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筝毕业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古筝;小组课;能力培养
这个充满竞争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于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毕业时,能“站稳讲台,兼顾舞台,一专多能”。针对能让主修古筝的学生在离开学校就能适应社会,站稳讲台,让选修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实际弹奏水平,达到“多能”。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浅显的进行一点归纳与总结。
一、教师引导式的有效预习,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处理作品能力
学生在进行二度创作的小组课中,教师布置一首学生们在技术技巧方面能胜任的作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分析作品。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进行有实效的预习,并在布置作品时引导学生:预习,绝不仅仅是对乐曲本身的指法、旋律进行了解,更应从网络、图书馆等多渠道深入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风格流派,及所要表现的意境;就技术技巧而言,合理安排的指法,讲究力度音色的变化,注重控制不同发力部位,把握准确的触弦位置、深浅、角度等多方面都应在预习时仔细推敲琢磨,尽可能地将乐曲的韵味弹奏出来。
在课堂中,前半段由学生按自己对作业的理解分别进行弹奏,并讲解其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严格而细致的检查,是学生是否进行有实效性的预习的必要步骤。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讨论弹奏及理解中各自的优点及缺点,并让大家思考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调整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最后,教师总结并谈及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处理方式,并加以弹奏。
经过这三个步骤后,学生从单一的模仿、听从教师指导的学习状态慢慢转变为学生们自身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演奏者作为音乐的第二度创作者,乐曲的演奏绝非是没有思考的简单的模仿与重复,而是自身修养、内涵的进一步展现,是一种精神的境界与内心的状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独立的分析处理能力得以提高。
二、讨论式技术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技巧的系统把握能力
技术讨论的小组课中,教师将一些弹奏常见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让大家对比其外部状态,剖析其内部原因,就如医生会诊般,集众人之力共同思考,解决问题。每一个问题的讨论,教师作为最终总结的人,进行归纳,并提出最佳建议。例如:小组课中进行如何掌控音色的技术讨论。首先,让手型状态不是很好的选修的学生进行弹奏,让学生观察他较为松散的状态,听他弹奏的暗淡、干瘪、不干净音色。然后,就此音色,学生从积极放松、力的使用,触弦角度、过弦速度等方面进行讨论,并帮助选修的学生进行调整。学生在相互的讨论时,逐渐了解弹奏要点里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并深刻地认识到弹奏时,只有整体把握才能弹奏出清脆圆润优美的音色。最后,教师将学生观点加以总结,并进行补充完善。这种讨论式小组课,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减少了“一对一”小课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让学生对以往所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三、助教式的实践,提高学生实际讲解教授能力
当主修的学生对基础弹奏的技术,从理论高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有组织的表达技术观点时。教师可以安排主修的学生成为自己的“小助教”。例如:首先教师将选修古筝的学生再次细分为多个小组,然后在不同的小组中安排一名“小助教”进行负责制的指导。教师让主修古筝的学生了解自己负责的这个分小组选修学生们的实际状态,再按其状态,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认真备课。
在小组课的前半部分,教师进行集体授课,系统地讲授,精讲重点与难点,进行规范性的技术示范演奏。后半部分布置作业,教师可按照选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分小组中布置同一技术要点下的不同曲目。让“小助教”在各自负责的分小组中进行示范,并指导自己负责的选修学生进行更为规范的弹奏。当主修的学生在给选修学生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应竟可能的从旁指导,及时提醒“小助教”的一些表达不够准确的地方,指出问题所在,提供解决方案。
在下节课程中,分小组按前一课中教师布置的不同作业逐一回课。曲目的丰富让选修学生对古筝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增强了弹奏兴趣。教师再针对学生弹奏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集中讲解。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双方面的学生都受益匪浅。选修的学生在课里课外都有更多的时间与“小助教” 交流学习,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得知识,且能更为的规范的进行弹奏。而“小助教们”,作为“教者”身份进行旁听,从中更深刻地学习了教师规范性的讲授,多角度地解决问题,攻克技术难点的方法等等,并在交流中积极思考,在实践指导中不断提高自身讲授水平。
四、观摩交流、合作演奏,提高学生鉴赏、演奏及合作的能力
观摩交流与各小组间的合作演奏式也是很重要的,在这些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相互间取长补短。对于选修的学生,由于自身对古筝艺术的了解有限,如果能经常的观摩主修同学的演奏,也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弹奏热情,让他们更快地融入到古筝的学习、弹奏中去。当他们在打好弹奏基础之后,作为伴奏声部,与主专业学生合作演奏。主修的学生更可以在一种演奏会气氛中,加强了艺术实践锻炼,逐渐形成良好的台风,充分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力和与其他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筝小组课中,教师以引导大于说教,提示重于示范为出发点,志在让学生们专业达到“站稳讲台,兼顾舞台,一专多能”的目的。作为一个教育者,深刻地体会到:教学是一个无数次的学习、探索及思考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校里能培养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析合作”的综合能力,那么他们便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阎爱华著.《筝艺探新》.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
在日本寻梦的“莺歌燕舞”
29年前的正月初八,各家年味还浓。一位父亲抬头看着墙上的春联,想着刚出生的那对可人的双胞胎女儿,“莺歌燕舞”几个字一下就入了眼。“黄莺、黄燕,莺歌燕舞,就是它了。”
姐妹两人和音乐的缘分是天生注定。从小,黄莺、黄燕就表现出对旋律的敏感,3岁开始学舞。7岁那年,舞蹈班的旁边正好是古筝班,两个小丫头时常趴在古筝班的窗台前,目不转睛地朝里看,“这种乐器的声音真好听,弹奏的女孩样子看起来好漂亮。”她们说,当初就是这样被吸引到古筝这条路上的。
于是,两人转到隔壁班。也许真的是有天赋,她们进步飞速,很快开始出成绩。高二时,姐妹俩就赴日本参加了第七届国际高中生艺术大赛。黄莺先上场,弹奏的是《林冲夜奔》,紧接着是黄燕,弹了一首《秦桑曲》,评委觉得两人不相上下,最后在16个国家320多名参赛者中,给了她们并列第一。
随后,日本高校向这对姐妹发出邀请,2001年,她们留学日本,学习日本筝和日本茶道。
大二时,姐妹俩就组成了“莺歌燕舞”的组合,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演艺公司开始正式的艺人生涯。在日本9年多的时间里,她们大大小小的演出有400多场,还发行了两张古筝音乐专辑。
让她们感到意外和颇为感动的是,日本的民众对中国的传统民乐不仅很有兴趣,而且很有感情。
一次敬老院的义演结束后,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拉着黄燕的手哭了,老奶奶很有感触地说:“你们弹得很好听啊,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听到你们的演奏。”
“当时就觉得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真好,即使语言不通,我们仍然可以用音乐去传递很多东西,去感染很多人。”
梦想、失落和地震
刚去日本时,两人有很多憧憬,什么时候能出现在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也是唯一能听到中文节目的NHK电视台呢?走在群马县的小路上,她们也会想着将来一定要去大都市东京。
姐妹俩把这些梦想全都写进了日记本里,没想到,几年后通通实现了。毕业那年,她们就站在东京人来人往的大街上。2009年,当她们第一次去NHK的演播大厅录制中文节目时,简直就像是在做梦。“太美好了,我们觉得原来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从那以后,她们的事业进入上升期。走在街上,不断被人们认出,也开始有粉丝找她们要签名。黄燕说:“这种感觉,就像是自己终于熬出来了一样。”
2010年下半年,两人第二张专辑《梦的足音》发行,在这张专辑里,不仅有原创作品还有对日本流行乐的创新改编,黄莺、黄燕姐妹俩的事业就此迎来一个高峰。
而此时,她们的内心却有了复杂的情绪。“你在日本越走越远、越走越高时,会发现好像离家也越来越远了。我们会突然在某个时刻感到纠结和害怕。”黄燕描述,特别是当舞台的幕布卸下,两人回到居住的地方,坐在空空的沙发上时,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
回想那时的心情,黄莺说:“心里很空,没有归属感,又像刹不住车一样。如果不是地震,我们没机会开口回家。唯一想到的是,我们要是出事了,爸爸妈妈怎么办,那一瞬间,很多东西就放下了。我们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也似乎忘记了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原来我们还有自己的家,它在中国,在武汉。”
2011年日本“3·11”地震那天,姐妹俩正好在家。在日本这个地震多发的国家,经常早上就能感觉到床在轻微摇动,姐姐黄莺还打趣说很舒服。下午1点46分,这次不同以往,房子上下摇晃得厉害,人根本没法走稳,冰箱也倒了,这是她们遇到的最大一次地震。打开电视,她们才发现日本地图上全是鲜艳的红叉叉。“怎么了?怎么了?”黄燕有些惊慌失措,对一旁平静的姐姐大喊:“你怎么可以这么淡定?”“那是因为你把我的手都要掐紫了,我能不淡定吗?”黄莺哭笑不得。
当天通讯中断,直到第二天才恢复。当母亲在电脑屏幕上看到她们的脸时,哭得很厉害,姐妹俩也哭得泪雨滂沱,心里想着:“真的该回家了。”
一下飞机,迎面而来的母亲就把两个女儿紧紧抱在怀里,生怕失去她们。
之后的两个月,她们平静地想了很多:这些年的寻梦,事业的辉煌,还有日本观众对她们音乐的认同……“不错,这些让我们感到幸福,但是和家人在一起的生活也同样珍贵。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可以像个孩子一样,在父母面前撒娇、哭泣。”
对彼此,永远都是无可取代
妹妹黄燕说,姐姐只比她大3分钟,虽然妈妈对她们一视同仁,但无形之中,姐姐一直都是以“姐姐”的身份带着她。小学时,姐姐得了一个奖状,她没得,于是很伤心地趴在课桌上哭。姐姐就连忙安慰她说:“你别哭,我把奖状让给你,我跟老师说是你得的,把名字改成你。”当时黄燕特别感动。后来有演出机会,只要一个人,老师说让黄莺去,她就会说:“不行,我还有个妹妹,我们要一起。”
姐姐黄莺说,虽然她是姐姐,但听了妹妹说的话很开心。这些话她们平时都不会说,自己以为妹妹不知道,原来她都知道。“我有时候会顾虑很多,但妹妹很果敢,会冲在前面帮我去挡一些事情。在遇到困难时,她会站起来说:‘好在我们不是一个人,只要我们俩在一起就没事。’这种相互依靠、扶持,在日本的生活显得尤为可贵。”
虽然大学的学费全免,但生活费还是需自理的。两姐妹来自普通的工薪家庭,从国内带来的钱大半年就用得所剩无几。因为不想让父母操心,她们和很多留学生一样开始打工。两人通常是白天上课、演出,晚上就到餐厅打工。也许前一刻,她们还穿着漂亮的演出服站在舞台中央指尖翻飞,后一刻就要卸妆换上围裙,站在餐厅的厨房内刷盘子洗碗到凌晨两点。偶尔,她们也会委屈地直抹眼泪,但相互安慰后,下班时照旧一起骑着自行车,欢快地唱着刚学会的日本歌曲。
出国的9年,她们的关系有很多种,姐妹、朋友、工作搭档。她们在日本没有谈过恋爱,一来是因为忙,二来也是怕冷落了对方。黄燕会想:“如果今天我谈恋爱了,姐姐没人陪,不是会很孤单?”黄莺也是一样。“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对梦想和音乐的追求都在同一个点上,在日本的路才能走得这么远。”
“你们最大的默契是什么?”我问她们。
“最大的默契是很默契。”黄燕答得干脆。“作曲时,我弹主旋律,她马上就可以配。在台上演出,我们俩错得都是一样的,别人听不出来。”黄莺进而补充。
“那你们有没有想对对方说的话?”
黄莺想了想,先开口:“珍惜现在能在一起的时光,妹妹马上要结婚了,看到她幸福我很安心,也很开心。希望她能永远这么幸福下去。”姐姐语速渐渐放缓,带些哽咽。
“该我了,”黄燕说:“很感谢姐姐这29年的陪伴,我也希望姐姐能幸福,有个幸福的小家庭。”
她,不是哪个著名的学者,而是香港影视歌三栖明星莫文蔚。
1994年,莫文蔚大学毕业,当时刘镇伟正在筹拍《大话西游》,剧中白晶晶一角找不到合适的扮演者,他想起了好友莫天赐的女儿莫文蔚,便让助手找到了莫文蔚,征询她的意见。莫文蔚此时正在求职,已有多家大公司向她表达了录用意向,可她答应了刘镇伟。
莫文蔚家乃香港的名门,祖父是威尔士人,在香港一手创办了圣约翰救伤队及英皇书院,父亲是政府官员,母亲则是香港电视台高级管理人员。家人听到了这个消息,都说她读了多年的书,从事演艺可惜了,再则演艺的路荆棘丛生、遍布陷阱,读书人难以适应。她对家人说:“读书只是训练人思维的过程,以为单靠读书就能装备整个人生,这也太可怜了。无论那路怎样的艰险,我也要尝试一下。”
在剧中,莫文蔚扮演的白晶晶外表泼辣、凶悍,内心却充满了柔情,时常被至尊宝几句情话就忽悠得头晕目眩,是一个傻乎乎的形象。这与平时干练的莫文蔚反差太大,而且《大话西游》没有剧本,所有的台词都由演员和导演在现场自由发挥。刚摄演时,她因设想过多,很难进入到剧情中。但她听取导演和周星驰的意见,收敛了自己的聪明,甚至很多时候,将自己的想法去除得一干二净。最终,白晶晶这个角色获得了成功。
此后,她对装傻扮丑这事,似乎百无禁忌乐此不疲,拍摄的多部影视作品中,她扮演的角色有剃光头的,有装龅牙的,还有粘胡子的,怎么搞怪怎么来,让人觉得她像梅超风,银幕角色都是剑走偏锋的诡异人物。她以她独具个性的表演,走进了观众的心里。
如果说收起了聪明让莫文蔚在表演上获得了成功,那么在演唱上,她则将自己的才智发挥到极致。
她的嗓音平淡,略带沙哑,并不出色,第一张大碟销量只有800张。1996年第二张唱片销量仍只有3000张。这一度让她自己都觉得不适合唱歌。在一段时间的沉寂后,莫文蔚机灵地将擅长的表演加入到演唱中,不管老歌新歌,她用她那有点沙哑、有点慵懒、有点漫不经心的声音唱出来,别有一番意趣。2003年她夺得第14届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演唱人奖,2008年在第金曲奖中一举夺下最佳专辑奖。
娱乐圈是个江湖,风云变幻,有时候甚至退隐了山林,也会有一场腥风血雨相随。多少人中翘楚,倒跌在这里,身心俱伤,只能暗暗流泪,恨当年自己太傻太天真。莫文蔚对自己16年的演艺路做的总结是:“聪明要刚刚好。不聪明让人憎,太聪明让人嫉。”
XX年的春天,中国梦的畅想,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共鸣。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这段话激荡着多少梨乡教育人的情怀。
xx教育,我的责任。教育,早已成为梨乡教育人为之努力的一个梦想……
XX年3月28日上午,为进一步提高书法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书写水平的整体提高,推进我市小学书法教学的深入研究,由xx市教体局体卫艺科主办、实验二小承办的书法教学现场会在实验二小隆重举行。市教体局李xx局长、体卫艺科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全市各小学的校长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实验二小是我市书法教学特色学校。早在XX年的3月,该校就开展了“阳光书写,翰墨飘香”活动,XX年11月该校的“小学写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正式立项为山东省xx规划课题。三年来,该校始终坚持以写字教学为突破口,提升学生写字水平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行为品质的养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离现场会开始还有半个多小时,来自全市各个学校的与会人员已经陆陆续续来到实验二小。校门口张贴的大红对联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阳光书写传承中华文明,快乐阅读浸润精彩人生。当得知这幅对联是出于学生之手时,他们都惊叹不已。[莲山课 件 ]走进校园,与会人员时而流连于充满书香味的紫藤长廊中,时而驻足在挂满名家名作的书法长廊里,时而陶醉于孩子们书声琅琅的晨诵中……吸引他们的,正是在实验二小校园里随处可以感受到的浓郁书香氛围。
走进古色古香的书法教室,与会人员感受着该校严谨而温馨的会议筹备工作。一处处细节,体现了对与会人员的人性化关心:热水、茶叶、纸杯、瓶装水一应俱全,又不忘提醒大家按需所取,拒绝浪费;校园里各个地点的位置指示清楚到位,便于大家观摩;会议的安排严谨有序,让人一目了然,再加上“有朋自远方来”和“祝大家身体健康笑口常开”之类的亲切话语,令人倍感温暖;更令大家想不到的是,《会议安排表》的反面做成了《会议记录表》,真是一纸两用,体现了该校勤俭办学的理念……
上午八时,现场会正式拉开帷幕。第一节课,由王x老师执教三年级软笔书法课《悬针竖》。王老师从欣赏毛笔字的各种字体作品入手,特别是通过柳公权不仅书法好,而且做人也是楷模,所以后世奉柳体字为习字的模范这个故事导入,让孩子们在传统音乐古筝曲中练字,有效进行了写字育人的教育,使书法课不仅提高了写字技能,更陶冶了高尚情操。整个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同位交流都很和谐高效,彰显了学生扎实的常规训练和教师过硬的基本功。
第二节课,由潘x老师执教二年级硬笔书法课《左右结构的字》。潘老师以动画片《柳公权戒骄》导入新课,在讲笔画的穿插和谦让时联系到同学间的相处,将写字与育人结合在一起,在写字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潘老师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无论桌面物品的摆放,还是良好的坐姿及握笔姿势,都一丝不苟。她尤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引导学生自己读帖,到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写字要领,请学生互相评价作品……学生在自主中学会了合作,增强了自信。
会议间隙,与会人员观摩了第二实验小学书法校本课程研发成果及师生书法展示,该校浓浓的人文气息和师生扎实的书写基本功,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该校五年级学生自发举办的“毕业生书法作品展”,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与会人员不仅被孩子们精湛的书写水平所折服,更被师生间深厚的情谊所感动,正如书法作品展的前言中说的那样:“那天,我们踏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实验二小,从此开启了一段笔墨交织的旅程……这次的毕业作品展便是我们献给母校,献给青春的最好礼物。”
一位入会者动情地说:“正是因为实验二小倡导‘让学生走到前台’的理念,孩子们才有机会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师生关系才会这么亲切和谐。”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音乐;研究;功能;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影视艺术中,起着积极的、多方面的表现作用,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有强烈的感彩,是对电影的诠释纽带,一首好的电影音乐,对整部影片的内容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今年的热播影片《山楂树之恋》中的电影音乐采用民族五声调式、缓慢的三拍子节奏写成的,以中国古筝为基本音色,线条简单、旋律优美、略带忧伤的乐曲为主题音乐。这一主题音乐以其原型及原型的变化发展贯穿整部影片的始终。参与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影片《山楂树之恋》讲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爱情故事:女主角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一直很自卑;而英俊又有才气的军区司令员的儿子老三却喜欢上了她,甘愿为她做任何事。他默默等待着静秋毕业,等待着静秋工作,等待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离开了人世。
我是哭着看完这部电影的,这样一部凄美的影片打动我的不仅仅是男女主人公纯净的爱情,还有那简单、质朴、充满哀怨的电影音乐。
影片《山楂树之恋》中的主题音乐为整部影片增色不少,呈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简单、质朴,在配器、和声方面都尽量褪去华丽和复杂,演绎男女主人公山楂树下悄悄话式的音乐对话。作曲家用简单、质朴的旋律把观众带回到那个纯真年代,让观众在电影情节的推动下去感受那段纯净、凄美的爱情故事,使人回忆起自己曾经青涩、甜蜜而又美好的初恋。
电影音乐内容分析
(一)调式、调性方面
影片《山楂树之恋》的主题音乐采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写成,从调式的宫音开始,最后落在徵音上。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以表现曲调为主,属单音音乐体系,特别留意发挥旋律进行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变化,以丰富单音的内容。通过对单音加以艺术处理,使音乐的线条得以修饰。作曲家在这部影片的主题音乐中使用这一调式,主要利用它内敛、细腻、不张扬和充满中国特色的特点。
影片《山楂树之恋》中音乐的旋律线条呈大波浪式的弯曲状进行,形成来回往复的曲线,增加乐曲的韵味,从而更加贴切地将剧情中东方爱情“含蓄”的表达方式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两个人不敢拉手、不敢约会,若即若离、欲说还休,羞羞答答地传递着爱情。
(二)曲式结构方面
“起承转合”结构原则源于诗歌,在对偶结构的基础上。将曲调进一步发展、充实而使其更加完整。第三句“转”是这种乐段结构的主要特征和关键。“起承转合”式的四句体乐段具备了呼应、发展、概括、总结等多种因素,结构比较完整并具备较强的表现力,是音乐创作中经常采用的曲式之一。
影片《山楂树之恋》的主题音乐,作曲家没有采用传统的“起承转合”的乐句结构进行创作,而是出奇制胜地运用了“起转承合”的特殊形式来表达,将高点,也就是整个乐段的部分放在了第二句上,通过节奏、音调、旋律等较大的变化,把已呈述的乐思加以发展,在音乐上出现下属功能的不稳定因素,与前后两句形成对比,这种曲式结构的应用对剧情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打破常规的结构特点刻画出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
(三)乐器的选择方面
这部影片的音乐非常独特,因为绝大部分的音乐都只使用了很少的几件乐器,直到影片的结尾处才加进了乐队的演奏。这样的做法令我们耳目一新,也正是作曲家陈其钢创作的独到之处。
1.筝
筝是一件具有东方特点的中国乐器,它的音色深厚质朴、灵秀柔和、韵味深长、表现力强,低音部粗犷豪放,高音部慷慨激昂,善于表现慢板、庄重古朴的抒情乐曲。作曲家陈其钢在这部影片的音乐中运用的主要乐器就是筝,利用筝音色质朴、灵秀的特点来表现静秋的纯净、稚嫩、青涩。从片头音乐中筝的独奏开始,筝的音色就散落在影片的各个段落。简单的单音弹拨方式避免了过于缠绵悲伤的情绪,通过断奏留出空隙,使影片音乐呈现出简单质朴的音乐形式,烘托出全剧阳光、青涩的氛围,点明主题。筝的运用在表现影片质朴、纯净的东方爱情故事上恰到好处。
2.大提琴
大提琴的音色浑厚优美、丰满低沉,擅长表达深沉而抒情的旋律。大提琴属于低音乐器,因此它多用于表现悲伤忧郁的情感。在影片《山楂树之恋》的音乐中,作曲家也较多地运用了这件乐器来演奏缓慢的旋律,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历程中多次出现,既有两人对幸福憧憬的抒发,也有对悲剧氛围的渲染,然而,更多的是对悲剧结局的铺垫。
3.钢琴
钢琴是源自西洋古典音乐的一种键盘乐器,素有乐器之王的美称。在这段旋律线条简单、褪去华丽复杂的和声配器的音乐中,似乎使钢琴这件乐器显得有些“大材小用”,因为音乐中只运用了钢琴的单音演奏,最多是几串琶音和很少的几个和弦。在表现纯净的爱情时,需要的是简单、质朴、纯净的音乐,用钢琴辅助古筝,同样采用单音敲击的弹奏方法,通过断奏留出空隙,来表现张艺谋导演追求的音乐的阳光与青涩、纯净与质朴。虽然只有几个单音的演奏,在这段主题音乐中却是不可或缺的。
4.小提琴
相信一提起《梁祝》大家一定会想起小提琴,一说起小提琴我们也同样会想起协奏曲《梁祝》。因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旋律给人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梁祝本是中国古代的悲剧爱情故事,作曲家却大胆地运用小提琴这件西洋乐器来演奏,结果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小提琴的音色把故事表现得太完美了,于是小提琴也就有了表现悲剧的功能特点。影片《山楂树之恋》中的音乐,作曲家也用到了这件西洋乐器,同样表达东方的悲剧爱情故事,选用这件乐器就顺理成章了。
电影音乐的功能作用
电影音乐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传达画面、语言和音响所无法传达的信息。[2]266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音乐在影片中的表现力越来越丰富了,每一部影片或多或少都有音乐,音乐在影片中有着多种功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渲染气氛功能
渲染气氛功能是电影音乐最浅显、最简单的作用,也是电影音乐最初始、最常见的功能,[2]267在影片中通过音乐的这一功能为影片创造某种特定的气氛基调,对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能起到重要作用。[3]192
影片《山楂树之恋》的音乐处理在这方面是比较成功的。这部影片中线条简单、旋律优美、略带忧伤的音乐主题与整部影片的氛围是非常协调的。贯穿于影片中惟一的音乐主题,并不死板地追随具体画面,而是随着演奏乐器的变换、增多,和声配器的变化出现14次,每次都是在影片的重要时刻出现。
当女主人公静秋与男主人公老三第一次见面时,音乐第一次响起,衬托着银幕上静秋脸上的羞涩和内心的喜悦,音乐以钢琴的单音演奏开始,清脆的钢琴音色既能表现静秋的稚嫩、青涩、渴望爱情但又怯懦的复杂心情;又能渲染静秋与老三初次见面时的紧张气氛。接着筝重复演奏这一旋律,同样使用单音演奏,但力度稍重一些,除了表现两人初次相识的喜悦,同时也对故事的悲剧结局做了铺垫和暗示。
静秋与老三在河边的小树林里偷偷约会时,音乐响起,这次以筝的独奏旋律开始,单音演奏,演奏力度较音乐第一次出现时要重。当老三对静秋说:“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知道,在这世上,有那么一个人,他宁可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的。”此时在音乐的衬托下,男主人公的台词蕴含深意,渲染了当时幸福的场景和他们真挚的爱情。
当音乐在影片中第六次响起时,画面是老三骑自行车带着静秋从医院包扎完出来,两个人有说有笑,欢快地狂奔着,音乐用钢琴奏出欢快的旋律,音色明亮、欢畅,配以琶音的伴奏型,简单的和声,更加突出旋律的歌唱性,以此来烘托、渲染银幕上男女主人公沉浸在爱情中的幸福场景。
(二)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的功能
内心活动性音乐同画面中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内在和深刻的,因为这种音乐同影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可以通过独特的方式来体现人物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状态[3]189。当老三与静秋的偷偷约会被静秋妈妈发现时,静秋妈妈要求老三在静秋工作转正之前不要再来找她,老三答应了静秋妈妈的要求,在临走前他请求静秋妈妈允许他再给静秋包扎一下脚,就在他俯下身去为静秋包脚时音乐响起,开始是几个钢琴单音的慢速演奏,接着转换成小提琴的音色,同时乐队进入,此处也是音乐中第一次加入乐队,增强了音乐的沉重感。乐队与小提琴的协奏音乐是催人泪下的,男主人公内心的无奈和不舍、痛苦与忧伤的复杂心情,在这缓慢、忧郁、悲伤的音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段音乐就像是男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同画面中老三眼里噙着的泪水融合在一起,显得十分和谐。此情此景,配以富于感染力的音乐,相信每一位观众都会被感动。因为观众常常会把片中人物的命运、遭遇同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此处音乐的运用唤起了观众对影片剧情的共鸣,这也是作曲家的成功之处。
音乐以完整的形式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影片接近尾声时,当静秋被接到医院老三的病床前,看着病床上消瘦、奄奄一息的老三,静秋早已泣不成声,她一遍遍地哭喊着:“我是静秋,我是静秋……”此时的老三已经不能说话,眼角流下了眼泪。这段音乐一直伴随到终场,由前面出现时的单独乐器单音演奏到最后一次出现时饱满的音色和丰富的配器,使沉重感更加强烈了。它自始至终地同影片主人公的生活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是整部影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静秋内心即将失去爱人的极度悲伤,老三内心对爱人的眷恋和不舍,在缓慢的三拍子节奏的音乐声中得到了抒发和升华。
山楂树下悄悄话式的音乐配上独具东方特点的爱情故事,最纯净的爱情与最纯净的音乐的完美结合冲击着人们的耳膜,涤荡着人们的心灵,纯净的爱情让人深深地眷恋,纯净的音乐久久地回荡在耳边。
[参考文献]
[1] 刘书亮.电影艺术与技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62.
[2] 伍建阳.影视声音创作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 李南.影视声音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