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文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挪威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布约克沃尔德认为,儿童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他们自身拥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儿童世界具有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特点,儿童文化自然也就有别于化,以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存在于化之中。成人社会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不断建构着文化意义上的儿童。朱自强先生把儿童文化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本能的缪斯”———儿童文化的艺术性,二是“儿童”:游戏者———儿童文化的游戏性,三是“天真的生物性”———儿童文化的生态性。下面,结合作品,认识儿童文化。
(1)儿童的世界充满了想象
儿童文学大观园中想象意味最浓的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神话传说、童话、卡通动漫等,这些体裁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根植于现实但又超越现实,体现出强大的想象力,儿童读者最能从中产生共鸣。柯岩的儿歌《坐火车》写的正是儿童游戏的想象:“小板凳,摆一摆”就是火车,“我”坐上去手转转就是开火车,小朋友们坐板凳就是坐火车。谢采筏的幼儿诗《蘑菇》,描写“撑伞的我”通过森林时,由于森林的魔力作用会使“撑伞的我”变成一朵蘑菇,真是个奇妙的想象。彭俐的幼儿诗《长颈鹿》中描写小长颈鹿的脖子是因为不断寻找妈妈的原因才变长的,这样的想象令人忍俊不禁。还有大量关于天、地、人的神话传说故事:《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等,无不充满着神奇的魔力,它们撩拨着儿童的好奇心。童话中神秘的森林、可怕的咒语妖术、金灿灿的皇宫、美丽英俊的公主王子、丑陋歹毒的巫婆皇后、娇小可爱的拇指姑娘、滑稽善良的小矮人、拥有魔法的仙女、戒指、打火匣、金鱼……有惊无险的大团圆喜剧故事情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生存法则,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等等,所有这些都令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如痴如醉,如沐春风般幸福不已。卡通动漫是高科技的产物,是孩子们的新宠。它从诞生至今,塑造了无数富有创意的卡通形象,不断满足着孩子们的视觉想象追求。其中知名度比较高的卡通形象有:孙悟空、猪八戒、哪吒、海绵宝宝、蜡笔小新、多拉A梦、机器猫、维尼熊、柯南、奥特曼、巴比娃娃、灰太郎、樱桃小丸子、皮卡丘等等。这些经典卡通形象是儿童成长路上的偶像榜样,是精神家园的支柱。
(2)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
朱自强先生说:“游戏之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其生活的意义,游戏是纯粹的生活。”提到游戏,家长老师们大都谈虎色变,立马想到那该死的电脑,该死的网络游戏。其实,很多充满童真的游戏是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捉迷藏……这些游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团结协作、友爱互助,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交流合作能力,发展多种才能,教导儿童做人之道,还能愉悦儿童身心,养成活泼开朗的个性,是儿童生活的必需品。教育专家也强调,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童真游戏,让孩子的天性得以释放。孩提时代的身心健康往往影响着长大成人后身体、人格的健全,所以,孩子的生活是离不开游戏的。游戏能培养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游戏能培养儿童发现问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儿童自主意识;游戏能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游戏能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游戏可以带给孩子体验:体验生活,体验情感等等。总之,游戏是儿童生活能力的一种演习。
(3)儿童与大自然最亲近
人类成长的过程就是由自然人慢慢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这其间,人类成长所付出的代价是远离了自然。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是人类的童年。在儿童的眼中,世界的万物都是有生命力的,都是与人类一样会思想,有感情的。所以儿童管太阳叫太阳公公,管月亮叫月亮阿姨或月亮姐姐;认为星星和他们一样淘气调皮,喜欢眨眼睛;花儿会笑,草儿会点头;兔子、羊是善良的,狐狸是狡猾的,大灰狼是凶残的……金逸铭的《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写了字典公公家里的成员:感叹号、小问号、小逗号、顿号、省略号、句号也会像人一样争功劳争地位,争吵谁在文章里是第一重要的;郑春华的儿歌《轻轻地》中,“小青草”是和人一样会觉得疼痛的;朱丽蓉的儿童诗《瀑布》,描写了一幅快乐的亲子游画面:快乐的小溪妈妈带着淘气的小水珠向着远方游去。这些对于远离了大自然的成年人来说似乎有些好笑,可是对于儿童来说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儿童会为了维护大自然的和谐而努力。如张继楼的儿童诗《快住手》,诗中描写了猫欺侮小鸟,打破了大自然的和谐,孩子不同意,跳出来为小鸟打抱不平。为了维护大自然的和谐,孩子提出解决方案:“我”让奶油蛋糕给猫吃,由“我”陪猫玩游戏。儿童对大自然总是充满了爱。其实,人类仅仅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该学会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并且懂得与大自然的其他生灵和平相处。可是,一些成年人自以为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就凌驾于大自然之上,俨然以万物之主的身份不断向大自然索取,不断砍伐树木,猎捕动物,态度傲慢野蛮,他们忘记了地球也是会哭泣伤悲的!从这一点来说,成年人应该向儿童学习,回归自然。
(4)儿童的心灵是天真无邪的
儿童的价值观和成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在成人眼中,成功的人生应该是名利双收,功成名就的,而在儿童心目中,则是不然。日本作家古川千胜的散文《其实有钱人可能很穷》里,父亲认为拥有金钱和财富就是富有,而儿子认为:真正富有的人应该是拥有自然、天空、奉献精神、劳动能力和友谊的人。儿童的价值观颠覆了成人的价值观。鲁迅的《少年闰土》中,迅哥儿敬佩的不是处在高墙里的四角的天空下养尊处优的小伙伴,而是西瓜地里,“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的勇敢的少年闰土。少年闰土简直就是英雄!他能捕鸟,知道五色的贝壳、鱼儿也有青蛙似的两只脚,了解西瓜的危险经历……总之,师范生对儿童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生理层面,应该深入到文化层面,解密儿童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儿童施加科学的教育影响,让儿童自然地、健康地成长。
二、通过《儿童文学》的讲授,唤醒师范生沉睡的童心
将心比心,让教育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人,是一种容易健忘的动物。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可是,当童年逝去,他就会忘却当初的希冀、快乐和悲伤。儿童教育的主角是儿童,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可是,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以成人为中心”,这值得反思。师范生应该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唤醒更多的童心,才能对教育对象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真心的爱,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成长成才。
三、结语
罗尔德•达尔儿童作品中语言方面的幽默就是属于这种类型。读者如果读到语言结构等不同寻常的文字是就会发笑。[2]所以达尔在其儿童作品中运用了很多不和谐的语言使得小读者甚至成年人都被他的幽默所折服。这些不和谐的语言在达尔作品中随处可见,它们看似不和谐,但却引人发笑同时发人深省,这就是达尔式幽默的独到之处。达尔在其儿童作品中应用的这些文字游戏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创新词创新词即新词的使用,是达尔在其儿童作品中应用的一种处理语言的幽默方式之一。简单地说,达尔在书中根据我们所熟知的词语创造出一系列的新词。这些新词的使用给人以新的视觉、听觉甚至味觉的冲击,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达尔的作品《吹梦巨人》(TheBFG)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HUMANBEANS:这个词显然是在humanbeing(人类)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因为在书中所有巨人城堡里的巨人(吹梦巨人除外)都以人类为食,包括全世界的人类,从土耳其到日本,从丹麦到中国。这些人在书中被称为humanbeans(人豆)。一方面因为beans的发音和being很像;另一方面也因为在巨人的眼中,人类如此渺小,他们以人类为食就如同吃豆子一样轻松。这种比较兼顾了词的发音与意义两个方面,让读者觉得妙不可言。SNOZZCUMBER:作为巨人城堡里唯一不食用人类的吹梦巨人BFG,他的食物就是这个snoz-zcumber。这个词可以分为“snozz”和“cumber”两个部分。词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创作出来的,它的发音给人以一种不愉快且恶心的感觉。词的第二部分使读者很快想起了黄瓜(cucumber)这个词,所以可以推论它应该是一种瓜类。这样一来,“snozzcum-ber”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像黄瓜的蔬菜,但形象丑陋,口味令人作呕。书中的描述和插图证明了我们的想象是对的。尽管这样吹梦巨人也不苟同于那些吃人的巨人同伴们。他的一日三餐以这种蔬菜为食,可见他的心地有多么的善良。FROBSCOTTLE:这个词完全是作者原创的,没有任何依据,但根据书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这是吹梦巨人喝的水,是一种甜甜的、混合的、浅绿色的起泡液体,就像人类喝的汽水一样。DILLION:这是达尔在书中创造的一个表示数字的新词。他在书中这样描写吹梦巨人,说他可以做无数个梦。(BFGcanmakedillionsofdreams.)我们只知道一些表示巨大数字的词,如“million”,“billion”,“trillion”,达尔造出的这个“dillion”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它比前三个词还要大,大到数不清的程度。此外,达尔还创造出了几个巨人城堡中奇怪动物的名字,例如:SCOTH-HOPPER,WRAPRASEAL和CRUMPSCODDLE。我们只能根据词的发音和自己的感觉来想象这些人类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动物。这些看似很拗口的词不但不会使小读者心生畏惧,反而能激发他们极大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二)首音误置首音误置这个词来自于一名牛津大学的专家威廉•斯普纳。一次,他在对学生说话的时候误将“downtrain”说成了“towndrain”,不小心把这两个词的首音“d”和“t”,互换了一下。而更巧的是互换完的两个词竟然组成了一个新的词组,有它新的含义,“回去的火车”变成了“城镇的下水道”。[3]这种现象在英语中被称作首音误置。达尔在其作品《吹梦巨人》中就特意运用了这个语言现象。DAHL’SCHICKENS: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首音误置,它的原词是英国著名作家CHARLESDICKENS。吹梦巨人因为没有上过学,所以英文水平欠佳。当误把CharlesDickens说成了Dahl’schickens。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变化后的新词竟然包括了作者的名字达尔(Dahl)和一个有新的意义的词—小鸡(chickens)。这样一来,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吹梦巨人的口中变成了达尔的小鸡。这不仅在发音上显示了奇特的效果,而且意思上也诙谐幽默。
(三)变位词变位词是改变某个单词或短语的字母顺序后构成的新词或新的短语。这种语言现象在达尔的《小乌龟是怎样长成的》一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他在书中描述了一只神奇的小乌龟,它有神奇的力量,能看懂人类看不懂得语言。可能成年人会觉得这个歌谣很幼稚无聊,但孩子们却非常喜欢。而且书的题目(ESIOTROT)也选自于这个歌谣,这会使小读者们产生好奇,迫不及待地阅读下去以发现更多的奥秘。
(四)发音和语法错误在达尔儿童作品中塑造的喜剧人物或反面人物形象中,有许多存在着发音和语法错误。这是作者为了完善他们的滑稽或丑陋形象而有意为之的。这些形象的代表集中于《吹梦巨人》和《女巫》两部书中。吹梦巨人由于没有受过教育,在说话时常常犯一种可笑的错误。他每说一句话,无论句子的主语是什么,谓语一律用第三人称单数。这种蹩脚的英语听起来令孩子们发笑,同时也提醒他们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读者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很快适应吹梦巨人的这种系统性的语法错误。然而按照这个规律,偶尔他也有用对语法的时候。这时读者反而会觉得诧异可笑。幸运的是,在故事快要结束时,小女孩儿苏菲教会了吹梦巨人拼写和语法,规范了他的语言,并鼓励他阅读书籍。最终吹梦巨人在苏菲的帮助下可以说出并写出一些标准的英语了。这同时也给小读者们做出了一个好榜样。再如在达尔的另一部儿童作品《女巫》里,大女巫有一种特殊的说话方式。她的一些发音非常怪异。例如,她不会字母“w”“r”“v”“g”的正确发音。下面是书中大女巫和其他女巫的一些对话。大女巫的这些特殊的发音使她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更加丑陋和残忍。和吹梦巨人不同的是,她一直不能也不想改变这种说话方式。
二、罗尔德•达尔的幽默对儿童读者的作用
书籍对儿童读者的作用通常有两点:娱乐儿童与教育儿童。但这两点很难达到平衡。一些作者只关注书籍对儿童的教育作用,认为书籍应该帮助孩子学习知识。这样的书籍只会给儿童带来枯燥无味的体验,甚至使儿童对阅读失去兴趣。另一个极端是作者只关注书籍的娱乐效应和销售量,这种书籍只能供儿童娱乐和消磨时间。而孩子们会很快忘记书中的内容,同时也学不到任何东西。这两种极端的书籍都不是我们想要的。达尔在其书中运用的乖讹幽默使他的儿童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尔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的本领展示了一位作者的神奇力量。
(一)娱乐儿童儿童文学首先要做的是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儿童喜欢阅读。一部作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关键在于读者和作品内容的亲疏程度。儿童在阅读的时候总是喜欢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儿童喜欢在书中找到共鸣,找到自己的影子,实现自己的愿望。只有这样的书籍才会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达尔作品中幽默拉近了他和孩子们的距离。达尔作品的所运用的幽默都源于儿童的生活。作品中幽默的人物使用幽默的语言。这种语言的不和谐性引起了儿童的极大兴趣,使他们陶醉其中,期待在下一本书中找到同样的幽默情景。
(二)教育儿童儿童作品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给儿童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教育。通常儿童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们应该读的,另一类是他们想要读的。现实中,这两类书籍很难重合。儿童不想读他们应该读的书籍,而他们想要读的书籍又不被老师和家长认可。一本好书应该结合这两种类型,让儿童喜欢读他们应该读的书籍。达尔幽默的文学作品巧妙地结合了这两点。儿童可以轻松愉快地从他的书中学到东西。例如达尔在书中运用的文字游戏培养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在猜测这些文字游戏的过程中又会学到新的单词。学会单词的喜悦会激励他们学习更多的句式、语法等等,从而慢慢懂得去欣赏文字的魅力。达尔在一次采访中曾这样解释他对儿童作品的观点:“它教给儿童如何运用语言和用语言做游戏的快乐。总之,它帮助儿童学会不再恐惧书籍……如果我的书籍可以帮助儿童成为读者,我会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三、结语
1个性化翻译
就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而言,儿童文学语言往往非常形象,因为儿童在阅读时更注重直观的感受,对诸如颜色、声音、形态等的描述很感兴趣,所以儿童作品中多使用叠词和拟声词。这些有节奏有韵律的词语,读来朗朗上口,更能吸引小读者。《狮子、女巫和魔衣柜》通篇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词,译文中叠词和拟声词的使用也是不胜枚举,这些词语的频繁出现,既增添了译作语言的趣味性,又便于小读者的理解,在例1中,“stung”和“warm”均被译成了中文的叠词“火辣辣”和“热乎乎”;例2和例3的原文中并没有拟声词,但在译文中,译者增加了拟声词“蹭地”“扑通”,既体现了儿童的情感和语气,又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体现了“个性化的翻译”。在女巫对埃德蒙举起魔杖时,埃德蒙知道有可怕的事情要发生,他想动却动弹不得。为了准确再现原文所表达的情境,译者采用了归化法,将“gavehimselfupforlost”译为典型的汉语表达方式“眼睛一闭听天由命”,译文接近本土文化,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也便于儿童的理解和接受。
2有意识的误译
露西通过一个旧衣柜进入了纳尼亚王国,在这里她碰到了半羊人塔姆努斯,她告诉半羊人自己是从客房的衣柜里进入纳尼亚的,而且她所呆的地方正是夏天,半羊人听后责备自己没有学好地理,所以不知道她的国家名,在他看来“客房”是一个国度,而“衣柜”是那个国度里的一座城,于是有了上面他们的对话。原文中出现的“wardrobe”和“wardrobe”,“spareroom”和“SpareOom”音相近,但指代的意义完全不同,原文的文字游戏在翻译的时候如果不加以变通,译文的读者就不能体会到其趣味性。在这里译者独出心裁地分别用“客芳”和“衣桂”两个汉语近音字来翻译,代替“客房”和“衣柜”,传达出了原文半羊人因误解露西的回答而产生的滑稽之感,使译文也充满趣味,引人发笑。巨人奉狮王阿斯兰之命要砸开女巫城堡的大门,原文中巨人是个憨厚好脾气的角色,他不聪明,说英语也是语法不通。如果译文不做稍微的变通,把“Comesofbeingoutofcondition”译为“身体不适或健康状况不佳”,那么译文的读者可能会不解:“怎么会突然身体不适?”然而译者自由发挥,把巨人有语法错误的英语“BlowedifIain’tinamucksweat”和“Comesofbeingoutofcondition”误译为“见鬼,出了一身的汗”和“缺乏锻炼了”,这样一种创造性误译既表现了巨人憨厚可爱的一面,也使得译文更利于小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3增译减译这两例都体现了增译法的运用
为了表明衣柜的后壁什么也没有,不可能通向纳尼亚,例7译文增加“木头”一词,更明晰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例8中译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themoonhadcomeout”译为“月亮露出了面庞”,使译语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例9:Edmund,whowasbecominganastierpersoneveryminute,thoughtthathehadscoredagreatsuccess…(Lewis,2014:48)译文:埃德蒙还在继续使坏,认为自己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马爱农,2014:33)这里作者想要表达的不是埃德蒙已经坏透了,而是他不依不饶,一直想要露西难堪。译者“删繁就简”,用“使坏”来表明埃德蒙耍恶作剧,既再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语意,简单的用词也符合孩子的阅读习惯。
4结语
此外,一些教师儿童文学意识淡薄,将不同载体纳入同一种形式进行教学,这就存在着很多的失误与偏差,同时,教师也没有深入解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文体知识内涵,实质上,儿童文化作品多是一种极度、强烈的夸张,对于文学作品理解上的失误导致教师难以对人物言行进行深入的解读,对于细节的分析也过度的具体化,导致儿童文学作品失去想象,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分析
2.1提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
要想提升儿童文学的人文教育作用,必须要提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儿童文学观念,与儿童教育观点相一致的观念,为此,必须要确定以下三点因素:首先,儿童文学是文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作品相同,均是通过语言来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也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其次,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是广大的少年儿童,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特殊的审美需求与精神需求,而儿童文学便是为了满足儿童审美需求与精神需求而创作的特殊文学,对于儿童心灵和精神的成长有着独特的教育和审美价值;最后,儿童在生理、心理与年龄上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儿童文学在艺术创作上是以儿童心理特征为标准和依据的,有着特殊的意识和价值,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考虑到以上的因素,教师必须涉猎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如任溶溶的儿歌、郑渊洁的童话、曹文轩的儿童小说、林格伦的童话等等,这些作品之中都渗透着作家的情感,教师阅读这些作品后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视野,也能够提升自己对于儿童文学的审美鉴赏能力与感悟能力,也可以走进儿童,不断的调整自己对儿童的认识。可见,教师必须要具备正确的儿童文学观与儿童文学理念才能够正确的处理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够优化语文教学效果。
2.2抓住作品的美学特征与文学特征开展教学
儿童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特征与文学特征,美术特征就是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品性与审美特征,与其他的作品相比而言,儿童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儿童情绪。儿童的思想单纯、思维独特、感情纯真、想象丰富,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独特儿童情趣可以对广大的少年儿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效用。为此,教师必须要把握好儿童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情趣,有的儿童情绪是通过儿童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表现出的,有的儿童情绪则是通过戏剧化的情节表现而来,有的则是蕴含在儿童的纯真情感之中。例如,在《妈妈的爱》中,其中的儿童情趣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小事表现而来,在《小狐狸卖空气》《小猴子下山》中,其儿童情趣便是通过戏剧化的情节表现而来,对于这些作品,教师必须要儿童的思维进行思考,用智慧的眼光去挖掘,根据作品的内涵挖掘出其中的儿童情趣,激发出孩子们的童心。为了抓住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学特征,教师必须要了解作品的分类与构成,儿童文学作品与成人作品不同,分类更加的细致,有童话、儿童故事、儿歌、儿童寓言、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科学文艺与儿童戏剧等多种形式,教师必须要了解这些类型作品的特征,掌握好不同文体之间的特征,根据实际的特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对于儿童诗与儿歌,两者同是韵文,因此,就可以从韵文的特征来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美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游戏、歌曲等形式融入其中,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3.结语
结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结构材料或玩具自己动手进行主观建构,从而实现对周围现实的反映。主要种类有积木游戏、积塑游戏、拼图游戏、玩沙玩水玩雪游戏等。它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的广阔天地,有利于帮助儿童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并促进儿童发展智力与认知能力。尤其在数学方面,较少有规则约束,幼儿可以依照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去构思建造,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为学前儿童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结构游戏在儿童数学教育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结构游戏有利于培养孩子探究、合作的性格品质。可以使幼儿了解要掌握的“内容”,并将其与课堂活动、课程教授相联系成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结构游戏是幼儿自主活动,更多强调“兴趣”、“表现”、“过程”。在动作基础上让幼儿建构其数学知识,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做、去体验,并且为其提供合适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自我发展。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可以获得数学要素,如空间,几何体等;数学要素又与分类、排序等密切联系,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与学习。首先,结构游戏是幼儿对数学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幼儿有好动的天性,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坐在一堆积木中不停的拼拼、摆摆,入园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对结构游戏由无目的到有目的的拼搭,由自己喜好转变为一种探索的乐趣。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通过与各种材料直接接触,学习了物体的颜色、形状,感知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等特征。在结构游戏中逐步学会区分物体,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力。其次,结构游戏是生活化的游戏,将其与学前数学教育结合有助于儿童在游戏中积累数学经验。比如玩沙玩水游戏,儿童用不同形状的器皿盛装水和沙子,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容量的守恒,水和沙子混合后还可进行立体模型的构建,这样幼儿可以通过建构来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最后,结构游戏有助于增强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发展其思维能力。幼儿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符合其年龄特点。好奇心驱使儿童去看、听、做、发现与探索周围的环境,而结构游戏则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种满足其好奇心的可能。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学者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这样表述:“能从生活与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乐趣。”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结构游戏是发展、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