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活动设计论文

活动设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活动设计论文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知识始于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核心。中学生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善于发现问题。故教师在课堂上要留有足够的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还要尽可能地多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主发现问题所在。因此,在学习中不断的提出问题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一、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提问动机入手

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对敢于向教师提问或对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给予及时、当众的表扬和鼓励,还应根据教学中意外出现的情况,抓住机会,激发学生提问。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地追问。

二、多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一)通过化学实验,激化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发问能力。在化学教学实验中,可通过巧设实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培养问题意识。也可通过趣味性实验,使学生由感到惊奇进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促进其产生问题意识。

(二)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发问。如;鉴别空气,O2,CO2,CO的方法是什么?

(三)介绍化学史及每年的化学发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发问能力。

(四)改进现行教材和试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如氢气爆炸实验,原来的纸筒改为哇哈哈塑料瓶。实验现象又明显又安全。

三、建立学生自疑的基础,让学生有疑可提

首先,教学中不能只重“结论”更要重认识的发生“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创设课堂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发现和探究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可获得思维方法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在上“二氧化碳制备”课时,教师可准备大理石,鸡蛋壳,草木灰,稀盐酸,稀硫酸等,提问: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可采用什么药品?很显然,课堂问题的设置,不但对学生发问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而且学生会感到,只要积极认真思考,就能发现问题。

其次,要加强学生“三基”训练,使学生具有想象的本源,质疑的基础。

再次,要扩张学生的视野,丰富疑源,引发提问。

(一)创设疑问氛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针对学生“不敢问”和“没机会问”的情况,教师要积极营造出提问氛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A:每节课留出时间,保证学生课堂上有机会提问。

B:每次作业做完后,学生把问题记录好夹在作业本中,以便勤思考和向别人求教。

C:在教师的学习园地上造“你问我答”专栏。每个学生随时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张贴在专栏上,也可以随时应答别人的提问。

D:为了有效使学生提出问题,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

(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

(二)对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耐心与学生一起探讨、解答,即使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也要通过查资料、请教同行及时给学生一个贸易的答复。对学生提出的错误、可笑的问题,千万不能取笑、批评,而首先要表扬他问具有提出问题的勇气,善于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中挖掘闪光点,恰当的加以解释,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喜欢提问,是他们的质疑能力越来越强,提出问题的质量越来越高。

总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要从实际出发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鉴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瞿朝贵。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J]教育革新2008.1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为达到上述目标,应先明确2组关系,即:“素质与行为”、“行为与场所”。首先,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素)质,行为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是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因而,素质的培养应该以行为的引导作为切入点,通过积极的行为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塑造和形成良好的素质。其次,对于行为与场所的关系,英国理论家D•凯特(DavidCanter)认为,“场所”是由“活动”、“物质属性”和“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构建出场所的概念模型。他认为,成功的场所应包括3个基本要素:即物质空间、感觉经验和活动。在凯特的研究基础上J•彭特(JohnPunter)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场所的构成进行了更具体的解析。从D•凯特和J•彭特分别构建的场所模型可以看出,行为活动都是形成场所的3要素之一,而形成场所的另外2个要素———实体环境(形式)和意义,却都是属于场所景观环境设计内涵的范畴,这样,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就可以推导出:场所的营造=场所的行为活动安排+场所的景观设计。通过对上述2组关系的分析和推导不难发现,通过“行为(活动)”这一要素,使儿童素质培养与户外儿童活动场所的景观设计形成了直接而紧密的联动关系(图4)。因此,本研究作出这样的推理:培养和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的环境系统不仅存在于课堂(户内空间),也应该延伸拓展到课堂之外的广阔户外空间,在这个广阔的户外空间中,以景观设计为途径,建立起一系列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并以景观设计为媒介有目的地促发各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素质的行为活动在场所中不断地发生和发展,在一种符合儿童行为心理的状态下,构建起一套培养和提高儿童素质的重要户外场所环境系统,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儿童素质的目的。

2户外活动场所儿童行为活动探析

通过户外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与儿童素质培养联动关系的研究发现,场所中儿童的行为活动已然成为儿童素质培养和场所景观设计之间的唯一联动节点。因此,如果想通过户外儿童活动场所的景观设计来实现培养和提高儿童综合素质这一目标,首先必须从分析在该场所中的儿童行为活动入手。本文从道德行为、智力表现、身体体质表现、心理反应及社会适应性5大方面,对儿童行为现象及原因体系展开分析,并形成了“儿童素质行为现象—原因”体系。纷繁复杂的儿童行为活动现象背后既有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更与场所的设计和营造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应该说,儿童户外活动场所设计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该场所中的各种儿童行为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并最终影响到儿童相应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儿童户外行为活动的基础上,以景观设计为途径,尝试着构建起一套儿童户外活动场地“景观设计—行为活动—素质培养”的联动机制。

3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行为活动—素质培养”联动机制的构建

3.1儿童户外场所行为活动的景观设计机制的提出

在充分分析儿童户外行为活动表现的社会及场所设计原因的基础上,对儿童户外现场及儿童素质培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分析研究,针对儿童道德、智力、心理等5大方面的素质,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相应的设计途径和措施,同时,在相应设计措施类型下分别对具体的景观空间及场所行为活动安排进行相应的探讨,并形成了相应的景观设计机制。可以发现,尽管本文针对每一大类素质的培养都提出了相应的景观设计措施,但繁多的设计措施如何在一个场所设计中同时展开又成了一个新的棘手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各类设计措施在同一个场所设计中发挥最大的效果而又不至于互相冲突和消耗,必须在各个景观设计措施之间构建起一套联动机制,通过该机制,让设计措施之间形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使每一设计措施效益发挥最大化,进而达到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效果最大化乃至儿童素质培养效果的最佳化。

3.2户外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联动机制的构建

为了构建场所景观设计的联动机制,首先应该对城市户外活动场所空间按照场所的空间环境特点进行分类,把纷繁复杂的城市户外空间归结为商业型、居住型、度假休闲型、城市交通型及专类型5大类。同时,针对每一城市户外空间类型的环境特点,的各类型景观设计类型措施进行针对性、互促性、强化性地重新组合,形成适合该类城市户外空间类型特点且有利于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机制,即:“商业型、生活居住型、度假休闲型、城市交通型、专类区”5类环境下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素质培养的景观设计联动机制。并提出了符合该类型空间环境特点的设计目标、原则、措施等。

4海口白沙门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

在比照景观设计联动机制的基础上,以海口白沙门城市户外空间为例展开基于素质培养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探析。研究地点区位示意图

4.1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取位于海口市海甸岛的白沙门区块,该区块在功能上集居住、教育、旅游度假、商业经营、厂区生产、城市交通于一体,属海口市人口最密集区块之一,其空间类型基本上涵盖了各类型城市户外空间。在这一区块中,选取“白沙门村临街小游园、白沙门商业街、碧海浴场、污水厂厂前广场”4地点中的儿童活动场所作为研究对象。

4.2景观设计探析

为便于表述的统一性,分别从“现状、属性、优势、存在问题及景观设计应对措施”5个方面分别对这4处研究地点中的儿童活动场所进行探析。

4.2.1白沙门村临街小游园(表5中居住和交通氛围2类)

1)现状:位于白沙门村居住区出入口及人民大道旁,面积约2500m2。

2)属性:属于居住氛围型和交通氛围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便利性、可达性强,方便居民使用,处于城市快慢行系统中,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植物景观优美。

4)存在问题:景观空间安全性不够,功能设施不完备,缺乏有效的儿童活动场所。

5)景观改造措施:

①以疏林草地、铺装场地、沙坑等设立符合不同年龄段的有效儿童活动场所,解决活动场所有无的问题;

②在现有植物配置基础上,从场地空间形态、铺装形式、儿童活动内容、设施配置等方面营造空间场所的丰富度、艺术性,解决儿童有效活动场所缺乏问题;

③由于紧靠居住区,强调儿童活动场所设计的包容性,可以吸引家庭其它成年人参与到场所中来,提高场所的利用率;

④由于临近城市干道,场所的设计应尽量利用地形和植物配置来降低城市交通对场所带来的干扰,特别是安全方面的影响

4.2.2白沙门商业街

1)现状:介于公园和大型居住区之间的一条以商业娱乐休闲为主的商业街,长约300m。

2)属性:属于商业氛围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紧邻公园和居住区,日常人口多,由于商业运作因素,各种商业性儿童活动场地多,有利于儿童心理素质、智力素质的培养。

4)存在问题:

①活动特色单一,过多地强调探险精神(如海盗船等),

②对于商业运作以外的公益性大众化活动场所设施陈旧,影响儿童参与性;

③各场所在创意性、景观性方面吸引力不够,地方文化特色较弱,对于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素质及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利。

5)景观改造措施:

①在保证商业运作为主的同时,适当增强和改善公益性、大众化活动场所的场地和设施;

②在商业运作的基础上,除探险性内容外,还可以增加诸如集体协作性、科学趣味性、艺术性等内容的活动场所,强调儿童活动场所主题内容的多样性,以利于儿童多元素质的培养;

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儿童活动场所平时闲置节假日挤破头的不平衡使用情况,提高场所的使用率。

4.2.3滨海浴场

1)现状:位于白沙门公园北端包括滨海泳区、沙滩及带状滨海绿地3部分。

2)属性:属于休闲氛围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

①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使场所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景观艺术审美性(如壮阔的天景、海景)和生态环保性(无污染的水质沙滩);

②登陆海南纪念广场、开阔的沙滩海面为儿童开展各项沙滩水上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有利于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的教育培养。

4)存在问题:

①场所活动安全保障性弱,浴场沙滩日常维护管理缺位,使儿童难于参与其中;

②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基本停留在看海的状态之中,难于实现儿童素质的培养。

5)景观改造措施:

①规范滨海浴场的安全及日常维护管理,让儿童能够安全地参与场所内各项活动;

②加强海面、沙滩运动型、游戏性、环保型等儿童活动项目的策划并设置相应的活动场所,让孩子们有活动参加,避免单纯地停留在看海的低层次。

4.2.4污水厂厂前广场

1)现状:位于污水处理厂前,原先并非儿童活动场地,但由于良好的可达性、临水性及低干扰性,目前该场地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儿童航模基地和轮滑场地。

2)属性:属于专项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

①良好的可达性;

②受外界干扰小,安全性强;

③毗邻公园景观环境佳。

4)存在问题:

①由于属于厂前空间,场所中的轮滑、航模活动并非设计安排,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暂时性,不利于儿童素质培养活动开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②缺乏必要的场地管理,无法规范场地内的各种儿童活动。

5)景观改造措施:

①充分利用场地的优势,规范管理,形成航模轮滑主题特色鲜明的儿童活动场所并稳定下来;

②在解决好污水厂厂前景观效果和停车的前提下,在不妨碍厂前交通的情况下,完善与航模轮滑场所配套的其它景观场所,解决家长陪同、参与及路人观赏航模轮滑活动的需要。使得该场所成为培养儿童智力素质(航模制作)、身体素质(轮滑)和社会适应性素质(航模精准协同操作)的户外活动场所。

5小结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化

通常情况下火灾报警系统主要由触发装置、报警装置、警报装置等功能装置组成,可将在火灾将发生的第一时间,将室内环境内的各种气体、温度等,通过探测器转换成某种信号,通过网络传输介质,传到报警控制器,然后通过系统软件将火灾地点,时间等属性显示出来,在此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可以采用多种措施对火灾进行扑救,从而将火灾带来的生命与财产损失减少到最小。

一、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要点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火灾隐患,肩负着重大的安全防范重任,是智能建筑中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建筑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主要设计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依照保护对象发生火灾时,火灾的各种自然属性确定火灾类型。

2.依照所需防护面积部位,来确定火灾范围。

3.按照火灾探测器的总数数量确定火灾报警控制器的总量。

4.按划分的报警区域设置区域报警控制器。

5.根据消防设备确定联动控制方式。

6.按防火灭火要求确定报警和联动的逻辑关系。

7.建设设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适应性。

8.在以上条件基础之上,必须符合国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同时也要适应智能建筑的特点。

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功能及其框架

通常,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

1.报警功能:通过探测器感知,一旦有火警发生或者将要发生时,立即发出报警功能,并且能够将火灾报警的地理位置提出。

2.状态监控功能:对整个系统的所有消防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

3.纪录功能:将发生警报的时间,地点显示自动纪录。

4.灭火就绪工作:当发生火灾警报时,将系统设备直接转换为就绪态。

5.疏散信号:火灾发生时,可将信号发馈给值班人员,同时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将信号在建筑内部指定设备上提示。

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网络硬件系统

目前,火灾自动动报警系统是一个集散式网络监控系统。由一台集中报警控制器(主机)和多台区域报警器(分机)组成。通常情况下,在设计系统的网络时,可采用三种拓朴结构,即:总线型、星型、环型。

(一)总线型

各分机接收信息和发送信息,共用一条总线,并采用双向串行通讯,按时间片算法监控分机状态。本系统工程结构以及布线叫简单,易维护,可靠性较高。

(二)星型

主机与分机放射式连接,适用于保护处所分散的系统。在星型系统中,设有传输故障指示,当接收装置收到一个传输错误讯息,系统将拒绝确认,并且重复请求输出讯息,如果在连续接收三次台有错误的讯息可确认为故障源。在设有测试讯号功能的星型网络系统中,系统正常运行可靠性较高。

(三)环型

特点是将各分机依序用传输介质连接至主机形成一个环形,可随时对系统增加设备,系统扩展不会影响现有装置,某分机故障则该分机自动旁路,旁路分机可从环网上摘掉,当分机恢复正常运行时,能自动投入系统,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

当然,在确定了网络拓朴结构之后,也应该确定系统设备和设备的接线方式。采用火警与故障自动交替巡检技术查询各报警点工作状态,总线上所有部位问联动逻辑关系以软件形式存于分机中,且便于设计、修改。分机通过总线上控制接口将动作命令译给现场设备使其动作,同时分机可显示该设备编码、类型以及设备应答信号。

在一般防火报警系统中,整个工程的接线主要用树状型或者环状结构进行接线,树状型布线灵活、适用在各个报警点、控制点分散布置,而环型接线相对而言期接线以及使用灵活,可靠性较高。分机设备则以单总线结构与各类火灾探测器及报警设备连接通过专用接口与现场设备连接。

四、系统软件的实现

火灾整个报警系统的软件系统部分,通常将软件模块化。记录模块可记录全部事件的时间、日期、原因、区域号、探测器号。全部记录文件是可检索的。系统和数据显示模块以图形显示方式分别给出用户名、时间装订、系统区域分机和探测器分布及区域实际情况。通讯模块可定时和键盘命令巡检各分机探测器和线路的工作状态及位置,由用户对各分机及所带探头的编号重新定义。报警模块是报警信号启动,一旦发生火警,分机和主机分别显示和打印出报警区域、探测器编号、报警时间,并调用文件记录模块等。:

结语

计算机网络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将不同地区的信息交换、共享,计算机网络不仅可以应用于人工智能、卫星通信等科学领域,还可以应用在火灾报警系统等重要领域。通过计算机网络不仅可以加大消防意识的宣传,促进各种信息社会化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伦理观念在货币主义的冲击下也发生了转变,财富观念异化、孝道伦理衰落以及离婚潮涌现等各种伦理危机随之浮出水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背景下,如何重塑乡村伦理则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社会,乡村社会的伦理之所以能够维系是与集体性文化活动密不可分的,因此,在伦理异化的背景下,通过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建设重塑乡村伦理成为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伦理危机;集体性文化活动;伦理重塑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72-0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转型,于此同时农民的伦理观念、价值归属也在社会变革的牵引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出现了各种有悖于传统伦理道德奇怪现象,例如孝道衰落、离婚潮涌现等等。实际上,农村地区出现伦理异化,其实质在于农民本体性价值的缺失,在货币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货币越来越成为人生的唯一价值和意义。

1 农村伦理危机的现状

1.1 财富伦理的异化

齐美尔认为,大多数的现代人在他们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必须把赚钱当作首要的追求目标,由此他们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认为生活中的所有幸福和所有最终满足,都与一定数量的金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在经济至上、金钱符号大行其道的社会里,货币开始成为衡量一切价值和意义的唯一标准。在人们的财富观上则表现为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异化为“笑贫不笑”,在婚姻观则表现为离婚潮的涌现,金钱成为爱情建构的基本要素。在农村,传统的价值评判标准逐渐失去了约束力,金钱成为农村居民价值观念的核心概念。

1.2 孝道伦理的异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农村,父子分家成为趋势,农村大量空巢家庭出现。空巢家庭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孝道衰落,养儿不能防老,父母希望尽早在财产上与子女划清界限以便为养老积蓄资本,父权开始衰落。父权衰落也同样表现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解放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婚姻结合方式被作为封建思想残余收到广泛的批判,年轻人在爱情与婚姻问题上呈现出自主化、自由化的趋势。父权的衰落的同时,子女权利不断上升,从而导致了农村孝道伦理的衰落,子女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老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1.3 婚姻伦理的异化

解放前,子女的婚姻大都有父母包办,解放后,国家颁布了新的婚姻法,倡导婚姻自由。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出现了一次解除包办婚姻的离婚潮。与建国初期出现的离婚潮不同的是,当今农村出现的离婚潮其背后隐藏的更多的是道德的因素。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出现了夫妻两地分居的现象,长期的分居使得外出务工人员出现了感情的空白,加之道德观念不强,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抵御能力有限,“婚外情”等现象随之而来。另外,大众传媒所挟的“新式”的爱情模式对农村的狂轰乱炸,也在一定意义上颠覆了农民的传统婚姻伦理。

2 重塑乡村伦理

传统社会,乡村生活伦理之所以能够维系和生产,是与乡村集体性文化活动密不可分的。传统社会的诸如农村祠堂的年终聚会、花灯会等宗族性活动,其背后隐藏着的实际上是农村伦理中的孝道伦理。另外,时期的各种集体文艺表演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农民通过唱歌、戏曲等载体将法律政策、道德风尚融入其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建设重塑乡村伦理成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集体性文化活动的重建大体有两个基本的途径,主要是:

2.1 促进民间组织的发育,增加集体性文化活动

在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的主体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历程,传统社会,乡村社会的集体性文化活动是由乡村绅士组织的。建国初期,主导了公共性的文化生活。瓦解以后,乡村文化站承担起这一时期农村公共性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以及乡镇政府服务职能的弱化,乡村内部的集体性文化活动已不多见。因此,在乡村伦理异化的背景下,想要通过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以达到重塑乡村伦理的目标,政府就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育社会力量和民间组织,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2.2 发挥乡、村两级政府作用,重建集体性文化活动

过去农村文化建设注重为农民“送文化”,农民自主选择权不高,形成“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局面,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政府送出去的文化大餐往往不符合农民口味。税费改革和乡村体制改革之后,乡村两级组织的权力弱化,乡村社会的集体性活动难以达成,致使乡村文化建设失去了组织载体。在春节的闲暇时间,农村里几乎没有任何公共性的文化活动,大家都在看电视或者打麻将。这就需要基层政府进一步强化其服务职能,彻底改变原乡镇文化站的投入机制、用人制度和服务方式,实行“人员竞聘、目标责任、合同管理”,进一步突出乡镇文化站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职能,建立起政府“花钱买服务”、“以钱养事”的新机制。

集体性文化活动的意义已经引起来人们的注意并在一些地区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但是,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重建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障碍,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建设任重而道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政府在文化建设的运行体制、投入机制等方面的完善,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必将迸射出其应有的活力并发挥其应该的作用。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群众摄影;群众文化;推动作用

随着摄影器材的平民化和简单化,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参与到了摄影创作中来,从田园到城市、从山间到海边,到处都可以看到爱好者和发烧友的身影,即使不是严谨的创作,单是自娱自乐,这番景象也足以让人欣喜。对于一个文化工作者,摄影普及教育一直是我从事的工作之一,对于爱好者相对于摄影的狂热爱好,我深有体会,这种狂热如果加以引导,必然转变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对于先进文化的普及、发展、宣传和保存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爱好者也在这种活动中成长成熟,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反哺于社会。

1 摄影艺术在人民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的意义

摄影艺术作为一种高雅的行为活动,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它能够将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而那些记录下普通人物的工作、生活场景的照片,不但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同时也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引发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人民群众的摄影艺术带有群众性、娱乐性、普及性以及艺术等特性。摄影艺术所记录下的永恒瞬间,拥有着巨大的说服力,带来人们心灵上的震撼也更加直接。而照片的本身还具有传播知识、拓展视野的效用,它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特殊的贡献。

2 摄影艺术对群众文化的推动作用

(一)摄影艺术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味和文化素质。摄影艺术一方面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思想感情,丰富人们的兴趣爱好,提高人们的修养。另一方面摄影艺术又具有审美和提高鉴赏能力等多重功能。学习摄影的过程,不仅是理解摄影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摄影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从而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自己、教育自己、渲染别人,也可以做到技能、知识、美育三者的有机结合,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摄影、了解摄影,提高对摄影艺术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提升文化艺术水平。

(二)摄影艺术可以促进群众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在群众文化中普及摄影艺术,可以让摄影艺术走进人民生活,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味和文化素质,使他们的体闲时光更丰富多彩,富有意义,同时也促进了群众社区性和谐文化的建设。人们通常都说,“艺术起源于生活,同时又回归于生活”。因为摄影艺术具有广大的群众文化基础,同时也需要融入特定的情感。摄影艺术是以实现生活为原则,表达真诚和质朴的情感。然而照片作为摄影艺术的重要载体,将摄影艺术中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群众深刻的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从无形之中增加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艺术感。

(三)艺术诠释了我国的民族文化,放开了大众审美的角度。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摄影艺术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我国的历史文化包罗万象,可以是人物服饰、民居建筑,也可以是某个地方的人生礼仪,宗教文化。借助摄影将这些美好的事物用图片和影像记录下来,这种对于文化的解释是完整而又科学的。另一方面,摄影艺术有效放开了大众审美的角度,照片在当今已经赋予了时代的意义,通过照片将美好的事物定格,可以通过静态的形式表达出无限的意境。让人们通过视觉感官,让这些意境进入人们的心灵,放开审美的角度。

(四)群众摄影文化促进了旅游胜地的文化积淀。我国不少风景名胜如果缺少文化积淀,其魅力就会大打折扣。人类的遗产包括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有的地方是二者皆具,像泰山、武夷山、九寨沟等,既是自然遗产,也是文化遗产。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群众摄影文化无疑是可以增加自然景观的文化含量的。而群众摄影文化将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张家界自然景观的文化积淀。也就是说,张家界在人们的审美观照中愈益摇曳多姿,她再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风光,也有迷人的人文风光。

3 如何有效的开展普及摄影艺术,促进群众文化建设

(一)群众对摄影的兴趣。要想提高群众对摄影的兴趣,以更好的推动群众文化建设,首先要打破传统摄影的局限性,从群众的兴趣要求出发,不断引进多种摄影形式,在提高人们对摄影兴趣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群众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达到提高群众对摄影艺术的兴趣。

(二)摄影知识、技能培训。在群众中普及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文化工作者自身拥有专业的摄影知识,过硬的摄影技能。试想一名对摄影知识一知半解的文化工作者,如何指导一名摄影爱好者,使之更加热爱这项艺术呢?因此,必须要加强文化工作者关于摄影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各文化站可以定期、不定期的举行摄影培训班,邀请知名摄影家到文化站讲学,交流经验,同时组织摄影骨干去高校、集团内部学习,以期提高摄影水平。还可以组织他们深入生活,走进社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通过宣

(三)网络体系。对每一位群众宣讲摄影艺术,对于一名文化工作者来说是很难完成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想要在群众中普及摄影艺术,首先要积极构建群众文化网络体系,比如在街道、社区组建“摄影俱乐部”,将爱好摄影艺术的群众组织在一起,并且保持与他们的联系。各个街道的文化站要定期召开会议,了解各地区的摄影活动开展的状态,交流各地区“影友”的实际需求。或者举办社区的群众摄影展,结束后组织摄影爱好者在一起交流、学习,对于想要加入的新“影友”面对面的进行艺术、技术上的辅导。因此,只有先构建一个由共同爱好为基础的网络体系,才有利于摄影艺术的普及。

(四)利用景观资源。这里的景观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文化工作者可以定期组织人员到这些景观所在地进行创作活动。人文景观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进行,而自然景观可以选择特定的时间进行,比如春季,可以创作出大地回春、生机盎然的作品;夏季创作百花怒放、生机勃勃的作品;秋季则是金浪滚滚、饱满富足的作品;冬季创作出万物寂静、肃杀荒凉的作品。当然,文化工作者在组织人员进行自然景观拍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问题,摄影的地点必须要选择妥当。完成创作之后,再进行摄影比赛、创作展览等活动,使参加这次活动人员的技能、艺术水平都得到提高,对于优秀的摄影作品还可以向报刊投稿,以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摄影艺术的热情。

(五)文化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作为一个专门从事摄影的文化工作者,一是要热爱摄影艺术,二是要有一种甘于奉献的精神,这样才能够感染身边的摄影爱好者,使他们投入到摄影创作之中。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项永恒的活动贯彻始终。提高自身素质的方式可以是自主学习摄影、书法、绘画等相关知识,也可以参加各种学习交流会,汲取别人的经验,学习的方式非常多样。

参考文献

[1]林英申.浅谈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性[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