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剖析材料

银行剖析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剖析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银行剖析材料

银行剖析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成本 软信息 潜在收益

问题的提出

民营中小企业很少能够通过采取直接融通资金的方式筹集到资金,大都是采用间接融通资金的方式筹资。在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能够采用融通资金的金融工具也相对匮乏,这也极大制约了民营中小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的经营活动。因此,这个热点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本文并试图展开一些积极有益的探讨。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给予民营中小企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行业与国家之间的壁垒逐渐降低,企业之间的业务活动更加频繁,给予了企业更多的国内外投资的机会。通过观察发现民营中小企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中由信用、抵押及血缘关系融资转向与银企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型贷款模式。特别是在日本、德国的中小企业纷纷与银行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关系,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银企贷款紧张的局面,以此作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突破口。因此,我们通过深入剖析民营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放贷关系,发掘银企之间的信息的不对称的深层次根源所在,以此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展开分析。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与运行机制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历年来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其自身资本不够充足在企业成立初期可使用资金比较少,会计信息透明度低,企业信誉程度不高等原因,在从外部筹集资金时受到了诸多的限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能力严重的不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是一个半强势有效的市场,民营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时采用发行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与衍生品直接融资时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所以更多的是采用间接融资的方式,通常采用资本成本较低的负债性融资方式即向银行借款这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此种背景下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票据贴现贷款等民营中小企业负债融资方式层出不穷,但是这些贷款方式逐渐被关系型融资的方式所取代,极大地受到国外银行与民营中小企业的青睐。这是因为关系型融资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相互出售资本与债权服务结合的产物,此种融资的模式可以实现银企双方之间的双赢,突破了以往借贷的债权债务的关系,而是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惠互利的融资模式。我们现在需要深入认识与剖析民营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这种关系型融资的模式,以此作为找到有效途径来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民营中小企业实施关系型贷款时要与银行形成一个长期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实施双赢为最终的目的。民营中小企业在披露信息和与银行沟通信息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所以通常可以选择几家有固定往来业务的银行进行实时的沟通与交流,使得银行能够及时的了解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随着关系型贷款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得银行逐渐积累了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的信息,同时银行通过民营中小企业开立的资金账户在企业办理转账、存款、业务结算以及理财和贷款咨询等业务时就可以获得民营中小企业的信息,当然在此银行也可以从民营中小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例如员工、原材料供货商、工商部门等监管部门获取第一手实时的动态资料。最重要的是这些信息中包含了不能用财务数据量化的“软信息”,这些软信息所容纳的信息含量已经远远超过仅仅通过财务报表和企业信用等显性的“硬信息”数据所展现出的信息价值,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信息更加透明化,这正是实施关系型融资时银行所拥有的独特优势。

民营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一)民营中小企业对于银行贷款的依赖性

民营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是外部间接融资和内部直接融资。通常来说,民营中小企业从内部直接积累资金的额度有限,大部分需要依靠从外部间接融通资金。这是因为外部提供资金的所有者不会直接参与或干预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委托问题所引发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发生。在此最重要的一点是外部间接融资对于披露的信息要求与成本较低,导致公开的信息透明度会较低。所以民营中小企业通常都会采取外部间接融资的方式融通资金,在外部间接融资的市场是一个半强势有效市场充斥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融资的金融工具又相对匮乏,因此向银行贷款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而且这种方式将在一定期间内处于主导地位。即使是在资本市场相对发达的欧美国家仍旧有加大比重的民营中小企业在融通资金时向银行贷款。

(二)不同规模的银行适用于关系型贷款

在我国是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下属的工商、建设等国有商业银行与私营的民生、华夏等银行构成了我国主要的银行金融体系。在最近几年兴起的财务公司、担保公司甚至风险投资公司等一系列中小型金融机构主要面向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不同形式的融通资金服务。但是这需要银行拥有民营中小企业的“软信息”,降低银行获取与验证信息的成本。资本规模比较大的商业银行善于收集财务数据式的“硬信息”,因此在实行关系型贷款时获得“软信息”时就略显不足。

银行剖析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6)-0083-03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增长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有效供给和利用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长期以来,由于自身财务和信用缺陷,中小企业一直面临融资困难。经济危机以后,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愈发凸显,已成为当前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症结之一。目前,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成为摆在政府和金融机构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山西省中小企业情况

据山西省中小企业局统计,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有3300多户,占全省总数(3500户)的95%,规模以下中小企业有78000户,个体工商户有80万户,从业人员达到580万人,占全省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全省新增就业岗位的75%以上由中小企业提供,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全省35%左右,提供的税收占全省的30%-40%,城乡居民收入的一半来自中小企业。总体上看,中小企业成为支持山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就业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情况

1、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仍较为狭窄。据调查,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途径主要集中为银行借贷、民间融资、票据融资,分别占企业融资比重为43.9%、38.9%和10.4%。其中,民间融资由于申请流程简化、效率高、门槛低等特点,已逐步成为中小企业短期资金周转的主要方式。

2、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度大。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自身规模小、经营状况不佳、财务报表不透明、缺乏合格的抵押和担保等因素导致信用评级较低,往往不受银行青睐。再加上目前处于经济下行阶段,山西省的支柱产业煤炭、钢贸往往位列各商业银行总行限制性行业名录之中,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到期贷款无法续贷。因此,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的难度较大。而民间金融服务机构渗透率不足,高居不下的融资成本也令广大中小企业望而生畏。

3、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2013年以来煤炭行业持续走低,受山西联盛集团、海鑫集团资金链断裂的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溢价意识增强,信贷投放更加谨慎,各银行相继收缩贷款规模,甚至出现抽贷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紧张。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已对煤焦及钢铁类大型企业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提高,贷款投向逐步向小微企业和朝阳行业倾斜。同时,金融机构“以价补量”理念进一步强化,提高议价能力、增加资金收益率成为金融机构的取向,小微企业作为金融机构寻求利益补偿的重点,融资成本略有上升。据调查,2014年7月山西省企业贷款利息月息平均在1分以上,超过七成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成本在15%以上,甚至有10.1%的企业融资成本超过20%。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除个别能向商业银行贷款外,多数企业只能通过向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甚至是高利贷进行融资。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成本可达到年利率18%,民间借贷月利率高达30%,中小企业财务成本平均提高两成之多。

二、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剖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不足

1、中小企业财务不透明、信用度不高。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制度较为落后,多为家族式管理,员工素质不高,资金管理缺乏规范性,资金使用规划性较差,导致利用率偏低。在财务制度上,内控制度不完善,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加上多采用现金交易的方式,缺乏相关会计凭证。并且部分中小企业民间融资较多,商业银行尽职调查难以开展,不能有效识别和准确评估企业真实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风险程度。同时,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不高,存在贷款逾期和欠息,影响银行支持力度。

缺乏合格的抵押担保品。大部分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物较少,仅有设备、原材料、土地等有限抵押品。其中,多数企业设备陈旧,抵押价值不高,银行设备抵押贷款只能按照设备评估价值10%进行授信;原材料抵押贷款多为静态抵押,企业不能使用;对于土地而言,很多企业土地是集体土地,不符合法定抵押条件,大多难以办理抵押。

融资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生命周期较短,一般缺乏合理的融资规划。因此,多不考虑贷款期限,多以短期贷款为主,导致存在短期贷款长期使用、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贷款到期后需要倒贷,向小贷公司或民间融资支付价格昂贵的“过桥资金”,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紧张局面。加之对融资产品了解不多,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单一使用间接融资的方式。

(二)金融体制不完善

1、银行经营体制和企业需求不协调。商业银行基于自身偏好和规避风险的原因,往往青睐于贷款给大型国有企业、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对贷款程序、审批环节的严格规定保证贷款的安全和盈利。而中小企业贷款存在融资频率高、周期短、需求急的特点与银行的经营体制不相适应。由于中小企业每一贷款发放过程都与大企业相同,造成中小企业放贷成本上升,银行贷款审批效率低,银行不愿与中小企业合作。同时,一些银行为控制风险,对中小企业放贷时还收取各种隐形服务费用,如提高签发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比例、指定担保机构收取高额担保费用等条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负担。

2、基层行贷款权限有限,审批时间长,手续繁琐。目前,各商业银行的市级分行的贷款权限十分有限,每一笔贷款业务必须经省级分行审批同意,支行级基层机构更是没有任何审批权限。而往往基层行又是对企业最熟悉和了解的。信贷权力的上收,客观上使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审批时间长,手续繁琐。一些中小企业面对银行贷款繁琐的手续、冗长的审批时间,对银行贷款望而却步,转而投向小贷公司和民间融资。

缺乏专门的中小商业银行。目前,山西省还没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个别银行虽然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服务,以支持中小微企业为主,但其经营重点仍然在争大项目、抢大客户上。

(三)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1、第三方费用推高融资成本。中小企业由于信用评级不高,银行贷款时普遍要求通过抵押、担保、保险等方式增信增级,导致中小企业还需要额外承担评估费、担保费、保险费、财务报告审计费等第三方费用,从而推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2、担保圈和关联企业风险问题影响融资和续贷。目前,各银行贷款中行业内部及行业之间互保现象较多,企业担保过度、担保圈问题突出,信贷风险过度放大。担保形式主要有互相保证、连环担保、环形担保、担保公司担保等形式。当经济出现下行时,被放大的担保风险会沿着担保债务链快速蔓延,而担保链上某个企业一旦出现问题,信贷风险通过担保关系的传导成倍地转移放大。此外,关联企业之间的互保行为,也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3、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由于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财务报表欠缺,在纳税记录、水电单据等方面信息不足不实。特别是尚处在创业期的中小企业,缺乏自我约束意识,信用观念淡薄,一旦发生经营风险,首先想的是如何逃避银行债务,企业逃废债现象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形成银行“惜贷”、“慎贷”现象。

4、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缓慢。受自身条件所限,中小企业很难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虽然近年来银行间市场相继推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融资产品。但是,山西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缓慢,直接融资产品的社会认知度较低,目前参与债券融资的中小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大部分企业甚至完全不了解现有的融资产品,对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直接融资方式更是感到陌生。

三、政策建议

鼓励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一方面,打破金融垄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加快培育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应借鉴德国中小企业社会化融资体系,成立专门的开发性金融机构(KFW、担保银行),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引导和带动,商业性金融广泛参与,为中小企业提供条件优惠、价格低廉的融资产品。

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应大力推动创业板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的发展,对具有发展潜力和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进一步降低上市的门槛,给予更多的上市融资机会;鼓励帮助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集合债券、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和信托产品等形式直接融资。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系和信用体系。完善担保体系,建立以政府注资为主体的财政担保公司,增大财政担保公司注册资金额,由政府创新方法、承担风险与责任,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同时引入民间贷款担保,大力发展民营小额贷款担保公司。通过有效地减弱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支持。

鼓励金融创新,推出更多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工具。各金融机构应该根据中小企业经营现状、业务特点和企业特色,围绕中小企业特定的资产,在机器设备、库存材料、产品与半成品、应收账款以及产品订单位等方面,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达到既支持中小企业生产正常经营,又确保信贷资产安全的目的。如应收账款证券化、供应链金融、保证保险贷款、股权众筹融资。

参考文献

[1]黄玺.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4,(8):60-61。

[2]李垒.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15):158。

[3]刘锦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8):110-112。

[4]马向荣.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调查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4,(8):58-59。

[5]朱敏.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4,(15):73-74。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Financing Problem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Shanxi Province

ZHANG Jie

(Taiyuan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Taiyuan Shanxi 030001)

银行剖析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包装物;增值税;核算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包装物通常是指为了包装本企业商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包装物在会计核算中属于周转材料,在流转税中属于货物,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言,有关包装物增减且与缴纳增值税相关的业务主要有三大类,即购进与视同购进业务、销售与视同销售业务、出租出借业务。本文针对包装物的不同涉税业务特点,从会计准则与增值税税法规定两个方面剖析其核算。

一、购进、视同购进包装物的财税处理

(一)一般购进业务。一般购进业务,是指会计主体直接从市场上购入包装物的业务。如果购进时从销售方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并且将取得的专用发票在当期办理了认证,就可凭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此时,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不含税金额,借记“周转材料”科目,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已付或应付的全部价款,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如果购进时未从销售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不可抵扣进项税额。此时,按普通发票上的全部金额借记“周转材料”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二)视同购进业务。现实中包装物除了从市场直接购入之外,还可以通过接受投资、接受捐赠、抵债换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等途径取得,这些取得途径均从实质上增加了包装物,但又不属于直接从市场购买的,本文称之为“视同购进业务”。下面以表格的形式比较说明包装物视同购进业务的财税处理。(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视同购进业务因取得包装物的途径不同,会计核算有所区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就是无论哪种取得途径,只有在包装物增加的同时,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才能抵扣进项税额,会计核算中才能按专用发票标明的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否则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相应地也无需核算进项税额。

二、销售、视同销售包装物的财税处理

(一)一般销售业务。一般销售业务是指将包装物直接对外销售的业务。包装物一般随同所包装的货物一起对外销售。发生包装物的一般销售业务时,从税收方面讲,属于销售货物的应纳增值税行为,无论是否开具发票,无论开具的是否为增值税专用发票,均应计算和核算应缴纳的增值税。发生一般销售业务时,按已取得或应取得的全部价款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科目,按不含税的销售额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当包装物随同商品出售且单独计价时,包装物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销售收入分开核算)或“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当包装物随同商品出售且不单独计价时,包装物的销售收入并入商品销售收入中),按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乘以17%的税率计算出的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增(销项税额)”科目;同时按成本价结转包装物的成本,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周转材料”科目。

(二)视同销售业务。视同销售业务是指理论上虽不符合正常销售的定义,但从税收的角度来看均应缴纳增值税,从会计的角度来看包装物均被发出的业务。本文以表格的形式比较论述包装物对外投资、对外捐赠、抵债换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出、抵付股利等视同销售业务下的会计核算。(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视同销售包装物业务,从税收上均计算和核算了应纳增值税,但同时不一定确认了会计收入。只有当视同销售业务同时符合会计准则中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时,才需要确认会计收入。

三、出租出借包装物的财税处理

从出租出借双方的结算方式来看,常见的有两大类:一是收取租金;二是收取押金。下面分别就两种结算方式谈谈出租出借包装物的财税处理。

(一)收取租金。当出租出借方以收取租金的方式结算时,从纳税的角度来看,企业出租出借包装物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纯地出租出借包装物;二是附加在货物销售之上,为货物销售服务而出租出借包装物。

企业单纯地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取的租金应按服务业中的租赁业子目计算和缴纳营业税。会计核算为:按收取的租金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按收取的租金收入乘以5%的税率计算出的应纳营业税税额,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科目。

企业附加在产品销售之上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取的租金属于价外费用,应并入增值税的应税销售额,计算应纳增值税。此时的会计核算应按收取的全部租金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价税分离后的不含税收入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按不含税收入乘以增值税税率计算出的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二)收取押金。企业以收取押金的方式出租出借包装物时,业务发生及会计核算环节主要有收取押金环节、退还押金环节、逾期没收押金环节等三个环节。不同货物的包装物押金在何时纳税的规定上不一致。

1、从1995年6月1日起,对销售除啤酒、黄酒以外的其他酒类产品收取的包装物押金,无论押金是否返还以及会计上如何核算,均应交入当期销售额征收增值税。

2、自2004年7月1日起,企业为销售除上述以外的货物而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取的押金,单独记账核算的,不并入应税销售额征收增值税。但对逾期(以一年为期限)包装物押金,无论是否退还均应并入销售额征收增值税。个别包装物周转使用期限较长的,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可适当放宽逾期期限。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取押金时,两类货物的包装物押金是否并入应税销售额征收增值税的环节不一致。第1类货物的包装物押金征收增值税的环节是收取押金环节,第2类货物的包装物押金征收增值税的环节是逾期未归还包装物环节。当押金应并入销售额征收增值税时,应按不含税的押金收入乘以所包装货物适用的增值税税率计算出应纳的增值税税额,借记“销售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因此,现实中有关购进包装物、销售包装物、出租出借包装物的业务均与应纳增值税密切相关。当企业发生包装物的涉税业务时,只有分清了每类业务会计准则和增值税税法的双重规定,才能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银行剖析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不对称;虚拟支行;合作博弈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1-0036-04

近年来,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迅速扩张,但“重发展,轻管理”的理念造成管理水平与规模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基层支行营业网点的案件呈多发、频发趋势,对地区金融稳定造成较大影响。为此,如何加强商业银行基层支行的内控管理成为焦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迫切需要探索有效的内部审计方式,及时发现和消除风险隐患,堵塞漏洞,提高商业银行的制度执行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一、商业银行传统内部审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指某经济行为的双方中有一方拥有而另一方所不知道的信息,或者说双方都掌握了一些私人信息而对另一方信息则不了解。审计中的信息不对称,则是指各有关当事人对相关审计信息资源的享有和掌握是不对等的(朱荣恩,1997)。主要有以下三种信息不对称:一是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主体之间在关于经管责任履行情况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被审计主体拥有信息优势;二是审计主体与被审计主体之间在关于档案资料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被审计主体经营情况上存在信息不对称,被审计主体拥有信息优势;三是审计委托人与审计主体之间关于是否如实全面反映审计情况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审计主体拥有信息优势。

然而,审计委托人能否获得足够的真实信息则取决于审计的效果。由于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存在着不少缺陷,如检查范围有限、覆盖不全面、重结果轻过程、被检查人不配合等问题,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只能查验材料档案的合规性,难以发现控制环节的不足。这与商业银行规模越来越大、业务越来越复杂的现状是不相适应的。鉴于此,青岛银行积极进行内控制度的创新,创建并启动了全新的基层支行内部审计管理模式——“虚拟支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青岛银行“虚拟支行”内部审计模式及成效

(一)“虚拟支行”推出的背景

青岛银行是1996年11月在21家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由于建立之初的基础薄弱和不规范,成立后一度处于求生存的特殊时期。近年来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末,青岛银行资产规模比1996年增长16倍,分支机构由仅限于市区的21家支行,发展到机构遍布青岛七区五市,在济南、东营设立2家异地分行,支行总数达到45家。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在制度建设、执行等方面与先进银行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业务操作不统一,内控管理不规范,案件防范压力很大。针对这些问题,青岛银行起初的内部审计通常是对一些纸质凭证、档案等的事后的静态的被动检查,在监督时效性上比较滞后,无法全面掌握业务处理过程是否执行操作规程,有无风险隐患等情况。尽管可以通过录像检查进行补救,但是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经过多年的探索,青岛银行于2009年3月创建并启动了全新的基层支行内控管理的新模式—“虚拟支行”管理模式。

(二)青岛银行“虚拟支行”管理模式

所谓“虚拟支行”,就是按照支行的组织框架和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在总行稽核部配备专业的虚拟支行团队,包括支行行长、营业部主任、营销部经理以及柜员,进驻接管一线支行,原来的相关人员被强制离岗,由“虚拟支行”团队分别担任支行领导和部门管理人员,参与管理、监督支行的日常业务工作,并对工作流程进行实时监督。

“虚拟支行”团队一般由5人构成,人员选拔执行比较严格的标准。“虚拟支行”负责人关系到整个虚拟支行的成败,选择政策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2名“虚拟支行”部门经理,也必须对一线业务处理及管理比较熟悉,由长期在业务一线具体负责的业务骨干,曾经担任过市场部经理和营业部主任的人员来充当;2名会计、储蓄替岗检查人员,是熟悉一线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的业务骨干。“虚拟支行”的基本团队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保证对进驻支行主要管理岗位、基层操作岗位的工作及管理状况进行全面掌握。

“虚拟支行”的工作分为替岗准备、替岗检查、告知通报、回访跟踪四个环节,从操作层面到管理层面环环相扣。

1.“虚拟支行”的准备。根据分支行的经营和内部管理情况、员工岗位工作年限、内外部检查发现的问题及责任人等因素拟定进驻行。确定进驻行后,收集进驻行经营管理资料,调查进驻行的结算量及其质量、授信业务、人员基本状况、操作号信息和管理薄弱环节等情况,拟定被替岗人员名单。“虚拟支行”团队进驻支行实施替岗检查要提前安排、提前告知,以便支行提前准备,尽最大可能减少对支行的影响,保证替岗检查任务的完成。

2.“虚拟支行”进驻支行。“虚拟支行”进驻一家支行的时间通常是4周时间。第1周:与进驻行的支行行长及部门经理召开进驻行座谈会,听取进驻行介绍人员岗位设置、经营管理、涉及本单位及人员处罚、内部控制等情况;告知进驻行拟定的被替岗人员名单,确定被替岗柜员。随后,实施前台柜员与支行人员交接上岗,“虚拟支行”管理人员对支行内部控制基本状况进行初步评价,并与支行人员进行工作交流,熟悉支行情况,对支行的各项业务实施全面检查。第2—3周:“虚拟支行”的管理人员通过与支行相应岗位人员双签的方式参与支行内部管理,发现进驻行在业务操作、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支行及时纠正和解决。第4周:“虚拟支行”的管理人员针对发现控制环节的不足以及异常现场和线索,开展延伸检查。

3.“虚拟支行”的督促整改。对替岗工作底稿进行整理和归档,总结替岗情况,撰写《虚拟支行替岗报告》;对发现的问题以《告知书》的形式告知相关管理部门;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通过日会或内网公示;找出不足,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归纳整理替岗审计发现的问题,对新增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对进驻行存在的屡查屡犯的问题、以及存在明显的管理漏洞和隐患,召开进驻支行“通报会”,进行回访,督促落实整改情况,撰写回访报告,同时总结和完善检查工作的流程和方法。

4.“虚拟支行”延伸——内控评审会。将虚拟支行检查结果作为分支行和总行2个层面内控评审会的素材,以“虚拟支行”检查成果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制度建设和内控环节的不足。一是在虚拟支行的指导下,帮助支行分析问题成因,找出解决措施,在支行召开内控评审会议,举一反三,查找问题根源,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制定相应措施。二是总行会计部、零售业务部、信贷管理部等相关业务管理部门,根据虚拟支行发现的问题,找出比较突出、涉及面广、屡查屡犯的典型问题,作为总行每季召开的内控评审会议议题,深入进行分析解剖:剖析屡查屡犯的顽症问题,分析根源及危害,提出改进措施和综合治理意见;剖析仍存在的重大管理缺漏和风险隐患,提出规避风险的措施;分析各个业务条线及柜面操作风险防范、自查自纠的方法和机制是否完善,从全行范围、制度和机制层面进行整改。

(三)“虚拟支行”的主要成效

“虚拟支行”模式推行三年来,经历了支行不理解、不欢迎到积极要求“虚拟支行”进驻检查的过程;经历了业务管理部门不关注,到积极联系、询问“检查情况”的过程。“虚拟支行”不断总结经验,动态调整替岗工作模式,将对管理人员的替岗转变成为与支行负责人业务“双签”制度,减少对支行营销工作的影响。截至2011年末,“虚拟支行”已进驻28家支行,发现支行业务操作与管理方面的问题共计1424个,其中:比较重大的问题129个。开展培训60余次,与支行座谈41次,出台强化管理措施11条,建立或完善管理制度18个。

通过对“虚拟支行”进驻支行前后、以及进驻支行与未进驻支行的对比分析,数据显示,“虚拟支行”进驻当年,发现的前台业务问题明显增加,由24个增加到30个,增幅达到26.58%。“虚拟支行”进驻支行后,前台业务问题下降幅度明显,由30个下降到16个,降幅41.7%,而同期没有进驻的支行发现问题的下降幅度只有11.9%。前者远远大于后者,说明“虚拟支行”的替岗检查优于其它内控模式。通过“虚拟支行”卓有成效的工作,青岛银行始终连续保持了零案件风险的优良记录。

三、“虚拟支行”内部审计模式的运行机理分析

“虚拟支行”对传统内部审计模式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在消除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信息覆盖范围由结果检查转向全流程

传统内部审计模式下,关键环节人员与前台检查不同步,监控录像无法全面覆盖,最容易出问题的后台非现金领域,内外勾结、行长独断专权等问题很难被发现。

而“虚拟支行”几乎覆盖了支行业务的全流程,实现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综合审计。与支行行长“双签”,可以直接对支行行长的工作作风和内控的执行程度进行检查,避免支行行长的专权。对市场部经理和营业部主任的替岗,也可以对这两个部门的情况进行整体把握。尤其是可以参与到市场部的整个营销过程,对营销人员是否尽职调查等有所把握;对具体操作人员的替岗则可以发现具体的操作问题。“虚拟支行”团队本为一体,通过对各部门的替岗,可以检查出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发现前后台业务脱节或配合不畅所造成的风险。

(二)信息获取方式由静态转向动态

传统的审计模式主要使用查账、查表、查票据等手段,得到的只是对静态、固化和具有粉饰可能的纸质凭证,是不完全的信息。而“虚拟支行”模式在信息获取方式上取得了较明显的突破。通过进驻支行实施替岗,信息的获取渠道由静态的纸质凭证扩展到动态的操作和运营过程,检查人员可以开放地接收和发现信息。“虚拟支行”与支行行长、市场部业务人员和柜员融为一体,在共同办理业务的过程中,直接参与实际业务操作与日常管理,变“后方督战”为“并肩作战”,一线案防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一目了然。

(三)信息反馈渠道由单维转向多维

传统的审计模式通常是以纠错为目的,发现问题后出具整改通知书。被检查支行接到通知书后,支行员工开始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反馈整改结果,信息的传递渠道是单向的。

“虚拟支行”就检查发现的内控问题与网点人员充分交流,及时进行业务辅导,深入讲解,现场纠改,必要时进行专题培训。通过这种“现场说法、寓教于学、寓教于干”的方式,在增强员工风险合规意识的同时,能够规范业务操作,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虚拟支行”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协助纠改、分析根源、完善管理的同时,要求业务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业务,做到有的放矢,堵塞漏洞,各项业务得到进一步规范,从而实现信息反馈的多维沟通。

(四)信息交流方式由非合作博弈转向特定合作博弈

在传统审计模式中,内部审计部门会积极寻找分支机构经营机制中存在的各种漏洞,忠实履行其再监督和咨询职能作用。就被审计单位而言,经营管理中问题的暴露,会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业绩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是显性的。因此,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很难消除基层人员的防备心理和抵触情绪,存在有意掩饰问题的可能,双方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的关系。

“虚拟支行”实施替岗检查的管理人员,要真正融入被查支行,及早熟悉人员、业务、管理等情况,积极参与支行日常管理,帮助支行搞好日常管理。在其他员工的眼中就是同事,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检查者。“虚拟支行”的检查更多是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可以避免更大风险的产生,对支行的工作有较大好处。双方的对立关系不再那么尖锐,由非合作博弈变成某种程度上的合作博弈。在日常的接触中,其他员工虽然会有意严格按照操作标准办理业务,但防备心理也会有所放松,长期形成的一些问题会不自觉地表露出来。另外,共同办理业务可以促进检查人员和其他员工的亲密度,从而畅通信息交流渠道,获取更加真实的信息。

四、结论

综上所述,“虚拟支行”内部审计模式削弱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了预期的审计目的,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文化的建设。青岛银行“虚拟支行”内部审计模式,有效地突破了传统审计模式中信息不对称的约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改善获取信息的手段,尽量获取完整的信息,发现隐藏的问题;二是注重消除被检查人员的抵触和抵抗心理,提高配合度:三是注重内控文化的建设,加强培训,提高合规意识。“虚拟支行”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孟强.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博弈论[J].中国内部审计,2006,(6).

[2]刘健芝.完善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09,(11).

银行剖析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防备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内涵及现状

金融的全球化成为近年来开展的大趋向。在这种新经济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业全球化的开展也就成为必然。新兴金融市场的兴起和开展突破了原有的旧格局,使国际金融市场逐渐扩展到全球许多国度和地域。国际金融机构在全球大量设立分支机构,构成全球性业务网络。这种趋向既促进了国际金融的极大开展,也加大了金融风险的范围,呈现债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国际金融组织面对宏大的国际资本活动,越来越显得力气缺乏,防备国际金融危机的手腕显得特别脆弱。国际金融炒作活动,进一步加剧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动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必然要承当一定的风险,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树立过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从我国目前的实践状况和变革开放的停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和将要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信誉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决策风险、管理风险、国度风险、竞争风险、活动性风险、体制性风险等。这些金融风险中,信誉风险是商业银行运营中最突出、最集中、最严峻的风险。信誉风险是指因信誉活动中存在的不肯定性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其中主要是因债务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资产的80%以上,贷款的质量决议着银行的命运。虽然《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曾经公布施行,但银行仍面临着企业不讲信誉和丧失信誉、不愿或不能还银行贷款的问题,从而使银行面临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防备金融风险措施

盘绕我国金融体制变革的目的,九十年代以来国度加快了金融体制变革步伐,加大了金融宏观调控力度,引入了金融竞争机制。这对新型商业银行带来了开展的机遇,但更多的是危机和应战。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种种应战,新型商业银行必需适时调整、完善本人的开展战略和管理体制,以完成在集约运营根底上的可持续开展。对此,必需首先从指导思想上结实树立风险控制,管理立行观念。这是新型商业银行完成可持续开展的基本保证。新型商业银行更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防备、躲避风险问题,要从关系本身生存开展、维护股东利益和社会安定的角度,花鼎力气抓好风险控制工作,并常抓不懈,保证各项业务的良性开展。新型商业银行是法人持股的股份制银行,从其股本本质看,同样是大型国有企业,其资产呈现大面积风险带来的社会危害将是深远的。因而,尽快出台保全新型商业银行资产的政策法规,保证国有资产的平安性,减轻新型商业银行的风险压力,应当惹起有关管理应局的高度注重。

1.实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就是银行依据对资产负债均衡表中的资产和负债每个项目的利率预测,在维持活动性的前提下追求风险的最小化,收益的最大化。并且经过此来思索最佳的资产负债的数量和期限的构造。在商业银行停止外部投资中,经过资产负债管理,能够有效的预测外汇、利率、信誉等方面的风险。在国际市场利率,汇率动摇的状况下,能够主动性的停止调理。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必定使商业银行在平常管理中量入为出,自我均衡,合理运营。对负债促使其努力于筹集资金,盲目控制资产,改变其超负荷运营情况,削弱其资金依赖性;同时对资产管理有利于其从事投资业务,激起了发明收益的积极性。

2.树立和完善内控监视机制

包括:风险防备机制,即贷款的发放实行审贷别离;二是全面实行贷款抵押、担保;实行贷款风险等级管理,树立坏账准备制度。风险预警机制,即要把企业的消费运营情况、资金营运情况、财务核算情况等方面的材料存入信息库,实行客户经理制,对贷款单位实行单个的动态监测。风险分散机制,能够组织银团贷款,同时实行受权、授信制度。风险补偿机制,要树立贷款风险基金,展开信誉保险,进步坏账准备金。

3.不时完善信贷管理,进步信贷资产质量

首先,要优化配置信贷资产,进步信贷资金整体效益。要依照效益优先和集约化运营准绳,制定分客户、分行业、分地域的信贷投向方案,逐渐完成贷款向重点客户、重点地域、重点行业转移,向大系统、大集团、大企业倾斜,扩展根底行业贷款,支持名优品牌消费,支持优势行业、企业的开展和鼓舞优势企业兼并、兼并、租赁优势企业。其次,要严厉执行贷款审批操作程序,强化信贷义务人制度。商业银行应制定严厉的信贷审批操作程序,并真正落实信贷义务人制度,实在做到谁决策谁担任,并依法追查问题的义务。第三,要树立严厉的考核奖惩机制,增强贷后管理。国有商业银行制度上制定贷后检查、业务监视管理方法,分离贷款信息系统肯定贷款风险预警指标,及时采取对策,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制定贷后管理质量奖惩罚法,正确处置业务拓展和控制贷款风险的关系。

随着金融体制变革的不时深化,银行业金融市场的环境发作了剧变。就整个外部环境来说,我国参加WTO后,金融市场的开放水平进一步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买方市场的场面已逐渐构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位置被突破,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繁抢夺市场份额。交行、中信、光大、深开展等全国股份制银行的运营机制完整商业化,资产总额不时扩展,招商银行还与四家国有银行一样进入了世界千强银行之列。除了竞争对象的增加,金融竞争的范围和空间也越来越大,不只存在着业务上的竞争,而且管理上的竞争、资本竞争、价钱竞争、技术竞争、信息竞争、人才竞争日趋白炽化。社会群众的金融投资认识,随着银行多元化的效劳渠道的拓展而加强,他们开端选择和享用史无前例的金融产品,并不时提出新的请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讨室.中国参加WTO机遇•应战•对策[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