(教师放闹钟走动的声音录音)当学生分辨出这是闹钟走动发出的声音滞后,教师接着问:“从这种声音中,我们感觉到时间怎么样?”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这样的导入,不仅很快将学生引向了课题指向的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巧设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点燃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情感火花。

二、发掘教材情感资源,巧妙设置情感激发点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深入理解和感受教材中的情感的基础上,善于挖掘品德与社会教材中隐性情感因素,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巧妙设置能引发学生情感的触点,将教材中抽象性的原理事例化、具体化、趣味化,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情感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得课堂教学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与统一。

《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设置情感激发点。

1.晓悟课文的动情点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任何一个学生都懂得“珍惜时间,时间很宝贵”的道理,但时间为什么那么宝贵呢?他们未必很清楚。因此教材首先以一首浅显易懂、琅琅上口,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教育意义的《明日歌》,来让学生理解“时间是非宝贵的,一分一秒也不能浪费的”这一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课堂上我十分动情地朗读着这首引人思考的《明日歌》,当时我发现学生全部都被这首诗及老师的朗读感染了。然后再让学生交流惜时经验和朗读体会,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珍惜光阴的道理,产生了乐于珍惜时间的情感。

2.紧扣课文的情操点

本节课的第二个活动任务是小剧场――《小闹钟》,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这一活动贴近于孩子们的生活,可以说,课本剧中的琪琪身上就有班里某些孩子的影子。于是教学时我先引导孩子读画面、谈看法,然后让几名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们自编台词,表演起来入情入境。这样不仅唤醒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而且懂得了如何惜时,并初步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并养成合理利用时间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到了知行统一。

3.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的“活动角”环节,从一分钟的作用,让学生再次感悟时间的宝贵。一分钟到底能干多少事?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先让学生根据课前小调查,说说一分钟可以做多少事?然后再组织三个“一分钟游戏”:比一比,一分钟跳绳,谁跳的次数多?试一试,一分钟查字典,可以查多少个字?算一算,一分钟可以做多少道口算题?这样,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在一分钟游戏中,以亲身的实践体验到了时间的重要性,感悟时间的价值,感知了时间与学习的关系,懂得了“一分钟尽管很短,但只要正确利用,也可以做很多事”的道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时间观念,懂得不能浪费一分一秒。

三、总结回顾拓展提升,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

当下课铃声快要敲响时,我便开始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充分肯定学生课堂上那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最后播放关于时间的话题――《时间随想》短片,把学生对时间的认识推到了顶峰――时间就是效率、生命、财富和胜利,不仅使本节课主题得到了升华,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时间宝贵的感悟,提高了对时间的认识,使时间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去,培养了乐于珍惜时间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惜时习惯,更好地去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争做时间的主人,促进自我发展。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是一片“情感地带”,只要我们教师能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抓住学生的情感点,把丰富、真挚的情感倾注在自己的教学中,定能给学生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从而涵养学生性情,陶冶情操,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杨秀红.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多元利用[J].中小学德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