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倡议书的写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日常书写”是我在1991年提出的一个概念(《艺术的泛化》,1987初稿,1991完稿),但是有关思想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思考书法的深层性质时,最初遇到的问题便是书法自觉意识的发生与演变,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作者和批评者的陈述,但是文献中这类记录太少,而且远远晚于我们从作品得来的对自觉意识的判断。这样,我们便无法利用这一类文献来打开深层性质讨论的入口。
思考书法的发生,只有从两条思路着手:一是它在中华民族精神生活中的思想基础,一是对具体书迹的研判。前者,我致力于寻找中国的感觉一思维方式与书法发生的关系,因此而有《书法艺术的哲学基础》一文,其中讨论了中国书法发生的认识论根源,其中着重讨论了书法发生与中国语言观念的关系。后者,面对书迹,只有风格、技术、文字内容等要素可以依凭,我们对其风格和技术水平有深刻的印象,但以此作为判断书法成立的依据,遇到表述与证明的困难(技术的演化是明显的事实,但我们无法在某处画下一条自觉和非自觉的界线),唯一可以凭借的只有书迹的文字内容。唐代以后,书迹中文字内容比较复杂,但到东晋为止,遗存的书迹几乎全部是实用性文字,而东晋各种书体俱已成熟,所以从文字内容来讨论书写的某种性质,至少在历史的某一阶段(上古至东晋)是可行的。这是我最初提出“日常书写”概念的动机,也是从功能来定义“日常书写”的缘由。
《艺术的泛化》一文第二节论述书法的发生,使用了“日常书写”的概念,因为此文讨论的是书法发生时期的现象,虽然未加定义,但含义是明确的:它指的是生活中不含美化意识的实用性书写。
2008年出版的《书法》一书中,专辟“日常书写”一节,其中对“日常书写”的定义是:
日常书写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为各种事务的需要而进行的书写,与此相对的是以书写本身为目标的书写,例如为写好字而进行的书写练习、为创作书法作品而进行的训练和书写等。
由于这里涉及的是整个文化史上的书写,与书法发生时期不同,“书写”的概念已经包含极为复杂的现象,例如定义中的“各种事务”“以书写本身为目标”等,便容易产生歧义,因此我在《日常书写:书法史的构成及其他》(2014)一文中对此再加说明:
其中“日常生活”中的“事务”容易引起混淆。如人们所言,官员书写奏折或书家出售作品以维持生计,都可以看作某些特定人群的“日常事务”,但它们与我们所关心的“日常书写”性质颇有不同。我们在这里可以加上一个限定:以书写的严谨、美观或书写水准作为标志的“日常事务”除去不计。
书写现象层出不穷,这样的限定仍然可以加以讨论。如果暂时撇开这一切,我提出“日常书写”的深层目的,是区分“包含技术意识的书写”与“排除任伺技术意识的书写”。
这样做,首先是对书法自觉意识可以有深一层的认识,为探究法创作心理开辟一条通道,并由此而讨论创作方法与表现一含义诸问题。如果在这两点上有所推进,我们对书法的认识无疑将深入一大步。
对“日常书写”如果不采取严格的定义,随意扩大“日常书写”的范围,抹去“包含技术意识的书写”与“排除任何技术意识的书写”的界线,将失去提出“日常书写”问题的意义,失去深入自觉意识的重要契机,当然也就不可能进入此后的各种讨论中。
必须说明的是,任一定义都是可以调整的,但要有理由,或者说要有理论或实践的目的,如第三辑中各位作者的研究。
严格定义“日常书写”的难处,在于“经意”和“自然”没有明确的界限,就作品而言,绝对“排除任何技术意识的书写”不多,而且随着时间的进程,书法史所关注的作品越来越缺少“日常”的成分。日常生活中当然永远不会缺少书写(如市井中的许多书写、文士们随手书写的片纸只字),但它们远离我们所读到的书法史。
判断书写中技术意识的有无很困难,但面对书法史中的某些作品(如《祭侄稿》)、某一时期的某一类书写(如上古到两汉的实用性文字)以及今天的某一类书写(如家庭开支簿),还是能做出令人信服的判断。
这种区分能够使我们比较方便地讨论书写心理对书写状态的影响,并进而深入到整个书写与各种因素――如文字题材、风格、表现机制等等的关系中。这样,我们便可能从那些过去根本没有关注过的方面。对中国书写展开前所未有的广阔而深入的思考。如本书中所涉及的精神分析与汉字书写、《书谱》中所反映的有关技术意识的问题、书写自觉意识的深入分析等等。这种区隔为思考书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对有关现象观察、思考,个案、思想积累渐多,便集合成一种关于书法史的构想。
过去的书法史,基本上是一部著名书家、书作和书论的历史。它们已经形成一个隐形的框架,大部分著作中,章节设置、代表书家与代表作、文献征引等,大同小异。这是一部我们熟悉而敬畏的历史,但它缺少活鲜的生命,不是有机的活动的连贯的历史,那些伟大的书写只是一些孤零零的高峰,我们不知道书写是怎样演化的,不知道为什么书写会变得如此精彩,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走进这部历史中。
这是作为观念文本的“书法史”。
此外,还有一部作为“存在”的书法史,那就是中华民族关于书写的一切的历史。这部“存在的书法史”与那部观念的书法史存在巨大的差距。――大量出土的文字资料(简牍及其他)说明了这一点:它们几乎都处于已有的“书法史”著作之外。即使“书法史”中安排某些章节说到这些资料,但它们与那些固有的陈述几乎没有任伺关系。
当然,许多出土资料在某些人看来书写草率,还不是“书法”,这里便牵涉到“书法”的定义问题。如果把这一切都归于“书写”,一部“中国书写史”或“中国书法一书写史”必然包含一部“中国书法史”所无法比拟的丰富内容。
过去由于早期书法史材料――特别是书写材料的缺失,不得不以文字学的陈述来代替早期书法史的陈述。大量早期书迹的出现,使我们可以提出许多过去根本不可能提出的问题,如日常书写对于书写方式变迁的意义、日常书写与书法表现功能的关系、日常书写中才能的构成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使我们对书法的发生与深层性质获得新的认识。
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粗略地勾勒这部“书法一书写史”最初的轮廓。
中国“书法-书写史”,可以由以下三个层面构成:一,精英层面;二,非精英的“书法”层面;三,“日常书写”层面。
第一层面,由对书法历史的推进做出重要贡献的书家组成。这是由很少一批作者构成的序列,如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张旭、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王铎等。许多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不在这一序列中。
这一层面将提供一条书法史上创作推进的路线,并成为判断其他作品以及后来者的创作贡献所在的依据。
这里所说的贡献,指对书写方式、构成原理、表现机制与风格类型的重要推进。
这种选择的依据,是书写方式、构成原理与表现机制的历史研究。只有把握这些历史线索,才可能对一位书家的创作做出判断。
前期书法史上的精英书家,作品中包含大量的日常书写成分。
第三层面,“日常书写”层面。这一层面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
除去有意作为作品创作的书迹,以及出于种种原因美化的书写,其他一切书写都包括在这一层面中。这是一个数量巨大的集合。其中包括大量水平不高的书写,但正是这些被遗弃在书法史视野之外的书迹,反映了各个时代汉字书写的基本特征,对它们的思考,将大大推进我们对汉字书写的认识。
第三层面提供的是书写演变的自然进程,审美的自觉意识如何渗入日常书写的种种现象,以及书写中审美自觉意识如伺发展,书写的自律性与后世对艺术的追求如何交织在一起,造成书法史繁复的局面。这一层面具有与第一层面同样重要的地位。它所包含的现象的丰厚,为理论思考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亦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启示。
“日常书写”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运用和发展当论的场域。其中尤其是社会史、文化史、心理学、图像学等学科。例如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对日常书写的研究,不仅是借鉴已有的大众文化理论,也很可能创造出一套关于“中国书法―大众文化”的新的理论。
这样,在“日常书写”的内部及其文化背景的结构中,我们看到一个广阔的思想领域。在这个范围内,汉字书写充满着与当论交会、碰撞的机会。它为书法一书写的阐释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日常书写”是书法与当代学术一个重要的接点。它可能成为未来书法研究最重要的生长点。
第一层面与第三层面互相交集,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早期的精英创作,往往同时又是第三层面的作品;其次,形式演变的深层规律,如笔法演变的v史,同时反映在第一层面和第三层面中,但有着不同的呈现。
在第一层面和第三层面之间是第二层面。这一层面包括第一层面之外所有力求精善的书写。它在通常意义上的“书法”范围内占有最大的比例。
这一层面的作品也可能具有鲜明的个人面目,但它们所有的技巧、范式都可以在第一层面和第三层面中找到。在书法史中,这一层面的某些作品与第一层面的作品混合在一起,从而使局面变得模糊含混,真正的创造性被掩盖,而某些并无重要贡献的作品得到过高的评价。
这一层面的作品借用已有的机制、技巧、模式来创作。这一层面的书法家和作品构成一个时代书法创作的大势,反映了各个时代书法创作的趋尚,但发端在他处。
这一层面的种种现象、它与第一层面和第三层面的关系,可以引出许多重要的话题。
这样三个层面构成“中国书写史”的整体结构。
通过这部“中国书写史”,我们将对中国文化获得许多新的认识。
关于本书的结构。
本书分为三辑。
第一辑,各篇论文基本在我们提出的日常书写的范畴内展开。
有些论文并不直接论述“日常书写”,但对“日常书写”的思考与认识有重要的推进。
林俊臣《书法的日常性与创造性》,讨论的是临帖与自我书写的改造,涉及个体潜意识与意识中书写的形成。文章研究的是作者进入创作之前心理的构筑过程。
邱振中《“人书俱老”:融“险绝”于“平正”》一文讨论“人”与书写融合的机制,论述“无技术意识的书写”的重要性,以及它与书法中表现机制的关系。这是“日常书写”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严和来《精神分析与自由书写》可以看作是对“自由书写”分析的引论,但它为打开一个崭新的书法分析的世界做出了预言。这里很可能生长出精彩的思想。
严和来此文所论虽然不涉及一般意义上的“书法”,但他研究的对象,正是“未有技术意识的书写”。此文从对东西方语言的心理分析辨异开始,细心地引向书写的分析,这便使得“自由书写的心理分析”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这种连接,使书法理论获得了又一条通向当代学术的道路。
这里所说的“自由书写”与“日常书写”有很多共同之处,不过前者着眼于任伺状态下的无意识书写,后者着眼于书法意义上的书迹。在某种意义上,两者并无区别。
此外,这一辑中,周勋君《“精意”:日常书写的一种心理》论述了书法史上书写心理的变迁;丘新巧《深入书法的土壤:日常书写研究绪论》中对几件作品书写心理的分析体贴入微;黄积鑫《书法与新书写共同体》从当代哲学的观点出发,对当代书写的状态、前景做了贴切的陈述。
第二辑,“日常书写”个案研究。“日常书写”研究需要大量个案的积累,此辑所收录的文章只是一个开端。
龙友等人的文章中包括一些精彩的细节分析。对“日常书写”的研究,现象是最初的出发点,没有对细节细致入微的辨析,深入的解读、思考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珍惜这些文章中所表现的对细节的观察和辨析,它们将作为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开始“日常书写”历史研究的深入之途。
第三辑,作者从“日常”概念出发,引出对“日常书写”的另一种定义: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一切书写。
这与我们定义的“日常书写”有质的区别,但是作者由此而引出的是另一类问题,如:夏可君论书法对于当代艺术创作的意义、柯小刚论书法与自我修养的途径、刘悦笛把书法纳入“生活美学”的范畴等。这些思考扩大了我们对书法思考的边界,丰富了我们对现代书写的认识,开辟了新的思考书写的道路。
2014年和2015年的论坛邀请了几位哲学领域的专家出席,这些观点,大多出自他们之手,遗憾的是大部分发言没有写成论文,这里刊出的几篇,只是其中的部分观点。黄积鑫《兰亭论坛“日常书写”讨论综述》记述了他们发言的要点。
附录收入日本西川宁教授论述西北地区残纸的论文两篇:《晋人的墨迹》(1938)、《王羲之的前期书风――以李柏尺牍稿为中心的研究》(1954)。西北残纸是日常书写研究的重要材料,两篇论文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时隔久远,搜寻不易,刊出以方便读者,亦纪念前辈学人对有关研究的贡献。期待人们由有关现象出发,引向对日常书写的深入思考。
两文译者姚宇亮博士近年致力于日本现代书论的翻译与研究,成绩卓著。
众多专家、研究者将近四年的劳作,才编成这部文集。对“日常书写”的研究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丘新巧博士和博士生黄积鑫在论坛组织、文稿整理和编辑上贡献尤多。
2.妇女:刑法中对妇女的规定是已满十四周岁的女性(生日的第二天起算)。
3.死缓:不是关两年再执行,而是给犯人一个不死的机会。被判死缓的人类似于坐在达摩克利斯之剑下,两年不故意犯罪就可减刑为无期,有重大立功还可减至25年,但故意犯罪的话剑就掉下来了。
4.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是侦查阶段被侦查机关列为有犯罪嫌疑的人,不等于罪犯、犯人、犯罪分子。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之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5.无期徒刑:罪犯表现得好都会减刑,羁押期限不少于13年,基本不会关一辈子。
6.消费者协会:不是政府机构,其决定不具有法律效力,消协牛是因为消协老大一般都是隔壁工商局退休的王伯伯。工商局对商家和消费者的纠纷处理决定也不具有法律效力,只有通过仲裁和诉讼才具有法律效力。
7.警察:警察一般大家所指为人民公安,按照《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8.交通肇事:不是所有开车撞人的都是交通肇事,有的根本不构成犯罪,有的构成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
9.吸毒:吸毒是不犯罪的,贩毒等才犯罪,吸毒仅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10.:一般不犯罪,黄海波是被行政处罚了个够呛,当然宿是构成犯罪的,有其他行为触犯其他罪名依该罪名判罚。
11.枪支:不仅持枪是犯罪,持有弹药也是犯罪,具体请参照《刑法》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12.结婚:结婚是靠领证,而不是靠婚礼,办了婚礼没领证,在现在《婚姻法》上连事实婚姻都不构成(刑法仍构成重婚)。
13.私生子:非婚生子女是可以上户口的,我国法律对非婚生子女的保护程度与婚生子女相同。
14.领养:领养小孩不是双方达成了合意就可以的,具体参照《收养法》,要求多多。
15.违法和犯罪:违法不等于犯罪,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只有在除刑法外的部门法无法调整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刑法,所以一个侵权行为可以适用侵权责任法就调整完毕的,千万不能再用刑法兜底条款来判处,如寻衅滋事罪、非法经营罪等,这有违法理。
16.债:债不等于欠钱。法律上的债的原因可以有“合同”“侵权”“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单方允诺”等,欠钱的债仅仅是合同所引发之债。
17.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只能在侵权之诉中提起,并且不适用刑附民或遭遇刑事犯罪单独提起的民事诉讼。因为自然人的精神其实是无法用金钱弥补的,但是法律只有如此调节方能一定程度弥补被害人的痛苦,所以适用比较苛刻。
18.肖像权:侵犯肖像权必须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没事发微博上那个不是侵犯肖像权,可能侵犯隐私、名誉等权利。
19.定金:定金不等于订金,签合同交定金才能确保不会对自己不利。定金合同双方负担相同的风险。但交订金时,其惩罚性是单方的,仅对交付方适用,不对收受方适用。
20.权利:权利不等于权力。一个是right一个是power。后者是强制性的支配力,由国家享有。
21.合同:合同并非一定要签一张纸或者一叠纸,可以口头成立合同或者推定成立合同。比如一言不发去买一瓶可乐,推定当事人有订立合同之意思表示,合同可成立。
22.因果关系: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不等于日常所说因果关系,法律上的复杂太多,不好展开介绍。
23.第三人:第三人不等于平时说的“第三者”,第三人是相对于法律关系当事人之外的人所言。
24.人格:法律人格在法律上是指权利能力,不同于平时大家所说的“我以人格担保”。
25.善意恶意:善意在民法中可解释为面对无权处分人(人)的权利外观不知情且尽到了审慎的义务,如善意取得制度一般可阻断物权的追及效力。
恶意与善意相反,语境不同解释也不同,一般可解释为明知或虽非明知但怀疑行为缺乏法律根据或相对人缺乏合法权利而故意为之的法律行为等。
26.抢劫:法律用语中不包含抢夺行为(排除转化型抢劫),一般街上一妹子包被夺大喊“抢劫啦!”,其实多半是抢夺罪。
27.醉酒:醉酒在法律中有生理性醉酒和病理性醉酒之分,后者一般不负刑事责任,所以不是所有的酒驾都要悲剧的。另外,前者在法律上不影响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以及其犯罪行为的量刑。
28.近亲属:刑法、民法等部门法之间区分有别,范围各有不同。
29.机动车:机动车不等于汽车,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
30.自助:不是自助餐。我国民法中的自助行为还存在于理论之中,比如小明吃饭不给钱,老板死活不让走,这就是自助行为,当然老板必须马上拨打110求助,不能把小明扣了刷盘子。
31.自然人:胎儿不属于自然人,我国自然人采独立呼吸说,但未出生的胎儿也保留有继承份额,胎儿出生后可自动继承这一特留份;如胎儿出生后死亡的,由其继承人继承;如胎儿出生时就是死体的,由被继承人的继承人继承。
32.驰名商标:按照我国最新《商标法》第十四条第五款规定,生产、经营者不得将“驰名商标”字样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上,或者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
33.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是个大课题,仅指出两点:(1)《刑法》第十七条第四款,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2)对《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之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理解,应按照立法目的解释,即有以上八种行为便构成犯罪。
34.自首:自首不是应当从减轻处罚的情节,而是可以从减轻处罚的情节,这二者有天壤之别,前者必须减轻或从轻处罚,后者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而定。与立功相比,这有时候就可以成为生死之别。具体可参照药家鑫案和重庆龚刚模案。
35.三倍赔偿:新《消法》规定了三倍赔偿,是成交价款的三倍。后面还有一句,赔偿不满500元按照500元算(哪那么容易让你骗了人就赔几十块)。
36.身份歧视:反歧视原则对合同自由原则有限制的作用,以不同的人分别订立的数个合同,其内容不得形成不合理的区别对待。(前段时间网上看到郑州一饭店“长得漂亮就能免单”引发的思考,让我怎么敢去。)
37.抽奖: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的,法律明文禁止。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三条第(三)项。
38.不立案:公安机关做出刑事案件不立案的决定必须出具不立案通知,不能因为心知破不了案就随意打发人。《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对于有控告人的案件,决定不予立案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在七日内送达控告人。
39.发票:吃饭得开发票,但是商家不开发票,也不能不给饭钱,因为开具发票的义务不是合同主给付义务,发票与饭钱之间不具有对价关系。
40.被告与被告人:被告指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当事人,被告人一词用于刑事诉讼程序。
智慧教育
在汉语中,智慧即“能够迅速、正确、灵活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智慧不同于一般的智力和智能,而是一种高阶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人们对智慧教育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智慧教育对人们教育思想影响较大。其中唐烨伟博士通过实践研究,按照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程度将智慧课堂和教学划分为四个层次:①平移型应用。将书本中的知识平移到媒体环境中,此种应用将媒体当作一种教学工具,先进于原始的教鞭、黑板,促进教育发展,但不能使教育产生革命性变化。②按照整合点针对型应用。相比第一层次该应用能够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应用,节省时间,提升效果,但教学模式、教学思路等仍沿用传统方式,不能使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③学习方式方法变革型应用。在理想条件下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突破媒体技术、教育思想等的束缚,理想设计,尽量满足,这为教学、学习带来很多变化,是目前教育已经达到的层次。④智慧型应用。在该层次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构想该用什么样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技术变成学生构想和验证的工具,对教学产生巨大影响,也是目前教育致力于达到的层次。
由传统教育到智慧教育的演变,需教师、学生及技术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进步,如技术经过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学习需求、教学需求等情况下由教师的教学工具变成教师的得力助手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工具(如图1)。
1.教师功能变化
传统教学系统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绝对领导者,学生学习目标、掌握知识层次及过程、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评价等均由其设计、制定并组织实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师的教育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搜集资料方式开始多样化,教学相比以前也更加灵活多样,但总免不了“课堂主宰者”这一角色的担当。而智慧课堂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由传统的“教”转变为现代意义的“引”,由此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得到有效提升。
2.技术角色转变
随着多媒体、网络等技术逐渐渗透到教学系统中,技术由单纯地由教师使用转变为学生和教师都使用的角色。技术自运用到教学中以来,一直是教师教学资源搜集的工具,学生在学习中尤其是课堂上使用甚少,而在智慧教育中,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能力提升,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习的有力工具。
3.学生角色转变
在智慧教育中,学生从传统的知识接受加工机器,转变为主动学习构建的智慧者。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各方面通过智慧教育学习过程均得到有益锻炼和提升,是教学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关键。
首先,智慧课堂能够促进师生交互,优化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由一般的单向传递(教师传递给学生)转变为双向传递(师生交互),师生更多地通过互动进行有效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实现个性化学习;其次,智慧教育中媒体角色的变化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媒体这一工具更好地吸收、运用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从而更好地激发下一轮学习的动力。
智慧教育有效提升语文学习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孕育出智慧教育这一高阶教育形态,相比当前教育形式更多具备公平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学习个性化等多个理想化教育的核心特征,更加适合语文学科的学习。
智慧课堂的开展,能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使其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方面均实现个性化。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创新性得到有效提升,知识由原来的“给”转变为现在的“探”,由单一转变为多维,如对一个成语的学习,原来要求是记住、理解并知道成语来源,这些信息均由教师或课本给予,而在智慧课堂中则要学生自己寻找,并且学生还要寻找不同情境去运用知识,这样探究出来的知识比给予的知识更易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信息技术在智慧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先进技术如网络学习空间、云平台、大数据等的快速发展,智慧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支撑下智慧课堂的构建也因此出现了新的契机。笔者就智慧课堂中用到的信息技术做了分类总结,并将教师和学生对其运用进行了简单分类(如图2)。
信息技术在智慧课堂中的运用,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是指能够触摸到的实物,如基本的桌椅、座位等一般教室中具有的,在图中没有特别提及,只提出智慧课堂中的电子白板和平板电脑,其中电子白板方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相比PPT更易操作演示;平板电脑则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使用的,方便师生之间资源的推送、管理和服务,是智慧课堂中主要的教学和学习工具。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极大地增加了其对知识的构建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课堂内外的学习产生有益影响;微课、网络和平台等软环境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互的有效工具,如教学平台、管理平台、评价平台、服务平台、云平台等有效满足了学生和教师的需要。
案例设计
《倡议书专题学习――做鸟类的朋友》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倡议书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以期完成某种任务或展开某项活动的书面文章。它作为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文体,遵循一般书信的格式,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在现实社会中有着较广泛的使用。一般包括向谁倡议、倡议什么、谁倡议的以及日期,倡议书的规范格式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落款五部分组成。通过专题活动学习明确倡议书的格式组成、适用对象、使用范围和作用,体验语文学习对日常生活的帮助,同时通过不同小组在课堂展示学习成果,能使学生扩大知识视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扩展合作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教学对象分析
基于之前对语文的学习基础,学生已熟练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但对倡议书这一应用文还停留在知道、了解这一层面上,需要对这一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学生已适应小组学习法,并能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效沟通交流,组内基本能够合理分工,互相补充,合作探究学习可以较好地展开。对于资料的搜集,学生已掌握方法,并适应智慧课堂这一新型教学环境,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方式比较感兴趣。
3.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倡议书的写作方法及要求;明确鸟类在文学、艺术、科学、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人的影响;培养独立查寻资料和协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总结归纳,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倡议书的写作规范和写作内容。
难点: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5.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提供范围,学生通过电子书包、网络查找有关鸟的资料;温习微课《倡议书的写法》。
课上:
①情境导入(展示鸟的系列图片)。鸟以艳丽的羽毛、轻盈的身姿、美妙的飞翔点缀着大自然的美景,又以捕捉害虫、保护庄稼成为人类的朋友。在爱鸟周来临之际,今天我们开展的主题是“做鸟类的朋友”综合实践活动。
②出示活动任务,明确活动目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课前查找到的资料再次分类归纳(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任务,考察组织、分工、协调能力)。
③小组汇报展示。教师提示在每个组展示讲解的同时,其余三组要仔细听并且做记录。一个组讲解完毕后,会向其余三组各提一个问题。每个组回答正确与否,决定该组是否得分以及最终的自我检测评价等级。
结合活动目标设置组别,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文学组、艺术组、生态环境组和生活科技组。
④设置问题。学生通过小组汇报学习,完成教师推送的题目,对自己的学习做一简单测评,明确学习成果和不足。
课后:各组进行自我检测评价,以帮助活动主体了解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有多大程度的实现。教师提供《倡议书的写法》微视频,让学生拟写保护鸟类倡议书,学习倡议书的写法。教师适时总结倡议书的写法并点拨、拓展:鸟类在文学、艺术、生态环境、生活科技等方面对人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动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伙伴、朋友,我们要像保护鸟类一样保护它们。
智慧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侧重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语文性的特点,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以对语言文字的思考为诱因,以学生广泛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为手段,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聚焦在语言文字这个核心上,加以融会贯通,进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达到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其主要特点是活动、综合、语文三者缺一不可,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贯通三者,智慧学习环境的使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电子白板的推送服务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资源交互,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素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完成对知识内容的学习,有效提升学习能力、沟通能力。
考察浙江省近十年来高考题中实用类微写作的类型,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 生活化,注重写作的实用性。
从2007年拟写“稿件不予发表”的审稿意见到2016年拟写“倡议书”的正文,十年里浙江卷考查了3次拟写书信正文、2次拟写海报及广告、1次拟写倡议书、2次拟写图表说明,要求同学们结合语文的写作技巧,联系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写作问题。
(2) 格式化,强调语言的简明得体。
高考实用类微写作首先是一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写作考查形式,这类微写作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强调写作的文体意识;其次,字数上一般都有严格的规定。
从v年高考阅卷情况来看,阅卷专家达成的比较一致的评价标准有两点:①写作语言准确、简明、合理、得体;②能针对不同的应用文体及事件的具体情境写作。掌握这两点,同学们答题的效果就会更好。
微写作涉及的文体多样,表述灵活,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同学们应该重点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假条类、书信类、通知类、启事(或告示)类四大类应用文体的基本格式及写法。
【假条类】
假条的格式和写作要点比较固定,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署名、日期五部分组成。
(1) 标题:在正文上方中间,一般以“请假条”字样作为标题。
(2) 称呼: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平时怎么称呼,这里就怎么写,后面加冒号。
(3)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4) 署名:写在正文下右下方第三行处,在名字前面最好加上班级。
(5) 日期:另起一行,写在署名下面。
特别提醒:
正文最重要的内容是写明“请假原因和日期”。一定要写明是病假还是事假,还要写明具体的请假起止时间。不能含糊地写“因有事请假”。一般请假条都是下级向上级提请的,所以语言要严谨、得体。正文最后可加“请准假”或“望批准”。
【书信类】
书信类包括家书、自荐书、倡议书、申请书、公务信函等,是高中阶段同学们接触最多的实用类文体。比如高三时,很多同学都要写高校“三位一体”或“自主招生”的自荐书。书信的标准格式是这样的:
(1) 称呼:顶格写。
(2) 问好: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3)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也可以紧接问好的短句写。
(4) “此致”:信末的“此致”有两种写法,一是接在正文后,后面不用标点符号;二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后面同样不用标点。也可用“顺祝”“敬颂”之类的词语替换“此致”。
(5) “敬礼”:“此致”后可以用“敬礼”,也可以不用;若用,另起一行,顶格写,后面用叹号。
(6) 落款:另起一行,靠右写自己的落款。
(7) 日期:落款下标注写信的日期。
特别提醒:
书信正文一定要将事件简单扼要地说清楚,书信用语则要根据写信者与收信者的身份而变化。
如2014年浙江卷的题目:“张先生订购了一件衣服,店家发货时,误发了一条围巾给他。就此情况,请你以店家身份拟一封处理此事的信给张先生。”拟写书信的人身份是店家,要解决客户反映的问题,因此用语应该简明得体。由于店家是过错方,还需要对客户表示歉意,态度要诚恳。结尾还可以加上“欢迎再次惠顾”的语句。
【通知类】
生活中常用的通知和书信的格式比较相似,只是正文上方应加上标题“通知”或“关于某事的通知”,正文后的“此致”和“敬礼”也要改为“特此通知”。
(1) 标题:正文上方中间,一般以“通知”或“关于某事的通知”为标题。
(2) 称呼:被通知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顶格写。
(3) 正文:发出通知的目的和要求、通知的事项,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4) “特此通知”:如果正文开头已经写明了“现将……情况通知如下……”,那么后面一般不再用“特此通知”。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前后重复,同时也为了使行文显得简短精要,收到文约而事丰的效果。如果开头没写,则可将“特此通知”写在正文后。
(5) 落款:发通知的单位名称。另起一行,靠右写。
(6) 日期:落款下标注日期。
特别提醒:
通知是事务性很强的公文,它的目的明确――要让人快速地知晓通知的内容,因此语气要正式,表述要完整、明确、严谨。
比如:“根据下面的内容,拟写一则50字内的通知正文。学校教学楼部分课桌椅和教学设备已老化甚至损坏。学校将在1月21日至2月6日对损坏的课桌椅和教学设备进行维修或更换。”拟写这则通知一定要包含“事由、时间、要求”三个方面,例如:“学校将对教学楼中课桌椅和教学设备进行维修或更换。请于1月21日前将教室内个人物品清空。”这样通知者的意图就非常明晰了。
【启事类】
启事是一种公告性的应用文,单位或个人,凡有事情要做公开说明的,都可以写成启事公布出来,或者登在报刊上。启事的格式一般是:
(1) 标题:如“寻物启事”“招领启事”“征文启事”等,写在首行正中。
(2)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启事的内容。
(3) 落款:正文右下方,写启事者的姓名或启事单位名称。
(4) 日期:标注在落款下。
特别提醒:
启事的内容要考虑周到,一般要写得具体明确,内容多的还应分项逐条写清楚。但是,有的启事,如招领启事,由于目的是要失主来认领物件,同时又要防止被人冒领,所以有些内容,如物件的数量、特征等就不应该写得太详细,而应在失主认领时当面核对;但联系的地点、办法等,要写清楚。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启事的具体情况来具体考虑。
比如2017年嘉兴市模拟卷的一道题,要求改写一则启事:
征文启事
为了喜迎元旦,××文学社经研究决定开展征文活动。
本次征文的内容、体裁、字数不限,不得抄袭。请同学们务必投稿。所有稿件请于2016年12月31日前上交。
××中学××文学社
古人说语文是“熟读、精思、博览、多作”。而现实正如朱作仁教授所说的“现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三少:读书少、思考少、写得少”。写的任务如果完全靠作文课来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想要达到顺畅表达的高度也是困难的。一则受时间、题材限制,二则空的支出一个纯粹的时间没有经过情感的预热,效果很可能达不到目标。而我们的阅读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阅读教学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阅读教学,往往能鼓动起学生心中的激情,涌起一种想说想写的欲望。情已至此,何不就让这种情绪自然流泻而下呢?有感而发的往往是好文章,至少是真挚的。
于是,我就想把一部分的写作训练支解分配到阅读课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教学,使文章之情与笔下文字相得益彰,读写结合相辅相助。况且这样在创设情景兴趣激发的前提下,开启智慧,做到读写思三结合,能克服现今教学中的不善之处。
一. 以课文词语为触媒,从中生发生活的情境
阅读课文往往从课文的字词句着眼着手从而深入理解。词语作为深入语文思想情感的第一试脚石,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朱作仁教授说:多数词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表达出来未必恰当、恰到好处的,那么可否用文字来曲折显微地传情达意呢?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描写车夫有个词语“饱经风霜”。这个词比较抽象,到底是怎样一副面容,学生心中各自有形象在。但是否合适却要学生表达出来教师才知晓。于是我就让学生想饱经风霜的脸是怎样的,再刻画写出。有学生写道: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可看上去却象个五十多岁的人。他面色蜡黄,颧骨很高。两只眼睛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布满了血丝。这个写的训练,既能化抽象为形象,很好地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又训练了他们的人物外貌描写,抓住人物特点来写。
二. 以课文的空白处为挈机,用想象来填补
好的文章如中国画常常留白,给人的思索距很宽很长。作者镏空的地方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读者想象最丰富,思考最有韵味的地方,是勘察一个人文字领悟能力的地方。教师就可适时抓住这些空白由学生来填补。“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依靠自己的“前理解”,纵横思路,自由想象,定能绽放奇异的思维之花。《再见了,亲人》一文以志愿军同志为陈述者从而表达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课文的情感教学目标便是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于永正老师在教授时可谓是匠心独运。他让学生分别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向志愿军告别的话,从而双向了解情感的流通和融合。有学生在老师传授写法之后这样写到:“志愿军叔叔,我不是不刚强,我是舍不得让你们走呀!我妈妈牺牲之后,是你们为我报了仇。王叔叔就像爸爸一样关心我。我更忘不了罗盛教叔叔,他为了救我们的小伙伴崔滢,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叔叔,我长大了一定到中国去看你们,一定为你们唱《捣米谣》。叔叔,再见!”先读后写,学生胸中之情自然流泻;写后又读,学生又有深的体悟感触渗入其中,读来自然是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如此环环相扣,岂不是双双获益?
三、以课文情感为主线,流泻心中的感想
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饱含强烈的感情,学生在诵读之后,往往在心中能积累起满腔的感情。教师就可紧抓住这一点来阐发深入,让学生心中的情自然地流泻而下。例如在教授义务教材第五册《燕子过海》时,通过前几堂课的情景感染,语言渲染,学生完全沉浸在一片感伤之中,对燕子已经有了更深的了解。到最后要求学生讲收获时,学生都能从保护益鸟这角度去阐说,但还未到一定的程度。于是最后我发问:“光靠我们这样说一两句话,也起不到什么效果。不知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宣传方式?”学生马上交头接耳讨论,举手回答:“老师,我经常在街上看到一些海报。我们能不能也来试一试?”我马上首肯,还提议来写倡议书。讲了它的格式后就让学生开始动笔。效果应该说很不错。三年级的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倡议书
各位老师同学:
你们好!
春天来临了,可爱的小燕子在春风的带领下又飞到了我们身边,点缀着如画的春景。在来之前它们从南方回到北方,要飞越茫茫无际的太平洋。你可知道,这太平洋南北距离有15950千米。这漫长的路途中还要经历战胜海啸波涛、狂风暴雨。其中有许许多多的燕子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现在来到我们身边的燕子是幸存下来的幸运儿。它们来到这儿后,又辛勤地捉虫保庄稼,无私地奉献着!
大家行动起来吧!让我们献出一颗爱心。让燕子有个安定舒适的家!保护燕子,人人有责!
倡议人:许晓静
200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