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普征文

科普征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普征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普征文

科普征文范文第1篇

小区里

小区里草地绿茵茵,叫不出名的小花争妍斗艳,是那么美丽干净。孩子们三五成群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放学了,嘴里或哼着歌,或谈笑着,像只小兔子蹦蹦跳跳地往家赶。孩子们做完了功课,就聚在一起玩捉迷藏、骑车、踢足球等游戏,高年级的哥哥姐姐有时召集我们一起溜冰、滑滑板,看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组成一条彩龙,我们尽情地笑着、欢呼着,别提有多开心啦!

候车站旁

大家耐心地等待着汽车的到来,可猛烈的阳光在人们的脸上留下了汗的印记。终于,汽车靠站了,大家都朝着汽车停靠的方向拥去。“刷”地一声,车门打开了,人们依序上了公共汽车。酷热的煎熬难免让人心烦,可谁也没有插队,也没有挤逼,当我上了车,车上已没有了座位。这时,一个小弟弟热情地招呼:“哥哥,快来与我一起坐吧!”我与小弟弟相视一笑,挤在一起。车子继续向前方驶着。一会儿,又上来了一位老奶奶,几个年轻人主动争着让了座位,老奶奶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这是多么美好的和谐之图。

人工湖边

科普征文范文第2篇

一、考点梳理

科普文,即科学普及文章,是带有一定科学技术含量的文章。对科普文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要充分尊重文本,既不能以平素所积累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集中分类、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二、答题方法

1.整体把握,重点标记。首先要通读全文,在把握整体文意的基础上,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理出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关键句和关键词――主要包括科普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这一步,要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为筛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效信息作好准备。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容易被局部问题所牵引,出现疏漏。

2.比较辨别,去伪存真。比较法,是做好科普文阅读题最主要的方法。要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有时候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要比较分析;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

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要进行比较辨别,要比出有关与无关,较出事实与结论;要分出主要与次要,辨出现象与本质。通过比较辨别,要选取出重要信息,提取出关键信息。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条件与结果、方法与目的、成就与问题、可能性与现实性。

在细心对照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番分析、综合,就要根据题目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去伪存真。

3.有效整合,规范答题。对从科普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要进行有效整合。整合时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语句,重点理解重点段、关键词、中心句;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要进行综合归纳。要将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转换为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要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的要点。整合之后的文字,有可能会照抄部分原文,也有可能来自自己的整合。

有效整合之后,如果是应对选择题,当即可得到答案。如选项的表达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对概念、文句的理解是否准确,对原因的分析是否合理,对结论的推断是否正确,对要点的归纳是否全面……通过排除错误选项,即可选出正确答案。如果是文字表述题,还得注意规范表述,分条陈述,正确答题。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关于青蒿素,

还有哪些待解之谜

俞陶然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青蒿素成为了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记者从中科院了解到,对青蒿素这种“抗疟神药”的研究远没有大功告成,还有不少谜有待解开。

尽管青蒿素类药物拯救了数百万非洲人的生命,解除了数以亿计患者的病痛,但令人有些吃惊的是,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在科学界仍没有定论。

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化学结构中的“过氧桥”基团,是发挥抗疟作用的最重要结构。2015年4月,《自然》杂志发表了科学家Kasturi Haldar及其同事的文章,称青蒿素以疟原虫体内的PfPI3K蛋白为目标,抑制其PI3P蛋白的生成。在临床上获得的疟原虫品种中,以及在人工培养的实验室疟原虫品种中,PfKelch13的突变都会提高PfPI3K的水平。研究团队认为,这项工作表明PfPI3K是青蒿素作用机制的关键中介物,也是根除疟疾的一个靶标。

对此,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伍贻康表示,药物分子与特定靶标蛋白的非共价结合是如今解释药物作用机制的主流理论,但用这种理论可能无法合理解释青蒿素抗疟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Posner提出,青蒿素可能是通过自由基对疟原虫起作用的。所谓“自由基”,是指化合物的分子在光热等外界条件下,共价键发生均裂而形成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青蒿素进入人体后,与亚铁离子接触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能量很大的自由基,导致细胞某些关键组分受到不可逆的损伤。

伍贻康说,这个理论也很不完善。“例如,人体内的自由基多得很,为什么其他自由基没有抗疟作用呢?科学界还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虽然自由基解释还停留在假说阶段,但一些科研人员正在据此探寻青蒿素的其他功能,如治疗肿瘤、白血病。

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赖・亨利教授团队的一项体外实验表明,青蒿素能杀灭肿瘤细胞,在与乳腺癌细胞接触16小时后,那些细胞几乎全部被杀死。亨利说,青蒿素不但有效,而且选择性很强,对癌细胞有很高的毒性,对正常细胞的影响却很小。这表明,青蒿素类化合物有望发展成无毒的抗癌良药。谈到其作用机制,他表示,“肿瘤细胞分裂时需要大量铁才能复制DNA,所以它们的铁含量比正常细胞高很多。青蒿素与亚铁离子接触后会产生自由基,因此我们想到用它来杀灭肿瘤细胞。”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若干组乳腺癌细胞、正常乳腺细胞与全铁传递蛋白、去氢铁传递蛋白以及这两种化合物的组合接触。只接触一种化合物的细胞没有明显反应,与两种化合物同时接触的正常细胞反应也很小,而先与铁传递蛋白接触,然后与去氢铁传递蛋白接触的乳腺癌细胞反应很大――8小时后,只剩下25%肿瘤细胞;16小时后,肿瘤细胞几乎全部死亡。

体外实验还表明,青蒿素能杀灭白血病细胞。亨利认为,其原因也和自由基有关,白血病细胞的铁含量很高,其浓度可以比正常胞高1000倍。

目前,我国多个科研团队正在研发治疗白血病的青蒿素类药物。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周晋教授等发现,白血病细胞膜是青蒿素攻击的主要靶点,其抗肿瘤机制有“凋亡”和“胀亡”两种。一旦白血病细胞膜遭到破坏,其通透性就随之改变,大量钙离子会进入细胞内,一是引起细胞程序化死亡,即凋亡;二是导致细胞内的渗透压发生变化,吸收大量水分,使细胞膨胀直至死亡,即胀亡。

(节选自《解放日报》2015年10月19日)

1.青蒿素有不少的待解之谜,选文写出了哪两种待解之谜?

答:

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但对青蒿素这种“抗疟神药”的研究远没有大功告成,还有不少谜有待解开。

B.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化学结构中的“过氧桥”基团,是根除疟疾的一个靶标。

C.青蒿素进入人体后,产生能量很大的自由基,导致细胞某些关键组分受到不可逆的损伤。

D.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周晋教授等发现,白血病细胞膜是青蒿素攻击的主要靶点,其抗肿瘤机制有“凋亡”和“胀亡”两种。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药物分子与特定靶标蛋白的非共价结合是如今解释药物作用机制的主流理论,但用这种理论无法合理解释青蒿素抗疟的原因。

B.一项体外实验表明,青蒿素能杀灭肿瘤细胞,青蒿素类化合物有望发展成无毒的抗癌良药。

科普征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0(a)-0105-04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complication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in general surgery

ZHU Meiling

The Third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Yichang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Hubei Province, Yichang 443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duce the risk of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complications in general surgery, and drawing up corresponding nursing details directed at every segment. Methods A total of 49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 and rectal carcinoma admitted to Yichang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3 were take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The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240 cases) and the improvement group (250 cases). F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were changed aseptic transparent dressings at the beginning of transfusion as routine that was normally disinfected with 0.5% iodophor cotton buds. And then the end of the catheter was fixed upward with 6 cm×7 cm transparent dressings of 3M company. For the improvement group, the patients were changed dressings and heparin lock regularly by specially-assigned person, usually once a week. They were first disinfected with disposable nursing packet, and then the end of the catheter was fixed downward toward the breastbone in semicircle with 10.0 cm×11.5 cm transparent dressings of 3M company.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catheterization was counted the causes and the preventions of complications of catheterization were analyzed. They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hi-square test, and it has statistical sense. Results 96 patients of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control group, including aeroembolism, thrombus, infection and trachea cannula exodus.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as 40.00%. While in the improvement group, 12 patients of complications occurred, which were only in thrombus and infection, without any severe complications, like aeroembolism and trachea cannula exodus patients.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as 4.80%. The complication rate in the improvement group was obvious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h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cause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complication are mainly due to improper operation of caring and weak responsibility. If everyone takes the details of nursing seriously,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complication can be prevented effectively, the occurrence of serious complications can be avoid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Complication; Nursing

深静脉置管术由于保留时间长,操作简便,输液种类广泛,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安全、迅速、可靠的血管通道,所以在临床输血、补液、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中心静脉压监测(CVP)、危重患者抢救等方面被广泛应用痛苦,也是安全的化疗途径。但护理不当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痛苦、经济负担甚至生命危险。通过对49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观察分析,制订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胃癌及结直肠癌患者490例,均行中心静脉置管,将其分为改进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40例,改进组250例。对换药所用材料、换药间隔时间、换药方法、导管留置时间、患者年龄、病情、医生护士操作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所有患者均使用深圳益心达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由麻醉师在患者术前经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术后带 回病房,进行常规输液治疗和完全胃肠外营养输入。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每天在输液开始时更换无菌透明敷贴,用0.5%碘伏棉签消毒管道及穿刺点周围3遍,待干后用3M公司的6 cm×7 cm透明敷贴将导管末端向上固定;导管留置7~20 d。

1.2.2 改进组 置管后24 h内更换第1次敷贴,以后每周更换1次敷贴及肝素帽,由专人定时更换;用苏州新区明基高分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护理包消毒,使用3M公司的10.0 cm×11.5 cm的型号为9546HP的椭圆形透明敷贴将导管末端呈半圆形顺应胸骨方向向下固定;导管留置3~14 d。

1.3 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

1.3.1 空气栓塞 空气栓塞是一种致命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可发生在置管、输液及拔管的过程。本组2例空气栓塞的发生是由于医生拔管后让患者立即下床和按压时间不够所致。中心静脉在吸气时常呈负压状态,一旦管端暴露敞开,空气大量进入后会引起胸闷、胸前区疼痛、呼吸困难、发绀、心动过速以致昏迷,血压下降。一旦发生,应立即处理,让患者左侧卧位并头低脚高位,以便空气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缩舒,将空气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被吸收。

接输液器输液前,导管末端须接上肝素帽后再将连接输液器的头皮针插入肝素帽。避免将输液器丢掉头皮针直接接在导管末端,防止牵拉导致输液器脱落致空气进入和细菌污染。用带螺旋式接头的输液器更为安全。及时更换液体,多巡视,多观察。做好患者及家属工作,嘱患者不要自行调节输液装置。液体输完前及时呼叫,发现空气已到输液管下方应立即关闭输液器活塞,及时呼叫。在静脉用药、更换肝素帽时,必须夹紧导管近心端卡子再分离输液器或肝素帽,推药完毕,先接紧输液器再打开卡子。

拔管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嘱其在吸气末屏住呼吸,用无菌注射器连接导管,边抽吸边拔管。用力均匀,匀速拔出导管。勿过快及动作粗暴,防止损伤血管。拔管开始时慢,在即将拔出一刻按压穿刺点要迅速,防止空气经未闭合的窦道进入中心静脉。拔管后按压穿刺点20 min后覆盖敷贴。

1.3.2 血栓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VC related DVT)是指中心静脉置管后,导管所在的深静脉或相邻的深静脉内血栓形成,是深静脉置管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按是否伴有明显的DVT症状、体征分为症状型和非症状型[3]。在上肢DVT的患者中有65%与中心静脉插管有关。静脉插管不仅损伤血管壁,同时在静脉插管的表面也容易形成血栓。导管的种类对DVT的发生有很大影响,聚四氟乙烯导管或表面涂有肝素的导管发生DVT的机会较其他导管小。导管的口径、静脉穿刺次数、放置时间及所灌注的药物均会影响DVT的发生,所以选择较细的导管,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减少穿刺次数,尽可能缩短留置时间,可减少血栓的发生。

1.3.3 感染 全胃肠外营养治疗(TPN)的使用成功地帮助了无法经胃肠取得营养的患者获得正常所需营养,但完全胃肠外营养输注形成的高养分生理环境恰好利于真菌繁殖,使患者真菌感染的概率大幅度提高[4]。

导管相关性感染主要原因有:穿刺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导管体外接头在连接输液器时消毒不严格;封管液未做到现配现用;穿刺点局部管理不善;输液器未每日更换;管道内营养液和药液未冲净残留;导管留置时间过久,导管保留15 d以上感染概率明显提高[5];患者本身就存在较为严重的疾病,免疫力低下时,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6]。>60岁的人群是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高发人群。

防治感染的护理:严格监督医生的置管操作,穿手术衣,戴口罩帽子,严格无菌操作,发现或疑似污染的物品均放弃,重新操作。导管一般留置1~2周,在病情允许条件下留置导管时间越短越好。加强导管入口处皮肤护理,置管后24 h内行第1次维护,以后每周按PICC导管护理程序消毒、更换敷贴及肝素帽1次。消毒方法:快速手。严密监测患者体温,若患者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寒战,应疑为导管相关性感染,应告知医生,及时拔管,并留取导管尖端做细菌培养。对穿刺点局部发红,范围在1 cm×1 cm内,伴轻微痒感,无渗液的患者,换药时予1%的碘伏纱布浸泡20 min,局部发红和痒感会明显好转。对已有渗液或脓性分泌物的,立即告知医生在严格消毒后拔管。实施24 h不间断滴注的患者,大量营养物质残留在导管壁上,为细菌的繁殖创造了理想的条件。所以,连续滴注TPN治疗方式时,隔8 h需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壁,防止营养物残留,保持 导管无阻塞,以降低相关性感染的风险[10]。封管用肝素生理盐水配置后置冰箱内4~10℃温度保存,有效期不超过24 h。连续不间断输液的每天更换输液器。对于高龄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尽早拔除中心静脉置管,适当给予免疫增强治疗,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纠正低蛋白血症,并重点监护[11]。导管一旦不慎脱出严禁重新插入。

1.3.4 导管堵塞 原因: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输液速度太慢;肺动脉高压;上腔静脉综合征;封管方法不当等导致导管头端的小血栓形成。预防:导管视病情和液体量、液体种类、局部情况、患者个人意愿等情况考虑留置时间,一般为7~14 d甚至更早拔除。输液速度以30~40滴/min以上为宜,防止导管头端形成小的血栓。术后用镇痛泵的患者,和小剂量泵入药液时,不建议单独使用,应配合生理盐水缓慢滴入,维持导管通畅。合理选择封管液:肝素的配置浓度以250 mL生理盐水加一支2 mL含1.25万U的肝素钠溶液,每次输液前用10 mL生理盐水冲管,输液结束先用10 mL生理盐水冲管,再用3~5 mL肝素钠盐水溶液正压封管。封管方法:先将针尖退至接近肝素帽内橡皮塞的位置,再开始脉冲式(脉冲式推注可在管腔形成无数涡流,有效冲净肝素帽内及管腔内壁附着的所有药液或血液,防止药液未冲净沉积堵管)推注生理盐水,最后直接快速推注肝素溶液,药液快推尽时边推注边拔除针头,同时卡紧导管前段的卡子。避免卡卡子时挤捏导管近心端,防止导管因挤捏引起的负压而回血。有出血倾向及肝素过敏的患者禁用肝素盐水封管,改用生理盐水封管。导管内如有回血,应在血液未凝之前及时冲净。血液一旦凝固,应用吸有少许肝素盐水的注射器回抽出血凝块,再换另一吸有肝素盐水的注射器冲管。严重堵塞时禁止用力冲管,可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处理或更换导管。置管后的患者,常规告知患者下床活动时输液瓶不可举的太低,输液平面不得低于头顶平面。防止压力过低血液回流。患者入厕时注意观察导管情况,有无回血,液体有无停止滴注。在厕所内墙上安置一定高度的挂钩,方便患者使用。

1.3.5 脱管 常规导管体内长度为12~13 cm,根据身高而定,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近心房段[12]。脱管原因:脱管主要由于患者出汗多、敷贴过小、固定不当、外力牵拉、翻身时导管受压未及时放置妥当、固定翼与皮肤之间的缝线切割了皮肤,固定失效。多发生于夜间患者睡眠时。防脱管护理:尽量不使用6 cm×7 cm的透明敷贴,改用10.0 cm×11.5 cm的椭圆形大敷贴。改变导管固定方向:导管末端由向上变为向下。将导管呈半圆形向下顺应胸骨方向引出,消毒液待干后,以穿刺点为中心,将导管外露10 cm左右全部无张力黏贴在无菌贴膜范围内。以导管在患者改变时有缓冲的余地,不易造成导管扭曲折叠成角为原则。这样固定后导管位于贴膜内的长度大大增加,改变时导管不会压于脑后,避免了脱管风险。对于缝线切割了皮肤致固定失效的导管,换药时防止牵拉致导管脱出,必要时予拔管。更换敷贴时,在3M敷贴自带的胶贴上写上换药日期、时间、责任人、管道置入长度,贴于透明敷贴边缘。认真交接班,每班交接时,床边观察导管外露部分长度,评估导管有无脱出。

1.3.6 张力性水疱 原因:少数由于敷料引起皮肤过敏所致[13]。主要由于敷料粘贴欠规范,呈带张力粘贴。粘贴敷料时,未将皮肤绷紧,颈部活动时,敷料不会随皮肤弹性而伸缩,皮肤受到机械性牵拉,敷料边缘的皮肤受到的拉力最大,导致皮肤张力加大,形成皮肤薄弱处,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样液体自循环渗入组织间隙形成水疱。预防:贴3M敷贴时,嘱患者先将头偏向对侧45°并下巴上抬,使颈部皮肤绷紧。将透明敷贴中心点对准穿刺点,拇指轻轻压住穿刺点,将敷贴由中心向四周平铺展开。一边撕贴膜固定纸,一边轻压其边缘使之粘贴牢固。每次更换敷贴时可稍稍左右挪动蝶形固定夹的位置,避免蝶形固定夹长期压迫一处皮肤而致局部皮肤机械性损伤[14]。皮肤绷紧后贴膜,可使皮肤在最大限度伸张时与膜保持相同张力,皮肤放松后,膜呈皮肤相同纹路回缩。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年龄>60岁的56例,占并发症发生总数的58%;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其中1~3项的患者52例,占并发症发生总数的54%;因医生护士操作不当引起的并发症58例次,占并发症发生总数的60%。

改进组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年龄>60岁的5例,占并发症发生总数的41.7%;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其中1~3项的患者6例,占并发症发生总数的50%;因医生护士操作不当引起的并发症2例,占并发症发生总数的16.7%。

改进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无空气栓塞、脱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发症的发生与换药频率、方法、材料、导管留置时间等因素有关。两组并发症比较见表1。

3 讨论

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主要由于护理操作不当和护士责任心不强引起。重视护理细节,可以有效预防中心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甚至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护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并发症是否发生。在普外科大手术多、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改进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和频率,由每日最忙时段匆忙更换CVC敷贴改为定人定期专门对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维护,有效预防了导管并发症。从导管护理的各个细节把关,加强全科护士培训,让每个成员认识到每个细节的重要性,有效预防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没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中心静脉置管虽然并发症多,但通过护士严格细致的护理,是可以预防的。

[参考文献]

科普征文范文第4篇

科学普及的形式并不限于文字,在文字中更不限于文学。作为科学知识的载体,特别是作为科技新动态的载体,无论发表的速度、数量,科学小品的重要性都不如并不注重文学表现的科普短文。科普短文的长处,是直截了当;直截了当和随之而来的快捷,是大众传媒需要的两种重要品质。虽然如此,科学小品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科学小品和科普短文的主体都是科学,但科学小品是美文。和诗歌、戏剧、小说相比,散文小品的长处是善于兼容逻辑抽象思维与艺术形象思维,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故能舒卷自如,更便于游弋于科学与文学两个领域之间。要而言之,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科学小品”的文学功能,一在窥视科学的素质和科学内含的趣味,二在发现科学与社会、生活、文化、人生的联系。

科学小品因其篇幅的短小,只能撷取宇宙的一粒微尘,大海中的一滴水,认识体系之树上的一枝一叶,或科学与人生之网上的一二小结节。但只要作者有真知识,真情感,他就能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1934年“科学小品”之名在呐喊中诞生,是科学小品发轫以后一件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此后,在“”的文化大沉寂之后的1983年,全国18家晚报以联合举办科学小品征文的活动,为它树立了第二座里程碑。此后,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又在1986年、1994年促成了第二届、第三届科学小品联合征文,每届应征的文稿也都在万件上下。影响之巨,前所未有。同时,这三届联合征文也是我们有机会了解了科学小品作者群的构成状况。如今这个作者群中的绝大多数,是生活在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上的科技人员。他们写的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课题,自己的观察、积累、灵感、领会、探索、发现,原无作文之意,却被“科学的惊异”与社会的需求卷进了这片科学与文学结合的领海。因此新人随时不断出现,成了这支队伍的重要特征。

借此结集的机缘,简略地回顾科学小品的特征和历程,对读者和科学小品的作者可能不无意义。因为科学小品是什么以及它的历史,虽说都是客观存在,自有客观规律和标准,但规律和标准的发现,却只能在百花齐放的自由创作中间和百家争鸣的独立探索中间。独立的探索,是“科学精神”必有之义。

(选自《中国科学文艺大系·科学散文小品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科普征文范文第5篇

 

1、打造理治德育品牌。着力发掘无产阶级革命家朱理治的思想内涵和优秀品质凸显理治教育主题逐渐形成理治精神、“理小”品牌。开展“理治精神,薪火相传”主题教育,师生代表与朱佳木院长一起游世博活动,“我去北京看升旗”活动。编写理治教育校本课程,进行理治光辉历程和精神培训活动。开展校园校园艺术节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2、创建科普特色学校。学校形成了立足科学课堂,编好用好校本课程《我爱科学》,抓好科普实践基地——二甲蓝印花布厂、海忠葡萄园,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为特色的科普教育体系。常规活动有“三模”竞赛、科技夏令营和各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等形式。节日活动有“科普宣传周活动”、“世界环境日活动”“爱鸟周”和“科技月活动”等。强调科技活动与班队活动相结合也要与第二课堂相结,更要与社会相结。开展方法有组织讲座,征文、科普阅读、小制作、小发明、考察、调查、实验、竞赛等。每一次活动都能认真制订计划,认真实施。3、着力建设绿色校园。将校园绿化建设与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开展师生为学校捐树、植树活动,成立养树、护树小组;举办环保、低碳知识讲座;开展环保知识宣传、竞赛活动;在活动的熏染中,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养成爱绿护绿的自觉行为。

近一年多来学校获得“南通市二十二届科普宣传周活动先进集体” “2010年度效能建设先进集体”“***区第四批廉政文化示范点” “南通市***区师德‘双心’先进集体”“***区特色学校”“南通市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南通市绿色学校”的荣誉称号,科普剧《新白骨精》获“2010年度优秀科普项目”。 

 

今后社科普及工作规划

(1)做好“理学向上,治身向善”的校训解读,以及各大楼命名含义的解读宣传。

(2)加强对朱理治的解读宣传。每月一期的板报要专门辟出阵地加以宣传。要通过故事会、演讲比赛、“理治班”评选等多种形式,宣传朱理治。

(3)提炼理治精神。让学生能够从提炼的理治精神中诠释朱理治“爱国、忠诚、进取”的故事。

(4)拓宽德育渠道。把理治精神教育与红色经典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红色经典教育与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让“红色”与“绿色”呼应,不断丰富德育文化内涵。

(5)开展“理治精神伴我行”系列活动。

(6)建立“中草药”长廊。组织学生学习、了解、使用中草药,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