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空调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空气调节;教学实践;改革思路

空气调节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强,根据空气调节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本文由空气调节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入,从对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环节的调整这几个方面探讨了对空气调节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规范在实际中的应用相对滞后,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等不断涌现出来,但教材中工艺、设备等没有及时更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没有及时的更换,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总是相对的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2.由于学科的实践性比较强,但实践的机会有限,对于一些设备的结构、原理等相关知识,仅仅是通过文字描述和专业认知实习形式获得,时间仓促,不仅使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效果也不显著,即使可以借助网络来进行学习,但是网上的知识资源无边无际,学生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学起,不能很好地利用资源。

3.因为教学环节安排的需要,在课程讲解完后进行课程设计,在教学实际运行中却发现,知识点遗忘现象严重,课程设计进展缓慢,且知识点掌握并不理想。此外,课程设计的题目大体相同,导致设计的内容普遍存在抄袭的现象。

二、改革思路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

1.为了更好地提高绪论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从第一节课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绪论是一本书的灵魂,要通过绪论向学生传递积极信息:实用、易学。这要求老师通过绪论分解知识点。由于空气调节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且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空气调节课程讲解的初期,可以根据常见分体式空调器引入,介绍空调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成,再扩展引入工程案例,对学校内的实验室、图书馆等的空调系统进行初步的介绍。同时,让学生总结实验室、图书馆的中央空调系统、设备等,询问工作人员对现有空调系统的意见,形成对空气调节课程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对空气调节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要高度重视,若单纯地讲解本课程,学生会对本课程的内容感觉乏味,产生厌烦感。空气调节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所以,在对本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在讲解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运用以前的知识点,既有利于复习以前的知识点,又可以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手段要不断地改进

计算机软件应用到教学中来,主要表现在充分利用产品库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利用工程软件对自主分析能力的引导、利用动画演示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

1.利用产品库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的设备图片、工程实例图片,与专业实验室的设备、废旧制冷空调等有效地结合成有序联系的产片库,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体系。

2.利用工程软件对自主分析能力的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是对室内冷热负荷和湿负荷计算,教材中多采用的是冷负荷系数法计算,比较枯燥,学生不易掌握,通常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在教材中很少体现工程实际中采用的计算软件,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引用相关软件进行计算,有利于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掌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对规范的运用。

(三)教学环节的适当调整

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完本课程后,能让学生不断地巩固与掌握所学的知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通过课程设计,能让学生初步掌握空气调节工程的设计原理、设计流程等,可以独自完成空气调节风系统、水系统的设计和工程图纸的制定。

通常课程设计在课程结束后开始,易出现知识点遗忘现象,所以,在教学初期应当把课程设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任务上课,通过这种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学习,而且能够达到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空气调节课程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应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只有这样,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理论的同时,才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何更好地进行该课程的教学,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AutoCAD;教学方式;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杨秀峰(1976-),男,江苏泰兴人,扬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江苏扬州22512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52-01

AutoCAD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绘图和设计的软件包,它能节省制图时间、提高制图质量,被广泛应用于服装、机械、电子和建筑等领域,已经成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重要工具。[1,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简称“建环”)专业作为一个工程类专业,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燃气供应等公共设施系统及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1,2]无论建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工程设计、施工还是产品研发,AutoCAD都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许多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都将CAD绘图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内容。因此,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国内院校的建环专业均开设了AutoCAD课程。笔者在该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的授课感受,就该课程的教学实施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方式的探讨

AutoCAD课程与常规课程的区别在于它不是普通的应试教育,而是一种软件工具的应用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一般来说,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帮助文件和教材自主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但是AutoCAD课程的课堂教学绝不是多余的。合理高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规范学生的绘图行为,培养良好的绘图习惯。笔者通过对教学实践过程的总结,认为AutoCAD课程采用下述教学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讲解示范与上机操作交叉融合

AutoCAD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上机操作,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将这两部分割裂开来,而应相互融合、穿行。在理论教学部分,教师详细讲解CAD常用命令的使用方法并演示操作过程,学生与教师同步操作,一边理解、一边记忆,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向教师反映。在学生上机操作环节,教师对每次操作内容进行分步骤地示范操作,同时复习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绘图方法的优劣,总结绘图技巧。教师的示范操作可以在学生操作前或操作后进行,取决于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例如,在课程的前半阶段,由于学生对CAD基本命令比较生疏,教师应在学生上机操作之前将本次课的练习内容提前演示一遍。由于教师讲解示范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因此AutoCAD课程教学适宜在配备多媒体设备的计算机房内进行。教师多媒体讲解示范与学生上机操作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自主练习与针对性练习相结合

AutoCAD是一门侧重于技能培养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应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实际操作。操作练习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的自主练习,另一种是有针对性的练习。授课过程中,教师每讲解完几个命令后就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练习,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新学命令的难易程度。这种练习出现的频度较高,因此也称为即时训练,它可以使学生在第一时间体会命令的使用过程,初步消化新学内容。[3]在每一部分理论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利用一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布置一个小练习,有针对性地复习回顾一下最近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专门安排一些目的性很强的练习。无论是学生的自主练习还是教师布置的针对性练习,教师均应该在练习过程中加强巡视,了解学生的绘图情况,为学生答疑解惑,并对练习反馈情况进行讲评。

3.培养良好的绘图习惯

对工程类从业人员而言,图纸是同行间交流的专业语言,是工程实施的依据。图纸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绘图者的业务水平,还与图纸细节有关,而图纸细节往往又与绘图者的绘图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CAD绘图命令的同时也要强调操作细节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细心”的绘图习惯。首先,CAD绘图时要有正确的操作姿势,左手操作键盘、右手操作鼠标,眼睛不能紧盯绘图区而要兼顾命令窗口和状态栏,输入数据时一般使用数字小键盘;其次,图面表达要规范合理,例如,图层设置要层次分明,线条的线型和粗细要符合《暖通空调制图标准》的要求,管道交叉部分的表示要正确,输入的文字要样式合理、字高适中;[4]此外,要树立“精确制图”的理念,图形中图元参数的确定不能由鼠标粗略点取,而应通过坐标输入或借助辅助绘图工具精确确定。

4.与其他专业课程紧密联系

建环专业的学生学习AutoCAD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CAD制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应初步具备绘制本专业图纸的能力,从而为后续的专业课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本课程与供热工程、暖通空调等其他专业课程联系起来,提高学生所学技能的实用性。首先,教师应向学生简单介绍建环专业的基本知识,指导学生阅读本专业的工程图纸,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在此过程中,要结合《暖通空调制图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图纸图面表述的规范做法。其次,当学生基本掌握CAD的常用绘图命令后,教师可以以实际施工图纸为例,详细讲解工程图纸的绘制步骤和操作要点,并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将图纸内容“临摹”出来。学生“临摹”图纸的过程,既使他们巩固了所学的绘图命令,初步熟悉了专业图纸,还能将他们从单一枯燥的命令练习中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

建环专业AutoCAD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CAD制图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初步绘制采暖、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等建筑设备方面的工程图纸。但是,作者了解了包括扬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内的国内许多高校建环专业的教学计划后发现,在现行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下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比较困难,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点:

1.AutoCAD课程的开课学期偏早

我校AutoCAD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而核心专业课程如供热工程、制冷技术和暖通空调等均安排在第六学期,其他高校也存在类似情况。例如,国内开设建环专业较早、办学层次较高的东华大学,他们将AutoCAD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而其他主要专业课一般安排在第六、七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意味着学生在学习AutoCAD课程时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几乎一窍不通,学生阅读本专业工程图纸的难度较大,绘制专业图纸时速度较慢、效率较低、表达不规范。经过多次的专业图纸绘制训练后,许多学生虽然对CAD的基本命令掌握较好,但是对专业图纸的识图能力和表达能力仍然较差,再加上后续的专业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一般要在几个学期后进行,学生对所学CAD知识的遗忘率较高,这就使得他们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普遍感觉CAD绘图比较困难。

2.AutoCAD课程的课时数偏少

我校AutoCAD课程的学分数是1.5(包括0.5学分的理论教学和1学分的实验操作),总课时数为40。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行教学计划安排的课时数偏少,因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学习CAD的基本命令还包括建环专业的工程图识图能力训练、常见工程图如空调系统流程图、空调系统平面图及设备详图等绘制训练。如果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还宜让学生初步了解基于CAD基础上的建环专业绘图软件如鸿业暖通和天正暖通的使用方法。因此,笔者认为,AutoCAD课程的总学时数宜增加至48左右,这样才能有比较充裕的课时让学生巩固CAD的基本用法,接触和掌握更多的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专业绘图技能。

三、结论

AutoCAD辅助绘图技术是建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实用技能,其能力水平的高低可能对学生的就业情况产生重要影响。AutoCAD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示范与上机操作交叉融合、自主练习与针对性练习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细心”的绘图习惯并与其他专业课程密切联系,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国内许多高校建环专业的AutoCAD课程开设较早且课时数偏少,这均会对学生工程绘图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黄炜.建筑设备工程制图与CAD[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于国清.建筑设备工程CAD制图与识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 课程设计 职业能力分析 教学任务

中图分类号:U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175-02

1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来源于就业岗位群

(1)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内容与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汽车系,在进行汽车职业能力分析时首先对汽车生产企业及维修公司进行调研和技术咨询。分别对沈阳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上海通用北盛(沈阳)汽车有限公司、沈阳三洋空调有限公司、辽宁汇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宝马4S店、福特4S店、一汽奥迪4S店等进行专业调研和课程研讨论证。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总结课程的教学目标。

(2)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掌握发动机机械系统维护保养、故障诊断和修理作业。包括以下任务内容完成:①发动机外部附件拆装及认知;②拆装更换发动机正时带或正时链条;③清洁发动机压力油道;④拆装检测发动机汽缸盖及更换发动机缸垫;⑤拆装检测发动机凸轮轴及轴承;⑥z测发动机汽缸体;⑦拆装检测汽车发动机曲轴及轴承;⑧拆装检测发动机机油泵;⑨拆装检测发动机活塞连杆组;⑩拆装检测发动机气门组;拆装检测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总成的拆装。

(3)该课程是根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的教学指导大纲开发而成。以学生掌握基本结构和原理为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各个总成的构造。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发动机构造与原理知识由课堂上课老师讲授,发动机各个总成结构及各个零部件结构和装配关系由实训教师讲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学与做”的教学模式。

(4)在实训操作中将课程内容分成若干个实训任务,将每个实训任务分成若干个操作步骤,实训教师按照发动机维修手册要求逐步操作演练。依照4S店维修实际操作安排实训教学内容,学生在实训中按照每个实训任务的实训步骤来规范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实训操作中更加规范化,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课程开发探索

(1)此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针对各个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来设计的,学生以学习发动机构造及原理为基础,完成发动机总成拆装为目的。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汽发动机结构,独立或协作完成不同类型发动机拆装能力。

(2)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课程设计主要包括:①教学目标;②学习目标;③任务描述;④任务分析;⑤任务准备;⑥学、教、做、评、练等6个环节。学生通过“学”:学习本任务的基本知识和零部件的基本结构;“教”:实训老师首先在实训场地现场操作,按照实训步骤细致规范拆装,学生见习;“做”学生首先填写实训老师的拆装操作步骤记录卡,然后模仿实训老师的操作过程进行做;“评”实训老师根据拆装过程评分卡的评分标准给做的学生评分;“练”为了巩固掌握学习的知识,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供学生练习。例如:对任务一――发动机外部附件拆装及认知课程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

①认识发动机外部附件。

②掌握发动机外部附件拆卸。

③掌握发动机外部附件装配。

④掌握发动机各部件的安装位置。

⑤掌握发动机各部件拆装工艺流程。

任务描述:发动机外部附件主要由发电机、起动机、节气门组件、进气歧管、氧传感器、排气歧管、机油滤清器、空调泵、碳罐电磁阀、PCV阀等组成。拆装时严格按照发动机维修手册进行。

任务分析:发动机附件都是结构复杂的零件或总成。附件通常都采用螺栓、螺母,螺钉与发动机的机体是连接的,拆卸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同时防止零件和工具掉下,把拆卸的部件及螺栓摆放整齐。

任务准备:直列四缸4A13VVT型发动机一台,发动机拆装工具一套,零件摆放案台两台,发动机维修手册一本。

学生首先学习发动机外部附件基本结构、作用、材质、安装位置。

教学生4A13VVT发动机外部附件拆卸过程,技能训练由实训老师首先现场操作,学生见习,基本训练如下:(1)发动机拆卸部件的选择;(2)发动机拆卸工具的选择;(3)发动机拆卸过程及部件的摆放。

学生做:模仿实训老师拆卸发动机附件过程,以直列四缸4A13VVT发动机外部附件拆卸工艺流程为例,一切过程要严格遵循维修手册进行。按照表拆卸发动机附件过程记录卡的相关要求,进行部件的拆卸。(1)学生首先填写拆卸发动机附件的顺序;(2)拆卸附件和工具的选择;(3)拆卸附件及螺钉螺母的摆放;(4)工具的清洁;(5)实训场地的清洁。

实训老师评:给学生拆卸发动机外部附件过程进行评分,主要考察操作关键步骤、拆卸注意事项、零件和工具摆放是否整齐、工具的清洁和实训场地的清洁等。

通过上面的学习环节,学生掌握了汽车发动机的拆装过程、正确的拆装方法、拆装工具的选用和使用、零件和工具的摆放,会查阅相关发动机维修手册,了解拆装过程注意事项。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课设计特点

在上述的课程体系中,教师针对学习目标探索出学习任务,更加接近生产厂或4S店实际工作要求,体现了“学”“工”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理念。每一项学习任务都有实施的载体,这些载体就体现实训活动内容,这些实训活动内容是对生产厂或4S店维修工作过程的模拟体现。

4 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训课程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1)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服务的对象是该地区实际经济发展的需要,汽车产业在辽宁沈阳地区乃至全国都处于发展的地位,汽车产业的发展和社会对汽车的需求就决定中等职业教育方向和课程设计内容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2)中等职业教育受教育的人群特点: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各行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3)中职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是不争的事实。缺乏钻研精神,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得过且过、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发掘他们活波好动的潜力,努力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训中学习、在实训中进步。

参考文献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环境;能源应用;专业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023 文献标识码: A

一、对特色专业建设内涵的理解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因此,本科特色专业是指能培养出有特色人才的专业,其最终体现是人才的特色。《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故而特色人才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才的“能力”特色,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形成培养特色人才的能力。

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特色及其特征分析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应该具有哪些能力特色?经过对学校毕业生调研分析,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师资特点、科研与工程实践优势与积累,以及学校所在的地理区位特点,笔者认为:工程实践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能力,主要包含以下4个层次:

第一,处理常规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第二,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三,应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第四,适应职业拓展与转型的通识能力。

学校培养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应具有以下3个基本特征:

第一,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为主体,沟通土木建筑、热能动力、环境、机械、经济和管理相关学科。

第二,具有良好的工程师素质,融合贯通暖通、燃气、建筑电气、建筑给排水和建筑消防等专业的核心技术,满足建筑与交通工具内的环控工程、工农业生产环境控制工程、建筑与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和城市与工厂热能动力供应等领域的要求,经过国家规定年限的工程实践锻炼,取得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

第三,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能够自我学习提高、改造重构知识和能力,变换自己的角色,从事其他社会活动。

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在2013年升格为本科,改名为武汉商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作为本校的拳头专业,将申办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专业,前期申本调研工作小组通过文献、网络、走访交流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为申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专业做好充分准备。考虑到后期该专业该如何建设以及怎么样建设,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思路及建设措施。

(一)建设思路

1、总体思路

按照“坚持差异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建设思路,立足湖北省暖通行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专业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管理,全面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2、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教学业务水平。

3、提高科研水平的思路

坚持以高层次科研成果为目标,以创建优质科研平台为基础,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的应用性和可行性,努力培养一批科研水平高、视野开阔、搭配合理的科学研究团队。

4、学生培养的思路

专业将始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领域内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继续加强与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及设计研究院、工程公司、设备安装及制造等工业企业的联系和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教学配套设施建设思路

加强校内教学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学条件。提高校内实验室、实验场所的使用率,加大对图书资料、科研设备、办公条件等方面的投入,为专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

(二)建设目标

本专业建设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区域暖通空调产业需求人才为己任,着重加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学条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在申本后5年内,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省内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专业。

五、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地域及行业背景、拓展课程体系

更名前,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大部分有着鲜明的地域及行业特色,都较早地设置了“供热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暖通空调方面的专门人才。近十年间,本专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所构建的大框架下,大都保留了传统的集中供热、工业通风、空调制冷技术、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等专业课及课程设计,方向比较单一,学生所接触的暖通空调系统也较为传统,没有和目前国家提倡的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结合起来,学生缺乏节能、经济的宏观意识。所以,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在必修课中适当增加以“建筑能耗及经济分析、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能源转化利用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课程模块以及“智能建筑控制、电气与自动控制”的控制课程模块。这样才能使“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及管理的过程中,具备“工程系统”的概念,能从全局优化的层面上去考虑节能或者工程可行性。

(二)建设方案

1、特色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团队负责人的选拔。负责人要具有把握专业全局的能力,对特色专业内涵有深刻理解、组织能力,是特色教学团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二是,一个了解专业全局,能相互沟通、理解和配合的教师群体。按照特色教学团队教师能力要求,通过学术学历培养,督促和帮助教师取得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创造机会到国内外一流高校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2、人才培养方案修改与调整

探讨工程学科专业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内涵与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全面推进基于学生参与研究的教与学,对本科生进行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素质教育,将能力训练作为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教师专业素养,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的范围宽了,增加了“能源应用技术与管理”以及“建筑节能控制”的内容。如何使专业教师提高素养,分清专业课的“课堂上该讲些什么”就成为我们应思考的问题。专业课的教学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应以工程应用为依托,介绍技术和设备的特点、原理、发展背景、应用条件、优缺点判断;应着重于技术方案分析,让学生不仅仅了解各种技术方案及设备的基本原理、系统结构特点,更重要的是让他知道一个系统设计为什么选这种方案而不是另一种。而对于一些非关键的技术细节和一些设计校核计算,则应该在实践环节和课程设计中解决。这也同时提高了对专业教师的要求,要求专业教师通过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及工程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只有教师具备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科学视野,具备了创造和创新意识,跟踪技术进步的意识,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工程人才。

(四)实践教学及条件建设

在实验实训室建设方面,完善建全专业实验实训室功能,拓展实验实训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提高教学效果。着重培养学生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与科研兼容的专业实验实训中心,使之既具有综合型、开放型的特点,又能从事专门技能培养,力争将其建设成为省内同类高校一流的实验实训中心。

总之,新形势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教与学”方式方法的探索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专业负责人和一线专业教师经常思索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兴应,陈文,张新桥,蒯大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研究――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J]. 科技信息,2013,14:38-39.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8;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2304重庆大学1956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本科生,是中国最早开办该专业的8所高校之一。1978年增设城市燃气工程本科专业,1995年增设设备工程与设备管理专业。1999年,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设备工程与设备管理专业整合扩充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拥有完善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培养体制,属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依托“985”研究平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支持,成为了国内领先的品牌专业。经过56年的办学历程,累计为国家培养了约1.3万名本科毕业生,1 000名余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内的各大设计院总工10余人。特别注重适应西部大开发的人才需求,并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毕业生在行业的影响较大。

该专业教育始终秉承重庆大学“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在全国率先进行专业教育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专业教育体系,教学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结合,建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型本科教育,并在高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2002年,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4所高校一起,在由建设部组织的首次本科专业评估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视察小组评价为“西部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领先学科”。英国建筑工程服务注册协会(CIBSE)评估委员会主席M.Farrell先生也给了充分肯定,认为该专业与欧洲的高水平专业教育水平相当。2007年国家公用设备注册工程师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对学校进行复评,再次对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给予高度评价。2010年,该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建筑环境。随着人类对建筑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保障建筑环境质量的设备工程系统也变得越来越综合化、复杂化。当前人类面临着严峻的能源环境形势,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在发挥上述价值的同时,消耗的能源占社会总能耗的1/3左右。因此,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对特色专业建设内涵的理解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因此,本科特色专业是指能培养出有特色人才的专业,其最终体现是人才的特色。《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1]故而特色人才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才的“能力”特色,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形成培养特色人才的能力。

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特色及其特征分析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应该具有哪些能力特色?经过对学校毕业生调研分析,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师资特点、科研与工程实践优势与积累,以及学校所在的地理区位特点,笔者认为:工程实践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能力,主要包含以下4个层次。

第一,处理常规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第二,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肖益民,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实践

第三,应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第四,适应职业拓展与转型的通识能力。

学校培养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应具有以下3个基本特征[2]。

第一,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为主体,沟通土木建筑、热能动力、环境、机械、经济和管理相关学科。

第二,具有良好的工程师素质,融合贯通暖通、燃气、建筑电气、建筑给排水和建筑消防等专业的核心技术,满足建筑与交通工具内的环控工程、工农业生产环境控制工程、建筑与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和城市与工厂热能动力供应等领域的要求,经过国家规定年限的工程实践锻炼,取得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

第三,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能够自我学习提高、改造重构知识和能力,变换自己的角色,从事其他社会活动。

三、目标定位、主要建设内容与建设方案

(一)目标定位

总体建设目标为依托学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资源配置,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基础雄厚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建成符合中国及国际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有国际影响的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与推广基地。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

互不关联的教师群体,不益于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完整的专业能力。特色教学团队是特色人才培养的灵魂,是特色专业建设最关键的内容。特色教学团队的教师应了解专业全局和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要求,对专业课程体系及各门课程、各实践环节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认识清楚,掌握所承担的课程与其他课程或教学环节的衔接关系;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理解工程实践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具有新思想,新观念,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工程新技术研发经历和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修改与调整

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是特色人才培养的纲要。

3专业理论与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改革

专业理论与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是特色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

(三)建设方案

1特色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团队负责人的选拔。负责人要具有把握专业全局的能力,对特色专业内涵有深刻理解、组织能力,是特色教学团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二是,一个了解专业全局,能相互沟通、理解和配合的教师群体。按照特色教学团队教师能力要求,通过学术学历培养,督促和帮助教师取得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创造机会到国内外一流高校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2人才培养方案修改与调整

探讨工程学科专业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内涵与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全面推进基于学生参与研究的教与学,对本科生进行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素质教育,将能力训练作为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3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开展适应特色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是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核心系列课程建设,形成新型特色专业的理论与技术核心体系,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导论、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暖通空调、冷热源工程、燃气输配、建筑节能等核心课程,重点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革新。二是建设新生研讨课与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项目。三是建设适应特色专业发展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建设工程技术研发和应用实习基地,基地的类型、开放时间、方式应符合认知规律和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到毕业实习,逐步实现“教师带着学”到“学生独立学”的转变。通过实习,了解专业有关设备开发、系统设计安装方法和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实况,强调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特别是社会交际能力。

四、建设成效

(一)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现有教师41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8名,博士导师7名。实验室专职实验教学人员13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90%以上取得博士学位,11人取得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资格。团队教师都具有承担建环工程项目策划与可行性研究、工程方案优化与评价、工程设计、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的编制与实施的等实践经历。

教学团队督促和帮助教师取得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国家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派出交流等方式,中青年教师都有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和国外访学的经历,使其了解学科前沿和专业发展动态。绝大多数教师以长期参加工程实践取得的丰富科研与工程实践经验为支撑,形成了鲜明的教学风格。教学团队每周开展半天教学研讨,每学期举行学期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参与新培养方案的编制和新的课程体系建设研讨。目前,团队正探索将以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经历、科研能力与学科视野为主的培养方式转移到基于社会发展与进步、人才培养新需求、教育规律与教学方法新变化的培养模式上,实现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并付诸教学实践。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不断完善

以培养通识型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师为基本目标。目标定位在培养建筑环境科学与工程、城市公用设施等领域从事设计、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与科学技术人才,部分毕业生进入高一层次学位教育。

将基础素质教育与国家注册工程师专业教育相结合,形成了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理论发展为指导,行业技术发展为背景;以工程理论为基础,工程设计为主线,科学基础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并重。重视基础教育,重视计算机、外语、制图等通识能力训练,重视工程师素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培养。

实行优异生培养制度、学业导师制度、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和第二学位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本科生在第三学期按照年级1~2%的比例选拔优异生,各学院教学院长聘任责任心强,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有科研课题,并具有指导研究生资格的教师作为优异生的导师,负责优异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落实。优异生和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学校为优异生组织各种专题讲座和集体活动,鼓励优异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科研工作。学校不定期举办“优异生学术交流报告会”,对优异生的科研成果或论文根据其水平给予适当奖励。专业教学团队在新生入学后,为每5位学生安排1位学业导师,对学生选课、学业规划、参加创新科研项目给予指导。

(三)课程体系改革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特色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构成见表1。其中,学科大类基础课包括画法几何、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等课程。专业主干课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概论、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燃料与燃烧、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燃气输配、冷热源工程、建筑电工学等课程。

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培养方案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课内36周,课外4周,共计40周,计27.5学分。其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共集中安排31周,计21学分。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等共5周,计2.5学分,在相应学期分组集中进行。

表1课程体系的构成及学分学时分配课程类别12学时/周数12学分12学时比例/%必修12通识教育基础128881255.51237.科大类基础121601210.012 6.8专业主干125761236.01224.6集中实践环节12 401227.512-选修12文化素质1219212 6.012 8.2通识教育基础12 8812 5.512 3.8学科大类基础1213612 8.512 5.8专业选修123041219.01213.0最低毕业学分12168根据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特色定位,特别重视工程设计环节的教学。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基本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形成综合工程实践能力,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综合+创新”工程实践能力,毕业论文主要针对研究型人才培养。

(1)课程设计,主要专业课安排必修规定题目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工程设计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

(2)综合课程设计,4周。通过规定题目的综合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知识,进行工程方案分析和设计,解决不同工种与设计在协调、配合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毕业设计或论文,自选题目,18周。指导教师从实际科研、工程设计项目中提炼选题,由学生结合实际自行选择。毕业设计是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性环节,在毕业设计注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工程师素养的培养。

(四)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

根据“宽口径”的专业教学要求,教学团队对主要专业基础课程、部分专业课程教材进行了重点建设,组织编写出版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列教材”16种,并全部完成了修订工作,其中6部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另主编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土建类学科指导委员会推荐、部级优秀教材1部,参编“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

流体输配管网、流体力学课程已建设成重庆市精品课程,流体输配管网课程被全国高校土建学科指导委员会、重庆市推荐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燃气输配、传热学等课程被评为重庆大学精品课程。2001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获建设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通识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