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政府行为是否适当,从根本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转变是否合规到位。因此,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一切,既担负着经济与社会管理职能,又直接从事着生产经营活动。经过20多年的改革,政府管理的范围有所缩减,政府直接经营企事业单位的状况也有很大程度改善。但政府错位、越位和缺位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政府部门继续不同程度地直接干预着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具体事务。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仍然艰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重要的是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基于政府的性质、地位,并结合世界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经验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所应履行的基本职能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调节,即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是市场监管,即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三是社会管理,即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四是公共服务,即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谓政府职能的转变或归位,就是要使政府从宏观微观都管、大事小事都抓转移到主要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真正承担起对这些工作的责任,从无所不为的“全能”政府转向为所必为的责任政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关键是要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府承担的可以由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承担的事务,应该都交给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政府部门不得直接干预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具体业务。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必须从理顺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直接地看,有两项改革至关重要:
第一,是实现政资分开,直接或间接割断政府干预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与具体业务的资产纽带。政资不分,极易形成政府部门以出资人的身份对企事业单位的直接干预,进而使政府部门借出资人身份将作为公共管理者实施的经济社会管理变为政府对企事业单位的直接干预。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对必须采取国有独资形式的企业或国有资本必须绝对控股的企业,还应通过建立特殊形式的董事会或设立资产经营公司等途径,使政府的出资人职能通过合理的制度构架规范行使。必须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推动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把国有投资的事业单位控制在最必要的范围内。
第二,加快政府管理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对政府行为的法律监管。要把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多管齐下,把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规范到正确履行职能的轨道上来。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还必须积极推进相关的配套改革,除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分类改革事业单位、发展和规范市场中介组织、强化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体系建设外,还要着力推进两个重要方面的改革。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公务员特别是行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清理各类行政绩效考核指标,凡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定位,导致或有利于各级政府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的,一律取消。二是建立有利于政府公正履行职责的财政保障制度。一方面,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另一方面,建立正常的行政资金供给机制,保障政府工作人员从事公务活动的合理支付,立有利于充分而公正的履行职责和抵御腐败的公务员薪俸制度。
二、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其他重要环节的改革
1.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
鉴于行政命令式管理或指令性计划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因而行政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就成为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这些年来,通过以投资项目审批制削减为重点的市场制度的改革及经济法制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直接与间接的行政手段调节仍处于突出位置,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经济调节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在思想上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一是要正确认识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企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源泉,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调节市场活动的目的不是要扼杀企事业单位,而是为企事业单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政府的调节从本质上说就是服务,或者说,应立足于服务实施调节,并立足于此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方式。二是要正确认识行政管理方式本身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改革的目的,不是取消政府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管理与调节,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的新型管理调节方式。而这种新型管理调节方式的形成,不仅要立足于在一些重要领域与方面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而且要努力为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调节和运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加强和完善从事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的机构,撤销那些直接从事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的机构。
第二,规范党政机构设置。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责相同或相近的部门,确需党委政府共同承担的职能,尽量采取合署办公的形式。明确职责分工,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必要的政府职能整合到同一部门,确需几个部门参与的,要明确分工、分清职责、确定牵头部门。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
第三,理顺上下级政府机构设置。根据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责权的划分,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保障以及工商、质检、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调整一些领域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赋予省及省以下地方政府更多的权责。在相关职能落实的前提下,允许地方从实际出发,设置和归并相关机构。
第四,减少行政层级。政府层级过多,不仅大大增加了行政运行成本,降低了行政运行效率,也抑制了各层级政府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统一市场的逐步推进、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有必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适当减少行政的层次。
3.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第一,建立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对涉及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的决策,都应以充分扎实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决策前应有一个比较宽松的时期,深入基层,搜集第一手材料,并以适当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缺乏实践调查基础的事项不得纳入决策程序。
第二,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一律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同时,相应明确责任主体,划清责任界限。
第三,推行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听证制度。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公用事业拓展、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设立、重大行政处罚事项实施等,都要实行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同时,以法规形式明确社会公示的范围、原则和方式,保障听证活动参与者的代表性,有效建立听证意见的反馈机制。
第四,健全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制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同时,有组织地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并通过有效的制度规范专家学者的政策咨询行为,保障咨询意见的客观公正。
第五,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在明确界定决策责任主体和责任界限的基础上,推行决策失误引咎辞职、经济赔偿和刑事处罚制度,严厉惩治决策失误行为。
作为肩负着电影播放以及电影文化传播责任的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强化自身的调节与监管职能。正确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在进行电影节目的选择时始终以传播优秀电影文化为主导,满足大众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对整个单位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出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调节职能,始终坚持做让人们满意的频道,在电影内容、结构设置、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调控,使节目的设置与人们对电影艺术的获取需求相适应,使供给与需求达成一致。另外,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不能放松监管职能的发挥,要在电影界形成一个开放的、有序的竞争环境,对扰乱电影市场,影响体制改革的形成进行必要的惩处。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还需完善电影审批方式,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使调节与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建设服务型的节目中心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其主要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使大众接触到优秀的电影文化,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要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因而,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必须要以建设服务型的节目中心为目标。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电影服务体系,使体系的构建更具层次,更有针对性。在大众对艺术追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电影频道的节目设置必须要进行调整与优化,力求能够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落实下来,不仅要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也要为文化需求的增长服务。通过向大众提供高效的服务,使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也进一步优化,使其与大众需求相契合,最终建成服务型的节目中心。
三、构建法治单位
作为国家事业单位中的典范,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始终以遵纪守法为先导,在单位内部形成严肃的改革风气。在新形势下,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要妥善处理好部门运转、人员安排、节目设置等问题,采取措施来推进单位的整体进步。对于电影频道具体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与纠纷,要做好提前预防,提升节目中心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建立起完善的应急机制。避免不和谐因素对单位内部造成恶劣影响,使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正常秩序得以维护。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过程中,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要始终把握行政刚要,确保其依法落实。在法律法规的指引之下,对违纪违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使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工作得以改善,获得更大的进步空间,解决事业单位内部不作为的情况。通过法治单位的构建,加强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内省,使其行政工作的安排更加到位,消除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问题,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
四、建立全面运行机制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行政改革必须的全面而扎实的,单位内部的各个环节都要形成改革的态势,向着共同的行政改革目标前进。首先要保证中心内部各个部门能够协调运转,使电影节目的策划、安排、管理、播出的各参与部门都能以打造优秀频道为中心,通过有效沟通来使工作顺利推进;其次要确保单位成员的行事作风符合规范,不可有影响国家事业单位形象的行为出现,形成一个氛围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三,要确保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运行是公正透明的,相关负责人员要加强自律,为行政改革的切实开展提供榜样力量,使改革更加高效。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在工作中要坚持防微杜渐,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更好地建设频道、为大众提供优质电影服务上。在决策、执行以及监督等方面建立起全面的运行机制,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贡献力量。
五、强化节目中心组织体系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组织较为复杂,为了保证频道的正常运转,需要对节目中心的组织体系进行强化。确保每个部门都能履行职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同时还能够应对单位的组织需求,承担起组织分配的定额任务。作为向大众传递电影文化的权威单位,电影频道节目中心需要提供的公共服务种类较多且较为繁杂,只有系统的组织体系才能适应要求。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将各个组织成分的职能进一步落实下来,形成具有强制性的机制。确保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内部决策,同时也有负责执行的部门,使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组织体系得以强化,以饱满的姿态来应对社会大众的电影文化需求,通过协调有序的组织来为大众提供优质服务,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六、结语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30年伟大历程,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1982年开始大致每隔5年进行一次,经历了六次大的改革。整体上看,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的是一条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螺旋式上升的道路,与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相一致。因此,运用渐进决策理论研究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对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概述
1.1 理性决策模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政策科学在西方学术界逐渐兴起,在政治和行政决策领域中产生最大影响的是理性决策理论。理性决策模型起源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决策者知道所有与具体问题有关的目标、信息,能辨别并有意义地评估所有选择,继而从所有可行方案中挑选出最好的一种。”[1]
然而社会现实不等于理论假设,理性决策模型的假设条件遭遇到诸多障碍。它遭许多学者特别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的强烈批评。“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2]
1.2 渐进决策模型 本文由收集整理
为了跳出理性决策模式的框架,弥补其中的不足,美国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罗姆提出了渐进决策理论。林德布洛姆在1953年所著的《政治、经济及福利》中提出了“渐进主义”概念;在1959年发表与《公共行政评论》春季号的《“渐进调适”的科学》论文中,他又提出了“渐进调适的科学”的概念;1963年,林德布洛姆在《决策的策略》中讲其政策分析模型称为“断续渐进主义”;至此,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基本形成。
该模型的基本假定是,决策者的资源(时间、信息、金钱)有限、决策者能力有限、目标与手段的相对性、过去决策的正当性与当前决策的不可预测性、沉淀成本、政治上的可行性,所以,公共政策乃是过去政策的调整,按部就班原则、积小变大原则和稳中求变原则是渐进决策模型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
渐进模型有其自身的特点: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不能重打鼓另开张;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并不强调有所创新,也不是无所作为,只是注重对现行政策的修改与补充,以弥补现行政策的缺陷;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不是一劳永逸,要注意反馈调节,在试探和摸索中前进。
2.从渐进决策理论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1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采取渐进式改革的必然性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选择的是渐进决策模式,首先取决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各地政府的行政水平发展极不平衡,行政观念差距大,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能采取渐进模式,通过不断尝试来得到行政管理改革的最终成功。其次,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能选择渐进决策模式。再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渐进性。每一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都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进程为主要目的,适应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的政府管理体制、管理职能、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也只有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才能逐步建立起来,这也决定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能选择渐进决策模式。
2.2 渐进决策模型在我国改革中的运用解析
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乃至人民的生活方式都在不断发生急剧变化,因而对政府结构与运行模式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对我国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方式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
(1)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从“精兵简政”到“废除干部终身制”。这次改革主要是精简机构、裁减人员,最终提高机构的运行效率,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转变政府职能。
(2)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从提出转变职能到开创“三定”局面。这次改革的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但是这种机构改革仍然是为了适应当时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当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机构必须进一步改革。
(3)1993年政府机构改革——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到政企分开。中国政府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即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着重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并明确提出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4)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从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到大刀阔斧改革。1998年这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为29个,政府机构和人员得到大幅度的精简,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3]
(5)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从进一步转变职能到提高政府管理水平。这次改革主要在于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另外以改革重点为突破口,完善政府机构设置也是这次改革重要内容。
(6)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从大部制改革到注重民生的服务型政府角色的构建。改革中对渐进决策模式的运用,首先体现在政府机构改革方法步骤的选择方面。其次是在转变政府职能这一改革重点上,思路逐渐明朗化。
2.3 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1)整体上继续推进渐进式改革,注意改革的连续性,适当拉大改革的周期,同时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相衔接。以“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行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理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指导,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2)坚定地以政府职能转变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基础,但要加强对转变政府职能工作和机构改革工作的分类、分层次指导。从以往的历史经验来看,机构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精简。[4]十七大提出的大部门制改革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在论及转变政府职能的时候,要区分不同层次的政府,实事求是。
【作者】高小平/靳江好/沈荣华
【摘要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正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深化行政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在许多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和发展。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决策机制、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等项内容。
(一)建立服务型政府
建立服务型政府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在深化行政改革中提出的一个目标选择。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社会本位、民本位,政府管什么不管什么,全看社会和公民是否需要,并以此来作为政府职能定位的依据,它与传统的以官本位、权力本位为特征的管制型政府相比较,是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将建立服务型政府作为新时期行政改革的一个目标选择,将有助于从新的视角,把行政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引向深入。在实践中,已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认识到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着手改革以往“重管理、轻服务”的政府管理方式。上海、南京、珠海等地政府纷纷提出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并在创新服务、社会评议、减少管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我国中央、省级政府的主要功能要于决策和宏观调控,在管理上具有宏观性、调控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同时在决策和管理上也要体现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省以下地方政府直接面对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因此,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定位应有所不同,中央和省级政府可以作为以宏观管理为主的“决策——服务型政府”,省以下地方政府应为以公共服务为主的“服务型政府”。
(二)建立面向市场的政府
建立面向市场、亲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等提法的涵义大体相同,都是指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凡是市场能发挥优势或能做的事,都应当由市场来做,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强调政府要面向市场,将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政论要起好“掌舵”作用、催化作用、促进作用,而不是“划桨”作用、大包大揽作用;也有助于将政府发挥职能作用的主要方向,放在加强宏观调控上,放在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上,围绕市场行使好调节、培育、监管和服务职能。
(三)建立责任政府
责任政府的提法,主要是为了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在以往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下,政府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和失衡,强调权力配置而忽视追究责任,重视行使权力而忽视承担责任,注重虚置监督形式而忽视追究责任。
现阶段推行依法行政的关键,在于强化政府责任,使权力的责任挂钩,建立责任政府。为此,下一步行政改革应力争取得以下突破:一是赋予权力的同时必须明确责任;二是健全政府责任制度,制定落实法定质询、罢免等追究责任的具体程序,创设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易于实施的责任制度;三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并与政府外部评议制度相挂钩;四是加大执法监督的独立性、公开性和民主参与。
(四)依照公共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模式
公共管理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管理理念,核心涵义在于公共性,突出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导向的社会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等新的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有较大的差别。
在实践中,各级政府开始运用这一理论,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推进改革。例如,财政部门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目标,人事部门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深圳等地政府提出了政府职能从无限到有限、从部门性转向公共性、从政府单一治理转向社会共同治理等项改革目标,都是十分有益的探索。
(五)借鉴企业经验提高政府效能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应该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注意政府职能的转变、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设置行政管理机构。
关键词:体制;管理;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经济变革中,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各级政府也进一步转变观念,推进管理体制的创新。目前中国正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但现阶段我国政府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如:管理法规不健全,行政成本过大,行政运行效能不高。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发展。
一、改革中应该注意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职能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推进我市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政府职能转变这个中心环节。首先是要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避免地引起经济波动,甚至产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实现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职能一项繁重的任务,在稳定经济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引导资源配置,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和稳定金融秩序,减少资本市场过度投机,减少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克服经济发展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主要是发挥好三种职能:一是战略引导职能。政府要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综合分析,积极探索和建立经济预测、预警机制,提高经济调控的预见性;要抓紧修订和完善我市的产业发展战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重点,积极出台与之相配套的产业扶持政策,以此来带动和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平衡协调职能。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的扶持为度,加快经济开发,加大基础投入,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要把促进就业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予以高度重视,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挖掘就业的潜力,要强化人才、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进一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体自主择业以及就业扶持相配套的就业机制。三是市场机制失灵的调控职能。政府要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控,加大打击查处欺诈和假冒伪劣的力度。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公平竞争,尤其是要注意防止出现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现象;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努力为企业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要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加大执法力度,探索按指标排放污染物的管理路。实现政府职能的逐步分离以社会组织建设为载体,实现政府职能的逐步分离。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注意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注意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建立一个既有中央权威又能发挥地方积极性的政府纵向管理系统。在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方面,中央负责有关全国统一市场的立法、执法和必要的行政规制,地方根据中央确立的法律和行政规制框架,在维护全国统一市场秩序的前提下维护本地市场的竞争秩序。同时,要对地方政府可能采取的地方分割、垄断、壁垒及与公平竞争相矛盾的保护行为进行限制。在经济调控方面,国民经济的总量调控权由中央政府掌握,包括运用计划、财政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和全国统一的税率等宏观政策参数,影响总供求关系和就业总量的变化,影响经济景气趋势,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在经济调控方面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本地公用事业服务方面。所以,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管理人员可少而精。在提供必要公共物品和公共福利方面,国防建设、社会保障、邮政、铁路及其他省际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由中央政府统一负责;城市公用事业服务,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在实现相对公平分配方面,中央负责对国家级贫困地区和处于最低生活线以下的居民进行部分财政补贴,剩余部分由地方财政负责。在实行单一税政策以后,原来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中的“费收”部分没有了,按照目前的分税制,地方财政将比较困难,这需要考虑适当扩大地税收缴项目、范围和比率。在地方政府用于再分配的开支比例有所增加后,国税份额适当减少,地税份额适当增加是必要而可行的。这样,不仅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收支状况的合理与否容易把握和调整,而且也便于对地方财政之间的收支状况进行比较,从改变地区贫富过分悬殊角度进行适当调整。
三、改革中政府机构的设置要科学合理
政府职能作为一定的政府机构所显示出的职责与功能,其发挥程度如何取决于政府机构的现实状况。政府机构作为政府职能的载体,其设置和撤并与政府职能息息相关。从我国政府机构运行现状来看,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政府机构的设置要服从职能转换的需要,按职能定机构,执行系统要简化、下放、转型。按照政市、政企、政社分开的要求,把那些不属于政府部门职能的事务切实转交给市场、企业、社会。二是机构设置要避免职能交叉,逐步构建宽口径的政府部门架构。逐步减少专业性部门,加强综合性部门,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间的分工,把职能相同或相近包括职能类同、职能之间难以清晰界定或职能之间关系密切的加以整合,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相向或相近的职能作横向上的合并。三是机构设置要讲求合法性、稳定性,减少随意性。要从职能和机构配置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出发,政府管理体制要精干、高效、廉洁。把常设机构的职能与非常设机构划分清楚,防止非常设机构职能侵犯以及非常设机构的常设化。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要按照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的要求,适应政府职能转换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府机构改革必须在上一轮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注意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
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首先是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创新,我国已进行了几轮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减少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政府行政性审批,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从现阶段来看还不彻底,必须继续深化,从加快政府职能转换的角度,依据合理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和责任性原则,对现有的各种行政性审批进行系统的清理。加快启动事业单位改革,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重新界定、调整、收缩和转换国家事业职能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包办一切事业的局面,实现事业主体的多元化。实现政事分开,合理划分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职能,改变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方式。要实行国家事业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的分离,规范政府与事业组织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建立起现代事业制度。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改革投融资体制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建立以企业市场为主的投资格局。政府的投资应主要限在非经营性领域。政府要开放投资领域,取消民间资本准入限制。大力推广公共事业委托管理,创新项目投资形式。探索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要积极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改革预算方式,推行部门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使我市的财政体制更好地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做好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陈素江:《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换》,载《南方经济》,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