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音乐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一直以来,我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以趣引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我经常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法上下功夫。
1、教材趣味化
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如:《手指歌》原来五段歌词最后两小节的节奏都是┃××┃×-┃,就显得很枯燥,经过改编,我就增加了四分、八分、十六分等节奏,如“妈妈洗衣服┃哗-┃哗-┃”;“姐姐拍皮球┃嘭嘭嘭嘭嘭┃嘭嘭嘭┃”等,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唱歌,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设计趣味化
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本文转载自
孩子们随着老师简练和游戏性的语言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在音乐意境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音乐,而且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有趣味。
3、教法趣味化
“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二、以情育情: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我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我接触过的人都说我非常爱笑,确实我是个很快乐的人,尤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在事业、孩子和生活中总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风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每一次音乐活动前,我对教材都要做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领会每首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如:在《娃娃家》这首歌,我就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达的自豪、温柔、高兴、自信等几种感情。由于我对教材的感情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将这些感情充分表现在其中,所以使一首简单的歌曲有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使一首较为平淡的歌曲显得耐人寻味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老师说轻就轻、说响就响,通过反复练唱来把这些要求强化下来,那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三、以新带新
奥尔夫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作为老师,就要做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掘者、引导者。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我注意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来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当孩子们会唱后,我就问孩子们:“怎样才能把这首歌唱好呢?”有的孩子主张,第一段要唱得快,因为小乌鸦急急忙忙赶回家啊;第二段要唱得慢点,因为小乌鸦的妈妈年纪大,小乌鸦呀要一口一口地喂妈妈,所以这部分要唱得慢些,要唱出小乌鸦很喜欢妈妈,小心地喂着妈妈。这首歌我就是根据他们的构思引导他们进行表演的。在充满稚气的童声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愉快的情绪中我也给以技能技巧上的指导,如发生、咬字、口形方面的指导、示范,但这些指导的目的是让幼儿更好地按自己的意愿表达音乐。
其次,我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也有利于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如针对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创编时需要的有关生活经验等事先在其它活动中进行准备,以便幼儿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的要求和创造的乐趣上。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强调本土化,即从儿童熟悉的语言、文化、环境出发,发掘音乐教育资源,丰富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农村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创作出了许多喜闻乐见、流传甚广的民间音乐、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热爱。尤其是在民间传统节日,人们更是通过扭秧歌、打腰鼓、跑旱船、吹唢呐等形式,载歌载舞来表达对欢乐吉祥的幸福生活的赞美。在这种欢乐的节庆中,儿童受染于其中,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民间艺术启蒙,更为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引入到农村幼儿园教育中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在于,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在丰富幼儿感性经验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纲要》的这一基本精神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了音乐的“原本性”。因而,在农村幼儿园开展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村幼儿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的公益事业。在农村幼儿园开展奥尔夫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受到本土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于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文章以山西原平某农村幼儿园大班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为例,探讨实施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二、农村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一)农村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材料的准备形式
多样的图谱、丰富的乐器等是奥尔夫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谱、乐器的运用不仅使幼儿的音乐活动变得轻松、有趣,而且,可以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幼儿理解音乐活动的内容,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使幼儿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反思:反映幼儿生活的直观形象的图谱,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乐曲的结构,而且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简单的乐器,也给幼儿的音乐活动带来无限的乐趣和活力。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强调创造性,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利用农村的日常材料,与家长、幼儿一起制作图谱或乐器,如用葫芦做摇筒、用木片做响板等,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二)农村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乐曲的选择
音乐的选择是实施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奥尔夫音乐教育注重本土音乐的开发,教师在选择奥尔夫音乐时,结合本土音乐的素材,不仅可以通过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使幼儿感受乡土音乐带来的愉悦,又可以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反思:教师在保持本土风俗完整,又尊重奥尔夫音乐特点的前提下,引导幼儿体验了传统特色音乐“凤秧歌”。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中引入本土音乐,可以使幼儿感受本土音乐之美,体验蕴藏于本土音乐中的浓厚的乡土气息。这不仅丰富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也使幼儿在感受本土音乐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幼儿热爱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三)农村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组织的要领
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具有游戏的性质,强调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幼儿天生具有艺术敏感性,尤其喜欢自由表现音乐的节奏美、韵律美。因而,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大胆发挥想象力,运用表情、语言、动作等形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爱。反思:在基于幼儿生活经验的音乐活动“过山坡”中,教师引导幼儿积极表达不同情境中上坡、下坡的感受,并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种感受,使幼儿的创造基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这既有利于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又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在愉快的音乐活动中,幼儿的音乐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等都得到了发展。
三、农村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实施的建议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奥尔夫音乐教师培训活动
学前教育“国十条”的颁布,迎来了农村幼儿园发展的春天。“国培”“省培”的行动计划,为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提供了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根据农村幼儿园开展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的需求,采取集中培训、脱产培训、送培下乡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村幼儿园教师提升艺术教育素养。同时,也可以组织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寒暑假送教下乡,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的艺术培训,还可以号召高校学前专业的学生,到农村幼儿园顶岗支教等。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开展艺术教育的能力,而且,活力四射的大学生也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带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农村幼儿园开展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发掘农村本土资源,开展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强调“原本性”,注重儿童的生活体验。而“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清澈的小河,土地上爬来爬去的小动物,天空中飞翔的小鸟,田间的种子、葫芦、谷物等,都可以作为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的材料。而广大农民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创作出的民歌、民谣等,以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欢庆民间传统节日的扭秧歌、敲锣鼓、舞狮子等,也是开展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的绝好材料。
(三)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丰富农村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
1.培养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
为了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可以着重加强节奏的训练。因为节奏训练是通过唱、听及相关乐器的使用来进行的,这样在让幼儿实际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节奏快慢的变化,让他们产生一定的兴奋,从而来激发他们潜在的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在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的时候,还能相应地锻炼他们的听力,使得他们的音乐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
2.有利于开发和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
在对幼儿们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主要是让孩子对教师的表演进行模仿,这样不仅使得孩子们的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还可能由于模仿的不到位而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当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音乐节奏教育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的方法来让他们进行音乐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让孩子们都参与到其中,同时还能让他们的思维不受到任何的限制,这样就能充分地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加强孩子们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认识,还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培养他们在音乐学习上的创新力,这对于他们将来的音乐学习将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对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节奏培养分析
1.小班幼儿。
在对幼儿园的小班进行音乐节奏培养的时候,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要让孩子们尽可能地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进行音乐节奏的学习。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大多在3~4岁之间,他们在认识事物和学习事物方面的能力比较差,而在进行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的活动时,大多是靠自己的直觉进行的。因此,在对这个阶段的幼儿进行音乐节奏培养的时候,应该将简单易懂的小节奏音乐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这样让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能够更加容易,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2.中班幼儿。
在对幼儿园的中班进行音乐节奏培养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游戏来加强对他们的节奏教育。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思维方式已经有了初步的形象思维,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当老师们运用拍手或者是拍腿等具有节奏性的肢体动作来进行节奏教学的时候,能够让他们更加容易地掌握这种教学节奏。
3.大班幼儿。
在对幼儿园的大班进行音乐节奏教学的时候,采用创作教学的方法更为合理。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已经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学习模仿,这时候对他们采用创作教学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节奏教学,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创作自信心,同时还能使他们对创作产生渴望,从而为他们将来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幼儿节奏感的培养途径
1.激发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
如果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音乐节奏教育的时候内容比较枯燥,教学方式比较乏味,那么幼儿就会在心里抵触对音乐节奏的学习,这样对他们今后的音乐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节奏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小游戏或者是非常可爱的道具来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在尽可能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完成节奏的训练内容。与此同时,对于孩子们优秀的表现,教师要及时给予赞扬和肯定,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2.运用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丽和人道主义最美妙、精细的手段……”。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也是人们抒感的方式。用音乐愉悦生活,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有集中注意﹑激发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像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慧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能给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
音乐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对幼儿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幼儿音乐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意义深远的新型课题。“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它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体验﹑表现“美”的内涵,从而使幼儿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之美”。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和体会音乐之“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所以,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任教内容和任教方法这两个方面:
一、任教内容方面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一般都侧重于对幼儿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当然,教师对幼儿的技能培训在教学实践中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教育中需要突出如何让幼儿在潜在的美感中体会到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以及乐曲的整体结构。培养他们把美感辐射到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去。使审美教育在循环反复中得以提高和发展。从而提高幼儿的心理审美素质。例如:演奏《泉水叮咚响》时,一般来讲教师主要注重孩子如何去唱好这首歌曲,而没有依靠让孩子体会曲目的音调、节奏来吸引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而我则用一个水壶装上水放到教桌上,再用吸管吸上水,从很高的位置往水壶里滴水。同时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仔细去聆听水壶里发出的”叮咚”声,引导他们去想像这个声音发出时歌曲里面的环境,声音之间的和音符,然后再叫他们去模仿这个声音,去幻想在这个幽静的环境之下音乐所辐射出的内涵和潜在的微妙感觉……这样会使教育内容更丰富、得体。
二、在教育方法方面
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模仿性成分太多﹑教具的陈旧﹑教材内容呆板等问题上。
1.模仿性成分太多。包括音乐题材,表演的动作,游戏的主体内容等。很多教师都是复制原有的音乐游戏,而且在教导的方法上都是按照原来的基本要求去实施和开展。比如按照教材里的所有内容原本的予以辅导或者大量模仿别人的教材,这样取得的效果是不明显的。
2.教具的陈旧。教具就像教师手里的魔术棒。如果发挥的淋漓尽致则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则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选择具有生动、新颖对孩子具有吸引力的教具将对音乐教育的的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教材内容呆板。幼儿对新鲜事物较感兴趣。如果教材内容呆板,孩子们会表现出的漠不关心的样子和淡然情绪。这种模式会削弱幼儿对音乐的探索性和创作性。因此,在教材的内容上下功夫也是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针对现在音乐教育的状况,结合自己多年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一些探索、实践和经验,大胆思考、改变教育思维与模式,旨在通过音乐教育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健全他们的启蒙思维。让“音乐”成为儿童生活的灵魂。那么,幼儿有什么样生理特点?我们又该如何针对幼儿的生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呢?这是开展幼儿教育是否成功的核心内容.根据幼儿的的生理特点和个性,以及对幼儿教育的见解,综合自己的实践经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剖析如下:
(一)以幼儿对新生事物具有“趣味性”的特点,采取“以趣引趣”的教育方法
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幼儿从事活动的内在力量。因此,我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激情及动力。主要在体现于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化三个方面:
1.教材趣味化。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旋律,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的教材。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同时根据相关的题材加以改编,体现生动、活泼、趣味性。如歌词“汽车”演变成“汽车,嘟嘟嘟”;“流水”演变成“流水,哗哗哗”又如歌曲《走路》,小兔走路蹦蹦跳跳,“蹦蹦跳跳”的旋律平行,节奏短促跳跃,表现小白兔跳的生活特点;小花猫走路静悄悄,“静悄悄”旋律下行,渐渐减弱,表现小花猫的生活习性。这样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些动物的动作特征。比喻贴切、生动有趣。孩子易记、易学、易懂,适合幼儿的兴趣爱好。
2.设计趣味化。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陌生的主题走向一个熟悉的、感知的、进程性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中不仅让孩子感受音乐,而且让孩子表现对音乐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音乐活动顺利有序的进行。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音乐活动的趣味性。比如教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时,我自己充当孩子们的妈妈,让孩子们充当歌曲里的那个孩子,在唱歌的过程中我用双臂去和孩子们拥抱……把亲情和故事的情节化为一体,把这首歌曲设计成一个动人的故事。而且根据故事的气氛引导孩子的表情,从而把教材设计得趣味化、条理化、结构化。
3.教法趣味化。“好奇”是幼儿的心里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与此同时他们也善于用”形象”的思维去对”好奇”的事物加以思考、想像、揣摩。我利用这两个特征抓住幼儿的心理把音乐题材的内容变得“好奇和形象”,充满艺术色彩。我把同样的题材“趣味”化之后变得引人入胜,新奇和形象﹑生动。幼儿便于接受并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我对这个方法体会尤为深刻。比如教孩子们做“猫和老鼠”的音乐游戏。我用相应的乐器作背景,用道具比作猫和老鼠,再结合动画片《猫和老鼠》的内容,让孩子去想老鼠本来怕猫的,为什么猫老是被老鼠弄得晕头转向?让他们去模仿猫和老鼠的动作,用自己的形象来融入到这个游戏中去,利用他们”好奇”的心理把音乐游戏推向一个新的。
(二)以幼儿情感化为特点,采取“以情动情”的教育方法
达尔克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对音乐教育的重点应该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么利用音乐感受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呢?我得出的经验是由“情”转变成“爱”。只有用“情”去打动幼儿;以“爱”去温暖孩子;用强大的感染力去体贴他们;用微笑去抚慰他们,他们才会在“爱”的情感氛围下茁壮成长。
另外还应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情感、气质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以自己在审美欣赏中的情感表现出感染力。另外教师对音乐也要有敏感性,具有善于发现、捕捉、审美的能力。教师加强与幼儿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采用以“情”动“情”的教育方法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形体训练《花儿笑》进行时,我让孩子意识到眼前就是一片花丛,然后再引导孩子们一起表现出惊奇、喜爱,然后想去闻花的香味,也想去摘美丽的花朵,又怕别人看见的表情。但又要让孩子们知道假如去摘花的话则是损坏自然的一种不良行为。让幼儿从心里变化中和老师一起去体会、寻找、去看、去闻、去摘然而又没有去摘等一系列动作化情感。同时在语言、体会、表现都恰到好处时结合题材,把情感融入到每一个细节的音乐活动中去,让幼儿在情感的底蕴中去领会每个动作的情感内涵。
还有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的同时让幼儿和音乐产生共鸣。如乐曲《欢乐的牧童》,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去体验牧童欢乐的心情与感受,还要让他们联想到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空,引导幼儿去体会和感受草原的美丽。描述时要有激情,形象的表现高兴的动态细节,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情感体验,情感的表达会逐步的变得细腻、深刻。
(三)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教育的又一特点,采取以“乐”为教的教育方法
音乐艺术有娱乐的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音乐娱乐性的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乐中学习、在快乐的气氛中体验生活。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引导幼儿在愉快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之中受到教育。以“乐”为教的教育方法促使幼儿变得活泼、开朗,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四)幼儿具有潜在创造力的特点,采用“以新带新”的教育方法
奥尔夫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教师是幼儿创造力的挖掘者。因此,我较注意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来创造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比如改变歌曲的格调。本来用小提琴演奏的曲目,我用钢琴来演奏。改变了原有的格调,再结合教具,采用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发掘音乐活动中幼儿的潜在思维和创造力。比如和孩子们做《乌鸦喝水》的音乐游戏时,我把《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的内容用简短的歌词和轻快、明亮的的歌调编写成一首儿歌。再用相应的教具来让孩子加入到乌鸦喝水的音乐游戏活动中去,根据这个故事的构思引导他们去表演,使孩子们在轻松而快乐和充满稚气的童声环境中动动脑筋,开发潜在的智慧和创造力。其次,也根据这个故事的内容让孩子去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让他们自己去唱,去演。这就需要教师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善于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鼓励和培养孩子们如何去创新。以”以新带新”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超级秘书网
(五)针对幼儿的个性和优势采取”因人施教”和”灵活运用”的方法
每个幼儿会因成长的环境差异而产生不同的个性,不同个性的幼儿对音乐的领会和敏感程度是有差别的。因此,针对个性不同的幼儿采取”因人施教”和灵活运用”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使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人。
2.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它们的艺术潜能。而且不可以整齐划一。
3.积极发挥教师的的指导作用,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音乐能力;教育研究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引发人们重新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能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换句话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只有在学前专业音乐教学中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未来的幼儿教师们掌握更新的音乐理论和实践技能。
一、音乐教育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不考虑幼儿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没有给孩子思维、想象、理解、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活动逐渐失去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孩子就显得茫然失措。
如何解决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这一普遍现象,是我们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性在每个孩子的自然本性中都存在,人的音乐才能高低取决于内在的音乐性有没有被充分地发掘出来。我们身边的无数事实也充分证明了人的音乐能力,尤其是早期儿童音乐能力的普遍存在。儿童对音乐的领悟能力、接受能力、表现能力都明显超过成人。为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从过去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到如今加强技能方面的培养,作了重大的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教学模式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音乐教育专业是一对一的授课模式,而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成本上却无法做到。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是我们针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教学的新尝试,采用的方法是有分有合,用小组“合”的方法解决共性问题,用个别“分”的方法解决个性问题、因人施教,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一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教学效果显著。只有幼儿教师的音乐能力加强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
二、音乐教育要注重“音乐欣赏”教育
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欣赏能力、表演技能、创作技能三个方面。音乐欣赏能力又可以分解为对音乐音响的整体感知能力、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能力。我们在一些幼儿教师开设的公开课中发现,幼儿教师往往只重视技能训练,在制定音乐教育目标时,也往往是单一的技能目标,只要孩子会唱会跳了,就认为目的达到了。如果没学会,就一遍又一遍地训练,直到学会为止,结果却忽视了对孩子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这种状况尽管有所改变,但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以唱唱跳跳为主。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技术陶冶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应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说道:“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审美情感教育,这种目标是通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来达到的。”以上理论说明了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幼儿教师牢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主动积极地去“听”,音乐是带领孩子步人音乐天地的首要条件。当然,音乐技能课与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它们都是为了完成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学前儿童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得到发展。
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从大体上看,不外乎歌唱、欣赏和韵律活动这三类,但是每一类活动又可以演变出十分丰富的教育形式,例如,唱歌活动可以和语言、节奏、律动、舞蹈相结合;音乐欣赏可以和情境创设与戏剧表演、情感体验、想象与绘画、主题旋律的演唱和节奏乐演奏,以及自由的舞蹈动作创编等相结合;同时,可以将音乐游戏贯穿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可以使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全面的展现、锻炼、培养和提高。
三、音乐教育要研究教育对象
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必须对每一个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十分细致深人的观察、记录和分类,熟悉每一个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感受和记忆、表现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以满足学生在音乐能力方面的不同发展和需求,切实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提高与发展。如,有的学生歌唱的音准不是太好,但是节奏感不错,那么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通过舞蹈、律动等节奏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舞蹈能力,鼓励她们大胆地展现自己在这一方面的音乐天分。又比如,有的学生嗓音条件不好,不适合歌唱,那么教师就鼓励他学习乐器、键盘等。总之,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在音乐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积累成功的经验,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音乐。并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对歌唱、跳舞、弹琴、欣赏等音乐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在音乐活动过程中主动学习、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