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作为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从事务型管理、职能型管理向战略型管理转变的有效途径,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赢得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目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涵义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企业把一些重复的、事务性的、不涉及企业机密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给从事该项业务的专业机构,并向对方支付相应服务报酬的一种生产经营战略。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趋势看,其业务已经渗透到企业内部的所有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包括人力资源策略、制度设计及创新、流程整合、员工满意度调查、薪酬和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管理、劳动争议调理等方面,是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投资风险、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型选择。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一般模式

(一)招聘职能外包模式

人力资源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以及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给企业的招聘政策、招聘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同时,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和可替代性也越来越强。因此,招聘工作走向外包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招聘外包服务即是公司客户将全部招聘程序委托给专业中介机构进行,公司客户通过选择、培训、评估、管理专业中介机构来完成招聘工作。招聘外包可以分为长期外包和临时外包。长期外包是指外包商与客户签订一年期或多年期的招聘外包协议,成为客户指定的惟一招聘外包服务商。临时外包指客户经常遇到临时性的项目,需要在短时间内招聘大量人才。外包商可以针对这种情况,为客户量身定做、解决招聘难题。招聘外包的对象一般是企业外部招聘。招聘方式中的内部招聘一般不适合外包,因为内部招聘对于外包商而言其成本相对较高。他们必须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去熟悉企业的业务和每个员工的自身情况;而在了解和调查的过程中又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使得员工产生抵触心理,不相信外包商的判断,无形中增加企业外包的成本。招聘外包可以让企业获得良好的专业化服务,获得更加广泛的人才资源,同时提高招聘的效率及质量,节约成本,优化招聘进程。

(二)培训职能外包模式

企业培训主要有两种形式,企业内部培训和外包给专业培训机构。由于企业培训往往要求多、层次广,有许多类型是企业无法做到的,于是培训的社会化应运而生。培训外包就是由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来实施企业的员工培训。培训外包包括制定培训计划、设计课程内容、办理报道注册、确定时间表、提供后勤支持、选择讲师、进行课程评价等。企业在选择培训外包时,应综合考虑许多因素,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1)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这是企业选择培训外包时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首先,通过培训需求分析,企业可以考察由内部进行培训和培训外包的成本,从而决定是否进行培训外包。其次,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可以使企业明确培训所要达到的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所需的培训内容。(2)决定培训外包内容。培训外包决策要根据现有工作人员的能力以及特定的培训计划的成本而定。如果企业正处在发展之中且急需培训计划,分析表明不可能足够快地、及时地聘请到有能力地培训人员,因此,企业应当考虑外包某些或全部培训活动。(3)选择合适的培训供应商。培训市场巨大,有很多没有任何资源的机构充斥其中。在选择培训供应商的时候,要有明确的标准。一是培训供应商了解公司的程度;二是培训公司的能力;三是培训供应商是否能很快切入培训,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四是价格;五是培训师设计的课程是否是企业需要的,对于企业提出的培训要求,培训师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纳入课程中,而不是把公开课原封不动地拿到企业讲。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引进的课程是最适合的。(4)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的沟通与控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企业内部培训的专业人员、经理和其他辅助人员的参与,因为他们比外部人员更熟悉本企业的情况,对员工具有更好的示范效果及亲和力。同时要监控各种外包培训活动的质量和时间进度,定期监控服务费、成本以及培训计划的质量。

(三)薪资职能外包模式

外包状态下的薪酬管理包括了两个方面,首先,由专业人力资源机构进行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薪酬方案设计和员工的绩效考核。配合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要求,分析行业薪酬数据,制定具有激励机制且符合企业成本控制需求的薪酬方案。方案确定之后,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制定薪酬发放标准并代为发放工资。其次,伴随着企业发展状态、行业薪酬标准浮动、员工表现等各方面因素,由第三方的专业机构代为跟踪操作,可以确保员工薪酬时刻处于公平状态。目前,薪酬管理外包内容主要有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员工工资发放和薪资方案设计。我国很多企业采用银行工资的形式,这不是外包服务所指的完全意义上的薪酬管理。适合进行薪资职能外包的企业有如下特点:拥有大量的薪酬管理活动,并与市场数据息息相关;承诺妥善地管理薪酬计划;期望节省管理工作所耗费的时间,以便投入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薪酬设计相关的经营问题。而将薪酬管理视为一项核心能力的企业则不适合进行薪酬管理外包。同时,认为薪酬管理过于机密化或过于独特,外部供应商难于提供有效支持的企业;难于有效地管理外部服务机构的企业,均不适合进行薪酬管理外包。企业在选择薪酬管理外包的时候,为尽可能规避薪酬管理外包的风险,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明确目标。必须明确外包管理所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企业针对合作关系而设立的绩效标准应表明外包管理能否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及其实现目标的方式。(2)明确职责与义务。外包服务商应负责实现外包服务目标。企业应制定绩效标准和评估尺度,以便明确、持续地评估外包服务商的绩效,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3)明确的过渡管理计划。企业内部的薪酬部门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来适应企业的薪资外包,在过渡阶段,薪酬部门将工作重心由日常管理转向策略规划。人员配置需求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内部角色不再侧重于数据分析和项目管理,而是侧重于与薪酬相关的广义的经营问题。

(四)福利职能外包模式

福利管理是事务性的人力资源活动,会花费企业许多时间,比如记录员工资料、按时缴纳保险费或者发放养老金等,十分琐碎。同时福利管理涉及很多法律问题,福利管理内制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企业将福利和津贴的规划与管理交给专业福利管理公司,会提高福利管理的效率。专业从事福利管理的外包服务商对法律的熟悉程度和福利管理的经验都是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具备的。现在许多企业将福利和津贴的业务交由专业机构代为管理,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专业而优质的服务,以及专业化带来的成本效益。如位于纽约的美国员工福利中心,就可以通过语音答复系统,向退休员工回答涉及退休金及公司分红等“个性化”的问题。而在我国,国家法定的福利,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事务性工作也可考虑实行外包。

三、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速度和效益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关键,相应的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变职能、提高效率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欧美许多大公司的实践表明,推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其实是对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整个组织机构运作施加外力管理,从而在人事管理、企业技术资源管理、企业提供的服务等各方面大大提高运作效率,并实现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特征绩效管理是公共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的有效工具之一,也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其他环节的基本依据和基础。绩效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绩效管理是实现组织绩效的重要手段。绩效管理的总体目标在于实现组织绩效。通过绩效管理,组织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员工工作任务地完成情况,建立管理者和员工只见的沟通渠道,表达管理层队员工地工作要求和发展期望,获得员工对管理层、对工作以及对组织地看法、需求和建议,并共同探讨员工在组织中地发展和未来地工作目标,最终达到提高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地目的。当员工认识到绩效管理不是讨论绩效低下地问题,而是讨论员工地工作成就、成功和如何进步,是一种帮助而不是一种责备体系时,组织中的许多冲突就可以得到有效避免。

2.绩效管理是员工改进工作及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绩效考评,员工可以明确自己所担负工作的职责和要求,员工的工作成就、工作成绩获得组织的赞赏和认可,工作中的需要获得组织的理解和帮助,并了解组织对自己的期望和未来的工作要求,从而及时找出差距,调整工作方式,以期更好地完成任务。

3.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各环节地重要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许多环节地决策、调整和操作,均需要以人员绩效考评作为依据。现代组织管理核心多是围绕着组织绩效目标而进行的,制定合理、有效、动态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人、财、物的配置和管理,使得组织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和效能。与企业的绩效特征相比较,公共部门的绩效明显地呈现出自己几个特征。

(1)公共部门绩效目标的复杂性。企业追求地往往是诸如利润最大化、市场占有率等可以明确量化地绩效目标,而公共部门地绩效目标相对要复杂得多,有时候,社会目标、无形目标和长远目标等更具有根本的意义。而且,公共部门的一些绩效指标一旦涉及到公平、责任等范畴就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如针对决策部门、协调部门、咨询部门等非执行性部门的工作活动,就很难形成量化的、可操作性的考评指标。由于政府的产出总是复杂的,又经常是有争议的,要达到的目标也经常是多重的或不明确的,那么其目标完成程度就难以界定。因此,公共部门的绩效标准和绩效指标往往难以确定。

(2)公共部门绩效形态的特殊性。企业的绩效形态一般具有“可见性”和“终极性”两个特征,从而为企业的绩效考评工作提供了直接的、可比较的平台。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则往往是服务性质的,相当部分的产品是无形的,并且单个部门提供的绩效在整个公共服务过程中又往往是“中间状态”,可比性较低,如很难说一级或者一届政府在绩效上会有一个直接的体现。尤其是在政府的公共产品往往具有公平、服务等性质是无法测量,并且通过很长时间才能看出。

(3)公共部门绩效的评价机制不健全。企业按照市场上的价格波动、成本约束、供求关系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数量和质量,整个市场价格体系的良好运作会导致那些生产效率低于市场水平的企业推出竞争,价格机制实质上是企业界的绩效评价机制。而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成本已经通过税收的形式预先向社会作了强行扣除,公共部门的相当产品或服务是没有价格显示机制。换言之,公共部门的产品由于缺少替代和竞争,无法经受价格机制和消费者片好的检验。公共部门产品或服务交易的特殊属性到质量公共部门的绩效难于考评和评定。公共部门及其组织的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它侧重于信息沟通和绩效提高,强调事前的沟通与承诺,往往拥有一套为保证组织完成其战略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规章和制度,包括组织目标的设计、绩效考评计划、奖惩计划、反馈与激励、评估和学习机制等。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前者是指对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职责的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仅仅涉及事后考评工作的结果。而绩效管理是事前计划、事中管理以及事后考评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的系统。我国公共部门目前主要采用的指标体系是德、能、勤、绩模式。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规定:“国家行政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国家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评。”但从指标内容的分解上可以看出,德、能、勤、绩模式的考评主要是一种对“人”的考评指标体系,其中很多的指标可能与员工当期工作任务的关系不密切,是基于“职务常任”制度的考评模式。

二、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和实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的逐步完善、管理者观念的逐步更新以及管理者素质的逐步提高,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相应地得到重视,其地位也逐渐从从属的服务性工作转到人才的战略管理。因此,企业兴衰的核心首先集中到有没有一流的优秀人才,其次如何制定一整套考核体系,以最大限度的激励和发挥员工积极性。传统的管理者多是把产品作为唯一的目标,以此来衡量企业的绩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核心的绩效管理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眼球,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开始向员工绩效管理转移,因为无论员工知识多么丰富、技能多么高超、工作态度多么端正,没有绩效,绩效水平低下都是没有说服力的,企业也不能因此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产生更多的利润。而绩效考核的有形指标是靠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出来的。企业管理者越来越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的绩效,进而提高自己的管理绩效和企业的战略绩效。这就是绩效管理作用日显重要的原因所在。尽管管理者们越来越重视绩效管理,不断围绕绩效管理制定工作计划,管理下属,事实却事与愿违,实施绩效管理反而给管理者们带来了更多的烦恼,工作任务加重,管理越来越找不到方向,绩效管理在不同的企业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大体有三种:一是工作量考核,二是员工考核,三是企业市场地位考核。绩效考核不是工作考核的一个简单变形,或者形式上的改变或者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根触及不到管理的深层次,只是单向考核,暗箱操作,增加了工作量,不到好的效果。所以在实施绩效管理之前必须搞清楚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按照德鲁克的观点,绩效管理是一个管理者和员工保持双向沟通的过程,管理者和员工通过认真平等的沟通,对未来一段时间(通常是一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达成一致,确立员工未来一年的工作目标,在更高层次的绩效管理里用关键绩效目标(KPI)和平衡记分卡表示。通过这种双向沟通实现企业利益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大热点。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具有自身目标和发展方向。

三、企业员工绩效管理的特点及与公共部门的区别企业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不同性质、类型、规模的企业都实行绩效考核。对企业而言,相比于传统的资金、技术和信息,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gt;1.人力资源的生成具有时代性。任何人力资源的成长与成熟,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条件下进行的。每个时代的经济、教育、文化状况,都会影响和制约在这个时代中开发出来的人力资源,培养出一代或几代有关人力资源的特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和认识方式等,并会体会在他们的工作行为和劳动态度上。人力资源生成的时代特征,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不能脱离其管理对象的时代性。明确时代留给他们的长处和不足,这样才能在人力资源不断开发的过程中确立目标和方向。同时,人力资源具有的知识、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生成与拓展的,而是既需要资金投入,也需要时间投入的。任何企业都不断针对员工的不同需求进行培训管理。

2.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能动性。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是它区别于其他资源最根本、最显著的特征。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核心表现为人力资源在管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一切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都是人力资源的活动,是由它引发、带动了其他资源的活动,在各项人类社会中它总是处在发起、组织、操纵和控制其他资源的中心位置,而且能够统合其他资源,整合其他资源的效益,因而它脱离了“纯粹资源”的地位,创造出了更高的价值。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是唯一具有创造性的因素。创新是一切组织活动的生命,而只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才能承担不断创新的任务。正是人力资源特有的能动性,使人类社会不断地前进。

3.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高增值性。这一特征体现在:任何组织的硬件、资金等资源地运用方式合范围都具有一定地局限,而人力资源则基于“人”的特征,其所产生地价值与影响、收益地份额远远超过其他资源,并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劳动力的市场价格的上升,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在上升,劳动者自己可支配的收入也在上升。另外,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在投入使用后都可能引起损耗,但人力资源却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补偿、更新和发展,因此,人力资源是一种高增值的资源。

4.人力资源的使用具有时效性。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可以闲置,资金和财政资源可以存入金融机构,但人力资源往往无法储存,如果不及时应用就不能获得已有价值,同时也不能保留人力资源日后使用,社会知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闲置的”人力资源流失其价值与特征。因此,闲置的人力资源是巨大的浪费,惟有前瞻地、有计划地适时使用人力资源,才能发挥其作用。就个人开说,当处于生理和心理都比较成熟的阶段,不仅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同时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素质的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也渐入佳境。这一时期的能力处于波峰,组织应及时地使用,如果储之不用或不充分使用,不仅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影响人力资源的绩效。

5.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持续性。与物质资源的一次性开发不同,因人力资源具有多种潜在的素质,所以可以在其成长和使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开发。为了维持和提升人力资源地价值,只有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变化的要求,持续不断地投资于人力资源开发,拓展其知识、提高其知识、提高其技能、优化其心理素质,才会使其价值得到增加。而且当人力资源经过新地开发后其素质能够不断提高,原有的素质也会在新的开发中附加地发挥作用,并始终保值、增值。企业绩效考核和公共部门绩效考核在形式、方法和标准等方面不同,但是其核心都是为了提高组织的效能,实现组织目标。二者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据不同。作为公共部门,其核心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企业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即企业效益。二者的目标不同决定了二者的组织结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不同。公共部门的设立运行有严格的组织程序和法律依据,每个部门的职能和职权都有法律严格规定,其运行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稳定性,现代组织多是依据《组织法》和拥有法定职权,组织成员的选拔通过考录方式进入。企业则是依据自身组织发展的需要,其组织成员按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式组成,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二是绩效目标的本质不同。超级秘书网

企业组织的绩效目标是侧重于投入产出比例,即企业强调自己组织的盈余率或利润,在此基础上才考虑组织的社会目标,基于此,企业要求员写作论文工关注与组织的利益。公共组织侧重于加之层面的社会目标,即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公共组织的投入产出比例很难进行经济效益的衡量,公务人员的工作不关注组织的效益,而更多关注于社会价值和公众的需求。由于公共组织和企业组织的追求价值不同,二者对员工的管理模式不同,因此政府公共组织更侧重于考核的稳定性、价值性、社会性,企业组织则更加注重效益和组织的竞争力,三是员工的晋升、考核、奖惩方式不同。

公共组织员工的晋升、奖惩多是依据比较呈温和规范的公务员管理条例或法规来进行,奖惩侧重于员工的德、能、勤、绩等综合性指标来进行,对员工的综合考核涉及到员工的荣誉和社会地位,一般来说,公共组织不采取物质奖励的方式进行激励员工,但是公共组织的考核往往是累加性的,即考核结果可以跨年度有效。企业组织以市场为唯一的目标,侧重于经济奖惩,尽管现代企业采取了很多种运用考核激励员工的方法,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高速流动背景下,企业员工晋升、奖惩具有跨越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桑助来等.政府绩效评估研究.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2.肖鸣政.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绩效评价工作指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型人才

一、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一)分配模式,从按资分配转向按贡献分配

在知识经济时代,分配关系所赖以存在的资源占有关系和性质发生深刻地变化,其分配模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1、资本的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上发生了变化资本不仅仅理解为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仅仅理解为有形物质,而且还理解为知识是资源,是资本的财富,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于是无形的知识资源也成为资本,它是可以生产社会财富的。

2、知识存在人的大脑中,知识本身是通过人的智能活动来创造价值的,掌握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因此,知识资本与掌握知识的人是有内在统一性。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创造价值进一步表现为知识化劳动(脑力劳动)创造价值。

3、企业的参与者不再是看你投人了多少资本,而是看你投入了多少知识和技能,你的知识技能创造的大小。

4、由知识生产力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分配,显然是以投人的知识技能量作为分配的重要依据,而知识技能的量化形式只能以知识技能劳动产品果实的形式,即贡献大小。因此,按贡献大小分配应是知识经济时代分配的主体模式。人力资本管理就应着力于维护这种公平的分配形式。

(二)以无形生产要素为主要的管理对象

传统的管理主要是对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从而对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与作用超过了资本价值的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管理对象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企业对全球知识信息的获取与利用体系的管理。

2、企业对员工知识素质的培训、教育,不断的提高和发掘员工的潜能。

3、对领导集体和专家队伍的知识和智慧的重视,特别是战略性决策,关系到事业的成败。领导集团和专家队伍知识信息、能力和胆量的综合运用,是知识的创新。如何发挥集体智慧和专家队伍的作用,是开发知识资源最重要的方面,也是知识要素管理的焦点。

(三)以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为核心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如何通过价值链的管理,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和增值。价值创造就是在理念上要肯定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要遵循2:8规律,要关注那些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的人。这些人形成了企业的核心层,是企业的骨千。企业要通过价值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确定人才的贡献,使真正优秀的、为企业所需的人才脱颖而出,使企业形成凭能力和业绩,选拔任用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通过价值分配体系的建立,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有效的激励员工。这就需要提供多元的价值分配体系,包括职权、机会、能力、工资、奖金、福利、股权的分配等。

二、专家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

专家型组织是新经济的主导性人力资源战略。新经济是以数字技术、网络为平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体并带动其它产业升级的经济体系。新经济中,技术变化快、市场成熟快、竞争水平高,企业趋向同步发展与同步作业最大化。因此,企业大量需要的是高知识、高技能、高自治、高创造力、高责任感的专家型员工,而不是传统经济中从事简单劳动、被监控的工人。专家型组织具有:人力资源向专家转化、组织向专家团队转化、管理以专家为中心、经营以专家为主体。因此,它比传统组织拥有更多先进知识、先进技能的来源,拥有适应变化、加速发展的创新力量,从而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一)专家型组织的特点

职务定位专家化;专家职位扩大化。通过内部训练和外部招募组织合格的专家型员工;专家队伍结构合理;使专家型员工得到更多的自治、更多的职责、更多的尊、更多的利益;建立专家之间交流、沟通、学习、合作、整合的组织机制。

(二)专家型员工应具备的条件

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与机遇,我们需要的专家型员工应该具备以下备件:较高的智力;较高的情商;较高的逆境商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专业领域内系统、广泛、前沿的理论知识与相关应用领域内全面、较高的各项技能;拥有专业领域与相关应用领域全面、丰富的经验;具备专业领域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学习与创造能力,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与国际规范接轨,向国际水准靠拢;在专业领域与相关应用领域中,能够独当一面,具有设计多种选择方案、进行优化分析、达到精细效果、解决问题、完成职责的综合能力;有职业道德与商业道德。如格尽职守、忠于承诺、有责任感、追求完善等。

专家的水平,在各自的领域内可分为企业级、省级、国家级。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专家型员工水平级别的竞争,谁拥有国家级水平以上的专家团队谁最终才会赢。

(三)如何造就企业专家型员工体系

扩大企业中专家型员工的比例要实现这一目标,内部训练和外部招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有效策略,不过,这两方面都建立在员工走专家化道路的觉悟和职业生涯规划及实施努力上。

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要走好三步棋。第一步是探索与学习阶段,这一时期的重点不在赚钱,而在赚取成为某一领域专家的知识资源;第二步是利用知本资源谋求职务升级发展。第三步是适应形势变化,做到终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经验。

1、扩大专家化范围

在传统经济时代,企业一般只需工程技术、财会等少数领域的专家。在今天,需要专家的领域有了扩大趋势。营销领域需要众多门类的专家,如公关、广告、销售渠道管理、产品经理、市场调研与分析等。管理领域也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研究与开发管理等专家。甚至在生产一线,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大规模定制方式,也需要被授予生产现场控制权、责任扩大、能力更高的技术(专家)型工人。

2、专家队伍必须结构合理

专家型组织集合了众多的专家,这些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根据企业战略的要求,形成完整合理的结构。缺乏某一方面的专家,会拉整体工作的后腿。结构完整的专家团队,需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纵向管理层次。企业需要的专家有三类:集团管理专家,事业单位(如事业部、子公司)管理专家、职能部门管理专家。二是从横向职能分,可分为人事管理、财务、营销、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专家。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的专家,其知识结构、经验结构、职业道德结构是不同的。

3、如何留住专家

使专家型员工得到更多的自治、更多的职责、更多的尊严、更多的利益这种做法的目的,一是为了留住专家;二是最大地激发专家的能力和潜力;三是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与应变的要求。在技术与市场变化快的产业中,在规模定制的经营方式中,实际起职能性领导作用的是研究开发部门和营销部门及生产部门的管理者、业务人员。因此,给予他们以上条件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发挥积极主动、快速行动、创新应变的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1)改变对专家的领导方式,放弃指导、命令、现场与过程的操纵控制、人治等做法,采取目标管理、组织协调建立共同价值观与共同志愿、适当的授权自治、产权制度制衡、平等交流、支持服务等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本管理以人为本应用研究

人本管理,按字面理解容易被理解成了尽可能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和重视运用人力资本,照此说法,它充其量不过是社会组织实现其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现代化”的手段,而组织中的”人“并未摆脱其仅仅作为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本存在的地位;人本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也并未有何重大突破。弄清楚人本管理的内涵,以及本质对于人本管理在人才管理,尤其是高等人才管理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人本管理的涵义

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突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对于人才的引导作用是无法估价的。

二、人本管理原理的含义透析

弄清楚人本管理原理,对于正确的应用该原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要理解人本管理原理,首先要完整地认识管理中的人,掌握人性的实质。在管理的发展阶段中先后出现过多种人性假设,侧重研究人的需求、行为的动机、人际关系、激励理论等,主张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人的积极性。在管理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在依据当代心理学的动机研究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从系统动力论和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角度出现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

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并不断形成新的目标;目标是潜伏或活跃在个体内心的自我的未来状态或其他心理图式的可能运动,它们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选择性地建构起来的,代表着个体潜在的理想、愿望或愿景,并规定着具体的行为策略;在一定的情景中,某些目标被激活之后成为个体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形成人的行为动机,动机是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内在原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存在三种层次的目标,即与生存有关的目标、与社会关系有关的目标和与自我发展有关的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即目标结构;不同的个体之间在其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和目标结构上存在广泛的差异。人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人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要理解人本管理,还要把握什么是“人本”。从本原上来讲,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必然要求。

三、和谐社会理念下人本管理原理在现在人才管理中的应用

人本管理原理在和谐社会下,其原理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而传统的原理仅仅局限于表面,而且最大的弊端是把人本管理原理的外延过分缩小,其实人本管理应该突破其固有的瓶颈,需求突破式发展。我们国家经历了2000年以来的最大规模的扩招运动。为了管理好这么多的人才,在大学的人才管理中也必须的引入人本管理的思想,本文也正是突破了传统的人本管理原理应用的局限性,而把这一原理应用于人才管理中,这也是对这一理论的突破和发展。

笔者认为:对于传统人本管理的反思,以及对和谐社会下人本管理原理的新的应用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人本管理必须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之上

从人本管理的由来中不难看出,它是科学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此,它的应用必须建立在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合理的劳动定额基础之上,脱离了科学管理而枉谈人本管理,大学人才管理体系将成为一盘散沙。人本管理应先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再辅之以人性化的内容,这才是科学的管理之道。以人为本进行管理就是说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各种考核标准的时候,应从广大人才的切身利益出发,尊重人,依靠人,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为目的。

2.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本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重义轻利、封建的伦理道德、等级观念,以及家庭观念等,这些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的思想观念,对实施人本管理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势必会使人本管理陷入“无政府”状。比如说,在管理过程中,过分强调义”而轻视“利”的作用,单纯搞精神激励法或者导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封建的伦理道德和等级观念,容易导致高层管理者独断专横,灭杀了民主管理。这一切都是在实施人本管理过程中要加以引以为戒的。

3.基点是全面认识人的本性

人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本质,因此,对人本质的认识是人本管理的立足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由于人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也是多方面的,现实的人的本质就是这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这一切社会关系的集中表现,人本管理,尤其是人才管理,主要是做人的工作。人本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才管理的优化,促进人才创新素质的发展,造就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这就必须关注人的本质,在人本管理工作中重视各种激励和制约因素,统筹兼顾,制定出一套系统的、科学规范的工作思路和运作机制。在从事人才管理工作时,只有把人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做综合考察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在各种制度、方针、计划的制定中,只有把人的本性放在前面,才能切实做好人才管理工作。

总之,实行人本管理是人才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我国的现实,实施人本管理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逐步贯彻到管理工作中去。既要避免盲目照搬,也要避免全面否定,科学的运用人本管理思想必然会推动我国人才管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教师队伍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62

[中图分类号]G7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0 引 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组织发展的基本保障。良好的人力资源结构无疑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随着国家出台的相关鼓励政策的实施,我国的高职教育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并且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前景。然而,在发展中较为重要的挑战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本文试图分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方法或建议,以期为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1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虽然为高职院校前期实效的取得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上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或不足。当然,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在不同的高职院校中具有不同的程度体现,但总体上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1.1 教师队伍方面

高职院校的发展,从时间上讲是起步比较晚的。所以,在社会中,高职教育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因此,在人才的吸收上,高职院校一般尚未具有本科院校那般强大实力优势。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在总体上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首先就是学历普遍较低,这直接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层次。职业院校对于教师的要求远远低于甚至不能达到教师法所规定的本科学历的要求。其次,在教师总体数量上也比较少,与我国高职教育的总体发展规模不相互适应。与美国职业教育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的需求无疑是更为广泛的,学生人数也非常庞大,但是,在师资力量上还不及美国的20%。换言之,我国高职教育的师生比例偏低,以某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为例,它是1∶28.1,而教育部门规定的高职院校师生比应为1∶18左右。可见,这就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这使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肩负的教学任务较重,也难以提升教学质量。

1.2 行政人员方面

行政人员的来源较杂,整体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反而是部门之间的本己意识强烈。这些人员缺乏较强的经验,管理能力有限。而由于经费的限制,对行政人员的培训工作又严重不足,这无疑阻碍高职院校行政人员素质的提升。此外,行政队伍总体上效率低下,相互之间的配合程度比较低,存在着相互推诿的现象。

1.3 管理模式方面

目前,高职院校的整个治理模式比较混乱。各高职院校的机构设置也五花八门。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说,这些部门在整个学校的地位上比较低,且人员配置上存在不足,这无疑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学校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从某高职院校来看,人力资源部门其实非常的弱小,就是一个人事机构,简单地负责人事事务的处理,且在工作中比较被动地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自身参与学校的人事规划非常少。

1.4 总体结构方面

就高职院校的整体情况看,在人员配置结构上不够合理,行政、后勤人员与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成比例,后者在人员上并未占据优势。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岗与行政服务岗位相当,各占50%,这对学校长期发展而言,无疑是O为不正常的现象,加重了学校未来进一步推进发展的负担。教师队伍的整体地位还不高,直接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以及整个教学素质的提升。

2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成因

只有深入地剖析了问题的成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办法。本文试图通过如下的3个方面分析寻找措施。

2.1 人力资源理念滞后

观念对行为具有先导作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无疑与其观念的滞后相关。无论学校的管理层,还是具体的行政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不足,观念陈旧,缺乏前瞻性,往往强调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软实力的提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重视不足。现在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及行政人员,多数是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分流而来,这使他们在教育理念上比较传统,对现代人力资源的战略认识不足,未能将人力资源战略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量。

2.2 职业化定位模糊

高职教育本来是补充我国教学体系中职业化教育的不足。高职院校应该在办学过程中寻找到自身的特色,从而更好地谋求未来的发展。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不准,没有较好地凸显自身的职业化特色,而是一味地模仿传统的高校教育体系。定位的模糊,就制约了人力资源战略的谋划,使其在人力开发上丧失自身的特色。模糊性的定位,使学校对自身人力资源的真实需求认知存在偏差,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的布局。比如:对职业化定位不明确,在教师的招聘上就难以兼顾到教学研究型教师以及职业实践型教师比例的平衡,就不能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格局。

2.3 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部门或人事处,在人力开发上的力度远远不够,没有想尽办法招揽优秀人才,没有很好地实施既有的福利政策,以稳定优秀人才,不仅吸收的新鲜血液有限,反而不断地流失一些优秀人才。在管理与开发上,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部门,更多地强调了管理,而对开发重视不足。只重视管理,而不重视开发,就会逐渐累积成为疑难问题。人力资源的更新缓慢,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规划。只有不断地提升现有人力的资源层次,重视对教师培训,多渠道增长见识,同时不断地吸收新的血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人力资源的良性发展。

3 加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找到化解问题的办法。只有如此,才能打破既有的困局,突破人力资源的发展瓶颈。为此,笔者将从4个方面,探析可能加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3.1 革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针对陈旧的观念,高职院校上至管理层,下至具体行政人员,都必须加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必须能够具有时代感,站在新的起点上,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人力资源。将吸收优秀人才作为强校、立校的良方。具备优秀的人力资源队伍,高层次的教师队伍、高效率的行政队伍,才是未来学校发展重要保障之一。当然,理念的革新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针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吸收新型的专业人才,充入学校的治理层、决策层,将是一种比较快的变革方法。为此,就需要在国内外,吸纳具有世界视野教育理念的人才。

3.2 提升行政人员的素质

要想提升行政人员的素质,就必须加强相关的培训教育,这些教育,不仅面向新入职的人员,还必须补上此前行政人员培训教育的课。邀请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报告,组织行政人员到先进院校参观考察,不定期开设相关的培训类课程等,从而提升学校的行政人员队伍素质。行政人员的素质,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整体风貌。另外,要加强制度建设,对行政人员的行为举止作出明文的规定,并认真贯彻落实,坚持严格的素质整顿标准。

3.3 创新内部治理模式

学校的治理模式涉及方方面面,从人力资源角度看,主要协调好如下的关系。一是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无疑是传授知识的舞台,但高职院校还是职业化教育的舞台,如何协调这两者,就需要从学校的整体层面做出变革,如教师的考核、学生学业的评估等。二是教学与实践的关系。职业教育重视职业实践,但是也必须首先重视课堂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为此,在师资队伍的配置上,就需要综合平衡这两方面的需求。三是行政与学术。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动态平衡,做到二者共同合作进行管理的最佳模式。行政权力不能干预学术,管理人员要以服务为主导,从而避免行政与学术关系的错位,影响教师队伍积极性。总之,创新内部的治理模式,就是要为学校的发展建立更为合理的人力架构,不仅利于稳定和留住现有的人才,也将利于吸收新的人才的加盟。

3.4 优化人员配置结构

这是在整体上优化高职院校的人员结构,增强师资队伍的力量,缩减行政与后勤人员的比例;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吸收高能力的人才加盟;优化教师队伍内部的结构,如青、中、老的年龄结构,形成良好的梯队,平衡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领域的教师队伍,平衡理论型与实践型教师队伍。这些结构的优化,将逐渐使高职院校突破现在的人力资源瓶颈,最终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保障。此外,随着国家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学校人员配置上就需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5 结 语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发展,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真正吸收到社会的优秀人才,实行“人才立校”“人才强校”,就需要打破既有的人力资源的困境,破除既有利益格局,站在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地,统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配置。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形成具有远见卓识的管理战略,深入分析自身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获得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韩华柳,赵蕾蕾.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2]刘燕琼.当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2006(4).

[3]王俊景.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1).

[4]李玲英.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5]樊永生.高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6]冀玉玲.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4).

[7]宋小平.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09(14).

[8]石磊.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4).

[9]高晓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开放, 2010(14).

[10]胡日太.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