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

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

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一、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内涵及特点

上个世纪80年代起,人本主义理论在教育界广泛应用,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个性化”是其理论核心概念,是以人为本理论的形象化。人本主义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具有积极体验生活、自我肯定的成长潜力,个性化的本质在于追求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价值与人格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意义在于关注人的成长过程,而人的成长源于自我需求,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是在教师专业自觉的基础上,教师个体以自我需求为出发点,自觉设计专业发展方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积极发挥主体性力量,自觉监控和调节学习,不断更新和积累知识,获得实践性智慧,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强调的是教师个体的人本化,即教师拥有专业自,教师的发展是一种自我需求,是出于职业理想的主动诉求。它强调学习选择的自由性、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结果的实践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自主性、阶段性、终身化等特点。自主性是指教师拥有对其专业发展愿景进行规划的自,同时在课程设计、教学活动、学生考核上也同样具有自主性,教育教学具有创造性。阶段性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教师职业生涯会经历不同阶段,国外研究成果有傅勒的教师关注理论、卡茨的教师职业发展阶段论、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费斯勒的教师职业发展八段论,等等。国内学者提出教师五阶段理论模型。上述教师职业生涯理论论证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即在不同阶段,教师的专业需求和发展性质各不相同,这在教师教育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上具有启发性。终身化是当代教育新理念,生命不止,学习不息,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更是终身学习者,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的本质特征。

二、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消极因素

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自社会期望与职业所需,并受社会与环境的影响。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的内在需求,是基于其实现生命价值的追求。然而诸多消极因素的干扰,阻碍了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一)外部消极因素。1.发展机制欠缺。当前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教师发展机制。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配套不完整;职后教育机会不多,培训方式单一;偏重考查教师教学能力,忽视教师教育科研;在教师发展问题上缺乏战略性目标,教师团队缺乏发展凝聚力。2.组织管理上的制约。科层制组织管理下,部门运作功能鲜明,成员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这种严密、规范、稳定的组织管理,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工作效率,却制约了教师的自主发展。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属于主体性创造劳动,带有不可复制的个性特征,这就意味着教师个体具有自我塑造的性质,教师行为效率又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沉淀与对知识的一再加工,自由的学习和独立的反思是教师机智形成的重要契机。组织管理的一体化消解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师成为经济效应下的工具,失去了自由学习与独立反思的空。另外,组织管理的整齐划一特征,不利于教师个性的形成,还侵吞了教师的批判精神和独创性,严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3.文化氛围淡薄。文化是哺育教师成长的主要元素,文化氛围是指有利于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环境气氛。当前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队伍薄弱,校园文化建设尚未形成新气象,学校文化活动不活跃,人文气息不浓厚,教师的专业成长缺少必要的文化氛围。(二)内部消极因素。1.主体意识模糊。主体意识作为个体的一种内在品性,具有创新性和批判性,鞭策个体对内在人格和生命价值的反思与建构,提升自我能力,使之趋向理想的身份和地位。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师大多职业角色杂糅,兼教学、行政管理、学习服务于一身,教师存在多向职业发展的可能,行政权力、市场经济、专业发展、职业规划等多元因素的冲突致使教师自我认知不明朗,困扰教师主体意识的生成。主体意识影响教师职业观的树立,职业观是职业认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评价的综合,教师主体意识模糊,影射在其职业观上,表现为教师职业发展思路不清晰,教师专业发展受挫,对教师身份、地位和价值的期望值不高。2.自我效能感低。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我顺利完成任务的自信度,国内学者界定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自己教育能力的自我信念、判断和感受”。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需依从行政科层制的管理模式,层级格式化管理,限制教师的自主空间,行政任务和教学任务并重,使教师投入教学、科研的精力受限,短时期内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教师职业发展进程滞后,社会影响力低,职业幸福值下降,导致教师自我效能感渐变性弱减。3.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是教师的核心能力,是创新理念、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能力的综合外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教师个体树立打破常规、自我挑战、富于创造的创新理念,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在实践中学习与反思,矫正重教学、轻科研的行为。

三、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设计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方案。1.设计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遵从人本原则,优化学校行政权力,推行教师弹性化、动态化管理模式,尊重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给予教师自主成长的空间;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强化教师人力资源,建立一支专业配套齐全、结构搭配合理、合作性能高的专业教师队伍,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远程开放教育;设计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方案,树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制定教师专业培养计划的长效机制,实现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具体化、层次化、阶段化。2.注重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师职业素养包括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等。远程开放教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忽视教师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信念的形成,是教师个体在自身职业中获得归宿感,产生职业认同感,在职业活动中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岗位任务,有高度的岗位责任心,职业忠诚度高,乐于奉献。因此,构建适应性的组织和环境,呵护教师的职业尊严,给予正确的职业指导,是教师职业信念产生的重要条件。职业道德是教师行为的标准与要求,所谓“身正为范”,育人者必先育己,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会带给学习者强大的濡染能量,向社会传递道德力量,因而应围绕教师职业道德理念,建立教师职业道德具体的行为规范,建立人性化、民主化的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制度,促进教师个体的道德自律。3.提倡同伴协作。当代教育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与其所在的群体、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重视社群对个体所产生的推动力。应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型专业教师团队,为教师个体寻求专业同伴,取得同伴合作机会,在同伴交往、支持、互助过程中,有所参照,有所借鉴,取长补短,获得群体动力,自觉发展。(二)重视教师自主发展。1.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远程开放教育以为学习型社会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为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和教育的大众化、平等化,面对学习需求多样化的民众,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应成为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自己的学习需求,引发自主学习动机,自主设计学习目标,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采取灵活的方式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学校也应大力倡导教师的自主学习行为,开创教师自主学习的氛围,给予教师自主学习时间,开展文化学习交流活动,丰富教师的文化活动,建立阶段性的学习成效评估体系,以此辅助教师调整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2.形成自我价值观。人的成长归根结底是自我肯定与自我完善的结果。自我价值观是在自我了解、发现自我和自我认同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总体评价。自我价值观的形成决定了教师的价值取向,并对教师的动机、行为起积极的导向作用。认可自己的职业选择,重视岗位责任,珍惜自己的教育实践,树立职业理想,确定自己的职业行为标准,有利于自我价值观的形成。3.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教师的自主发展需要组织的外部助力。组织行为对教师个体成长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刺激和强化上。组织外力的刺激利于教师自我反思,取长补短,强化其有效行为,注重效率,矫正目标。设立教师层级考评标准和激励实施方案,对教师一定时期的工作质量、学习成效、科研成果进行监督与考评,通过目标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等手段,激发教师的职业兴趣,促进其自主发展。(三)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平台的设计。1.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方案的设计。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基础就在于制订切合教师自身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方案。科学、合理的方案应符合教师个体阶段性发展需求,呈现内涵式上升性;为教师提供学习与培训的机会,消除培训的形式化,体现专业性和个性化;注重教师教学个性的培养,突出教学风格的个体性塑造,完善教师个性,强化教师能力;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实现个体性反思,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成果。2.构建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平台。教师个体的成长,需要适应性、个性化的辅支持。构建学习、反思与实践相结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平台,通过专家指导和同伴互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学习型组织是较为明智的选择。远程开放教育在线学习型组织,为志趣相投的教师提供协作团队,解决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行业专家、专业教师配备不足,专业协作性能不强的缺陷。鼓励教师加入合适的学习型组织,在学习型组织学习活动中重塑发展愿景,交流学习,观照反思,个性互补,总结收获,制定专业发展新目标,借助组织优势,促进个体自觉成长。(四)构建适合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文化环境。教师职业决定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文化的哺育,文化环境是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教师团队作为一个文化群体,除却其文化自觉特性,其自身的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以及文化活动仍需厚实的文化土壤。这些文化土壤元素包括文化气氛、文化活动、精神文化等等共同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气氛是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精心布置校园文化环境,开设文化宣传栏目,诸如教师简介专栏、名师风采栏目、教师成果展示栏目、学校文化成果展示栏目等,增加校园文化设施,营造呵护教师成长、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气氛。文化活动是彰显教师行为文化的常态途径,教师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在其中得以浸染与升华。因此,开展多元化文化活动,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不仅为教师文化学习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使教师自主学习成果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得以显现,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的文化兴趣,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学校精神文化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价值观的重要导向和精神源泉,影响着教师的精神、思想和观念。树立文化追求目标,夯实文化底蕴,强化精神文明成果,提炼学校精神文化,产生鲜明独特的文化效应,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合力,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

作者:覃凤梅 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百色市民族分校

【参考文献】

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名师;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6-0066-03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奠基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的生命线,而这根生命线的给养质量与生命力又取决于是否具有一大批中小学名师(以下简称“名师”)。因此,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呼唤教育,教育呼唤名师,学生渴望名师。

一、新时期名师的主要内涵

“名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深化。传统意义上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知名度和追随者的杰出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希望名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诸如成为教育理论的建设者、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教育实践的改革者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者等。本文认为新时期名师有五种共性特质、五种个性特质及四个成长特点。

五种共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把握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教育本质的能力;二是以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基本内涵的丰富知识;三是对教育原理进行实践解读与应用的能力;四是把文化判断力与信息整合力相结合的教育能力;五是跨越“高原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种个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区域风貌(经济、文化、自然风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能力;二是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认知与亲和能力;三是对教材等教学资源的个性化解读与应用能力;四是掌控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组织与交流能力;五是用独特的人格气质感染并影响学生的能力。

四个成长特点主要有:一是时空性,即名师个体素养的成长具有时间的延续性,既是“现在时”,也是“过去时”,还是“将来时”,其影响范围具有空间的扩张性;二是竞争性,即在一定的时空领域,同一个层次和不同层次的名师是以一种竞争的状态存在的,这种竞争性,既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常态,也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动因;三是递进性,即不论是不同层级的名师,还是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在其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中,都是以递进的方式生长的;四是差异性,即在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方面,不仅同一层次的名师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且同学科、同层次名师之间的个性风格也有明显差异,并使名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断完善的空间。

“名师”的素养是多元动态的,以上十种特质特别是个性特质不一定都具备,其发展状态和水平也不一定平衡。而且各种特质不是孤立割裂的,其发展层级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二、新时期名师的重要品质

名师的品质众说纷纭,涵盖甚广。本文经过研究与实践认为,名师的主要品质有以下六种。

一是崇高的精神力量。它是基于对教育事业的社会历史价值的深刻体会与认同,基于对教育事业的钟情挚爱,基于在教育事业中个人成长及价值创造的幸福追求,并从这些方面生成、建构的一种生存情怀与灵魂振奋。名师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向“真”的力量、向‘“美”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名师所共有的人格特征,比教师职业道德更深地渗透、融通于教师的所有职业生活乃至生命历程之中。

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广博深厚的文化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知识、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新时期名师尤其要具有组织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专业知识的学科架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发展趋势,能做到了然于胸、稔熟于口。广博而精深的知识体系是名师的坚强支撑。

三是扎实的教学功底,包括教师必备的技能性因素(可称“硬功”,比如教学语言、操作技能等)和非技能性教学因素(可称“软功”,比如教育机智、课堂的调控能力等)。“软”“硬”之功是名师成长的核心依托和重要基石。新时期名师的闪光点尤其表现于“软功”,它是展现名师超群的教学艺术、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的汇聚点。

四是精湛的研究水平。教学与研究是成就名师的“双翼”。“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教学是研究不竭的源头活水,研究是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新时期名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科学地转换为科研任务,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实现对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较强的引领能力。新时期名师要善于挖掘潜力、磨砺自身,通过带教、带学、带研等方式来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精良的教学经验,指导其他教师不断地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师群体发展的“辐射源”和引领者。

六是强烈的合作意识。名师在博采众长之中成长,应该不断地汲取同行、专家的教育教学智慧,是为“合”。同时,名师所关注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教育功能,还要重视多学科教育功能的整合,需要与其他学科同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

三、新时期名师的成长途径

教师的成长途径是指以教师个人为能动主体,以不断强化主观进取心为目的,有意识设计的、促进自身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的学习与实践的路径、方向。笔者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初步总结出新时期名师成长的六条途径。

(一)专业规划――设计自我发展道路

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方面、各阶段及其步骤的设想与规划,是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进行研究、定位和推进的过程,是一种理性的向往和成功的期许。例如,重庆市巴蜀幼儿园以“制定适宜的专业成长计划”为突破口,帮助名师培养对象分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不足,找准专业成长的定位,并用《名师成长手册》具体呈现专业成长计划,以“发展愿景与规划”“专业学习与发展”“教育设计与实践”“教育研究与总结”“自我总结与反思”等具体项目,规范教师的行动步骤,记录教师的成长足迹,调控名师培养对象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名师成长的专业规划往往凸显于一道道“关隘”的攻坚,特别是在创新学习、主题归纳、思想提炼、风格塑造等方面,因此还需要拟定并执行更为详尽的计划。

(二)专业学习――修炼深厚教育功底

新时期名师的专业学习主要包括“练功”、读书和“阅人”三种方式。

其一是“练功”,包括“四练”,即练心、练

脑、练口、练笔。“练心”,就是不断锤炼对教育教学的情感体验,保持责任心与幸福感,克服随时会产生的倦怠之心;“练脑”,就是锤炼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智慧,提升教育教学机智,使课堂交流更迅捷、更有针对性;“练口”,就是锤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语言,使语言风格多样化、蕴含丰富化;“练笔”,就是锤炼自己教育教学策划设计、反思总结、提炼归纳的动笔能力,让“动口”水平与“动笔”水平和谐发展。

其二是读书。阅读经典,与教育大家对话,是名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育英小学为了提高教师研读名著的实践效益,提出并践行了“对话名师读出思想点、读懂文本找出设计点、量身订做找准参与点、课后比较引出反思点、厚积薄发提炼创新点,从而再造‘我的课堂”’的研读名著新要求,促使名师培养对象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其三是“阅人”,包括学习同行经验和学习专家思维。学习同行经验,指通过拜师、听课、研讨等形式,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学习他人的经验,汲取他人的教训,做到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学习专家思维,指学习和领悟专家的教育思想、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等。例如,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充分利用西南大学专家导师团队的力量,通过“聆听专家讲座,领悟专家思想;参与专家课题,学会反思研究;实践专家思维,现场诊断课堂”等措施,引领名师培养对象的教育思想向纵深发展。该校的名师培养对象陈维礼、张晓等就是在这样的“阅人”过程中,分别成长为重庆名师、特级教师的。古人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阅人”则更进一步: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三)教育实践――磨砺教育实践智慧

教育实践是名师生存与发展的沃土。名师教育观念的树立、教育精神的养成、教学方法的创立、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个性的张扬、教学业绩的彰显等,都是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在与教师团队的协作中完成的。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构建了“三人六步”磨课法,即由同学科的三位名师培养对象担任主角,通过六个步骤:一研――深入钻研课标教材,设计教案;二议――分学科组集体评议教案的科学性、实效性;三试一由三人之一的主讲教师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上课;四评――学科组评先行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五比――由另两名教师分别再上课,在比较中进步;六献――在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主讲教师给全校或全组成员献汇报课。“三人六步”磨课法师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秉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智慧,立足课堂教学这一教育实践的主阵地,体现了“理念共生、智慧共享、协作共赢”的团队合作文化。

(四)教育研究――插上腾飞的翅膀

开展教育研究是名师强劲的“腿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小学名师的教育研究主要包括课题或问题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自我叙事研究。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立足课堂教学,以学期为研究周期,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并通过优秀课题的评选、交流、推广,凝练名师培养对象的经验,促使其在研究中成长。近两年来该校名师培养对象在公开刊物上19篇,论文获国家级奖项38人次,硕果累累。该校的郭洪老师正是在这样的校本研究土壤中,一步步成长为重庆市特级教师的。实践表明,没有教育研究,名师必然半途“夭折”或者昙花一现。

(五)总结反思――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

自我总结与反思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研究的自我与教学的自我在进行对话,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心灵沟通。总结反思的内容和视角一般包括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并前瞻设想,特别是提升经验和修正教训的前瞻设想,要善于吸取同行观点,目的步骤明确,内容措施具体。例如,重庆名师、特级教师刘云生,从偏远区县村小教师到出任主城区教委副主任,始终将学习之根、研究之根、反思之根和总结之根伸向孩子们的课堂、生活及心灵,坚持总结反思自己课堂的“教”、学生课堂的“学”和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及深度和广度,使他的学习和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先后推出了语文教学、学校管理、教育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师。正是总结反思这种螺旋上升的过程,优秀教师才会拾级而上,抵达名师之巅。

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大学英语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11-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给当前的教育教学事业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可以被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来。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大学教师积极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经验,对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特点和教学策略作了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特点

1.内容丰富化

网络环境给教学带来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和资源,互联网、校园网和各种视频、音频中的资料都可以实施作为学习的材料。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中的资源作用,将其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中的资源自主学习,通过浏览、下载、打印等方式自主学习,并将在学习中不懂的地方在课堂中提出来,实现问题的解决。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网络环境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学习个性化

网络中的资源多种多样,图像、视频、音频、文字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网络学习资源,给学生的眼耳口多种器官带来了冲击,因此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形成了学习的个性化。当学生接触到英语学习材料之后,可以根据资料的难易程度和兴趣爱好选择网络中的学习资源和形式,实现自主学习,而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推荐适合的材料、制定学习计划等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依然存在。

3.形式开放化

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开放化的学习。目前的大学校园里,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上图书馆、广播台、有线电视等网络资源已经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开放化的学习环境。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软件来进行英语自主学习,为课程的学习、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如电子邮件、网上讨论、对话交流等)实现学习资源的互动、心得共享、主题探讨等,具有较强的协作性,体现了一种开放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结合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特点,网络为英语学习营造了一种信息量大、选择性强、时间空间不受限制的学习平台,对于促进英语自主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英语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好网络环境这一平台呢,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呢?

1.立足教材内容,利用网络环境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师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教材内容,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合作小组进行预习,利用小组成员的监督作用,实现好任务分工与合作,促进预习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要通过计算机网络、电子邮件、网站网页、PPT等网络平台将预习内容和要求发放给学生,并为学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讨论课题。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教师提供的资料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搜寻查找、筛选分类、分析整理、总结等,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并针对文章结构、内容就行学习和了解,需要讨论的话题展开讨论,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能力。最后,当学生将自主预习成果提交到公共邮箱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分享讨论预习成果和展开评价。

2.多媒体设备促进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结合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特点,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教学任务。首先,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呈现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PPT、屏幕投影、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讲解。其次,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课堂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单词和短语用法之后,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强化单词和语法的学习,并让学生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自己的讨论结果。

3.多媒体课件助推课后练习题的自主学习

在课堂内容讲解完成之后的课后练习题中,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提高练习效率。为了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直接将课后练习题目发放在公共的邮箱或者其他网络平台中,并上传相应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提针对在完成课后练习题目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交流和向教师请教,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就能够得到提高了。

4.网络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总结

总结归纳能力作为自主学习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非常重要,而对其的培养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学习完一个单元或者某一个主题的知识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组成小组的学生们针对一个与单元相关的讨论题目进行讨论,以小作文或者论文的作业形式上交,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对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总结归纳,并附上学习心得,这样一来,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在共同讨论、分析、加工、整理、总结中和自我反思、整理、归类、总结中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了。此外,通过网络平台的共享功能,小组总结和学生自我总结中的成果都可以被所有学生看到,也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而强化了自主学习效果。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平台和网络软件平台的作用,创设一个信息量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和可交互的学习环境,进而为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丽.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构建[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 2008(03)

[2]鲍明捷.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 理论月刊. 2008(04)

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非学业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01-02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现状

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现有活动具体形式可归纳为3个方面:①常规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②专题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③学科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课堂教学以及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主题讲座、主题教育活动等所有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涵括在内。活动形式非常丰富,而且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且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推动活动的开展,打造了很多精品活动。同时,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也在进行反思,这么多活动中到底有多少能够真正起到教育大学生的作用,能够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接受教育?存在哪些不足?在反思过程中有不少研究者对现有活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总结:

1.高校乃至全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认识不深刻。至今还没把该活动真正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甚至有不少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活动会耽误学生学业。

2.现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未能完全发挥教育作用,无法吸引学生,其中不少活动是因政策而推行,在执行过程中强制参与活动,缺乏人本思想。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机制尚未完善。活动机制不完善使得活动只是作为一种暂时的手段,常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缺乏经常性和制度性,使活动流于热闹的场面,教育意义无法深入。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1)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和过程有所认识但不够重视;(2)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也不够科学。活动结束后缺乏学生的自我反思,对活动效果的评估缺乏相应的体制。

由此可见,打造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意义重大,精品活动的培育模式有待探索。在此笔者以宁波大学理学院开展的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为案例,对如何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进行分析。

二、宁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

非学业因素是宁波大学自2004年5月开始推行的德育评价考核体系。该评价体系用以考核学生学业外的实践和学习成果,主要由以下10项评价指标组成:政治表现、文明守纪、学习态度、社会工作、实践公益、团队精神、科研创新、文体特长、技能素质、特殊经历。1~6项指标以“优秀”、“合格”、“不合格”区分,7~10项以“有”或“无”加以区分。其程序由自评、班组评定、班主任总评组成,评定结果由学工办审核并给予公示和存档,作为本学年的学生评奖评优依据。该体系是对原有的德育评估体系的一次重大进步改革,与传统的德育考评相比,学生在评价中由被动的反应转变为积极构建,评价的指标从单一归因到多元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群体合作技能的掌握。可以说该体系在设计上是非常有创意,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很多学院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只要求结果,而忽视了考评过程,使该体系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学生受教和自我学习的目标。宁波大学理学院开展的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便是针对现有非学业因素考评活动的弊端,并为达到该体系预期目标而设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通过活动,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该活动被评为宁波大学2010年度学生工作特色奖和共青团工作创新奖,受到全校表彰。并即将在全校推广。

三、从非学业因素毕业评述活动探析精品活动培育

总结和反思该非学业因素毕业评述活动,对如何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有以下启示:

1.精品活动设计的制度。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制相符,并建立长效制度。如宁波大学的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是以宁波大学德育评估体制而设计,作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德育评估体系具体执行方案,通过各班为点,举办主题活动,并进行全院评比,评出优秀组织奖和最佳陈述奖,并通过毕业生晚会进行总结将影响推向全院乃至全校,由点及面地开展。与此同时,还可将活动成果编辑成册,将优秀学生的大学经历材料纳入新生始学教育中,从而建立起长效教育机制,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活动设计上需要与育人主题相契合,与高校德育机制相符,建立活动的长效机制。

2.精品活动设计的对象。需以学生为本。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通过学生自我总结、交流等过程,体现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避免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回顾和审视大学四年非学业因素的现状,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同学提供一个清楚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被人认识的机会。因此需要活动设计以学生为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精品活动设计的内容。设计内容要根据任务目标贴近学生生活。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内容上要求每位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总结非学业因素方面取得的成绩与不足、讲述属于自己的宁大故事。鼓励同学展示个性化的大学生活,展示属于自己的精彩。在陈述过程中,每位同学能够有一个自我定位,互相对比、相互学习。为迎接毕业后的挑战而努力。这也应对着精品活动需要立足于大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从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中开发有效的活动资源,如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自我探究,激发他们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

4.精品活动的设计要项目化操作。使活动以项目化运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进而扩大影响力,从而真正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以项目模式来操作活动,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依据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目的、有计划、有主题地组织。再此基础之上形成精品活动品牌,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

通过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让毕业生深刻认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给同学们展示“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做到了”,进一步在面对即将投入的求职战争中,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通过对活动成果的总结,毕业生的优秀成果可以告诉低年级的同学“大学生活我们可以做哪些”,从而使教育全方位地覆盖大学生,满足不同年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需求。在总结该活动的同时提出以上浅见。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在设计和培育过程中,需要依托高校教学和德育制度,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生活和需求,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搭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在活动中尊重个性,提高参与者的主体意识,从而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和接受教育,并在活动和实践中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成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整体构建研究[J].文教资料,2007,(2).

[2]顾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字:人文教育 初中 语文 探索

【分类号】G633.3

语文这门学科与其他的学科有所差别,蕴含着许多的人文因素,甚至有许多有关于人文教育的思考在其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也有所差别,需要更加人性化地开展教学,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以确保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真正将人文教育落实其中。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语文教师每天面对的群体是活生生的学生,因此每个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认知程度也是有所差距的,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的存在,真正的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从现实出发发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体现出学生个性以及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作用。故而,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一)内容设置与现实背离,缺乏人文思想的融入

我国初中语文教育当中大部分教师现阶段在人文教育的体现上还不够明显。首先,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课本教材的安排与教学内容的设置缺乏人文思想的融入。尤其是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在我国不断的深入和推进,可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人文教育理念的课程内容却少之又少。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学生学习好坏的评价都是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进行评判,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人文主义情怀的忽视。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课本当中内容的设置大多数都是符合中考要求的,诸如语言、文法、修辞、甚至课文、文言文等,完全都是按照中考大纲安排的,缺乏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学生被这些略显枯燥的教学内容所掌控,框在这样的教学框架中缺乏对生活的思考,进而导致远离生活、缺乏了实践,学生也就无法真正的掌握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育理念的偏差,忽视了人文精神和思想的融入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我国不断的深入和推进,但是实际上教育理念的落后还是严重的影响和阻碍了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当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理念方面还是有所偏差的,统一、刻板以及充满功利性的应试教育背景之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然会忽略情感、兴趣以及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忽略了语文情感教育的态度问题,必然也就削弱了它的人文属性和人文精神。导致语文学科丧失了人文教育的意义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完全沦为一科应试制度下的枯燥学科。

(三)教学评价的方法单一,缺乏人文精神的体现

传统意义上对于学生学习的考核,都是以考试为基础的。考试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仅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标准,甚至成为未来发展道路上重要的敲门砖。单一的评价标准影响了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同时对于学生个性的展现和个性化的发展都有所抑制。究其本质而言,现阶段的教学评价仅仅是一种“中考”束缚之下的教学考评行为。

二、提高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整体水平的策略和方法

(一)调整课程的安排,优化教学内容,体现人文思想

要想更好提升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整体水平,就必须要重新进行课程的安排和调整。对教学内容和教材不断的优化,挖掘教学内容当中可以体现出人文思想的内容,更好的实现对于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完善。实际上我国的初中语文课本当中,还是有许多人文素材可以挖掘的。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古文,教师讲授的时候除了要对重点字词、一词多义等等进行重点讲解,也应该对文章的内容与思想进行讲述,通过对课文的认识,明确用于直言的人精神的可贵。同时也说明肯于接受别人建议的人深得人心,并且还可以将这一现状深入到现实生活当中,用其来映射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现象的阐释。

(二)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人文精神

教育理念的更新换代,对于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想改变当前我国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植入和创新教育理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非常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相当高的道德素养,这样才可以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才可以有的放矢。教师要在开展教学的时候,生动形象的利用自己的能力尽可能的为学生展现出来,同时运用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的集中到课堂教学当中,对于教学内容牢牢地进行把握,既带给学生亲切感,也让学生掌握了许多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三)创新和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人文化的评价要求

对学生的评价是任何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结果呈现,初中语文教学也绝不例外。做为初中语文教育的开展者应该学会改革和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更好的实现人文化的评价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局限于考试和成绩,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也不能够仅仅依靠成绩来展现。教师应该建立起立体创新的教学评价体系,要让学生学会形成自我总结和他人评价等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考察系统,同时让学生学会张扬和展现学生的个性,以丰富学生的心灵,展现学生探究的过程以及学生亲自参与的实践程度为考察学生和进行评价的要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展现,进而更好的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结束语:

要想有效的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就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应试,更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进而将人文主义情怀不断的渗入到教学当中。人文教育的开展不仅仅影响着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性张扬,更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方向。语为我国的母语学科,更是需要不断的与社会相联系,与实践相契合,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实现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渗透和发展,更好的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于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新要求,更好的开展初中语文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为学生的整体发展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瑞. 初中语文教材中人文教育内容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2]樊永平. 因材施教法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D].鲁东大学,2013.

[3]于铁. 浅议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 中国校外教育,2013,2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