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物不良反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英文名称:Adverse Drug Reactions Journal
主管单位:北京市卫生局
主办单位:首都医院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地坛医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5734
国内刊号:11-4015/R
邮发代号:2-42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1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4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1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2.2肾脏毒性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2.3肝脏毒性[7]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2.4对血液系统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2.5免疫系统的毒性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2.6胃肠道毒性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7心脏毒性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5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5.1与心血管药物合用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5.2与抗凝药合用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5.3与茶碱类药物合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5.4与降糖药合用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5.5与利尿剂合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5.6与其他药物合用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药物中毒;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234-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医疗医药体系,我国也成为世界医药大国。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医药事业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事业一直保持着极快地发展速度,与此同时我国当下的医药水平是值得赞扬的,也是社会各界共同肯定的,但是“金无足赤”,医药行业还存在一些诟病,这也是谁都不可否认的。药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轻则住院洗胃,重则导致死亡;药物不良反应更是发生地频繁,头晕、呕吐、嗜睡、厌食、失眠、四肢酸痛等,症状很多,同时也因人而异。
1.什么是药物中毒与不良反应
药物中毒是指用药剂量超过标准用量时而引起的中毒,误服相克的药物以及不明药物滥用引起的药物中毒。相对常见的药物中毒有西药中毒、中药中毒和农药中毒。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验证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任何不利于人体的不良反应(包括偶然事件),该事件与药物治疗本身无须有直接关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药剂相关不良反应、药剂不相关不良反应、停药或药剂减少不良反应。
2.药物中毒分类
2.1 西药中毒
顾名思义,西药中毒就是由西药药物的过量使用、误用、滥用引起的药物中毒。在此处引入一个西药药物中毒的例子。扑热息痛是大家常用的非抗炎解热镇痛药,功效与常见阿司匹林有相似之处,主要应用于流行性感冒、牙龈肿痛等症状。扑热息痛这种药物在一次性同时摄入30片时就可以置人死亡。扑热息痛的中毒原理是扑热息痛服用后,对人体的肝细胞具有相当大的毒性伤害,可直接引起人体肝细胞大量坏死。如果在服用扑热息痛期间饮酒就相当的危险,即使在服药量不多时,酒诱导细胞色素P-4502E1含量升高,从而加快NAPQI的生成,短时间内就可引起人体中毒,很快就导致人体机能丧失。因此,服感冒药应按正常剂量服用,不得为了快速达到治疗效果而加大剂量,于此同时要注意服用感冒药时切忌饮酒。
2.2 中药中毒
中药中毒指的是由于中药的误用、滥用、过量使用造成的药物中毒。现在中药基本以中药注射剂为主,中药注射剂是指从我国中药材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以注入人体内的灭菌溶液或乳状液,以及供临床使用前配成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中药注射剂是我国20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药用中药新形式。随着很多的中药注射剂种类向临床推广,药用中药的安全性问题逐渐引起了医药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中药注射剂在发挥巨大医疗作用的同时,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中毒事件也有待解决。笔者在检索相关文献并建设数据库的基础上,对我国年度期刊文献报道的中药注射剂中毒事件进行整理统计,例如鱼腥草、双黄连、刺五加、清开灵等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严重中毒,这些看起来有很大临床实际用途的药用中药也会对人体造成极大危害。
2.3 农药中毒
农药中毒是指接触、误服引起的急性中毒。农药中毒的症状头晕、全身不适、呼吸障碍、肺积水、休克、脑水肿、痉挛等。例如杀虫剂的中毒事件,配制杀虫剂时,接触到高浓度的杀虫剂,或是喷射杀虫剂时吸入,或是误引用杀虫剂。又如农药的直接饮用,这是急性又极端的农药中毒事件,发现不及时导致死亡,发现及时,洗胃住院治疗也不能完全清除农药在体内的残存。
3.不良反应分类
3.1 A型药物的不良反应(Type A adverse drug reactions)
该类不良反应也被称为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dose-related adverse reactions)。此类不良反应为药物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常常和药用剂量有关,可以实现预测。在药物不良反应中,副作用、毒性反应、过度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等均属A型不良反应等,A类不良反应的特点:发生率高,死亡率低。例目前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有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随着该类药在临床上推广性应用,近年来其药品不良反应也日趋增多。其以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口服吸收好、组织分布广、生物利用度高、血浆半衰期长、使用方便、与其他抗菌药物之间交叉耐药现象较少等特点,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消化道感染、妇科感染等。
3.2 B型药物的不良反应(Type B adverse drug reactions)
这类药物不良反应又称剂量不相关的不良反应(Type B adverse drug reactions),它是一种与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性反应,发生率低占药物不良反应的20%到25%而死亡率高。它的特点是药物的量与不良反应强度相关、发生率低而死亡率高。例如氟烷引致的恶性高热,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3.3 E类药物不良反应(撤药反应)
此类药物不良反应是一种生理依赖的表现,仅发生在停药或剂量减少时,再次用药症状就会有所改善。它的特点是非特异性(指药物)、用药与反应发生没有明确的时间联系、潜伏期很长、如妊期用子代女婴到青春期后患阴道腺癌、如某些基因突变导致癌,畸胎的形成。常见的撤药反应的医药有阿片类、苯二氮卓类、二环类抗抑郁药、b-受体阻滞剂、可乐定、尼古丁等。
4.结语:此文总结了药物中毒的类型、中毒症状以及实际例子,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不良反应症状以及临床实例。面对如此严峻的药物中毒和不良反应现状,要求临床医生和药师充分认识患者的病情、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段、性别以及临床实际表现,这样更有效地对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的预防和治疗,尽量减低不良反应和中毒的发生率。因此,在出现不良反应时要停药,避免发生严重不良结果,确保人民用药安全、高效,与此同时,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心血管系统用药;报告分析
ADRreports analysis of 56 cases
QIU Xue-bing.Department of Pharmacy,Huiya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GuangDong 5162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and general pattern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occurred in our hospital.Methods By a retrospective study,56 ADR cases reports collected in the hospital in 2008~2009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respect of patients,age and sex,route of administration,category of the drugs,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the ADR.Results The ADR were more likely caused via intravenous dip(51 cases,91.07%);ADR was caused by cardiovascular drugs(24 cases,42.86%),secondly by antiinfection drugs and then drugs for infusing energy.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jecting liquids were the major of cardiovascular drugs which result in ADR(15 cases,26.79%).The main presentation of the ADRwas damage of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such as erythra and pruritus etc.Besides,ADR causes the damage to digestive system and immanity system.Conclusion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standardiz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using drugs,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monitoring ADR and perfecting the regulation of analyzing related reports.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Cardiovascular drugs;Reports and analysis
开展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一方面可以保障用药安全,避免ADR的发生;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本文对我院2008~2009年发生的56例ADR进行归类统计和分析,旨在发现和研究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安全、更科学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门、急诊和住院部2008~2009年上报的56份ADR报告。
1.2 统计方法 依照ADR报告表,分别对发生ADR人群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频数分析。
2 结果
2.1 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56例ADR中,男25例(占44.64%),女31例(占55.36%),男女之比为1:1.2,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为6~87岁。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年龄(岁)病例数(例)
男女合计构成比(%)
18~6014183257.14
>6010122239.29
合计253156100.00
2.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的ADR最多,有51例(91.07%)。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见表2。
表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项目
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口服静脉推注肌肉注射外用
病例数(例)511211
构成比(%)91.071.793.571.791.79
2.3 药物种类分布 56例ADR中,涉及药物18个品种,其中心血管系统用药引发ADR最多,为24例(42.86%),其次为抗感染药物与能量、输液类药。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比见表3。
表3
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比
药物种类病例数构成比(%)涉及药物种类构成比(%)
心血管系统用药2442.861344.83
其中中药注射液916.07517.24
抗感染药1017.86413.79
能量、输液类药712.5026.90
神经系统用药35.3626.90
消化系统用药11.7913.45
解热镇痛抗炎药11.7913.45
激素类药11.7913.45
合计5610029100
2.4 ADR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在56例报告中,ADR累及最多的器官或系统是皮肤及其附件,占44.64%,临床表现为瘙痒、皮疹、斑丘疹、药疹等;其次多累及消化系统,占34.82%,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累及免疫系统的占7.14%,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4。
表4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器官或系统病例数构成比(%)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及其附件2544.64瘙痒、皮疹、斑丘疹、药疹、荨麻疹、红肿
消化系统1933.93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
免疫系统47.14发热、寒战
心血管系统35.36胸闷、心慌、心悸、血压下降
神经系统23.57头晕、失眠、烦躁
呼吸系统11.79呼吸困难、咳嗽、气喘
泌尿系统11.79血尿、少尿、无尿
其他11.79肌肉酸痛、关节痛
合计56100
3 讨论
3.1 性别因素 本次调查的56例ADR报告中,女31例(55.36%),男25例(44.64%),这可能与女性肠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比男性敏感有关[1]。
3.2 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药物代谢速度及肾排泄速度不同,致使发生ADR的概率、严重程度及结果均不尽相同。由表1可知,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人群,以18~60岁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32例,占57.14%),这主要与我院就诊人群年龄分布有关。其次是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ADR数占总数39.29%,远远超过了同年龄段人口构成比。这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肝、肾等器官功能减退,易造成药物在体内的蓄积,且多数老年人患有数种慢性疾病,合并用药增多,使老年人发生ADR机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尤其合并用药者,应特别重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对老年人的用药监测将成为ADR重点,应尽可能做到个体化给药。
3.3 用药途径因素 静脉给药相对于其他给药方式更易引发ADR[2],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都可能引发ADR。这就提醒医师在为患者用药时多首选口服给药。要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体质、用药史。另在静脉给药前注意询问过敏史,尽量避免联合用药,注意控制滴注速度。表2显示,56例ADR报告中,有51例为静脉滴注用药引起,其是ADR发生的主要途径。除了药物的内在因素外,还与药物配伍、药物浓度、药液放置时间、滴注速度、人员操作、工作台的净化度等密切相关。提示临床必须注意确保正确的静脉药物配制及各种操作,尽量减少静脉给药方式,严格掌握应用指征。目前,滥用注射剂已成为继滥用抗生素的又一个严重危害健康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之一[3]。同时,口服、外用等其他非静脉给药方式引起的ADR报告例数虽少,但也不可忽视,这只不过是由于患者对ADR的认识不够,在家使用药物即使发生ADR也没有报告而造成漏报而已。
3.4 药物种类因素 调查中发现,由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共9例,占总例数的16.07%,这与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有关[4]。中药注射剂ADR的高发生率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中药注射剂中所含有效成分复杂,人们对其有效成分的药理、毒理、疗效等方面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在缺乏科学、有效的内在质量控制方法下极易引发ADR;中药注射剂多为复方制剂,其中的抗原、半抗原可引起过敏反应。如双黄连注射剂和清开灵注射剂的主要成分绿原酸和黄芩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却也有致敏原样作用;中药注射剂中的微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微粒在体内无法正常代谢,可引发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其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为主[5]。另外,药物配伍应用可改变溶剂性质,使药物的溶解性改变而引入微粒,临床应用中应避免其与西药注射剂的配伍。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杂质、微粒含量、溶解性及稳定性等对ADR的发生均有直接影响。
3.5 脏器因素 从表4中ADR的临床表现来看,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发生频率最高,占ADR构成比的44.64%,与国内文献报道[2,3]的排序基本相似。其次分别为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与临床易于发现和诊断有关。尽管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是病情较轻,一般予以停药或者给予抗组胺药等药物后症状即消失。引起严重ADR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全身重症皮疹、昏迷、高热等。故用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既往用药史,并在用药过程中多巡视观察。
目前,我院的ADR报告主要来自住院病房,门急诊报告量较少。在收集的ADR病例报告中,临床易于观察的(如皮肤损害、胃肠反应及发热等)及患者短时间内反应较为明显、强烈的ADR,上报数量较多。而那些不易观察到的反应(如隐蔽、潜在以及慢性的ADR)漏报较高。总之,要加大不良反应报告的宣传力度,增强医务人员和患者对ADR危害性的认识,以提高合理用药意识及患者的ADR报告意识,同时加强药学服务和生化项目的检测,及时发现隐蔽、潜在的ADR,尽力减轻ADR的程度,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全面展开,确保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杨君,黄仲义.我院184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中国药房,2005,16(6):455.
[2] 林建华,郭涛.1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6):415.
[3] 蒋宇利,冯琳,欧宁.2003年我院40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6):303.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在药理学中,指某种药物导致的躯体及心理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非治疗所需的反应。在物质使用中,包括用药所致的不愉快的心理及躯体反应。为了全面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的200例药品不良反应案例进行统计分析,为医院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12月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表共计200份,年龄1~90岁。药物不良反应在性别和年龄上,女性患者较多,占59%;年龄以40~50岁为最多。
1.2方法 取自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上报的ADR200例报告。按照患者年龄、性别、不良反应程度、引起不良反应药品种类、剂型、ADR类型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ADR程度分级 我院200例药物不良反应中(新型严重的,新型一般的,严重的,一般的),严重的不良反应10例(5%),相对而言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仍是以一般不良反应为主。1例为新的严重不良反应,20例为新的一般不良反应,10例为严重不良反应,170例为一般不良反应,经过治疗后28例治愈,172例好转。
2.2引起ADR的药物剂型 引起ADR的药物剂型中,注射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栓剂,丸剂,洗剂)合计200,注射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占的比率最大,为80%。
2.3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及主要药物情况 200例的ADR报告中,涉及12大类药物种类(抗微生物药,中药注射液,消化系统,肿瘤系统,内分泌系统,营养类药物,心血管药物,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主要药物有加替沙星注射液,左氧氟沙星,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炎琥宁,头孢呋辛钠注射液,依替米星,五水头孢唑林钠,鹿瓜多肽注射液,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用香菇多糖,头孢米诺钠,头孢替安注射液,头孢硫脒,环丙沙星,头孢西丁钠注射液,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液,柴胡注射液,三七总皂苷,庆大霉素,奥硝唑,血栓通注射液,头孢曲松注射液,青霉素G钠注射液,盐酸丁咯地尔氯化钠注射液,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氨甲环酸注射液。其中抗菌药最多,占总报告的56.2%,其次是消化系统用药和中药注射剂,其中抗微生物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达到60%。
2.4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较多,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表现红斑疹,四肢颜面发红,皮疹,瘙痒,荨麻疹,潮红等,占到30%;全身性损害为过敏样反应,寒战,发热,过敏性休克,痉挛等,占到15%;消化系统损害为肝功能异常,便秘,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占到15%;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为抑郁,头痛,头晕,眩晕,局部麻木,失眠,耳鸣,耳聋等,占到15%;循环系统损害为脉管炎,低血压,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占到8%;用药部位损害为用药部位疼痛,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皮疹,静脉炎,占到7%;呼吸系统损害为支气管炎,咳嗽,呼吸困难;其他损害为口干,眼睑炎,腰背痛;生殖系统损害为阴道出血,前列腺增生等;口腔系统损害为口唇瘙痒。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全身损害,消化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等共占60%,其余占10%。
3讨论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药物不良反应有时也可引起药源性疾病,除少数人自服药物外,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由医生给药所引起,所以有些药源性疾病也属医源性疾病。虽然有些药物不良反应较难避免,但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临床用药不合理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体质又因人而异。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ADR的发生人群中,以女性居多。造成男女患者的ADR发生率出现差异的原因,除与药物自身的群体选择性有关以外,与男女生理特点的差异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1]。在本次研究中,对不同年龄段的ADR进行的对比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渐增高。该结果提示我们,老年人因胃肠道功能减弱、肝肾等代谢器官功能的衰退,使之成为药物ADR的高发人群,对该类患者更应注重个体化、剂量精确化治疗。因此,在临床中,除需对症用药以外,患者自身的年龄、性别以及其它生理特点等均需作为用药参考。对引起ADR的剂型分布进行的考察结果显示,200例患者使用的剂型中,注射剂160例,占80%。该结果表明,注射剂是导致临床不良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剂型。造成该种结果的原因,主要为注射剂的工艺、自身质量问题等[2]。此外,由于注射剂的入血速度较快,血液中药物浓度较高,剂量不耐受或高浓度刺激、用药途径不合理等也是造成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对药物品种进行的分析结果显示,引起ADR的药物品种以抗生素和中药注射剂为主,其原因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不理想、热源的存在以及抗生素使用过程中抗生素的过敏预防措施缺失所致。我院自2013年以来,针对上述ADR发生的原因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下降,但因当前临床所用药物种类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对ADR的临床监控依然需要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通过本次研究,也为医护人员临床合理用药方面提供一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