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芙蓉楼送辛渐作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那么送别诗中,究竟是诗人自己离开亲人、朋友,还是亲人、朋友离开自己呢?我们如何准确地分辨呢?
一、从诗题入手
有很多送别诗的诗题就直接告诉读者是谁离开,特别是诗题中出现“送……”“送……之……”等字样,我们往往能够一眼分辨出离别对象。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可见是诗人送杜少府到蜀川上任,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可见是诗人送杜十四到江南,李颀《送魏万之京》可见是诗人送魏万到京城,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可见是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送别。
二、从注释、作者入手
在诗题中有很多不出现“送”而是用“别”字,这时就很难分辨,究竟是谁别,是诗人自己离开,还是友人离开呢。这时候我们需要借助注释,诗人自身经历来辨析推断。
如南京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诗歌鉴赏题对《别舍弟宗一》的考查。命题者提供了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
从注释①可知是宗一离开。然而如果没有注释①我们怎么分辨呢?那就可以从作者角度切入。柳宗元是考生熟悉的诗人,又称“柳柳州”,由此我们可推知柳宗元是被贬在柳州,舍弟宗一来看望,现在要离开到“荆门郢地”去,所以兄弟二人“双垂别泪越江边”。从而判定出离开的人物是舍弟宗一。
三、从具体词句入手
如苏北四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诗歌鉴赏题对《别韦郎中》的考查,对这首诗,不论是从诗题还是注释,我们都无从知道究竟是谁离开,而且对“张谓”其人考生都不怎么了解,很多考生就依照惯例理解为韦郎中别,事实上错了,严重影响了答题。古人送别通常会摆设酒宴饯别,主人提供酒食。从尾联的“不醉郎中桑落酒”可知“桑落酒”是“韦郎中”的,“韦郎中”是主人,他设酒为张谓送别,所以我们可以推知这次离开的人是诗人张谓自己。
四、从创作目的入手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信里问我,几时才能回去,我也说不清。在这南国之秋,巴山之夜,窗外雨潇潇,水塘满溢。待到有一天,我们在京相聚,对西窗慢饮长叙。烛花频频地剪,话头连连地续,那时候再细说,在这秋雨巴山夜,我水涨池塘的思绪。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写给长安妻子的。
【内容主旨】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诗歌意境】
第二句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重要词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中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所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乡中,都在“未有期”中。
【诗歌风格】
寄托深而措辞婉,质朴无华而深情无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中考链接】
1.(2012四川绵阳卷)古代诗人常常引“雨”入诗,李商隐“ ”(《夜雨寄北》)一句,寄语妻子,透露羁旅之愁,寄情于“雨”。
2.(2011江苏扬州卷)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有同学在读下面两首诗的时候提出两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芙蓉楼送辛渐①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②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释】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②平明:黎明。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所谓“知人论世”,也就是鉴赏诗歌时,一定要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去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让我们看一下李白、杜甫的两首写月抒怀的诗。
1.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俳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孤独寂寞中自得其乐、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如果结合李白的性格和身世来理解,就自然会发现作者的深意,傲岸的性格与怀才不遇的遭际,自然就成了李白月下花间独酌的凄凉与感慨,但这种感情仍是高傲的、自信的。
2.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同样是写月夜,杜甫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乍一看,就可知此诗写的是月明之夜,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但仔细推究,不难发现,这里分明有对战争的谴责,对离散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可见一斑。
二、品味语言,把握内容
读诗必须从品味语言入手,要咬文嚼字,反复诵读,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如王维《观猎》中“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全诗通过“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等描写,塑造了一位“猎渭城”的勇武将军形象,其意气风发,飒爽英姿,从字里行间,自然流露。这首诗所体现的豪迈进取的精神会感染每一个人,我们从“角弓”“渭城”“枯草”“猎鹰”“新丰市”“细柳营”等一系列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
三、联想想像,再造意境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读者必须借助自己的联想和想像,感受“此景”下的“此情”,进入到诗人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判别诗的意境是哀怨凄惋的。一个秋天的早晨,下了整整一夜的秋雨,江南已是秋意萧瑟。诗人清晨送友,楚山也觉孤独,诗人的离愁一如那漫天的烟雨。送别只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话别场面“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种离别的孤独之情萦绕在心头,诗人急于向远方亲友表白心迹,虽然历经坎坷,诗人仍是冰清玉洁的,保持着自己的操守。
四、比较分析,明辨手法
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赏析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赏析诗歌的主旨,这也是高考古诗词最常见的考点。那么怎样把握与分析诗歌的主旨呢?
一、要熟悉古典诗歌的题材内容和思想感情类别
当我们对古人所写诗词的题材内容、写作背景、思想感情类别熟悉之后,每读一首古诗,就会顺着古人的想法去思考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一般来说,按题材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别诗、爱情诗、哲理诗、边塞诗(军旅诗)、田园山水诗、咏史诗(怀古诗)、咏物诗、闺怨诗、题画诗、爱国诗等。而古人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别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相知相思;长亭送别;别恨离愁;思妇闺怨,等等,这里主要以送别诗与边塞诗为例来展开分析。
(一)送别诗
1.兴起原因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难以再见面,因而古人更重视送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或留给居者(留别),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2.感情主旨
①全诗基调凄清缠绵,表现惜别恨别之意。如白居易的《南浦别》,“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因别而幽怨悱恻,悲情满怀。
②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于慰藉中充满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③借别抒怀之作。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传达出自己虽被贬但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决心。
(二)边塞诗
1.兴起原因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不少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著名的边塞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
边塞诗歌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歌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歌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极为丰富。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
2.感情主旨
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与奉献精神,如杨炯的《从军行》。
③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如高适的《燕歌行》。
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⑥表达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如徐兰的《出关》。
二、要掌握如何分析诗歌的主旨――“抓意象,析特征,悟情感”
诗歌是用来干什么的?诗歌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毛诗・关睢》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这是诗歌的本质特点。而诗歌靠什么来抒情言志呢?历览古词,会发现诗人主要借意象抒情(间接抒情)。当然诗歌还可以直接抒情,但中国古诗讲究含蓄和韵味,靠意象来抒情的占绝大多数。诗歌主要借意象抒情,这是古人写诗的规律。意象是出现在诗歌中的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这个载体包含四大类:景、物、人、事。而诗歌的情感特征和意象特征是相融合的,因此要从赏析意象特征入手来感悟作者情感。根据诗歌的本质、规律,分析诗歌主旨的总方法就是“抓意象,析特征,悟情感”。
三、要掌握诗歌主旨题的作答步骤,答案表述清晰完整,要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