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林经济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该课程的教学定位是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以数学课的讲授方式为模板,且课程国内教材过分偏重于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的推导,逻辑性强,内容紧凑,数学公式多,并且教材内容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不紧密。再加上农林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缺乏热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很多学校增设了“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践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得当、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操作过程是否切实得到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目前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践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于前者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式,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但也是一种“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范教师所展示的内容。并且学生的实验作业大多是教师结合典型案例或者书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而这些案例难免有些过于陈旧,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缺乏经济热点。这些显然都不符合计量经济学这门应用性极强的教学要求。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一般步骤:(1)模型理论设计—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和模型的数学形式;(2)样本数据的收集;(3)模型参数的估计;(4)模型的检验—统计检验、经济意义的检验和预测检验。但目前实践教学中实践内容都是典型案例或书本的例题和习题,因此实践中只需要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和估计方法的操作,忽略了变量的选取,数据的整理和理论模型的构建,这使得学生不能全面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步骤,更不能将所学的计量模型准确的用于实际生活案例,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动手能力不强。
2提高“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提前让学生做好软件学习准备工作
包括安装Eviews、阅读Eviews软件中英文操作手册和相关参考书。在授课的前半学期,每2周采取一次“1节理论课+1节软件操作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即学即用”的方式,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对理论方法能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
2.2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库
目前,国内教材的案例过于陈旧,样本数据偏少,模型解释变量个数偏少,使用这样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使用软件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潜力;作为计量经济学的主讲教师,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案例库。案例素材可以从本科生的优秀论文、教师的学术成果、专业期刊的学术论文中挑选从而建立有特色的案例库,并注重选取与农林经济研究密切相关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分析、讲解和讨论,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应用能力。并且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3推行课程论文
主讲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热点给出课程论文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的拟定论文题目。通过推行课程论文,学生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变量,整理变量,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并进行估计和检验,最终撰写规范课程论文,完整了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激发学生做定量分析的兴趣,积累了建模的检验,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并对今后的专业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3结束语
关键词:农业经济 现代农业 发展 对策
一、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区域内部的不均衡性,导致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呈现极大的差异性。在我国有些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飞快,农业技术信息充分得到利用,现代农业的发展效益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但还有一些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竞争力薄弱。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中将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原先从事于农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相当有限。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在产业选择、资源利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乡镇企业发展的起点和标准更高,对依靠传统的资源支撑发展战略的企业提出新的挑战。而入世以后,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注重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这给那些规模小、技术装备和工艺比较落后、管理方式粗放的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2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2.1大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
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鼓励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2.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强化科技对农业结构升级的引领作用。要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和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加强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规模,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者。
2.3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要求政府为全体公众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领域,财政应加大对农业水利建设的投资,逐渐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
完善农村各项保险制度。当前我国农村各种保障制度的发展极为欠缺,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就需要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财政投入以及大力宣传。当前对于广大农村居民来说,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较广、保障水平较高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贫困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居民的养老制度等都是急需的公共需求,从近年的发展来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缓解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需政府的引导和投入,通过政府与农民的广泛合作解决居民的看病问题,这也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
为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科技部自1995年起组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逐渐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产业孵化基地。截至2015年2月5日,长治、锦州、连云港等14家省级高新区取得国务院批复,晋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此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已达129家。
除建设科技发展硬件设施外,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也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注入活力。R&D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Poul Rome,1991),不仅可以用来度量科技投入的数量变化,还可以对比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发展的优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快速、均衡发展。
目前,基于R&D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多停留在省域或企业层面,本文从国际竞争力角度出发,将R&D用于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借鉴Ricardo提出的R&D支出理论,采用Koenker和Bassett(1978)提出的分位回归方法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比较模型,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在国际视角下的优劣势。
二、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国际比较
高新技术产业是对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和服务的企业统称,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合。从科技投入着手,衡量一个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水平十分重要,本节将以R&D支出作为指标比较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宏观变动趋势。
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从国际角度比较企业以及国家竞争力的数据为依据,选取2012年R&D支出总额排名前五的国家(含中国),对其2003年~2012年国家R&D支出总额和R&D在当年GDP占比的变动趋势进行比较(见图1)。
从R&D支出总额来看,2012年世界排名前五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德国和法国。自2003年至2012年,这五个国家在科技投入上的R&D支出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以美国为首,R&D支出总额在2012年达到453 544百万美元;日本次之,2012年科技投入199 209百万美元;中国大陆在这五个国家中位居第三,2012年投入R&D经费共计163 147百万美元,是美国同期R&D支出总额的35.97%,德国和法国紧随其后。与2003年R&D支出总额相比,中国大陆科技投入总额大幅增加,R&D支出总额由18 601百万美元增长到163 147百万美元,涨幅高达777.10%,世界排名由第六升至第三,R&D支出增长总额仅次于美国的163 808百万美元。比较2003年~2012年五国R&D支出增长率,中国大陆位居首位,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7.35%,在2008年达到峰值36.21%;美国次之,R&D支出增长率从2003年的3.64%上升到2005年的8.54%,之后呈下降趋势,在2011年之后达到稳定,保持在5%上下波动;日本、德国和法国的R&D支出增长率变化趋势大体相似,均表现为先上升达到峰值后下降至0点,然后维持稳定状态的趋势,并且这三个国家在2012年的R&D支出同时表现出负增长现象。
由于各个国家经济、人口、社会发展程度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仅从R&D支出总额上比较不足以充分说明每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投入力度,为消除国家个体差异带来的不利,这里引入新的度量指标,即R&D支出占全年GDP百分比(后简称R&D支出占比)进一步分析。如图1中右图所示,2012年科技投入力度从强到弱依次是日本、德国、美国、法国、中国大陆,日本的R&D支出占比是中国大陆的1.69倍。2003年~2012年,中国大陆的R&D支出占比持续增长,从2003年的1.13%增至2012年的1.98%,但仍比其他四国中R&D支出占比最低的法国少了0.29个百分点。
进一步对比各国高新技术产业R&D支出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可知,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从2005年的362.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 491.5亿元,增幅达到311.45%,但与世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经济论文竞争力较强的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支出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仅为美国的8.5%,不足韩国的30%。
通过对各国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强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竞争力水平相对较弱,使得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着高新技术产品技术含量欠佳、内在创新匮乏、产品与技术服务推广动力不足等困难。因此,保持科技投入的高速增长,提高科技水平的质量,仍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经。
三、 R&D支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 变量选择。R&D支出作为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度量指标,对各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影响很大。为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提高我国R&D支出占比,本文综合Ricardo提出的R&D支出理论和赵喜仓等的研究,在考虑R&D活动和世界经济现实的基础上,选择R&D支出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以国家GDP、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海外直接投资总额、国内直接投资总额、R&D设备再分配风险、技术开发与应用等作为解释变量,从国际竞争比较视角研究影响R&D支出的因素。
模型中的6个基本解释变量分别衡量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活动和国家经济等方面;其中,国家GDP用于表示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情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用于测度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来的出口价值;海外直接投资总额和国内直接投资总额分别用于衡量一个国家获得的直接海外投资金额和国内投资金额;R&D设备再分配风险用于评估科技硬件基础改变带来的经济风险;技术与开发应用表示国家对技术与开发的支持程度。
2. 数据介绍。本文利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国际竞争力数据,选取2007年~2012年60个国家的7个指标数据构建实证模型,除去因个别年份数据缺失的国家后,最终进入模型的国家共有27个。
3. 模型建立。由于实证采用的数据兼具时间序列和个体差异的特性,符合面板数据的一般形式:
yi,t =αi+βxi,t+εi,t,i=1,…,N,t=1,…,T
其中i为横截面单位,t为时期,yi,t表示第i 个个体t时刻的观测值;αi表示第i个个体的固定效应,该变量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xi,t为解释变量,β为待估参数,这里假设其不随时间变化;ε表示随机误差。
为确定模型中是含有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对实证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J.A.Hausman,1978),即检验随机效应估计量βRE和固定效应估计量βW是否一致,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实证数据适用固定效应模型。根据Koenker提出的固定效应分位数回归模型一般形式:
Qyit(τ|xit)=αi+xitTβ(τ)+εi,t,i=1,…,N,t=1,…,T
这里τ表示分位数,其他变量含义保持不变。引入新的惩罚项■|αi|代替高斯惩罚,获得最终的实证分位回归模型:
■■■■wk?籽τk(y-αi-XTijβ(τk))+?姿■|αi|(1)
其中wk表示权重,用于控制q分位数{τ1,…,τq}对估计值αi的影响,ρτ(ε)=ε[τ-I(ε<0)]表示线性分段函数的损失函数。
4. 实证分析。本文采用STATA12.0对分位回归模型(1)进行建模,分别对τ=0.05,0.25,0.5,0.75和0.95的不同分位点构建回归方程,得到最后结果(见表1)。
从表1的分位回归结果看到,该模型在τ=0.95分位点的拟合度最高,但仍有两个变量未通过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从总体上看,模型中的变量R&D设备再分配风险的系数随分位点的提高存在明显的减小趋势,其他变量的系数则呈现先变大后减小或者先减小再变大的不同趋势。
对不同R&D支出水平的国家而言,影响R&D支出的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处于5%分位点的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海外直接投资总额和国内直接投资总额系数在0.05水平下显著,说明这三个变量对R&D支出总额具有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对于R&D支出水平较低的国家而言,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增加海外直接投资总额和海外直接投资占比是提高R&D支出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对处于25%分位点的国家,除继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之外,增加海外直接投资总额效果并不显著,反而降低国内直接投资总额在0.1显著水平下对增加R&D支出具有一定作用;对处于50%和75%分为点的国家而言,持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增加R&D支出效果显著;对R&D支出水平较高的国家,提高R&D支出的方法不再拘泥于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一种,降低R&D设备再分配风险,调整技术开发与应用程度,提升国家GDP收入都对R&D支出具有明显影响。
因此,通过分位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可知,对R&D支出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不同分位点的国家来说,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平均每增加0.36百万美元,R&D支出总额可以增加1百万美元;其次是海外直接投资总额,对R&D支出处于中下水平的国家,提高海外直接投资总额,调整国内外投资占比非常重要。当国家R&D支出水平已经比较高时,除以上两个因素外,改变技术发展硬件环境也将成为影响R&D支出的因素。
四、 结论
通过对2003年~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可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与国际其他国家差距甚远;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应着重优化科研资金投资占比、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新科技发展环境等,为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调整科技投资资金的数额和流向,发挥政府积极导向作用。
科技投资资金的数额和流向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影响十分显著,海外直接投资资金带来的不仅是劳动产值的提高,还有因挤出效应引发的本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抑制,因此只有合理把握国内外投资资金的比例才能将海外直接投资资金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故在此过程中政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要控制科研投入的成本和收益,调整科技投入资金的组成结构,同时也要保证科技投入资金的有效利用。
第二,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出口。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许多国家,与其他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逆差明显;如果从产业结构分布和地域布局着手分析,不难发现高新技术产业模式多呈现单一与地域化现象。因此,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是提升高新技术产科科技竞争力的着力点。
第三,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完善科技发展环境。当前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高科技技术竞争,而技术之争则体现在人才竞争上。企业作为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载体,在挖掘人才、存续人力资本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科技竞争力,进一步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科技竞争力产生影响。所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产业内企业从业者的科技素质,包括生产技能和科研水平,在一定条件下注重从国外引进优秀的人才,培养企业内部优质人力资本。同时,国家层面需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比如全面提升科技教育水平、完善法律体系、扶持科研机构、创立高新基地等。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随着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会发生显著提高。因此,增加海外投资资金和占比、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优化科技发展和应用环境,发挥政府积极调控作用不仅是提高科技投入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新经济形态下发挥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
[1] 陈柯.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优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2):15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