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将心比心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在备课阶段,我认真翻阅有关作者史铁生的材料,包括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工作量虽然较大,但我认为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至少应该有一桶水。对作者有了具体的了解,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作者,接近作品,避免不必要的错误的误读。在深入了解作者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如下导语: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一位作家被称为最爱笑的作家,但也就是这位作家他说过,我的职业是生病,我的副业才是写作,同学们知道他的名字吗?之所以设计这样的导语,是因为“爱笑”与“生病”是对立的,但在作家身上却奇异地结合了,从而引起学生探究原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我为什么来到地坛?――我来到地坛前后心态有没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前两个问题学生只要预习过或在课堂上迅速浏览过都能把主要内容答出来,关键是第三个问题,学生也能答出一些但不全面。而这个问题恰好是学习散文的重点: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所以重点在第三个问题。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第三个问题的,首先让学生找出第一部分中景物描写的段落,即3、5、7自然段。其次按照“本段描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由此获得什么启发?”这种思维顺序来品读这些景物描写的段落。在品读的过程中,如对相对抽象却蕴含哲理的“六譬如”的品位,给以学生适当的点拨、引导及点评,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感受。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落实了语文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在今后的阅读分析中举一反三。同时,学生应该可以得到了充分发挥自己个性的机会,预设会出现不少有价值和闪光点的回答和讨论,也会刺激我的教学冲动,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而教学相长这一点是我在备课时一直孜孜以求的,我希望这部分设计能达到整堂课的。

结语部分我这样设计: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与地坛的关系,“我”在地坛中得到的启发,地坛由“我”的避难所――再生地――精神家园。而在第二部分中,却主要写了“我”与母亲的关系,这是不是偏题了呢?到底“我”、地坛、母亲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使两个课时具有内在的逻辑连贯性,表明课文两部分是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同时引发学生去思考,为下节课顺利展开做好铺垫。

最后,我打算播放《命运》交响曲,让同学们思考“从文中第一部分你获得什么启发”。在铿锵有力的音乐声中,在刚刚与身残志坚的史铁生做了一番心灵的对话后。力求使同学们在情感上获得一种提升,有话要说,有情要诉,我想这也应该是这堂课的一个小。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兴趣;自主学习 ;环境 ;氛围;艺术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持久、最强大的动力。没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作为动力,学生就不会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新课程理念下的正在探究、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那么如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呢?

1要创造一个“爱”和“美”的教育环境

教学过程不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交流的最好方法是“以心交心、将心比心”,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赖,首先是将心交给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尊重他们,以此唤起学生对师长的爱,对语文学科的爱,达到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乐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自己的仪表美、教态美、语言美、板书美,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氛围,以感染学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特别应注意自己的语言美,教学语言不仅要准确,有逻辑性和启发性,更要生动幽默,以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同时,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情,并配合自己的表情、眼神和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融入到课堂氛围里,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要创设一个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靠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是知识的主宰者,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使自己学习的内在兴趣越来越高。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并对他们的学习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在语文教学中,为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先要巧妙设问,以问促读,以问促思。从而在质疑、解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接着便飞出八岁的侄儿宏儿,人怎么“飞”出来呢?让学生讨论,从而体会到语言的准确行、生动性。通过老师的巧妙设问,逐步引导学生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路子上来,然后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己释疑,做到真正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提问给老师提问题或给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和老师来回答。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

新课程理念下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决不能忽视,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有无兴趣,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学科的授课教师,取决于这一教师是否拥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体态、仪表、语言、表情、手势、板书,对学生的评价等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或反感,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中的每一个问题,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板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的教学设计始终要考虑现实是否有兴趣,能否激起学生兴趣这一问题。上课时要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课中,要巧恰如其分地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培养学生兴趣,课堂结束时,精心设计课后练习,设计结束语,让学生回味无穷。如在《白毛女》一课的教授时我先讲一个故事:据说在时期,在某处上演《白毛女》,演出过程中,一位战士拔枪向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这个战士为什么会向演员开枪呢?是演员演的不好或是故事太感人?然后我放了“逼债”一段的录像,把学生带入剧中的情景,接着再让学生谈自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最后又让学生分角色饰演剧中人物,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节课结束时,我有设计这样的题目:你认为喜儿和杨白劳最终结局怎样?借《白毛女》剧本或录像看一下,和自己的想法做一比较,看哪一个更能揭示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可能顺利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也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优化课堂教学,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

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内容,提问质疑,发现作品的精华,在生生合作、师生交流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积累学法,要求学生以积极、自觉的思维去面对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在质疑、查找、解疑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在获取、筛选、加工信息的基础上再生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钻研精神,学会如何学习,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新课程教与学开辟捷径。

二、更新教学观念,根据文本和学情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新课程实践中的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一般有“四阶段”“六环节”“五步十环节”等模式。“四阶段”即探究的准备阶段、探究的实施阶段、反馈顿悟阶段、总结延伸阶段。“六环节”即寻求联系、找准切入――导入新课、设置目标――激发兴趣、自学质疑――探究质疑、合作释疑――反馈矫正、强化顿悟――拓展延伸、反省总结。“五步十环节”指交流预习(复习旧知、讲解重点)――互助探究(讲解例题、师友互评)――分层提高(课堂练习、分工合作)――总结归纳(总结知识、收获学法)――巩固反馈(考查过关、预习准备)。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教材特色和学生实况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主体,把握教学深度,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和模式。

三、设计开放性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探究能力

语文课堂中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在操作上要讲究科学性,注重整合和优化。例如,我在教学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父母的心》一文时,设计了如下探究问题:(1)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2)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送出去?既然送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如果你是这对父母,你会怎么做?(3)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4)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谈谈你对自己父母的理解。你打算怎样回报父母?

学生在认真探究文本之后回答:(1)这对父母“三送二换一要”孩子的“理由”其实是借口。“爱”才是真正的理由。(2)“送”是因为生活所迫;“换”是因为亲情难舍;“要”是因为生死难离。(3)生命比一切更重要,父母爱子就应该让子女活下去,爱与亲情大于一切。(4)我想对文中的父母说:“你们就像我的父母一样爱自己的子女。你们是好样儿的。爱与亲情大于一切,我永远支持你们。”我想对文中的孩子们:“你们并不贫穷。将心比心,以爱换爱。你们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

可见,探究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探究过程充满了创造。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四、单元教学应尝试实施互动探究性教学

互动探究性教学体现了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及教师的重新定位。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前明确探究方向,教师起指导、组织作用;课中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主动探究、主动吸收知识;课后多做实践探究作业,放手扩展,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小说单元教学设计的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兴趣式(认识性)阅读、探究式(分析性)阅读。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如分组、分角色、朗读接龙),熟悉课文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本课的几个探究主题,再分组研讨,一般是一个组一个内容,课后查资料、讨论、整理探究成果。第二课时,探究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小说的情节,使学生对小说中刻画的人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各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适时点拨,或组织同学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再讨论,教师根据情况再予以补充,这种互动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完全适用于常规课堂教学。第三课时,探究式阅读――布置任务,确立研讨课题。将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组别,对不同的课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可查阅资料)。第四课时,根据研究内容和拟定成果,每组设立发言者若干以供课堂上展开研究鉴赏,完成师生互动的鉴赏评价式阅读及比较式阅读。

五、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

例如,说明文教学时,教师拟定的探究题目有:(1)如何给说明文分类?(2)常见的说明顺序及其特点。(3)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什么?(4)如何赏析说明文的语言?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我解决,师生之间必须合作、交流、切磋以及资源共享。由于学生手中资料、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同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每人(或每组)探究的课题有限。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教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为主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两大主要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做到评价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引诱”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但就“研讨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反思如下。

一、“比读,让学生承受心理压力。”

我首先谈一下教师的激励功能。以往教学中常常在研讨课乃至国家级研讨课上,听老师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谁还能比他更好。”先起来的同学需要有勇气才能站起来,压力很大。后起来的同学也必须有比前一位同学更好的本领和更大的勇气,才能站起来。试问:作为老师将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学的勇气做底吗?这看似鼓励的做法,恰恰给予全盘否定。导致的结果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朗读小能手”等的选拔,也恰恰反应了评价应避免的“选优”的要求。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评价的时候,只评价哪个地方读得好,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但不盲从。然后有针对性地读出你的感悟。让人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同学的音质不同、理解不同,允许他们各有千秋。从而进行个性化教育。

二、评价教学中,仍需强调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

1、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

教学设计要做到“虎头豹尾”而不是“虎头蛇尾”。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达到课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师精心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去细读、精读,把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思想通过朗读、感悟,感悟后再美读,读后再谈收获。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让语文课堂学习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2、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也应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我课前让同学做充分的准备,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利于教学时,我引导:你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从他们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不仅能获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收获远远大于所获得的知识。这也是新时代小学生必备的素质。

我还利用“日记”,发挥导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写得好的同学的文章,让他们读给同学们听,包括具体描述、发表自己想法的、摘抄优美片段、警句、读后想法的。学生明白日记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记录的用笔来表达自己心声的。从而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欣赏美。鼓励学生勤于写日记,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三、无批评的评价是不完整的评价。

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为一味表扬,不说一个不字,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扬的评价,不能很好的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响鼓还需重锤敲”。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响应的措施。如面对学困生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满怀激情。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降低要求。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从而转差。中等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做中心发言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优等生在肯定成绩后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他们比读,让他们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激励自己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四、研讨课的课堂教学重成果,不注重教学过程的展示。

有的研讨课教师按照预先做好的课件,设计好的思路上的很顺利。看似课堂容量大,效果好。实则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研讨课上成成果展示课,内容贪多,只展示教学成果,表演意味浓。又是分角色,又是表演,课上讲求热闹,但真正让学生领悟到什么?课堂教学应展示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堂好课总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哪怕其它环节有不足之处。讲求一课一得,毋须面面俱到。还经常听到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练等之类的话。因研讨课老师顾忌多,易束缚教师的手脚和头脑,往往精心准备却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应“以学定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质疑,看哪些是关键处、疑难处。在这些地方有重点地让学生充分思考、感悟、交流。

五、课堂评价过细、过碎,阻断教与学的过程。

如有的研讨课上,老师请小组长课内做记分员。哪个教学环节,谁得了多少分,都要记录。这样,不仅隔断了正常的教学思路,还严重影响了记录人员的学习。

六、教师的误会也会丧失大好时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问题。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因材施教 以人为本 拓展思维 蓝图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138――01

新教材节选《论语》四则,分别是《为政篇第二》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八佾篇第三》之《林放问礼之本》、《祭如在》、《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颜渊篇第十二》之《颜渊问仁》;《阳货篇》之《礼云》和《宰我》,拿着教材着实犯难。在大专院校再学习经典诸如《论语》,旨在于国学精粹的感受中积淀较高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生智慧。纽曼说:“一所大学如果不能激起年轻人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这所大学之缺少感染力是无可置疑的。”所以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启发其思辨能力,拓展其人文思维的深度,激起其对人类问题的一些思索。

该如何完成这各自独立的语录体散文的教学目的呢?我重温《论语》以求突破。《论语》的核心观念即“仁”,与之紧密联系的是“礼”,要很好地完成对孔子及《论语》的解读,必须从“仁”人手。

“仁”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每每就事而发,因人而异,点到为止。《论语》中孔子就“仁”之间做明确解答的可以节选如下篇章供教学使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教材节选内容)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曰:“其言也切,斯谓之仁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帮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张问仁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帮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同一问题,同一人回答,却有五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但细细品来,又都很合理。《论语》问世两千余年来,学者们对“仁”的注解集释、校勘新探,如深山云涌,不一而足。然而“仁”到底非具象可观,所以回过头再看孔子不拘一格的回答,确是余味悠长。

孔子教育理念之一便是“因材施教”。

结合《论语》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我们可看到孔子对这五人的了解:颜渊是孔子最看重且最长于修身的弟子,要“克己复礼”;司马牛“多言而躁”,浮躁轻率,须言语和缓谨慎,言出必行;子贡乃“瑚琏”也,有立朝执政之才,需在交游中“敬贤者,交仁者”以磨砺自己;子张把孔子所教的“忠信笃敬”之言写在自己的衣带上,遂获“亚圣之德”之誉;而孔子以仲弓有德行,日“雍也可使南面”,要设身处地为人思虑和谋想才能将心比心,唤取民心的归附。

《论语》中关于“仁”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但“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之最高境界的地位在国人心中已根深蒂固。这与孔子的因人施教分不开。不愧为“至圣先师”,孔子因人的禀赋性情及学问阅历,把“仁”这一抽象的概念,幻化为具象的可察可行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情感,让其在现实中显现。孔子不仅回答了每个人关于仁的疑惑,也简明扼要地讲出,“仁”这一内向的具有无限弹性和张力的概念,要通过外在的“礼”的行为来获得,从而积淀为崇高的道德价值体系,同时也为我们勾勒出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贯彻到政治领域的轨迹。

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篇便很好地贯彻了上述理论:在不断的学习体验中,人经历不断的磨练、唤起、净化、提升,便可得以圆满。

之后分序解读《八佾篇》和《阳货篇》,赏析孔子因材施教绘制的“礼”(及于孝)之蓝图。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认为,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的人,就会像居于一定方位的北极星那样,群星都会环绕在它周围。孔子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着他关于“仁”的理想,把内蕴的“仁”的情感施于外且惠及他人,泽被后世。被称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首的颜渊尚且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何况我们后生小子乎?

尽管管中窥豹,但我自认如此设计教学,可谓一举多得:

首先,易于引导学生理解“仁”之意蕴,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锤炼道德修养,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将来的幼教事业铺路架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召纯洁的幼儿。

其次,在学习中感知孔子的智慧并以之指导自己的人生:控制内心不合理的欲望,抵制外欲带来的侵扰,出言谨慎言出必行,尊重他人以被尊重……

相关期刊更多

花木盆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绿化委员会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