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学习小结

数学学习小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学习小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学习小结

数学学习小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素养 小学生 细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31-01

所谓数学素养,是指个体在获取一定的数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数学活动影响,所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自觉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行为。它包括数学的问题意识、数学的观察力、数学思维、推理、解题的方法与策略以及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还涵盖更高层次的如创新意识、数学的美学价值及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素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表现在帮助他们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正确认识和端正态度,自觉使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的意识,简洁严谨的表达方法,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落笔有据、言之有理的良好品质,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习惯,以及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敢于突破常规、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乐于质疑及奋发进取的精神。而这些数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围绕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方方面面的细节入手,把数学素养教育渗透在许多小问题、小细节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和培养。如何把培养计划落实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受益呢,笔者近几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仔细计算,学会经常性的反思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算不单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也是人们应该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及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矫正计算错误,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计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计算经常出错的学生,如果是因为计算技能不过关,则要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加强必要的技能训练。如果是由于敷衍、急躁的心态造成的,要指导学生及时调整心态,提醒他们做计算题要耐心、细心、放慢速度。教师要教育学生既要自信,也不能轻信自己的经验与直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要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意识,计算后要看看自己的计算结果是不是正确,得数是不是一致,做到自觉检查和验算,有错必改。

二、认真审题,形成缜密的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展开正确有效的思维当以理解题意为先导,如果题意没有理解清楚,那一切将是徒劳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审题习惯,引导学生真正迈好数学学习的第一步。小学生审题时不仔细,容易忽略细节,不善于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因而常发生感知失真现象,导致审题错误。因此,对由于审题不严密而常出错的学生,要求他们每题读三遍,圈出题目中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忽视的关键词,仔细推敲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准确理解题意。教师平时也要引导学生处处留心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常识,感知生活中数学的算理,为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时能准确预测到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形成稳固的思维定式,并把这种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三、准确说话,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严密的语言,它的严密性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反映,因此数学语言必须严谨周密,符合逻辑。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语言要规范,做到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思路清晰、叙述有条不紊,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其次,教师要训练学生用规范语言完整地发言,有条理地表达思考的过程。如,说说怎样给数位分级,每级的数位有哪些,有学生说成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级有个、十、百、千,万级有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级有亿、十亿、百亿、千亿。这样的表述不准确,还因一字之差混淆了数位与计数单位的概念,应引导学生进行区分,并正确归纳小结。又如在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可能性》这个单元里,学完新知后,有这样的习题“小红和小明用A~9(A当作1)做摸牌游戏,请你帮助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学生们都知道只要两人拥有牌的张数相等,输赢的可能性都是一样的,这样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但少数学生这样描述“摸到5以下算小红赢,摸到5以上算小明赢”,这样叙述缺乏完整性,教师一定要及时纠正,在日常的教学中严格训练才能真正收到实效,促使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规范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小结范文第2篇

教师借助灵活巧妙的结课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其对已学习的知识展开简单的回顾和整理,明确知识的重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还能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感悟与掌握,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一、结课的实践意义

(一)结课环节,教学过程不可或缺

一节课的结课是课堂活动的最后一环,并且是良好课堂氛围的关键环节。其实,结课的是否成功将直接地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的成果。有效结课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探索之心,培养他们的好学欲望。所以,注重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结课,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方面以及提高课堂质量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结课环节,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

虽然结课在课堂教学活动占据的时间并不多,可是其所具有的影响是值得重视的。因为好的结课方式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的追求与兴趣沿着数学教师所设置的方向靠拢。

二、结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结课”要做到完整性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大多教师都会设疑,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索与学习,自行解决问题,而后再进行新授。实际上,一节课的结尾,也要紧紧围绕课堂内容,让其成为一节课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尽量跟导课相互呼应,切忌游离教学过远。倘若导课细心设疑布阵,但讲课与结课又缺乏下文,那么在结构和逻辑上将会使学生感到缺憾与不完整。

(二)结课要做到适可而止

如何结课做到不拖课也不延时对于一些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是一件难以掌控的事。只有将结课做到适可而止,我们才可以按时下课。如果提前结课的话,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还会影响了课堂效果。而拖延结课即侵占了孩子的课余休息时间,又会让他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以上两种现象的出现。

三、小学数学课堂结课的形式

(一)设置悬念式

通常数学教师会比较重视课堂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选择与应用,可是对待单元和单元、课堂和课堂间内容的过渡则显得比较的怠慢或者是直接被忽视。而一些经验相对较为丰富的教师就比较重视这一问题了,尤其是特别重视对同一课文内容不同课时之间的结束语的设置,他们善于在结课的时候提出有针对性、有启发性的质疑,进而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比如,在对“梯形的认识”的内容学习完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以下的问题来进行总结及帮学生预习:1.什么样的图形叫梯形?2. 什么是梯形的底边(上底、下底)、腰和高?3.梯形和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4.你觉得梯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这样的设置,不仅使学生的思路得到了梳理,抓住了课堂重点,还深化了新知,让记忆得到了强化。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有针对性的问题展开预习,很自然地走进到下一课程“梯形的面积”学习内容中去。

(二)音乐赏析式

音乐赏析是通过和本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与童话等,借助看录像或听音乐等的方式,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音乐间协调统一之美。比如,在教学低年级的孩子认识“小括号”的时候,教师可设置这样的结尾:

教师:“很好,在这趟课上大家学得很认真,那么请问你们在数学符号这个大家庭中结识了哪个新朋友呢?”

班上学生异口同声说:“我们认识了小括号这个新朋友。”

教师:“好的,大家不要忘记了这位新朋友。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欣赏一首《小括号》儿歌吧。”

接着,教师就在课堂上播放《小括号》的儿歌:“小括号,作用大,题里遇到先算它……”

随着这首儿歌的响起,孩子们不禁也跟着曲子的节奏,欢快地唱开来,他们在欢快的曲调中再一次明确了小括号的作用,且体验了音乐的魅力,加深了愉快学习数学知识的印象,提升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趣味游戏式

趣味游戏的结课方式是结合儿童热衷做游戏的这一心理特点为出发点来设计的,把游戏跟课堂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借助游戏形式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结束新课的学习,以使孩子们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从心底里喜爱数学课堂。例如,在传授“约数和倍数”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找朋友,离教室”这个游戏来对这节知识点进行小结。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上了数字)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跟学生提出了找朋友的规则,即“大家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吗?假如发现自己的座位号是我卡片上所写的数字的倍数,那么你就找到了‘朋友’,可下课离开教室。与此同时,在下课走出教室之前,你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2个‘朋友’并且将其大声地喊出来它们的名字来,然后才可以下课走出教室”。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发现这2个“朋友”就是卡片上数字的约数与倍数。孩子们顿时兴趣大增,纷纷参与了这个游戏。

首先,教师展示带有数字2的卡片,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孩子纷纷走上了讲台,并且都说了各自座位号码的倍数与约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其次,教师展示了带有数字3与5的卡片,座位号为3与5的倍数的孩子用同上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最后,教师展示了带有数字1的卡片,剩下的同学都站起来。原来,剩下的同学的座位号都是教师手中卡片上数字1的倍数。随着游戏的开展,学生依次走出了教室,并乘着结课游戏的余温快乐的投入到课间活动中。

数学学习小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案例教学 总结

一、课堂教学中主要课堂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把上次活动拍的照片给大家带来了,你们喜欢吗?同学们给老师提了一个建议,想把它放到我们的黑板上,为了美观一些,可以把它的周围用彩带给围上,那多漂亮啊!那我们需要多长的彩带呢?

生:大约需要6 厘米长的彩带,但是有4条边,需要四六二十四厘米的彩带。

师: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上下两个边是6 厘米,左右两边是3 厘米,一共是18 厘米。

师:要想知道这条彩带有多长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周长。

在导入新课这个教学环节,教师注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在活动上的照片,通过美化照片入手。

这样的教学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很快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我们说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本节课的导入是有效的 。

环节二:讲授新课,认识周长

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本节课的学习后,通过教师的反思我们发现,班级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周长的内涵。

在“认识周长”这一环节中,讲授“什么是周长”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归纳出什么叫做周长,具体解释这个定义中个别词语的含义。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概括能力相对较差。

环节三:学生动手操作,测量物体的周长

我们说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对话中学习”,本节课老师设计的测量物体周长的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的方法。

师:今天老师给学生带来了一些漂亮的不同形状图形,你们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吗?同学们先独立思考1 分钟,小组同学再交流一下。(同学讨论时间为4 分钟)

师:将你们讨论好的汇报一下。

环节四:测量物体的周长

师:我们下面来实际的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注意测量的结果取整数,

采用四舍五入法。

(学生用直尺测量教科书上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教师深入学生中进行指导,并选择两种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将方法写到黑板上。两种方法分别是:2×2=4cm 1×2=2cm 4+2=6cm;1+1+2+2=6cm 这时下课铃声已响)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率,也就是说一定的教学投入,教学相关知识的辐射越多越好。但是,并不是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本节课教师渴望尽可能多的完成教学内容,在下课铃声响起之际还在讲授“如何测量物体的周长”。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在每节课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其实很短,教师在铃声响起后还在讲解,以下的学习效果将是微弱的,乃至是负面效应。

二、课堂教学结构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树叶、国旗、数学课本、钟面等实物图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教材设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接着教材呈现出:“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让学生实际动手解决这一问题,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导入新课,让学生产生学习周长的需求;讲授周长的内涵,并且在生活中感受什么是物体的周长;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寻找测量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探索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课堂小结。首先,教材让学生通过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感受周长的含义,形成对周长含义的感性认识。

三、反思与总结

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果,现在应该不断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以此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师发展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业务提升的过程,实质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与课堂随机应变能力行为的历练阶段,这种不自觉的自然进展、变化来自教师的内心、内力,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祝新宇.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观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 2006,(07).

数学学习小结范文第4篇

    一、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1.什么是双语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languages,译成汉语即为: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中。当然,他的母语知识和能力通常强于第二语言。

    2.什么是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就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本民族语言及第二种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换言之,使学生习得的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水平。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双语教学指的是用维语和汉语作为媒介语进行的教学。

    3.什么是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就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数学教学媒介语的教学。笔者这里所指的是维语(第一语言)和汉语。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既是一般意义上的双语教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又是一般意义上数学教学的一个特例。它具有双语教学的一般功能,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它应该依附于数学教学的框架开展,应该完全地遵循数学教学的各个基本原则。

    二、数学学科双语教学的实际意义

    1.民族的发展需要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新疆的民族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近十年的改革,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教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影响民族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是语言问题。“民汉兼通,汉语授课”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在新疆的民族教育中,传统的民族语文教育占主导地位,其不足是忽视了理科学科的教育。中小学的理科教学全部是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的,由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限制、本民族语言的局限性等问题,理科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提高,严重影响了民族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做到理科各课程全部使用汉语教材,用汉语授课,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迫切之需。

    2.汉语学习需要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学科的双语教学是汉语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于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1)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汉语的时间和空间。众所周知,环境因素对学好汉语很重要,而汉语课堂上的短短几十分钟时间显然满足不了学生学好汉语的需要。双语数学课为学生打开了另一个接触汉语的空间。

    (2)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可以作为汉语教学的一种应用层面的延伸。学生在汉语课堂上接触的汉语大都是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很少能见到学科性很强的语言材料。这样的材料中包含了大量的专用词汇、很多的学科特有的表达方式,学生如果没有经过一些训练是很难读懂的。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字、应用这些表达,既能复习一般意义上的汉语,又能学会在数学这个特定学科范围内应用汉语。

    (3)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数学思维。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是能够在使用英语的时候直接用英语在头脑中进行思维,而不是先有中文句子然后翻译成英语。汉语的学习也是这样。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层次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恰恰能为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实践的机会。教师要求学生用汉语记忆那些数学上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种较好的训练办法。

    三、在数学学科中实施双语教学的途径

    1.强化数学学科中的汉语教学

    在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教学是一项具有独特学科性质的工作,是推进双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目标的基础。因此,加强汉语教学对推进数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加强汉语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毋庸质疑的。新的语言教学体系应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框,由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交际活动两个层面组成。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强交际性的教学活动。其次,把用作语言实践的各种课外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最后,充分利用汉语的社会大环境。这是课外活动范围以外学员在社会里的日常交际活动,常常不为一般的教学计划所注意,但恰恰是学员自然习得汉语、提高其应用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2)加强对小学数学双语教师的专业汉语使用能力的培训和考核。这就要求在对小学数学双语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及评价标准。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应该正确反映汉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满足发展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唯有重视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新的评价体系的形成。形成性评价是对参加培训的学员的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他们的潜力,改进和发展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3)文化障碍的消除。维汉语言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汉语口语教学是否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指能否帮助学员消除文化障碍。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使学员掌握和提高语言的基本功外,更要使他们了解汉语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文化母体,以及特有的文化观念,努力扩大知识视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弥合文化沟壑,才能在应用中随机应变,达到预期的目的。

数学学习小结范文第5篇

一、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奠定有效的学习基础

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成为一名小学生,中间会有一个落差。每个孩子不一样,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不相同,孩子们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幼儿认真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幼儿园的教学多在讲、听、看、模仿,这是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的。进入小学后,让学生学会读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如,在“口编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把“看图”与“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带领他们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思考。

2.培养幼儿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幼儿的思维活动主要是直观动作思维,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因此,教学中,一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思考欲望,创设适合幼儿思考的问题情境,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学习“数的整理归纳”的过程中,教师所提问题呈阶梯式抛出:(1)初步性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有更简便的方法记录吗?”通过这样的交流帮助幼儿梳理记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一一罗列;(2)关键性问题:“找出两组相似的记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引导孩子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多组分合记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交流讨论、自己操作,来培养幼儿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二要让幼儿从不同的方面探索问题的多种答案。如,教师接着提出挑战性问题:“怎样的记录最容易让人记住,又不会漏掉和重复”,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排列更有序等。这些问题无疑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与讨论、互动与思考的有效平台,提升了活动的内涵。这样,不仅符合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培养浓厚的数学兴趣,调动主动的学习热情

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无论是认识数的数学活动,还是简单加减法的数学活动,教师都要注重联系幼儿生活,通过模拟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使幼儿在接触数学时感到轻松、自然,并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其延续和发展到小学阶段。

1.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数学兴趣。幼儿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完全来自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求趣心,是幼儿产生兴趣、参与学习、获得快乐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游戏情境,充分利用幼儿的求趣心,寓教于乐。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使幼儿从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如,在“10以内数的认识”时,进行猜数游戏:(1)老师说,让幼儿猜。谁像铅笔会写字;谁像鸭子水中游;谁像耳朵听声音;谁像小旗迎风飘;谁像称钩来卖菜;谁像哨子吹声音;谁像镰刀来割草;谁像麻花拧一道;谁像蝌蚪尾巴摇;谁像铅笔加鸡蛋。(2)指导幼儿当“小老师”写数,其他同学来猜。利用上述游戏,引导儿童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儿童在认识10以内数的同时,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训练,不但可以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幼儿记忆,更重要的是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学习“数的分合”时,可以提供具体实物,让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去体验发现数的分合规律,进而掌握“数的组成”。在学习“数的组成”过程中,教学之前,可以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简单、耐玩,又具有数字组成功能的学具,放在幼儿容易取放的地方,便于幼儿选择、调换、整理、取放。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充分接触,积累相关的具体操作经验,使这些非正式活动的操作经验为幼儿学习奠定初步认知的基础。幼儿在活动中有了操作材料,就不会感觉数学活动枯燥,学习积极性高了,学习兴趣也就浓了。

3.通过形式多样的生活实践,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儿童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认识“人民币”时,通过带幼儿到超市学习购物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习得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人民币的使用和面值的大小、文明购物的行为和礼仪、物品价格和所带钱币的数量关系等。

三、构建系统的数学框架,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

在幼小数学教学衔接中,应引导幼儿逐步完成学习知识的衔接、学习方法的衔接。

1.学习知识的衔接。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涉及l~2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加减运算,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认识几何形体;时钟;认识人民币等等,幼儿园孩子都接触过。为此,构建系统的数学框架帮助幼儿入学后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较好地过渡和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要给他们做好“搭桥”、“铺路”的工作。首先,重视幼儿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为了让幼儿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教学中要做到:(1)注意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幼儿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幼儿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幼儿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3)设计富有幼儿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幼儿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其次,重视幼儿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让幼儿初步建立数感。数的概念的建立对幼儿学习数学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幼儿入学时都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的数,但是对于数的概念未必清楚。因此,教师要根据入学幼儿已有的基础知识,在每一段认数教学中,都要相机渗透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数的组成等内容。同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幼儿在丰富的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

2.学习方法的衔接。学习方法直接关系着学习的效率,学习方法的衔接应着重在促进幼儿发展、培养适应能力上下工夫,这样才能使幼儿由“学会”变为“会学”。为此,在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引导和培养幼儿以下能力:(1)认真听。要求幼儿聚精会神地听讲,充分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含义,如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等。(2)注意看。要求幼儿全神贯注地注视教师出示的图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突出演示的部分尤其要仔细观察,认真领会和重点记忆。(3)多动脑。要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要边听、边看、边思考,要与教师讲课的进程保持同步,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4)多动手。要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多做多练,从而加深理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为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