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工原理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大学教改示范课校级优秀课《化工原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1-0093-1
化工原理不仅是化学工程及其相近专业,也是食品、制药、生物、环境、轻化、高分子等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连结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纽带。化工原理又是一门工程学科,它和工程应用的结合非常密切。在培养学生工程学的观点,提高学生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但是,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较复杂难以理解,笔者认为这是由《化工原理》课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此,作为《化工原理》课程的授课教师,如何把握课程特点与相关专业特色的统一,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研究,总结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1 明确教与学的关系与地位
以教师为中心灌输理论知识,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理念是教学改革的严重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理念不再适合教学和社会的要求。现在教学的突出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确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有重视实践的观念,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但是,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是为主体确立的,而不能削弱、代替或否定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是为了发挥主体作用。
2 多种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2-3]:
2.1 采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解决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丰富教学内容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丰富的多媒体课程教学软件开发与运用,将教授的知识以各种音频信息、文本、图像、视频等方式生动、形象地表达, 有利于提供感性知识,启发思维能力,有助于化难为易加深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比较复杂、抽象知识的理解,为掌握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形成科学概念和思想,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事物的能力。
2.2 培养学生工程性的意识
《化工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工程技术课,是从事相关工程生产工作的理论支柱和基本指导。《化工原理》的学习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前提下,还要掌握必要的工程知识和实践。一般认为工程概念包括:理论正确性、技术可行性、操作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论正确性是前提,技术可行性和操作安全性是关键,经济性是整个概念的核心。
3 知识的衔接与拓展
3.1 基础知识的衔接
教师在教授《化工原理》课程时,要立足于所教授知识内容的来源基础,即采用已学过的知识作为现在所学内容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具体应用。指导学生牢牢把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环节。而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要连成线,穿成串,结成网,形成体。
3.2 拓展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提出相关专业中某些内容(该内容是其他科目的常见问题或知识点),教师利用正在学习的知识来解释说明这些内容体现的原理。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微生物摇床培养过程中,摇床转速的大小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了流体动力学中流体流速对物质传质和传热的影响,即转速越快,传质与传热的效率越高,但是达到一定程度,流体的剪切力对微生物又会产生一定损伤,所以微生物在摇床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转速的控制。
4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具备本专业扎实地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完善自身的体系只有不断的扩充自身的知识,必须熟悉本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前沿;必须了解与《化工原理》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应该追踪新兴学科知识的进步,及在本专业方面的应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要多元化,实现学科交叉,知识互补,活跃学术思想,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更大程度的提高和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
总之,课程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的永恒的课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的同时还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重视实践的观念、教育思想发展的动态观念及教书育人的观念。
参考文献
[1] 王振芳,陆维玮,任晓红,等.化工原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几点经验和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06,23(1):46-47.
[2] 李明艳,班书昊. 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 22(17):237-238.
[3] 陈蔚萍,陈丹云,毛立群.《化工原理》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 广东化工,2009, 36(5):209-211.
[关键词] 化工原理 教学体会 案例教学 互动教学
1.引言
化工原理课是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课程以工业工程应用为背景;以单元操作过程为对象;以三传一反为原理框架。它主要讲授化工单元操作过程的基本原理、典型过程设备结构,进行过程工艺设计计算、设备设计或选型及单元过程的操作分析,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技术基础课。化工原理是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生产实践及经验知识,缺少对单元过程、设备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学生普遍感觉此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抽象,不易理解;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学习起来较困难[1]。究其原因:首先,该课程的很多知识点是工程实践直接经验化而来,其次,该课程综合了物理化学、高等数学、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和反应工程等众多学科。再次,目前很多高校迫于政策调整,对这门课程的课时进行压缩减少,使得这门课程的理论课时减少了10-20%左右[1]。因此,对于化工原理这门学科,尤其是学时少,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故针对少学时的专业,设计一套更为符合本门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2.案例互动教学
化工原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和工业领域的实际操作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化工原理中每个单元操作都面临着复杂的实际问题。因此,使得学生学好这门课,建立起学习的兴趣是必要的。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因材施教的新方法,即案例互动教学。简单概括为,在每一章内容之前,介绍一个和本章关系较大的工业或者日常生活案例,案例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以及需要用到本章原理去解释[2-3]。在介绍过程中(展示形式多样,可以口述,也可以以多媒体形式展示),适当的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之后和学生就案例中的问题进行互动讨论。以下笔者给出化工原理教学中传热案例,这样的案例将有意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易于理解的案例中获得一些科学原理,从而建立起探索科学问题的兴趣。
3.传热案例
以家庭暖气片为例:从房间内暖气片的换热现象开始,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首先,介绍换热片的传热原理,引出传热的第一种方式:热传导;接着,假设房间内有空气流动,如:风扇强制空气对流,这将使得传热速率加快、使得房间里远处的人很受到温度的升高,这就是“热对流”。再次,通过自然界和工业界的例子引出热辐射。这里将详细讲解传热案例。
热传导:热量为什么会传递?暖气片温度高,导致和换热片接近的空气温度升高,高温空气分子能量较高,通过在无规则的碰撞分子之间发生能量传递,高温的分子使得相邻的低温分子温度升高,从而实现热量传递。在密闭房间内,假设无空气流动,仅仅靠无规则的分子碰撞发生热量传递,这样的热传递就是热传导[4]。
热对流:在房间内,起初无空气流动,仅仅是热传导。若将电扇打开,增强空气流动,空气分子发生对流,此时可以和学生互动,让学生来解答在有空气流动和无空气流动的时候哪种方式传热更快,即哪种方式更利于暖气片散热。学生的回答是前者,即有空气流动的情况下更易于传热。此时让学生阐述为何有空气流动下更易于传热。从学生的阐述中可以了解学生对传热过程的兴趣。接着教师点评学生的观点。从学生的观点里可以提取一些比较能容易让学生接受的热对流原理。将这些原理加入科学术语,学生会有较深的映像,因为这是从学生自己的思维理解里总结出的“为什么?”。最后总结热对流的基本概念。在有介质对流的存在下,冷热的介质将热量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的现象称为热对流。在案例中,暖气片周围温度较高,有空气对流时,空气的流动使得暖气片周围的热空气和远处的冷空气发生位移从而混合,导致冷热流体发生传热,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房间内对流程度越大,房间平均温度升温越快 [5]。
热辐射:高温的物体激发产生电磁波,向空间传播,称为热辐射。太阳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阳光明媚户外里人体为什么能感受到热?这样的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学生的答案较多。热辐射这个名词听起来较深奥,但是学生们知道太阳就是热辐射的一个典型例子,就会对热辐射不陌生。热辐射有的地方需要加强有的地方需要减弱。可以适当例举一些例子加以深化说明。减弱热辐射的例子:很多工业管道上都有一层银色的保温层,这是为了减少热辐射,防止管道内热量以热辐射的方式向外传热。这是因为银色物质对热辐射有反射作用,能将辐射出的热量反射回去。在银色的保温层内都有一层海绵层,这是为了减少热传导。增强热辐射的例子:太阳能热水器的受热部位都涂有一层黑色的吸热物质。
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是传热的三种方式。在自然界和工业界里很多过程都是这三种传热方式同时发生的。暖水壶是日常生活必需品,细心的同学会从暖水瓶的结构发现暖水瓶保温的原理。教师可以以互动的方式开始暖水瓶保温原理的讨论,让学生组成小组,以小组形式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学生的结论可能较多样,且不科学。教师可以以口述和多媒体的方式讲解暖水壶内胆的结构,从结构图上讲解原理。
暖水壶的内胆是两层的玻璃,两层玻璃都镀上了硝酸银,玻璃中间是真空的。玻璃内层镀硝酸银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热辐射,使得热水的热辐射被反射回去。玻璃中间抽真空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热传导,这是因为真空的热导率最低。而水壶塞的作用就是将水壶内外隔开,防止热对流。而软木是较好的绝热材料,热导率较低,故一般瓶塞都用软木材料。接着提出问题,暖水壶能保热,能否保冷?热水瓶的功能是保持瓶内热水的温度,断绝瓶内与瓶外的热交换,使瓶内的“热”出不去,瓶外的“冷”进不来。如果在热水瓶里放上冰棍儿,外面的“热”同样不容易跑到瓶子里,冰棍也不容易化。所以把热水瓶叫做保温瓶是科学的,因为它既能保“热”,也能保“冷”。
4.案例互动教学的总结
在化工原理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案例引导教学法特别适用于少学时的专业,因为这些学生不属于化学化工专业,在化工的基本过程了解较少,教师需要较多的精力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化工原理感兴趣。本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理科功底较浅,高考调剂的学生,在非211的省属高校里这样的专业有很多,这些学生理科功底较差,学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里很快对化工原理产生兴趣并跟上教学节奏。
参考文献:
[1] 杨宗政. 化工原理教学方法探讨[ J] . 中国轻工教育, 2008 (4): 59-61.
[2] 曾明荣, 曾庆友, 赵鹏. 化工原理实验开放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 .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10): 128~ 129.
[3] 曾永林,雷存喜,王锋.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思考[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 (11): 189-193.
化工原理这门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化工类课程的基础,是一门典型的以单元操作为主要内容,以研究方法为主线的工程基础基础课。它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出现运用到的各单元操作方法,为工程技术和工程方法打下牢固的基础,为此,这门课必须理论结合实践。作为联系文化课和专业课的重要纽带,更应该加强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但是该课程内容抽象,公式繁杂,概念多,难度大,如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掌握,就成了一个化工教学的难题。
一、修改教学计划
2000年开始,生源素质逐渐下降,学生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很难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那么就需要对教学现状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调整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半基础课较差,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把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时开设,并尽量减少基础课的课程,防止学生因学习理论知识的困难而产生厌学情绪,用专业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就是要在课程的比例制定上,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可以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自主创造。课程倡导以能力为目的的指导思想,做到重技能、降理论、宽基础、宽专业的教学思想,在学习到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还要保证充足的实践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训和动手能力,做到课程的实践性。另外,知识的应用是对各学科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实际运用中,各门知识是难以分割的,将课程系统地综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对社会更加了解。从小方面来说,还可以减少课程,不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
二、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修改的教学计划,制定一年级主要学习基础课,并为进行专业课的技能操作训练开始打基础,二年级全面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年级进行实践教学,还可以从二年级开始酌情增加小专业,这样可发挥出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发展。
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以掌握应用为原则,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为以后的工作服务,学到的技能能够与职位对口,增加学生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慎重,选择理论复杂、实践技术最新的教材。一切内容的选择,都应以用人单位的需要为前提,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
化工类课程与其他课程比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更加重视理论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这个条件,只会给教学带来更大的困难。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更加形象地解释抽象的知识点,用课件的方法表达出具体的化工知识,可以更加逼真、直观、生动地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这种方法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想象力和对实际工业的感性认识。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化学创新型人才,通过翻转教学法在化工原理教学和实验中的实践,多种渠道创新教学改革,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翻转教学法 化工原理 创新实验
在普通高校本科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化工原理是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和实验均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及实验的创新与改革也是培养创新型化工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江苏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综合发展的要求,笔者在化工原理教学和实验中采用翻转教学法,目的是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翻转教学法的含义
翻转教学法以现代教育思想为依据,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学生家长和往届毕业生进行回校教学、共同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翻转教学法克服了各单元操作各自分割的缺点,培养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USRP创新活动是指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用2~3个月的业余时间进行一个课题的实验研究。应用翻转教学法,笔者聘请了一部分学生家长和往届毕业生担任课题导师,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研发室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自2012年开始,化工原理实验室对一、二、三年级参加USRP创新活动的学生开放,已有60多名学生在化工原理实验室进行了课余实验研究创新活动。研究项目来源于教师的科研和企业的要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余地。学生普遍反映,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激发了自己的创新能力,锻炼了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课外实验创新活动是课内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课内教学活动侧重于知识的条理性,课外实践活动侧重于知识的综合应用。这些活动在学生培养模式上都有所创新,其经验介绍在兄弟院校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翻转教学法在化工原理教学和实验中的意义
1.教师由主导变共同学习,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翻转教学法的引入,使得教师从原有的教学的角色变为组织者,部分教学的任务改由学生家长和往届毕业生担任,上课的地点也不局限在学校课堂,很大一部分在工厂的车间和示范教室完成,教师也成了学习和讨论者中的一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即使实验失败,学生也能反思失败的原因所在,而且能及时得到指导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从中亲身体会到正确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对于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尤其在一些创新实验的具体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指导老师与学生可以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发现、共同解决。指导老师要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引导创新理念,激发学生自己寻找错误操作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并启发学生找到纠正错误的正确途径,以达到让学生认识自己实验操作中所出现的错误,发现并解决实验中的疑难问题等目的。不同的学生家长培养学生的出发点不同,有的家长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得到了加强。这些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创新的实验意识等都大有好处。
2.促进教学和实验成绩评定的改革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以往的本科教学及成绩评定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情况,过去由于实验课时少,实验考试所占分值比例偏低,因而考核方法简单。因此,笔者对化工原理理论教学、实验成绩评定都进行了改革,重点是加强考查学生的独立创新实验能力和举一反三的理解能力,将独立创新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由20%提高到50%,以达到激励学生重视创新实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办法,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对创新实验及实践动手能力的认识及态度,从被动实验变成主动实验,从而有效地提炼了创新性的教学要素。
3.尊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
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化工原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新的设想、新的思路,对此要积极鼓励、引导,并尽可能为相关实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大学第三学期起,笔者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将实验理念、设想与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相结合,积极参与,并利用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和化学实验中心的各种设备,为学生的一些好的设想开展创新实验。现在,笔者所在学院每年都有一百余名学生参加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部分指导老师也来自学生家长和往届毕业生。以上教学方法,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独立动手的能力,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理念及实践能力。
四、小结
化工原理的理论教学和实验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翻转教学法的引入,不仅可以弥补理论课中讲解生硬、对于有些理论难以全面展开的问题,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实验创新理念,并加深认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通过翻转教学法在化工原理理论教学、实验的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适应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金玉,王治红.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技术,2011(3).
[2]赵薇,刘红晶,王晓丽.结合课堂教学,提高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9).
[3]武宝萍,朱平华,许前会等.多媒体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0(16).
[4]张永利.环境科学专业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9(8).
[5]盛建国,李大林,陈江洪.化工原理实验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22).
关键词:化工原理;教学质量;考教分离;自调节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213-02
化工原理课程体系是由《化工原理》(理论部分)、化工原理实验、认识实习及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四个教学环节组成,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制药工程、生物工程、食品加工、轻化工程、环境工程、化工机械装备与控制等专业的核心主干课之一。该体系是从基础课向专业课延伸的桥梁,是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的典范,又是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的工程学科,是培养具有工程意识、优化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平台,在化工类相关专业认证中占有重要地位。本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思维方法的拓展,所以历来受到国内外高校的重视,每年全国化工类专业建设研讨与核心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上,化工原理分会场是最活跃的,而探讨的所有问题最后均指向一点:如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总体思路
根据本门课程的地位和特点,从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教学文件规范化、考评办法等方面,对上述四个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细化,制定相关教学准则及考核细则,做到每一环节、每一章节、每个实验、每次实习、每本报告、每次考试都有规则可依,使每位教师自觉遵循规则,自我提高,相互配合、协调,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教学质量保障功能的自调节机制
1.化工原理课程特点和要求。在教学中,我校化工原理课程体系有以下突出特点:(1)四个教学环节在内容上既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有机统一。(2)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院。(3)当前的选课制度使得每位教师教授的班级由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4)各专业对理论教学学时、开课时间、实验学时、课程设计周数等的需求不一样。
由此,对本课程提出要求:(1)如何组织教学才能使每位同学享有同样的教学资源?(2)如何考评才能做到对每位同学都公正?(3)如何获得同行的认可及专业认证中对该课程的要求?
2.教学质量保障功能的自调节机制内容。(1)根据专业认证要求,完善各环节的教学大纲。(2)编制实验指导书、制订单个实验及实验综合评分标准。(3)编制认识实习指导书(含实习报告要求及评分标准),规范实习报告装订格式。(4)编制课程设计指导书,制订任务书格式,设计说明书装订格式。(5)制订考、教分离细则。
3.考评体系的设计思想。(1)考、教分离实施细则:从考试内容覆盖面、试卷命题题型、试卷命题方式、试卷试做与试卷审核和各章命题权重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细化,既对出题教师划定了规则,又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教学最低要求。考试过程中,统一领取试卷,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集体流水阅卷,实现了学生成绩评定标准化。不但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杜绝不同教师评分不一致导致的偏向。(2)化工原理实验及实验课程评分标准:首先从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三方面对单个实验进行评定,分为五个等级。然后,根据所有实验成绩的不同组合,按评分标准得出总成绩。(3)认识实习考核办法:根据组织纪律、平时成绩、现场考核、口试或笔试和实习报告情况,给出总评成绩并写出评语。(4)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考核评判标准:按考核项目(出勤、平时抽查、设计计算、说明书质量、图纸质量和答辩),将考核内容和评判标准一一细化,形成考核评判标准。
三、教学质量保障功能的自调节机制实施效果
上述质量保障机制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多次总结、实施、研究和完善形成的,其可操作性是100%。实践表明,该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条款周密,既严格规范,又有一定的操作弹性,可满足各专业的特殊要求。
应该说整个教学质量保障自调节机制的建立涉及面较广,教育教学理论深厚,在此,我们基本都是借鉴教育专家的成果,通过学习、研究并融入教学过程中。该教学质量保障自调节机制充分达到了我们的预期:(1)教学环节多,面对的学生多,每个教师必须走过所有环节,教师之间还必须学标准和考评尺度,工作量大不说,标准的把握难以控制。(2)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我们认为“以人为本”既针对受教育者,也针对教育者,所以,教师在完成工作时的心理状态不容忽视,因为不同的状态将对应激情、沉闷、消沉的表现,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3)“教”与“学”非双方合作不能完成,两者达成共识非常重要。(4)化工原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基于以上几点,教研室历经多年的总结、完善,形成一套教师能自觉落实、自我约束、自行协调的具有教学质量保障功能的自调节机制。这种发自内心的接受和执行,也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
四、教学质量保障自调节机制的特色
(1)高度重视教学质量,长期坚持不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与“学”双方都在同一制度细则下,按统一要求完成教学任务。(3)在教学质量自调节机制的规范下,所有教师都已形成习惯,按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相互达成默契,使周而复始、一年一循环的教学过程进入一种良好的自调节运行中。
该机制有利于教师之间团结协作,避免或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摩擦,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考、教分离实施细则”可以在三位或三位以上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的情况下推广;其他实施办法可以作为参考,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于所有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刘洪来,王燕,汪建军,等.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3):46-48.
[2]钱才富,段成红,于洪杰,等.重视教学效果锤炼精品课程-过程设备设计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06,(2):23-26.
[3]傅虹,张凤宝,宋淑梅,等.化工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4,(1):6-7.
[4]顾丽莉.化工原理教学探索与实践[A].化学与化工技术新进展[C].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5:399-401.
[5]刘钰,孙艳丽,赵刚.关于工程教育中实践教育环节若干问题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4):60-62.
[6]胡永红,刘洋,王浩琦,等.建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化工高等教育,2008,(3):68-70.
[7]彭春生.关于高校扩招与教学质量的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4):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