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训练论文

阅读训练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阅读训练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阅读训练论文

阅读训练论文范文第1篇

1.考查学生对选文的整体感知能力,以及对文章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的理解把握。

2.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层次的分析能力及议论文阅读写作技法的掌握(文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特点是什么,某一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给选文补充道理或事实论据,或根据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补写相关内容。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议论文,回答问题。

读书与思考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作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就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_________________。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2007年四川广安中考语文试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回答:第③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再选择其中的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在文章第③段结尾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用名言警句论述了读书时思考的作用。请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另写两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填充下面读书卡片(其中“内容摘要”一项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题目: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及参考答案]

第1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掌握,这是议论文阅读常考的一个考点。一般而言,作者的观点常出现在文章开头,但这篇短文的观点在文章的结尾。参考答案: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第2题考查对文章的论证方法的掌握,这也是议论文阅读中常考的一个考点。阅读第③段,不难看出,作者为了证明观点,举了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的事例;同时又引用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两种论证方法都是为了论证思考的重要性。参考答案:事例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例如:作者把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青年人盲目追逐国外思想、学说作为事例,来论证思考的重要性。

第3题补写的句子要与前面的句子能构成排比句,内容上必须是说明思考的重要性,同时句式也必须与前文一致。参考答案:思考,才能启迪智慧。

第4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积累,切合了新课标的精神,把考查的视野投射到考场以外,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学生写出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问题就解决了。参考答案:①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5题考查的是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正确作答,必须读懂原文。参考答案:读书与思考钟敬文本文论述了读书方面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的观点。

[考点精练]

阅读下面议论文,回答问题。

无心之善

中国语言的分寸感极强,譬如朋友的乔迁之喜,你送给他一件礼品,别人可以用“锦上添花”来形容,这时,若用“雪中送炭”,就不合时宜了。譬如你正渴求知识,苦读考研,有人正好给了你最急需的复习资料,这就是“雪中送炭”,这时要说“锦上添花”,就文不对题了。

作家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我也常常琢磨,同样意思的两句成语,难道就永远水火不容么?实际是不应当如此的,汉语言的伟大,就在于她的弹性,我一直在寻觅这两句成语的默契点。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说来你也许不信,能将这两句成语组合在一起的,就是现在街头常见的福利彩票。

彩票募捐来的资金,其中有一大部分,按其宗旨,是要直接送到那些处于困苦境地中的伤残孤寡、贫病老弱、下岗职工、辍学儿童手中,对他们而言,这点帮助,就是“雪中送炭”了。同样,那些以爱心和善心、关怀和同情购买彩票的人,如果幸运之神向他展开了笑脸,中了奖,我想,这时候,用“锦上添花”来形容,也许是最合适的了。一边是“雪中送炭”,一边是“锦上添花”,不大的彩票,却把汉语言中两个不能等同使用的成语,联结在一起。那些购买彩票的人,不大可能想到他其实是在做一件善事,所以,无心之善,真善。

匈牙利作家莫里兹的著名短篇小说《七个铜板》中,那位靠洗衣谋生养活小孩的妇女,穷到连买肥皂的七个铜板也掏不出来,孩子们帮着妈妈满屋子找寻,终于,一个、两个、三个地凑到了五个,还缺两个,幸好从抽屉缝里发现了一个。可是,差一个是买不来肥皂的,一家人为此愁肠百结,无以为计地坐等着。这时,一个过路人,知道他们为缺一个铜板而苦恼,这个与他们同样贫穷的善心人,就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一个铜板,塞进这家孩子的手里。于是,这间小屋里有了笑声。

我时常在想,买彩票的朋友,肯定不会知道他从口袋里掏出的钱,将会给那间小屋里带来了笑声。但是,无意中赋予那张彩票中的善心,才是可贵的。当无数善心汇集起来,那就给需要温暖的人,带来了阳光普照的春天。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句子“将会给那间小屋里带来了笑声”,该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所提到的福利彩票中奖的情况,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用两个事例来证明观点,你认为这两个事例在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无心之善真善,无心之善可贵。

2.“将会给那间小屋里带来了笑声”的意思是,不求回报的无心之善将给那些处于困苦境地中的伤残孤寡、贫病老弱、下岗职工、辍学儿童等带来笑声,带来温暖,带来阳光。

3.行无心之善,能提升自己,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或是物质利益,或是好的精神品质,或是好的心情……(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训练论文范文第2篇

教学中,一旦学生认识理解出现模糊,教师可即时点拨,使每个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明确、清晰的印象。如《一夜的工作》中“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份量”一句,是理解生活俭朴品质的重点,到底花生米有没有多呢?对此,学生往往无法确定,故教师需加以引导,随机训练:①了解目的:这句话写什么?作者的目的是什么?②了解关系:作者是以什么突出总理生活俭朴的?(以花生米少)是如何写出其少的?③明晰概念:到底花生米有没有多呢?从哪里可以看出?(由上文“两杯茶”可知值班室的同志预备的是两个人的晚餐;句中的“好像”对此也作了暗示)由此可见什么?(往日的花生米就更少了)这样,就对学生进行了准确、清晰、深入理解语言的训练。

二、统一矛盾处。

由于认识理解能力的差异,小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往往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矛盾”答案,我们可围绕目标,巧用“矛盾”,引导思辩,以统一认识。如阅读《在仙台》,对“鲁迅在仙台颇受优待”的理解学生往往出现“是优待”与“不是优待”的矛盾答案。正确理解这一点是深入理解课文中心的重要一环。为此,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找出“颇受优待”的具体内容(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接着,抓装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引导理解“操心”的程度。再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看有没有受到优待,从而使学生明白:①当时正值清末,中国留学生在外国受人歧视,鲁迅先生在仙台能受到“学校不收费”和“几个职员”为他的“食宿操心”的待遇,应该算是一种优待,这说明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②虽然几个职员作了努力,但鲁迅搬家之前住处蚊子颇多,搬家后又要吃难以下咽的竽梗汤,严格地讲又并不能算是优待,但这几个职员是无能为力的。这说明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

三、突破疑难处。

阅读教学中,学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点,如与理解中心关系密切,教师可巧妙运用这些难点进行训练。如一教师在引导阅读《春蚕》时,学生提出:既然学费来之不易,课文为什么不将“我”刻苦学习的情景写出来呢?这说明学生对“材料选择”与“中心表达”间的关系不能理解。该教师便这样顺势引导:①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表现了什么中心?——由内容明确中心;②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围绕这一目的选择了哪些材料?——由中心明确材料;③把作者刻苦学习的内容写进去可以吗?为什么?——由假设得出结论(这样写课文就缺乏明确的中心了)。这就使学生具体理解了中心与选材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了“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与“选择材料表达中心”的训练。

四、探究肤浅处。

课文有些内容虽不是理解的重点,但教师也要有选择地加以引导探究,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仙台》中有这样一句:“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说明留级学生对藤野先生不尊重,与课文中心相悖。这样理解显然浮于表面,故可联系下文“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引导理解:“他们”指谁?“他们的话”指什么话?“大概”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哪些话是真的?哪些话是假的?这告诉我们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留级学生所说的“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是假的,而穿衣服“模胡”这是真的,作者这样写旨在以藤野先生穿衣的“模胡”反衬其“治学严谨”,说明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工作上,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活。这样引导,可防止学生理解中的浅尝辄止,以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

五、巧用精妙处。

学生思维活跃,他们在教学中往往表现出出人意料的“聪明”。为此,教师可捕捉其答问理解中的精妙之处,借机训练。如阅读《将相和》,一位教师提问:“秦王说愿意拿15个城换和氏璧,赵王和其他大臣有何表现?蔺相如表现又如何?”一名学生回答:“赵王和其他大臣左右为难,无可奈何,而蔺相如是不慌不忙,胸有成竹。”该生答问中的词语选择得恰到好处,概括了课文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由此教师受到启示,而在后文阅读中安排了如下训练:(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成语)“蔺相如见秦王对璧(爱不释手),根本不提交城之事,便假说璧有斑点,要回宝玉,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蔺相如提出要秦王举行个典礼才肯交璧,其实他采取的是(缓兵之计);举行典礼的日期到了,可他已派人将璧送回,来了个(金蝉脱壳)。”这样引导,不但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阅读训练论文范文第3篇

读书养气

王建永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我们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为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 其笔下之文,便多有豪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摘自《北京日报》2001年7月29日,有删节)

1. 作者具体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读书养气”的道理?(请用原文上的话作答)

2. 作者引用庄子《逍遥游》中关于水与大舟、风与大翼的关系,作用是什么?

3. 请你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读书的功用或目的的理解。

阅读训练论文范文第4篇

一、作文训练呈无序性,致使作文训练的随意性很大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根据每个专题设置了写作训练点,最大的优点是写作训练点与专题内容结合得比较紧密。不足之处是每个专题写作要求之间缺少缜密的逻辑性。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点由记叙文到议论文,层次比较清晰。审视当下江苏省高中作文课堂,很多高中语文老师作文训练“东一榔头西一棒”,一会训练记叙文,一会训练议论文,一会训练考场作文。造成这方面无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写作规律的理解、对学生的训练达到的程度都有不同的标准。但是无论如何,写作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进行科学有序地训练,才能让学生写作少走弯路。

构建有序的作文训练课堂。作文教学首先把考场作文与平时作文训练区别开来,从文体训练的角度来看,高中学生先把记叙文写好,然后写作议论文。张克中先生在《中学写作教学观察》一文中说:“写作只是一种倾诉过程而已。写作教学也只是让学生逐步学会倾诉的一种过程。”笔者在平时批阅学生日记、随笔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这里写的作文远远比考场作文要好。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思想自由,随心所欲地抒发心中情感。整个高中阶段,贯穿写作是一种倾诉的教学思想,从记叙文训练开始,让学生会写令人心动的细节、会写构思奇妙的情节、会写真情实感的文章。记叙文训练每次确立一个重点,例如从语言、结构、构思等角度切入,每个训练点让学生反复揣摩,反复写,自然会有感悟。

记叙文训练好了,高二阶段可以确定议论文训练的主题。在近几年的高考阅卷中,很多老师发现学生的作文文体意识淡薄,高考中考生写成的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散文不像散文,这是平时训练不到位导致的后果。议论文训练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观点写起,让学生学会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其实,学好写记叙文对于写议论文特别重要,议论文的论据就需要简练的概括、精当的选材,论据才能够为观点服务。议论文的结构,让学生从并列式结构写起,即围绕中心论点,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再到递进式结构,即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逐层深入证明中心论点,“我手写我心”,让学生在写作中倾诉心声。在议论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提炼论据、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注重议论文结构等小的训练专题,让议论文训练有章可循。

二、作文训练读写结合不够紧凑,致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目前很多高中都专门安排阅读课堂,让学生阅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阅读中,教师指导的少,阅读与写作训练脱节的现象多。例如,一周有2节阅读课,让学生进入图书馆阅览室,学生由于经验的缺乏,阅读一些时文精粹之类报刊杂志,但是阅读之后缺少教师点拨,没有转化为写作能力,所以,缺少读写结合训练的作文课堂。假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那么笔者认为两者教学效果都不会很好。

作文课堂需要读写结合。

首先,给予学生阅读指导。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大纲,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经典,例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边城》《老人与海》等。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阅读经典谈读后感,再引导学生把感想写下来,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产。与此同时,把阅读经典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找到突破口,让学生在阅读经典后想倾诉、会倾诉,教师要善于在作文课上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笔者认为,有针对性地阅读经典,有针对性的读写指导,让学生在阅读后写作,在写作后继续深入探究阅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非常有益。所以,作文课需要教师点拨,读写结合的点需要教师挖掘,师生一起在读写中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训练论文范文第5篇

议论文阅读复习指导是中考阅读复习中的一块儿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阅读复习教学的薄弱环节,就目前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能力表现现状看,大部分的学生只停留的表明的认读,囫囵吞枣地接受,未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加上文体上的特点,造成了复习教学课堂上沉闷压抑的气氛,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从而造成阅读能力低下,在中考中失分不少。究其原因有三点:

1.教师对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学的目标把握不透,对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学的着力点把握不准。

2.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不当,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课文内容的讲解,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3.忽略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忽略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技巧的传授,造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和能力的缺陷。

如何突破以上三道防线?这是提高阅读复习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点。在这一问题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反思,笔者认为,要提高议论文阅读教学的质量,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从新运作我们的教学策略。以下是笔者的粗浅看法,以此就教于同仁:

策略一:总结规律,找准教学着力点

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学的目标应是什么?阅读复习教学的着力点在哪里?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总结。中考议论文阅读的命题与语文学科的其它知识模块一样,都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为依据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着重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中考议论文阅读设置的考点,其实是对这些要求的细化和显性化。纵观以上地市的中考考查情况,我们可以把握以下几个规律:

1.材料的选择。议论文阅读所选的材料规范,能够注重文化内涵,突出人文精神,反映时代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注重对学生在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等方面的引导。这些文章的选材都围绕人生的意义、人生的启迪,所选文章的内容都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教益,贴近人的心灵。

2.考查的内容。纵观我省一些地市的中考命题情况看,这些题目难易适中,注重双基,着眼能力,着眼整体,着眼思维的训练。文体知识的考查与学生的的阅读分析及运用能力紧密结合。考查要点全面多样:分析概括论点;辨析论据,补充论据,理解论据的作用;辨析论证方法,探究论证方法的作用;理清论证结构思路;赏析品味议论的语言;理解文章关键词、句;理解、感悟文章内容的等。同时,题目也逐渐趋向于迁移拓展,渗透积累。更加注重思想内容与个性品质及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读写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开放性试题大量增加。

3.考题的形式。中考命题的题号为2~5题;分值在10~15分之间;试题形式填空、简答是主流;直接考查识记、判断文体知识的题目很少出现;迁移性,开放性试题大量涌现;考题答案灵活多样,不局限于一种答案。

研究课标,把脉中考走向,我们不难发现,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学的目标、着力点应放在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环节上,而这点恰恰是我们当前教学中所忽略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实现从课文内容分析的模式回归到发展阅读的能力上来呢?

策略二:转变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1.转变观念。这是优化复习教学方法的前提。转变教学观念,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教材和资料的关系。以往复习中,教师往往重资料轻教材,殊不知,过度远离教材、引进资料、沉湎题海,导致学生学习疲惫,所学知识零乱,知识结构体系难以构筑,最终制约学生能力的形成。二是基础与能力的关系。传统复习中往往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强化训练,忽略知识积累。正确的做法应注重双基,侧重能力的培养。三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传统的复习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是接收器。学生是主体,就教育对象而言,它要求我们的复习教学要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纲举目张。这是优化复习教学方法的原则。纲举目张,即复习教学要以“课标”、“考试说明”为纲,以教材为目;以课内为纲,以课外为目。构建“以教材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以课堂为中心,以创新为目标,以能力为核心,以教法为保障”的教学体系,才能凸显语文复习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认识有序,学用有机,创新有序,能力有提。

3.教法创新。这是优化复习教学方法的核心。在复习教学中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的教法就得创新,要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在阅读复习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对议论文有关知识、技能进行讨论探究、启发辩论等的语言活动,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联想、想象等的思维活动。通过启发、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思维的训练等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融为一炉。

例如:在复习梳理议论文有关知识点、能力点时,我的课堂教学导读设计如下:

第一阶段: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教师出示三则材料:一是课标对议论文阅读要求的文字材料;二是中考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的文字材料;三是出示表格材料,表格设计近六年来龙岩市议论文阅读的篇目、考查的题目、题型、分值等。要求学生研读三则材料,探究议论文阅读复习的目标,明确中考考查的范围要点。经过探究,师生总结,得出议论文学习的六大考点:

(1)分析概括文章的论点

(2)辨析论据的种类,概括论据

(3)辨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理清议论文的结构思路

(5)议论文语言的分析理解(含词句理解、语言赏析)

(6)拓展、感悟、启示(开放性试题)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明确上述问题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按平时惯例,每四位同学为一小组,每小组有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检查员,将全班分为12小组。教师出示讨论的问题,明确讨论的目标:

问题:梳理并交流讨论上述每个考点的知识要点,解题方法。

分工:第一、二组完成第一个考点;第三、四组完成第二个考点;第五、六组完成第三个考点;第七、八组完成第四个考点;第九、十组完成第五个考点;第十一、十二组完成第六个考点。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记录员记下小组讨论的结果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并推选一名代表上讲台发言。

第三阶段:交流心得总结归纳。每一小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心得体会,其他小组补充,教师板书,师生共同构筑议论文阅读复习的知识、能力、技巧等知识技能体系。

第四阶段:考点技巧专项精练。针对每一考点,教师设计3~4篇的阅读语段加以强化。

第五阶段:学生评价反思改进。在练习批改时,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自我纠错,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改进。

这样的阅读复习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一讲到底的复习模式,复习有目的,针对性强,学习效果显著,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策略三:精心引导,加强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从学生终身受用的观点出发,我们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体系,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1.梳理要点。在阅读复习中,不能为教知识而教知识,一定要教会学生学会梳理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进行详细的梳理,或以网络的形式,或以表格的形式以形成知识系统,使学生对议论文的定义,论点、论据、论证、结构、论证方式、语言特点等有明确的、系统的、完整的印象。

2.点拨技法。在阅读复习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梳理知识,还要教会学生针对每个考点的考试方法技巧进行分类总结归纳。注意点和面的结合,从课内总结知识点及方法,再进行课外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针对考查方向精选题目进行系统训练,在训练中总结题型,总结方法,形成能力。

3.规范答题。在中考阅读复习中,教会学生规范答题是获得阅读高分的关键,在考点的训练中,我是按照以下答题的步骤方法要求指导学生的:

第一步:浏览题干,审读要求。审题要把握三个要素:明确命题的角度;看清题目表述的要求;根据题意确定阅读范围。

第二步:整体感知,掌握大意。对阅读文章要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大意。议论文的整体感知包括所议论问题的感知、所议论作者观点的感知,还包括作者所运用的论据、论证方法的感知。这时的阅读只须掌握大意即可,不必咬文嚼字、深究细研。

第三步:对应原文,聚焦考点。根据设计的问题,逐一找到原文的对应处,再联系上下文,确定考题的落脚点:一是局部的语段或语句;二是文章的整体。

第四步:整理信息,稳妥解答。从文章中收集整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的理解摘录原文词句或提炼文章有效信息,用确切的文字加以表述。

第五步:掌握方法,规范答题。有些题目明确规定答题的字数,解答这种题目可分三步走:首先读懂题意,不限字数的多少,尽可能网罗答案。其次根据字数要求进行简缩:抓住核心内容,剔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或可要可不要的词句。最后根据题意和字数要求组织答案,做到简明通顺。有些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答好这种题目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根据题意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内容和语句来回答;然后再把原文中的内容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A.变换句式法:如将文中的疑问、设问、反问句改为语意明确的陈述句;B.提炼概括法:对原文相关句子进行提炼概括,剔除一些修饰语和无关紧要词语;C.词语替换法:是用通俗易懂的词句替换原文的生僻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