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歌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范文第1篇

1. 联想+绘画(音乐) 对于诗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怎样打开想象,赏析诗歌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表达!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讲究诗情画意,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许多诗歌都可以绘成画,谱上曲,利用让学生绘画、唱歌等方式学习诗歌,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天净沙o秋思》时,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1 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诗的内容绘画,由小组长分工。

1.2 各小组进行讨论,确定所画内容,也可根据提示绘图。

(1)图中应该有哪几种景物。

(2)你认为图画应该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任务下达,开始行动,会画的同学负责画图,知识广的同学负责查阅资料,思维灵活的同学负责图的布局,色彩的运用……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不但会背诵古诗,还发挥想象有所创新。比如有的小组画了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因为他组认为一个人跑得越远,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浓;有的把夕阳涂上了暗红色,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孤独时,看到的景色应该是灰暗、阴沉的;还有的画上一家三口乐融融的情景,用来对比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感觉……这种方式既有趣,又锻炼了同学们的想象力,还提高了理解能力,一举数得,何乐不为呢?另外,随着歌曲《明月几时有》的流行,很多人知道原来古诗还可以这么唱出来。于是《静夜思》《关雎》《离别》《草》都渐渐地被唱了出来。听着优美的音乐,脑中回映着美丽的画面,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2. 联想+写作 现代诗歌通俗易懂,不但学生们爱读,老师也喜欢教,可一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便不知所云了,他们往往等着老师的分析和讲解。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现代诗时,利用“联想+写作”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力求达到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其实,有的诗歌从字里行间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如叶赛宁的《夜》,济慈的《蝈蝈与蛐蛐》等。针对这一类诗歌,我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用笔把诗的意境描绘一下,最后直接表达对诗的情感。例如学习《夜》,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一切静极了!松林,夜莺都坠入了梦乡,只有小溪轻轻地唱着催眠曲,此时,月亮姐姐看到这么美的夜色,也不甘寂寞,把自己的月光洒到小溪上,草地上,为他们披上一件银光闪闪的衣裳。多么美丽,多么静谧的夜呀!我爱极了这种夜。看!学生一把揪住了诗人的情感,无需多言,他们就明白了诗的意境,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3. 联想+讨论

3.1 象征性诗歌。这类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如果不能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一切想象都是水中月,镜中花。而《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对作品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据此要求,我采用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教学方式如下:

提问:(1)1938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情况?

(2)那个时期,有志青年是怎么做的?

问题一出,学生们开始讨论,熟悉历史的同学发挥优势,大量描述日寇如何入侵中国,中国人民如何的愤怒,许多青年怎样救国等等。通过讨论,背景呈现,这时再结合诗歌去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就比较好理解了。

诗歌赏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收集;引申义

中图分类号:1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65-01

对于英美文学的学习,少不了对英美诗歌的赏析。中国波澜壮阔的上下五千年,让我们有感于那些大家们笔下洋洋洒洒的诗词;通过那些诗词歌赋,让我们体味到了他们的大家风范,我们忘不了读懂诗歌后的欣喜与激动。而对于异国文化――英美诗歌,读起它们来往往另初学者或是涉之未深的我们感到困惑和茫然。若是按照我们自己的习惯来读、来分析,往往到头来会弄得如隔靴搔痒,体味不到诗人真正要表达的真谛,对于许多人来说,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再美的诗歌读起来也可能觉得味如嚼蜡。那么如何能更好地理解英美诗歌,正确地赏析英美诗歌呢?以下让我们来浅谈一下:

首先,要通过大量阅读名家作品,逐渐培养具备理解诗歌的能力,从中找到能使我们心灵感动的东西。对初学者或对诗歌尚未入门者而言,读诗要把握含义要领是比较难的一件事,那么我们开始时就先抛开对其意义的理解,而是反复地去读它。中国有这样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诗歌较散文比起来,读起来要难,不易懂,大量地阅读为我们形成对英美诗歌的语感很有帮助。要使一首跨国界的诗歌逐步为我们所消化、理解,这一环节决不可少。一句话,要日夕涵泳于英语之中,养成通过阅读学习诗歌的能力、爱好、信心和习惯。

其次,要更好地赏析英美诗歌,需要大量收集并掌握各个流派诗人的写作风格,作品背景。了解作家风格和作品背景可以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诗人们所要表达出来的感情。如我们所熟悉的著名美国意象派和现实主义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诗“在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全诗一共只有两行,十四个字。初来乍看这短短的两行诗,若我们不了解诗人流派,其写作风格,不了解当时的作品背景,是很难理解作者究竟要对我们说些什么的。对于这首诗的分析,我们还是先得从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和背景开始着手。诗人Ezra Pound提出了意象主义的三原则,而这首诗正是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作,完美地体现了主客观的结合,精确性和暗示性的结合。然后我们再回来看这首诗:在嘈杂繁忙的巴黎地铁站,作者所看到的作为实景的客观意象只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几张忽隐忽现的美丽的“面孔”。

再次,在阅读英美诗歌时,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有时需要把握这些词语的引申意义,以此作为出发点,再进行分析。正如塞缪尔・泰勒・柯勤律治所说,好的诗歌就是把“最合适的词放在了最合适的位置上”。读任何一首诗,首先应该知道其中每个词的字面意思,但了解这些词隐含或暗示的意思也同样重要。如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的诗“鹰”(The Eagle: A Fragment)就是典型的代表,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 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 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诗人以clasps, crag, crooked, stands, crawls…这些词语展现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气势磅礴的壮物图。诗人以粗犷的线条勾勒出一幅雄鹰盘踞巨岩的画面。在第一节中诗人描绘了静态画面,雄鹰铁钩般的利爪紧紧抓住悬崖,蓄事待发,而背景则是一望无际的碧空红日、蔚蓝的大海和寂静的大地。而第二节则呈现出动态画面,首先我们看到海面开始腾越细浪(wrinkled),富有动感的背景似乎预示着作为画面主角的鹰也将随时展翅高飞,搏击长空。

诗歌就像一面镜子,透过诗人珍稀的笔墨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们笔下那美丽的景致,要表达的深刻的哲理,唤起我们的感觉。通过对诗歌语言的理解,我们看到了黎明破晓,黑夜来临;我们听到狗的吠声和孩子的笑声。诗人们颇具匠心选择的词汇使诗歌显得情真意切,当我们真正揭开了赏析诗歌朦胧与神秘的面纱时,一定把对诗歌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思想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自学辅导[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诗歌赏析范文第3篇

一、了解作者 调动激情

“诗言志”、“文以载道”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只有走进作者,揣摩作者写作时的真情实感,才能激活自己的思维,燃烧自己的情感,感悟文章的真谛。如学习《陋室铭》就要对刘禹锡有这样的了解:永贞元年与柳宗元、白居易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被贬连州等地长达二十三年之久,这一时期,他的诗文反映出刚正不阿、锐意进取的品质和对宦官权贵蔑视的态度。这样学生在了解了刘禹锡当时的精神世界和个性气质后再来学习诗文就会轻松和感兴趣许多。

二、把握背景 深化理解

背景是诗文学习的切入点,是把握诗文内涵的基础,是明确写作目的的钥匙。只有在了解相关背景后,才能丰富学生对于诗词作者、社会现象、历史背景等的认识。如《武陵春》: 写于绍兴五年。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烧。建炎三年丈夫赵明诚病故以后,金仁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在绍兴五年寓居浙江金华是写了《武陵春》。那时她已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所反映的就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其诗歌也多是作者见景生情所作,所以,写作背景为诗作定下基调。作者为表达中心主旨或叙事、或写景状物,或议论抒情。

三、抓住三点 赏析文本

欣赏一首诗词作品,首先要打破时空隔阂,扫除障碍,弄懂它的文字意思,这就需要反复的朗读、吟诵。诵读,是我国古人得出有效的读书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国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声律顿挫的特点,是声请并茂的产物,所以强调读出诗味,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感情的诵读,声音洪亮、舒缓,讲究抑扬顿挫,咬准韵脚,还应注意声调的处理,字句的顿挫以及情感的投入,以便激发欣赏兴趣。

第二、古诗创作特别强调锤炼字句,主张意胜,所以,鉴赏他们决不能忽视对那些传神字句作推敲,品析其绝妙之处。温庭筠《梦江南》中“独倚望江楼”一幅广阔,多彩的艺术画面,一个“独”字,既无色泽又无音响,却意味深长。《相间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锁”的运用,是传神之笔,是词中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

诗歌赏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诗歌;语音象征;诗歌韵律

索绪尔(F.D.Saussure)(1980:101)认为“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英语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诗歌之所以一直受人青睐就是因为其节奏鲜明、富有音乐感。正是这种鲜明的节奏,才把诗歌与小说、散文等文学种类区分开来。诗歌的节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生命力,也是为人们广为传诵的原因之一。

一、诗歌的语音象征

语音象征主要体现在词汇的语音层面上,语篇中巧妙地运用语音象征能够产生一定的表意功能,取得特定的文体效果(项成东1993)。例如:

The sound must be an Echo to the sense:

Soft is the strain when Zephyr gently blows,

And the smooth stream in smoother numbers f lows;

But w hen loud surges lash the sounding shore,

The hoarse, rough verse should like the torrent roar.

(A. Pope, An Essay on Criticism)

诗中第二行通过/ s/ , / f/ , / r/ , / n/ , / l/ 等柔和型辅音的连续运用, 摹拟“微风轻佛, 平静柔和”的意境;第三行通过长元音/ u: / 和/ u/ 以及辅音/m/,摹拟“平溪静流”的音响;第四、第五行通过节奏变换,连续运用重读音节,产生了“惊涛拍岸”的紧张激烈的音响效果;另外双元音/ au/ (loud, sounding) 和长元音/o : / ( hoarse, roar) 的巧妙运用象征惊涛骇浪发生的回荡声响。

二、诗歌语音的谐音双关

语音的谐音双关,是指利用字、词间的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关系,一语双关地表现两件事情或两种内容。诗人在建构诗歌意象语言的外部言语中,最常用语音手段就是谐音双关的手段。诗人利用词语间的谐音一语双关地表达其微妙的主观情感。英语诗歌中,诗人也常使用语音的谐音双关手段建构诗歌意象语言的外部言语,委婉地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如爱尔兰诗人叶芝(W. B. Yeats)《茵纳斯弗利岛》(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中,“Innisfree”(茵尼斯弗利岛)是爱尔兰西部的一个湖中小岛,诗人将这一小岛选作诗歌的中心意象,通过对它的描写,诗人将美丽宁静的大自然同车道纵横的人类社会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词语“Innisfree”承担了诗歌主体意象词语,同时“Innisfree”一词在发音上类似“inner’s free”,诗人通过运用这种谐音,含蓄地表达对“inner freedom”(内心的自由)的向往。这首诗的风格与中国古典诗歌《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非常相象,都表达了想要远离嘈杂、忘情遗事、融入自然的心态和强烈愿望。

三、诗歌的韵律

诗歌语言的特点是它有优美悦耳的韵律。这种韵律体现在诗行之间和一个诗行内的押韵上。押韵使诗歌和谐、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余音袅绕。同时,一个熟悉了的韵律反复出现,会使人感到听觉上的满足,并产生美的共鸣.同时,韵律又常常与人们表达的感情有关系,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基本的韵律,下文简单介绍几种。

押韵按押韵音在诗行中出现的位置可分为:尾韵(end rhyrne)和行内韵(internal rhyme)。尾韵(亦称脚韵)是指押韵在诗行的最后一个重读音节上。行内韵则是诗行中间的停顿或休止前的重读音节与该行的最后一个重读音节押韵。这种押韵法,在诗行停顿的节奏感上,又为诗歌增强了更强的音乐感。例如,英国诗人Thomas Nash在Spring《春天》一诗中写道: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o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这一节用鲜明的尾韵和行内韵,使得全诗节奏明快,韵律强烈,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了春天的欢乐,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另外,该诗结尾处重复使用拟声词,模拟悦耳的布谷鸟叫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如身临其境,尽情享受大自然美妙的乐曲。

四、小结

在优秀的诗篇中,声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为诗歌的意思服务,是表达意思的一种手段。在声音的配合下,诗歌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交相融合,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也是诗歌区分于其他文学形式的重要特点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波.论英语诗歌的美感[J].黑龙江:鸡西大学学报,2008(3).

[2]刘芳.诗歌意象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3]任裕海.能指与所指:诗歌语言的符号学特性初探评[J].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7(2).

诗歌赏析范文第5篇

命题者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意境”的赏析,一般为: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和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这里指意境的色彩、构成、情味等)。

【设题形式】

诗歌“形象意境赏析”的设题形式有三: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时也会被演变为“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分步鉴赏】

1. 析形象,悟感情。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要求我们能剖析清楚古典诗词曲中形象的类别,即分清物象、事象和意象,它们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方说山色湖光、大漠平沙、田园瀚海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2013年山东卷,命题者所选的清代诗人江诗作《山寺夜起》:“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设题为:“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烟”就是物象,它呈现出来的特色,是与抒情主人公所见景象的感官、知觉分不开的。从颜色来看,诗歌三四两句中的“烟”是白色的;从描写“烟”这物象的方法来看,作者运用了比喻来展现其动态之感的。这里的形象是考题中普遍考查的对象。

2. 赏意境,化境界。诗歌中的意境,其实就是诗歌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的“意”与“境”两种主观情感的高度融合。“意”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由此来说,鉴赏诗歌的一个目的就是需要考生在能赏析多项意象的前提下,融化到自己的思想境界中,就是要我们从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里,融合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如2013年福建卷在选择宋代梅尧臣《送何遁山人归蜀》要求考生阅读后,思考“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感的,请简要赏析”。诗歌的三四联为“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很显然,作者在颈联中借助意象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这就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而在尾联里,作者则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答题要领】

回答这类题目,要善于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还要精于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另外,则要长于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要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013年江西卷考查的是宋代辛弃疾《水调歌头》,其中上阕云:“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设问:“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这里涉及的这三个意象,都是花草之类的植物,既有比喻义,也有象征性。因而不必展示画面,只要抓住它们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等等含义来回答即可。

第二,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2013年广东卷选用宋代张炎的《鹧鸪天》,上阕云:“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命题者问:“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根据画面,在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这就分析清楚了形象与情感的特征。

第三,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2013年湖南卷是宋代贺铸的《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设问:“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很明显,这也与形象有着密切联系的,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的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沙场练兵】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田园乐 (唐代)王维

桃红复含夜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1. 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描述田园春晨景色的?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2. 从诗作整体含义来看,本诗有哪些特色?

参考答案

1.(1)作者以细腻的笔法用“桃”“柳”意象描绘田园景象,而且用形容词“红”“绿”分别为其着色,将一幅淡雅美妙的风景画呈现了出来;(2)残“花”纷纷落下,黄“莺”尽情啼鸣,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描述了一派静谧、怡人、悠闲的气氛。(3)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那悠闲安逸、幽雅自适的生活情趣和宁静情感。

2.(1)全诗用字精妙,一二句,三四句分别对仗,十分工整;(2)一“红”一“绿”,一“落”一“啼”,静动分明;(3)写景含情,写物及人,组合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