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增加区域环境内容与幼儿活动质量息息相关,能够让幼儿尽情尽兴地探索他们的世界。活动区域必须是丰富多彩且具有科学性的,但增加环境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幼儿的注意力并不能长时间集中,且过于复杂的环境虽然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但是也可能让他们三心二意,这和幼儿教育目标是相违背的。所以我们在创设区域活动环境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活动主题,做到有的放矢,结合幼儿的兴趣对环境进行创造。一般来说在进行区域活动之前应该事先与幼儿进行沟通,再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教育目标,制订区域活动规则。
2.环境创设要考虑幼儿的个性差异
环境的创设还应结合幼儿的不同需求与实际能力,尽量地提供一些实际操作性强、趣味性高的材料来让他们自己动手研究。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是有差异性的,不同的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创设区域活动环境的过程中不能有“一刀切”的思想,不但要考虑到“吃不了”的幼儿,同时也应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合适的环境中成长。[2]例如,为了帮助幼儿动手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在活动区域设置“夹豆豆”这一游戏内容,准备好豆豆和特殊的筷子之后,让孩子用筷子将放置于玻璃瓶中的豆豆夹出来,而一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或者动作较为缓慢不习惯使用筷子的孩子,我们可以在旁边放置几把小勺子,让他们用勺子将豆豆舀出来。这样每个幼儿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让他们都能够获得满足感。
3.区域活动中创设“互动性环境”
幼儿园区域活动主要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依旧离不开师生的互动。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创设愉悦、宽松的区域活动环境,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活动内容与活动伙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类活动之中,为此,我们应该将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成为互动性环境。但是现阶段很多教师在区域活动组织的过程中都忽略了与幼儿的互动,通常都存在“教师少幼儿多”“区域多战线长”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常常将自己定位为活动的管理者与控制者,而忽略了幼儿的反馈与其进行互动。为了让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探索乐趣和创造行为,我们应该通过语言或情感交流的方式来给予幼儿回应,对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
4.结语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为指导,根据开学初制定的各项计划,努力将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中,走内涵发展之路,促进教育行为的优化,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提升了幼儿园的整体教育实力,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顺利通过了省二级幼儿园的验收;幼儿舞蹈《千手观音》县一等奖;雷雪峰数学优质课《数数小本领》市二等奖、县二等奖;王晓晶科技论文《浅谈自选游戏与科技教育的融合》县一等奖。幼儿园由于城市拆迁,整体搬迁至红枫苑小区,逐步实施对活动场地进行改造、美化,优化幼儿园环境,同时添置教学设备,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教师的提供高标准的教学条件,是全县幼儿园中维一所绿色幼儿园。食堂分级量化B级。全园教职工将以饱满的热情、崭新的面貌、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奋进,再创一流佳绩!
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为指导,根据开学初制定的各项计划,努力将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中,走内涵发展之路,促进教育行为的优化,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提升了幼儿园的整体教育实力,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顺利通过了省二级幼儿园的验收;幼儿舞蹈《千手观音》县一等奖;雷雪峰数学优质课《数数小本领》市二等奖、县二等奖;王晓晶科技论文《浅谈自选游戏与科技教育的融合》县一等奖。幼儿园由于城市拆迁,整体搬迁至红枫苑小区,逐步实施对活动场地进行改造、美化,优化幼儿园环境,同时添置教学设备,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教师的提供高标准的教学条件,是全县幼儿园中维一所绿色幼儿园。食堂分级量化B级。全园教职工将以饱满的热情、崭新的面貌、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奋进,再创一流佳绩!
在思考中明确研究重点
调查分析,明确研究内容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笔者陆续设计教师、幼儿、家长等调查问卷。针对教师对交往的认识、了解,对教研的看法及在工作中的困惑进行了调查。对幼儿在交往中的表现、情况,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对家长对交往的认识、理解与关注也进行了相关测查等等。通过调查与分析笔者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为下一步研究的开展储备了条件。
研讨交流,把握研究方向 在活动中,充分利用交流研讨的形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同伴的资源,才能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开展课题。例如:幼儿园结合课题计划,开展了个案研究,每班选出了2-3名幼儿作为观察的对象,建立个人档案。但随着活动的开展,感觉研究面越来越窄,最后研究活动干脆停滞不前了。在笔者的引领下,大家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并共同调整了研究的方向。将每班的孩子分为:交往比较好的、一般的、弱的孩子三部分。并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幼儿作为个案研究,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孩子的发展。研究的范围拓宽了,研究的方法调整了,研究的兴趣提高了,研究的内容明确了,研究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困境,步入了正轨。
理清思路,解决存在问题 开展课题活动中,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问题出现时,笔者总是反复进行思考、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并积极进行解决,从而促进教育研究的开展。
将课题研究融入日常工作中
课题研究是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研究的重点内容,笔者在引领课题研究工作中本着教研日常化、研究渗透化的理念,将全面工作与交往内容有机进行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创设多种环境,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一,主题环境融入交往。环境是幼儿生活、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注重环境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陆续带领教师分析本班开展交往活动的优势与问题,并结合班级幼儿年龄特点,布置创设了相应的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参与环境游戏的场所。
第二,共享角色游戏注重交流。共享角色游戏是幼儿参与交往、交流的重要途径,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孩子们通过模仿语言、行为进行游戏,从而达到自主性、创造性等多方面社会性发展。教研活动中笔者引领教师充分利用楼道的有利空间,为幼儿创设了丰富的共享游戏区域,使游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共享区域材料强调合作。共享区域材料是幼儿参与游戏的要素,在投放材料中,笔者引导教师发挥想象注重交往材料的投放,制作了促进小、中、大班合作的多种玩具材料。幼儿在相互合作、商量、共同游戏中促进了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全体精神氛围体现亲情。要营造一个整体、良好的交往氛围与环境,就要从幼儿园精神环境做起,教研活动中,幼儿园提出营造亲情环境,让幼儿在整体的大环境中感受亲情、体验温暖与尊重。
多项活动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搭建平台 在活动中,为了提高幼儿的交往兴趣,提高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往频率,幼儿园开展了多项活动,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
一是利用德育儿歌丰富幼儿语言。幼儿园结合东城德育儿歌的发行,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将德育儿歌进行了划分,并在日常工作中带领幼儿进行学习。朗朗上口的词语,优美的诗篇,既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又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幼儿的行为,为幼儿交流、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利用晨间接待促进幼儿交往。幼儿园充分利用班上教师早晨接待孩子、家长的时间,培养班上的幼儿做接待员,尝试接待小朋友和家长,从而增加了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接触频率,在接待过程中教师们根据班上幼儿的需求分别开设了中、英文接待员,从而提高幼儿参与的兴趣。当班上教师发现有的家长出现不配合时(当孩子与其打招呼时,家长置之不理),教师分析其原因,鼓励全班幼儿轮流参与,打破以往早来早接待的现象,受到了家长与幼儿的欢迎。接待的效果也明显提高了。
三是利用大型活动渗透幼儿交流。园里开展“六一”艺术周活动,笔者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班创设的区域游戏、角色游戏的作用,进行了班班串与大带小的活动,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促进了语言、社会、合作、友好相处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爱说的小朋友多了,主动交流的小朋友也多了,交往真正走进了幼儿,成为孩子沟通、表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论文;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21-02
幼儿教育改革的形势不断要求幼儿教师成为研究、反思型教师,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把“反思和发展”列入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而撰写论文,作为衡量幼儿教师实践反思能力的一个指标,也愈发凸显其重要地位,在职称评审、评名师或各种奖励、晋升等,都需要幼儿教师在正规刊物上公开。
为调查了解幼儿教师撰写论文的现状,反思写论文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价值,笔者随机抽取了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十个镇(街道)30所幼儿园的243名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3份,回收243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39份,占总数98.4%。同时,对部分幼儿教师、园长进行访谈。
一、幼儿教师对论文的认识与态度
(一)幼儿教师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
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教师肯定开展科研、撰写论文的价值,92.8%认为撰写论文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帮助作用。幼儿教师近五年参与过课题研究的人占71.3%,在问及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时,61%表示是“真正想通过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想通过论文把自己的思想、经验表达出来”,表明大部分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实践能力正在不断提高,幼儿教师对研究者、反思者的职业定位愈发认同。
(二)写论文不是幼儿教师的“必需品”
尽管大部分幼儿教师肯定写论文的价值,但66.2%的教师不认同写论文是衡量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其他素质如师德、教学基本功、班级管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素养被视为更加重要的指标。幼儿教师普遍认为撰写和会有压力,调查显示,仅有11%近五年在正式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对于现行职称评审、各种奖励及晋升都需要的体制,有69%的教师认为不合理,另有41%曾因槊挥蟹⒈砺畚亩影响到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教师普遍认为写论文、不应成为他们工作的“必需品”和考评的重要指标,而应根据幼师的职业特点作出更为科学有效的评价和考核。
二、影响幼儿教师撰写和的主要因素
(一)工作繁琐,缺乏思考时间
大部分幼儿教师表示,写论文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需要静心思考与提炼,但幼儿园工作繁多,每天除了带班、教学外,还要备课、制作教玩具、布置环境、与家长沟通等,此外幼儿园还有各项检查、评比、评估和接待等,教师根本没有空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研究。工作的疲倦掩埋了幼儿教师提笔的动力,这在客观上极大地影响了幼儿教师写论文的积极性。
(二)幼儿教师自身科研基础薄弱
83.5%教师认为自身科研基础薄弱、理论水平不够也是影响写论文的主要因素。幼儿教师大多为中专、大专学历,少部分是本科,研究生则寥寥无几。其中42.6%没有学过系统的幼教科研方法,尤其是在选题上经常找不到方向,不知道如何入手查阅参考资料,写论文停留在类似写经验总结这一层次上,没有从理论上提升和从深度上挖掘。访谈中,幼儿教师直言很多时候写论文是“没经过研究,有感而发”。
(三)缺乏专业人士指导
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和写作方面的培训,也致使写论文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幼儿教师普遍希望写论文能得到“导师”的指引,以确保论文的质量,但在现实中幼儿园往往没有配备这种“高学历、学术型”的专家,幼儿园也极少得到科研机构或高校方面的指导。幼儿园在这方面的培训也较少,调查对象里61%没有接受过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培训,59%认为自己文字组织能力弱,难以支撑起整篇论文的架构和内容。
(四)职业倦怠
此外就是,幼儿教师参加工作的时间长了,有一定的职业倦怠感,越来越不爱思考,加上幼儿园教科研氛围不够浓厚,久而久之导致总结、研究能力下降,这点老教师更为明显。对于年轻教师,则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强,没有良好的待遇保障和社会地位,幼儿教师流动性较大,也就难以静心研究和思考创作。
(五)外在硬性要求
调查显示,53%写论文是出于“评职称、评优评先或晋升等需要”和“幼儿园要求”,外在的硬性条件也是迫使幼儿教师写论文的主要因素。面对自己难以完成、而又不得不写的论文,有教师选择从网上或书本上摘抄,“拼凑而成”。
三、对幼儿教师写论文现状的反思
(一)准确定位写论文,发挥论文应有的价值
让幼儿教师写论文的初衷是美好的,能引导幼儿教师逐渐转型为“研究型教师”,让教师通过反思来改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把经验成果提升至理论层面。但是,若把写论文当成一种强制要求,论文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写作、思考需要自由、自主的空间与意愿,在强制环境下产生出来的文章和思想难免欠缺真实和深入。当下,写论文的范式也较为单调和固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教师特长优势的发挥。
论文,也就是教师表达教育思想、总结研究成果的形式,本身包含的内容就可以多元化,教育随笔、观察日记、经验总结、优秀教案等,都可以成为“论文”的一部分。这样,幼儿教师就可以结合自身的特长和优势进行选择,理论水平高的可以写论文,教育经验丰富的可以写总结随笔,教学能力突出的可以写优秀教案,做到幼儿教育成果百花齐放,真正发挥论文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二)调整幼儿教师考评的标准
论文已经成为当下考评幼儿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笔者利用百度引擎,搜索“幼儿园骨干教师评选条件”,在搜索到的103份幼儿园骨干教师评选办法、方案、活动通知中,包含各地省、市、区各级行政机构评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的条件,都把列为一条必达指标。此外,幼儿园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明确规定要求在正式刊物上。这让许多幼儿教师“望文兴叹”,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经验丰富、反思能力也较强但不善于写论文的幼儿教师,被拒之于“骨干”与“优秀”的培养行列之外。正如有学者指出,“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倾向于静态的结果评价”,而忽视了“教师动态的、过程性的专业态度与能力”。[1]这样的评价体系是导致论文成为评价优秀幼儿教师的重要指标的根本原因。美国全国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NBPTS)制定的《3-8岁儿童教育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在这方面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它强调的是教师的动态反思及对实践的改进,而非一纸论文。这为我们重新建立科学、可信度高的幼儿教师评价体系提供了参考。
(三)加强幼儿教师科研方法和写作方面的培训
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多学、多写、多练才能提高。访谈中,幼儿教师都希望能得到专家、教研人员的引领,高校、教科研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创设条件、搭建平台来加强对幼儿园的专业指导。幼儿园也可以在师资团队建设中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此外,还应该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促进幼儿教师自主阅读,采取多样化激励措施来提高教师总结反思、写作的积极性。针对幼儿教师查阅文献资料较为困难的状况,幼儿园可改善信息平台,购买相关数据库,为教师查阅资料提供便利。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方法
一、引言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前提与基本内容,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渗透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具体的指导建议。对于幼儿而言,由于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幼儿的自理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交往能力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与行为的自觉性与冲动性均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在良好教育方式的引导下,规则意识的培养能够促使幼儿自觉的调节与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进而服从集体的要求,逐步具备为较远的目的而行动的能力。因此,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幼儿规则意识现状分析
1.实践中的见闻。据长期实地观察和幼儿教师的反映,我们了解到幼儿常常会有随意打断别人讲话、大声说话或尖叫、随意扭动或走动、打闹说笑、争抢或独霸玩具、玩具或图书乱丢乱放、插队、破坏别人的或公共物品、欺负别人、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规则等违规行为。
2.文献查阅的结果。在文献检索与查阅的过程中有两点发现:第一,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在谈幼儿的违规行为、违纪行为、失范行为、问题行为、行为问题、不良行为;第二,相关研究中揭示出幼儿园中大量的幼儿违规行为,比如,刘冰的硕士论文《幼儿行为“失范”情境下的教师应对策略研究》揭示了79个“‘失范’-策略”行为事件;高志娟的硕士论文《3-6岁幼儿违规行为研究》揭示出150个幼儿违规行为。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当中,幼儿违规行为非常普遍,这直接反映出幼儿规则意识的极大缺失。
三、幼儿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幼儿园生活是群体生活,幼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培养群体生活意识,为让幼儿尽快适应群体生活,保证正常教学秩序,需要一定规则来约束幼儿行为,这就需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帮助幼儿认识规则、理解生活中的规则纪律是跨入集体生活的开端。如不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不仅影响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生活,更妨碍幼儿对于世界的认识,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是幼儿人生路上难以逾越的高峰。所以,教师与家长应在平常生活学习中给幼儿灌输规则意识教育,从细节入手,言传身教,帮助幼儿认识规则,掌握规则,增强幼儿自控能力,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适应能力与服从青神,对幼儿成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四、培养策略
1.创设环境。《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多种方式包括环境的创设法、故事移情法、正向强化法、个别纠正法等。其中,环境的创设法是最为基本且关键的。陈鹤琴先生曾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活动氛围及师幼关系恰是幼儿与环境之间的媒介与桥梁。例如,在进餐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使幼儿愉快的进餐。教师实践中经常采取的方式包括:幼儿进餐时,有选择地播放一些优美悦耳的旋律,促使幼儿能以愉快的心情进餐;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赞许的目光、亲切的摸头等形式表示赞扬能够激励他们更加积极用餐;对进餐中有过失的幼儿,温和的安慰、耐心的引导能够消除他们的紧张感,促使其对进餐产生积极的情绪。
2.组织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经常采用游戏的形式,使幼儿内化知识,建立起对于规则的意识与感知。
例如,“听铃铛,拍小手”的游蚴怯锥集中注意力,安静的进入活动前准备状态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游戏使用的节奏通常是“XX|XXX|”在训练小班幼儿掌握这个节奏时,增加快、慢、轻、重以及动作的变化,可以使游戏更具有趣味性,更加能够吸引幼儿兴趣。比如,用数字“1、2、123”来练习拍手,手口一致。说“1、2”时轻拍两下,说“123”时,重拍三下(或者,说“1、2”时重拍两下,说“123”时轻拍三下)。变换不同的拍打部位,如拍腿、拍脸、拍头等。在游戏中反复向幼儿强调,铃铛声停止,拍手声或动作也要停止。在不断的强化与练习中,增加幼儿对游戏的注意,从而达到其对教师指令的条件反射。
3.榜样示范。榜样教育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在幼儿社会规则发展的过程中,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行模仿,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幼儿天性好模仿,其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关系最为密切的家长、教师与同伴则成为了其最为直接的模仿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要用同等的标准来要求幼儿、规范自身。
例如,在盥洗活动中,教师发现班上有些幼儿在盥洗时爱贪玩,洗手时马虎;有些幼儿洗手时爱讲闲话且动作太慢;有些幼儿喜欢玩水,把水洒在地上;甚至还有个别幼儿嬉闹,推挤,不按次序排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及时的参与其中,引导幼儿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向他们展示正确的盥洗步骤,将规则意识以言传身教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
4.家园合作。家庭是儿童最早和最直接的社会化场所,也是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规则意识是社会性发展的基本内容,在幼儿园建立起来的规则意识需要在家庭中不断强化。
例如,幼儿园午睡时经常有幼儿乱扔衣服、乱脱鞋子、在其他幼儿睡着时大声说话。于是教师尝试与家长沟通,开展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在家庭中建立整齐摆放衣服和鞋子、在他人睡觉时保持安静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规则意识外在体现,通过家庭的配合与协作,幼儿的社会生活的规范性得到了增强。
五、结语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幼儿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对于幼儿以后成长道路上的行为习惯与个人素质的养成提升上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牛馨月.幼儿园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初探[J].学周刊,2015,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