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迦南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文主人公贾仁山系本刊老作者,近年来为本刊撰写了大量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新闻纪实稿件。贾仁山用文字描述别人的悲欢离合,而他自己也情途坎坷:多年前,为了更好地照顾疯妻和儿子,他理性地选择了离婚;离异后,他践行诺言,一如既往地照顾前妻与儿子:重组家庭后,他用自己的真诚和爱,架起了两个家庭之间的桥梁,让儿子和继女情同手足,让妻子和前妻保持心照不宣的默契……
胆俱裂去离婚,“松绑”是为了更好担当
我与前妻汪青的结合,仓促而草率。那是1990年,我从长春驻军某部转业,进入当地一家建筑公司做宣传干事,比我小三岁的汪青是公司化验员,我们很快相识相恋。人在异乡孤寂难耐,成家的愿望格外强烈,恋爱不到半年,我们就组建了家庭。
婚后,我才得知,汪青很小的时候亲生父母就去世了,由养父母抚养长大。我也出身贫寒,对她的身世倍加同情,我们度过了一段短暂的温馨时光。
没想到,儿子一降生,我们平静的生活就被彻底打破。1991年4月,汪青经剖腹产,生下一个健康可爱的男婴。看着脸型、眉眼酷似自己的儿子,我激动得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可幸福转瞬即逝。儿子出生第三天,我把儿子抱回家,交给从老家赶来的母亲照看。晚上,我返回医院,惊讶地发现汪青躺在床上自言自语,目光呆滞,对我回来熟视无睹。她这是怎么了?
在我一再追问下,汪青的养父才把一本病历交给我。直到这时,我才得知:五年前,汪青受单位指派到乡下招工,她原就胆小受过惊吓,路过一片坟地时,原本脆弱的精神一下子崩溃了,从此变得疯疯癫癫,时好时坏……与我恋爱时,她的病情刚略有好转。
被汪青和她养父母刻意隐瞒欺骗,我非常气愤,很想与他们大吵一场,但看到汪青一副可怜无助的样子,看到她的养父母满头苍苍白发,我不忍心指责他们,只得将满腹委屈和痛楚压在心底。
令我揪心的是,汪青的病情急剧加重,她彻夜不眠,三更半夜又喊又叫,严重影响其他产妇休息。三天后,我不得不提前将汪青接回家。那天,我下班走进家门,听见卫生间里“哗哗”的流水声。拉开门,我惊骇不已:汪青神情呆滞地站在便池里,嘴里喃喃自语,任冰凉的水“哗哗”流过脚面……
汪青正在坐月子呀,这样会落下病根的!我冲过去,用力想将她拉出来,汪青一把将我甩开。我强行将她拽出来,把水龙头关死。汪青竟堵住卫生间的门不让我出门,还扬手给了我一巴掌,骂着:“你给我滚!我不想看到你!”一股无名怒火从我心头腾起,我狠狠地回敬了她一记耳光。汪青愣了,我也愣了。突然,汪青跑到厨房,拿起菜刀冲出来,吼道:“你是个魔鬼,我杀了你!”我从后面死死将她抱住,哄劝好半天,她才把菜刀放下……
汪青这一折腾就是半个月。半个月后,她终于清醒过来,痛哭流涕向我认错:“都是我不好,拖累你了……”那一刻,我流下百感交集的泪水:汪青也有清醒的时候,她并不是时刻都疯癫哪!我发誓: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把她的病治好!
此后,我三天两头向单位请假,带着汪青四处看病。她漫长的治病之旅,洒满了我的艰辛与泪水。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小广告,宣称包治各类精神病,我激动得一夜未眠。第二天,我急匆匆地跑到长春东南郊那家小诊所。一个穿白大褂的人听我讲完汪青的病情,提笔就开药方、拿药。晚上回到家,我虔诚地给汪青煎药,哄她喝下。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拿药,发现小诊所竟人去屋空。预交的3000多元药费打了水漂,我一下子就瘫在地上,欲哭无泪。我被长期的劳累和巨大的精神压力击倒了,病倒在床,不吃不喝地整整躺了三天。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好几年。在这几年里,我被汪青折磨得形容桔槁、思维迟钝,身体虚弱到极点:有时开窗透透风,我也会感冒。
1995年6月,我调到一家新创刊的报社当记者。因为汪青,从结婚起,我已整整五年没回老家了。次年春节前夕,见她病情有所稳定,我便带她和儿子回老家看望父母。不料,在回程的汽车上,汪青又突然发病,砸坏了汽车玻璃,大喊大叫。被全车人像看怪物一样盯着,我无地自容,使出浑身解数安抚她,总算把她带回了家。 从那以后,汪青的病情又加重了。只要一发作,她不是将我赶出门,就是把我呕心沥血写的稿件撕得粉碎,将钢笔折为两截。被我呵斥几句,她马上就随手抓起什么打我,好几次操起烟灰缸将我的额头砸出血来。
一个又一个暗夜里,我站在窗前,想到生不如死的日子没有尽头,真想从窗户跳下去。可儿子鲜活的面孔在我眼前一浮现,我又觉得自己得活下去,酸楚的泪水淌了一脸……可是,再这样下去,我迟早会被汪青折磨死;要是我垮掉了,汪青和孩子怎么办?
这些年来,我没有离开汪青和儿子半步,1995年12月,因为心情极度郁闷,我狠心去外地出了一趟差。10天后,当我回到家时,汪青意外地对我客气了许多,主动给我递拖鞋,还要下厨房给我做饭。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看来我还得和汪青保持一段距离。
经过痛苦的心灵挣扎,我打算与汪青离婚:只有把自己从痛苦的婚姻泥沼里解放出来,我才有能力和心情解救汪青和儿子;再捆绑在一起,我们一家三口都得崩溃。但一想到要与汪青分手,我又担心背负遗弃病妻的骂名,成为千夫所指的负心郎。
彷徨中,我把自己的困惑向当地一位婚姻专家倾诉。她认真地对我说:“看得出来,你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好丈夫。你的想法乍听有些唐突,但仔细分析,是智慧的、理性的。你与妻子离婚,是为更好地照顾她和儿子。可能你的妻子、儿子和亲友一时会无法接受,但你以后可以用行动证明自己……”
婚姻专家客观理性的分析,奠定了我的心理基础,让我有了勇气与力量。我决定离婚,自己不要财产,净身出户,把儿子留给汪青抚养。清醒的时候,她看到孩子在身边,精神有寄托,心情也许会好转,这样对稳定她的病情有好处……
1996年4月19日,我跪在岳父岳母面前,将自己要与汪青离婚的想法说出来:“我与汪青离婚,不是要抛弃她,而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她和儿子。”老两口放声大哭,岳父说:“你们再在一起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同意你与汪青分开。但我希望你能说到做到,离婚后还会一如既往地照顾他们母子俩。”我向老两口发誓:“离婚后,我还会把汪青当亲人!”老两口掩面而泣。
一个星期后,汪青的养父作为监护人,带着她与我办理了离婚手续。看着我走出家门,汪青搂着儿子靠在门框上,母子俩望着我,满眼是泪……我肝胆俱裂,不敢回头看他们的眼睛,一咬牙走了。那天晚上,我醉倒在桌旁……
兑现承诺,再婚不忘亲情救赎
离婚后,我真诚地兑现诺言,依然将汪青当成亲人,每个星期都去看望他们母子。记得离婚后第一次去看汪青,走进那熟悉的家门,儿子正孤独地坐在地板上玩游戏牌,汪青在厨房里剥毛豆。我走过去,想像从前一样将儿子搂在怀里,儿子却像小泥鳅一样溜开了,他冷冷地看着我说:“你不要我和妈妈,你是坏爸爸,我恨
你!”我流着泪告诉儿子:“爸爸虽然跟你和妈妈分开了,但会像从前一样爱你,照顾你和妈妈。”一个5岁的孩子,怎么能体会到大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我将500元生活费交给汪青,汪青接过钱,一言不发,将钱从窗口往外撒了下去。看着一张张钞票在空中飞舞,我清晰地听见了自己心碎的声音……
汪青和儿子根本不理解我,将我当仇人,每去看望他们一次,我都要哭一次。时光就这样在我揪心的痛楚和烦恼中走走停停。因为心情不好,我变得不修边幅,胡子拉碴、衣衫不整,房子里凌乱不堪。
离婚三年后,有好心人为我张罗对象,我想自己该有个家了,满怀希望去与对方见面。但当我将婚后要照顾前妻的想法告诉对方时,见面的女人一个个退缩了。虽然我有些遗憾,但并不后悔:如果为了再婚幸福,就将有病的前妻和儿子抛在一边,我还算个男人吗?
2000年初,一位战友为我在当地的广播电台播发征婚启事。不久,他替我筛选出一个叫尤丽丽的女人。尤丽丽也离过婚,暂住在长春亲戚家,7岁的女儿由她在外地的姐姐抚养。战友觉得她比较适合我。
几个月后,我拨通了尤丽丽的电话,约好在她的亲戚家见面。尤丽丽说不上漂亮,但端庄文静,面相和善。看得出来,她是个善良的女人。不经意间,我发现她眼里掠过浓浓的忧伤,我的心莫名地疼痛。我知道自己对尤丽丽有感觉,开始跟她交往。
彼此熟悉后,我真诚地将与汪青离婚的原因告诉她,并表示:“如果以后我们成了家,我会一如既往地对前妻负起责任!”我本以为尤丽丽也会拂袖而去,谁知她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动情地说:“看得出来,你是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男人,值得爱!”那一刻,我百感交集。终于有一个理解自己的女人来到身边,我感到自己是那么幸福!
不久,尤丽丽突然打来电话,说她的前夫要强行从姐姐家将女儿带走。我连忙赶过去,尤丽丽哭着说:“女儿不能被他带走,否则这辈子就毁了。他吃喝赌,根本不配做父亲!”她想让我陪她去姐姐家与前夫交涉,以防发生意外。
我也有儿子,能体会尤丽丽的担心和焦虑。在去她姐姐家的汽车上,我诚恳地对她说:“你把孩子放在姐姐家,一连几个月见不了面,长期这样下去;孩子会与你有隔阂。不如把孩子接到身边吧!”尤丽丽默不作声,两行清泪顺着眼角流了下来……
尤丽丽的前夫见我和尤丽丽的态度十分强硬,退缩了,没有将女儿带走。我俩带上孩子一起回长春。坐在车里,尤丽丽的女儿怯生生地看着我,眼里闪过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这让我想到同样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儿子,不知怎的,我突然泪流满面……
次年5月4日,我和尤丽丽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晚上,我认真地对尤丽丽说:“我们是组合家庭,各自都有孩子,以后要互相体谅。你放心,我会把你的孩子当亲生女儿看待。”
我说到做到。当时尤丽丽没有工作,家里所有的开支全由我承担。女儿的学费、营养费、零花钱,我一样都不少;女儿看见同学有红裙子、花书包,很喜欢,我也买给她。好几次,我去学校接女儿,老师还以为我是她的亲生父亲。
我不亏待女儿,但对她要求很严格。我不准她说谎,不准她晚上睡觉前吃糖果,而穿衣、洗小手帕、系鞋带……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我都要求她自己做。
女儿小学二年级时,我发现她喜欢摆弄衣服的纽扣,还经常把纽扣含在嘴里,尤丽丽批评过女儿多次,孩子总改不过来。我对尤丽丽说:“孩子我来教育,我对她严格些,你不要有想法。”尤丽丽感慨地说:“你对孩子严厉,说明你在心里把她当亲生女儿看待,我怎么会怪你呢?”她通情达理的一句话让我心里暖烘烘的。
我对女儿“软硬兼施”:一方面告诉她,纽扣上有细菌,含在嘴里容易把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另一方面,只要一见女儿又把纽扣含在嘴里,我就用女儿文具盒里的小塑料尺轻轻抽打她的手。这样坚持了半个月,孩子彻底改掉了这个坏习惯。尤丽丽百感交集。
虽然生活在再婚家庭里,但有和谐的家庭氛围,有我们夫妇俩的爱,女儿能够健康成长,与正常家庭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她独立、懂事、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不错,当上了班长,还是学校升旗仪式的主持人。
每每看到聪明懂事的女儿,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儿子。儿子从6岁开始就不在我身边生活,我给予他的父爱实在太少了啊!这常常让我心里酸酸的。这时,我想多一些时间与儿子相处,但我毕竟有了新的家庭,得顾及妻子的感受。尤丽丽理解我的心情,经常催促我去看望儿子和前妻。她大度地说:“你是男人,是父亲,应该两边都兼顾。你多去看望他们娘儿俩吧!”尤丽丽的善解人意让我很是感动。有一年春节,她还提出让我去汪青身边陪母子俩过年。我思前想后,最后还是作罢。
2002年有一段时间,因为单位经营状况不好,汪青的病休工资被拖欠,生活都成了问题。我与尤丽丽商量好,每个月尽量多给他们母子俩一些生活费。见儿子要上学,汪青生活能力低,我便经常帮汪青干活:从超市把米、面、油买好送到汪青家;她家里修理电灯、电话或水龙头这些男人干的活,我都承包了。我一如既往地默默付出,终于让汪青消除了对我的敌意;而渐渐长大懂事的儿子,也理解了我的苦心。
要是我去看望儿子时赶上吃饭时间,汪青还张罗着要给我做饭,我总是找借口婉拒。我知道,现在我和她只是朋友关系,不能用夫妻关系来对待这一饭一菜。
我欣慰的是,这样的相处方式,竟让汪青的病情奇迹般稳定下来。2004年春天,汪青的养母因脑溢血住院,我十分担心,因为以往遇到意外变故,汪青都要发病。为了安慰汪青,我告诉她:我会去医院看望妈妈(离婚后,我对前岳父岳母的称呼一直未变)。那天,我带着水果和营养品走进病房,汪青娘家的亲属对我的到来惊愕不已,他们说我是有情有义的男人,汪青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
不久,前岳母去世,我跑前跑后帮汪青为老人家办后事。从老人家发病住院到去世,汪青一次也没有犯过病,这是最令我惊喜的。而这时,我更感觉到:我和汪青已成为拥有共同孩子的朋友。
2006年9月,我买了一辆轿车代步。有了车,我去看望汪青和儿子更频繁了。因为有我的爱,儿子性格开朗,也没有像一些单亲家庭孩子那样养成自私、冷酷、狭隘的坏毛病。他才15岁,个头就蹿到了1.8米,肩膀宽了,喉结突出了,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阳光少年。因为成绩优异,他被保送进入长春一所重点高中就读。我和汪青非常开心。
亲情爱情,爱在两个家庭之间流动
在我心里,儿子和汪青、尤丽丽和女儿都是我的亲人,我都割台不下。我常想,要是儿子和女儿像亲兄妹一样来往,该有多好!那样,我更能把爱均匀地分配给他们。
2007年9月,女儿升入初三后成绩下降了很多,尤丽丽非常着急。我试探着对儿子说:“你妹妹最近学习比较吃力,你这个做哥哥的能不能给她补补课?”儿子不作声。为了让他答应,我甚至“讨好”地说:“你妹妹知道你成绩好,可崇拜你了!”经不起我一再坚持,
儿子给我面子,答应下来了。
以后,每到双休日,儿子都过来给他妹妹补课。他每次来时,尤丽丽都非常热情,给他削水果、拿饮料,做他最爱吃的猪脚炖海带。有儿子的辅导,女儿成绩提高得很快。为了表示感激,尤丽丽花300多元买了一双名牌运动鞋送给儿子。
以前,要经我“穿针引线”,儿子和女儿才有接触。他们熟悉以后,开始主动来往,这让我倍感欣慰。
女儿身材高挑,容貌娇美,一直梦想当空姐。2008年6月,女儿准备在网上报考北京几家民办大学的航空专业。儿子知道了,不厌其烦地为妹妹在网上查资料、填报考表,还和我一起陪着妹妹去北京面试。这样一来,他们的兄妹感情越来越深……
这年11月的一天深夜,儿子突然打来电话:“爸,我妈肚子疼,在床上滚来滚去,您快过来吧!”我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披衣起床就往外走,开车迅速赶过去,将汪青送进了医院。原来,她得了阑尾炎,需要手术治疗。我告诉医生:“她有精神病史,能做手术吗?”医生说,精神病患者最好别轻易做手术,否则会受刺激引起病情发作。于是,医生为汪青作保守治疗。
第二天早上,我疲惫地回到家。尤丽丽担心地问:“汪青病得厉害吗?”我告诉她没什么大碍。尤丽丽看着我的眼睛说:“我想见见汪青。”我沉思一会儿,告诉她:“我得征求一下汪青的意见。”
两天后,我去医院看望汪青。我还没来得及说出尤丽丽的想法,汪青突然问:“你总来照顾我,你老婆会吃醋吗?”我认真地告诉汪青:“尤丽丽是个善良大度的女人,非常支持我照顾你和儿子。”我当着汪青的面赞美尤丽丽,引起了她的醋意,她酸溜溜地说:“你现在生活在蜜罐里,我祝福你!”
刹那间,我彻底打消了让尤丽丽与汪青见面的念头。看得出来,女人天生的妒意,难免让汪青对尤丽丽有些隔阂。尤丽丽现在生活幸福,有美满的家庭和疼她爱她的丈夫;而汪青孤身多年,又有精神病史。要是两个女人见面了,汪青说不定会受刺激,引起精神病复发。而且,女人心思缜密,两个人在一起,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可能引起对方反感,打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两个家庭的和谐关系。
回到家,我直言不讳地对尤丽丽说:“你还是别与汪青见面了,免得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接着,我将自己的顾虑详细地告诉尤丽丽。她觉得我的话不无道理,从此不再提与汪青见面的事。我想,两个女人还是彼此保持一份神秘感和幻想吧,这样对两个家庭都好。
从此,尤丽丽默默地关注着汪青。汪青住院那段时间,尤丽丽经常熬好乌鸡汤用保温饭瓶装着,让我带到医院给汪青喝;每隔一段时间,尤丽丽就提醒我带汪青去医院复查;每逢汪青母子生日或逢年过节,尤丽丽就会早早准备礼物,让我给他们送去。
我对汪青和儿子的照顾,渐渐融化了汪青对尤丽丽的隔阂。她终于明白,尤丽丽是个善良的女人,没有她的支持和理解,我不可能对他们母子那么好。因此,两个女人虽然没有见面,但她们心照不宣地保持着默契。
一次,汪青的养父(他退休后回到老家)从山东来看她,给她带来了特产――山东大枣。汪青惦记着我们,特意让儿子送一些过来给我们吃。那天,儿子恰巧看到我和尤丽丽因为我酗酒发生口角。汪青知道了,在电话里狠狠地批评我:“你妻子是个好人,你要好好珍惜她。她不让你喝酒,也是为你好啊,你怎么不体谅她呢?你应该去向她道歉。”
我依汪青的要求向尤丽丽检讨了自己的不是,尤丽丽破涕为笑。接着,我把汪青的话转告给尤丽丽,丽丽眼里涌出了泪花……
2009年寒假,女儿从北京回来过春节,她不仅给我和她妈买了东西,也给汪青和哥哥带了礼物。春节过后,女儿要到北京上学了,儿子将省吃俭用积攒的300元零花钱交给妹妹,说:“北京开销大,用钱的地方多,这是做哥哥的一点心意!”女儿含着泪收下了。
3月20日,长春发生了一次低级别地震,儿子学校放假两天。当晚,女儿给家里打来电话:“爸,白天我和哥通电话了,他说他没事,您和我妈都还好吧?”“都好,都好!”我内心波涛汹涌:女儿在这个时候首先惦记着的是与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哥哥,怎能不让我这个做继父的百般欣慰?
因为没有烦心家事拖累,我工作越来越出色:10多年来,我多次获得过国家、省、市级别的新闻奖项。我还利用业余时间,为《家庭》、《华西都市报》、《婚姻与家庭》等报刊撰写了大量的新闻纪实稿件,并参加过多家杂志举办的国内外笔会。
实际上,这是误解。周行长在上述谈话中讲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很多国家”,其中并不包括中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执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让市场充满着流动性。充裕的流动性确实避免了更多、更严重的金融机构倒闭,却没有促进金融机构扩大资产规模、并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与中国相反,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宁愿持有大量高流动性的现金类资产,也不扩大其它类型的资产规模。周行长认为,这些金融机构“在经济复苏期间出力不够”,是利率过低造成的。因此,这些国家的央行应该考虑加息。这是周行长对其他国家的货币部门的期望,并不暗示中国会采取同样的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面对的调控对象与周小川提到的那些国家的央行面对的大不一样。与欧美的金融机构相比,中国的金融机构对市场份额的关注超过了对利润关注,对短期利润的关注超过了对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关注。因此,国有金融机构天生具有难以抑制的扩张冲动。为了把这难以抑制的扩张冲动放进潘多拉的盒子,央行一时也离不开特殊的政策工具,例如贷款规模控制。2008年底取消贷款规模控制的实践再次证明了上述推断。因此,中国的金融部门即使在没有“额外的正向激励”条件下,也会在规模扩张的道路上“不待扬鞭自奋蹄”。
在宏观经济层面,加息不一定能够抑制国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需求。加息可能会让谨慎的借款人望而止步。但是很多国有部门只在乎资金的可获得性,并不在乎资金的成本。因此加息的结果,是借款团队中发生“国进民退”。此外,较高的利率一定会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流入中国,从而增加国内资金供给。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在人民银行管住了汇率而管不住跨境资本的极端情况下,国内的货币政策失效。只有期盼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加息,才能间接减少国内的流动性。
在微观经济层面,彻底消除当前的负利率需要显著提高存款利率,很可能超过了国有银行体系的承受能力。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四大国有银行吸收的各项存款在2010年6月底合计为33万亿元。如果所有类型和期限的存款年利率都提高1%,那么四大银行一年将增加利息支出大约3300亿元。据四家银行的中报显示:四大行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合计为2560亿元。也就是说,存款利率上调一个百分点,四大银行的净利润将被侵蚀掉一大半。此外,由于四大银行的存贷比还不到60%,因此,即使存贷款利率对称上调,银行受到的影响也相当负面。
“青岛小哥”的家国情怀
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标志着现代工业文明在青岛的萌芽,也成为这座城市兴起的开端,剧中的主人公王满仓(黄渤饰)便成长于这样一个大背景下,“50亿影帝”黄渤一改昔日搞笑的喜剧形象,饰演“笨小孩”,因小时候生病变得有点“笨”,遭遇家庭变故后,只身来到青岛。通过小人物在大时代历经商海沉浮与时代变迁,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样一种小人物的家国情怀,同时也塑造了青岛情怀。
张建新表示,《青岛往事》选择黄渤出演男主角,一方面是看中了他强大的市场号召力,更重要的,是看中了他血肉丰满的真挚表演。“这是一个跟着城市成长,看着城市长大的人物,找黄渤出演,看中的就是他跟城市的这种情意。”
“满仓身上有黄渤的影子。” 傅淼说:“我想赵冬苓老师在剧本创作满仓这个人物的时候就有黄渤的影子在里面,无人可替代。”这样一个典型的“青岛小哥”形象,表面上看“傻大憨”,遇到大事却显得镇定、冷静,“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以满仓、天佑(巩峥饰)、夏德发(刘向京饰)三位异姓兄弟为代表的青岛第一代移民,他们创业奋斗是故事的主线,但随着的爆发,时局动荡不安,三兄弟在经历了分家创业、兄弟反目、商海浮沉等坎坷曲折,最终又站在统一战线上,为了家国利益,携手给敌人沉重打击。
剧中,小(黄小蕾饰)是一位美丽善良、时尚大方的民国时期新女性,历经坎坷终成企业家,和满仓携手未来;大(傅淼饰)从单纯到虚荣,在迷途铸成大错后幡然醒悟,最终成长起来;夏德发和天佑人物个性鲜明,有过情同手足也经历过伤害与背叛,最终为了民族大义放下个人恩怨;而凭借《闯关东》中的母亲形象深入人心的萨日娜,此番再度饰演母亲,与黄渤上演感人至深的对手戏;而瑛子饰演的溥绣则是风情万种的女反派。值得期待的是,王凯一改《琅琊榜》中耿直成熟的“靖王”形象,在剧中饰演年轻热血的革命党人承志,形象青涩文雅,成厚刘海“小萌哥”。
山派叙事上演商战传奇
《青岛往事》的制作班底,除了两个月内凭三部电影吸金25亿的喜剧一哥黄渤,除了红透半边天拥有粉丝号召力的王凯,还有“城市系列”剧本的缔造者――赵冬苓。除此之外,还汇集了山派颇具影响力的团队。
赵冬苓采访了当地近10位文史专家,历时10个月。13易其稿,完成创作,在阅读了大量金融历史资料,了前11稿大纲,又经过两稿打磨之后,成功完成了个人的“商战首秀”。
《青岛往事》隶属于她的“城市系列”,是继《北方有佳人》(济南)、《叶落长安》(西安)、《雾都》(重庆)之后,赵冬苓第四次为一座城市作传,而她却坦言,这是她编剧生涯的最大挑战。在以往为城市立传的作品中,通常是以一个家庭的命运起伏见证一个城市的兴衰荣辱,此前的作品也走的是这个套路,但是在深入了解之后,她放弃了以往的家庭情感路线,而是结合青岛的历史与地域特色,以商战剧为主线,塑造了一批小人物的家国情怀。
从《大染坊》到《闯关东》,再到最近如火如荼的《伪装者》、《琅琊榜》,在他们的身上,都拥有“山派”电视剧的标签。该剧导演张新建花一个月的时间专门待在青岛,与市档案馆有关专家探讨剧中的细节。让人想到了《琅琊榜》中细到服装、道具、礼仪等每一个环节的巧妙处理,这也为该剧打上了“山派”作风的浓重痕迹。
制片人侯鸿亮说,“我们这个团队合作多年,有非常深厚的情谊和高度的默契,特别是在艺术追求方面,我们的追求是非常一致的,就是做对得起历史、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良心的电视剧精品,靠作品说话。”
前几年由于印度经济迅速腾飞,很多欧美大公司把后台服务中心和研发业务转移到印度,微软、IBM这些大公司在印度增设工作点,一雇就是一两千人。需求如此旺盛,让前几届毕业的师兄师姐们找工作很容易。然而今非昔比,最近经济情况不好,不仅国际大公司不再招人,很多本土公司也在裁员,“要是不想挨家挨户去推销保险单或站柜台,恐怕就只好回家呆着了。”市场营销专业的应届女生比亚无奈地说。
印度今年约有23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参加工作,总体上看,目前在印度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基本是个近乎奢侈的梦想。有专家预测说,今年印度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可能会达20%左右。因此,印度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对首份工作的月薪预期还不到8000卢比(1美元约合45卢比)。
目前在印度,最热门的职业是当公务员。尽管公务员资格考试通过率不到0.5%,但印度大学生依然纷纷跃跃欲试。
印度有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实在找不到工作就想办法“自我雇佣”。上个月,记者请一位电工来修住所的电路,这名电工说到,他是去年孟买大学理工科的毕业生,因为没有找到好工作,目前只好先“自我雇佣”做电工维生。“有什么办法呢,要想留在孟买而不是回农村老家,我首先得养活自己啊,不是人人都能幸运地到外企工作,”他感叹道。
在当前就业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孟买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负责人提拉斯告诉媒体,现在他一眼就能看出一个年轻人的就业前景:如果他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且态度自信,那么还有可能得到一份工作;如果英语带浓重印度口音,姿态拘谨腼腆,那职业前途就值得担忧。提拉斯认为,大多数印度大学毕业生在谋职时之所以处于劣势,并不是由于他们缺乏知识,大多数人缺乏的只是新一代雇主所寻求的“软技能”,包括流利且纯正的英语,能够写出分段合理的文章的能力,进行团队合作并深入领会上司意图的能力。
鉴于印度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种种困难,在印度,一个行业正在迅速发展壮大,这就是传授高校所遗漏的技能的教育机构。大学毕业生可以报名接受几周的语法、发音和电话礼貌用语的培训,收费约为300美元。目前这个行业非常火爆,因为仅一门课程就意味着每月300美元的左右工资差别,甚至意味着大学毕业生能不能弄到饭碗。
有意思的是,在印度就业市场一片萧条的情况下,懂中文的大学生似乎成了“香饽饽”。新德里一所大学中文系的一位老师讲到,他们系里的学生,很多还没有毕业就被旅行社、中资企业和政府机关“订货”了,所以根本不愁工作。这位老师自豪地说:“目前在我们学校,中文系学生是最受人羡慕的,甚至许多外系的女孩找男朋友都紧盯中文系男孩呢。”(海东)
埃及:政府资助自谋出路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埃及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毫无例外地越来越严峻。旅游、油气、侨汇和苏伊士运河一直是埃及的四大财源,这些负责吸纳就业人口的主要行业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工作岗位均有萎缩。工作岗位不断减少,而毕业生人数却在逐年上升,埃及动员和统计中心2008年发表的报告指出,埃及在过去10年间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增长了116%。
今年29岁的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玛琳讲到,现在大学毕业生择业很难,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要在家待业好久,甚至几年才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有些人干脆放弃自己的专业,或者降低要求,“来者不拒”,三五百埃镑就干。有些人则根本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家靠父母”。
法丽达是当地一名刚工作不久的大学生,据她介绍,目前埃及大学里最热门的专业是医学、制药、建筑、旅游和计算机,但是周围很多同学对自己专业的实际业务知之甚少,在择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未来将进入的行业并非兴趣所在。有些冷门专业社会上需求寥寥,有人则由于家庭经济因素而一窝蜂涌向收入较高的旅游等行业,最后学非所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开罗“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苏卜希说,针对大学生失业,应当建立一些过渡性的教育机构,以提高毕业生的实际技能,更好地面对劳动力市场。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埃及政府想方设法的解决这个棘手问题。除了采取相关措施增加全社会的就业岗位外,还设立了总额1500万埃镑的社会发展基金,为中小企业项目提供专项资金,其中部分资金将用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埃及全国青年委员会主席2月7日宣布,将为5000名毕业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且计划发展青年中心,与社会发展基金合作为青年中心经济项目提供贷款。(旭杰)
俄罗斯:提早行动考虑“回乡”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今年俄罗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据俄罗斯教育科学部评估,2009年俄将有1/7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既面临来自自己同学的竞争,还要和那些被企业裁员、但毕竟已经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的“老员工”们一较高下。
已经拿到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聘书的格列布是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大四学生认为,今年的大学毕业生的确有点“运气不佳”,虽然俄各级政府已在积极想办法促进就业,但是“指望别人来解决你自己的难题,永远都不是一个好主意”。格列布说,尽管自己离正式毕业还有一段时间,但他很早就已展开行动。
格列布说,据他了解,很多俄罗斯人的就业习惯并不很适合当前的形势。比如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2月12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9%的俄罗斯人是通过亲友寻找工作的,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就业方式,另外还有16%的人是通过就业机构找工作的。但其实“你的大学老师就是你最应该求助的人”,格列布分析说,大学老师多在其研究领域根基深厚、关系广泛,而且老师仅从以往毕业生的去向就可以大概知道,近年来社会上有哪些公司或机构是该领域毕业生的“潜在需求群”。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校友会、师哥师姐等都很可能会为你提供关键的就业信息。
在毕业生苦苦寻找工作的同时,俄罗斯政府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就业。俄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近日便表示,政府将投入437亿卢布(1美元约合35卢布)资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俄罗斯国内各地区也已向卫生和社会发展部提出了58个旨在稳定劳动力市场的规划。(高帆)
日本:“上山下乡”转战“地方”
金融危机后,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紧急雇佣对策,各部门也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展开支援。厚生省为被公司取消录用的应届毕业生开辟了特别咨询窗口,给学生们解答疑难的同时,还免费提供全国范围内的职业介绍服务。对于有可能解除录用决定的公司,厚生省也予以“严正警告”:“要尽最大努力避免出现取消录用的情况。如果没有足够客观、合理的理由,取消录用将被视为无效。一旦公司取消应届生的录用,要最大限度确保该学生的再就业,要以诚恳的态度回应学生的赔偿要求。”而对于努力维持录用的公司,厚生省会支付适当的补助金。
“走!到地方干农活去!”这是非营利机构“一里”创立的“田舍劳动队”的标语。“田舍劳动队”的内容是请都市青年到山村、渔村帮忙干农活,体验农业研修,并和当地村民进行交流。劳动队征集研修生的广告刚一打出,就有不少应届大学生报名。
其实,“田舍劳动队”是农业水产省“激活农村经济,支援人才培养和派遣”项目的一环。农产省希望该项目能有助缓解农村劳力不足、城市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目前,这个项目已得到国家预算12亿日元。每位“下乡”研修生可获得最高限额15万日元的交通费和日工资7000日元的国家补助。
今年的“两会”上,看病难成了会议代表的焦点话题。从人大代表关心的问题可以看到社会大众遇到的主要实际问题,同时,也可以观察到中国市场化进程中遭遇的问题,已经由浅入深。所谓深,在经济学看来是信息费用高的那类活动和事情。
比如看病难,是指相对人们收入而言,药品和医疗服务的价格贵。为什么贵呢?因为药品和医疗服务不像萝卜白菜或者擦皮鞋一类产品和服务,不需要什么知识和信息就能消费,而是有相当的知识信息含量,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供给方具有垄断性。因此,这类产品、服务及消费,就有一个比一般行业复杂得多的组织问题。处理不妥,就有了现在的价高和看病难。
消除看病问题中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一系列人们不愿见到的后果,并不是要众多消费者学习和获取这方面知识。这在分工时代既不经济也是浪费。从已有的经验看,政府对这类产品和服务主要不是价格管制,而是市场组织。
江苏省副省长仇和,在原宿迁市委书记任上有许多改革,对他的许多改革,笔者并不完全赞同。但是他拍卖乡镇卫生院、医院,对这类产品和服务进行重新的市场组织,其中经验值得汲取。从2001年始,宿迁全市122家乡镇卫生院,相继变为民营,11家县以上医院已有9家完成改制。根据调查显示,改制后,全市医院门诊费用由原来的人均52.84元降至现在的26.54元,住院费用由原来的人均581.78元降至477.68元。长期以来无法根治的医疗高价“顽疾”,在市场竞争的面前冰消瓦解。在一定的半径内,让市场配置一定密度的医疗资源,让彼此展开服务、药品、价格的竞争。这里的消费者和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一样,他们所购买的东西的信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有了选择自由。有了选择,质次价高的东西就会遭人用脚投票,用钞票否决;有了选择就有了竞争,市场会把信息榨取出来。
在一定市场半径内,将原来医疗资源重组为有一定密度的生存发展由市场决定的“企业”,是可以降低这类产品和服务存在的信息费用的,自然也能解决看病难问题。目前看来,笔者认为,政府如此组织市场比管制价格好。
比如,针对现在看病难,医疗和药品价格贵,好心保留和加强了对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的管制。管制的结果是各地曾经出现的平价药房竞争的可喜现象消失、目前常用药的短缺,病人只能去买同样疗效价格却高许多的药。因为医院不愿开那种因国家管制而无利可图的药。几家药厂的负责人曾告诉我,他们到各地销售药品,都必须到当地发改委的物价处或当地的物价局去审批价格,如此才能进入市场。但据了解,当地审批药品价格的就那么一两个人。药厂也自然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搞定审批药品价格的官员。因此,这种制度安排当然假定管理价格的人一是神仙,无须市场就知道众多药品的生产成本,以及每种药品供求均衡的价格在何处;二是圣人,不会被人贿赂俘虏。
医院的管制也同理。笔者前不久去浙江丽水讲课,简单调查了一下。当地国有医院的院长讲了个故事说明政府管制的荒诞和无效。管制规定,医院提供给病人的物品加价不能超过15%,比如卖给住院病人的脸盆,如果医院买进一元,那么卖给住院病人不能超过一元一角五分。政府当然是好意,想选择这样的制度减轻病人负担。但是院长告诉我,这样管制,那医院只能买进5块或10元的脸盆卖给病人,同样是加价15%,但5元加价医院却可以得五角七分,10元加价医院可得一元五角。也就是说,这样管制只能使患者承担更高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