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生毕业自我总结

研究生毕业自我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生毕业自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生毕业自我总结

研究生毕业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读书对于我来说,是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除了自己是个教书匠以外,还因为我从小就和书有着不解之缘。

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的一位刘老师调走了,我们几个伙伴帮助刘老师搬家,最后我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一本破旧的《水浒传》上册,连忙大声喊道:“刘老师,这还有一本破书呢!”刘老师说:“那本书我不要了,就送给你看吧!”我心头一喜,啊,太好了!因为我听大伯讲过《武松打虎》的故事好像就出自这本《水浒传》,我小心翼翼地拂去书皮的灰尘,回到家,又把烂掉的几页粘好,外面用一张虎皮纸包上,就这样的半部《水浒传》,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经常拿出来阅读。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被梁山好汉的英雄壮举所感动,竟然情不自禁地叫起好来,结果可想而知,我尝到了老师的教鞭的滋味,从此不敢把《水浒传》拿到桌子上读了。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在桌子上面挖一个小洞,上课时想读书的时候,就用手拿着书在抽斗里前后移动,眼睛通过小洞看书。可是好景不长,被老师发现了,结果她告诉了我大伯,我又被大伯臭骂了一顿。

那一段日子是我迷恋《水浒传》的时光,当我看到戴宗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放羊的时候我就在山间的小路上练习飞奔,竟然脚上扎了刺也不觉得疼;当我看到时迁有飞檐走壁的功夫时,就在家里的梁头上练习倒挂金钩,有一次从房梁上掉下来,竟然把鼻子摔出了血,妈妈知道了把我好一顿埋怨;当我看到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时候,我就在粮食囤边,对着小麦用双拳击打,直打得小麦溅出囤子,手指上还流出了鲜血,可是练了好多天,也没有练出鲁智深铁拳头的功夫。我知道自己与铁拳无缘,后来也不再糟蹋粮食了。

童年时光点点滴滴的记忆都是那么美好,读书带给我无限的遐想,也在我的心里种下了一个做语文老师的梦想。

初为人师,我成了长大的孩子

1991年3月11日,是我去实习的日子。泗县二小的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把学校的基本情况向我们作了介绍,安排好实习的科目与班级。于是我们便睁大眼睛挨个办公室看着老师们都在做些什么,默默地体会如何去和孩子们相处。

上讲台的前一天晚上,我把课备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晚上11点多,才揉揉困倦的眼皮,沉沉地睡去,要不然心里总感到不踏实。开始几天,我总是害怕听到上课铃声,这声音意味着我要走向那神圣的讲台。每一次上课之前,我总是坐立不安,把粉笔在手中撂来撂去,沾着手中渗出的汗。到后来,不知不觉这铃声竟然变得悦耳起来,我可以和别的老师一样大方自然地走上讲台。以前那种莫名其妙的惊慌和紧张感渐渐地远去了。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乡下一所偏僻的村办小学。学校除了几位老态龙钟的民办教师和几十个天真纯朴的孩子,眼前就是旷野里两排破破烂烂的教室,还有几棵歪歪斜斜的柳树。学校离四周的三个小村庄不远,建在空旷的田野里,连院墙也没有。白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忙忙碌碌感觉还好,放学后,田野里静悄悄、空荡荡的。夜幕降临,只有我的那盏油灯在茫茫的黑夜中忽闪着,血气方刚的我刚刚从喧嚣的城市中走出来,心中不免掠过丝丝惆怅与凄凉。

做一名老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我心中充满了期待。但是现实与梦想总是有距离的,原以为做小学语文老师很简单,但是农村的孩子都野惯了,调皮不说,作业也经常不做。上课的时候,班级乱糟糟的,有时候整顿课堂纪律都要花费十几分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几位老教师的指点下,我每天兢兢业业,备课上课,组织班会,开展课外活动,忙得不亦乐乎,终于能够驾驭住语文课堂。后来校长和教导主任听了我的课说:“小伙子,好好努力,是块好老师的料。”于是对未来我充满了信心。

工作了一年多后,我到徐州鼓楼区去参加语文名师观摩会,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近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和徐善俊老师的课堂,这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语文课可以上得这么精彩,那种感觉让人如沐春风。我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师生,像是观看一场精彩的话剧,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移步换景,处处皆是美景,我竟然幻想自己变成了台上的授课老师。于老师的课虽然结束了,但是他课堂上的举手投足,都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于是,于永正老师成了我心目中的偶像,我不断地去揣摩,去学习,觉得自己变成了一群小孩子中的大孩子,语文课堂变成了自己梦想的舞台,而我则一路跌跌撞撞地向前行走。

重返象牙塔,在教师与

学生间游离

后来通过一次偶然的招聘机会,我调到了县城实验小学工作。在县城的学校工作,教学竞争的压力明显增大,我感到教学水平有必要再上一个台阶。于是,读书就成了个人素质增强的必要途径了。当时我连续几年参加了成人专科、本科自学考试,那一本本中文的专业教材,就成了我生活中的伴侣。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批完作业备好课,便秉烛夜读,直读得如痴如醉,欣喜若狂,物我两忘,一切的孤寂烦恼皆抛到九霄云外了。读书的个中滋味,妙不可言,真可谓:开卷片纸心中暖,子夜书声带月寒。

但遗憾的是,在县实验小学工作开始的几年里,我并没有实现自己做语文老师的梦想,而是当了几年音乐老师,直到2001年我才又一次走进了语文课堂。正当我要大干一场的时候,我得到的却是一盆冷水。学生家长不相信音乐老师会带语文,担心自己孩子的语文成绩会受到影响,纷纷到校长室要求换班,幸亏校长力排众议,坚信我一定能够教好这一班学生。我感到肩顶有千钧压力,只有背水一战了,我要做的只有用行动和结果让家长放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堂课我认为要做到三方面思考:教学预设思考,教学过程思考,课后反馈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必须充分解读教材,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洞悉学生的一切,因材施教,面对课堂的千变万化,灵活变通,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教学反思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我都对自己所教的文本进行反思,看看自己有没有抓住文中的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目标达成如何等,然后是从学生的掌握程度反思自己有没有因材施教,有没有更好的策略,有没有充分发挥教育机智。

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查遗补缺,取长补短,我的语文教学专业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也初显成效。我们班的语文期末考试成绩始终在年级前三名,这些成绩的取得既让校长脸上有光,也得到了那些要求孩子转学的家长的认可。

在语文教学前行的道路上,我觉得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能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仅仅是个教书匠,要想真正在语文专业之路上走得更远一些,就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理论功底,这也坚定了我想重新走进大学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文底蕴的想法。

2004年,我经过了两年英语和专业课程的复习准备,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真正的象牙塔――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始了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如果说以前读中师是多彩生活的开始,充满了朝气与顽皮,那么我的研究生学习,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象牙塔的博大精深,它让我的学习经历更加丰富,磨炼得更加成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知识让人充实,使人高尚。我在四年时间里获得了美学和教育学两个硕士学位。当今社会,浮躁之风蔓延,也许有人对回炉深造有些不理解,可是其中的愉悦,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体会到的。

2008年,我研究生毕业再次回到工作岗位。很明显,我的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课堂也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学生在我的课堂中也是愉快的,我经常博得他们的阵阵掌声和灿烂的笑容,也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应邀给师范大学的学生做教学专题讲座,到省内外做现场课堂教学展示。当那些听课的大学生和老师们为我鼓掌,为我送上鲜花,我精神上的享受自然不可言喻,同时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最为欣慰的是,我在教学方面的拙作也不时地刊登在报刊上,每当接到编辑部的信函,手捧样刊,嗅着精美杂志中散发出的墨香,再读读自己的作品,那种喜悦真是难以言表。

情人节,“她”向我姗姗走来

“特级教师”这个荣誉,在20多年前我师范毕业时就听说过,曾经对我是非常陌生和遥远的,但同时也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理想追求。

2011年9月,当省第十批特级教师评审开始报名的时候,我的心里忐忑不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像当年参加研究生考试报名一样,带着满腔的热情,努力着,奋斗着,至于成功与否,就等待着上苍的恩赐吧。紧接着我到市教育局参加教学业务筛选,我抽到了传统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虽然这节课我很熟悉,但是在场的毕竟都是语文教学的专家,我的心里还是很紧张,而且抽到的还是近百位参评者的第一号。当我走上讲台时,首先谈到了《落花生》的写作背景,接着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和感悟重点句段,等等。随着思路的开阔,课堂的进程自然地流淌出来。这节课的课堂结构设计、生活实例的引入、教材深度的把握、写作的迁移等方面也都水到渠成,结果受到了听课评委的一致赞许。

10月23日,市教育局传来消息,我作为县里唯一的语文教师顺利通过初评,被推荐到省城参加最终的课堂教学业务考核,我又一次焦头烂额地投入到紧张的准备阶段。

特级教师的考评正式开始了。考场上静寂一片,只有沙沙的写字声有如春蚕啃食着桑叶。我奋笔疾书,把课文的授课思路倾注在笔端,倾注在纸上。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我活动一下酸痛的手臂,上交了试卷。紧接着,我稍作准备,登上了考核的讲台。这一节课十分顺利,学情比我估计得要好得多,师生配合得也很默契,课题板书质疑,故事导入,生字书写指导,重点句段品析,结尾升华课题,唯一的遗憾是还有一点儿没上完,考官便宣布下课了,当时我甚至都觉得这次参评肯定落选了。但后来听说评委们十分满意,竟然全票通过时,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余下的便是三个月的等待,这三个月对我来说是漫长的,更是痛苦和煎熬,可以说是食不知味,寝不安席。然而十年磨一剑,苦尽甘来,2012年2月14日这天,我在安徽省教育厅网站发现评审结果公示上面赫然写着我的名字!霎时间,激动、释然、欣慰……都涌上了心头。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2月14日情人节这天,这个朦胧而遥远的“梦中情人”真的会变成现实。

语文教学,心中那轮明月

梦想实现了,然而我深深地知道,作为一名特级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还有待于迅速提升,底蕴还有待于进一步夯实。我默默地下着决心,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扎根语文课堂的土壤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提升教学业务水平,踏踏实实地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特级教师!让我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得到一种艺术享受,实现一次次心灵默契的对话,在语文课堂中着迷;让我课堂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变成了生命的涓涓溪流,在学生心田里漫漫滋润。

特级教师不仅仅是光环,更多的是一种压力,逼迫着自己不断地前进。明末教育家王夫之在他的《四书训义》中指出:“教者因人才不齐,而教之多术。”这是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善于设计教学和解读教材,还要非常了解学生。

2011年在小学语文名师教学活动中,我展示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节课。王安石的这首诗蕴含着浓浓的乡愁,也融入了他对朝政的担忧与无奈。诗无达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会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验。因此在古诗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努力使学生的理解贴近作者的真实思想。诗句中的“明月”就是中国传统的思乡的意象,我就抓住这一意象做足文章,课前导入播放歌曲《中国的月亮》:“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我却深深地爱着你,中国的月亮。自古月是故乡明,你深深的爱,你甜甜的情,总珍藏在我的心上。”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描写明月的诗句对比诵读,我带着孩子们与作者的思绪一起飘飞,一起带着乡愁遥望着夜空中那轮明月。

从教20多年,我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语文名师、一名学科带头人、一名特级教师、一名浙派名师导师……当一项项荣誉接踵而来时,我时刻审视着自己,提醒自己“停滞就是落后”,一刻也不敢懈怠。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闻着墨香,我时刻与大师对话,与智者共语。教书给了我生活的乐趣,伴我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人生。读书与教书,无意间达到了合而为一的境界,我的内心感到愉悦,灵魂得以升华,性情得以陶冶。

研究生毕业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来自上海市民政局的消息显示,异地婚姻正以每年百分之二的速度在沪递增,目前近四成的在沪登记新人都是异地婚姻。上海人的婚姻突破地域观念,一定程度上也为每年的结婚高峰推波助澜。

城市的日益开放带来了婚姻观念的变革,上海人的择偶标准已不再单一。特别是上海近年来的户籍制度改革降低了外地人留沪的门槛,客观上促进了户籍异地婚恋的可能;而人才的柔性流动与现代青年的自我意识增强,也推动了上海人择偶观念的进一步变化。

新通婚时代的来临,让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地域观念,也破除了传统的等级观念。恋人是哪里人并不重要,一个人的人品、能力、是否有发展潜力才是关键。

与本地户籍婚姻相比,异地户籍婚姻更加稳定,离婚率也明显低于本地户籍婚姻。婚姻专家预测,随着上海人地域观念的进一步淡化,异地户籍联姻的家庭还将不断增多。

根据对去年两万多对离婚夫妇的统计,有24691对夫妇是本地婚姻,只有7%的夫妇是异地婚姻,男方为上海人,女方为外地人的家庭最稳定。在异地离婚家庭中,该类组合的夫妇去年只有20对分手,而女方为上海人,男方为外地人的离婚家庭有673个。由此可见,上海男娶外地女的婚姻结构最为稳定。

明天你要嫁给谁

文/陈晓华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发现,身边很多上海人结婚的对象已不仅仅局限在上海本地人之间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外地人、港澳台的,因为工作关系,或生意原因,纷纷来到这个城市,和上海人一同生活、工作、游玩。很多时候,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城市,成了新上海人。

我的身边就有很多“新通婚”的例子:我的一个大学男同学,因为出差关系,认识了一个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女孩子,并结为夫妻。于是,他经常在上海、北京的两个家之间奔跑,他的妻子也总是飞来飞去地穿梭于两地之间,谁也没有要求对方去放弃自己的工作、家人,凑在一个城市里,这样的生活还让他们觉得很有乐趣。

我们华东区销售公司里有个女孩子,在某个高档楼盘的销售时,接待了一个来中国工作的加拿大男子,两人可谓是一见钟情,在这个楼盘还没有全部售完之前,那女孩子就顺理成章地披上婚纱做了那个金发碧眼人的妻子,住进了原本由自己销售卖出的那套高级公寓里。而她,在做了洋太太之后,就放弃了原来辛苦的销售工作,到一家民营企业里做文职工作。

而我公司的驾驶员,家庭条件不算很优越,在别人的介绍下,娶了一个在上海开店做生意的南通女孩子。结婚不到一年,就添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尽管隔三差五的,他们一家要经常回南通的老家看望岳父岳母,有时觉得摆渡过江不太方便,但二三年来,小夫妻两个与男方父母共同购买了一套房子,合住一起,倒也相安无事、其乐融融。

就连给我吹头发的那个扬州小伙子,前几天,我才发现,居然也艳福不浅地找了一个上海老婆,倒还真让我刮目相看了呢!……

在以前,我只经常听说上海女孩子找老外,嫁港商的,现在,好像这样的通婚现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上海女孩子高嫁的现象了。越来越多的上海女孩嫁给了来自全国各地来上海工作、打工的优秀男孩,或扎根上海安家生活,或跟随男孩子一同回他家乡发展。而很多上海本地的男孩子,也会娶个洋媳妇,找个外来妹,结婚、生子,惬意舒心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新通婚时代的来临,让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地域观念,也破除了传统的等级观念。无论男女,无论来自哪里,只要彼此相爱,相互接受,根本不会在乎彼此是哪个地方的人,更不用担心结婚后,再也回不了家。或许,交通工具的日益便捷、快速,也是促进这样异地通婚的一个原因吧。

如今,当我们走在马路上,或走亲访友的时候,看到一对异地通婚的男女时,早已不会用惊奇、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婚姻了。在上海人的眼里,地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更多时候,我们所看重和在意的是,他们的爱情是否长久,他们的感情是否深厚,他们的婚姻是否幸福!

明天你要嫁给谁?我想,一定是嫁给那个我们所爱的人,相信能给予我们一生幸福的人。至于他是哪里人,他是老板还是农民,已经不重要了!其实,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上海地区的个别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一种男女结合的婚姻形式,已经成为新通婚时代的典型特点!

上海人的婚姻“围墙”倒了?

新上海人,一支 “潜力股”

文/胡凌虹

长期以来,在上海人的择偶观念中,“地域歧视”根深蒂固:宁波籍上海人不要江北来的上海人;浦西人不喜欢浦东人;“上只角”人看不起“下只角”人;对于外地人,上海人更加不愿意嫁娶了……然而,现在情况似乎有了大的改变,暂不论上海人内部,外地媳妇本地郎或者本地姑娘嫁外地郎的婚姻是比比皆是。

你是否听到了上海人的婚姻“围墙”倒塌的声音?是也,更多的外地人“进驻”上海,占据一个职位,设有一方天地,然后“直捣”上海人家中心,成为其中重要的一份子。然细细盘来,又非也。一名上海姑娘说:“因为原籍地而拒绝一个好男人,是愚蠢的。”说得多么具有现代意识和海派风范啊。听到此话的外地男人们是否为之精神一振,明儿就买花约会发起爱情攻势。慢,没有那么简单,上海姑娘的心思细腻着呢!吃了几回闭门羹的外地男应该深有体会。上海姑娘们嘴里念叨着的“好男人”指什么?善良热情、老实敦厚、谨慎谦虚。对,这是需要的。一位外来的民工也完全可以把胸脯拍得梆梆响,问心无愧地称自己具有这样的品质,那么上海姑娘肯下嫁吗?即使肯,姑娘母亲也会跳出来。你有车吗?没有。你有房吗?没有。那你凭什么娶我女儿?几句话就被噎了回去,在上海这么严酷的生存环境下,这样的质问虽无情却也合情理。于是,关于新时代“好男人”的新标准,大家是心照不宣:“有房有车无贷款”,当然如能善良热情、老实敦厚或谨慎谦虚就更好了,但这只是一个附加值罢了。

一位上海的朋友长得娇小可人,身边不乏追求者,其中上海本地男孩也不少,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结果却并非如此,这位朋友选了一个外地男孩,我心生疑惑,对她抛出了一连串的疑问。

“你以前不是一心要找个本地男孩吗?”

“我老公前不久已经拿到上海户口,属于新上海人啦!”

“你以前不是担心两地生活习惯不同嘛。”

“他在这里也工作多年了,上海的生活习惯也适应了,而且大多上海男孩在‘懒’惯了,不太会照顾人,我老公离开老家多年,自理能力很强,很会照顾人的。”

“有人说,嫁一个人就等于嫁给了他一个家族,有没看过《双面胶》……”

“那又怎样?嫁个上海老公,婆媳关系就一定处理得好啦?而且公公婆婆不在上海,一年碰不到几次面,大家都非常客气,去探亲的话,我还能趁机旅游一趟呢!”

“你们房子怎么解决?”

“他家里的条件不错,前些年已经为他在上海买了一套小高层,还没有贷款呢。”

朋友说得头头是道,看似在心里掂量盘算了许久。我已经无话可说了,她似乎还沉浸在自己的得意中,又加了句:“外地男孩要在上海闯出名堂比本地男孩困难,他现在工作很不错,说明他很有上进心和责任心。”

看来,在上海以户籍为名的婚姻墙开始迅速坍塌,但内围墙却固若金汤。这内围墙为何物?是上海人一直未曾改变过的重“实惠”,讲“实在”的思想。把“钱”存“银行”越来越不划算了,担忧,抱怨,何不早点吸纳进新上海人这支“潜力股”?

新通婚生活

等候金龟婿

文/亚子

还没毕业的时候,同寝的漂亮女孩们经常议论金龟婿,一副不遇到金龟婿誓不嫁人的姿态。如果遇不到金龟婿,那似乎意味着这辈子将要依靠自己才能过上不错的日子,亦或许依靠自己也过不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每个人理想中的生活都不一样,现阶段,基本上每个女孩子都能够自食其力,绝大部分甚至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过上非常不错的生活。因此,她们在选择另一半的时候,往往都有较高的期望值,这也是正常不过的。我的朋友A新近通知,总算交了一个心仪的男朋友。

A:70年代末出生,上海女孩,2005年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一杂志社,从不轻易谈恋爱。

B:70年代中期出生,北京人,美术类软件设计师,目前有房有车无贷款。

当A遇到B的时候,多年来的急着解决的终身大事问题有了新的开始。A家庭条件一般,但是非常有自尊心,她从来不贪小便宜,待人接物落落大方,朋友聚会的时候,她常常要求AA制,即便有人非常愿意找个理由请客。久而久之,大家都爱敬重她为师姐,因为她已然就是一个说一不二的“正派”榜样。

也许正因为这样,普通男士对其敬而远之,偶有奇异的男士聪明伶俐、才高八斗、文武韬略无所不能,但可能因为孤身在上海无房无车,不敢轻易吐露爱慕之意,即便有痴情者欲“霸王硬上弓”,不管付出多少,要是不合适,冒死也难以动A的芳心。因此,A被认为是非同寻常的“绝情花”,大家都不理解到底什么样的男子才能入她的“法眼”。

尽管朋友们一度不断劝说她找个差不多的“委身下嫁”,但是她坚持要找一个她心目中“十全十美”的,当然,“十全十美”里首先要包括有房有车。年近三十的她没谈过轰轰烈烈的恋爱,周围的朋友们无不着急着给她介绍,但是在上海找到一个有房有车没有贷款而只缺女朋友的男士,谈何容易?即便有这样的男士,估计都是有过“情史”的人,好在A对这个问题并不是非常在乎,她认为,只要过去的感情已经过去,不带到新的生活中来就可以了。因此,当遇到B的时候,也许是老天动了心,要成全近乎完美唯缺爱情的她。当两人相遇并互相了解后不久,便确立了恋爱关系。

B几年前在上海北边买了一套大经济适用房,当时才2600元一平方米,随着这几年上海房价疯狂暴涨和通货膨胀,那个房子早就价值翻番了。

目前两人在内环工作,在单位附近租了房子,两人不用感受上海早九晚六的拥挤路况,周末可以非常快乐地享受休闲和运动,绝没有同龄人为置办房产的烦恼,不能不说,那会令无数新都市通婚者羡慕。

当然,A从来不炫耀其“幸福生活”,她总是谦虚地“羡慕”为自己的房子和车子打拼的朋友们,说她们的挑战是刺激的,尽管她自己不愿意选择这种“刺激”。

新通婚时代,选择等候金龟婿的或者选择自己奋斗的,只要开心,不都挺好?另外,“开心”,本质上就是一种感觉。

“放任自流”

文/姚谰

前段日子热播的电视剧《新结婚时代》,以一种“透彻而近乎残忍”的方式揭示了一段婚姻生活,究其悲剧根源,是两个人不同背景的家庭,是无法沟通的城乡间的鸿沟。所以说,门当户对这四个字其实还是有它的道理的。《新结婚时代》的作者王海说:“不要期望爱情是婚姻的唯一支撑点。不要企望有了爱情就可以战胜一切。爱情其实是脆弱的。婚姻在某种程度上,是很物质的。”

我与上海,七年之痒已成为过去式了,厮混已达八年之久,整整八年啊,从18岁到26岁,大概这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了。即便不是最美好的,那也是最年轻的,年少轻狂的岁月。我与他,刚刚开始我们的第七年,事实上,我们已经是合法夫妻啦。我估计这个第七年不怎么会痒。结婚后,我们不讲爱情,我们讲亲情。我总觉得,他已经越来越像我的至亲,我真不能保证,会不会有一天,我扑入他怀中,跟他说:“爸爸,我爱上了一个男人……”这真是一个BT的设想。

其实我跟他之间的故事很简单也很俗套,我们是大学同学。虽然简单,但是从一而终、修成正果还是不易的,我身边也有很多从一而终的好姑娘。

八年前,小镇姑娘来到了大城市,你若问我是哪里人,我一般都会回答说,苏州。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是苏州管辖之下的一个县级市。没有显赫的背景,我的父母,是当地的中学老师。就这点而言,我一点都不比知青出身的他差。当然,就别的点而言,我也经常笑称我是下嫁于他,只因我如花美眷。

在那之前,我尚不知道知青这个概念,上了大学才发现,身边好多同学都是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之女,带着父辈们归根的期待重返城市。他就是其中一个,初见他,那还是一个青涩瘦小伙,如今已成长为一个虎背熊腰的胖子,胖胖是我对他的爱称。

第一次见他妈妈,那时我们已是双双大学毕业了。好不容易从地下变为公开,未来婆婆的评价我不得而知,只知道他家姑姑说:小姑娘配我们家侄儿,那是绰绰有余的。话传到我的耳朵,难免洋洋得意一番。

之后,第一次去他们家,是江苏路一间没有客厅的两室户,祖孙三代,一家四口,挤在这里。奶奶是个典型的上海小老太太,精瘦干练,待人相当冷淡。看到我,只是淡淡地扫了一眼,再无后话。当时我是生气的,我向来秉持“投桃报李、以牙还牙”的做人原则,而且我相当敏感,谁喜欢我,谁不喜欢我,那是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我就了然于心的。后来知道,奶奶其实是一个外冷内热的老太太,当初的冷淡到了今天早就不复存在,自从奶奶后来的某一天,第一次在饭桌上夹了卤蛋跟大排放在我碗里,我表面不动声色,内心早就澎湃不已,彻底忘记了第一次见面的冷遇。

二十来岁的时光过得飞快,似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我就变成一个结婚狂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加速了我们谈婚论嫁的历程。那是一年前,我尚过着租房一族的生活。事情突如其来,半夜被迫搬家,那天真惨,还下着雨,我还有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折腾到半夜三点,人跟行李才安顿下来。对于生活的无常和漂泊,感受至深。奶奶在此时对我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心,在她的催促与支持下,我结束了流离失所的生活,我跟胖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

其实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对于这门婚事还是持保留意见的,他们宁可我回家找一个知根知底的有钱人,可以省去很多生活的艰辛。胖胖家知青家庭的清淡条件,总不能令人满意。老妈也曾粗暴地勒令我与其分手。其实老妈不知道,我也曾经历了很多次想分却又分不了的痛。曾经想过决绝离他而去,最终没有变成现实。时间是一个令我越陷越深的泥潭,很难全身而退。于是脆两眼一抹黑,死心塌地地跟这个男人一起变老。

自从我上大学之后,爸爸就几乎不干涉我的决定,对我“放任自流”。他了解我,相信我,于是放权给我。于是,我就这么把自己给嫁了。

婆婆是个很直接的人,她有什么就跟我说什么,好听的话不好听的话一概不加修饰一古脑儿说给我听。

她也会自嘲,说自己就是嗓门大点,心眼是挺好的。这点我倒也基本同意,比起很多刁钻尖刻的上海婆婆,她确实已是不错了。像她这种年岁的女人,观察人特别仔细,只需一眼,就把你从头到尾,衣着脸色,都彻底分析一遍了。一开始我粗枝大叶,可是当她不经意中说起,你最近皮肤很好、这两条裙子都蛮好看的、你腿上皮肤要比身上好、看惯了你化妆的样子你不化妆好不习惯,等等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其“毒辣”的眼神,通常我也只是笑笑,就当它云淡风轻。看来婆媳问题是个千古难题啊,再好的女人,也会挑剔媳妇的。再好的女人,也会被婆婆挑剔的。所以才会有三十年媳妇熬成婆这一说。

往好里想,她会这么直接,是太把我当自己人了。后来,为了装修的事情,最后超支的那笔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终于有机会出一口气,把她“损”了一番。之后我告诉胖胖,好脾气的胖胖除了说我不尊重长辈之外,也拿我无可奈何。我心里暗爽一番。戏剧的是,那天还是我们领证的日子,领完证之后我把红彤彤的证给婆婆看,婆婆欣慰之情溢于言表,那时我就后悔自己当天上午的言行了。

婆媳之间这点事看起来似乎是小事,但它却是婚姻当中的大事。处理好了这点事,处理好了两个家庭的事,才能携子之手,与之偕老。

海漂,从零开始

文/亚子

得到这样的选题,猛然间让最近思维处于极度扭曲的我兴奋起来。

确实,为了房子已经奔波了好长一段时间的我们已经疲惫不堪,而之所以急着买房子,是因为想结婚了。在上海买房子,意味着我们将真正移民在上海,我们将在这里搭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小窝。

不过,诺大个上海,想找一处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处,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一年来,想在上海外环以内的任何一个新楼盘排个号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退而求其次,打算选择一个5年内的二手房,一来,房子还比较新,二来,地段还会比较好,交通的时间成本相对比较低。然而,选上心仪的房子并不那么容易。

后话再续,先交代一下“海漂”的我们在上海的规划。

男友陈sir,2004年研究生毕业,2007年春节后攒下6000块现金,然后宣布,从此将为自己攒钱,并随即开始筹划买房子。这肯定会让无数人看了以后吐血,不过,这是事实。

2004年到2006年底,陈sir将自己的薪水全部用于还贷、供养弟弟上大学以及偶尔赞助一些穷亲戚。在这个朋友们闻钱色变的时代,陈sir依然我行我素,慷慨解囊。2004年8月,一位女同学向陈sir借钱6000块,说是她哥哥有事情急着用。尽管当时陈sir依旧负债累累,他居然非常神奇地从两张信用卡里取出5000块现金借给那位女同学。2006年年初,一位男同学向他借钱3000块,他当时没有钱,刚好这位朋友我也很熟,于是就从我这里借走了3000块,可是,到现在,这位朋友还没有完全还清这笔钱,尽管他已经过上了很宽裕的日子。陈sir说自己会等到买房子的时候才去要回那点钱,否则不好意思开口,大家都是朋友。

2006年年中,一位好朋友要买房子向陈sir借钱,当时陈sir刚刚凑足所有钱给上三本的弟弟交了学费,正过着新一轮攒钱生活,可是,陈sir满口答应,向同事借了20000块钱给那位同学,并且不告诉那同学这钱是借的。他说,要是告诉他这钱是跟别人借的,也许他就不好意思麻烦我了。陈sir的逻辑,总是这样。

我,2005年本科毕业,平时除了拿点小钱孝敬父母以外,倒也没有特别大的开销,尽管使劲攒着薪水,其实都赶不上通货膨胀和房价飞涨的速度。

然而,我们俩,就这样准备买房子了。原本以为那是异想天开,不过,为了这个目标,陈sir收手,再也不会随便“乐善好施”了,开始本分地攒起钱来。不管多少,总比一穷二白好。

我们双方约定,买房子不跟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借钱,这貌似是从小从艰苦中长大的我们的尊严。

于是,我们向各自的亲戚各预约了10W,然后再跟朋友们零零散散地借上一些,在上海买个小小的房子倒是够了。不过,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小房子,倒是看中了不少不错的大房子。

于是乎,是再借点钱买个大的呢还是先买个小的?买个小的话,要是想在30岁以前要个孩子,可能到时候还要折腾,会比较郁闷,要是再借点钱买个大的,将向谁借呢?于是,陈sir尝试着向另外两位还没有借钱的朋友借一把,可是,他们虽然常常一起聚餐并闲聊我们买房子的事情,但是就是没有一个主动表示愿意资助一把的。而那几位朋友中,有当年陈sir用信用卡取现金透支帮助过的。这可让陈sir寒心坏了,怎么会有这样的朋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朋友还都是曾经在一个教室里坐过的、同一个县里出来的,大家都在上海漂,为啥在这个大事面前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呢?

为这事,陈sir足足郁闷了好几天,直到有一天,他明白过来说:“我不能拿我为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再有,陈sir还有别的一些好朋友都倾囊相助,略感安慰,顶多偶尔失落地感叹一句:“现在的人情,太凉了。”

我对陈sir倒是依旧非常有信心,他帮助人,哪怕自己很辛苦,他还是很快乐,这样的人,快乐会很多。

尽管有感慨,我们还是顺利地筹到了首付款,只要我们选定了合适的房子,应该随时可以出手了。

海漂,婚姻,一切从零开始,我们即将迈出一步。

“通”与“不通”,取决于爱

新上海人vs上海女人

文/公子小白

在他少年懵懂时的概念中,这世上不外乎男人和女人之分。当他逐渐长大成为男人,他成了一个“新上海人”,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分类法中应该加上两个必要的补充――上海男人和上海女人。

上海男人相对广义的男人定义可以卓而不群地独立出来,这几乎是全国人民公认的。抛却那些固执的偏见、以讹传讹的误解和确实存在的文化差异,作为新上海人的他经过多年的耳濡目染,对上海男人有了自认为中肯的评价:正是由于上海男人具备很多特质,让新上海人中的男性不得不面临那种要么选择主动接受同化要么就被上海美眉及其父母不待见的尴尬局面。

她是一个上海美眉,一个典型的上海女人。大方得体、温润娇美的她对高大英俊又不失斯文的他非常满意,几次约会之后,虽没有明言,但大家俨然已将对方作为婚恋对象考虑了。但是她坚持要把今后彼此可能遇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于是,对于有房有车的他,她不时提醒要更有理财的观念,当他陈述自己小富即安的人生态度之后,她更是杏眼圆睁地教育他,男人应该始终把提升家庭生活质量作为奋斗目标!他表示感觉两个人的收入足以保证家庭生活质量而不用担心,她感慨自己不愿作女强人,如果女人无奈而承担了这些社会责任,男人就应该相应承担起家庭责任。他想了想认为可以,因为男女平等。她说:“不,我从小就看见的是爸爸和姐夫在外面做大事,回家做小事。爸爸对同住的外公外婆关怀备至,姐夫也像爸爸对自己的岳父母一样关心照顾着我父母。你能做到像他们一样吗?”他当场表态:“我能老吾老以及你之老地孝敬长辈,那你会同样孝敬我的父母吗?”沉默之后她坦言自己从没想过。事已至此,他终于忍不住发问,既如此,娶妻何为?她答曰,娶妻是用来宠的,如果不宠她,娶她做甚?

他百感交集,上海男人真是把新上海人的生存空间约束和规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当自己好不容易理解了男女平等的重要性,上海女人却早早就祭起了超女权主义的大旗。

果然临了她说了句:“你不要觉得委屈,我比你还不容易,我父母从来没有想过接受一个外地女婿……”

爱你的人才配你

文/何菲

许多嫁到海外或嫁给外省人的女人,若干年后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上海女人只有嫁给上海男人,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是这样吗?

一个33岁的上海男人,利用业余时间到一所大学学摄影,认识了摄影老师――一个上海美眉。美眉28岁左右的样子,身材高挑,五官精致美丽,穿一条简单的灰牛仔裤,一件白色衬衫,气质飘逸优雅。上海男人识货的,她的白衬衫是意大利品牌,三千多元一件,会穿着也舍得穿着的气质女人比较入他眼。于是上海男人开始掂量自己:比较帅,硕士学历,未婚,外资银行中层。他炒股,还做基金,座骑是一辆白色广本,在白领女孩中他算是炙手可热。他厌倦了社会上的各色女人,想找一个清纯如水的女生来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如果相处愉快,可以考虑婚姻。后来他发现美眉既有校园女性的清纯,又有社会女性的人情练达,还有知识女性的通透,更有一种令男人着迷的妩媚,于是上海男人决定追她。

上海男人约美眉晚上吃饭,美眉答应了。男人来接她时手一摆说了句“上车”,美眉看了一眼轻声说,你这种车我坐不惯,我还是开自己的车。上海男人吃惊不小。片刻,美眉开着一辆红色的保时捷从一条小巷里杀了出来,开得又快又稳。上海男人眼里的火焰一下子熄了。那顿饭吃过之后,上海男人便没有再约过美眉。

在一个私人场合,美眉手夹香烟对上海男人进行点评:像他这种男子,把钱当作追求女人的尚方宝剑,当女人的钱多于他或对金钱不屑一顾时,他就有一种手无寸铁的慌张。

在另一个私人场合,上海男人对美眉进行点评:他开车七八年了,他知道这座城市里的保时捷大概不超过十几辆,都是一些有钱的女人开着。最后他神秘地说,我的摄影老师就有一辆,这说明她的背后有个神秘的男人。

什么样男人才配我,这通常是上海女人想最多的一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她们这些傻问题,所以她们通常是自问自答。她们的答案总是不一致的。今天可以说是王子,明天可以说是青蛙。起伏的经历能使她们最终总结出一个真理:不要再问什么样的男人才配你,爱你的男人才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