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那么,如何写好景物描写的文章呢?
一、写前要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对于写景作文,事前要做到对描写的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先要确立好观察的立足点,然后按空间方位,或者移步换景来观察。比如从前往后、从里到外,或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有次序有层次地进行观察。同时要注意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程,凡有变化的都要细致入微地观察。
自然界中的景物千姿百态。同样是山,但山与山的形态不同;同样是水,而水与水的姿态各异。如,南方的山与北方的山、冬天的山与夏天的山,江河的水与小溪的水各有特色。即使是同一时间的同一景物,因观察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观感,这就好比苏轼笔下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为写景打好基础。如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有一点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他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这样,抓住杨柳的动态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二、依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层次
写景也是要讲究顺序的。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
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它是什么样子,从下看它是什么样子等。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宛如绸带的河流和公路、华美如贝雕的田野和山林。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三、学会使用修辞,凸现景物的神采
我们写景时要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既注重写景的形似,更注重神似。朱自清的《春》中用了一组比喻性的排比――“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的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使读者感受到春雨的细密轻盈。形象的比喻,能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当然,运用拟人手法也能取得类似的效果。如《济南的冬天》中对于水的描绘:“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而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就凭这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里,老舍将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读到这样的句子,我们会很自然地感受到济南的冬天里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朦胧的春意。
想象也是写景作文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修辞手法综合使用。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想象,再把景物的状态、颜色、声音、气味等描写出来,就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显得更加形象生动,有利于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要注意借景寓情,升华文章的主旨
值得同学们重点注意的是,写景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一般是通过“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来体现的。要把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就必须把作者的独特感受写进去,应该在写景的过程中穿插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又如《林海》一文,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作者正是凭借这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大兴安岭,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给大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说明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意义,其结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写作文时,免不了要在作文里写景。有些同学虽然觉得“满眼都是景”,却就是不知如何把这“眼中景”变成“文中景”,大有“望景而不知如何作文”的纠结感。那么作文中的“景”应该如何写呢?简单地说有四个要求:
一、写“异”景
景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众人的眼中,景都是同样的景,把大家眼中同样的景用有个性化的文字表达出来,就是写“异”景,或者说是把景写“异”。把景在作文中写得异样起来,会给读者眼前一亮不同凡俗的新鲜感。比如写雪景时,大家常常会把雪比喻成“棉被”,下面这段写雪景的例子,却把雪写成了“白云”,真可谓是“异样”雪景呀:
小雪初停,你看那雪,一簇簇,一团团,或铺陈在洼地里,或铺陈在枯草上,或铺陈在路沿边,它们像是天空的闲散白云――云本在天上飘,可是小雪初停,你一眼望去却发现云在地上浮了,身居其中,有脚踏祥云乘风去的升腾感。
二、写“美”景
既然能称为“景”,一定是美的,但这里所说的“美”并不是说景的美,而是说要用美的句子、用美的语言表达景物。用美言美语写美景,如果在作文中用上这等写景的功夫,那么你作文中的景致一定会美到让人心醉,这样的作文其实就是“美文”。请看下面这段用很美的语言写成的风景,虽然言语不多,让人读了却大有美不胜收的感觉:
夜幕丽江有渔家,渔家船头挂灯笼,那光辉温柔透红,恰如夕阳晚照的一幅美景――小桥流水,夜幕钟声,都在这画里。
三、写“情”景
景为什么会触动人心?因为景能对照人的心情,能反应人的情感。我们在作文中写景物时,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要做到以景融情,把自己的情感融进景物描写中。比如可以把忧伤的心情融进“秋风落叶草枯”的景物描写里,比如还可以把愤怒的心情融进“风急雨大霹雳狂”的景物描写里。下面这段文章,依我看是将自己快乐的心情融进了景物描写过程里,所以读后会让人触此景而生快乐之心情: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四、写“明”景
“明”景是什么景?这里所说的“明”景是指要在作文中把你所写的景写得清楚明白,做到描写有次序,不混乱,让人读了感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把景致写得“明明白白”,一般可以按照观察角度的有序变化而写景,比如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等。也可以按照景致变化的时间次序来写,比如可以按照从早晨到夜晚的次序来写,也可以按照季节的变化来写同一个景致。有了“次序”,景入作文才不至于杂乱无章。当然还可以按照其他顺序写风景,比如下面这段写“春景”的例文,是按照“景物”大小的次序来写的,即是按照从“宏观”到“具体”的次序来写的,读起来同样让人感觉“清楚明白”: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时文精华】
走进周庄,转过隔开新街的影壁,像倏然闯进一处梦里。你不曾料到,刚刚漫步走过水泥沥青堆成的寻常街市,怎的一下子时光倒流百年?眼前这长街曲巷,黛瓦粉墙,古朴中透着似曾相识的亲切,那亲切又翳着一层久违的新鲜。你生怕踏破这梦境,双脚蹭在石板路上,竟不知该向哪里迈步。
疑惑间,衣带般绕来绕去的水巷过来牵着你的思绪,由不得你再去打捞记忆深处的印象。你只须循着水巷去寻找,三步两步,一挂高挑的拱桥不经意地倚在石条岸边,精致得如镂空的玉环。小心踏上拱桥,周庄顿时立在面前;街楼古屋参差,逶迤着,摩肩接踵地向你涌来,倒显得桥下的水流淌得如静止一般,如果时间有分量,这河水远比古屋旧巷来得沉重;眼下它只是沉沉地绿着,像一整匹长长的翠绸向前滑动,滑过河棚,滑过埠头,滑过家家户户堂前廊下,滑向田野,又流成一条喧腾的河。就是这小河连接着又隔膜着周庄和远处的都市。
――选自谢大光《走进周庄》
【技法解读】
不同地点,景物往往风格各异。即使是同样的景物,在不同地点或许也会大相径庭。在江南,放眼望去皆是小桥流水;在戈壁,跃入眼帘的则是千里黄沙。在凤凰,石街古巷是城市的象征;在京城,大小胡同则是历史的见证。这些景物,便是景点的诱人之处。由此可见,写家乡之景,关键在于突出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江南水乡“威尼斯”――周庄,值得描写与赞美的景物一定有许多,最让人留恋的是什么呢?自然是周庄之水,周庄之桥,周庄之巷。抓住景物的特点雕琢,描绘出来的画卷也便不同寻常了。再加上比喻、拟人等修辞的综合运用,古朴而又宁静的水乡画卷,也便次第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运用范例】
家乡的美丽在哪里
湖南益师艺术实验学校 唐博文
我的家乡益阳,没有雄伟的泰山,也没有神奇的漓江;没有独特的张家界,也没有诱人的桃花源。我真想知道,家乡将她的美丽藏到了哪里?
奶奶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桃花江畔的那片竹海吗?”是啊,家乡不是有片广阔的竹林吗?放眼望去,不管是山上还是溪边,不管是河岸还是田边,不管是庭院里还是房屋边,处处长满了绿得令人心醉的竹子。阳光透过竹叶,斜照在清凉的地面上,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片撒落在地上的碎银。听着奶奶的讲述,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欢乐的时光。爷爷自豪地对我说:“美丽的竹子,和桃花江一样有名啊,你可不能忘了它!”
妈妈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洞庭湖里的那片荷花吗?”是啊,家乡不是有片美丽的湖泊吗?那次,在妈妈的带领下,我第一次来到了洞庭湖,也是第一次看到了荷花。小船在那一望无边的洞庭湖里穿行,一大片一大片的荷叶不时撞入我的眼帘。它们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像一个个翠绿的大圆盘,又像是一把把撑开的小雨伞,把清澈的湖水映得绿绿的……看着这美丽的荷叶,我也不由自主地跟妈妈一起吟起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
爸爸也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会龙山上的那座古寺吗?”是啊,我怎么能忘记那个童年的乐园呢?在那里,我不仅坐上了过山车,还第一次见到了金碧辉煌的栖霞阁;我不仅坐上了观光椅,还第一次见到了充满神话的白鹿寺;我不仅坐上了飞天轮,还第一次见到了令人神往的立波亭……我还清楚地记得栖霞阁上那幅古迹斑斑的对联:“晋朝古刹,沧海桑田存胜境;明代浮云,青山绿水隐名僧。”当时,爸爸一边吟诵,一边与我说起了那些千年前的故事。我顿时发现,身边的一草一木原来是那么地美丽而神奇。
我明白了,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原来都是如此美丽!此时,我真想大声地说:如果我是诗人,一定要用最美的诗歌去赞美她;如果我是音乐家,一定要用最美的旋律去歌颂她――我美丽的家乡――益阳!
一、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作文功底
一个有丰厚文化内涵的教师,往往热爱写作、重视作文,并能时时把作文教学贯穿于教学之中。例:《家乡的桥》,第三节介绍桥的千姿百态。在众多对桥的描写当中,对“过户桥”的介绍,文章只用了一句话: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这样的描写何其简单。为何?内容简单:搁(造法),连(作用)。内容的简单决定语言形式的简单:过户桥,一搁一连,仅此而已。把过户桥与单拱桥去比,写法有什么不同?结论是:简单的事物简单写,复杂的事物就要按一定顺序从几个方面去写。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一定明白这“详略”之中的奥秘了。
二、教学生善于积累材料、善于模仿写段
在学完《家乡的桥》后,有学生模仿“桥的造型”的写段:最简单的是单色喷泉,喷来喷去一个颜色;最漂亮、最引人瞩目的数彩色喷泉了喷出来的造型酷似一只巨大的毽子,被踢上了天空,色彩缤纷,一会儿黄,一会儿蓝,一会儿绿……天女散花般落下来,又升上去,仿佛看到了神话般的色彩,使人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这风景跟音乐相称相应,又平添了几分雅致。
三、引导学生写自己的作文
“文贵以真”作文应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心里怎么想,就该怎么写,不用掩饰更不能装腔作势、无病,要用自己的嘴巴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和感受。
四、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1、写人文章
形神兼备,凸显个性。写人文章最重要的是多方面突出人物的个性。“相由心生”,人物的外貌、神态与其内在的品质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写人的时候首先要做到形神兼备。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但要注意不要写得千人一面,“不――不――”的公式是不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类的大众化的脸谱同样也不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特定的品质,有跟别人不一样的行为和习惯。所以,“形”与“神”应该和谐统一起来,通过形象描写和神态描写,人物的个性也就凸显出来了。
通过言行,体现特点。 “一言一行总关情”人物的语言描写不能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点。描写人物的动作,既要写出人物做了什么,更要写出任务是怎么做的。首先,要精选动词,把动作写准确具体;其次,要写出人物的连续动作,展现出人物的动态情景;然后,尽力写出人物的动作细节,反映出个性风采。
精选事例,突出个性。事实胜于雄辩,写人,没有典型事例可不行。人的个性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一个人是急性子,那么他在吃饭、穿衣、干活、走路上,都比别人快一些。可是,是不是所有的表现都可以写呢?不行。我们得找那些最能表现这一个性的事实来写,这样的事就叫“典型事例”。所谓“典型”,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最突出的。
2、叙事文章
精心选材,力求真实和新鲜。写事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真实的、亲身经历的。感受最深而又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习作的材料,这些事情包括自己做的、看到的、听到的……而且,选择的材料还要求新颖,最好要写别人没写过的。另外,还要表达新鲜活泼的内容,使文章具有独特的魅力,避免一般化。找到动情点,触发作者的情感。叙事的文章侧重表现真情,所以特别感人。这一类文章要想以情动人,就需要在叙事中凸显“动情点”。它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动情点”只是一个出发点,要想让读者从心底涌起喜怒哀乐,产生情感的共鸣,还需要注意生活情境的真实表现。细致描写亲生经历过的事情,抒发真实的感受,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3、写景文章
定点定景,集中笔墨描写景物
定点定景,写景的时候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景物呈现的方式也不同,所谓定点定景就是观察点不同观察景物相同。只有这样才可以集中笔墨把这景物详细的描述出来
定点换景,找好观察点描写景物。为了获得不同的感受还需要第二种方式――定点换景观察的角度要选好,我们在观察景物的时候,会随着视线的移动而观察到不同的景色,因此需要,“定点换景”。
观察的时候角度要选好,景物变幻的顺序也要合理,不要颠三倒四的,这样才能层次清楚。值的注意的是,运用“定点换景法”,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在具体描写时,是不要随意改变观察点。
定景换点。只从一个角度观察事物,不可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和特征。大诗人坡的诗《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可以不改变所要观察的景物,而是变换观察点,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所要描绘的景物,而是变换观察点,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所要描绘的景物。换点要在文中交代清楚,如果交代不清楚,就会使文章显得杂乱无章,既没有整体的感觉,也影响了写景的效果。
移步换景,全面而有所侧重地写景。大多数时候,我们观点不固定,所观察描绘的事物也不固定。在移动观察点的同时,我们把所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绘,注意描绘出景物的各个局部,从而更好的展示景物的全貌。这种文章是以游览的顺序写的,写出来的文章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写景时应注意详略的问题。应该把最具代表性、最使自己激动、最令自己难忘的景物,当作主要内容进行详细描述。次要景物可略写或不写,这样重点就突出了。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你还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间,丰富文章内涵,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观察文章
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外形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还是物品,我们要观察一种物,首先要观察它的外形。每一种物都有它的外形,写出它们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是我们认识它们的开端。
写物的外形的时候,我们要用描写的手法来写。如果是植物,就要写出花、叶、茎的颜色和样子,以及他的果实的样子。如果是动物,就要写出他的眼睛、鼻子和皮毛。如果是物品,我们就要写出它的造型或者构造。
语言要生动活泼
生动有趣的语言,对于状物的文章尤其重要。我们来读一读下面这段话,看你有什么感受。
这天清晨,天才蒙蒙亮,蚂蚁们就出动了。第一只工蚁伸出小脑袋想四处张望,然后它把手一挥,后面的搬家队伍便从洞口出来,像它们选定的新家的位置前进。工蚁抱着小蚂蚁,吃力地趴着。
小蚂蚁们很可爱,行动起来跟人一样。这是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拟人的效果。我们写物就要把它们写得有感情、有美感、有个性,同时也带出自己的感情来。否则,文章就会干巴巴的,没有味道。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让学生了解本地的风俗民情、文化资源,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把自己的耳闻目睹表达出来,使作文言之有物。这是个强化摄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又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拥有众多的信息中,选择、比较、提炼,由仿到创,由单项到多项进行表达技能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情、意、行的发展;有利于诱导情趣、激发爱心、开发智力;有利于面向全体,奠定基础――即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作文教学。如在让学生介绍家乡特产的作文时,我课前先让学生做一个调查,了解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产,这些特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了解,知道了我们家乡的特产有很多,主要是水产品。因为我们这里有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洪泽湖盛产鱼、虾、螃蟹等水产品。很多孩子是渔民的出身,对鱼虾很熟悉,不仅知道怎样捕鱼,还知道怎样烧鱼,所以写起作文来真是有血有肉,情真意切。比如有位同学在《家乡的特产》一文中写道:我的家乡坐落在洪泽湖畔,这里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民勤劳。……洪泽湖是我们的母亲湖,她呵护着我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儿女。洪泽湖盛产鱼虾,鱼的品种很多,有草鱼、银鱼、鲤鱼……最著名、也最好吃的是鳊鱼。冬季来临,家家都要备上一些鳊鱼,撒上盐腌制一段时间,拿出来晾晒,等到过年的时候,拿一条鳊鱼配上花生米或雪里蕻红烧真是天下美味,叫你吃了还想吃……因为写的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他们总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二、收集素材,营造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
要想写好作文,搜集素材非常重要。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定出每周至少做一两件事,如每日听新闻、每日观赏自己喜欢的少儿节日;每天写几句路上见闻、感受;读一段简短的文章;写一张钢笔(或毛笔)字;逛商场等。这样花较少的时间,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会改变学生过去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思维懒惰的习惯,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种摄取材料的本领,同时也自然丰富充实了写作内容。新鲜的事物会使学生情趣倍增,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我尽量把握好每周的语文活动课,为学生营造说话训练的氛围,效果突出。例如“日记宣读”,让学生把自己做的事用日记记载下来,读给全班同学听。再如以“我学会……还学会……”为题,让学生至少学会两种操作(包括生活自理、家务、学习方法),先说说再记录下来,并进行评议,比谁的本领大,看谁的句段写得好。以“我来当主编”为内容,做手抄报,自写内容,自绘插图,自行设计版面。最后把每人的作品在班会展出,大家共同赏析。此外,还可通过“名人名言荟萃”,“自编故事”、“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学会生活,学会关心时事,学会尽责,学会交际,学会创造,也学会写作文。
三、范文引路,讲练结合――让学生有法可循
无论做什么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作文也是一样。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范文,给学生提供模仿的依据。
我的做法如下:
一是看范文,先仿后创。小学生习作,往往首先从模仿开始,但模仿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训练作文的方法。范文引路,由模仿到创造,是小学生习作的一条规律,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范文的来源有三处;①课本里的文章;②从课外阅读材料中挑选;③教师的“下水”作文。学习范文进行指导,应先让学生了解范文的思路、写法和值得学习的语句,再明确仿什么?怎样仿?实践证明,范文一方面能使学生学到写作的技巧和优美的语言,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丰富想象。范文引路,学生有样可学,有路可循,容易把文章写好。如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在讲读课文时,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弄清楚作者到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的景色如何?作者是怎么写的?让学生知道游记应该有一定的游览顺序,随着地点的变换而变换写作的角度。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写一写我们的校园,要求学生有顺序的写清楚校园的景物,大部分学生能做到“移步换景”,有一定的叙述顺序,具体的介绍了校园的景物。
二是讲知识,教方法。中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对一些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如审题、选材及组材、列题纲、开头结尾、过渡与照应等。对作文题涉及到的重点知识,要有针对性地强调。如写“比赛活动”,需掌握的知识有两点:①把比赛经过写具体,②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我紧扣范文,告诉学生凡是写“比赛”一类活动的文章,多数按“赛前、赛中、赛后”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写“经过”注意三点:a抓特点。b抓层次。既写场内双方,又写场外观众;c抓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活动课时我特意安排了拔河比赛,比赛前我特意强调了拔河要注意姿势,如后面的人站的时候脚要抵住前面人的脚,身体要稍微后仰,下蹲,用力要一致等等,事后作文,很多学生不仅写出了队员的神态、动作,就连拉拉队员的神态,动作也写的惟妙惟肖。
【关键词】农村 生活化作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48-01
小学生学习语文除了对基本字词的识记之外,还要培养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文字表达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由于农村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在作文中经常面临困境,如语言空洞、套话过多、内容陈旧、东拼西凑等。作文和生活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为了改变传统作文教学形式,让作文教学更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教师就需要在作文教学中加入生活化元素,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及描绘生活,让作文变得简单易于接受。以下,笔者主要对农村小学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善于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是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积累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径。当前农村学生的学习资源相对匮乏,对生活的了解和认知较少,他们在写作时常常陷于“闭门造车”的困境,作文中难有精彩之处。要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就要引领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获取写作资源,无论是学校的一草一木,还是村里的河流湖泊,或是身边的家庭成员等生活中重要的元素,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学生观察时,对于某一事物要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和分析,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不仅仅依靠双眼,还有头脑和其他感官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点滴,这样才能积累写作素材,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如教师让农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仔细观察家乡中某一处或几处最有特色的景物,看看这些景物都有哪些特点,并且把这些特点一一记录下来,按照自己的记录顺序去描述。除此之外,还要写出自己对家乡景物的情感,在写作文之前做好观察准备工作,如想一想家乡的树叶都是怎样的,它们在各个季节会有怎样的变化,山峦呈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形态?为了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学生养成随时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这样学生的写作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对生活的认知进一步加深。
二、获取生活体验,激发写作热情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但由于缺乏生活体验,他们对自己记录过的生活内容容易淡忘,导致缺乏写作的热情。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就需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置身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当中,调动起感受生活点点滴滴的情感,让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记录生活的渴望,充分激发其写作热情,在心灵上有更多的碰撞,引起情感共鸣,这样写作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能力,从生活中获取资料,理顺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比赛活动,如拔河比赛、歌咏比赛等,并记录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获得全新的竞技体验,有同学们的尖叫声、喝彩声以及拉拉队的加油声等,激烈的活动场景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把活动过程、同学的表现和自己的心理活动记录下来,在创作时用上这些素材,自己仿佛又回到活动当中。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结合情绪体验,写作就会游刃有余。
三、在生活中抒感,描绘生活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说出真话、讲出真情。真实情感是打开作文大门的一把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描绘出真实的生活,并且表达出真实情感,这样的文章才更加动人,更耐人寻味,充满个性色彩。家庭是充满爱的港湾,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他们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到帮助别人以及做家务的快乐。教师要求学生写关于“亲人”的话题,学生将作文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习作中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如:“同学们,我们在生活或是电视节目中会看到很多感人的亲情画面,也有很多感人的情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感受,用文字来表达情感呢?”学生从自己最亲近的人的外貌、语言以及行雍蜕裉等方面入手,描绘真实的生活,体验真实的生活,以此抒发真实情感,这样的文章更加真实、精彩。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农村的山水田园风光,家乡一年四季的不同变化,有春天的乍暖还寒,夏的赤日炎炎,秋的丰硕果实,以及冬的白雪皑皑,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就地取材,描绘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景色,发现其美感,激发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及对家乡的情感。这样教学,避免了学生胡编乱造,作文空洞无物以及套路陈旧等问题,还锻炼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捕捉素材 积累语言 口头表达 交流提高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现在,有部分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那么如何找到更利于提高学生作文训练的途径,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本人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此浅谈几点做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捕捉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写
“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本质特点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再现生活,反映生活,它是作者心灵的流露,是对生活的思考。如果让学生整天呆在教室里,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能力,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学生势必兴趣缺乏。作文课时拿着笔冥思苦想一节课也写不出几个字。何故?生曰:“无话可写。”针对这一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捕捉写作的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捕捉材料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去参与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材料。那么平时教师应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通过一定的方法记录下来。如春季到了,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欣赏大自然的色彩斑斓。三月份,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如开展校内外好人好事活动,让他们对全校师生进行调查。大家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人人发出号召,用稚嫩的小手写出了一句句心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虽然只有短短一两段话,可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对生活的热爱。长此以往,定然会唤醒学生写真话,写想说的话的意识。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去参与生活、观察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材料,对学生写作有较大的帮助。
二、多种途径,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平时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为了让孩子们充满自信和乐于“积累”,本人还作了这样的安排──每周一的早晨让每个孩子上台去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读给大家听,同时给予赞扬和鼓励。平时还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三、先“说”后“写”,由口头表达能力到书面表达能力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即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本人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充分发挥学生说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这就需要为孩子们创造演讲的机会。本人有时利用口语交际课,有时利用晨会的自习时间,引导学生根据写作内容,写作目的,让学生轮流上台讲,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得不够具体、不够生动、不够形象的地方其他同学补充。然后再将这些内容写下来。比如,本人在上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作文内容是介绍家乡景物,在上口语交际课时,本人有意识地让每个同学在小组或全班同学面前抓住家乡景物的特点向大家介绍,班长杨艳,她的家乡依山傍水,景色非常秀丽,她能抓住山高、林密、石奇、花多、草绿、水清等景物的特点来向大家介绍,其他同学听得津津有味。当老师提问到她有哪些地方介绍得不够具体,应该怎样介绍时,同学们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都说她介绍草地时介绍得不够具体,应该抓住草地草多、草长、草密、草绿、草软,像绿地毯等特点来介绍。杨艳同学也虚心接受同学们的建议,后来她写出来的文章很优美,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
在作文教学中,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说写结合,不断协调说与写的关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稳步提高。
四、让学生在自改、互改中交流提高
“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 学生的作文必须要经过反复的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
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自主评改、交互评改。学生自改,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当然老师在让学生自改作文前应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照题目,看自己的内容是否切题;其次,让学生检查文章的条理、详略的处理,中心材料是否充实具体;再次,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最后,看看采用修辞手法可否使文章更精彩。学生自改后,小组同学参与互改,本人发现小组同学在互改交流中,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中尝到了“自改成果”,教师也能从精批细改的主体地位中脱离出来,成为作文批改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交给批改的方法,给学生以指导。既促进大家情感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