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谦虚格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为后继课程《数据结构》等的前导课程,也是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是国家计算机考试中的重点内容。针对普遍认为该课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对此课程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经过实践证明,在教学改革实施后,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李力东,女,(1974―),硕士,现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
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介绍
C 语言是计算机程序设计领域的主流语言,它既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特点,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C语言的语法规则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与编程技巧,了解进行科学计算的一般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处理C语言程序设计问题,能在计算机上调试、运行程序,具有一定的查错、改错能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并初步积累编程经验,自己解决一些程序设计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打下基础。C 语言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 的先修课程,也是一些应用 C语言环境的相关课程如《数据结构》的先修课程,因此 C 语言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中的问题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C语言涉及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极易出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程度产生畏难心理[1]。现在大多数高校将该课程设置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入校后最先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对于没有任何准备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十分困难。C语言的重点内容包括:选择和循环语句、数组应用、函数的应用、指针的应用等。这些内容逐层深入,联系紧密,前面有一个地方概念不清都会导致其后续内容无法正确理解。
3、教学的改革
① 教学内容的改革
大多数的C语言教材,其教学内容都包括C语言基础知识(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三种程序控制结构、数组、函数、指针、文件及其应用等。教材在内容上,按照逻辑方式进行归类,但是难点仍然比较集中,各章节跨度较大。在各章节中有的例子不典型,甚至涉及到后续内容,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适用性不强。
本着“深入浅出,突出实用”的教学思想,合理的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归纳,将难点分割,达到逐级递增的目的。例如C语言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种类繁多,以往放在一起利用几学时统一讲授时,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可以采用将算术型的数据类型、运算符以及相关的表达式先介绍,即将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讲解,使知识不分散,利于掌握。然后再采用这种方式介绍其他数据类型。接下来教学生编写简单、实用的C程序,由此引入基本输入、输出函数循序渐进。这样难度减小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此外,语言的叙述也对问题的理解很重要,比如,学习指针概念时,可以将A房间的钥匙放在B房间里,若要取A房间里的物品,就需要先打开B房间,取出A钥匙,再打开A房间,取出A房间的物品,这种方式讲述“间接存取”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简单,记忆深刻。
② 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同时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也能够优化教学过程[2]。对于C语言的数据类型、变量类型、运算符、程序结构等,其定义较多,没有多少逻辑推理,采用多媒体教学,避免使用传统板书形式。对于有些程序,如冒泡法排序,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制作动态效果,将问题层层剖析、深入,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摒弃了板书的枯燥性。
③ 教学方法的改革
归纳教学法:C语言有很多的定义、语法规则,使用灵活、难以记忆。同时这些定义和语法规则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如printf()与scanf()函数,有很多语法规则是一样的,归纳之后,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另一个也迎刃而解了。
讨论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题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思考、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的讨论。学生获得课外知识的同时,也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践教学法: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目的是掌握设计思路,最终编写程序。因此解题思路的培养很重要。让学生从简单的程序编写开始,然后逐步深入。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解题,拓宽思路。
综合考核法:考核的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外,还要进行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两者结合给出综合评定,在客观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论
无论是针对哪个学科,哪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表明,将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本文针对本课程的介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入手,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几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2-1166-03
Exploration on Transform in C Language Teaching
XIANG Xiang-qin1,2
(1.Laboratory of Network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efei University, 230601,China;2.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230039, China)
Abstract: Unifing teaching practice, the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question, it’s hard to teach and hard to learn, which exist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 language programming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rough reform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teaching reform in C language have been explored. It is very useful to lead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course correctly, cultivate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increase the ability of analysing and resolving questions and increas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using hands. And good teaching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Key words: C language; programming; teaching reform
1 引言
程序设计是人们开发和利用计算机各种功能最直接的工具,对于理工科的高校学生而言,掌握一门高级语言是非常必要的。C语言是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应用的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既具有低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并且《C程序设计》也是《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将C语言作为理工科学生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开设。
2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法,过于注重C语言的词法、语法等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讲得不够,如何设计算法介绍不多;对学生自学能力、编程的能力和调试程序的能力培养不够,不够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真正挖掘学生应有的潜力。学生经过一学期学习的效果往往是,了解了C语言的简单构成,掌握了一些程序设计的语法基础,能读懂别人写好的程序,或者会背程序,自己却不能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设计出简单、合理的算法,不能独立编写一个完整的小程序。作为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自己分析、设计、编程和最终调试通过。所以说,C语言的教学改革需要已经迫在眉睫。
3 教改的主要内容
C语言牵涉到的概念比较繁多,规则复杂,记忆较难,编写程序时容易出错,再加上C语言教学一般以TurboC为主,TurboC的调试环境不是可视化的过程,这对于先接触Windows操作环境的学生来说,在客观上造成了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的难度。而且,C语言一般是在高校低年级开设,学生刚入学,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没有经历过程序设计能力的训练,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讲授和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难度。如何提高此课程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在C语言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本人的教学心得加以总结,抛砖引玉。
3.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课程
C语言对大多数高校学生来说,在入校前或入校后,都曾听说过,有个概念上的了解。也就是因此,学生对C语言这门课的理解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C语言已经过时;二是今后不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学习没用;三是C语言太简单,可以轻松应付。
针对上述这些错误的看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C语言。第一、介绍C语言的重要性:它是计算机专业基础课,说明C语言的学习对本专业后继课程学习的重要影响;第二、向学生解释高校开设的课程并不过时,所开设的大部分课程是基础理论课,就说程序设计语言吧,从面向过程到面向对象等,若是开设当前最流行的程序设计语言,这样等学生四年毕业时,当年最流行的语言就真的“过时”了,事实上,只要我们掌握程序设计的本质及核心,重点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任意一种程序设计语言都可以,等真正需要运用时,可以说是一通百通;第三、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语法,背程序;经验丰富的软件设计者都知道程序设计的关键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步骤,即算法。
笔者对C语言教学进行改革,把授课重点放在讲授程序设计思想、方法和算法上,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具体问题入手,努力把枯燥无味的“语言”讲得生动、活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一些数学中学生很熟悉的实例,让学生能够认识到C程序设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C语言可以解决多方面问题,也让学生意识到,要想学好C语言,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3.2 教学内容的确定
C语言知识点繁多,教师一般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授课重点放在C语言的基本语法的讲授上,将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都作为授课内容。这样,让学生觉得知识性太强,内容太多,听得枯燥无味,抑制了学生的能动性。笔者在教学改革中,首先从教学内容确定上下功夫,C语言作为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开设,一学期下来,所期望的最终目标,是能自己着手编写课本中的一些简单的小程序。因此,在授课中,讲解应放在的重要知识点,并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学,这样,将一部分知识点要求学生自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3.2.1 知识点的确定
关键词:《他们眼望上苍》;女性主义;叙事风格
通过对大量关于《他们眼望上苍》评论的分析,绝大多数都集中于种族歧视、女性意识觉醒,以及对于自我身份的追求等方面,但也有少数学者在实际探索过程中对作品的具体叙事方式、黑人宿命论、黑人民间文化,以及语言特色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之前所进行的大量探索并没有涉及人物性别和具体叙事方式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本部小说作为一部和女性主义联系极为密切的作品,对其叙事方式和女性主义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探索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其具体叙事框架安排有效凸显出女性叙事策略
叙事方式中涉及的故事镶嵌是指在某一故事叙述过程中插入另一个故事的叙述。针对文学创作方式,在该部小说中采取框架叙事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女性必须从家庭的从属地位摆脱,并和男性进行独立平等的对话的需求与当时的社会发展需求存在极大的差别。基于此,黑人女性在表达自我需求时必须准确把握时机,并借助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优秀的说教能力完成相关叙事工作。因此,该种苛责的叙事条件要求使得其在现实社会中基本不能实现,只能在虚拟的小说世界中实现上述叙事策略。作品中作者赋予了女主人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即女主人公在遭受大量挫折之后,最终趋于成熟并实现自我回归。作品中女主人公向好友讲述自己所经历的三段失败婚姻,以及形成的根本原因,从而向广大读者传递相异于传统的黑人女性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作品中,女主人公珍妮代表着广大黑人女性的实际生活状态和极为压抑的心理感受,其通过全面的展现充分激发了广大读者的认同感,主人公对于自身、性别,及爱情和家庭的向往充分激发了广大女性觉醒的意识[1]。作品中,主人公珍妮是一个值得读者信任的讲述者,而信任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被放置于故事框架中,保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真实感受到珍妮的实际生活和精神需求,最终对珍妮多次婚姻的做法予以同情和接受。主人公在幼小时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地位——黑人女性,在经过满怀情愫的青春期之后,她开始了自己的婚姻生活,第一次婚姻是一个当牛做马一般的奴隶,而第二次婚姻则是一个在家庭生活中身份及其低微的个体,从中读者可以清晰体会到主人公实际生活过程中的被动和内心的压抑之感。虽然在第三段婚姻中女主人公收获了自己期待的爱情,但是其也因为世事无常而很快结束。虽然在遭受了一系列打击后珍妮曾向残酷的现实低头,但是她依然放弃了所谓的“美德”,在女性意识觉醒的同时向自己的丈夫发出反抗。在多次反抗中,不仅仅包括基本行为和语言的抗争,更包括意识的觉醒。珍妮在叙事层面上所展现出的动作看似极为简单,但是其对读者的引导作用极为显著,即带领读者对相关动作进行思考,从而充分了解其在珍妮当前成长阶段所产生的基本意义。通过珍妮第一段婚姻中扔围裙的动作可以发现,珍妮此时已经从内心深处试图摆脱当前当牛做马的人生。对于上述动作,倘若通过传统的视角分析,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违道德规则的行为,而该种现象所隐藏的意义可以通过小说创作的基本目的和语境进行分析,其实际是借助该种方式表达在黑人男性家庭中,女性试图颠覆父权社会限制,与当时社会流传的主流黑人文学创作方式存在较大差别。
二、采取双重叙事方式展开故事情节
本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不但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第一部充分展现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黑人妇女作品,其还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作者自身的写作手法。本部作品最吸引读者的除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叙事话语,还包括整体叙事结构的安排。小说中借助倒叙和框架结构完美展现了女主人公珍妮的人生经历。其中框架结构在故事叙述过程中,在某一故事中融入另一个故事,最终通过多个小故事叙述的方式使作品形成完善的整体结构。在小说的第一章和第二十章最后都采取了较大的叙事框架,而镶嵌在叙事框架中的部分作为小说主体,珍妮向自己的好友讲述自己悲惨的人生。即故事中的故事是珍妮在和自己的姥姥进行短暂生活之后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婚姻生活,然后随着时间推移进入了第二和第三段婚姻生活,虽然在第三段婚姻中收获了自己期待的爱情,但是在经历了短暂的甜蜜之后却以甜点心之死结束了这一切[2]。主人公珍妮舍弃一切,回到伊顿维尔向好朋友讲述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时,整个叙事过程得到完美结束。在该框架中主人公珍妮经历了三次婚姻,自己也从一个幼稚天真的小姑娘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成女。在此过程中,珍妮从初期的完全依赖逐渐成长为独立女性。在第一和第二段婚姻中,珍妮始终是一位沉默者,在实际生活过程中没有发言权和属于自己的声音。尤其是丈夫乔始终没有平等地对待珍妮,总是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珍妮,保证她能够完全服从于自己。但不可忽视的是珍妮不再选择沉默,而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找到了真实的自己。在第三段婚姻中,珍妮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该种叙事结构在现实社会中较为常见,对于本部小说作者这样的民俗专家来说,其采取该种方式展开叙事较为自然。另外,作为黑人女性作家,其为了更好地掌握故事实际发展方向,并借此充分表达自身的女性主义立场。另外,该种叙事方式不能对读者心中已经形成的小说直线叙事方式形成改观,能为小说的主题思想服务,该种方式使珍妮完全掌握和讲述自身经历的同时,找寻到支持自己的声音,从而保证更加真实自我的实现。
三、确立性别主体,形成叙事角度叙事视角
能够充分展现语言环境中存在的性别因素对于文本的实际影响。通过对叙事视角的准确定位和转移对小说的实际内容进行分析。在胡亚敏的相关言论中将视角划分为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三种,其中内聚焦视角对所有事件的呈现都是借助多个人物的实际感受和意识展现的。其仅仅通过少数个体的感官感受认定事物,通过少量的外部信息揣摩人物可能产生的内心活动。在小说实际创作过程中,男女作家都会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而选择相应的叙事视角,而叙事视角和被观察对象之间形成的关系是一种意识形态关系。在传统小说中,叙述者往往是男性,而女性只能作为被叙述者。基于此,小说文本通常会成为男性意识的主要载体,而女性则成为被统治和忽视的对象。小说中,作者选择将女性作为叙述视角的中心,通过对女性家庭生活的描述,揭示女性的不幸生活和内心变化。在小说故事展开过程中,其主要讲述女性在强势的男权限制下遭受的屈辱,并对此进行了奋力反抗。倘若对小说的话语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男性话语和社会权利已经被完全颠覆,而内部聚焦的叙事方式也已经成为女性反抗男权压迫的重要武器。在此过程中,女性不再是男权社会和文化性别中设定的次要人物和他者,而是以独特的方式获得了与男性相同甚至超越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小说中,主人公珍妮是聚焦人物,其通过对独立、自主、平等的不懈追求,找寻到了真实的自我,但她依然是男权社会下被压迫的对象。珍妮在起始阶段听从姥姥的安排嫁给了颇有资产的洛根,但是此时的珍妮成为了贫贱的奴隶和。珍妮和乔的出走使她完全摆脱了无尽劳累的命运,却又成为另一种男性压迫的对象。其作为凝视对象的女性,受到压抑和客体化已经成为自己遭受压迫的标志。作品对于珍妮的聚焦对男性社会的权威形成了巨大挑战,并形成了女性权威。而通过对珍妮的聚焦,从不同层面对当时的男权社会进行了深入剖析。
四、结语
在《他们眼望上苍》中,作者尼尔•赫斯顿采取了女性叙述视角,其对于黑人女性珍妮的塑造极为成功,也使珍妮通过自己充分展现了人生所遭遇的种种不幸。在成长过程中珍妮由一个沉默的客体转变为具有自己声音的主体。在小说中,女主人公珍妮完全摆脱了传统男权社会对自己的束缚,获得了与男性相同的话语权,更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最终也使《他们眼望上苍》成为20世纪美国最为成功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经典。
参考文献:
[1]王建平,刘娇.走出身份迷误——解析《他们眼望上苍》的种族身份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这个方向主要对学前教育行业发展进行研究,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各省市从政策角度对学前教育问题的探索,幼儿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幼儿园管理和实践中的探索等。
1.一线城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研究
2.三线城市学前教育发展的编制和执行研究
3.国外学前教育管理机制的历史、现状和对策研究
4.公立幼儿园的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二)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本方向涉及学前儿童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各种有利于学前儿童发展的培养策略的研究。
1.幼儿科学探索过程的技能(观察、分类、运用时空、确立关系、数量化、测量、实验、解释数据、下定义等)培养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2.幼儿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及其获得方式研究
3.幼儿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及其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4.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5.幼儿想象力发展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三)幼儿园健康与安全教育
1.幼儿园安全制度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2.幼儿园保育保健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3.幼儿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研究
4.0-3岁幼儿的健康教育研究
5.农村幼儿的健康现状与教育研究
(四)幼儿园的课程
本方向涉及幼儿园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方法策略,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等研究。
1.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审核与监管研究
2.幼儿园课程评价与监测体系建设研究
3.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4.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
5.西部地区农村学前一年混龄教育课程研究
(五)游戏与玩具研究
幼儿园游戏的现状与问题,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发展,游戏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幼儿园教玩具的开发与利用等研究。
1.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研究
2.幼儿园玩教具基本配置的研究
3.游戏资源及其开发的研究
4.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支持性游戏研究
5.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六)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教育
本方向主要涉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在学前教育儿童教育领域的相互支持、协作与配合研究,关注幼儿园、家庭与社会协调教育的现状,研究幼儿园、家庭与社区有效配合的途径与方法。
1.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研究
2.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
3.家园沟通中的问题及其改善策略研究
4.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5.新入园幼儿家长辅导研究
(七)教师专业教育和教师行业发展
该方向涉及教师资格培训、教师培训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学前教育师资的成长和标准研究;教师培训机构的课程教学研究;国内学前教育体系的构建等方向。
1.学前教育教师维权方式和效果研究
2.学前教育老师的工作待遇和成长环境研究
论文摘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武汉大学的相关实践为例进行研究,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必须紧扣社会需要,按照当前社会需求,推进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具体而言,就是学科点设置及培养模式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养过程要重视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研究生指导方式要适应知识经济的跨越发展的紧迫要求。
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教育部推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动“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国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的高校由2004年的17所发展到2008年的56所,这些高校陆续公布了改革方案。但教育界和学术界对改革的思考和探索处于初级阶段,部分想法仍然停留在学校内部,就事论事。武汉大学也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2004年率先实行2年制硕士,通过弹性培养的机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逐步建立了科学研究以导师为主导的责任制和与科研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导师责任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改革的核心。笔者对武汉大学各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情况进行了较深入地调研,一个深切感受就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必须密切联系社会、紧密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
一、学科点设置和培养模式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增进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强化全面质量观,把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国家和省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培养单位应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教育中,学科点设置、招生规模、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要与社会经济结构、职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在就业形式日趋严峻的今天,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和规模,主要取决于社会市场的需求状况。社会经济结构、职业结构是复杂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也应该是多样的。所以,硕士生学制改革必然导致培养模式的变革,培养目标从单一的学术型向应用型为主转变。
学校研究生招生主管部门应该根据相关政策,做到:一,及时调整招生政策,优先推荐推免生进行国际联合培养和硕博连读,打破过去不接受校外调剂生的惯例;二,培养部门积极制定有关培养机制改革等方面的文件及政策。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增设学科通开科200多门;三,由名师、国外专家进行专题讲(授)座,进行思维训练和方法熏陶。为了实现培养的目标,学校搭建起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平台,组建跨学科学位点科研机构,开设跨学科学位点推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例如:中部发展研究院、中国边界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院等跨学科科研机构不仅使跨学科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带动了新一轮跨学科高层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要根据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多样化,必须注重培养通才型的(即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应用性人才)专才,以呈现多层次、多方式、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当然,以市场为导向并不等同于只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而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的。香港各高校的就业辅导内容丰富、深人、实用,形式新颖,贴近学生,适应社会要求,必然受到学生和雇主的欢迎。各种辅导活动大胆引入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理念,具有时代进步性和创新性。
目前,武汉大学的研究生依招生情况的不同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大类,按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分为学术型与应用(职业)型两类。以前,在学科点的设置方面,以纯粹理论科学探索为主、从学科自身发展需要的角度考虑得较多,从社会需要的角度考虑得较少。学校力图改革这种不能反映社会需要的学科点设置和管理方式。社会经济结构、职业结构是多样的,对高级人才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多形式的、多层次的。一般情况下,社会需要人才:如科学研究、工程(IT)技术、管理企业、管理社会。这四种人才大体可以归为理论研究型、实践应用型两类。这两类人才中,实践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大大高于理论研究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特别是有些学科博士生教育中,注重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忽视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学术型博士学位,忽视专业博士学位。这个问题不解决,研究生教育改革很难深入进行下去。
武汉大学就很重视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1981年11月,国家批准了文科第一批哲学(西方哲学)、法学(国际私法)博士专业学科点,为高校及各领域培养、提供了一批理论人才和部分专业实践人员,如社会科学研究员、高校教师、学校管理人员、政府官员、政府政策研究人员等高级专门人才。到2003:年,我校已有36个培养单位建立了博士专业学科点,涵:盖了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十大学科门类。目前一级学科点达到28个,有203个学科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85个学科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29个。现在全日制在校研究生1万6千多人,而且多数学科中的(理工医类)研究生,2008年,选择(1+4)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约占研究生总数的8—10%,生物学科占60%左右,文科类研究生也有少量选择(1+4)攻读博士学位。医学部分(临床、口腔)专业实行专业博士学位,至今其它学科只有科学学术博士学位,没有专业博士学位。现在学校有专业硕士(EMBA、MBA、MPAce、MPM、MPA、JM、EDM、MFA、MPH、MAIBA、MDE、MM、IdSM、MTCSOL)学位14类,国家工程硕士设立40个领域,我校工程(MDE)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仅有21个领域。而这些专业硕士学位只能招收社会在职(非全日制)人员,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软件工程硕士(MSE)、建筑学硕士(MA)、汉语国际教育硕士(NTCSOL)招收双证学历硕士,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不需重新培训马上就适应工作环境,很受社会欢迎。但也有些学科点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多数研究生毕业以后学非所用,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研究生招生规模、人才培养目标,同样要根据社会需求来定。研究生不是越多越好。如果研究生人数过多,就会形成“教育过剩”,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对社会发展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培养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这是十分正确的。但我们应该看到,各类人才、各专业人才,创新对象不一,对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要求也不一样,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不同。我们要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和研讨,不能泛泛而论。
二、研究生培养过程要重视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撰写学位论文是关键环节。撰写学位论文的目的,首先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因而,在这一过程中要实现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撰写研究生论文,首先要确立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如文、史、哲、经、管、法等基础学科,应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状况;数、理、化、工、医等基础学科应从自然科学、跨前沿边缘学科、世界先进科学研究中去寻找问题。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工程学科应到工业企业的实践中去寻找问题;社会学科面向社会,则要到社会发展实践中去寻找问题,医学学科更要到社会医院临床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同样离不开社会实践。发展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之一。因此,研究生论文还需要直接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例如,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大批研究生论文中,有一些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过很大贡献,这是很值得肯定的。但也必须看到,少数研究生论文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答辩以后,论文便束之高阁(放入学校图书馆和国家科技资料中心),利用、索引率较低,鲜有人问津。究其原因,主要是论文脱离社会实际,对问题研究把握不准,泛泛而谈,缺乏深入探讨和研究。因此,必须改变培养方式,将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有机结合。
现在,国内许多高校都在探索,有些好的培养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北京××大学采用建立大学研究院制度的方式,改革研究生培养。这种研究院由学校牵头,在全国设立多个研究院,研究院属非法人实体,牵头大学以其法人资格代表研究院对外签约。××大学可以有多个研究院,每个研究院都以该校最优势学科专业所在学院为主。研究院的任务是实施研究生教学,这种教学主要围绕科研项目进行。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研究生,一般都被要求进入本学科专业的研究院学习一学年,第二学年或第三学年回校。研究生向研究院递交研究工作计划,通过研究院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才能进入。研究院开设提高研究生各方面能力的课程,经常性地举办研讨班、专题讲座班、研究实习班,帮助研究生向科学院及工业、科技、IT行业界等方面申请科研项目。这种研究院集中优势学科力量人力资源,综合科研力量和资源优势,取长补短,信息资源共享,与学校联合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提升竞争力和研究水平,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武汉大学也开始探索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改革,如在深圳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广东惠州研究院、上海校友会、浙江温州(宁波)企业集团、华东地区苏州研究院、湖北宜昌研究院等建立创新实践基地,采用渐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课程选修、研发实验、研发实践、自主研发、自主创业等五个层次,逐步拓宽研究生视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仅这些还远远不够,只有从重视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机结合出发,探索新的培养方式,改进培养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
三、研究生指导方式要适应知识经济的跨越发展的紧迫要求
现在,人类已经步人知识经济社会,信息资源、高尖端技术、新材料能源、生物工程的跨越发展,很多深层次的延伸及变革,只有在科学研究、工程教育、工业生产等紧密结合中才能实现。因而,教育方式也需要采用个人指导、班级授课、小组研讨、参与科学研究和试验等多种形式。另外,从知识增长速度来看,现代社会知识呈现不断更新增长,新知识结构层出不穷,教师和研究生往往同步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水平最高的导师电往往难以圆满解答研究生提出的问题。从实际上看,由于生源来自四面八方,相同专业的研究生在入学时知识结构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入学后,研究生从师的研究方向不同,必要知识准备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问题就要通过开设选修课来解决。为此,选修课的设置要有灵活性,根据研究生的不同需要来设置,因材施教。另外,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其中一种普遍的需求就是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④。因此,研究生指导方式不能仅仅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阶段,也应随之改革。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的目标指向,虽然要求研究生具有研究的合作意识和品格,并提倡形成研究生合作的学术气氛,但研究生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共性化的研究生为旨归,而是使研究生在接受研究生教育阶段,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研究品格、个性化的研究定向、个性化的研究视野和独立的思考,以获得独创的研究成果,从这一意义上讲,个性化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构成主体。这就要求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依据研究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研究定向,设置具有弹性化的课程,使研究生的个性化得以凸显。
事实上,从培养范围来看,研究生指导方式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变化,大致有三个方面培养模式:第一,“导师培养为主制”。这是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以导师培养为主制研究生教育模式——学生以科研助手的形式跟着导师在研究机构从事独立的研究工作,以取得有创见性的学术成果和标志学术水平的博(硕)士学位;第二,“学科本位制”。这种模式将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加工整合使之本土化,使研究生教育开始走出校门,聆听社会对大学的呼声,结合社会的需要和学科发展规律,形成了学科和专业组织教学的研究生教育新模式,采用班级分组授课的形式培养研究生,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办学效(率)益;第三,“学校本位制”。这种研究生教育模式,也可简单表述为“教、科、产、学、研”模式。大学、科学研究院、企业集团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这种模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