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畜牧学论文

畜牧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畜牧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畜牧学论文

畜牧学论文范文第1篇

基础医学论文2400字(一):基础医学专业早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摘要]基础医学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从事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拔尖人才。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基础医学学生的科研需求,评估目前我校基础医学学生科研训练的成效与不足,以期进一步优化现有培养方式,探索更高效更合理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基础医学;科研能力;拔尖人才

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主要以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及疾病的本质。我国于1996年在原北京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学校承办了该专业[1]。南京医科大学于2014年开始招收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旨在培育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2]。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基础医学专业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重中之重[3,4]。本文针对我校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了“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旨在分析近年来我校基础医学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调整与优化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作参考。

一、调查问卷设计

从学生对科研的认知、科研的动力、科研的收获、科研实践的困难和建议等四个角度设计问卷。调查对象为我校2017级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共72人。学生已完成公共基础课及医学专业基础课学习,正在或已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类科研训练项目。通过网络平台发放调查问卷,各自匿名填写。问卷结果导出到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0%学生意识到科研训练的重要性,认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将来进入临床的学习和工作。目前有接近46%学生正在或已参加科研训练,包括暑期科研训练、式闾计划、挑战杯、或直接进入科研导师实验室等多种形式。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驱动力依次是:作为课堂专业知识学习的补充,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源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为以后考研、出国和工作奠定基础;学分和综合测评上的奖励。通过科研训练,70.8%学生懂得了如何查阅中英文文献及资料、69.4%学生掌握了至少一项研究技术和方法、51.4%学生知道如何撰写综述或调查报告、8.3%学生参与发表了SCI文章。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仍有54%学生目前还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科研训练,学生反映开展科研训练最大的阻碍源于理论课学习任务繁重,可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37.5%学生提出不能很好地开展科研训练,源于自我定位模糊,不清楚自己适合参加哪种类型科研实践。

三、反思

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意识到科研训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各项科研实践活动中,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对科研的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有悖于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升学或就业。为此,在学生入学时我们要对基础医学专业新生开展专题报告,详细介绍学科特点、发展前景、科研动向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树立清晰的学业和职业规划。为了更好开展“科研导师制”,第一学年安排学生在多个实验室进行轮转,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第二学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在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确定科研导师。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科研普遍很感兴趣,但由于繁重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任务,学生的课余时间被片段化,不利于系统性地开展科研工作。对此,我们应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有计划地开展科研工作。在开展科研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每个阶段的学生知识背景和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实施分阶段、分步骤的渐进式培养模式,以培养科研兴趣为导向,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喜欢上科研。低年级阶段,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课题组会,开拓学生的科研思维,拓宽视野,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结合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撰写科研综述;第二阶段,利用研究生“传帮带”的作用,提供本科生独立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通过以上两阶段的科研训练,学生对科研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可依托导师已有的研究课题,或根据自己的想法,通过与导师讨论,制定详细可行的研究计划,开展科学研究。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暑期科研训练、挑战杯、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多种类型科研训练项目。然而,在这些项目开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少相应的奖励机制,致使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为此,学校应进一步健全奖励机制以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老师的责任感。比如对在大学生挑战杯、基礎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奖、大学生创新训练立项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绩点加分,在同等条件下获得奖学金或保研等优先权。对获得相应成果的指导老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职称评定中给予一定的激励分。此外,应进一步规范科研导师制制度,建立完整而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导师和学生的任务和职责。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凡物莫不相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任何事物均有不同于他人的特殊性[5]。因此,在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自身兴趣和优缺点,因材施教。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小鼠模型构建等实验;对于比较细心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分子生物学方面实验;对于擅长软件分析和数学统计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生物信息学方面的预测与分析工作。此外,对于个别参与度相对较低,或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应安排其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培养科研兴趣为主要目标。对于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重点培养,指导他们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挑战杯等。鼓励一批勇于创新的学生、发挥他们在本科生中的榜样作用,体现初探科研的魅力。

总之,科研素养的培养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用心思索、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科研创新精神,为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基础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互联网+下的高职基础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我国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极大地完善和进步。现阶段,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在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互联网技术有效地利用起来,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高职医学教学水平。因此,文章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操作教学部分入手,分别从资源共享、互动教学、仿真教学等多个角度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基礎医学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我国高职医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6-0142-04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设备开展教学已经成为了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高校的教学硬件愈加完善,计算机设备越来越普及,这为互联网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基础和前提。除此之外,高职基础医学侧重于实践操作教学,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难以满足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所以说,加强对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快提升我国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是当前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

在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实践操作部分是连接互联网技术和教学理论的纽带和桥梁,想要从根本上改革我国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就必须要从基础医学的实践教学部分入手,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推动整个基础医学教学水平的进步。

一、实现基础医学教学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性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与其他学科不同,基础医学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操作教学部分。通过实现基础医学教学与网络的有效融合不但能够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较强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往往选择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任务繁重且枯燥,不但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来讲,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医学实践操作教学体系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在过去的医学教学中,实践部分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例如动物体液的采集以及动物血糖的测量等等。这些实验一方面体现出了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理念,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忽视了实验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难以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

二是教学时间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以基础医学教学中的人体解剖学为例,这一分支学科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医学机能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面临着教学任务繁多,教学时间不够的尴尬处境。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学生很难快速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和原理。

三是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现阶段,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是采用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到提升课堂互动性和生动性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对于我国高职医学教学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但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无法达到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当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深刻认识到网络教学对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通过实现基础医学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有效融合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具体来讲,实现互联网与基础医学教学的有效融合能够实现以下几方面的功能:1.赋予基础医学教学资源共享的功能。通过构建网络平台,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海量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存储空间,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方便和快捷。2.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教学课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新鲜有趣的教学实验,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3.通过采用直播和慕课等教学方式,讓教学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也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平台。

(二)符合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今时代,想要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大量的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作为支撑。通过实现高职基础医学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融合,提升基础医学教学的水平,能够为社会建设提供一大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近些年来,为了尽快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我国高校陆续对网络平台进行了引进,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创设了非常优渥的环境。除此之外,在2013年之后,我国还挑选出一百个国家级示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正式开展了对虚拟仿真平台的研究和探索。在虚拟仿真实验环境的帮助之下,推动了一系列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变革,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自主开放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网络教学的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策略

在开展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从硬件方面入手,加强教学平台硬件设施的完善。其次,要制定出符合自身院校发展的改革策略,可以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相互联合的方式构建一个统一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从而满足今后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基础医学教学的需求。具体来讲,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和应用

一般来讲,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主要是指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实验环境和操作进行模拟的一种技术。同时,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应用还有助于构建一个资源丰富和开放的共享教学管理平台,对于基础医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从2012年起,我国一大批高职医学院校开始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进行引进和应用。从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结构来看,其主要以医学机能学、组织学以及解剖学等为主体,并且包含了临床学、护理学以及药学等辅修学科,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和丰富性。在实际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只需要通过电脑、手机以及平板等终端设备就能够对实验的操作流程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除此之外,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还有助于实验设计的创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互动性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想要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水平,首先要采取有效手段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在对基础医学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到提升教学互动性的必要性,在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信息化互动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一方面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上传到平台中,方便学生的下载和学习;另一方面,为教学平台配备一个医学信息数据库,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对医学界的前沿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除此之外,还要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一个特定的版块,采用网络论坛的方式,用积分和赏金的方式来调动师生问答交流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可以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到版块中,教师也能够在空闲的时间为学生们解答难题,从而解决了过去教学模式中师生交流不充分的问题。

(三)提升网络教学的开放性

提升网络教学的开放性主要是要构建一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网络平台。开放平台构建的目的在于在提升实验室管理系统自主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实现实验时间、地点以及内容的开放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资助设计实验的兴趣,为今后学生科研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则是能够在安排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室管理的开放性。在实验开放平台应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在网络平台中对实验室进行提前预约,然后实验室管理人员再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约进行管理。除此之外,还应该针对教师设置一些科研项目实验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项目公布在管理平台中,让感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这样就能够在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的同时有效提升基础医学实践操作教学的效率。

(四)对现有的考核体系进行优化

考核体系的设置既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为了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测评。以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往往是在实验报告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符合考核体系的科学、全面以及客观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在现有考核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完善。具体的来讲,可以将考核体系分为形成性评价体系以及终结性评价体系两个部分。其中,形成性评价体系占到考核体系的百分之七十,其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以及学生对于实践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从考核形式来看,在开展形成性考核的过程中以两种主要形式为主,即实践技能考核以及实践设计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是让学生在题目中进行抽选,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题目对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的主要步骤以及实验的结果进行说明,并独立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实践设计的考核则需要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通过查阅文献等方式自行对试验进行设计,这一考核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与形成性评价体系不同,终结性评价体系是在考察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理论、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察。为了进一步提升考核的效率和效果,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构建一个网络考试平台,该网络平台通常包含练习和考试两个基本模块。一方面学生可以登录该平台进行理论、技能的复习和预习并定期参加学校开办的考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登录考试平台设置学生的学习内容、安排考试内容,还能对学生的考试情况进行及时、准确和全面的评价。

(五)进一步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想要实现互联网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有效融合,保障网络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首先要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今后的教学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以学校自身的管理部门为基础,加强与相关科技企业以及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機构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开放、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结合高校教育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制定一个统一、科学和全面的信息管理规范和标准,提升高职院校基础医学网络教学的规范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优化和完善,可以在现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增设资源管理平台、学生管理平台以及教学评价平台,这样就能够对后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安排需求以及资源应用需求进行满足,也能够打造出一个集教学安排、资源利用、教学反馈以及学习评价等为一体的综合教学管理体系,为今后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加强翻转课堂的应用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对于翻转课堂的引用和推广相对较晚,现阶段翻转课堂在中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应用较为广泛,而在高职教学中却开展较少。在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将翻转课堂重视起来,从掌握学习理论、构建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以及成长进步理论四个角度进行入手,将翻转课堂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提升基础医学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赋予基础医学教学新的魅力。

三、结束语

畜牧学论文范文第2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要求计算机知识的习得并不能仅靠知者的灌输,而需学者的亲身体验所得。而项目教学法的优点之一就是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和体验过程。在整体项目教学过程中,从项目的制定、实施到评价,学生都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在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建立了自信、自立和自强。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循环过程,唯此才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作和社会实践。恰好项目教学法不仅能让学生学习书本理论知识,还能引导学生不断去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得出问题新的解决方法。在项目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学生参与共同完成或者独立完成,这培养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进而形成自己的问题解决新方法,而不是按老师的示范“依葫芦画瓢”。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愈发显著,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各项工作中,团队协作能力要求更高,这是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培养容易忽略的部分。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项目教学法且迎合了社会对团队合作能力的较高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方式不仅交流了思想、整合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还学会了与他人如何相处、沟通、交流和合作,这可让学生终生受益。

(4)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大多数中职学生面临的直接步入社会,就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收入水平和发展方向。因此,就业能力培养尤为关键。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完成的部分项目作品是可以直接应用于社会的,实现了“工学结合”的目标。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还习得了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了职业能力,为就业入职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实现的。项目教学法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是不可言喻的,因此,必须重视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系统性的把握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原则和应用策略。

2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具体策略

项目教学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过程,涉及诸多环节和细节,因此,整个应用过程中,必须以一定原则为基础,然后采取融入实践经验的相关具体策略,以保证项目教学法上述作用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综合能力,为就业甚至是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2.1项目教学法应用原则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学实践过程中一般需遵守四项原则,即生本原则、实践原则、开放原则和适度原则,通过这些原则保证项目教学法整体应用效果。

1)生本原则。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的直接目标是成绩提高和完成计算机考试。而在项目教学中,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认识到学生是主体,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起到教学的指导、协调、辅助和监督作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2)实践原则。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传统教学中,主要通过书本来让学生获得知识,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不仅不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还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项目教学中要以学生项目实践为主线,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技能。

3)开放原则。项目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循环、开放的过程,若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项目教学本身的开放性特点,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主动质疑方法、调整修订项目、多元解决问题,从而使项目更具有操作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适度原则。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诸多的优点,但其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不是任一计算机知识点或技能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在项目的设定过程中,要考虑中职学生特点、各种限制条件和教学资源状况,从而使项目教学的效能最大化,避免项目教学流于形式。

2.2项目教学法应用策略

在以上项目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还需实施以下具体教学策略,以保证项目教学整体效用的发挥,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据笔者的总结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的确定。项目的选择确定非常重要,直接关系着项目教学实施效果。在项目的选择确定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准备,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点:一是系统性。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的结构体系,某一项目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项目可以拆分为多个单项任务,每个任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且针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训练及提高要点也不尽相同,这样才能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二是社会性。项目应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较强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项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日后就业和生活奠定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三是可行性。整个项目还应是可操作性、可合作性和可预见性,这样才能形成可评价性的项目成果,从而保证项目教学的顺利开展。结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前的主要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以上所述项目确定要点,笔者认为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拆他为以下几个子项目来实施项目教学:畅游因特网(IE浏览器使用、邮件创建及收发);组装我的电脑(计算机硬件配置);管理我的电脑(操作系统、软件安装,系统设置及维护,文件管理);我的低碳生活(Word编辑);我的成绩单(Excel操作)我的美丽校园(PowerPoint操作);我的电子相册(图片加工及处理)。

2)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的关键在于师生角色的合理定位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科学选择,这将直接影响着项目教学效果。首先是师生角色的合理定位。笔者在上文其实已经基本阐明了项目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辅”的师生角色定位。为了改变传统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应放弃传统教学中的权威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学生是主体,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和谐、民主、平等、双向、交互的。但学生是中心并不是说教师就不重要了,反之,教师的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在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指导者、协作者、交流者。其次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科学选择。为了提高项目教学效果,必须科学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有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多种。研究和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是目前项目教学法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计算机应用基础》一般为一年级课程,教师并不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是否对计算机学习感兴趣等。因此,在项目分组教学中要注意科学分组,体现学生的异质性,考虑学生的平衡性。为了使小组人员搭配合理,可在开学初期做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摸底测试。当然单凭一次测试无法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在后期的学习,教师还可作出适当调整。另外,为了充分发挥小组效能,还要对小组进行有效管理,如合理确立小组目标、明确组内分工、建立小组责任制、监控学生行为、提供技能指导、选出优秀组长等。

3)项目的评价。项目评价是项目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评价的目的在于“诊断”和“改进”,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状况,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对项目教学法是否认可等,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以保证更好的项目教学效果。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是分阶段进行的,因此,在每一阶段项目结束后,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学生自评表,评价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应用能力。然后小组进行组间评价,最后教师对各组作品进行整体评价和学生进行个体评价,由此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评价结果。

3结语

畜牧学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目前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进行了探讨并且结合实际课程教学,提出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并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建设性方案。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充满新知识、新思维的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尽管目前实现理论教学采用直观便捷的多媒体授课方式,在教学中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接受教育教学模式,上课时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到35%,有的学生上课时还戴着耳机“听”课。课后看教材的学生仅有8%,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因此,笔者尝试改革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适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应用

计算机基础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运用“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根据上述几点,得出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特采用项目教学法:

2.1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计理念

好教师就是善于“引导”的教师。课堂上教师的全部功绩在于“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系统的掌握教材。并且能够前后融会贯通,掌握每个章节的重难点,并且能在讲授课堂的过程中突出实践操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转换,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形式。授课中,教师传授更多的是如何获取学习信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考虑的不是讲什么,怎么讲,而是如何提供给学生一个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如何指导学生上机做实验,如何通过网络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交流观点、解答问题等。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首先是要由知识传递者同时向学习者转变,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其次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逐渐养成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开展学习的习惯,学会利用各种条件去获取知识。最后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不用教而教”。

学习者能否一开始就采用积极的态势,对学习的成果影响较大。课堂讲授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入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即每节课都尽量采用实际中的典型案例开头(提出问题、明确目标),并将案例分解为一个个任务,然后逐渐展开(分析解决问题),在讲述案例的过程中将本章的知识点融于任务中,完成任务即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点,便于激发学习兴趣。案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操作性强的原则进行组织,将基础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具备了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或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任务、设置疑问,问题提出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尽可能生动活泼的手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求,进而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也就越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语言上的通俗易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的使用时,①教师先展示一组自动播放的演示文稿,最好是图、文、声并茂的,让学生在视听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这是几张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贺卡。这是一张生日快乐的贺卡,上面注有英文和中文的生日快乐字样,伴随着生日快乐歌,一群可爱的小天使飞出来。请大家注意看这棵小树,双击它就能发出美妙的音乐。这是一张送给朋友的贺卡,希望朋友能够记得常常联系。所以就插入了一张电话的卡通图片。②请每位同学静下心来想一想,能不能把我们的电子贺卡制作得更美更富有个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让你的电子贺卡动起来,唱起来。③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这就创设了任务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或过程感兴趣,而不是在外界刺激下只关心学习的结果。也就是说,仅仅单纯地传授教材的内容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态度。

采用项目教学法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根据任务的提出可促使学生自己找解决办法,但是教科书中案例解决任务的办法条例不连贯,使之看后也不清楚,故而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

3.完善教学软件和硬件,为教学创设条件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习都是情境性的,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环境对于学习本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改革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环境变革与优化。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针对合班上大课的情况,解决教师难讲学生听不见的问题;针对使用大屏幕教学,后面的学生看不见和上课不专心的问题,建议学校要购买相应的软件,使教师能够通过主机来控制学生的计算机。让学生在每一台计算机上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学的内容。

4.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就可以享用一生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章节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培养起学生对计算机兴趣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时,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5.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

三、结束语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授课过程中使用项目教学法,使教师全面掌握教材,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的重要性认识,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

参考文献

[1] 关心. 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 黑龙江教育.,2006第3期.

[2] 李建.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福建电脑, 2006年第4期.

[3] 尹志军. 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6期.

[4] 徐红艳. 实战式教学在计算机的应用[J]. 机械职业教育,2004,9.

[5] 张秀萍. 关于高职教学教材建议的思考[J]. 教学论坛,2004,1.

畜牧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动物科学 重点专业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02-02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2012年,为了全面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教育规划纲要,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开展了“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成功获批重点专业建设立项,并且以此为契机,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如何培养高素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专业建设背景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6.1%,高于农业总产值13.0%的年均增速;在2015年,养殖业已成为农业第一大产业。产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对其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底蕴深厚,其前身为1914年南京高等师范设立的农科,为国内最早开设的畜牧兽医专业。经过一系列历史沿革,学校于1996年正式成立动物科技学院。学院始终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办学思路与模式,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为我国畜牧事业培养了4000余名本科生与研究生,他们中有许多已成为我国畜牧界的骨干,如任继周、刘守仁等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涌现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为畜牧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动物科学专业2006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立项建设;2014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二、专业建设目标

动物科学专业以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畜牧学)为依托,按照“复合应用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对现行的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发挥和扩大学科的优势与辐射作用,强化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特色建设,将动物科学专业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的动物科学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同时,结合教育部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大批有服务国家和人民、有献身国家畜牧业志向、有解决现代畜牧业发展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建设实践

(一)不断提升学科水平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起着基垫作用。学院拥有畜牧学、水产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建有4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畜牧学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下设的4个学科为江苏省二级重点学科。学院建有江苏省动物源食品生产与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肉羊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家畜胚胎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型兽药与饲料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江苏省生态营养水产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南京市奶牛育种开放实验室、江苏省消化道营养与动物健康重点实验室等实验教学科研平台等。2011年以来,学院承担科研项目12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项,科技部“973”计划项目1项及子课题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科研经费达7949.2万元。学院教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江苏省科技奖励4项,发表SCI论文369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7项,软件著作权2项。教学科研相结合,为动物科学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条件。

(二)科学制订“复合应用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环节,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制定与学校定位、专业特色、生产实践、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课(公共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课外修读课)、专业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拓展课(专业推荐选修课,跨专业课程或国际交流学习课程)、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必修)等4大模块。学院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贯彻“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方法交给学生”的思想,要求学生在修读学校级公共基础课、动物科学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的同时,选修、选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课程,此外还对现开设课程进行整合,着眼于加强实践教学,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课程。修订后的课程体系使总学分数由原来的180减少为160。重新优化组合后的7门专业核心课与19门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扩大知识面、进行自主知识组装与能力锻炼提供了保证,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知识、重实践应用的特点。

(三)构建了一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因此,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有一流的师资。学院按照“校企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1)“培养、引进、稳定”,优化专职教师队伍。一方面,近三年学院积极从国内外引进高学历、高素质师资,培养业务骨干。目前学院师资队伍总体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02人,专职教师73人,其中教授23名,副教授22名,本专业98.1%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为50.7%;另一方面,学院设立新教师教学科研启动资金(10万元/人),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与参与国际合作,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政策导向,鼓励青年教师到基地锻炼,进行实践技能训练,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2)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本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先后聘请12名校外基地、企业的管理与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给学生讲授部分素质拓展课和专业技能课,初步建成了一支“双师型”队伍。邀请基地、企业技术人员承担猪生产学、牛羊生产学与禽生产学现场教学与指导,邀请饲料企业技术人员讲解生产工艺与流程中的技术关键与案例分析。多次邀请创业成功企业家进校,介绍创业体会与经验。学院平均每年邀请20多位企业与社会知名人士来校开讲座做报告。

(四)加强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

学院一直注重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建有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群、12门校级精品课程。学院教师先后主编和副主编教材10余部,其中《畜牧学通论》和《家畜环境卫生学》两本教材获批 “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饲料学》获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2014年学院为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又专门制定了学院教材建设基金管理办法,对新编教材予以每本5-10万元的资助,目前学院资助在编新教材5部。此外,目前学院启动“家畜环境卫生学”和“饲料学”等慕课课程的录制工作。通过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教学理念,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将以知识传授为主改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如多媒体辅助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产生图、文、声、像并茂的效果,加强课堂教学互动。创新“1单元理论 + 1单元实践”现场教学,改革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猪、禽、牛、羊生产学等专业课课堂移到企业/基地,使教学与产业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紧密相连,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建成虚拟实验网络平台并以技能竞赛为载体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定期开展技能竞赛,以赛促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六)构建了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1.搭建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平台

以“动物科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中心”于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仪器设备目前总价值7000余万元,近五年设备的更新率达到85%,实验设备利用率达到99%以上,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99%以上。各类大中型仪器配套齐全、数量合理,能够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需要。每年有近200名本科生借助“中心”设备进行科研实验,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平台。中心拥有:(1)开放共享的实验设备网络管理系统。真正实现了对大型仪器设备的智能化与人性化管理,全校师生都能通过网络查询、预约“中心”仪器设备,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2)智能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根据实验教学的实际运行情况,开发和优化了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学生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学生网上实验预约和开放式交流等功能,提高了实验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3)特色鲜明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目前已在建设动物生产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和饲料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而且这种虚实结合,相互辅助的实验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2.构建了产业发展需求的校内外动物科学实践教学基地

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质量,一方面,通过体制创新和加大投资力度,建立了珠江校区的畜牧试验站、牌楼温网室实验基地等校内实验实践教学基地。拥有现代化实验与实习种猪场、种禽场、奶牛场,水产养殖基地,并引进企业联合运作,基地的建设质量和运作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通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另一方面,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实现整合资源、协同育人。以企业需求、教师科研、教学内容、学生职业规划为引导,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截止目前,已签约成为学院校外基地20余家。并与其中2个基地先后共建了“国家农科教合作基地”。80%的生产与毕业实习在基地/企业完成。校企合作效果良好,有10多家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助学金(平均70多万元/年)。

(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学籍档案管理办法。制定了“任课教师手册”等多种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按照“教学管理”、“教风建设”、“实验室管理”、“学风建设”等内容形成了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通过严格实施,保证了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此外,学院围绕课堂教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院、系领导定期听课制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听课评课制度、校督导组听课检查制度、学生评课制度等,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四、结语

通过江苏省重点专业的建设与实践,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2011年以来,获得省级和校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13篇,获得获国家级和省级奖24项,24篇。研究生录取率由2006年14.5%提高到44.9%(2011-2013届平均值),许多优秀生被中科院、浙江大学、中国农大等免试录取、或赴国外一流大学深造。40%多的毕业生直接到生产一线就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受到广泛认同,毕业生就业率自2006年以来一直在95%以上。

参考文献:

[1]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67-71.

[2]王宏娟,周虚.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动物科学特色专业建设[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4,(3):188-190.

[3]宋毅,蒋达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14-16.

作者简介:

畜牧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研究生 学术交流活动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4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30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situ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untry, mainly in the lack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unreasonable enrollment selection and cultivation system, weak creativity training team. Academic exchanges activity of postgraduate can help students broaden their horizons, enlighten the wisdom and create a strong academic atmosphere, it is an effective training model for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Key words postgraduate; Academic Exchanges; innovation ability

2002年教育部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是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教育部关于设立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通知》(教研函【2010】3号)明确指出要设立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增加研究生学术交流机会,提供研究生教育创新环境,加强研究生的素质培养。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各基层培养单位都越来越重视开展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各种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学术会议等不仅丰富了研究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也促进了院校之间、学科之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及研究生同学之间的学术研讨与交流,完善了培养模式,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将结合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近四年来连续举办的专家讲坛、山东省畜牧兽医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日、年度研究生学术进展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阐述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在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1 学术交流活动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学术交流活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这取决于学术交流活动的特点。简单地说,学术交流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是科学家发表研究成果,得到评价和认可的团体活动。具有其显著的独特性:自由平等性,指在学术交流过程中,人人平等,自由交流探讨,各抒己见。互动开放性,学术交流的开放性是指要突破本学科、本行业、本领域的局限,互动性是指与所有有共同兴趣的参与者探讨学术,相互学习,形成共赢的良好局面。质疑、争鸣与包容性,指学术交流要辩证思考,去粗取精,和而不同。广泛性,指学术交流者和交流主题涉及的方面要广,范围要大,避免枯燥单一。松散性,指交流过程中没有硬性规定,条条框框,学术交流者可以在轻松自在的氛围里交流学术问题。研究生学术交流的特点体现了学术交流活动在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优越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这取决于学术交流活动的功能。一是文化功能,学术交流可以体现高校校园文化,是组成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长期有效的举办学术交流对学校学术氛围的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及严谨治学的态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二是创新功能,学术交流过程中交流者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并且能够兼收并蓄,不断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论学说,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取得创新成果。三是发展功能,主要指对发展研究生学术的个性、形成学术风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术交流使得研究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和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活动。四是凝聚功能,具有相同兴趣志向的学生可以通过学术交流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体,通过相互交流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对学术的向心力。五是交流功能,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结识与自己学科领域相关专家学者,碰撞思想,突破局限,激发灵感,从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揭示了学术交流活动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现实意义

2.1 创新意识不强,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侧重于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没有意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研究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各类考试及获得学位,不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导致了研究生在创新意识及创新素质方面严重不足。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启迪创新思维、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严重不足,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盲目迷信已有知识,缺乏质疑权威的勇气。另外,部分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创新意识不强,在培养过程中忽视了研究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2.2 现行研究生招生选拔和培养体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重成绩,轻能力的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也不利于选拔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研究生的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应用性学科和交叉学科不够重视,缺乏实践应用性和前沿性,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使研究生更倾向于记忆知识和解决现有问题,缺少发现问题和探索思维能力,缺少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目前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质量的评价主要来自评审专家的主观评定,论文创新性客观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导致部分导师及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时比较重视是否能完成,而不重视选题是否具有创新性或开创性。开题时导师组把关不严,论文评审时多受人情因素的干扰。鉴于以上原因,导致研究生教育的宽进严出、弹性学制流于形式,美国博士生的淘汰率为30%~40%,而中国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通过率在95%以上。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表明,现行的研究生招生选拔和培养体系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2.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队伍建设薄弱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导师队伍的规模也在快速扩大。因导师规模的过快增长,造成了导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导师自身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够,因而很难指导学生发展自身的创造力。另外,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支队伍,但因目前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很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与此同时,研究生辅导员作为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员,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有研究者指出,辅导员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应当引起研究生辅导员的重视。

在创新意识不强,研究生招生选拔和培养体系完善、创新能力培养队伍建设薄弱的情况下,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构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培养模式。

3 以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为平台,充分发挥学术交流活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和思考

在借鉴其他高校做法的基础上,并结合我院实际,近四年来我院积极为研究生搭建多种学术交流的平台,树立了我院的品牌学术活动,在全院师生中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有效推进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能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拓宽研究思路,激发创造精神,从而提高创新能力。研究生基层培养单位应该结合学校、学院特色及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对学术交流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合理规划,努力打造质量高、特色足、影响大的研究生品牌学术活动。笔者以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多年来连续开展的专家讲坛、山东省畜牧兽医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日、年度研究生学术进展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为例,探讨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对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我院举办的“专家讲坛”活动,每两周邀请一名专家为研究生做专题报告会,内容涉及学术、科研、就业、职场等各个方面,对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促使同学们就社会道德、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创新能力等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山东省畜牧兽医研究生论坛是由我院和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联合发起的一个校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大会分畜牧学和兽医学两个学术论坛,大会报告分特邀专家报告和研究生报告,特邀报告由组委会邀请产生,研究生报告从提交的论文摘要中选择15至20篇论文进行大会报告。两所高校的两个相近学科,在一起举办学术论坛,探讨科研困惑,交流研究成果,不仅增进了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互动,而且也为两院师生之间架设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更好地促进了两院的科研合作,能够共同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水平及培养质量的提高。

研究生学术日是在我院各位领导及导师的积极倡导下,由我院研究生会承办的,拟定于每年五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六进行。举办全院研究生学术交流大会,目的在于为全院研究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的高起点、多领域的交流平台。学术交流会由研究生主持,活动形式分为学术报告会和墙报汇报,评审委员会有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组成,评审委员会分别评选出学术汇报一、二等奖及墙报展示优秀奖,并有证书及奖金作为鼓励。 学术日活动的举办在帮助我院研究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营造我院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争鸣和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学院还与每年12月份举办研究生年度学术进展报告,促进了优秀研究成果的交流。

举办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是提高我院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在营造校园学术氛围,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术交流活动中来,越来越多的高水平文章被录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上崭露头角,作为科研生力军的研究生为学院学术实力的增强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学术的生命在于交流,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使研究生有机会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兄弟院校及本校师生的学术报告,做到真正的教育资源共享,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从而激发研究生内在的创新潜力。

参考文献

[1] 吴洁.研究型农学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构建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2] 储朝晖.研究生学术活动的理念及运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34-37.

[3] 宋之帅,丁远奎.国家创新体系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