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系统论文

商业系统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系统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系统论文

商业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InternetExtranetIntranetXML

电子商务是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一个综合结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改变着系统的结构和运行规则,使企业的管理运营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商业企业如何有效利用新兴技术,变革现有的运作方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面向电子商务的信息系统的结构

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各种对外的业务活动已经延伸到了Internet上。企业新一代的管理系统应当支持Internet上的信息获取及网上交易的实现,并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设计满足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模式。根据支持功能的不同,面向电子商务的信息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基于Intranet的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基于Extranet的信息系统,把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商、批发商、银行等联系起来;基于Internet的信息系统,把全世界与企业有关的一切方面联系起来。

1.1基于Intranet的内部信息系统Intranet是以Internet技术为基础存在于一个或者多个由安全或虚拟网络连接在一起的防火墙之后的一些基于IP的节点组成的企业内部网,它以TCP/IP为其通信技术、HTTP为信息传输协议,利用Internet的WWW模式作为标准平台,同时利用“防火墙”的特殊安全软件把内部网与Internet隔开。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方便地进入Intranet,但未经授权的用户不得进入Intranet。虽然基于In-tranet的信息系统功能与传统的MIS相同,它们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只面向本企业内部,使用计算机联系企业各个部门,完成企业的管理工作,但由于使用的技术不同,使得它具有传统信息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连通了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通过整合企业研发、采购、生产、库存、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信息资源,强化业务流程管理。使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共享,增强沟通,简化工作流程,促进科学决策,提高企业运转效率。

1.2基于Extranet的外部信息系统Extranet是采用Inter-net和Web技术创建的企业外部网,它是Intranet的外部延伸,其功能是在保证企业核心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赋予Intranet外部人员访问企业内部网络信息和资源的能力。基于Extranet的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既不限于企业内部的结构和人员,也不完全对外服务,而是有选择地扩大至与本企业相关联的供应商、商和客户等,实现相关企业间的信息沟通。过去EDI是实现企业间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但由于EDI主要是通过专用网络传输的,因此主要应用于规模较大的企业之间。基于Ex-tranet的外部信息系统由于应用了Internet网络,克服了EDI网络费用非常昂贵的缺点,使中小企业也可以加入到企业间的合作中,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另外,EDI是通过标准的贸易单证来完成企业间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而Extranet采用的是Web技术,一个企业的操作人员登录到另一个企业的主页上,通过填写网页上的单证完成交易,因而更加方便、灵活和直接。

1.3基于Internet的信息系统Internet是电子商务的基础,也是网络的基础和包括Intranet和Extranet在内的各种应用的集合。企业通过Internet的WWW实现全球信息的共享,从而构成了一个电子世界(E-world)。在这样一个电子世界里,人们通过电子手段进行电子商务(E-Commerce)。已在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中得到普遍应用的EDI(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就是EC的一个例证。不仅如此,随着电子世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一种全新的企业合作关系,虚拟组织(virtualcor-poration)出现了。在“虚拟组织”中,企业间可以完全没有实物的联系而建立一种实时的市场需求而产生的相互受益的合作关系。这种多变的动态组织结构把全球范围的包括人在内的各种资源集成在一起,实现技术、管理和人的集成,因而能对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可以预见,未来的竞争是虚拟企业这种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间隔的新型公司间的竞争。Internet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它快捷的信息传输速度和网络插接能力缩短了企业同世界和同市场的距离,把企业的视野和能力从区域扩大到全球。网络化信息系统使得信息在合作企业间自由流动,使“虚拟组织”的功能得以实现。

2面向EC的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2.1建立有效的商务处理界面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在电子商务时代,基于Internet、Extranet和Intrarnet的网络化信息系统,是企业实现其竞争性战略的基础。建设面向EC的企业信息系统,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商务处理界面。商业流通领域中标准电子商务界面缺乏,给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造成了巨大的额外开销。最终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也严重阻碍了利用Internet作为实现B2B(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工具的能力。因此,通过互联网实现企业效率的大幅提高,已经成为各公司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过去,MRPII(物料需求计划,现称为制造资源计划)、ERP(企业资源规划)一直是大公司提高内部效率的有效手段。但是ERP、MRPII或者企业MIS系统有各种各样的供应商,各软件开发企业又有各自独立的系统结构和接口标准。所以,这些系统相对来说是独立的系统,各方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商业企业来说,面临相同的问题。实现商业POS系统和企业ERP系统相连,对大多数商业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如果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面对来自新兴企业的挑战,许多企业日益觉得旧有的系统已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要,迫切需要寻求解决之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新一代技术的产生和进步。目前我们还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建立一套能共同使用的、规范整个商业流通领域的标准。由于新的数字化经济引起的深刻变化,以及在整个经济中信息技术所占比重的增加,建立一个供应链中各贸易伙伴之间行之有效的商务处理界面己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2.2XML提供了对旧系统集成与扩展的条件互联网向我们提供了无限的获得在线信息和服务的机会。然而,构成这些网页信息的HTML代码所代表的实际信息,对计算机系统来说,理解上是很难的,更不用说自动处理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有了XML(可扩展标记语言)。通过采用科学的结构设计和语义学,使得不同的计算机系统能容易地理解对产品和服务信息进行的编码,并加以自动化处理。不同的企业可以使用XML来不同的信息,从产品目录到航线预定,从股市报告到银行资产综述,甚至可以直接订单,预订货物,安排装运。通过减少每个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定制接口的需求,XML将使买家能在不同的供应商和目录形式中比较产品,同时供应商只要一次性提供他们的产品目录信息,就能适用于所有的潜在买家。XML突破以往技术的局限性,真正意义上为供应链中的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提供了一个沟通无限的空间。

对于那些希望重新集成并扩展原有系统的企业而言,可通过XML来实现对旧系统的集成与扩展。XML代表了一个开放的标准,这个标准使得交易数据可在服务器之间或服务器与浏览器之间流畅地传输。相对于EDI(电子数据交换标准),XML是一个元数据标准,因此它可以非常灵活地根据不同系统的各种需求进行定义。

在过去,由于不同行业的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的数据库系统使用的是不同的规则,因此,很多情况下数据在不同企业的服务器或浏览器上是不可读的,虽然在某些行业有一部分的EDI系统,但因其适用性差和应用成本高等原因,很难有大的发展。如今XML的灵活性及强大能力使得它能实现行业内和各种不同行业之间进行的各种交易。一旦XML为不同行业标准接纳并大规模使用,这些行业将会从整体行业效率的提高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当传统的交易方式真正在网上实现的同时,它也将现实世界中的交易各方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在这方面领风气之先,早期的标准反映了这一点。现在W3C(TheWorldWideWebConsortium)和联合国都在致力于使这些标准国际化,特别是致力于其在欧洲的推广应用。超级秘书网

2.3XML可向用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现在,随着XML标准的逐渐完善和推广,众多的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公司正在有效地利用这一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基本标准,建设越来越多的基于XML的电子商务系统。尤其致力于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应用业界最新技术标准,帮助中国企业实现安全迅捷可靠的实时在线交易,向用户提供基于开放标准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这些基于XML的解决方案的特点是:

a.企业间的紧密集成。基于XML的B2B解决方案使得同一行业或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实现流畅的沟通,紧密集成供应链中的采购方、制造方、运输方、仓储企业、营销企业等。

b.扩展性和可伸缩性。由于基于开放性的平台可运行于各种系统下,模块化设计易于根据客户需求而定制。

c.保护已有投资。企业现有的ERP、MRPII或MIS系统将是实行企业电子商务的基础,在现有系统基础上实现电子商务,做到资源的再利用。

d.连接企业网站、ERP系统、数据库等的易用方案。紧密集成企业网站,企业内部数据库及ERP系统,各部门、特别是跨地区的分部可在授权范围内完成本企业产品销售数据动态反馈、市场调研与分析、财务报告、生产库存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使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对市场的反应更加迅速灵活。

e.增强客户服务功能。通过Internet上24/7运作的呼叫中心、网上实时帮助等手段,企业大大增强客户服务能力,迅捷地对客户要求做出反应。

3结语

诚然,到目前为止Internet技术与网络技术仍在发展之中,要在全世界普遍地将其应用于经济生活还有许多方面诸如安全性、可测试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有待提高和完善。此外,与网络交易配套的诸如工商管理、税收和法律等方面的立法和规则也必须相应跟上。尽管XML仍处在不断地完善及日益成熟的过程中,管理与法律问题各国也正在研究,企业信息系统突破企业的界限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曾凡奇,林小苹,邓先礼.基于Internet的管理信息系统.北京: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2001.

3赵林度.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4肯尼思·C·劳顿等.信息系统与Internet(英文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商业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传统管理观;辩证管理观

1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探析

1.1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1.2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2.1商业银行管理思想的三次革命没有使银行真正摆脱理论方面的困境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银行家对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认识和取舍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也随之发生变革和更新。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虽然经历了以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出现并占统治地位的负债管理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并延续至今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下简称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次管理思想的革命,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是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角度分析银行管理的,也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从管理的社会属性角度对银行管理的研究,所以是具有片面性的。不仅如此,这种银行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资金池法、线性规划法和财务规划模型等以资产或负债为内容的具体管理方法也会加强和延伸这种片面性。其实,这只是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困境之一。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另一个困境就是,现行的诸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不只是单方面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来研究银行管理,而且还把银行经营运作中技术性联系很强的业务人为分割开来并机械地加以研究。比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科书中常见的情形就是,把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讲述;还有就是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也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进行研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某个论题像“解剖麻雀”般地“分而析之”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是把“解剖麻雀”形而上学地加以运用,并且对“解剖麻雀”观点背后的“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哲学要义全然不知的话,那么就有可厚非了。实际上,除了上述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之间以及贷款管理与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之间密切相关以外,商业银行管理中还有其它很多管理项目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对这些项目进行辩证研究,机械的“解剖麻雀”观是要不得的。

2.2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方面的困境

从管理二重性角度来看,如果说现在的一般企业管理由于在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偏倚重于一方、缺乏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而被称为“瘸腿管理”的话,那么目前的商业银行管理就可以被称为“单腿管理”。因为当前商业银行不仅缺乏像一般企业管理中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那样专门研究人与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而且也没有反映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此情况下,经济中出现以巴林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倒闭事件以及人们发出“不断下降的竞争力和沉重的监管负担,正在将商业银行推向死亡”的感慨,都是不足为奇的。这恰恰是银行管理实践方面困境的写照。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相比,尽管它们正在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单腿性”,但是,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依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正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言:“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阶段,没有真正进入全面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具体说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目前尚无法有效得到解决的一些矛盾。比如,实行能够体现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管理与缺乏这种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某些银行职员因素质差而读不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门和负债管理部门内部各自为政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对员工群策群力和团队精神的要求与银行职工在现有奖惩机制下工作积极性不足的矛盾等等。

3商业银行实行辩证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商业银行要逐步摆脱管理实践中的困境,应该把辩证管理观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中工作,通过具体的银行业务及相关管理践行辩证管理观。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如下思路和原则:

3.1商业银行应该从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把握自己的生存规律及将来的发展趋向

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的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第二类是由氏族部落、民族、家庭、企业、国家与政党等组成的人群共同体或社会组织。第三类是包括需要、利益、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等在内的运筹性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商业银行应该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眼光,在人类社会基本要素构架下,在商业银行与其他人群共同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商业银行与其他社会组织与人群共同体如何通过选择、调动、处置、分工、匹配等手段来发挥运筹性因素的作用,从而由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概括、总结并发现规律,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规律性指导。

3.2建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

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辩证二重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辩证二重性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如图1所示,银行管理自然技术关系和人与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银行必须同时以人和工作为辩证管理的中心,处理好以工作为管理中心和以人为管理中心的辩证关系,才能确定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3商业银行应在不同环境下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

无论在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能够处理好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处理好银行偏好与银行效用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理性选择行为、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3.4在综合权衡各个管理主体不同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商业银行的最佳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经营对象是银行重要的管理客体,同时也可能是不同特征的另外其它管理主体的管理客体。例如,商业银行给生产性企业发放的贷款,既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客体,又是作为借款人的生产性企业的管理客体,同时还成为银行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管理客体。如图2所示,银行对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二重性与银行信贷客户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生产的管理二重性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银行管理的复杂性。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倡导商业银行进行辩证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1)按银行业务关联度或重要性不同,把银行业务分为不同的业务群,研究同一业务群内部和不同业务群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前提下,把重要的业务群管理与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结合起来,对重点业务群的管理交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项管理。比如,可以把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与金融创新业务合并成为一个业务群,并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推广部专门负责这一业务群对老产品的改良和新产品的创造、原有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拓等业务的辩证管理。

(2)处理好以工作对象的银行业务绩效管理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辩证管理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金鳌.二十一世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陈功伟.试论辩证管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商业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网上购书的优势在于选择面大、价格便宜、交易方便、节省时间和精力等。整个图书市场一片繁荣,在这种情况下,网上书店的加入无疑将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只有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下,网上书店的优势才能得以体现。在中国,网上书店有发展的必要,也有发展的基础,发展网上书店的各方面条件也日趋成熟,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把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保证网上书店的蓬勃发展,《网上书店购物系统》,是以当前商务的网络化、快速化实际需求为背景,实现图书购买的方便、快捷、送货上门等服务为前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实现通过Internet互联网对图书购买的相关信息进行及图书查询、图书介绍、图书内容浏览等功能。消费者通过《网上书店购物系统》进行图书的网上购物和网上支付等活动,这样即方便了消费者,又减少了企业成本。倡导“用户是伙伴,多为用户着想”的新型客户服务理念。因此,在《网上书店购物系统》实现显示其它用户购买情况和浏览产品情况。这些新型客户服务,具有与众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将成为和用户沟通、联系、发展的有效的方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崛起,计算机日渐深刻的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互联网已日益成为收集提供信息的最佳渠道,并逐步进入传统的流通领域。于是电子商务开始流行起来,越来越多的商家在网上建起在线商店,向消费者展示出一种新颖的购物理念。作为新型的销售产业,网上商店的许多优点已经被我们大多数人接受。网上购物是一种具有交互功能的商业信息系统。它向用户提供静态和动态两类信息资源。所谓静态信息是指那些比经常变动或更新的资源,如公司简介、管理规范和公司制度等等;动态信息是指随时变化的信息,如商品报价,会议安排和培训信息等。网上购物系统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使商家和用户方便的传递信息,完成电子贸易或EDI交易。这种全新的交易方式实现了公司间文档与资金的无纸化交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上购物的不断成熟,网上购物将会呈现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种是走低价格路线,像超市一样,有物美价廉的商品;另一种是销售高档消费商品。网上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正在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如今,互联网无时无刻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着,从原来发电子邮件、上网游览新闻,到现在购买衣服、日用品,越来越多的时尚男女,开始在网上寻找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抱着先尝尝看的态度,如果有甜头给自己带来了另外一种生活上的新鲜感,那么,这就是成功的。互联网的下一浪,也许正是因为改变人们的生活而越发受到关注。正因为如此,网上购物的浪潮被彻底激活。网上购物拥有的优势在于:网上购物送货上门较方便、价格便宜、买到本地所缺的商品、节省体力和时间、商品品种较多、感觉好奇希望尝试、比传统购物效率高。而在《2005年中国网上支付研究报告》中表明,受到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力拉动,中国个人网上支付的市场规模发展迅速。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主要内容根据需求分析与系统功能设计目标,结合实际情况本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分为如下几个模块:

1.主页: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本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信息。

2.用户注册:在这里我们可以注册我们的基本信息,其中电话和Email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我们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以方便用户的付款和邮购。

3.用户登陆:为了方便用户的付款,邮购和管理,我们需要变成会员后才可以进行消费。

4.书目浏览:成功登陆后的用户可以分页浏览图书书目,并将想要的图书提交到填写订单页面。如果用户还没有注册就直接进入或者没有成功登陆就进入页面,将被连接到“用户登录页面”。

5.订购图书:成功登陆的用户可以在该页面定购所需要的图书。如果用户还没有注册就直接进入或者没有成功登陆就进入页面,将被连接到“用户登陆页面”。

6.查看订单:成功登陆的用户可以在该页修改已经订购的图书。如果用户还没有注册就直接进入或者没有成功登陆就进入页面,将被连接到“用户登陆页面”。

7.修改订单:成功登陆的用户可以在该页修改或删除已经订购的图书。如果用户还没有注册就直接进入或者没有成功登陆就进入页面,将被连接到“用户登陆页面”。

8.书目查询:成功登陆的用户可以在该页查找自己需要的图书。如果用户还没有注册就直接进入或者没有成功登陆就进入页面,将被连接到“用户登陆页面”。

9.修改密码:成功登陆的用户可以在该页修改自己的密码。如果用户还没有注册就直接进入或者没有成功登陆就进入页面,将被连接到“用户登陆页面”。

10.修改个人信息:成功登陆的用户可以在该页修改自己当初注册时的信息。如果用户还没有注册就直接进入或者没有成功登陆就进入页面,将被连接到“用户登陆页面”。

11.留言板:成功登录的用户可以在该页留言。

12.管理员:查看用户订单,查看用户信息,并根据用户信息和用户订单对商品进行发派。

四、本课题研究方案

1、关键技术:采用了基于时下比较流行的MVC模式设计,用jsp+servlet+javabean的技术,结合sqlserver2000数据库,开发本系统。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可移植性更强。

2、系统难点:上传照片涉及到SmartUpload组件上传,以前没有接触过,是技术难点所在。

五、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本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开发一套网上人才招聘系统,检验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所得,同时为了解网络招聘市场、选择就业打下基础。系统特色:采用mvc设计模式开发安全性稳定性更好。

工作进度安排:

第1周调研

2第2,3周查阅文献

3第4周系统分析

4第4周系统设计

5第4、13周系统实现

6第14周调试

7第14、15周撰写论文

8第16、17周准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孙卫琴,李洪成.《Tomcat与JavaWeb开发技术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1-205

[2]BruceEckel.《Java编程思想》.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1-378

[3]FLANAGAN.《Java技术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6月:1-465

[4]孙一林,彭波.《Java数据库编程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30-210

[5]LEEANNEPHILLIPS.《巧学活用HTML4》.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1-319

[6]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JSP应用开发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32-300

[7]耿祥义,张跃平.《JSP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1日:1-354

[8]孙涌.《现代软件工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年8月:1-246

[9]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3-460

[10]Brown等.《JSP编程指南(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1-268

[11]清宏计算机工作室.《JSP编程技巧》.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5月:1-410

商业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信息系统;技术接受模型;用户接受行为;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G5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0-0140-05

Factors Influencing Users' Acceptance Behavior of Graduate Employment Information System

ZHANG Mei, ZHAO Ying, XIE Cai-yu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odel which could describ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behavior of user acceptance, by integrat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theory, after the empirical analysis it shows the important factors; it's a new idea to take improving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ystem. This survey w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IS from taking the technology as the center to User-Centered, it will be benefit for providing satisfied, humanized employment system for users.

Key words: graduate employ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AM; user acceptance behavior; SEM

1 引言

就业信息系统是高校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校系统之一,具有较强的强制性,不论用户愿不愿意,面临就业的需求都将驱使用户必须使用该系统。在这种不得不用的情况下,研究影响用户有效使用系统的因素,对改善系统,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使系统更加人性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就业信息系统就是利用系统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学生用户对系统使用情况的满意度是评判系统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在CNKI中对篇名或者关键词中包含“就业信息系统”或“就业系统”的论文进行检索,得到74篇相关研究论文,但还未有从用户行为角度出发,将用户技术接受的理论应用于高校就业信息系统建设质量的研究。

而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一些学者开始强调信息系统建设要结合用户在网络时代的角色变化,以用户为中心主动研究用户的需求和行为,并适应当前新技术的发展,创建综合化服务平台,提供有针对性的用户信息服务[1]。因此,本文从用户行为角度出发,以TAM模型和用户满意理论为基础,结合就业信息系统实际情况,从用户感知角度构建影响用户使用就业信息系统因素模型,通过检验分析来找到改善高校就业信息系统质量的新途径,为就业管理系统的升级完善提供指导,从而提高就业管理的效率,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信息服务。

2 高校就业信息系统概况

2.1 与一般商业系统的不同

高校就业信息系统是以求职招聘、政策宣传、就业指导、创业培训为主题,以帮学生就业,助企业选才为宗旨,以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信息平台。面临就业,毕业生用户都要依靠学校的就业信息系统来获取招聘信息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由于高校就业信息系统是依托于高校为广大毕业生免费提供服务的,不具有盈利性,因此,在系统的建设方面就缺乏商业系统的人性化。

2.2 就业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作为毕业生与企业用户的就业信息交流平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就业中介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高校都建有就业信息系统,但是普遍存在着资料源不充实、就业指导没有个性化、功能不健全、站点管理维护、内容不完善等问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模板或者规范[2,3]。

针对以上问题,许多学者在开发技术、功能设计等方面都做了改进研究,比如:王宇航等根据高校就业工作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了基于J2EE架构下的数字校园就业信息系统[4];徐江红以学院就业工作流程和就业信息的管理工作现状为基础,设计出基于Web的职业院校就业信息系统[5];张秋良从系统论的原理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自我属性子系统中各要素的关系,提出了大学生就业问题改革路径的若干建议[6]。但是他们都忽略了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应该以用户为中心,缺乏对用户需求的关注,就业信息系统势必不能很好地被用户所接受。

3 技术接受模型与用户满意理论研究

3.1 技术接受模型

1989年Davis提出的技术采纳模型(TAM)[7,8]旨在解释和预测使用者使用信息系统一段时间后接受系统的情况,该模型认为影响系统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有用性感知(Perceived Usefulness, U)和易用性感知(Perceived ease of use, EOU),揭示了用户接受的一组通用影响因素。目前,大多数实证研究表明TAM模型理论是可靠的,因此,尝试应用于高校环境下的就业信息系统,从用户感知角度有效解释和预测用户使用系统的影响因素。

3.2 用户满意理论

随着用户满意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发展[9],2003年Delone和Mclean提出改进的D&M信息系统模型,将用户满意度作为衡量信息系统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主张针对信息系统本身特征,即通过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测量来评价用户满意和用户的行为意向。

由于TAM模型的行为信念(有用性和易用性)是用户对研究对象一个总体的感觉,缺少明确的外部变量,不能具体地测量影响用户接受的因素,也就不能对系统有较好的改进指导作用。因此,Wixom和Todd(2005)将用户满意研究与技术接受理论结合起来,构建了用户满意与技术接受整合模型[10], 该模型将用户满意理论中的系统本身特征(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作为技术接受模型的外部影响因素,弥补了TAM模型缺乏明确外部变量的缺点。

4 就业信息系统用户接受行为模型

对于影响信息系统质量因素的研究,王延清和乔志刚等结合ISO9000质量标准与信息系统相关理论,认为信息系统质量特征的内容包括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11];王欣和陈建华从系统组成要素对影响信息系统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人、数据、软件、硬件、过程和服务质量[12];韩忠东和李平等针对成本、进度和人力资源等影响因素对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阶段的质量控制策略进行研究[13]。根据陈瑶、邵培基对信息系统采纳后使用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影响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意向的因素频率最高的是满意度和感知有用性[14],在TAM模型中加入满意度作为影响使用意向的变量。

因此,本文针对就业信息系统资料源不充实、功能不健全和交互性差等不足,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和用户满意理论,以测量“用户满意”的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作为影响用户“系统使用”的外部因素,构建旨在预测和检验影响用户使用就业信息系统因素的模型,如图1所示。

用户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不断的体验过程,会对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即满意度。本研究假设个体的满意度由用户对系统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决定。影响用户感知的外部因素由信息质量、服务质量和系统质量三个维度组成,这三个维度结合高校就业信息系统实际情况分解成一级指标,旨在全面地考察影响用户接受就业信息系统的主要因素。

(1)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

系统的产物信息和系统本身是信息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是测量信息系统成功的重要指标。就业信息系统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信息,对用户而言,根据James Melzer提出的蜂窝模型的补充图,系统提供的信息让用户感知是有用的、符合需求的、可信的,那么这个信息就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和期望[15]。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用户对系统有用性的感知。

系统质量是就业信息系统本身的展现形式,设计良好的系统应该是界面简单,易于使用,有效率和易反应的。由于就业信息系统普遍存在着功能不完善的缺点,因此主要从系统功能性和界面设计来测量。功能设计是指信息系统所能提供和满足个体用户需求的功能,适当的功能设计能增加用户的易用性认知,多余的功能会造成系统冗余,降低用户的易用性认知;友好的界面设计可以提高用户的体验。

服务质量是对就业信息系统提供的服务的评价。随着信息时代用户角色的变化,用户对系统的需求不仅是可以咨询问题、获取信息,用户还希望在获取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自,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以何种形式获得信息;增强人与机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可以体现系统的服务质量。1998年,美国Loyola大学的Elliot King也提出了用户之间的交互可以使信息有效反馈。

因此,将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作为影响用户感知系统有用性、易用性的外部因素。

H1(假设1):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信息质量对用户感知该系统的有用性成正向显著影响。

H2(假设2):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系统质量对用户感知该系统的易用性成正向显著影响。

H3(假设3):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服务质量对用户感知该系统的有用性成正向显著影响。

(2)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

有用性感知是指用户相信使用特定系统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程度。当用户认为系统有用性越高,对该系统的满意度就越高,使用意向越趋于正向。易用性感知是指用户使用该系统容易的程度。当用户感受到系统越容易操作使用,就会认为系统越有用,满意度也越高。

H4(假设4):感知的有用性对使用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满意度有正向显著影响。

H5(假设5):感知的有用性对使用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行为意向有正向显著影响。

H6(假设6):感知的易用性对感知的有用性有正向显著影响。

H7(假设7):感知的易用性对使用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满意度有正向显著影响。

(3)满意度

用户满意是指用户对其需求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满意度是这种感受的定量化描述,即用户在消费某种商品或获得某种服务时,对商品或服务所体现出的本身价值与用户期望的一种实际心理反差[16]。一般这种反差越低,用户满意度越高,用户对该系统的使用意向越强。

H8(假设8):满意度对使用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行为意向有正向显著影响。

5 模型检验和分析

为检验上述提出的理论假设,本研究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采用Davis建议的问卷设计方法,将测量某一变量的题项放在一起,减少调查对象在填写问卷时的困惑。问卷调研对象以四川大学大四和研究生三年级的应届毕业生为主,所有问项均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设计,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进行量度。问卷设计完成后先进行了小范围的测试,对问卷进行适当的修改,最终形成正式问卷。调研共计回收167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25份,得到有效问卷共计142份。

5.1 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检测所得到的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反映被测特征真实程度的指标。测量信度最常用的方法是Cronbach’s alpha(α)系数,通常情况下,当α的值大于0.7,就认为问卷测量的结果是有效的。利用SPSS软件检验结果表明,除服务质量之外的其余变量的α均大于0.8,具有高度内部一致性和可靠性。服务质量的内部一致性为0.565,小于0.7,交互性问项二(INA2)项总计相关度为-0.014小于0.5为负数,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不理想,将其删除。删除之后再检验,各变量的信度结果都大于0.7,结果可信。

效度分析之前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本研究各变量的KMO值都高于0.5,Bartlett 球形检验皆达到显著,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对本文研究模型中的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各分变量的因子负荷系数表,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变量的测量指标因子载荷都在0.5以上,符合研究需要。各变量的总体解释度如表1所示,都在59%以上,表明因子结构清晰。

为了进一步对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下面检验各个因子之间的区别效度,进行区别效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注:限制1——限定“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相关系数为1”的模型

限制2——限定“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相关系数为1”的模型

限制3——限制“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相关系数为1”的模型

发现3个2因子约束模型的卡方值都与未限定模型的3因子度量模型卡方值有显著增加,卡方值差异量显著性检验的概率值P=0.000

5.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研究的问卷样本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要求,能进行模型适配度检验。进行参数估计时,由于服务质量到有用性感知的路径系数在置信度为0.05的水平上不显著,路径系数也为负数,即服务质量对有用性感知有负向的影响,这与实际是不相符的,因此,删除这一不显著的潜变量,以保证模型后续拟合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得到修正后的模型,进行下一步整体模型的适配度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模型的适配度指标值都达到了很好的适配效果,可见本模型的适配度良好。

研究模型的适配度检验得出模型中各条路径假设的显著性结果,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图2中原来提出的8个假设中有5条路径是被支持的。

修正后的模型的潜变量之间即因果关系标准化路径系数如表4。

注:P

由表4,发现潜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路径中有2条路径的P值在置信度为0.05上是不显著的,分别是“满意度

5.3 数据结果分析及讨论

(1)满意度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

①就业信息系统属于需求驱动型,用户不会因为对系统满意度高而频繁使用该系统,也不会因为对系统满意度低而不使用该系统,只要有就业信息需求,那么就业信息系统对于用户就是有用的,需求会驱使用户使用该系统。

②高校就业信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系统,具有强制性,不论用户愿不愿意,为了能获取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完成就业,都必须通过学校就业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就业信息系统使用的可替代性和转移性都是较低的。因此对于此类强制性系统,用户的满意度可能对用户的使用意向影响不大。

(2)易用性感知对满意度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通过最终修改模型可知,易用性感知是通过直接影响有用性感知而间接影响对系统的满意度。这可能与调研对象全是学生用户有关,学生还未进入社会,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要求不高,当系统有用,能满足自身需求时,不会苛求其面面俱到。

(3)信息质量和易用性感知对有用性感知有显著正向的影响

由研究可知用户最关心的是高校就业信息系统是有用的,而有用性受到易用性和系统信息质量的影响,其中信息质量对有用性影响最大为0.626,主要从网站内容资源的角度出发,而易用性主要是从网站构建的形式出发,形式只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资源内容,因此学校就业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才是用户使用其的最主要的原因。结果也证实了TAM模型中的系统易用性感知会增强用户对系统有用性的感知。

(4)系统质量对易用性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

从功能和界面两个方面测量系统质量也被证实显著影响用户的易用性感知,表明系统的功能和界面设计的改善会增加用户对系统的易用性感知。

根据以上修正结果和结果分析,得到最后的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用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修正适配模型见图3。

6 结束语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将TAM模型和用户满意理论应用于高校背景下的就业信息系统,得出了在这种背景下的模型解释。

(1)结果支持经典模型技术接受模型中易用性感知对有用性感知有正向影响,以及有用性感知对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的假设。

(2)有用性感知是影响用户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最重要的因素。感知的有用性是影响行为意向和满意度的最重要的因素,路径系数分别为0.726和0.501,高校就业信息系统应该重点关注有用性。而有用性的评价是由系统的资源内容和网站形式两方面决定,因此,在内容方面,信息质量的衡量需要考虑信息的可获得性、完备性和有效性等,可获得性包括链接的正确性、信息要以用户习惯的阅读形式呈现,完备性则是招聘信息的内容要全面,根据单位性质和职位类别分别进行有效地归类,方便用户浏览和利用。由于是招聘信息,还需要展示出招聘企业有效的交互方式,如BBS等;在网站形式方面,系统质量要从系统功能和界面友好性出发,根据学生用户可能的信息检索、浏览、交互和选择行为,就业信息系统需要为用户提供可供检索的站内搜索引擎、便于用户浏览的信息展示界面、为检索到的信息提供不同的排序方式,如按相关度、时间和工作类别等。

(3)就业信息系统应“以用户为中心”进行建设。就业信息系统的最终使用者是用户,只有用户有效地接受,才能发挥就业信息系统的最大作用。高校虽然一直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就业信息系统,但是依然存在许多不足,面对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高校应该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依据用户不同的学科体系合理地将就业信息进行分类,提高就业信息的针对性;根据登录学号和用户检索偏好,为用户就业提供及时的信息推荐和指导,开发出基于用户需求的就业信息系统。

(4)就业信息系统的建设还要注重易用性。虽然按照影响力的大小,感知易用性对满意度的影响在高校环境下的就业信息系统中并不显著,但是易用性感知通过正向影响有用性感知间接地影响用户行为意向,而且一个优质的就业信息系统不仅要让用户觉得资源是有用的,还要让用户的操作使用过程是清晰明了和便捷的,具有人性化的系统设计,将为用户带来额外满意的用户体验。为了提高系统易用性,首先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对系统进行分析,合理设计系统的组织、标识、导航和搜索系统;其次,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如毕业时期访问量增加时保证网速的稳定,提供系统使用指导帮助等;增加用户反馈模块,让系统管理者及时解决用户提出的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由此提高用户易用性感知。

本文的研究意义就在于将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融入高校信息系统的设计之中,从用户感知系统的易用性、有用性出发构建的影响用户接受行为的因素模型的设计,经过实证研究表明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校就业信息系统与一般商业系统在影响用户接受因素方面具有差异性,其影响用户接受就业信息系统最重要的因素是有用性,而易用性感知不强,这为高校就业信息系统改进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也将有利于改善用户的人机交互体验。

参考文献:

[1]李宾,沈晓梅.从用户接受到用户体验——谈图书馆用户角色变化[J].图书馆论坛,2010(2):17-19,52.

[2]黄国军,陶国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网站的现状及问题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7):73.

[3]刘利平,季云,刘婷婷.高校就业信息网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6):122-123.

[4]王宇航,杨庆海,代成琴.J2EE架构下高校就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

[5]徐江红.基于Web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的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

[6]张秋良.构建中国大学生就业系统初探——基于系统论视角[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7]孙建军,成颖,柯青.TAM模型研究进展——模型演化[J].情报科学,2007(8):1121-1127.

[8]鲁耀斌,徐红梅.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综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3):93-99.

[9]吴秀娟,赵昆.基于TAM的网络培训教育系统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价值工程,2010(7):151-153.

[10]黄婷.社交网络服务(SNS)的用户接受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0.

[11]王延清,乔志刚,杨青,薛华成.信息系统的质量因素分析[J].管理信息系统,2000(6).

[12]王欣,陈建华,韩洁平.信息系统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科学,2002(4).

[13]韩忠东,李平,杨锋杰.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策略分析[J].情报杂志,2007(3).

[14]陈瑶,邵培基.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的实证研究综述[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0(4):5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