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系毕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系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外语系网页),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5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3.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4.论文提纲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5.参考文献
6.研究进度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系部审查意见:
初识恩师钱敏先生是在三年前的初夏,我还记得那天外面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先生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手中拿着一把雨伞。也正是在那一天,钱先生表扬了我的本科论文,并且答应帮我修改,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自那之后,我就正式成为了钱先生的学生。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到硕士期间的第二年终我已完成数学内容的论文四篇。鉴于此,先生在和我多次商量之后为我作了一个规划,即(一)四年完成硕博连续,(二)研究方向定在跨学科领域,即跨数学、化学与生物等学科。
在钱先生指导我的三年时间里,他不仅帮助我找到了研究方向,踏上了跨学科研究之路,而且,还以不断的肯定和鼓励让我树立了信心。因为随机过程理论在现代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和生物化学系统建模上的应用方面的研究是探索性的,我自己要做许多探索性的学习,而钱先生总是能够凭借多年的研究经验敏锐地告诉我做什么是有前景的,而做什么可能是无用功,从而让我的科研工作深入而又有效率。
不仅如此,钱先生也用他高尚的人格在一直感染着我。钱先生生活极其朴素,却总是能体谅学生经济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先生指导我完全是尽义务,而在这三年期间,他还一直从自己为数不多的科研基金中拨出相当部分,在经济上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每当钱先生以81岁的高龄围坐在学生中间,和大家讨论甚至是激烈地争论问题时,我总是很感动。先生那种对生活和科研的热情,将一直激励着我;我
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能够不辜负先生的厚望,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断前行。
蒋达权老师从2003年秋季就开始指导我写作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我的研究生导师之一,蒋老师已经指导我作科研达四年之久。应该说,是蒋老师带领我踏进了科研的大门,并且给了我非常细致的指导;正是在他的指导下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得以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上。2005年秋季,蒋老师远赴德国进修,在这之前,他把我介绍给了钱敏先生。在他2006年底回国之后,我们又一起写了有两篇论文。蒋老师扎实的数学功底和细致认真的作风,也深深的影响着我。
陈大岳老师作为我的博士生导师,在我硕博连续这四年中,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我经常会有很多的事务性手续要麻烦他,而他总是那么地平易近人,不厌其烦的回答我的问题,关心我生活和科研的近况。对此我深表感谢。
其次,我还要特别感谢的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应用数学系的的钱纮教授,正是在2006年夏天参加完钱教授的《生物数学》课后,我才正式开始进入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在那之后,我经常要通过电子邮件请教他问题,其中有一些是很幼稚,很初级的,但是钱教授总是耐心的回答我的问题。这篇博士论文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在阅读钱教授的论文时产生的想法,受到的启发;甚至还有一些就是钱教授直接提供给我的科研题目。特别地,本论文的第七章就是和钱敏先生以及钱纮教授一起合作完成的。
当然我还要非常非常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在退休之后就到北京来陪伴和照顾我,正是他们的支持使我的博士期间的学习更加顺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对子女的付出都是博大而无私的。今年是我父母六十岁的生日,我谨以这篇博士论文作为献给他们六十大寿的礼物,希望他们能够喜欢。
我还要感谢数学学院系统生物学讨论班的各位老师同学,特别是钱敏平老师,刘旭峰老师和邓明华老师等。
我还要感谢所有曾审阅过我的投稿论文的审稿人,每一次的审稿意见都会使我的论文增色不少,从中受益匪浅。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从2005年设立至今,已评选了三届。该奖项已经成为祖国关爱自费留学生的知名品牌,受到国内外权威媒体和有关人士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誉。
广大自费留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进一步加强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弘扬优秀自费留学人员奋力拼搏的精神,本刊从2006年第1期开始,向广大读者介绍部分获奖者。同时近期我们又开辟了“我的自费留学经历”专题,真诚欢迎更多的自费留学生将你们留学中的酸甜苦辣与心得写给我们。
本栏目联系电话:010-62257722转208
传真:010-62252501
电子信箱:baiyu48@sina.com
叶海涛,2003年获奖者,留学英国。现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纳米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与劳斯莱斯公司(Rolls-Royce plc)合作共同研发飞机引擎内部的高温功率放大器。1998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曾获得“好来西”企业奖学金、首届美国联合科技公司(UTC)容闳科技教育奖。2000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硕士毕业,获新加坡Tan Chin Tuan国际交流奖学金及李氏基金(Lee Foundation)。2004年英国伦敦大学博士毕业,主要专业方向为金刚石由子学及纳米器件2004~2005年被聘为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国际研究员,从事单晶金刚石场效应管的研发。现已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0多篇及国际会议论文40多篇,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专题报告。在攻读博士期间,连续三年荣获英国大学校长委员会颁发的海外研究生奖学金(ORS)、英国EPSRC奖学金和香港王宽成奖学金(KCWong),并被吸收为英国材料学会(IOM3)(2000年)、英国物理学会(10P)(2001年)及英国电子工程师学会(IEE)的会员,(2003年、2006)年当选为旅英中国工程师协会的理事,并应邀成为以色列国家科学基金委的特约评审人。
而立之年的叶海涛表示:“一定不会辜负祖国的期望,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份工作,心系祖国,愿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谢向华,2004年获奖者,留学英国。2000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9月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一年后顺利完成“高级计算科学”课程,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11月开始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媒体计算科研小组攻读博士学位,同时担任“研究助理”一职从事科研工作。2006年3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自2006年2月起,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计算机系做博士后,从事一项由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资助的旨在开发帮助盲人和视力严重损伤的病人与外界交互的计算机认知系统的研究项目(CASBliP)。其研究主要为立体计算机视觉系统,动态曲线分割模型,计算机材质分析,自动缺陷识别和医学图像。他在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处理领域的国际性刊物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10多篇论文。2004年,应美国玛柯尼医疗系统(Marconi Medical System,Inc.)苏里博士的邀请,在《医学图像分析手册高级图形分割与图像注册模型》一书中撰写章节――“区域支持的几何彩色动态曲线分割模型”。谢向华现参与《材质分析手册》一书的编撰工作,该书将于2007年出版。2006年初,他与默曼迪博士的PRINS研究方案得到了英国Levelhulm研究基金会为期两年的资助。他现担任多个国际性学术期刊的评委,并是英国“医学图像分析与认知”年会等多个国际性学术协会的会员。谢向华认为,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是祖国对自己在海外多年努力学习的莫大鼓励与肯定,同时也让所有海外的莘莘学子看到祖国对于他们的重视与厚望。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他将继续努力学习尖端技术,为祖国将来的科技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姚小军,2004年获奖者,留学法国,研究方向为化学信息学。1994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2002年1月获“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中法协会信息科学奖学金”资助,作为兰州大学与巴黎第七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赴法国留学,师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ITODYS研究所化学信息学和分子模型实验室主任范波涛教授和兰州大学胡之德教授。在范教授和胡教授的共同指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新的机器学习算法在QSAR/QSPR中的应用;(2)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他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并被多次引用,所做的工作曾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介绍,得到了同行的广泛好评。留学法国期间,曾获得2002年“法国华人青年企业家协会”教育基金会第二届“优秀中国留学人员奖”和2004年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以及2005年“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中法协会信息科学奖”。2004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学位后,姚小军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决定回到兰州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奖后,他深深地感谢国家对海外留学生的关心和支持。他表示将会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更好地报效国家。
[关键词]:生物生产系统学 人才培养模式 启示
纵观日本教育史上的重大改革,大体可概括为三次:第一次是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其重点是提倡普及全民教育,极大地降低了文盲率;第二次是日本政府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将学校体系确定为6、3、3、4制(即小学6年,初、高中各3年,大学4年),而且首次将国民义务教育延长至9年,从而使初中教育得到普及;第三次是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以及整建的基本措施》的咨询报告,全面改革教育制度,强调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科技立国的需要,把教育重点转向了培养有个性和创造能力的高级人才,其核心是推动终身教育政策。总之,日本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灵活变化以及持续平稳发展的过程。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突破以往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轻视非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格局,更好地发挥高校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日本也和中国一样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本科课程改革。以非专业性的一般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而带动整个本科教育的改革。通过改革,日本大多数高校的本科课程已实现了教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一体化。在教养教育的实施上,主要以全校各专业学部共同负责制取代原先地位较低的教养部,这样做既提高了大学的自主性,也促进了“大学教育个性化”的改革。
笔者在日本四国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国立大学法人爱媛大学农学部作访问学者期间,有幸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日本农业高等教育及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感兴趣的问题,尤其是对该校生物生产系统学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专门请教了一些专家学者和友好人士进行解读,收获颇多。深感日本爱媛大学农学部生物生产系统学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校乃至国内其他兄弟院校的相似专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注重开阔视野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接触专业较早
日本大学的学士培养目标很明确,即培养通识性、复合型人才,不强调专业,只讲学群门类,如自然科学、理工、人文,医学、体育、艺术等大类。爱媛大学农学部的教育理念和目的是:基于对生命现象以及循环、更新概念的理解,学习与生物生产技术的开发和传播、生物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环境保全和创新等有关的高等专业知识、技术;解决地区社会和国际社会上关于食品、资源、环境的各种问题;以培养能为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循环型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为教育理念。爱媛大学农学部共设7个系,系下再分为若干研究室。其中生物生产系统学系共分为10个研究室(作物学、果树学、柑橘学、蔬菜花卉学、花卉育种学、畜产学、植物病理学、环境昆虫学、分子生物资源学、土壤肥料学),学制均为四年。学生的履修方案(即人才培养方案)如表1和表2。
从中可以看出,一年级学生主要以通识教育(即公共课程)为主,课程设置包括教养类(占52.4%)、基础类(占45.2%)和专业公共课(占2.4%)。特点之一是重视专业教育。新生的人文类研讨课和初级培训课程由农学部开设,通过教师介绍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以及进展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教育,培养科学研究必需具备的基本态度,并尽可能地让学生早些了解农学部的专业设置全貌。特点之二是外语学习,主兼修并举。除主修英语外,还兼修一门其它外国语,如德语、汉语、法语等。这对扩大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也有重要的作用。特点之三是科学基础课少而精。基础类的科学基础课程,除了解析学入门和统计学入门必修以外,其它四门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三门。特点之四是实践活动开展早。一年级暑期在附属农场完成一个单位学分的“生物资源科学实习A+生物资源科学实习B”(共计4天),通过观摩学习果树修剪、人工除草、打扫畜舍等简单的农事活动,培养专业兴趣;与此类似的还有二年级上学期的“生物资源科学实习ⅡA、ⅡB、ⅡC……ⅡG”,实习内容涵盖了农学部的7个系(生物生产系、设施生产系、资源与环境政策系、应用生命化学系、森林资源学系、地域环境工学系和生物环境保全系);实习方式主要以参观见习社会上的一些相关设施为主,例如水库、污水处理厂等,学生可根据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两门,在完成实习报告后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二、专业课目设置宽泛,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农学部的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开始第一次专业分属(即分属于各个系,类似于我们国内高等农业院校的农科学生在完成大类培养之后的专业分流),分属的主要依据是之前的成绩,并且经过教授会讨论决定,未按照规定修完学分的学生不能参加此次分属,等待三年级上学期的第二次机会。进入到生物生产系统学系的学生再依据个人成绩和意愿申请进入到各个研究室,继续修满毕业所需要的专业课程学分(必修课28学分,选修课42学分)。
表2是该系学生二年级下学期以后的专业课程和实习的安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设置的课程几乎涉及到整个大农科内容,除了理论课以外,实验和实习占了很大比例。而相关的实验课及实习安排都在三年级全年进行(春季4月~次年1月末或2月初,暑假除外),其中实验课的时间安排是按照课程门数做循环式进行,例如作物保护学实验(植物病理学和环境昆虫学)和畜产学实验均从4月开始(每周2下午),每门课程隔周安排时间,一直持续到次年1月下旬。
农业生产管理学实习的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均在每周一(全天制)进行,地点是在学校的附属农场。实习内容很丰富,例如果树(柑橘、桃、柿、葡萄等)的嫁接、套袋;水稻移栽、收获、品质检查以及稻米食味测试;蔬菜(洋葱、蚕豆、马铃薯等)定植、栽培管理及收获;花卉扦插;土壤调查及分析;农场生物多样性调查等。教员根据学生每次提交的实习报告或者作业以及出勤情况等评判是否给予学分;实习带给学生新鲜感和趣味性,同时也锻炼动手能力。
课程和实践的“综合化”,对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有益的,而且这也是加强学际领域研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而且,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有利于连续对作物和动物进行关于其生活史、生长发育规律等的观察,了解各种农事活动的意义和操作要领,锻炼动手能力。
三、研究室实行教师负责制,重视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培养
日本教育向来提倡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经济的出现与日本发展战略的变化对大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日本教育审议会1996年发表的《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的报告,要求日本要彻底改变教育“培养以死记硬背为中心的缺乏主见与创造性能力的、没有个性的模式化人才”的状况,强调把“创造性”当作个人在“今后急剧变化的社会里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大学审议会在1998年的报告里更明确地指出:“今后日本各个方面的体系都要进行大的转变,由过去的追赶型体系转变为能独立于世界前列、开拓新纪元的体系,基于目前状况和对未来的展望,今后高等教育方面,要从中等教育阶段旨在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为基础,转为着重培养学生的课题探索能力”。可见,日本正在进行的重视培养大学生探索性和创造能力的高等教育改革,是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社会变革为背景的。从客观上说,这一改革的努力从根本上反映了知识经济的本质特点,对日本社会和高等教育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日本大学里的基层科研组织是研究室或实验室,实行教师负责制。爱媛大学农学部的学生,从四年级开始正式进入到各个研究室,在完成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中将受到教授在学术思想和科学研究素质等方面的严格训练。有趣的是,教师拟定出研究题目后,学生从中选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即可开始最基本的基础训练,并没有开题答辩的过程。学生们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对问题提出假设;对观察、实验的结果详细记录并以图像、表格等方式进行归纳,再提出进一步要探索的问题……如此反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此外,研究室每周各有一次“研讨会(Seminars)”和“课外阅读与讨论”,教师和三年级以上的本科生以及硕士生、博士生都要参加;参加汇报的学生将近期的研究进展(观察结果、疑问以及下一步计划等)或者阅读过的相关文献资料做详细讲解后,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日本要求的大学生六大能力之一。被学界称为“席明纳教育模式”的研讨式、开放性教育模式对训练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目前在国内高校研究生教育以及专业研究机构中开展得较为普遍,但在大学本科中尚显不足,今后还应该尽可能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
四、结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此次学术访问中的交流和考察,爱媛大学农学部生物生产系统学系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注重拓宽专业领域、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些经验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不仅可以在学生交换培养,人才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还可以在类似专业体系的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中不断完善我们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崔贞林.中日教育思想与改革之比较[J].东疆学刊,1999,16(4).
[2]何奎.日本大学教育的现状、改革及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4).
[3]尹秀艳,李胜,高俊霞等.日本大学教育情况考察报告[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4).
[4]郭波.日本大学教育情况及对我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0,23(3).
[5]李昕.个性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8,(11).
教师应通过科研实践丰富深化自己,把握学科最新动态,把科学研究的精神、态度和方法带到教学过程中去,根据创造性思想和第一手科研材料进行讲授,才能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著名教育家雅斯贝斯说,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2]。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说:“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3]。”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
纵观化学专业大学生有机化学学习可以分为3个阶段: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实验的学习这个阶段是培养有机化学学习兴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能的重要阶段。我们常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一门功课感兴趣,学生就愿意思考、愿意探索,凡事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会发现问题,而创新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新颖度、重要性是创新性大小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发现问题并对问题感兴趣呢?对于初学的学生应该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个人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对所授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如有机化学的章节安排一般是根据官能团的分类,依照氧化态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各章知识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学习后面知识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前面的知识,因此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在变化的情景中对比分析并加以应用,从而实现掌握新知识的对比迁移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烯烃迁移炔烃和二烯烃,芳香烃迁移杂环化合物,卤代烃迁移醇和醚,醛酮迁移羧酸衍生物,醛、酮和醇迁移到糖等。此外,在教学中要通过问题式的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辨能力。如讲授Claisen酯缩合反应时,根据反应机理可提出如下问题:(1)哪一步反应推进平衡右移?酸的作用是什么?(2)含有1个α-氢的酯缩合反应能否得到Claisen酯缩合产物?(3)该反应用氢氧化钠、甲醇钠做碱可以吗?(4)为什么在酯缩合反应中,一般得不到二酰基或三酰基化合物?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发散性问题去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演绎推理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由于化学这门学科来源于实验,每一个反应及其进展都可找到原始文献,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习惯,通过文献的查阅,一方面更深刻地掌握具体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通过文献的阅读,借鉴大师的科研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新知识的引入,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将科研热点引入课堂既可丰富所学知识,又可通过热点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如2010年3位科学家RichardHeck,Ei-ichiNegishi,AkiraSuzuki因发现Heckreaction,Negishireaction和Suzukireaction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3个反应在教课书上没有,但又是科研热点,因此教师可以布置文献查阅的任务,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知识,然后集中讨论。在实验课教学中,首先要精选实验,通过选定实验给学生完整的有机实验知识,同时通过典型的合成实验训练动手能力,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共同精心研究实验遇到的问题,达到实验内容科学、先进、合理和适用。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教师在教学中适度引进一些新的实验技术,如:相转移催化技术、光化学技术、电化学技术、超声波光学技术、微波化学技术等。同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开展研究性教学实验。如在1-溴丁烷的制备中发现有2-溴丁烷产生,那么2-溴丁烷是如何产生的,它的生成机理是什么,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分析生成的原因,然后设计实验去证明自己的推理。像这样的案例,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问题,得到有价值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受到了研究方法的训练,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的专业系列选修课(包括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习这一阶段参与的学生主要是对有机化学感兴趣,如果第一阶段的学习没有做好,这一阶段参与的学生就会很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超过2/3的学生进行了该阶段的学习。通过该阶段专业系列选修课的学习,可以系统、延伸、拓展、深化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水平。以大学生课外创新性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创新能力课外科技活动作为一种探索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等特点,能够较为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学生往往能够自发地去查阅相关资料,有利于将课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求解,这就促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可以说,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切入点和重要途径。但是课外科技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科研课题、固定的实验场所和学校经费的投入,而且要有专门的教师负责。我校从2005级本科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选择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一对一负责优秀的本科生,本科生与教师的关系如同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这项举措极大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由于人数限制,有好多学生没有这样的机会。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求知欲,有机团队的教师每人都带了十几名本科生,他们放弃了寒暑假的休息时间,把自己的课余时间全部投入到课外科技活动中。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寒假进入实验室,一直延续到大四的毕业论文。在最初的寒假期间,往往是跟着高年级的学生完成课题,在此期间,不仅要学会一些大型仪器的操作,熟悉课题的基本流程,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思维习惯。从大二暑假开始,学生独立或组成小组介入自己的研究课题,可申请学院或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目前已完成一项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题,还有两项正在进行中)。在此期间,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创造良好的科研、学习气氛,同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百折不挠、踏踏实实、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经过近几年创新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我系学生不仅学风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明显加强,许多学生参与的课题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多篇。同时考取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数量也逐年增加,在研究生面试中得到了较好的评价。在最近3年举办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山西省大学生实验竞赛中,有机实验的竞赛选手分别取得了第一和第二的好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实验经费的短缺、实验场所的限制等,这可能也是地方师范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为建设和谐、创新型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实践和完善。
作者:赵三虎 翟保评 孙金鱼 赵明根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化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