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慈善征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情感美
方文山的文字常常回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苦难与辉煌。在情歌词作方面,他仍不脱传统题材之轨,沿袭着缠绵悱恻的情思情泪、魂牵梦萦的离愁别怨之类的传统。在感情生活中,爱情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描写对爱人的思念、忠贞乃是自古以来诗词创作的热门题材。爱情和思念,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记述离别时的情景,回想相聚时的欢愉,寄寓别离后的相思是自古以来爱情题材的主要内容。方文山的诸多歌词中,仍不乏有这样的题材出现。
方文山在《娘子》中,向读者展示出两幅画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娘子溪边折柳,桥头而望夫的盼归图。“我”于塞北飘泊,承受着江湖恩怨的重负,身不由己,归期难料。而娘子每日折柳一枝来寄托对飘泊在外的“我”的思念之情,默默无言却难以消受。折柳计日,溪口望夫,作者把娘子对夫君的思念描绘得真实可感。其次,展示在读者面前的第二幅画面与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中所呈现的秋思图颇为相似。“景色入秋/漫天黄沙掠过”,秋天的萧瑟跃然纸上。漫天的黄沙渲染了塞北荒漠寂寥的景色,也暗喻着“我”长期飘泊在外,缺少爱情滋润的心境。“塞北的客栈人多/牧草有没有/我的马儿有些瘦”,两句看似与主旨不相干,但“我的马儿有些瘦”一句,表现了“我”缺少娘子的关爱和照顾,侧面表达了“我”对娘子深深的怀念。此两句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有异曲同工之妙。品至此处,那词眼“断肠人在天涯”便不期而至了。“世事看透/江湖上潮起潮落/什么恩怨过错/在多年以后/还是让人难过心伤透”,字字珠玑,深沉地流露出“我”只身浪荡江湖,恩怨是非已伤透“我”心,更需要娘子的关怀与抚慰。想到爹娘渐渐苍老的身影,娘子独自一人在家为“我”尽孝道,而“我”却身不由己在人海中飘泊,越想越觉得“我”欠娘子太多太多,于是相思、孤苦、愧疚、感伤之情汇做一汪辛酸的泪水,对娘子难以言表之情,只得“语沉默”。行文至末,笔势陡转,以红豆寄“我”对娘子的相思之情,希望娘子能够理解“我”。
《千里之外》则以主人公的一场梦魇,抒发了对曾经的别离的愤悔之情,对爱人无尽的怀念,同时也托梦言志,道出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再看《台》,堪称怀旧的老传统题材的爱情诗。歌词以外出征战的将军与独自在家守候的妻子互相思念为题,一方面是写将军只身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但却怕终有一日埋没战场,再也不能见到自己的爱人。另一方面是写妻子面对着惨白的月光,除了担心、盼望,就是独自的哀伤,谱写了哀惋而惆怅的一曲动人的旋律。
方文山的情歌词作绕开了你爱我、我爱你的狭隘流俗的创作空间,独辟蹊径,仿佛打开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老影集,把一叠叠泛黄的老照片再创作给我们欣赏。
意境美
朱光潜先生在其《诗论》中谈到关于诗的意境的问题时认为,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凸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
方文山在《娘子》一首歌词中,清晰可辨的意象就有三处。作者先立折杨柳这一意象代指离别,每日折柳一枝,十分形象地让读者感受到娘子那祈盼夫回的一往情深。小溪、望夫的意象一出现,那深切焦急的情感便深深地浮现在脑海。其思之切,其情之痴,真使人惨然欲涕。《娘子》中“景色入秋/漫天黄沙掠过”。“我”离开娘子,背井离乡本已是憔悴、离索,秋意正浓,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加之浪荡塞北那荒无人烟之地,“我”骑着瘦马孤身在漫天的黄沙中穿梭,此一番大漠羁旅孤行图又包孕了几多伤逝的感慨呢!在文坛上,传统的评论家认为,获得象外之象,具有意境的作品,方属上乘之作。意境主要是能创造一个言外之意、弦外之响。在作者的引领下,听者插上联想的翅膀,大可入境品味作品,玩味余意,此乃方文山惯用的手法。
通过创设意象使读者从跳跃性的文字中充分展开想象,联想有多丰富,这词作的意境就能有多么深远。方文山善于以境传情达意,充分调动读者参与再创造的作词方法实为其不凡之处。
韵律美
音乐语言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质、音色、和声、复调、调号、调式等,而在歌词艺术中能发挥作用的只有节奏、音乐与力度(声调),而旋律、速度等则明显被排除在歌词之外。汉字由于有四个声调和平仄的区分,所以词作家们能很好地利用汉字的这些特点,写出具有上述音乐性的歌词来。方文山的词作几乎通篇有韵脚,也基本不转韵,而且还加入新诗的格律,颇有音乐美。如《台》歌词:
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x x ― x x―
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x ― x ―― ―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x ―― x
是谁在阁楼上 冰冷地绝望 x x x ― x x x ―
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x ―― x ―
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 x ― x ―― ―
愁莫渡江 秋心折两半x ―― x ―
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x ― ― ―
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x x ―――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x ― x ―― ―
天微微亮 你轻声地叹x ― xx ― x
一夜惆怅 如此委婉 x x ―― ― ①
很明显可以看出来,句与句之间存在着对称,阕与阕之间也基本上存在着较大的相似。节奏的协调化一,可谓方文山许多成功词作通有的特点。有学者曾经为我国诗歌的格律进行归纳,总结出三点:第一,句中节奏有规律地安排;第二,句的字数相对地均齐;第三,押韵。通观这首《台》,第二条首先符合,至于节奏有规律地安排,据笔者分析也基本符合。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这首词的成功呢?我们再对其押韵情况做以分析,这首词的韵脚:伤、往、霜、望、窗、香、样、黄、淌、央、双、晃、桑。中途还有转韵,它们分别是:乱、断、烂、半、叹、婉。一则押ang韵,一则押an韵。尽管歌词的语言接近文言,也大量引经据典,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阻碍人们对词义的理解,但几乎通篇的押韵和朗朗上口的节奏,不仅使词作浑然一体,更使得读者读罢一遍便念念不忘。
语言美
如果把意境比喻为诗词灵魂的话,那么语言或许就是读者直接可感、触手可及的诗的躯体了。方文山的歌词运用了象征、比喻、夸张、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问、通感等修辞手法,但他常能冲破某些约定俗成的范式,有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弃俗求新不落窠臼。
象征。与运用传统的象征手法不同,新潮词作家借鉴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及精神分析学的研究成果,拓展象征指意的空间,使象征体构成的意象表现出更宽泛、更具覆盖性和包容性的意义价值指向,因而象征义的内涵更朦胧、更具有多义的不确定性,致使他们笔下的象征意象及其负载的内容都是前所未有的。
《东风破》中的“一盏离愁”,油灯,原象征着黑暗中的光明与希望,作者却拿一盏被移了情的油灯象征情人惜别时涌上心头的愁绪。“一壶飘泊”,酒,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所钟爱之物,酒象征着医治愁苦的药引子,而这里,作者却拿酒象征爱人离“我”远去飘泊在外而留给“我”的隐痛。“一盏离愁”,“一壶飘泊”这种移情笔法和充满奇思妙想的搭配堪称妙笔。《台》中的“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一生何以在纸上?其实指功名就在这战场的指挥图,皇上的升官榜,象征着功名利禄。“残/满地伤”,菊能傲霜,本象征着傲岸不屈的人格,在这里,作者却拿象征着离别,来表达思念哀伤的感情。
比喻、通感与比拟。方文山的歌词中,比喻的新奇之处让人叹为观止,“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泛黄的只能是记忆,是一种想象,而这里用来形容“你”的笑容,显然是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七里香》)中的比拟,显得俏皮可爱。“她粉嫩清秀的外表,像的水蜜桃,谁都想咬”(《她的睫毛》),俏皮的比喻,清新又自然。
歌词对于歌曲艺术的意义,被方文山诠释得摇曳多姿。在写诗与填词两界,方文山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求异的眼光抒写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顾之情。方文山或许能称为一种现象,一种不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作家的现象。
注 释:
①笔者对词的节奏的划分,“x”表示重音,“―”表示轻音,“|”表示句间停顿。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2.王闻中:《歌词艺术本题美建构》,《吉安师专学报》,1994(5)。
以《慈善读本》赠阅为代表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中华慈善总会和各地慈善组织立足慈善、依托教育、着眼长远而共同实施的慈善文化项目,是慈善组织的“种子工程”、“基因工程”。然而,这项活动的科学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无疑都需要看试点学校师生、学生家长对《慈善读本》及各地“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具体做法的真实评价、实际成效来验证。
为配合《慈善读本》的试点,中华慈善总会借助《慈善》杂志这个平台于今年3月发起“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慈善》杂志社近三个月共收到来自四川、陕西、贵州、辽宁等省的25所试点学校的500余篇征文稿件。笔者有幸作为这些征文来稿的初审编辑,第一时间阅读到这些饱含深情的鲜活文字,引发了多向度的感触与思考。
一、“赤诚”彰显民族善根
人们对慈善的体验,往往与重大的灾难相联系,如“5·12汶川大地震就让全国人民参与其中,最直观地感受到了慈善的力量、看到了民族慈善的根基。然而,在平静的日子里,很难有特别的触动来引发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对慈善的深度思索与赤诚表达。由于近年来诸如“三聚氰胺”、“地沟油”、“药家鑫”、“李阳家暴”、“小悦悦”、“郭美美”等一系列漠视道德、背离人性、有伤善良的事件时有发生,民众对于道德人心、慈善公益的信心堪忧,甚至不少人发出了“中国人还有救么?”的焦虑。
要救也要先救孩子,他们是民族的未来。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征文来稿反映出学生们对理解慈善、奉献爱心怀有本能的需求与渴望,《慈善读本》给他们创造了一次与人性和心灵对话的机遇,学生对善与爱的真诚让人深感民族的希望:爱心的根没断,慈善的火种未灭。
当然,学生的心声最具说服力,这里不妨原文引用一些来稿中的句子:
“在这个世界上,强者与弱者并存,有幸之人与不幸之人共生。生活中,面对弱者与不幸之人,有些心存善意的人毫不犹豫地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于是乎,这个世界上便孕育出了一种美丽如花的事业——“慈善”,它真是一株株美丽无比的花朵,为这个世界妆扮出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樊艳蝶)
“人,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我们有困难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样别人有困难也需要我们的帮助。用真心去对待别人,别人同样会用真心对待你。我们用爱心包围别人,别人也用爱心包围我们。”(罗江艳)
“人类永远是渺小的,脆弱的,只有携手才能共渡难关。然而人性本善,互助互利是人的本质特征。从事慈善事业的人能够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王嘉文)
“慈善是一件很伟大的事,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雪中送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温暖人心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获得了无比珍贵的东西。所以慈善的事我们应该做,我们必须做。”(杨星云)
“嗯,我相信,爱会给我们最甜蜜的温馨,慈善会提供我们最可靠的幸福。”(梁俊梅)
“慈善是一种真正的分享,让我们用爱召唤爱,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慈善中来。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撑起这片慈善的天空,给更多的人带去阳光和雨露。愿爱的微光不灭,善的蓝天长在!”(罗红)
“慈善事业需要接班人。我们应当接过慈善事业的火炬,将理想和爱奉献给人类!”(周璇)
“就像莎士比亚所说,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希望每个人都不要因为自己的家境的好坏、地位和权力的高低而将那颗慈善之心忘却。慈善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一种本性,不要耿耿于自己的得失而或悲喜,还是想想那些比自己更需要温暖的人吧。心灵的纯美,是决定人的价值的第一标准。而慈善,是让心灵纯美最人性的路。”(姚娇娇)
……
这样感动人、鼓舞人的表达在征文稿件中还有很多,每每品味这些词句,我就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知足和愉悦。因为学生的赤诚之心昭示了中华民族的集体善良。
二、“创造”激发教育活力
不少征文稿件是试点学校展示创获、交流经验的。这些稿件所反映出的“慈善文化进校园”对于学校的意义让我们既欣喜也不免感伤。《慈善读本》编写的初衷是为学校德育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但老师们在实践中发现,它其实给僵化空洞的德育教学找到了真正的“源头活水”和“出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现实语境中,德育教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缺乏生机。
到底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责任和智力本能的驱使下,不少学校领导、老师在接到《慈善读本》那一瞬流露出了敏锐嗅觉和自我要求的双重兴奋。各试点学校纷纷以《慈善读本》为契机、为抓手,将播撒爱心与提升教育品味和教育实效有机结合,创新了德育课堂、丰富了学生的德育生活。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特别是总结试点学校的经验,全省慈善教育项目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部门配合。省慈善协会和省教育厅领导对《慈善读本》进校园项目高度重视,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刘维隆会长任顾问,省教育厅张雄强副厅长任组长,省慈善协会张晓菊副会长任副组长,及时召开联系会议,明确职责,联合下发文件,并举行捐赠发放仪式。各市、县(区)慈善协会和教育局均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由会长和局长担任组长或副组长,并分别举行《慈善读本》捐发仪式。渭南市临渭区教育局长任组长,直接抓项目学校。铜川市慈善协会和市教育局两次联合发文,及时指导慈善教育项目工作。各项目实施学校校长亲自组建《慈善读本》教研组,制定具体教学计划,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是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慈善教育项目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鼓励项目实施学校创新教学形式,把慈善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与建设文明校园相结合。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等形式普及慈善理念,通过墙板、橱窗、广播等渠道传播慈善知识,编排短剧、快板、相声等文艺节目宣传慈行善举,以此达到教育之目的。
三是学以致用,贵在行动。各市慈善教育项目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知荣辱、懂感恩、乐奉献的思想品德。项目学校的同学,在学校里尊重老师、关心集体、爱护公物、互相帮助;在家里主动做家务活,为父母打洗脚水,给家长过生日;在社会上帮扶残疾人过马路,公交车上让座位,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拾金不昧。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受到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好评。
四是总结经验,典型引路。省市慈善协会和教育局及时总结慈善教育的成功经验,并通过《陕慈快讯》进行推广。先后刊登了岐山县城关小学开展的“五个一”活动:西安后宰门小学开展的“资源共享惠师生,携手共圆强校梦”,发挥大学区长作用的活动;石泉县城关小学开展的“小手拉大手”,慈善教育进家庭活动。特别是10所试点学校的经验总结,对全省的慈善教育起到了示范作用。临渭区慈善协会和区教育局编印的《慈善读本》征文集,耀州区慈善协会、西安后寨门小学组织撰写的《慈善读本》征文,先后被中华慈善总会主办的《慈善》杂志选登共30余篇,在全国进行交流。
慈善教育项目虽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组织引导和监督检查不够,市、县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欠缺等问题,需要在今后加以改进。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升认识,强化项目监管
慈善教育旨在造福民族未来,树人立德。培养少年儿童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让爱伴随着儿童成长,传承中华民族爱国、诚信、孝敬、感恩等传统美德,弘扬慈善文化。加强对项目实施学校检查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并在辖区内推广。各级慈善组织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注意发现、培养典型,发挥其示范作用。省项目领导小组将不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通过《陕慈快讯》及时通报。各市、县项目领导小组对辖区项目学校每学期要检查2-3次,并组织交流。
二、广开渠道,扩大项目实施学校
捐赠《慈善读本》需要经费支持。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这两年给我们提供大力支持,先后为千所中小学生提供百万册《慈善读本》,但是仍不能满足需要。我们必须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将申请政府支持和广开社会资源相结合,发动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资购书,并在《慈善读本》上注明捐赠单位或个人名称。也可建立冠名基金,按照基金管理办法,出具免税发票,设立项目账户,规范操作,同时通过慈善网站和《陕慈快讯》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
三、创新教学形式,注重善行养成
项目学校要根据《慈善读本》的内容,不断改进教学形式,把慈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德育教育之中,使其常态化。要注重引导中小学生践行真、善、美,培养他们从小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爱护集体、关爱他人的优秀品德,倡导和弘扬正能量。
四、建立激励机制,以奖代补
开展慈善教育项目需要工作经费,省慈善协会将建立“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改变以往平分秋色的传统做法,对认识到位、运作规范、监管得力、成效显著的市、县慈善协会实施的慈善教育项目给予奖励支持。
慈善宣传:润物无声
我会以报刊、电视台、网络等现代媒体为平台,传统与现代宣传方式相结合,并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创新慈善宣传形式,九年来,慈善宣传从单一平面化走向多样立体化。
慈善宣传与募捐活动相结合。 连续6年的“慈善一日捐”和连续2年的“慈善人人捐”期间(2004年因“云娜”台风、2008年因“汶川”地震停办),通过悬挂慈善横幅、立大中型户外慈善公益广告、发放慈善倡议书、举办慈善文艺晚会等传统的宣传途径宣传慈善理念外,2010年我会与区电视台合作制作《以慈为怀 以善济世》的电视专题片,记录了区慈善总会成立以来的风雨历程,在全区城乡连续播放,营造良好的慈善氛围。我区的经济几乎百分百是民营经济,企业捐款是善款的主要来源之一,筹资部门每到一家企业,都大力宣传慈善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阳光事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宣传没有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就没有先富起来的富裕群体,深入浅出地宣传小平同志的“先富带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理论,引导他们对慈善事业的正确认识,消除对慈善事业的误解,感动了无数企业家的心灵,并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慈善宣传与救助活动相结合。2004年9月,为挽救我区一位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在我会的帮助下,找到台湾同胞相匹配的骨髓,并为她筹措了40余万元的医药费,在两岸尚未通航的情况下,我会通过海基会从香港转道台北,在24小时内从花莲骨髓中心获赠1500毫升的配对骨髓直送浙大附属医院。救助整个过程不仅在市区报纸、电视台、电台全程报道跟踪,而且在中央四台反复播报,并引起办关注来电询问详情,为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传递了爱心。
慈善宣传与评选活动相结合。九年来,慈善典型人物明显有质的提升,影响力扩大至市、省甚至全国。无论是对抗震救灾中感人的事例的宣传还是黄岩区慈善奖等奖项的评选,都发挥着慈善人物典型有效的示范作用。2011年全市评选首届十大平民慈善之星,我区就有4名。其中,彭彩荷作为十一个孩子的母亲和三十四个老人的女儿的感人事迹,先后在《黄岩新闻周刊》、《台州日报》、《浙江日报》、浙江钱江都市频道、中央电视台一套《身边的感动》栏目中播出,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我区涌现出的无数慈善人物的杰出代表,在三届慈善征文活动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目前在区级报纸上开辟慈善专栏,刊登典型的慈善人物和慈善事件的优秀稿件近80篇,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慈善效应。
慈善宣传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我会一位多年从事慈善工作的领导,从实际出发,经过深入思考,撰写了《中国式慈善模式及其前景》。该文在《慈善》杂志刊发后,获“中国科学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创新成果”奖。这是对慈善工作研究的理论成果,既是阶段性总结,也是对未来前景的展望。今年,我会与区教育局率先在全市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向西城中学、西江小学、三友学校、城关中学、实验小学陆续赠送了7600余本《慈善读本》。在对“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调研的基础上,我会两位同志撰写的《传播中国特色慈善文化的奠基工程》被《慈善》刊登在“特别推出”栏目上,在慈善系统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反响。每年,我会都在全国性的报纸、杂志、刊物上发表与慈善相关文章二十余篇,扩大了我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日常宣传与典型宣传相结合。除典型宣传外,我会认真做好日常性的慈善宣传工作。我会依托本单位的慈善网站,最新资讯和最新公告,并不定期地刊发《黄岩慈善》简报,至今已刊发121期,主动传递我区慈善的最新动态,使慈善氛围常年不息。
慈善募捐:彰显大爱
九年来,我会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基本实现了慈善募捐渠道稳定化,并逐步拓宽募捐途径,建立募捐的长效机制,募捐总收入达1.4亿元。2011年,在不利的舆论环境下,我会顶住压力,募捐总额首次突破2000万元,达到2279.2万元,为顺利开展慈善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谈教师品味
英语组 万相骅
品位是一种境界,一种生活质量;品位是一个人的情趣;品位是思维,是涵养;品位是人生的态度;是对自然、对美、对和谐的亲近和本能的认同;是对艺术的感知力、鉴赏力,是生活的细节。文雅的谈吐,得体的衣着,高尚的内心,丰富的情感,渊博的学识,非凡的鉴赏,谦逊的举止,热爱生活,喜爱大自然,也即。谦和而不自卑,高贵自尊而不盛气凌人,节俭而不吝啬,富有而不挥霍,彬彬有礼而不刻板拘谨,随意而不放肆,自然流露而不大肆张扬。品位不能破坏自然,品位不能影响人的健康。其实品位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可以有品位,品位是在丰富内涵和培养情趣中得来的,健康、干净、勤快、读书、丰富自己,就一定会有品位。作为教师,当然更应该有品位。
“一个有品位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具有理性精神,善解人意,具有良好生活习惯和修养,在生活细节各方面都表现出良好教养的人,是一个气质优雅、兴趣高雅、心胸豁达、幽默风趣的人”,这段话摘自《教师的幸福资本》”,在寒假中拜读了雷玲编著的这本书,对自己的职业—教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有品位的人、一个有品位的教师,在步入中年之时还保持着极其年轻的教育生命。
一个有文化品位的教师,能使教育达到激发学生创造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弘扬学生的个性。这样的教师绝不会满口讽刺挖苦,而是举止文雅,浑身散发书卷和向上的力量,一个有品位的女教师可以不漂亮,但一定要充满了高雅的气质。
教师的品味是真挚的爱和慈善的宽容,似乎很少有教师把学生真正当成自己的孩子,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曾把教师当做亲人。这种纯真的情感一辈子都不能割舍,这种让学生想起怦然心动的感觉从哪里来?它来自学生在校园里所感受到的老师真挚的爱和慈善的心。没有教过调皮学生的教师是不存在的,让所有调皮的学生都难以忘怀、感激涕零的教师并不多,一个教师以爱的情怀教育学生,以海的博大去宽容学生,比任何高明理论的说教都有效,它让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的无私、真诚的品质。
一个有品位的教师,具有理性精神、闪烁人性善良的光辉,其博大的爱惠及与之接触的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教师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修养,在任何生活细节方面都表现出一个有教养的人,是有着良好、温和和优雅性格的人,礼貌而懂得关照别人,这样的教师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有信念和理想,能自得其乐,享受宁静而富足的生活。有自主意识,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去思考、去行动,会因此获得一种挺立的人。
因此,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位的教师,在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把学生真正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要真挚博爱、慈善、宽容。
第二、关注学生成长,把学生做人教育放在首位。
第三、多学习,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第一大兴趣,“腹有诗书艺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