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歌投稿

诗歌投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歌投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诗歌投稿

诗歌投稿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燕歌行》 散点透视 视域 时域

《燕歌行》是汉魏乐府旧题,虽经数百年的发展,诗律演进,但受到题材、音韵甚至主题的限制,罕有佳作。但是,高适所作《燕歌行》却突破传统题旨,自出机杼,运用大量的修辞赋写状物,强烈的批判意识与现实意义,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分析高适的《燕歌行》,我们发现,成功运用散点透视是《燕歌行》取得成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通常我们所说的透视,是指画家作画时恰当处理同一画面上的物与物的关系,很明显是指二维状态下的对三维世界的反映。西方传统绘画使用焦点透视,而中国传统绘画使用散点透视,也称为多点透视。它能够突破视域的限制,在二维形式下,展现更为宽阔的超常视域。无论是焦点透视还是散点透视,它们的前提都是同一时域。而文学里的散点透视却有更大的魔力,它不仅能拓展超常的视域,又因为文学的特殊性,还能突破时域的限制,进而在不同时域、视域中展现更为广阔的画面。高适的《燕歌行》使用散点透视,并使之与叙事、修辞相结合取得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一、高适《燕歌行》中散点透视的使用

因为高适的《燕歌行》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所以通常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将作品分为“出征”、“战败”、“被围”、“结局”几个部分。

第一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首先,这里的时域被打破,回到了700多年前的汉朝。我们一般视之为以汉喻唐。但是,唐朝在738年东北并无战事。“喻唐”说似有不妥。榆关、碣石指山海关附近,现在的河北地区。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瀚海指沙漠。从东北到朝堂、从海边到沙漠千百公里,如置眼前,打破了视域的界限。以典型风物为坐标,说得言之凿凿,让人深为信服。在高适取得读者对诗所言咏的事件信服的同时,读者其实也就认同了高适违反常规的观察角度,即他的散点视角。作者视野高远,转动卷轴,同时也使读者的想象空间被打开。

第二层:“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视野由行军的路途到敌人雄踞的山峰,从前方的战场到后方的营帐,从大漠塞草到孤城落日,不能说不够广大。从与敌人遭遇到作战,再到作战即将结束的过程,时间也在字里行间默默流淌。

第三层:“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视野更是由边塞转到家乡,从城北到城南。而且这里的视野,还不能满足作者的需要,高适又用“绝域”来做了强调。从早晨、中午到晚上,再到深夜,时间在“绝域”以外又无限制地复制,战斗,还是战斗。每个晚上都在刁斗的敲击中度过,也不知道过了多少个这样的夜晚。

第四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里作者前面的蓄势已经足够了。将视线从战场上挪移开来,投向无限广袤的时间和空间中,呼吁像李广那样体恤士兵、身先士卒的将军。

我们不难发现,高适没有为具体的视域所限,而是以高屋建瓴、俯瞰天下的视野,记载了从出征到战败,从前方到后方的每个场面。场面中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都十分精彩。与此同时,作品的时间跨度也非常大,即使是确有战事,亲历者也无法有这样的视角。更何况高适的《燕歌行》是“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的和诗呢?但是,这首作品却没有因为描写的“不实”——散点透视而受到非议,反而成就了这首《燕歌行》。那么散点透视究竟对这首诗的成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二、《燕歌行》中散点透视的作用

1.散点透视的使用使诗歌情节更加生动,更具有形象性和感染力。如果采用单纯叙事的手法,那么只能分析出出征、被围、兵败、反思。可是,第一部分出师的“东北”、“下榆关”、“碣石”、“瀚海”、“狼山”,第二部分被围时“边土”、“凭陵”、“军前”、“帐下”、“大漠”、“孤城”、“关山”,第三部分战败“远戍”、“城南”、“蓟北”、“边庭”这些名词,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战争画卷。同时这一系列画面又不仅是前后相继的叙事性过程,而且很多画面的构成是共时性的,比如“榆关”和“碣石”、“瀚海”和“狼山”、“军前”和“帐下”、“城南”和“蓟北”。这些共时性的存在使整个作品的叙事过程更加丰满和完善。“榆关”和“碣石”两句以具体的描写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出征军队规模宏大、气势雄壮;“瀚海”和“狼山”两句也使我们知道对手的军队规模和军情的紧急;“军前”和“帐下”两句为下好铺垫,使将领的骄奢逸昭然若揭,使下文的批判更具有针对性;“城南”和“蓟北”两句,使人民内心的悲痛以更形象的方式得以表现,更能激发读者对出征士兵的同情和认同。这些同时域、超视域的散点透视,将双方的心态、队伍、战争的准备等一系列活动准确、细致无遗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看到了由朝廷到战场、由战阵到营帐、由前方到后方、由外在到内在的整个栩栩如生的场景。

“绝域”一词的出现,把我们引入了一个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无限广袤的思想空间,彻底将视域的边界打碎。无垠的空间中还有什么呢?战败已是事实,作者无须将笔触浪费到结果上。显然,作者是在以一个人文主义者的角度,将视线投向“力尽”、“死节”的士兵和他们的家人身上,引导着读者感受战败的惨烈,聆听士兵的心声,从而让人们更多地去体味和反思。下文的“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三时”、“一夜”是可见的两个表示时间的名词,但是这里的名词却是虚指,是在强调这样不分时间的惨烈战斗还在持续,每天重复,没有停止的希望。这里作者又一次悄然去除了时间的边界,让惨厉和痛苦的过程不得喘息,让读者感受到战况的紧迫与士兵心底的绝望。这里的战争已经不是哪一场确指的战争,这个时代也不是汉也不是唐,而是对自古以来“一将功成万骨枯”、“年年战骨埋荒外”现象的思考,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的展现。

2.散点透视的使用凸显了矛盾双方的尖锐冲突,拓展了矛盾冲突的广度和深度,深化了作品主题。“横行破残”、“榆关瀚海”与“狼山凭陵”写出征的雄壮轻敌与敌方的始终有备,表现的是军事斗争矛盾的尖锐,解释了兵败的前提,增加了矛盾冲突的广度——整个统治阶层的轻敌冒进、统御不当。“战士半死”与“帐下歌舞”写战斗开始以后统帅的逸与士兵的惨死,是直接描写,解释兵败的内在主因,增加了主要矛盾冲突的深度——将领的昏聩无能、无视士卒生死。“铁衣蓟北”与“玉筯城南”描写的是心理活动,凸显士兵的艰苦处境与悲惨命运,增加主要矛盾冲突的深度——付出巨大牺牲的不仅是士卒,而且更是广大的人民。“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直接描写敌人的进攻不止与被围的军队被动作战的画面,再次回到军事斗争的尖锐矛盾中,凸显了将领的无能与士卒无望,增加了矛盾冲突的批判性——讽刺将领代表的统治阶级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毫无建树,任凭士卒被围困束手无策。通过散点透视的使用,我们认识到,兵败不仅是将领指挥的失败,更是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的失败。战士所经历和承受的结局,不仅是战士付出的代价,而是全部人民的痛苦。人民与统治阶级价值追求的不同使得这种悲剧具有了无奈的内驱力得以自汉至唐循环往复。这样的往复让所有人民无法终结他们的悲惨命运。这样的往复也让知识分子困惑与痛苦,从而寻找解决这种民族命运的道路。而单纯的人文主义理想者的视野,只能期待李将军的再现与复制。熟知历史,我们都知道,李将军不是作为一个封侯拜爵的常胜将军出现的,而是作为调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的形象所出现的。作者在那个时代有这样的人文情怀难能可贵。也正因为这种人文视角,让这首诗的思考在今天也有着很强的反思意义。

3.散点透视的使用增强了诗歌中对比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这首诗中对比、比喻、夸张、借代、反问、联想等修辞使用,为这首诗增色不少。这首诗最为成功的修辞手法就是它的对比。如果以往我们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东边日出西边雨”是对比,那么这首诗所表现的敌与我、将与士、攻与守、古与今、前方与后方等在同台共舞,对与错、美与丑也就显而易见了。而易见的是现象,揭示现象与促进思考之间的进步,需要的是更适合的方式。高适运用散点透视并使之与对比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散点透视对比。十几个对比中,“榆关”和“碣石”、“瀚海”和“狼山”、“军前”和“帐下”、“城南”和“蓟北”既是对比又使用了散点透视的方式,将不同视域统摄于眼前。如果说对比的作用是造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使作者的意图更鲜明,读者更容易把握作品,那么《燕歌行》中的对比不仅在数量很大,而且散点透视对比也使得作品的主题与批判意识得以彰显与深化。这些散点透视作为最主要的核心对比而使用,同时“塞草腓”与“斗兵稀”、“血纷纷”与“岂顾勋”、“恒轻敌”与“未解围”等一系列对比,作为前面几个主要散点透视对比的强调与补充。以散点透视对比为机轴,以对比修辞为辐辏,从而使作品更加具有思想冲击力与引人深思的盛唐“兴”味。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是陆机对文学创作中的想象的特点及构思过程的总结。但是用来形容文学创作中的散点透视又恰当不过。如果说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想象立足于开拓创作者的视野,那么散点透视更倾向于方法的学以致用。《燕歌行》体现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同时高适得心应手地使用散点透视,让他的作品主题更加鲜明,更能发人深省,具有以往《燕歌行》作品所不具备的艺术张力。高适以一个唐朝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反思了社会矛盾激化时的战争行为,发表了亘古的忧思。他没有对于英雄的歌颂,只有对于人民的体恤;没有针锋相对的指责,只有对忽视人民的统治者的批判;没有呼唤圣主明君的恩典,只有一个唐朝人文主义者无解的局限与咏叹。

参考文献:

[1]佘正松.高适研究[M].中华书局,2008.

诗歌投稿范文第2篇

早在2002年,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张亚勤博士即向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建议,在中国成立类似于创投加速器这样的项目。后来,转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的张亚勤又多次向前微软公司CEO史蒂夫・鲍尔默谈起这事。2010年,在中国访问的鲍尔默同意这一建议后,张亚勤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和美国总部一起,率先开始了创业孵化的小范围试点,旨在更加深入地沉淀于中国的创业生态链,帮助更多创业者实现创新梦想。

2012年,微软正式推出“创投加速器”的创业孵化项目。

虽然微软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开发商,但创投加速器不要求创业团队必须开发 Windows 生态的产品,无论做的是 Android 或者 iOS,无论使用的是 Windows 或 Linux 操作系统,无论你用的是.NET 或 Java、PHP、Python、Node.js 等工具进行开发,微软都不作任何限制和要求。

此外,微软创投加速器不要求得到团队的任何股权回报,而每个入驻微软创投加速器的团队,都将获得价值达6万美元的Windows Azure 云服务和6个月的孵化期,及进入终身的校友制。

具体到中国,在这6个月的时间内,企业将会免费搬到位于中关村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大楼里办公。在为期半年的孵化期内,微软将提供由行业专家及技术专家组成的导师团,为初创公司的产品和团队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和课程,并为初创企业提供招聘帮助,对接投资机构,寻找早期用户和市场。

既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背景,又有高价值的实战型指导,还有真金白银的经济资助,微软创投加速器能够在中国吸引众多的创业者也就不足为奇。

2014年7月9日,在微软创投正式落地中国1周年之际,《IT时代周刊》出品人、总编辑曹健亲临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就微软公司推出微软创投战略举措的初衷和实施细节,与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博士做了详细交流。

初衷:

设立创投加速器的目的

《IT时代周刊》:微软为何要设立创投加速器的项目?

张亚勤:这个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宏观上,IT技术发展迅猛,科技公司的创新活跃度也越来越高,而市场对人才的储备也变得愈加丰富,这一切让中国的创新进入了新的阶段。从微观上来看,微软可以与更多的公司合作,微软本身就对创业公司比较关注和感兴趣,另外微软的云业务对初创企业也比较合适。

2002年,我写了电子邮件给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建议微软该有创业公司加速器类的东西,但当时时机还不是很成熟。2010年,时任微软公司CEO史蒂夫・鲍尔默访华,微软这时开始扶持创业公司,然后中国开始小范围尝试做创业公司加速器一类的东西,在美国也同时推进。现在,除了美国,还有中国、以色列和印度等多个地区在做微软创投加速器。现在微软创投加速器在中国已经做了四期,第五期的项目也已经从7月份下旬开始。

《IT时代周刊》:对微软来说,做这样的事情,是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因为我们知道微软没有接受这些创业团队的股份。

张亚勤:第一,是支持创新,随着IT新技术的发展,已经大大地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帮助初创企业成功,也是顺应潮流。

第二,微软也从中受益良多。微软做创投加速器,首先,让微软离用户和市场更近了,因为初创团队通常与市场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其次,微软在筛选企业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动向,比如我们这一期的20个创业团队就是从600多个项目中挑选出来的,通过对这些创业公司的比较,微软也深刻地了解了市场的发展脉络。而且这些创业公司对接的是微软的云应用,他们可以给微软提供反馈,让我们的服务变得更加完善。最后,他们以后都是微软的合作伙伴,而这其实是多赢的过程。

实施:

创投加速器的投入和遴选标准

《IT时代周刊》:在中国,微软创投专门做创投加速器项目的团队有多少人?

张亚勤:全职的有六七个人,但是会有很多人花时间去帮助推动这件事情,我们有十几个专门的技术导师,我们还邀请了很多外边的导师来助推这个项目,给入驻孵化器的创业者们提供指导。

《IT时代周刊》:微软在这上面的预算是多少?

张亚勤:这些创业团队对资金的需求,从微软的角度来看,不是什么大钱。这些创业团队一般都在10人以下,有的甚至是2~4个人,但却是潜力巨大。最近就有几个创业团队的业务规模实现了几何倍数的增长。此外,我们也有创业团队成功后,又继续回流的,他们可以继续加入我们在创投加速项目的各环节。

《IT时代周刊》:创业团队要经过怎样的流程才能进入到微软创投加速项目?

张亚勤:首先,我们通常选择有创新有潜力的创业团队。他们不一定非要是技术上的创新,有的可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等。第二,我们非常看重有使命感的团队。第三,我们选择微软能帮得上忙的团队。其实有很多规模比较大的公司,他们已经做得非常好,我们就把他们推荐给别人。

而对于评选,我们专门成立有一个评估委员会,由微软、VC和成功创业者三部分人士构成,比例上各占1/3。而最后,我们会综合听取这三者的意见,然后进行选择。目前来看,微软对初创团队的接收率还是比较低的,大约只有4%。

《IT时代周刊》:微软创投加速器遴选创始团队的标准是什么?

张亚勤:我们的初创团队是从数百个项目中选择出来的。这些创业团队有的是通过我们的网站自主注册的,有的是大赛的合作伙伴,有的是VC推荐的。对这些创业团队,我们会有人先进行初选,剩余大约200多家,然后开始面试他们,到评审环节的时候,大约还剩下35到40家的创业团队,然后我们再从中选出19个创业团队。一般情况约是4%的录取率。

深化:

微软未来也会跟投创业公司

《IT时代周刊》:微软为什么没有考虑投入资金,入股这些创业公司呢?

张亚勤:对微软来讲,做创业孵化器是不希望与VC竞争资源,将来,如果有好的创业团队,如果他们需要钱,微软也会去投,但是这种情况的比例还是非常低。

实际是,初创团队本身并不缺钱,因为现在有超过100个VC是我们的合作公司。现在的状况是,投资者的钱多而好项目少。红杉资本的沈南鹏还开玩笑说,如果要有好项目要先给我们。现在还基本是资本追逐好的创业公司的时期。

《IT时代周刊》:微软未来会不会形成一个基金,也对这些创业公司进行投资?

张亚勤:未来也有可能做这样的事情。其实有些风投也希望我们跟投,而我们本身也会继续推进这样的项目。因为这既可以让别人关注到微软,也可以增加VC对加速器项目的信心,另外,某些程度上,也是对投资者的一种承诺。

感想:

国内外创业团队的异同

《IT时代周刊》:硅谷的创业团队和中国本土团队相比在创新性上有什么异同?

张亚勤:首先,硅谷公司和中国公司在创新性上,以前两者间的差距比较大,现在差距变得非常小。对硅谷公司而言,它们更多偏重的是技术创新,它们追求的是与众不同的创新方式。而大多数的国内创业团队还是趋向于类同的创新。

其次,国内很多的创新,开始往解决中国本土问题的方向上靠拢。而能真正解决问题,就有市场前景。比如,我们的创投加速器里的一个叫做“速来网”的初创团队,他们就是致力于给农民工找工作,这种思路就非常的好。

此外,在中国的创业公司里,技术创新的比例也越来越多。中国本土创业者更熟悉中国环境,做的是接地气的工作,致力于帮助人们解决切实的问题。

诗歌投稿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斯-克吕格投影 坐标 中央子午线

1 引言

目前,大比例尺地形图广泛应用在市政建设、路桥、管道铺设和城市规划等工程建设中。为了满足城市大比例尺1:500地形测图精度要求,《城市测量规范》要求,控制点之间的投影长度变形不得大于2.5cm/km。当控制点之间的长度变形大于2.5cm/km时,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化,以达到城市大比例尺1:500地形测图精度要求。国家坐标系是6°带或3°带投影的高斯-克吕格直角坐标系,根据它的变形规律,离中央子午线越远,所产生的投影变形越大。城市独立坐标系的建立,通常是选择过城市的某国家控制点为地方坐标系的起算点,过这点的经线为其中央子午线并联测国家高等级的控制点建立起来的。这样,国家坐标系与城市独立坐标系的中央子午线存在一个差值λ。为了更好的进行数据共享,城市平面控制坐标最理想的是和国家坐标系相统一,这就要进行城市独立坐标与国家坐标之间的坐标换算。高斯-克吕格投影正反算公式能很好的解决不同投影带之间的坐标换算问题。其方法是:先将已知的平面坐标,按高斯-克吕格投影反算公式求得其大地坐标(B,L),然后根据大地纬度B和经差λ,再按高斯-克吕格投影正算公式求得其在另一投影带中的平面坐标。

2 高斯-克吕格投影正反算公式

2.1 高斯-克吕格投影正算公式:

(1)

其中:,为中央子午线弧长,其计算公式为:

、、、为常数,其计算公式为:

2.2 高斯-克吕格投影反算公式:

其中:。

(1)、(4)式中的N、的计算公式为:

上述诸式中,a、e分别为椭球长半径和第一偏心率,B、L分别为大地经度和大地纬度,L0中央子午线经度,N为卯酋圈曲率半径,B、L、L0单位为弧度。

2.3 (B,L)的求解

为了解算出(B,L),要先求出B0,这里采用迭代方法求解大地纬度B0,其方法为:

①迭代初值:;

②各次迭代:;

③终止条件:。一般取为2.78*10-9度,即0.00001秒。

迭代求出大地纬度B0后,再求得大地坐标(B,L),然后用子午线弧长公式计算出在新投影带中的子午线弧长,最后利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正算公式计算出其在新投影带中的坐标。值得注意的是,迭代解算B0时,B0的单位为度。

3 算例

已知某点在中央子午线L0=1200的60投影带内的坐标为:x=3717726.417,y=-87135.574,求该点在中央子午线L0=1190时的坐标。

首先迭代计算出该点在中央子午线L0=1200的大地纬度B0=33058′52.72705″;

然后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反算公式计算出该点在中央子午线L0=1190时的大地坐标(B,L)为:B=33034′54.16840,L=119003′41.13609″;

再由子午线弧长公式计算出该点在中央子午线L0=1190的子午线弧长3717331.634;

最后由高斯-克吕格正算公式计算出该点在中央子午线L0=1190时的平面直角坐标为:x=3717333.325,y=5702.652。

4 结论

高斯-克吕格投影正反算公式能够进行任意带之间的坐标转换,并且转换精度高,迭代计算B0收敛速度快,效率高。该方法理论简单,容易编制程序计算,便于掌握应用。

参考文献:

[1]肖复何.《控制测量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300-303.

[2]赵长胜.《高斯投影坐标反算的迭代算法》[J].测绘通报,2004,(3):16-17.

诗歌投稿范文第4篇

美国希望引导中国的发展战略

这次中美对话机制被赫然冠以“战略”二字,区别于以往美国所确认的“美中战略竞争关系”、“利益相关者”的提法。但就在2006年8月的中美高层会谈,美国还不同意使用“战略”一词,认为“战略”对话是在合作伙伴之间进行,中国并不是美国的战略同盟者。

虽然,这次只是“经济战略对话”还不是全面战略对话,但这个微妙的改变应该有一些值得咀嚼的东西。这是否意味着,第一,中美双方都愿意着眼现在的“经济利益”,淡化过去意识形态的分歧,在“经济战略对话”中,创造共赢。第二,双方不希望循环“施加压力――几十亿经济合约的回应更大的摩擦和争端”的游戏,希望建立稳定的经济框架和规则。第三,双方都希望在经济战略的发展目标上达成一定的共识。特别是美国,希望通过对话,引导中国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美财政部长鲍尔森先生很明确地表达,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计划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当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也很大。而且鲍尔森先生对三大战略问题的诠释,没有脱离“华盛顿共识”的贸易自由化的框架。“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挑战”的命题,以及美国分享在这个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的意愿,都说明美方希望推动中国经济在“华盛顿共识”下的未来的发展战略。

实事求是地说,美国的价值观和中国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各自坚定不移地捍卫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争取和谋求各自的利益也是天经地义的。各自坚持自己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对话的基础。

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

美国和中国之间建立如此“隆重”的对话机制,实际上是美国与欧盟特殊的“双边”关系以外最正式的“双边”对话机制。这一对话机制的建立意味着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中美对话揭开的应该不仅仅是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的序幕,应该揭开的是“南北”对话的序幕。国际经济舞台大戏将增加一些新的主角和新的题材。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的话语权,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话语权正在加大,更多的因素开始影响世界经济,包括中国因素,印度因素等等“发展中因素”而不完全是“发达因素”。世界游戏规则正在改变,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

对话机制:共赢和务实思维的结果

金融市场和能源问题对中美双方都具有战略意义。

鲍尔森先生非常明确地对中国政府表示:“政府能提供给国民的经济利益上最好的服务方式是,欢迎所有领域的健康竞争,包括服务业。特别是,提升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度,可以成为所有经济领域的投资和增长的催化剂。”

美国是金融强国,华尔街已经渗透全球的金融市场,欧洲、亚洲和新兴市场。而中国的金融市场几乎是个没有开发的处女地,中国的银行业、巨大的居民储蓄显示的潜在的资金实力,初级的还未完全开放的资本市场、规模远远不够的债券市场、成千上万的上市资源、产业的收购兼并市场,这些对美国金融服务业的扩张无疑有巨大的诱惑力。

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于美国金融业的全球发展,长期来说,可能有点近似当年新大陆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近期来说,美国的金融服务业有巨大的比较优势,美国金融服务业的输出,有利于平衡商品贸易逆差,改善经常账户的赤字状态。在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以后,美国的金融业的比较优势一定会推动金融业在中国的大规模拓展,我们今后应该更多地关注美国金融服务贸易盈余对美国经常账户的贡献,美国与中国在商品加“服务”的贸易记录可能要大大改写了。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第一和第二石油进口国。美中两国提早对各自的石油战略进行协调,有利于缓解不必要的恶性的两败俱伤的能源竞争。

诗歌投稿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考改革;英语教学改革;教学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33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11-02

高考改革由统一考试逐渐过渡到自主命题,客观题占主导接着主观题比率上升经历了从1952年到至今4个阶段。最近江苏省率先敲响了高考改革的钟声,2016年英语将“退出”江苏省高考,实行一年两考,以等级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接着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北京高考改革方案的征求意见稿。根据方案,2016年起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其中听力占3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由此次改革可以看出,英语教学要摆脱应试最终达到应用的目的势在必行。但放眼目前湘西贫困地区的英语教学现状是否能立马就进行类似北京的高考改革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硬件未达标

学校的硬件包括教育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等。北京高考方案中100分总分听力占30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听力占的比重可见一斑。而目前湘西贫困地区大部分高中根本就无法达到进行基本听力教学的条件。因经费的原因,教室没有安装多媒体,虽然有语音室,但大多因为设备的陈旧或者年久失修而使其成为摆设,有的甚至已经将语音教室另作它用。整个湘西有约20所高中,其中5所省示范性高中,笔者以曾工作过的某所高中为例。此高中是某县唯一的一所省示范性高中,但因政府资金投入英语教学过少,语音室设施跟不上而没法用, 教师自备录音机进行听力练习,少数教师录音机没有以至于听力教学化为零。英语备课组原计划的英语听说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因场地、经费、设施等问题而搁浅。贫困地区最好高中的硬件设施都如此,一些普通高中甚至一些远离城区的高中就更别提了。

二、软件更需充实

学校的软件包括师资水平(如教师年龄、学历等)、生源、管理( 人员配备、制度建设)等。湘西很多普通高中根本就无法进行听说的教学。据笔者对某所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师结构作了一番调查,此校设了10个教学班,英语教师8人,这8人中全日制本科生3人,5人为函授本科,年龄30岁以下2人,30岁到40岁之间有4人,40岁以上2人。30岁以下1人的教师能进行日常交流,但30岁以上的只有3人能进行交流,剩下一半都因发音或听力的障碍只能进行只有自己听得懂,通过翻译学生才明白的“交流”。目前此高中的教程用的牛津译林版教材,虽然有听说课程,但大多因班上大多数学生听不懂,无法开口而省略。如果类似北京的高考制度实施,湘西地区的大多数高中学生只有以放弃英语而去花更多时间学其他“高分科目”来提高总分了。

三、导致教育不公平

虽然江苏、北京这些发达地区将高中英语作为选修课,学生到了大学仍然能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和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将英语作为工具仍然难不倒他们。那是因为他们有许多教学资源可以利用,可以到英语培训机构学习、参加夏令营或者请家庭辅导教师等等形式把英语“捡”起来。而湘西这些贫困地区呢?假如高考英语降分,那么学生会把大部分的精力转移到其他科目,对英语这门对于他们来说本来就薄弱的科目根本没法兼顾了。那么到了大学,因为经济状况、自身的英语基础等各方面的原因很难对英语查漏补缺,这样就根本不能通过大学中一系列的英语考试。想读研究生,但有英语这个巨大的“拦路虎”在前面啊。即便通过某些便捷的方式通过了英语,到了真正读研的时候因不能使用英语这门重要的工具而寸步难行。结果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继续更高层次的教育,而发达地区的孩子,不仅可以顺利地在国内进行研究生乃至博士的学习,有的甚至出国留学。这种强烈的马太效应,加剧了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的教育不公平现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都把追求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公平成为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而到了二十一世纪,教育公平却越加明显,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当然在湘西贫困地区,英语教学现状确实令人堪忧。这里教学方法落后,英语课就是英汉翻译课,教师常常担心教学目标无法落实而进行“满堂灌”,常以教师为中心一人唱“独角戏”。师资力量也欠缺,许多教师不愿意更新教学观念,开拓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听说能力有待提高。教材的内容也不适用于落后地区,内容的趣味性适合发达地区,难度也偏难导致学生毫无趣味,英语课上学生要么打瞌睡要么发呆。正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学生即便学了6、7年英语仍无法张开嘴巴进行交流。随着西部建设及城镇化给湘西地区带来了机遇其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那么,英语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作为地处贫困地区的湘西,因受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生源等软硬件的局限,它的高考教学改革决不能生搬硬套发达地区的模式。相关部门在改革前务必认真做好调研、进行试点、不断分析总结从而做出因地制宜的高考改革同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且不要让以前“走新路、老套路”的历史重演。为此,笔者针对湘西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给予一些建议。

1、增强外部援助。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多关心和支持贫困地区的英语教育。在资源投入方面应作一些倾斜。各级各部门要强化行为,确保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援贫困地区的英语教学,以至于慢慢赶上发达地区的教学水平。比如:让每个高中的每间教室都有自己的多媒体,投入资金买些英文图书资料供学生阅读,提高教师的待遇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多指派一些省级或者其它发达地区的教学一线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2、完善高考英语测试及评价制度。虽然1952年以来,英语就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英语测试也历经过三个阶段的改革,第一阶段:主观题为主,重视语法。题型主要有:阅读题、英译汉和汉译英。第二阶段:出现了各地的高考考卷,但题型差不多,以语音辨析、短文填空、阅读理解以及词类转换为主。第三个阶段: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考察。题型主要有听力、单项选择、阅读理解、写作等题型。但不管考试题型如何改变仍然以应试为主,学生花在英语上面的时间多而收效甚小。由此可见,对英语测试的完善和改变也极其重要。笔者认为应该将听力和口语放在一起考试作为高考的测试内容,同时加强对交际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但是否有必要减少高考英语分值值得商

榷。同时教学评价机制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要与注重英语实用这个目的相接轨。

3、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目前湘西地区的高中英语“老”教师,很多已经进入职业倦怠状态,他们不想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守旧自闭,由原来的合格逐渐演变为不合格而青年教师虽然具有很强的基本功但缺少教学经验。为此,鼓励教师不断进行学习迫在眉睫。首先,教师的学习培训要和职称的晋升及工资的涨幅挂钩。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称的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不同层次及内容的培训,而后用严格的考试来检查他们学习情况。其次,培训学习的内容要实际。目前虽然有国家培训、省级培训、继续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网络培训和实地考察,但都因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问题,大多教师都应付了事,结果这些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的培训成为搞形式。最后,培训形式要多样。除了进行网络的学习,还可以进行参观,或者持续一段时间的学习进修。例如:自2004年以来,近500名的西部中学英语教师到国外高中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除了派去国外也可以派到香港、北京等发达地区进行教学观摩。希望这些培训学习能普及到湘西每个县、每所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