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考试标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用好分秒时间,积累点滴知识,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举一反三。
3、一个勤奋学习的人才是力量无边的人。
4、一分即一分,分秒必争,一分即一分,半分必争。
5、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6、惜时、专心、苦读,踏出拼搏之路。
7、我们的人生随我们花费多少努力而具有多少价值。
8、谁英雄睡好汉,80天后看一看。
9、树信心振足精神,比成绩不甘落后。
10、时刻努力着,为铸就中考新辉煌而努力奋斗!
1、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2、进更理想大学,铸更辉煌人生。——须更刻苦的奋斗。
3、抢时间,抓基础,勤演练定有收获;树自信,誓拼搏,升大学回报父母。
4、我努力,我坚持,我一定能成功!
5、惜光阴百日犹短,看众志成城拼搏第一;细安排一刻也长,比龙争虎斗谁为争锋?
6、为五月最后统考拼搏,稳做王者看谁与争锋?
7、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珍惜分分秒秒。紧跟老师,夯实基础。
8、再露锋芒,宜将剩勇追穷寇;一展鸿图,不可沽名学霸王。
9、辛苦一年,收益一生。(高三 )
10、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拼搏一年天高地阔
11、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12、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13、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14、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15、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
16、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1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勤学,勤思,勤问,苦钻。
19、行者常至,为者常成。
20、修身,治国,平天下。
21、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屡挫屡战,笑傲群雄。
22、没有常胜,只有常省xing。
23、笑看人生峰高处,唯有磨难多正果。
24、苦海有涯,而学无涯;志者战高考,惰者畏高考。
25、勇者,必以决斗之勇气与五张试卷一决雌雄;懦夫,概以鼠目之寸光量人生此战必输无疑!
26、拥有知识改变命运,拥有理想改变态度。
教师使用这类表扬语的本身是想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可是,现实教育活动中的表扬流于形式,在不同程度上都影响着表扬的实际功效。这些缺失主要体现在:
第一:偏激表扬。如果夺学生时把回答问题的好坏与学生的智力因联系起来,用"你真聪明"类表扬语,让学生会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认为自己很聪明;但如果问题回答错了几次,就认为自己变得不聪明了,总之,这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异常,出现心理障碍。
第二:低层次表扬。"很好"、"你真棒"这类表扬语常促使学生为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单一化、低层次化。
第三:夸张表扬。其他学生一旦听到老师"你回答得非常正确"等这类表场词语,就只会满足于这个答案,就不再从另外角度来思考问题。显然这样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时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独创性等几方面智力品质的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与赏识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第四:廉价表扬。以上表扬语一般只适合小学生,对于中学生来说,随着身心的成熟,"成人感"的产生,自我"封闭性"出现,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难度,不当的表扬甚至会使学生感到羞耻,甚至让学生怀疑老师是不是在讽刺自己。如此时间长了,学生就不愿在课堂上当众发言,会造成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这也是当今许多中学生课堂气氛不活跃的原因之一。
那么,如何克服上述缺失从而提高表扬的效率呢?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表扬要有目的性――对症下药。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性,表扬作为学生思想转化和激励工作的重要手段也不例外,如果目的性明确了,就会采取较好的工作方法,也就会取得好的效果,如果目的不明确,加上盲目的表扬,可能就会事与愿违,也就更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第二,表扬的同时要进行受挫教育――与批评共存。
我们承认表扬是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操作不当的表扬会使激动好进的青少年学生容易迷失方向;我们也承认表扬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忠告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因此,我认为表扬与批评应同时存在于课堂教学中。试想长期只听到表扬的赞许的人,而等到某一天发现学习成绩不如他人,求知欲得不到满足,表现欲得不到体现,那么肯定就会感叹所受挫折不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有些同学经不起一点点挫折:有的惊慌失措;有的为此意志消沉,萎靡不振;还有极少数竟然负气出走,甚至走上绝路。这表现,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抗挫折能力还比较脆弱,遇到挫折时还缺乏一套抵御、战胜挫折的心理准备或能力。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肯定的同时进行受挫教育,让批评与表扬共存,特别是对成绩优异者所出现的错误更要严厉批评以便使同学们自然形成抗挫折能力和抵御策略,那么竞争日益强烈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游刃有余。
第三,受表扬的主体要存在不平等现象――因人而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实施因材施教,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教师比较倾向让学业成功者回答具有"论证性"的复杂问题,而让学业失败者回答"判断性"和"描述性"的简单问题,但在答问反馈上却尽量都给予民主型的言语风格给予赏识,比如一次试卷评析,对待基础不好的同学可着力表扬他答题仔细,简单题都作对了。
第四、表扬的方式应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B.理解 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 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 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 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Ⅲ.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甲、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A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2职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字
2.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B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2.发展等级E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乙、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150分,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
二、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1.必考内容80%~85%
2.选考内容15%~20%分值分配(山东省讨论稿,仅供参考)
卷一:单选题30分;
卷二:文言文翻译、填空、简答、写作120分。
(一)必做题(必修内容)126分
1.语言知识:6题,18分
2.文言文阅读:5题,22分
3.名句名篇:1题,6分
4.现代文阅读:4题,20分
5.作文:1题,60分
(二)选做题(选修内容)24分从四个题组中任选两组
1.诗歌与散文12分(2题)
2.小说与戏剧12分(3题)
1.1新课标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它进一步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强调体育教育增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在体育教学史上将体育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1.2依据新课程标准,搞好学生个体评价。评价是对每一位学生健康状况的了解,更是对学生的激励,过去教学大纲和现在的加试对学生的评价是利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例如:女生立定跳跃1.91米可以得满分,有些素质较好的学生不必练习即能达到这个标准,而有些学生刻苦地练习也不能达到这个标准,这种评价明显是不合理的。新课标对学生的评价是科学的、客观的,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进步情况,进步幅度大,就能取得好的成绩。如原来五十米跑的成绩是七秒八,通过练习跑到七秒二的学生,成绩就应该高于原来跑七秒,通过学习跑到六秒九的学生。
1.3按照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要求,结合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符合体育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理念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注意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一两项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中考体育加试的利与弊
2.1体育中考加试的实行从客观上确实提高了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地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这让学校、社会和学生家长对学校体育更加重视和关心,初三学生体育课得到了保证,也确实在一定时间内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增强了学生体质。中考体育给学校,尤其是给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带来了活力,其积极的价值不容忽视。
2.2实施体育中考是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措施,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是增强学生体质,强化体育意识,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的重要一环。把中考体育加试的成绩加入到中考总分中,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但体育课教学秩序被严重打乱,由过去初三不上体育课到现在的每天一节体育课,由素质教育回到应试教育,出现了考什么练什么的现象,只重视眼前的短期教学效果,而忽视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相当一部分学校和体育教师把体育课变成单纯围绕中考体育加试项目的反复练习与考试课。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却篮球不会打,足球不会踢,单杠双杠没学过,山羊跳箱没见过。这样做实际上是把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简化为只提高少数运动项目的成绩,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3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体育中考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考试,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对学校体育的重视,最终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体育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针对“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提出来的,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兴趣,强迫学生重复机械练习“三项”内容,学生是不可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更谈不上主动学习,只是为了能在体育加试中得到高分被动地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锻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失去了体育锻炼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必然削弱,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4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考体育加试项目固定单一,每个学生身体条件不尽相同,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身体情况。如:身体比较胖的同学引体向上可能一个也完成不了,但如果投实心球就可能得满分。
2.5“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升学过程中差一两分就可能会影响到升学。所以在学校组织锻炼时,采用训练专业运动员的方法训练每一个普通学生,致使许多学生的身体出现了极度的不适应,甚至有的学生有病,为了中考多拿几分,隐瞒病情参加锻炼,最后发生悲剧。
2.6体育考试虽然内容统一,但无法做到同时进行,场地、器材、天气、时间的早晚等客观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成绩,因而也就失去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如早晨8∶00参考的考生和上午11∶00参考的考生,由于气温不同,同样素质的考生,在成绩上将会产生较大差异;晴天、雨天、大风等天气因素对考试的影响也比较大。
2.7体育考试集“监考、阅卷、登分”于一体,组织难度大,人为因素多。由于考试过程瞬间即逝,只有考试成绩记录在案,因此对成绩的真伪无可查证,不像书面考试,有原始试卷备查。这样就使一些家长在考试时,拉关系,走后门,认为只要下“工夫”,就可使孩子得到理想的分数,极大地干扰了体育考试的严格操作。
用体育考试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手段,对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中考体育加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与体育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差距,弊大于利。
3.解决之道
改革初中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指标,注重平时成绩,增加选测项目,由考试科目变为考查科目,将学生的毕业成绩定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体育成绩不计入总分。注重平时参加体育教学的实际,采取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平时学习成绩占60%,毕业测试成绩占40%。学习态度好坏、身体素质有没有提高都作为衡量体育成绩高低的标准。事实上,体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修课,体育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健身,把参与健身锻炼作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其意义远远大于分数,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中考体育加试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全面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