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性设计 公开课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而集体磨课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就以一堂公开课《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胚胎移植》的磨课过程为例,谈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的认识。

一、导入的设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精彩有效的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只有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基础和风格,设计出适宜的课堂导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动状态,才能为整堂课的和谐生动定下基调,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我最初在导入环节设置了如下情境:国产蒙古黄牛价格低廉,但经济价值不高,澳大利亚纯种海福特牛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价格高昂,不可能大量引进。而牛的生育率又很低,如何使引进的良种牛快速大量地繁殖呢?学生讨论引出主题胚胎移植。同事都觉得这个导入比较普通,没什么新意。经反复商量讨论后初步定了两个新的导入方案。方案一:展示一张黄牛哺乳奶牛的图片,要求学生思考:黄牛怎么会生出了奶牛?方案二:新闻回顾“湛江产天价牛肉千元一斤有钱还难买”,配以著名的日本神户牛肉图片,同时给出情境:某养牛场引进了一雌一雄两头价格高昂的神户肉牛,欲大量养殖经济价值高的神户牛,请你给农场主提个建议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优质神户牛呢?我们最终选用的是方案二,原因是方案一虽然更直观,但以社会新闻导入,并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教学的切入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流程的设计

教学流程的设计是有效性设计的关键。最初的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胚胎移植的概念介绍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视频展示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学生看书完成流程图教师补充讲述各个步骤注意点讲解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课堂反馈。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整合,对教学流程做了适当调整,同时把重难点知识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和生理学基础交叉在一起讲解。最终流程为:情境导入视频展示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学生讨论完成流程图教师补充完善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同时把生理学基础渗入其中讲解介绍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学生自主生成胚胎移植的概念课堂反馈。将生理学基础包含在一些主要步骤的注意点中,这样处理更自然,也避免了重复,节约了课堂时间,还实现了知识之间的整合,帮助学生明确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新授知识的理解与消化。而胚胎移植的意义在学生了解基本程序后更能体会,所以放在基本程序后介绍。这些内容教授完后,胚胎移植的概念就可以由学生自主生成了,这比一开始生硬地给出概念要好得多。

三、课堂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之一是提出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教师更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教授知识点、巩固小结和过渡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如问题1:供、受体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为此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供、受体?问题2:对供、受体进行哪些处理?主要目的是什么?问3:可用哪些方法使卵母细胞受精?……利用上述这类问题可引导学生观察流程图,并结合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提醒学生既要关注宏观步骤,又要关注对一些重要步骤的解读和理解。而如问题:什么叫冲卵?为什么要在配种或输精后第七天进行冲卵?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不仅强调了步骤四中的注意点,还可以引出一个生理学基础(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形成后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为胚胎收集提供了可能)。又如在步骤八的讲解中提问:胚胎移植后,供、受体之间会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样又自然地引出另一个生理学基础。当步骤全部讲完后可用问题:你能归纳出胚胎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有哪些吗?作为小结回顾相关步骤和注意点。其中有些注意点又能够引出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在步骤讲完,生理学基础有哪些也就自然总结出来了。而将问题“请你给胚胎移植下一个定义,并说明其实质是什么?”放在课堂结束前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概念拓展和建构胚胎移植的概念。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要点,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四、课堂习题的设计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2篇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把自己输出的信息量以及想输出的信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受。无论是知识的信息还是方法的信息。学生接受的信息量越大就说明课堂的教学效率越高,教学效果越好。所谓减负提质,从根本上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需要的教学时间就少,课外用时也少,减负不减质,而是提高了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负提质,两者并不矛盾。若不从课堂的有效性上下功夫,减负提质就成了一句空话,这与我们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下四方面值得注意:

一、知识点讲解要清楚到位

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且应用广泛。

教师对某些知识点要先讲概念,总体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举例要有代表性,让学生一看就能明白,并且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迁移性的去解决同类性质问题。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有效果,有效益。例如小学五年级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一般情况是用整体的面积减去空白处的面积。教师列举出几个生活实例,讲解清楚了,学生明白了,那做起同类的题目,学生肯定是得心应手。再如语文中朗读节奏的划分,要让学生清楚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划分,是按语义,按音节,按标志性词语,还是按句子成分等。按语义,就要考虑语义的完整性,再举例说明,这样一来,学生在划分朗读节奏的过程中,才知道怎样去划分;又如文言文的翻译,教给学生方法,文言文翻译方法主要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再举例翻译,然后让学生按此方法翻译,形成规律,学生遇到此类问题,就知道该如何去解决。教师导得好,学生也就自然学得好。因此,教师的讲解至关重要。我们不仅要提倡教师的精讲,更要提倡教师讲明白,讲透彻,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加强学生训练并注意信息反馈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一节课中如果没有学生的训练,那么即使教师讲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得再精彩,学生仍然收效甚微。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生及时训练,及时巩固,就会成效显著。任何好的理论,都必须付诸实践。适当的,及时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所学得到有效掌握与巩固。

其次,训练还应考虑时间问题,有的教师刚布置完练习,学生还未能思考作答就问是否做完,没有留给学生思考训练的时间,或者还未解答完,就草草收兵,训练环节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落到实处,如此的训练,显然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教学效果是不佳的。

再次,训练题目的选择也是很关键的。训练的题目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再给以足够的训练时间,如此,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最后,训练之后要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训练完成与否,要查找问题,及时纠正。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同时让其他学生作解答,在无学生解答时,教师需引起重视并作重点讲解;另一方面可由教师向个别学生提问作了解,在点名时可兼顾好中差,发现问题及时解答,学生都知道的就不必多讲。注重训练,同时注意信息反馈,这样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而提高效率。信息反馈后,要注重对学生反馈信息的评价,现在许多老师转变了观念,提倡激励性评价,但有的老师将激励性评价变成了廉价的表扬,学生错了没有及时指出。实则不然,这样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是非观。因此,教师评价应该实事求是,对错分明,是非分清。

三、恰当选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由教师所采取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运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能够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合理地选择适宜自己或内容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根据李秉德教授主编的《教学论》所述,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根据不同的学科内容与学习要求、学生的经验特点、教师的素养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和作用。无论选择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考虑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及方法的信息。

四、巧用多媒体辅助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融入图形、文字、声响、动漫等多角度刺激学生感官,让学生手、脑、眼并用,把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或创设情景,以求全方位调动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更多地获取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只能居于教学辅助地位。该用就用,不能让多媒体彻底代替了板书。有的课件将传统的教学媒体全部废弃。挂图、模型一概不用,板书一个字没有,鼠标“哗哗哗”地由“人灌”变成了“机灌”,看起来效率很高,实质上不一定有效。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时,一定要考虑要不要用,怎样用。用得好,效果就好。切勿赶潮流、赶时髦,若用而无效当不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3篇

一、 调动了学生们课堂参与的浓厚兴趣

有人说:“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被点燃的火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摄取积极建构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外部随意塑造,被动接受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和突出了被动接受,学生成了被动接受书本知识的容器,一味地进行死记硬背所谓定论的书本知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受到了限制,更窒息了思维的发展,又因为整天忙于被动的应付中,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逃学、弃学 等情绪。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就能很好地 有意识地激发了学生们课堂参与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角,有了自己活动的机会,思考的机会,交流的机会,具有了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师在这活动中成了“穿针引线”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努力地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们不甘示弱、争强好胜的心理,充满好奇、积极试探的心理,刨根问底、勇于求知的心理等形形的个性,都在积极地为自己创造展示的机会,他们的自觉、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增加了学习活动的魅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记得在学习《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时,我们已经把学生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完了,准备进入下一课的学习时,几名女生举手建议:她们已经分配好了角色,想把着个故事内容给同学门表演出来,我就给了她们机会,结果她们表演得非常精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都把握得十分到位。同学们的掌声刚落,几名男生又信心十足地请求:“老师,我们回比她们表演得更精彩……

为了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学生们肯定都不甘示弱地做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试想,如果没有浓厚的课堂参与兴趣,学生们能有这样热情高涨的表现吗?当然在这种积极参与表现中又会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会越来越浓厚,有了浓厚的学习参与兴趣,他们的学习质量怎能会不得到提高?这种情境下的课堂教学怎能会不是高效的呢?

二、 激活了学生们的课堂学习的思维潜能

传统教学重视的是知识的掌握,忽略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导致了学生们高分低能的现象;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结合了起来,发展了 学生们的观察力,思维力,特别强调了学生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结果等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新课程下的教学应该是学生们自主学习活动展示的场所,应该能为学生们的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和机会,尽可能让学生们多一些活动的空间,思考的空间,交流的空间,让他们真正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努力做到让学生们“人人参与,个个展示。”

学生们是有很大潜能的,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尽可能地提供一切机会帮助学生们发展思维潜能,那么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如在学习《丑小鸭》一文时,当了解到丑小鸭长得很丑,谁都欺负他时,我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法,会怎么说,怎么做?”有的学生说:“我会好好地劝劝他,不要失去信心,要勇敢、坚强”;有的学生说:“我在家搭一个舒适的窝,让他们来我家作客”;有的学生说:“我要告诉他,一个人的美丑不光看外表,如果心灵美,就会很美;如果心灵坏,才是丑陋的,相信丑小鸭一定是美丽的!”……学生们各抒己见,不少学生说出了很有闪光点的见解。我当时很受启发:一旦把学习 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们,他们的思维潜能是不可估量的!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能挖掘与开发学生们的思维潜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 培养了学生们课堂学习的自主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农业,“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的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在新课改下的教育实践中,我对陶先生的论断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农业的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农业生产的过程其实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非常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其生命成长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教师掌握教育的“时令要求”,把握学生们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也就是说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真正成为了课堂中的主人,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他们充分地丰富自己成长起来!

在指导学习《斑羚飞度》这篇课文时,我曾处理过这样的学习环节:甲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奇观”是什么意思?乙同学帮他解决说是“奇异的景象”。我问甲同学:“你懂吗?”他点点头,我又问甲同学“‘观’字是什么意思”?于是我就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们进行质疑探究――甲、乙两位同学的理解合理吗?让学生们通过查字典来进行验证。我提示学生们看字典里“观”字有几种解释,再据词定义,确定“奇观”的意思。学生们说字典里“观”字有三解,一是看;二是景象;三是对事物的看法,“奇观”中的“观”字显然应作“景象”讲。这样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对要掌握的内容有了恍然大悟的理解和感悟,他们不仅知道了“观”字的三个意思,而且知道了“奇观”中的“观”字应作何种解释,对“奇观”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同时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思路得到了引导,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这样交给学生们一根钓竿,总比交给学生们一条鱼要更好吧!学生们一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他们就会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了自觉的意识和反应,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有这样的学生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愁不能做好“自主学习”吗?

四、 提升了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倡导的“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即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来展开学习,这种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激励学生们个个都开动脑筋,认真地 自主读书,自悟读书,积极地 思考并回答问题,唯恐自己的小组落了后,学生们的各种潜能尽可能地被挖掘了出来。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情感态度、价值观、自尊自信心、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等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让我感受明显不同的是:新课程教学下的学生们,集体荣誉感,团结互助的情感,参与各项活动的态度与方法,以及从其他代课老师那里反馈来的学生们的日常学习表现等都大有改观,是传统教学中的学生们所望尘莫及的。所以我认为是新课改提升了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4篇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笔者所教学的是学前班、一年级的语文,基于教学要求和他们的接受能力,课堂上用不着我去“高谈阔论”,否则只会把小家伙们搞得“云里雾里”。我们只要带着他们大声地读、高兴地读、相互比着读,好像我只是一个游戏的带头人,这样他们会记住所读的内容,会认得里面的字,能写出几个重点的字、词,能说说自己生活中类似课文中的事,用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去启发、激发另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以此达到教学目的。

二、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众生百象,一个班总有后进生,他们思维迟钝,行动缓慢,相当多的时间,由于受自身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没有经验,无话可说,对其他学生的课堂讨论与交流,他们往往只是一个“旁观者”,其他学生发言时,他们是“张着嘴,瞪着眼,听了这位又看那个”,有的干脆自己搞起小动作来,所以老师千万别忘了把他们带上。这时需要老师有宽容、平和的心态,组织活跃课堂气氛。有了活跃的气氛,往往能把他们带动起来,只要他们跟着动了,就会有效果。

三、情感的投入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爱心投入多少,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就有多深。笔者在和学生们探讨语句朗读的语气时,就和学生读得很开心:“鸭先生说:‘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读得惊讶,语气伤心,引发了学生对环境卫生的思考。课文中“病中的妈妈”关心地说:“珍珍,早点睡吧!明天还要去郊游呢!”有个学生说:“这句话要大点儿声音说,我觉得珍珍还在另一间屋里帮妈妈做事一样,妈妈不大点儿声音说话怕珍珍听不见。”“好!你给大家学着‘妈妈’说一下。”“好!现在珍珍又走到了妈妈的床边,就不要大声说话啦,你再给大家读一读。”就这样,笔者认为学生们的心灵深处是受到了“拨动”的,小学生对“爱心”、“孝心”的理解受到了启发,老师的情感投入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指出“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优化 提高 有效性

有效性数学课程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简单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以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当前却存在着四种高耗低效的教学现象:一是任务式数学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把教学当做一成不变的任务来完成,很少或根本不去关注学生学得怎样。二是包办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自问自答,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整个课堂始终是教师一人在自导自演,该让学生思考回答的,全被教师包办代替。三是随意式教学,教师备课不充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选定很模糊,教学过程中想到哪讲到哪,随意性很大。四是导游式教学,教师备课确实花了很大的功夫,教学流程也很完备,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起来热热闹闹,但花架子居多,学生收获不大,教师就像公园中的导游带着学生一路走下去。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导入新课要注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是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连的信息,或相关连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的桥梁,创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从而乐于学习。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1次、2次、3次、4次、5次,列式并计算纸张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的增长。折叠一次:0.1×2=0.2毫米,折叠两次:0.1×2×2=0.4毫米,折叠三次:0.1×2×2×2=0.8毫米,折叠四次:0.1×2×2×2×2=1.6毫米,折叠五次:0.1×2×2×2×2×2=3.2毫米。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在投影上显示高高的楼房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它们的高度。然后提问:如果一层楼有3米高,把足够长的0.1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会有多少层楼高?折叠几次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连续折叠20次大概有35层楼高,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而折叠30次就有12个珠穆朗玛峰了。这一惊人的答案令学生非常惊叹和兴奋,并集中精神,进入思维活跃的最佳状态,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繁琐的、用语言难以说清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直观的图象和颜色文字使其一“幕”了然。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总有一些学生在作图中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学生作图时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有时就连老师在黑板上的示范作图由于种种原因都会出现不交于一点的情况,即使作图交于一点了,有的学生也会心存疑惑:这是否是个别现象呢?但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教学模板中,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再画出相应的三边垂直平分线,就一定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然后再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大小、形状,发现三条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一作图实验演示,大大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课堂讲解要注意讲解内容的有效性

课堂上的教师讲解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学生对新知学习要有牢固的知识固着点,讲解要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讲后学生要能理解、掌握。对那些教师讲了学生仍旧不会的内容不要去讲,学生通过自身看、做、练等能理解掌握的也不要讲,也就是常说的“讲了不会的不讲,不讲就会的也不讲” ,讲解要做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力争做到“讲解一题,学得一法;学会一类,弄透一片”。教师在课堂讲解上切忌泛泛而谈,讲不清重点,难点,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糊里糊涂。

四、课堂的巩固练习要实实在在

1.首先围绕所学新知对学生进行基本题训练,然后设计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变式题或综合题,以利于学生在熟练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深化认知结构。

2.课堂巩固练习题要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3.每组习题在出示时可注意运用具有竞争性,激励性的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比比状元题、榜眼题、冲刺中考等。

4.练习的方式要以调动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力求做到全员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