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汉语拼音。
二、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好汉语拼音中的声母表、韵母表和整体认读音节表,做到能正确进行拼读。
三、复习重点、难点:
声母表、韵母表和整体认读音节表
四、复习课时:
二课时。
五、复习活动设计:
(一)复习声母表:
1、说说声母表中有哪些声母?
23个:b、p、m、f、d、t、n、、l、ɡ、k、h、j、q、x、zh、ch、sh、r、z、c、s、y、w。
2、区别形近声母:
b——d,p——q,l——n,f——t,z——zh,c——ch,sh——sh。
3、默写声母表。
(二)复习韵母表:
1、说说韵母表中有哪些韵母?
24个:ɑo、ei、üi、ɑi、ei、ui、ɑo、ou、iu、ie、üe er ɑn en in un ün ɑnɡ enɡ inɡ onɡ。
2、区别形近韵母:
ei——ie,ui——iu,ɑn——ɑnɡ,en——enɡ,in——inɡ。
3、默写韵母表。
(三)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1、说说整体认读音节有哪些?
16个:zhi、chi、shi、ri、zi、ci、si、yi、wu、yu、ye、yue、yuan、yin、yun、yinɡ。
2、自由记一记整体认读音节,并进行默写。
(四)复习音序表:
1、说说音序表有哪些字母?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2.能发现“源源不断、无忧无虑”等词语的特点,并能写出相同结构的词语。
3.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4.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个通知。
5.知道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写好“艳、静”等8个字。
6.积累“邯郸学步、滥竽充数”等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能正确书写通知。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引导学生交流对寓言这一文体的初步认识,可回顾自己学过、读过的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复述,结合生活经验说明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2.词句段运用
这一部分安排了三项内容,可引导学生先观察并思考两组词语在结构上的特点,然后照样子写出类似的词语;可通过读例句,体会人物说话时描写神态、动作的语句的作用;先读范例,了解通知的格式,明确正文的关键信息,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一种情况写一写,完成后师生共同评议。
3.书写提示
可先让学生读一读提示语,了解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教师结合示例进行范写提醒,学生自主练习,最后同学互评。
4.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安排了9个来源于古代寓言的成语,在学习前可让学生查阅资料,阅读相关寓言故事。学生在理解中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2.能发现“源源不断、无忧无虑”等词语的特点,并能写出相同结构的词语。
3.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4.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个通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熟读精思,品读寓言
1.交流令你印象深刻的寓言故事: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一个单元的寓言故事,你读过的寓言故事中还有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尝试用自己的话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中的第一点。
课件出示:
许多寓言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乌鸦喝水》《狐假虎威》《揠苗助长》……这些故事我读过以后就不会忘。
(2)课件出示分享方法。
课件出示:
分享时应注意说清楚时间、人物、事情、结果、道理。
2.寓言有道理:从这些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选择其中一两个进行交流。
(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中的第二点。
课件出示:
寓言故事蕴含着道理。读了《守株待兔》,我明白了做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有侥幸心理。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上台交流。
(4)小结:真是小故事大道理,多读寓言故事,会让我们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
3.寓言如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这些寓言故事能让你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
课件出示:
寓言故事能让我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
(1)学生交流讨论。
(2)师小结: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让我们从中受到启发。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故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在交流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结合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了寓言的特点和对寓言的认识。
板块二
聚沙成塔,积累词句
1.发现构词规律。
(1)课件出示课本词句段运用中的两组词语,学生先结合拼音自读,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
源源不断
津津有味
无忧无虑(lǜ)
无边无际
(2)学生自读,检查认读。
(3)同桌互查,指名读,教师正音。
(4)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组词语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5)师生一起梳理两组词语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明确前两个是“AABC”式词语,后两个是
“ABAC”式词语。
(6)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同桌互说。
(7)仿写词语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件出示:
依依(
)(
)
亭亭(
)(
)
斤斤(
)(
)
无(
)无(
)
无(
)无(
)
无(
)无(
)
①补充填空。
②说说写写:学生自主说词,并试着写一写。
2.感受人物描写。
(1)读一读,比一比。
①学生自读例句,一边读一边思考加点的词分别写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
l
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juē)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l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②全班交流:加点的词能去掉吗?(预设:不能,因为第一个句子中“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鹿对自己细腿的不满)
③学生讨论:这些词对句子有什么作用?(这样写能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故事中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语气)
(2)说一说,演一演。
①加上自己的神态、动作把加点的部分表现出来。
②句式训练
课件出示:
他__________________:“你真是急死我了!”
(3)找一找,读一读。
①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
②再读一读,读好人物语气。
③讨论不同位置的提示语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4)说一说,练一练。
①学生仿照例句,把句子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这次我终于可以好好地玩儿啦!”姐姐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完后将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是否恰当。
③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5)总结方法:运用动作、表情等描写可以让提示语表达得更加具体生动。
3.学写通知。
(1)学生读通知,说一说,一份完整的通知是由几部分构成的?(课件出示通知)
课件出示:
通知
4月9日下午3点,请全体同学到操场集合,观看文艺表演。
少先队大队部
4月7日
(2)全班交流总结:通知由标题、正文、落款、时间四部分组成。
(3)学生观察通知格式,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标题“通知”写在第一行正中间,正文应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落款署名写在正文右下方,日期写在署名下面。
(4)学生读通知的正文部分,想一想通知的正文有什么特点。
(5)学生交流,归纳。(通知正文简洁明了;写清时间、地点、通知对象、事件;还应注意人物称呼的正确使用)
(6)学生根据提示试写通知。(课件出示通知内容)
课件出示:
通知内容:通知各班班长领取新校服。
领取时间:4月10日下午4点。
地点:学校图书馆。
通知人:学校教导处。
通知时间:4月8日。
(7)完成后师生评议、修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构词规律、人物描写方法和通知的格式及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完成书本练习、师生评议、修改,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写好“艳、静”等8个字。
2.积累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笔精墨妙,体验书法
1.课件出示要写的8个字,引导学生观察这8个字的特点。
课件出示:
艳
静
植
霜
舞
扁
最
集
2.学生读一读提示语,了解书写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要点。
(1)横画较多的字要注意各横画之间距离要合适,不要太挤,也不要太开。
(2)竖画较多的字注意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避免重复、拥挤。
3.教师结合示例范写,提醒学生注意:一个字如果横画或者竖画较多,写之前就要想好这些笔画的长短和距离,这样写出的字才好看。
4.学生自主练写这8个字,教师指导个别难写字。
5.同学互评。将写得好的作品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总结这些汉字的共同特点,明确这些共性就是书写这些汉字时的注意事项。学生只有明白了这些规律,才能完成书写目标。教师通过范写难写字,给予学生进一步的指导,加深理解。
板块二
品读寓言,积累成语
1.借助拼音将“日积月累”中的9个成语读熟,做到读准字音。(课件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邯(hán)郸(dān)学步
滥(làn)竽(yú)充数
掩耳盗(dào)铃
自相矛(máo)盾(dùn)
刻舟求剑(jiàn)
画蛇添足
杞(qǐ)人忧天
井底之蛙
杯弓蛇影
2.指名读,教师正音。邯郸(hán
dān);滥竽(làn
yú);杞(qǐ)。
3.开火车,全班读。
4.交流讨论:通过预习,你能讲讲这些成语故事,并说说它们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
5.指名上台交流。
6.读一读,背一背。让学生明确这9个成语蕴含的道理后,再次朗读,熟读成诵。
7.将成语摘抄至积累本中。
【设计意图】对于从寓言故事中演化而来的成语,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交流故事,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时间、人物、事情、结果、道理几个方面进行交流,既让学生加深了对寓言故事的理解,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2.落实词句积累与运用。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有较多的词语认读与积累,如AABC、ABAC类型词语的积累以及寓言成
语的理解与积累,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与交流中理解这些成语,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到自己的词语宝库里。
课题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单元
五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学习
目标
1.会认本课“希、痒”等8个字,会写“状、狐”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想象的趣味。
3.感受“我”变成树的乐趣。
重点
联系生活,读懂想象,学会想象。
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想象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变成了一棵树》,看看“我”变成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学生听讲
开门见山
讲授新课
一.
想象感悟
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画出来,和大家交流。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你认为那些词句有趣?
“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
“冒出来”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多么神奇的事情!
请读出好玩惊奇的感情。
指名读,齐读。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哪些形状鸟窝的树?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省略号还省略了哪些形状的鸟窝?
梯形、星形、心形、五角星等
“我”会请谁住在里面?
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
你认为这句话想象奇特的地方在哪里?
这些在陆地上生活的小动物居然爬到树上居住,而不是一些鸟儿。最神奇的是,妈妈居然也来到了树上,还住在三角形的鸟窝里!
妈妈到来,还带来了好吃和大家一起分享。而“我”这棵大树,有何反应?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为什么“我”的肚子会发出“咕噜噜……”的声音?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正是该吃饭的时候,我很饿了。
口水流下来了,从哪里看出来?
“唉,变成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本文想象大胆,语言生动、有趣,让我们再来读读吧!
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
变太阳,小鸟等等。
二.
拓展提高
如何提高想象力?
要想保持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家长应有意识地从生活中的小事,从小对孩子进行训练。
让孩子做生活的主人,手和脚动起来。研究表明,勤于动手的孩子更富创造性和想象力。生活中,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让他自己收拾文具、床铺、卧室,自己洗袜子。
让孩子尽量体验各种感觉。孩子每天更多地生活在视觉的世界里,对其他感觉缺乏体验和锻炼,不妨让孩子戴上眼罩,依靠听觉、触觉等感觉世界。
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想象力拓展的游戏。可由生活中一件具体的物品来展开。
阅读与想象。阅读是由连续的、富有形象性和逻辑性意义的组合,可以促使大脑主动去进行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土壤。
引导孩子多看一些童话、神话、科学幻想,孩子稍大后可以看科学发明等图书和文章,在阅读中培养想象力。
三.
课堂练习
看拼音写词语
jì
xù
mì
mì
tánɡ
cù
pái
ɡǔ
xínɡ
zhuàng
选一选,填一填。
壮
撞
状
()丽
()倒 形()
场
肠
常
一()
香() 经()
鳄
饿
恶
()鱼
饥()
凶()
继续
秘密
糖醋排骨
形状
(壮)丽
(撞)倒 形(状)
一(场)
香(肠)
经(常)
(鳄)鱼
饥(饿)
凶(恶)
四.
作业布置
选词填空
陆续 继续 连续 持续
我们()上课。
大雨(
)下了三天三夜,庄稼都烂了。
战斗胜利了,我们还要()清扫战场。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走进去。
阅读练习。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找出上文中,你认为想象有趣的词语,说说理由。
“呀,我变成了一棵树!”拟声词和感叹号,表达了“我”(
)
之情。
A.
快乐
B.惊喜
C.难过
文段中的省略号,起到(
)作用,还可能有(
)等形状。
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继续 连续
继续
陆续
我认为“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
“冒出来”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多么神奇的事情!
B
省略
心形
、星形
梯形
六角星……
我想变眨眼的星星,给走夜路的人们,带来光明,指引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学生分析朗读
学生理解
拓展提高
学生练习
思考理解
师生合作,老师指点
开阔视野
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品赏感悟了课文,体会到了想象的乐趣。
板书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变成树:痒痒的
冒出来
【关键词】教学目标 理解 落实 误区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现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布卢姆的目标教学理论可谓深入人心。而围绕目标设置的理论争鸣与实践探讨,也一直未停。新的课程目标提出了“三维”目标论,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给各门学科的目标设置又指明了一个更清晰的方向。品德与社会(生活)是新课程改革以后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教材留给老师的空间太大,导致不少教师一时难以适应,无法正解理解教学目标,甚至认为只要与教材的内容有关的,只有自己比较拿手的方面,都可以拿来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常有遗憾之处。纵观现在的部分品德课堂,笔者觉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理解、落实上存在着如下的几个误区。
一、贴新课标的标签,冲淡品德味
根据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很明显,这门课程定位为综合型课程,它涉及到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有一些课的老师在设计时,贴上新课程的标签,做了大胆的尝试,形式是新了,但目标却有了遍差,冲淡了品德味。
《夏天的小虫》是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这课的教学内容与科学颇为相似。曾听本校的一位年级教师进行执教,她在教学时让孩子们捉了不少的虫子,孩子们在课堂上是比较活跃,说虫子,看虫子,归纳出昆虫的各种特点。活动性是强的,综合味也浓了,但总感到上得太像科学课,缺少品德课的特点。无独有偶,2006年省教研室邬老师曾就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其中杭州卖鱼桥小学的徐燕老师也上过这一课。同样,徐老师也让孩子们课前抓了虫子,在课堂上进行了虫子的小小展览交流会,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抓到的虫子的特点以及自己在捉虫子过程中的趣事。但不同的是,徐老师在孩子们兴致勃勃交流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给说得特别棒,观察得特别仔细的小朋友颁发了一枚“科学迷”奖章,这一小小的举行,无疑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徐老师还根据孩子的生活实际,指导如何避免这些小虫子给我们带来的烦恼。重点是夏天怎样来驱蚊和被蚊子叮咬后的措施。这个话题得到了孩子的共鸣,因为驱蚊就是他们生活中所经历的事,别人的经验对他们的生活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纵观两节课,徐老师因为教学目的上始终没有忘记品德这个本性,指导孩子生活,培养孩子情趣,所以课也就更饱满,更丰富。我想,邬老师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广大品德教师,品德课的综合性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即无论怎样综合,它还是品德课,不能冲淡品德味。
二、教学安排“避重就轻”,削弱重点目标
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学目标往往有好几点,但每条教学目标的落实却不是平分秋色的。在几条目标的设置中,有些可能是重点,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与内容去达成,而有些只要达到了解、知道的程度即可。如果一位老师在教学设计、实施的过程中,没有“重点目标”在脑中,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多彩的服饰》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在县品德教研活动中,一位年轻的丁老师执教了这一课。她设置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民族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2)知道礼仪、颜色与服装的关系,知道不同的场合穿着的不同;(3)培养对不同民族多彩服饰尊重、欣赏的态度。在这三个目标中,后两个目标为本课的重点。丁老师为了达成这三个目标,她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让学生欣赏中国少数民族和外国一些奇特的服装;二是了解礼仪服饰,以当下红星小沈阳在不同场合穿不同服装来让孩子明白服装的穿戴是有场合的。最后。老师还安排了在电脑上给模特换装的小游戏,让孩子们对服饰的正确穿着进行实践操。从教学设计上看,这些内容的安排都是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应该说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但老师在教学内容的具体操作中,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却并不恰当,以至于最后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尤其是重难点没有扎实的落实。
丁老师的课前准备很充分,她找齐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所有服饰。还有与服饰有关的知识、趣事,并把它全都打印出来,让孩子们先分组看、说,再进行全班交流。由于少数民族太多,资料又太长,孩子们一时间消化不了,站起来交流的孩子花很长时间都说不清楚。就这个环节,花去了大半节课的时间。于是,在剩下不多的时间里,她才匆匆地给孩子欣赏了外国的部分特色服装,对于后两个重点内容,即不同场后穿不同的服装与换装的搭配小游戏,终因时间关系,都是匆匆走过场。很遗憾地,想得挺好,实际效果却不佳。造成这样的后果,就是教师在目标设置后没有更深地考虑到如何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如何突出重点目标,让课堂效率能得到最高。
三、教学设计先后错位,浅化主要目标
一次县级教研活动中,有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二年级下册《我长大了》一课。这一课共两课时,这位教师上的是第一课时,她想达成的目标是“让孩子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长大。”根据本课教学参考的目标定位理解,本课所理解的长大是“让孩子感受到现在二年级多彩的学习、生活,关键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进步,从而懂得节约,懂得关心大人。”
从教案设计上来看,这位老师对于目标的把握还是比较明确的。第一步,她是通过让学生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外在的成长与变化。第二步,是激发孩子欣赏自己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产生成长喜悦感。这两步之后,孩子们就对什么是“真正地成长”有了较深的理解,教学目标也就真正达成了。教师安排的第一块内容是让孩子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能证明自己长大的东西与大家交流。一个孩子拿出了一张四岁时和父母一起游玩的照片,用照片上稚嫩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对比,从而说明自己长大了。老师让同学们也根据照片对这位同学进行比照,孩子们从身高、体重、穿的衣服等来说明这位同学确实长大了。老师又拿出一本孩子的出生证,从出生证上的身高、体重来说明孩子们的长大。整个环节孩子们都趣味盎然,
课堂气氛也不错。这时候,老师总结:孩子们,你们确实长大了,下面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成长章,郑重地别在胸前,并欢呼:我们长大了。接着,老师又教学第二个层次的内容,即让孩子进行本领的展示,告诉孩子们我们不光身体长高了,我们还变得更能干,更懂事了。整个看下来,觉得老师对于目标的理解还是正确的,但在教学设计上,第二个环节设计不妥,成长章的提前佩戴让孩子误以为个子的长高就意味着“长大了。”如果在两块教学内容之后,再郑重地进行“成长章”的佩戴,整个设计就更加合理,教学目标的落实也就更饱满更正确了。
四、各个环节目标无度。导致整体失衡
曾经听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在给一位一线老师评课时指出:“语文课朗读确实是非常重要,但不同时间的读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初读时可能只要求读通顺、读正确,在走进课文时要求学生读流利。而再进一步读可能是读进人物心灵,讲出自己的感受了。对于每一步,老师心中要非常清楚,你的目标要落实到哪个度。”“一语惊醒梦中人”。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每个环节的内容安排肯定有目标所在,但很多老师往往不知道到底到哪个度,真正落实在哪里。只有教师自己对于教学目标有正确的理解,并在每个环节中进行分解落实,整堂课的目标才会完整地凸现。这在我县青年教师叶建丽上的一课中我深有感触。
叶老师所执教的内容是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寻访大师的童年》。这篇课文离孩子的生活其实并不近,不像其它课文那样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叶老师高明的地方觉得有三:一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纵观古今中外。大师可谓数不胜数,但叶老师此次只选定咱们绍兴人的骄傲――文学巨匠鲁迅为主要教学内容,因为在绍兴,有鲁迅故里,有鲁迅外婆家等教学资源,孩子们离得比较近。就算走出绍兴,鲁迅也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大师了。二是教学形式的新颖,整堂课,叶老师都以乌篷船为线索,趣味盎然。但特别一提的是她对教学目标的正确理解,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度的把握非常到位。根据教参建议,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三点是“初步学习讲故事、辨认的方法,交流和分享对大师童年的感受,引导学生形成对大师、名人的正确看法。”在这一点上,叶老师理解得非常透彻。我们在上这类文章时,很容易把大师神化了,让孩子很崇拜,但往往觉得高不可攀。但叶老师在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让学生从大师的童年中读出自己的影子,也读出大师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基于这样的正解理解,她在第一环节“摇啊摇,摇到外婆家”这个环节中,通过听和看的形式了解小鲁迅在外婆家发生的故事,并联系个人经验回忆自己在外婆家的快乐时光,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到童年小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调皮爱玩的,找到了相互的共同点,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二摇摇到百草园,通过采访的形式了解小鲁迅在百草园发生的有趣好玩的事,去发现一个好奇、爱观察的小鲁迅,寻找到他身上的优点。三摇摇到三味书屋,通过看视频、听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从中感受到小鲁迅的勤奋好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手段;高效课堂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课堂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增加教学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优化语文课堂。
一、深入钻研课本 把握教学重难点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过度重视游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未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研究,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学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一)备教材
进行仔细的备课是教师开展有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备课阶段,先通读课文,对文章中教难理解的句子作标记,再根据相关的教学资料,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读文中的中心思想。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备课。这一方式,不仅能够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还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对小学二年级《金色的草地》进行备课时,对较难的字、词、句作好标记,并将其具体的教学方式写入教案中。此外,蒲公英变化的相关语句标记出来。将文中重点含义的语句的解释标记在句子旁边,避免了漏讲的现象。
(二)备学生
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文化程度存在差异,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备课。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中的《白鹅》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备课阶段,对白鹅“左顾右盼”“一丝不苟”等形态标记出来,上课时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描写白鹅的形态、动作的句子,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的兴趣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游戏的阶段,上课期间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置身于情境之中,达到增加学生求知欲望的目的。开展有效课堂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一)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教师鼓励回答问题的学生,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优化课堂提问
由于语文课堂具有丰富性、生动性的特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基于课本进行适当提问,保证问题的价值性。此外,还应将提问的次数要适量,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同时,教师还应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情境,把握问题难易程度,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先通过创设游戏场景、对比观察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的模式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逻辑分析能力,还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巧用电教媒体, 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步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语文课本中的人物、事件等都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导致学生无法融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片、文字等为一体,通过情境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减少板书时间,让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增加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鸟的天堂》,很多学生无法根据“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想象出榕树之大、鸟数量之多,从而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榕树以及群鸟飞翔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与喜爱。课堂结束前,向学生展示目前“鸟的天堂”中鸟的数量、种类大幅减少的画面,号召学生保护环境。
四、开展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合作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技能。但是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在实际教学中,通常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这一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无法真正实现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开展合作教学:第一,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任务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目的。第二,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受到教育程度的影响,学生看待问题时,存在极大的片面性。因此,开展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五、结束语
现阶段,高效课堂逐渐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静茹,赵国林.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中存在的障碍及解决策略[J].神州,2012(2).
[2]张淑玲.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J].教程教育研究呢,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