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针灸医学论文

针灸医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针灸医学论文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评价方法。两班均进行一学期的中医针灸内科学课程学习以后,进行期末闭卷测试。试卷由教研室中非授课教师在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分析工作由研究生完成。最后,将考试成绩进行汇总、分析和比较。

(二)统计学分析。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和秩和检验,检验标准α=0.05。

二、结果

将两班的期末成绩相比较(见表1),对照班(1班)的平均分为75.367±7.753,试验班(2班)的平均分为82.533±6.822,两班有显著差异(P=0.000),说明试验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平均水平好于对照班。将两个班的期末成绩分布进行比较(见表2),可见两个班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00)。试验班成绩优、良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班,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班。

三、讨论

(一)教育现状。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为“精英教育”。学生在预修医科、获得文理学院学士学位并且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之后,才有资格进入医学院学习,这体现了对学生的高素质要求[5-6]。但是国内的高等医学教育现状是学生通过高考直接升上医学院进行学习,而且医学院校的门槛分数参差不齐,导致国内医学生本身素质不能普遍的达到高水平。另外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学制可分为五(六)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与国外终身医学教育相比时间被大幅度的压缩了,也就是说国内医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医学知识[5]。中医针灸内科学是一门后期临床教学的主干课程,学生需要在熟练掌握基础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学习与临床相关的知识,这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课业负担。学生普遍反应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过多,学习之后掌握度不好等问题。

(二)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理论的应用。记忆和遗忘是相反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遗忘是人体大脑对信息处理的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7]。艾宾浩斯的记忆理论来源于他的无意义音节记忆试验,在此试验中他将所有混杂因素排除,发现了在没有背景信息的条件下的记忆和遗忘规律。其试验得出的结论是遗忘在记忆之后立刻开始,但是遗忘的速度并不均匀[8],并且越熟悉的材料被人们遗忘的速度越慢(见图2)。上图形象地说明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加,遗忘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本着此理论,要求针灸内科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随堂测验及课后小结,目的是督促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多次记忆。本次试验的期末考试结果显示试验班的平均成绩以及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该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较好。本次较好的试验结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中医针灸内科学的课程排课紧凑,周一到周五每隔一天都有理论课授课安排,为学生提供了短期内的课内复习时间。其次,授课教师在试验班教学中利用课前及课后时间的考试和小结,反复强化学生已学的知识点,促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长期记忆,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点的遗忘率。

四、结论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缺血陛中风急性期的学术思想杨宁过伟峰(指导)(775)

张敏建以“盆骶经络揉推法”治疗前列腺痛的经验彭明健(777)

学术探讨

温病的辨证技巧庞秀花周耀庭(指导)(780)

论桥本甲状腺炎当从肝、脾、肾三脏论治张亚董健栋(784)

郑钦安《君相二火解》之我见叶晓光(786)

吴鞠通对仲景养阴法的运用与发展赖明生杨禅中陈润东杨进(指导)(788)

强筋逐痹中药口服结合肌力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顾力军张志强(791)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不寐40例吕翠岩丁舟(793)

手法推拿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8例赵凯(795)

北京中医 对炙甘草汤方证及煎服法的思考周平安(797)

芦荟在皮肤科临床的应用杨顶权白彦萍吴荣国邱显荣(799)

浅谈中药饮片临床应用的常见误区吴春华陈誩王和天(802)

光绪皇帝与御医(下)梁峻(804)

董德懋老师和《北京中医》月刊徐凌云高荣林张纲(806)

刘沈林医案研读商洪涛刘沈林(808)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血热型功能性子宫出血黄传发(810)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进展邹冲司晓晨朱文静(811)

带状疱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陈慧文(813)

腰背肌功能与慢性腰痛的康复治疗概况吕俊玲林志苇(指导)(816)

拓宽中医药专业学生就业途径的建议李渊吴至凤吴盛(818)

中医药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初探刘隽徐茵(820)

高校兼职班主任的工作体会张秋云张瑞新王欣苗季巍巍(823)

《北京中医》2007年总目次(826)

传承·传播·共享——记2007年“中医中药中国行”工作交流会(F0003)

京津冀地区中医医院重症感染中西医结合诊治策略论坛在京举行黄毅(F0003)

2008年《北京中医药》新设栏目(M0002)

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论坛征文通知(380)

“第三届世界中医药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第一轮)(392)

临床研究

C反应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孙文军田金洲时晶李林森倪敬年蔡艺灵(328)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60例临床研究谌洁(331)

中药穴位贴敷对美施康定所致便秘的疗效观察杨中王笑民徐咏梅胡凤山张青(334)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李跃武士芬(336)

学验传承

谢鸣运用六味地黄丸治疗杂病的经验薛珂谢鸣(指导)(339)

王新陆治疗肺病用药经验浅识李鑫朱文浩于磊(341)

王宝玉治疗痞满证的临床经验北京中医 李艺(342)

邱模炎用柴胡剂治疗尿路感染的思路与经验李楠孙慧王萎(344)

学术探讨

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思路杨晋翔韩海啸张学智冯军安李志钢(348)

妊娠期高血压病产后蛋白尿的证治探讨刘政王小燕孙震(351)

简述《华氏中藏经》之学术价值及影响于晓武冰严季澜(353)

对“腹痛宜和”的认识李永红严季澜(355)

临证纵横

健脾化痰补肾法治疗13例重叠综合征患者疗效观察谭素贞张燕萍(357)

益气活血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50例临床观察陈光李文华任绍林(359)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膝骨关节炎孙学东姚华姚杰高天好(361)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周红梅(363)

杏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临床分析李莉芳(365)

疏风祛邪、利湿固涩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朱丽霞(367)

薏苡竹叶散加味治疗脾经湿盛型蛇串疮疗效观察周淑桂高春秀(369)

以补为通治疗正虚血瘀证冠心病心绞痛150例临床观察刘宝山(37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水肿性胰腺炎63例易春生(372)

实验研究

脑络欣通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陈业农王键唐巍胡建鹏(374)

新加良附方影响小鼠肝癌组织VEGF与MVD表达的研究雒琳马成杰陈信义(378)

读者·作者·编者

医学论文不宜用的字和词(377)

文献综述

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381)

传统按摩疗法与现代康复训练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概况谭毓虞立勤刘香弟(384)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情绪概况迮兴宇张捷(指导)(387)

从气血论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现状赵小敏李艳丽(389)

教育改革

对中医本科专业境外人才培养的思考乔静华(393)

北京中医 推拿手法学的教学体会杨晓仙(395)

高等院校校重点学科建设评估研究进展姚捷(396)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下)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刘汶王仲霞韩偎偎夏志伟(243)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与辨证陈誩刘汶(245)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治疗李军祥张厂(248)

临床研究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因论治姜良铎张晓梅肖培新(252)

自拟补脾除痹汤联合甲氨蝶呤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肖正华高京荣林长喜(255)

外用通络散治疗奥沙利珀化疗致周围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娄彦妮贾立群邓海燕李利亚李学万冬桂(258)

中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臧鑫(261)

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揭牌暨学术论坛举行(254)

《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最近出版(257)

中医药的科学性已成为共识(260)

“全国新安医学研讨会”征文通知(285)

“第三届世界中医药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314)

北京市政府2008年“折子工程”——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在年内将实现三个100%(317)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北京市赵炳南皮肤病医疗研究中心(F0003)

学验传承

邹本贵教授治疗慢性腰腿痛用方选介魏戍高小勇王莹邹本贵(指导)(264)

火针为主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李群张丽玲常虹程海英(指导)(266)

学术探讨HttP://

《医学心悟》的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谢芬(268)

对《金匮要略》“阳微阴弦”的认识及应用体会郑虎占(270)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的用药规律与特点王玉凤李雪琴纵横黄学武(271)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石散蔡松穆廖培辰(273)

郁证浅析赵东(275)

临证纵横

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阻心脉型的临床观察周红梅(277)

425例住院老年病人死亡病因分析白爱萍刘元元李小娟(279)

按摩手法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的临床观察北京中医 黄曼博(281)

关于临床医学论文写作中的摘要(283)

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张树新(284)

按动结合手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体会张志国(286)

基层园地

久年夜热出汗治验柳育泉任妙琴(288)

方药经纬

脂质体在皮肤局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车晓平赵小伟李卫敏(289)

金水宝联合活血通脉胶囊治疗早期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观察秦秀荣范津生(292)

实验研究

茶多酚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实验研究武红莉陈信义韩冷崔巍(294)

综合法复制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模型形态学观察及早期细胞凋亡分析张玉禄李军祥鲁香凤戴欣朱陵群(296)

文献综述

北京中医 帕金森病的中医药治疗李军艳杨明会窦永起赵冠英(300)

针灸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王俊慧刘瓦利(303)

黄芪对免疫系统的作用研究进展邵佳骆殊(306)

近10年针灸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评价性综述崔灿元于金娜于英伟(309)

教育改革

推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范炳华许丽袁相龙谢远军褚海林吕立江王鹏(312)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通讯作者:沈文清

【摘要】 目的 观察透针加中药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透穴刺法加中药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患者38例,以7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治愈23例,显效10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7%。结论 透针加中药对顽固性面瘫是一种安全方便、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顽固性面瘫; 针灸疗法; 透穴刺法; 中药疗法; 针药并用

面瘫又称“口僻”,亦称“口眼歪斜”,是临床中医科常见病。多数患者治疗方法得当,常在2个月内完全治愈,如不能治愈者,称为顽固性面瘫。面瘫虽然不会给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但是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既给患者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也在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针灸是治疗面瘫的有效疗法,但方法较为单一,临床治愈率并不是很高。综合治疗周围性顽固性面瘫的疗效肯定,已被广泛应用。笔者自2007年10月~2010年1月采用透穴刺法加中药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38例,获得较理想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患者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部会诊患者,其中男16例,女22例,年龄11~56岁,均为发病后3个月或发病后经过针药等治疗3个月以上未见明显疗效者。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余,有5例为反复发作2~3次。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断标准》中面瘫诊断标准[1]。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闭眼、皱额、蹙眉,眼闭合不全,眼有露白,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嘴歪向健侧。耳后可有自发性疼痛及压痛,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耳道疼痛或感觉迟钝及疱疹等。

1.2 治疗方法

1.2.1 透穴刺法:针刺多取手足阳明经为主,采取局部近选与循经远选方法取穴。患侧阳白透鱼腰,人中透地仓,地仓透颊车,颊车透下关,四百透地仓,承浆透地仓;健侧阳白透太阳,太阳透下关,下关透颊车,颊车透地仓,地仓透人中,地仓透承江,合谷(双),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瘀血盛加三阴交(双),血海(双),痰湿盛加丰隆(双)面部诸穴行透穴刺法,针体与皮肤呈15°角,紧贴皮下组织由一穴向另一穴透刺,患部与足三里用补法。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30 min,中间不行针,7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3 d,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2.2 中药疗法:补阳还五汤加牵正散加减。其组成:黄芪30 g,赤芍、当归、川乌、地龙、丹参各15 g,桃仁、红花、僵蚕、桂枝各10 g,蜈蚣2条,甘草5 g;重者加白附子10 g,全蝎10 g;头痛加白芷10 g,藁本15 g;肝阳上亢黄芪减至15 g,加钩藤12 g,杭菊12 g,石决明30 g,痰盛者加半夏10 g,天竺黄10 g;脾虚者加党参,白术。每日一剂,10剂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痊愈:颜面对称,面肌功能恢复正常,面瘫症状完全消失;显效:面容及面肌运动功能基本恢复,症状明显好转,额纹、闭目、示齿3项指标中有部分未完全恢复正常;好转:面容及面肌运动功能较前好转,但额纹、闭目、示齿3项指标未恢复正常;无效:经治疗3个疗程,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治愈23例,显效10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37%。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56岁,右侧面神经麻痹4个月,症见右侧口眼歪斜。右鼓腮不能,漏气,右鼻唇沟变浅,右眼不能闭合,右侧额纹消失,头颅CT未见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胃纳差,神疲乏力,大便时溏。按上法,患侧面部用透穴刺法,平补平泻,足三里,中脘用补法;方药用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患者经治疗2个月后治愈。

4 体会

顽固性面瘫多因患病日久或失治误治,致正虚邪恋,瘀阻脉络,筋肉迟缓不收而成。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外感风寒侵袭面部经络,以阳明经、少阳经为主,以致经气流行失常,气血不和,经脉失于濡养纵缓不收所致[2]。在治疗中所取各穴针刺多取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如颊车为阳明胃经穴,地仓为阳跷脉、手足阳明之会穴;颧骼为手少阳、太阳之交会穴,迎香为手足阳明之会穴;阳白为足少阳、阳维脉之会,攒助为足太阳经穴,丝竹空为手少阳经穴;鱼腰为经外奇穴,主治目睑下垂,口眼歪斜。所用的手法中,患侧与足三里用补法,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手法,以达扶正祛邪,调和气血,化瘀通络,纠偏正邪之目的。

透穴刺法即从一穴进针,针尖透达另一穴(多穴),早在《玉龙歌》中就有该法的记载“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透穴刺法既加强两穴之间的经气传导、扩散,又加强经气感应,增强针刺效果,对改善面部的气血运行,激活面神经功能,效果要优于传统针刺法[3,4]。本法适合于各个时期的面瘫,特别是顽固性面瘫久治不愈所造成的面部麻木、感觉迟钝、肌肉无力,此方法可使局部瘀闭之经脉通畅、肌肤舒展。对改善面部歪斜有特殊功效。

对于顽固性面瘫安定期或后期,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入中脉络,面部气血不和而痹阻,治宜祛风通络,养血和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5]。牵正散中具有祛风化痰,通络之功效;补阳还五汤益气固表,活血通络,调和营卫,濡养经脉,提高肌体免疫力,与牵正散配伍使用,相得益彰,效力更大。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不伤正;白附子辛散,祛风化痰;僵蚕、全虫祛风止痉通络;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养血活血通络,此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地龙通经活络,起到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该方法使面瘫患者恢复快,且疗程短,疗效好,安全可靠。

临床研究表明,透针加中药的针药并用疗法对顽固性面瘫是一种安全方便、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以两种治疗方法对机体进行双重调节,可大大增强治疗效果,缩短恢复时间,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和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陶天遵.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98.

[2] 徐世祥,刘述昌.医学论文精粹.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03.

[3] 郭明岐,贾志强,张志忠.多针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09,4(20):232.

[4] 李珠,陈洪茂.环形针灸术配补阳还五汤加牵正散治疗面瘫118例疗效观察.中国疗养医学,2005,14(5):354-355.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学图书馆; 文献资源; 读者

医学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提供医学及其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以满足读者特定需要的医学文献信息机构。它包括医学科研系统图书馆、医学高校系统图书馆及医院系统图书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医学科研教学机构对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临床医疗对情报和知识的需要。医院系统图书馆隶属于医院系统,其职能主要是为临床服务,兼顾为科研、继续教育和患者服务。医护人员需要系统完整的临床医学文献、一些相关的基础医学和其他学科文献,能反应临床医学新进展。

1 文献的收集

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物质基础,馆藏资源的建设是图书馆最基本最重要的业务工作,应根据本院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对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规划、选择和收集,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藏书体系,以满足临床医务人员的实际需要为目的。

本院是一所综合性的三级甲等医院,拥有较高的医疗水平,先进的医疗设备,是本市唯一的“百年名院”,担负着本市及附近周边地区的人民的医疗卫生工作,设有内、外、妇、儿、中医、口腔、皮肤、药剂、检验和放射等诸多科室,内科和儿科是本院的重点科室,笔者在收集文献资料时,要经常到各个科室,了解医务人员的医疗、科研现状及进展情况,掌握医务人员的阅读需求,在收集文献资料时要做到多方式、多渠道、有计划、有重点的系统收集,既要考虑到各科的基本需要又要侧重照顾重点科室的需要,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实处。⑴文献的收集的实用性。本院的主要工作是治病救人,兼顾教学、科研,所以反映临床各科新技术、新进展方面的书刊是我们收集的对象,笔者在收集文献资料时,要经常到各个科室,了解医务人员的阅读需求,让科主任、业务骨干在《科技新书目》选出建议购买的书籍,再根据馆藏情况,提出购书计划,报分管院长审批。本院医务人员高中初级职称的均有,根据他们在不同的岗位担任的不同工作,收集的文献的专深程度也就有所不同。高年资高职称的医生临床经验较为丰富,每天都要面对各种病情严重的患者,且多兼有科研和带教工作,他们需要专深一些的代表临床最新进展的书籍,如《介入心脏病学》(第2版)、《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腹腔镜胃肠外科手术学》比较适合于他们阅读;年轻的低年资的医生,临床经验还在不断积累阶段,可给他们提供《协和内科住院医师手册》、《急诊内科学》和《临床用药速查手册》等比较合适;本院还是泸州医学院、成都医学院、川北医学院等医学院校的实习基地,每年都有许多医学生来院实习,指导医学生们的临床实习工作方面的书籍也是收集的对象,《实习医生“三基”手册》、《实习医生临床技能手册》等书籍,非常适合实习医生们阅读。⑵文献收集的系统性。大多数的文献信息资源出版物,尤其以时效性强的连续出版物为最,如医学期刊是反映医学发展最快,出版周期最短的知识载体,它们逐年逐卷逐期按计划连续出版,这就要求在文献收集过程中不能随便中断,否则会造成文献资源的残缺不全,可利用程度降低,“中国”、“中华”系列的期刊和省级期刊是收集的重点。例如《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和《四川医学》等等。由于期刊具有连续性,一旦确定了收集,就不能随意中断,如《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订2年停2年,就不能让医务人员系统的了解历年来的外科学进展,而且,期刊是不重复出版的文献,系统收藏尤为重要,上世纪50年代的一些医学期刊,如《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在全市医疗单位中,只有本院一家收藏有,尤为珍贵。一些医学图书的出版也具有连续性,《实用儿科学》第7版的内容较第6版也有了不少的新观点新技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通讯设备、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文献信息量剧增,印刷型文献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必须与现代化技术紧密结合,才能更好的满足读者需求。例如,购买的超星图书馆、维普资讯和万方数据库,文献信息容量大,查询速度快,医务人员通过题名、关键词、作者等检索,就可查阅到与其相关的所需文献资料,使医务人员获得文献资源的范围扩大了,时间缩短了,丰富本馆的馆藏资源,向着资源共享的目标前更进了一步。

2 文献的保管

本馆所藏的文献资源涉及临床和医技各科,众多的、分散的医学文献资料,只有通过有目的的收藏和科学的整序,变成医学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能才长久地、反复地和有效地被读者利用,从而释放出它的知识和情报价值。这一切必须通过图书馆的收集、分类、编目和科学排架等工作来实现。

本馆藏书分可外借图书、不可外接图书、现刊和过刊几大部分,分区域陈列。笔者在对图书资料登录、编目和排架时采用《中图法》分类,同一专业的书刊集中在一起,既便于文献目录的检索又便于书刊的排架管理。如R5为内科学,R6为外科学,排架时,先排分类号为R5的图书,再排R6的图书;许多医学期刊是没分专业出版的如《四川医学》、《泸州医学院学报》等等,在排架时采用汉语拼音+分类的形式排序,既先按汉语拼音排序,如《北京医学》排在《四川医学》前面,如遇中国、中华系列的期刊再加上医学分类细分后再排序。如《中国针灸》应排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前面。这一方法方法经过多年实践,觉得较为实用,特别是在过刊的排架中,既有序可循又节约空间,减少倒架。

3 文献的利用

文献资源的收集和保管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利用,读者在解决临床疑难病例、开展科研工作、撰写医学论文、更新医学知识时,需要利用图书馆有序化的文献,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主动的为读者服务,用自己掌握的图书馆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为读者服务,使读者能较好的利用图书馆资源,从文献中获得知识,掌握情报信息。本馆设有医学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⑴医学阅览室。医学阅览室的书刊按知识门类、读者对象、藏书类型等有序的放置,读者可以按专业阅读书刊资料。印刷型书刊,便于读者系统性的阅读医学专业知识,因为医务人员工作较忙,不能经常到图书馆阅读,定期或不定期的编辑《医学新书介绍》,向读者介绍新版图书内容简介,编辑《新到期刊题录》,就是选一部分新到期刊的目录页里,摘录其中一些适合本院业务开展的新动态、新进展的论文题目,为读者提供阅读线索,供医务人员参考,符合读者各自需要的,再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具体内容,这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服务,节约读者时间。对不熟悉馆藏的读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跟读者讲解怎样利用检索工具,书刊的排架方式等,帮助他们查阅所需资料,为读者提供抄写资料的纸和笔,书刊阅读后,书刊的归架可由工作人员做,节约读者的宝贵时间。对要撰写文章的读者,根据其思路,查阅相关资料给他写作时参考,并推荐某种杂志,提供稿约,通信地址等。⑵电子阅览室,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的版本多样化,不止有传统的印刷型,还有光盘、电子版本。对于一些年长点的,不能较为熟练的使用电脑查阅文献资料的读者,一是指导他们使用电脑,二是他们提供题名、关键词或作者等等,工作人员自己帮他们检索文献,对因工作忙不能到图书馆的读者,也是他们给出想要检索的内容,工作人员帮他们检索,把检索到的文献资料存在他们的U盘里,或打印出来,供他们使用;对不可外接的书刊资料可帮读者复印所需篇章,供读者利用。

医学图书馆的工作就是医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提高图书馆专业知识,还要充实自己的医学知识、外语知识和计算机使用能力,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使读者能及时地更新医学知识,掌握先进的诊疗技术,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湛佑祥.医学图书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2] 张玉卿.现代化医院的医学图书管理与发展[J].医药产业资讯,2006,3(17): 132-133.

[3] 翟美琴.新形势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及管理[J].医学信息 ,2011,24(11):93-94.

[4] 郭秀英.论医学图书管理的人性化服务[J]. 医学信息,2010,23(7):2050-2052.

[5] 周予矜.浅谈医院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J]. 北方药学,2011,8(11):59.

[6] 梁玉萍.浅谈医院图书馆的管理[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1):255-256.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骨关节病;中西医结合

骨关节病是一种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多种致病因素引起软骨破坏所致。骨关节病属于非化脓性关节炎的范畴,最后发生共同病理变化的一组疾病,国内学者普遍称本病为骨性关节炎或退行性骨关节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在辨证论治时又与痿证密切联系在一起[1]。骨关节病是骨科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不仅随年龄而增长,同时也与种族、职业、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地域、遗传因素、体重、骨矿物质密度、骨量、应力作用、创伤等有关。我院初步统计该病占骨科门诊病例总数的50%以上。一般为多发性或对称性,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以女性多见。

1 对骨关节病的认识

骨关节病是一种关节软骨的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关节软骨病变破坏消失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质病理反应性变异,同时常合并继发滑膜炎症为特征。

患有骨关节病常见自觉症状有关节痛、肿胀、畸形、活动障碍、X线片显示大多可发现骨关节不同程度的退行改变。如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软骨下骨质硬化,关节边缘骨质增生以及周围有骨质疏松性骨囊性改变等[2]。病情严重者往往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由于以前对本病的认识不够,缺乏全面了解和认识,更不能精确检测和观察指标,一般单纯误解为“骨质增生”,盲目地采取一些药物和手术治疗。

2 骨关节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探讨

本病是由多种复杂的原因所致病变。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又称为特发性骨关节病,一般发病年龄较大,女性尤多;以继发性骨关节病最为常见。

2.1 原发性(特发性)骨关节病 凡是正常关节随着年龄增长无明确原因逐渐发生退行改变。在全身激素改变下加上关节局部持续性不均衡应力作用下引起骨关节软骨退行改变。关节内软骨具有一定力学负重范围,正常情况下关节软骨随间隙性的冲击应力使关节液被动地挤入无血液供应的软骨基质中,以获得必要营养;同时也可以使细胞的代谢物排出关节液中,促使关节软骨正常代谢。如果关节应力发生改变(或增加或减轻),关节软骨正常代谢发生改变;或关节液成分改变(尤其透明质酸的改变)亦可使关节软骨退变。有人试验骨关节病的膝关节血清中透明质酸高于正常,关节滑液中透明质酸低于正常,关节滑液中透明质酸属于软骨蛋白的聚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分低说明关节软骨代谢机能下降,是关节软骨退变的表现[3]。

关节滑膜发生炎性改变,可使关节腔内压增高,阻碍滑膜静脉循环,导致氧分压下降,促使滑膜内层细胞所产生的酸性磷酸酶和颗粒分解酶增加,导致滑液侵入软骨基质,消化蛋白多糖中的软骨素硫酸脂链,使关节软骨的机械性能受限,造成骨关节病发生。另外,滑液中自由基也可抑制软骨基质蛋白多糖的合成,促使基质中蛋白多糖化酶和胶原降解[1],造成骨关节病发生。从原发性骨关节病的发病机制看,除了全身激素的改变外,也有一定的继发因素存在,与原发性骨关节病有关因素颇多,如种族、遗传、骨密度、骨量及地域等有关。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反映出欧洲白人髋关节病变比中国南方人和印度人高,中国北方人比南方人高。

2.2 继发性骨关节病 凡是关节有明确的原因而引起关节软骨破坏,关节结构异常而发生退行性改变者为继发性骨关节病。例如关节内创伤、骨折、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等继发于创伤后引起的亦称为创伤性关节炎。某些内分泌异常,如糖尿病等造成代谢异常,使软骨退行性改变,或关节结构异常造成缺血性坏死使关节面不平整,或关节畸形,如膝内、外翻所致关节对合不良也可继发关节病。

总之,骨关节病大多数是继发的,就是原发性的骨关节病也有继发原因。而单纯原发性骨关节病是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人本身也有一个逐渐适应过程,临床症状不一定明显,55岁以上的老年人85%可发生骨关节病。

中医学对本病认识与西医有所不同,但从认识论和哲学观看祖国医学更为全面,更符合实际,其基本病理学说认为以痹证论治为主,痹即闭阻不通之意,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引起肌肉、关节、筋骨疼痛、酸痛、重着、屈伸不利,关节肿大为主要临床病症统称痺症。《内经》称行痹、痛痹、著痹。汉代张仲景称为“历节病”,唐宋时期称为“白虎病”,金元医家李东垣、朱丹溪称为“痛风”。其论述病因多为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营卫空疏是发病内在因素,而外感风、寒、湿痹为外因,《济生方》中所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证,或风湿热痹为发病外在因素。论其风湿热痹《金匮翼》中所说“热痹者,热闭于内也……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痛痹熻然而闷也。”论其风湿热痹,本病的病机是邪气痹阻经络、筋骨,留著关节,营卫不通,气血运行受阻。日久不愈,酿成痰浊,痹阻经络,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全身气血耗损,呈现不同程度气血亏虚,肝肾亏损证候[2]。

3 症状及临床表现

本病的一般特点,发病较为缓慢,自然病程较长。一般不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多为多关节,也可单关节发病。有如下主要症状。

3.1 疼痛特点 关节活动初期一般呈隐痛或胀痛。少量活动可使疼痛缓解,完全静止或关节处,固定位置过久或久卧久坐而疼痛不适。如果活动过多则加重疼痛,为休息痛。此为关节软骨母质内蛋白多糖减少,软骨之间出现纤维性变所致,同时与邻近关节的骨端静脉充血,骨内压增高有关。疼痛亦有时与气候变化有关。气温变化可诱发或加重关节疼痛,压痛多广泛而较深。

3.2 关节肿胀活动受限 由于关节滑膜发炎,渗出液增加而水肿,而刺激关节腔及骨面下骨髓腔血管纤维化,刺激成骨细胞活跃增殖不断产生新骨裸露于骨面下形成硬化层。在关节非负重区或其边缘处,关节软骨深部出现软骨化骨现象,表层软骨破坏,出现僵硬,活动失灵现象,为了增加关节承受应力面积而出现了生理性反馈作用,产生了骨质增生,这种增生一般不导致刺激和压迫。因此骨质增生是关节退行变的结果和标志,而不是关节病症的原因。

3.3 骨摩擦音 在被活动时有摩擦感或“伊轧音”。

3.4 关节畸形 晚期有关节软骨破坏,肌痉挛、膝关节出现内翻畸形。

3.5 骨质疏松症状 出现骨质疏松等症状。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特点一般不难诊断。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殊阳性征发现。特殊检查:骨矿物质密度检测,早期准确检测亦发现是否是骨质疏松症。鉴于骨关节病与后者同属关节退行改变,两者存在相互关系,本病应早期检测。

X线检查:X线拍片可视骨关节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骨质硬化,边缘骨刺或骨赘形成,亦可见囊肿形成及局限性骨皮质变薄,小梁骨大量减少。在临床检查诊断时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以免误诊。常见的是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性关节炎、骨软骨炎、痛风症、软骨软化、缺血性坏死相鉴别。

关节镜检查:在直视下准确观察和诊断关节内疾病及创伤,用灌洗清创及镜下手术治疗。

5 治疗和预防

本病发展缓慢,早期症状轻,无明显功能影响,往往未引起医生或患者重视,随年龄增长退行性变不断加重。故病程自然演变不能逆转,通过合理治疗,不仅可缓解症状,改变关节功能,增强关节的稳定性,而且还可控制、延缓退变发展。(1)积极主动参与各种防治活动,提高抗衰老和抗病的能力。(2)控制体重增长。(3)理疗。(4)推拿按摩。(5)针灸治疗。

5.1 中医药 中医药对骨关节病的药物治疗,除薄帖、熏洗、擦敷等,主要以辨证施治原则组方用药,应具有活血化瘀、益肾生骨等作用,对疼痛、骨质疏松病理改变的退行骨关节病有一定治疗效果,特别在镇痛、促进骨组织生成方面作用显著。选用药物祛除外邪、疏通经络、宽利关节为原则,针对风寒、湿痹症的偏胜,应分辨主次进行治疗。

5.2 西药 由于对骨关节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所以在药物治疗方面有待继续研究和不断改进。急性期应以止痛、消肿、改变功能为主,慢性期以增强局部血循环,改善关节功能为主。主要选择甾体类,一是对关节软骨有损害阿司匹林、水杨酸、消炎痛、保泰松等;二是对关节软骨无不良影响者,如炎痛喜康;三是对软骨代谢和蛋白聚糖合成具有促进作用者,如双氯酚酸钠等。另外对非甾体类药物效用的评定亦应考虑其对氧化酶的作用如何。所以,临床选择、非甾体类药时除首先考虑消炎镇痛的效能,又要选择既可改善症状,又防止潜在加重患者远期病变的药物,双氯酚酸钠、奥沙星等为代表。他们对关节软骨代谢和蛋白聚合成具有促进作用,而且不损害关节软骨,更能够促进和保护作用,抗炎效能更强、持久、方便,副作用较小。

总之,在较多的运动系统疾病中,患者以关节及其关节附近疼痛多见。其发生与体质、损伤及慢性劳损等有一定关系,由于韧带松弛,软骨病变、关节内压增加为主的骨关节病,此乃虚实夹杂之证。早期对软组织应积极治疗。温经脉,调气血,扶正祛邪,提高抗病能力,使气血通,筋骨濡养为目的。临床除选择消炎镇痛效能外,在改善症状的同时又要防止潜在的加重原因,改善微循环,带走炎症及离子刺激物,促进人体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安祯,董福惠.实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