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娟散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三是学生紧张复习备战高考的一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性复习,查漏补缺,扫除知识点上的盲区,突破重点难点知识。巩固知识、反馈发现不足。考试是常用的手段,高三阶段的试卷更是铺天盖地,在学生的书桌上堆积如山。实践证明试题训练显然不是多多益善,学生有五门高考必考科目,每门学科有各自学科的特性和学习方法,理科在于多训练,文科关键在阅读积累,但也需要适度训练。适量的高三语文试卷,如何充分利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试卷讲评中往往会出现如下做法:从头到尾逐题讲解,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简单地报答案或抄答案,缺少分析。可以看出,忽略学生的参与,没有关注学情、考情,这种讲评课是僵化的、低效的。笔者在高三讲评课教学中,尝试变革,争取多一些实效。现以市201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讲评为例,谈一谈笔者的粗浅做法和想法。
一、做好统计分析,了解考情
语文试卷批改后没有立即发给学生,而是作部分或全体学生的得分统计工作。这样能够较全面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弄清楚哪些题学生失分严重,思考错误症结,讲评时方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做重点剖析。市二模结束成绩揭晓,笔者作了数据统计(呈现部分)如下:
这样,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三个选择题共9分,三小道翻译题共10分)、古诗词鉴赏、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以及作文上的得分情况一目了然,个人与班级集体的答题正确率可轻易地弄清楚。由图表的数据可知,多位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上没有得分,古诗词鉴赏试题得分也偏低,而名句名篇填空题普遍较好。
明确了学生得分失分的基本情况,笔者在讲评前仔细阅读学生试卷上的错误答案,查找试卷上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共性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集体解决,个别问题可以在课后单独辅导。数据统计的目的在于对得分率低的试题认真查找失分原因,发现个人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不足,由此确定讲评的重点和难点,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耗时多而效率低。
二、讲评中抓大放小,关注学情
高三二模试卷接近高考试卷难度,试卷的讲评至少要两课时才能完成。笔者就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题目上用时较少,因为学生答题情况普遍良好,反映了学生在识记、理解能力方面有一定基础。教师没必要多讲。而文言文阅读题和古诗词鉴赏题占据一节课,因为试题本身属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层级而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又较薄弱,老师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和培养方面又比较欠缺,无疑文言诗文成了学生考试中的“拦路虎”,纷纷在此受阻。笔者在此必然要花费较多气力。
市二模中的文言文《王公神道碑铭》,作者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笔者讲评中先对题型分布作了说明,强调《考试说明》中对学生古诗文阅读方面的能力要求。让学生讲考试中的解题步骤,针对不当之处及时指出并给出建议。多数学生快速浏览文言文材料后还是一头雾水,怎么办?在试题第7题中四个选项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干问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笔者告诉学生不正确的选项中通常只是有某一处细节有误,因此完全可以把四个选项里的内容作为文言文考试文本的梗概,大致文意弄清,带着问题看第二遍时如同阳光拨开了迷雾,把文言素材看得真真切切。在文言语句翻译上,笔者指导学生圈出关键字词,回归原文看上下文语境。破解难词,考虑特殊句式,注意语句的顺畅,那么翻译得分就不是难事了。
古诗词鉴赏题,考查的是辛弃疾的词作《玉楼春》,在必修教材里学生们学习了他的豪放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在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中收入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则是婉约含蓄风格的词作,而《玉楼春》明显是婉约作品。因此简要回顾是帮助学生不要忽略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背景。婉约词通常抒发离愁别恨、感伤时光易逝和人生悲苦。通过“水”、“花”、“絮”等意象感知伤春意境,对词作中词人表达的情感就有较快较好地把握。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效果,学生要充分调动一轮复习系统梳理的诗歌表现手法知识,以及二轮复习强化训练的理解,从而灵活运用到具体文本的审美鉴赏中。另外试题讲评注重拓展延伸,把试题进行变化,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变能力。如试题中的第一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换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而第三问“请简析下阕后两句的妙处”也可换成“下阕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以及有何效果”。换一个问法可以检验学生对题干表述的正确把握程度,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揭示解题规律、点拨解题技巧以及强调规范答题等,都是教师讲评中应尽的责任。
三、梳理得失,总结反思
同一份试卷,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答题思路方法也有差异,知识缺陷与错误情况也不尽相同。讲评试卷中可以安排几道典型疑难试题由学生讲述答题思路,还原考试情境,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试卷讲评贴近学生心理。不要忘了讲评课为谁讲评,为学生讲评若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进一步地了解学生得分和失分的缘由。当老师的“一言堂”变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群言堂”,那么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讲评课也必将有实实在在的效果。显然,笔者的讲评课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做得不够,越俎代庖,效果大打折扣。
过去有鲁迅和绍兴、沈从文和湘西、张爱玲和上海、汪曾祺和昆明,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有李娟和阿勒泰。像李娟一样居住在偏远边陲之地的人有很多,可是能像她一样用心去再现那些生活、那些人群的少之又少。离开生长的小镇到繁华都市以文字为生的人,却没有李娟写得好,那可能是别一重悲哀。他们所谓的优越感和同情心,都没有让文字呈现更大的力量。而在最贴近自然、最质朴的某一处地域,李娟抵达了远方。天地间有大素材,以这大素材直抵人心,这应了桑格格那个书名“不留心,看不见”。
我们常常遇到抱怨没时间写作的人,其实都是在为不写或写不出找借口。李娟当时连本像样的稿纸都没有,更别说电脑了。在棚屋随时会被狂风暴雨掀翻屋顶时,她就有时间写作么?读到她在河边翻看自己的稿子时,我心里一阵着急,生怕一阵风把她的稿子吹落进河里。
生活无疑是艰难的,可在李娟的眼中无疑更是有趣的。那活灵活现的哈萨克牧民,做小卖部生意的妈妈,乃至为了去听弹唱会遭遇的十六七岁的小色狼,全都令人捧腹大笑。她在《有关酒鬼的没有意义的记叙》中写:当然不是所有的欠条都能保证酒鬼的信誉,我妈为此吃了不少亏。其中最惨痛的一次,是她那天在没有问清楚的前提下,居然放心大胆地把欠条交给对方签写――半年后我妈急了,拿着那张鬼画符似的爬满蚯蚓虫线的破纸片到处找人请教。翻译过来居然写的是:阿姨,我是酒鬼。读到这里,我的眼前出现了那个觉得哈萨克牧民长得都一样、也不认识哈萨克文字的汉族妈妈,与邻居打交道的样子。
随牧民的游牧而迁徙,李娟做裁缝、卖小百货,以及后来出去闯荡时的打工生活,我们能读到其中的艰辛,却又在她的快乐里品尝到文字的活色生香。阿勒泰漫长的冬天,蔬菜水果极度缺乏,连一只干掉的萝卜也是好的,要是再有一棵大白菜,那就是无尚美味了。因长期缺乏维生素,李娟口腔溃疡,手指生倒刺甚至得了甲周炎;穿得也极破旧。夏天在草地上支个塑料棚就是家,青草长在床下,星星闪烁在头顶,李娟处处以苦作乐,并由此发掘出生活的诗意与有趣。
如果没有李娟,是不是今天那些生活在新疆深山腹地的牧民的生存本相,不会被人所知?《九篇雪》以真诚的心再现作者看见的、听到的和想起的。这些文字是最晶莹的水晶和宝石,让我们在长久的枯燥之后看到光芒。李娟能读到的书籍一定很少,但这并不妨碍她以小小年纪就成为当代散文界“写得最好的”,她也因此规避了影响的焦虑,及早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作家黎戈在分析安妮宝贝的作品时,说她哪一段文字像亦舒,哪一段是学黄碧云……可是李娟就是李娟,能够拿出最坦诚的态度、最自我的风格。《九篇雪》中,李娟写她对雪的感受,那梦呓般的语言有别于她写吃住行和写人的活泼俏皮,但也是李娟式的梦呓――在长久寂寥的冬日,与天地说话,精心打磨时光。
油城开始的文学之路
1998年,四本一套的《李娟文集》出版发行,在新疆文坛引起不小的轰动,有评论界人士说:《李娟文集》是克拉玛依的文学现象。可李娟说:没有文学的城市,不能算作文明的城市。
李娟从1988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那套文集,是对她lO年业余文学创作的一次盘点。那一年,她的事业之旅面临一次重大选择,她没有做任何思考,毅然选择了文学,开始了文学创作的职业生涯。她用20年时间,捧出15部近四百万字文学、影视作品,献给养育了她的油城克拉玛依。
今天,李娟已是新疆文坛颇有影响的女作家。她写小说,写报告文学,写散文,写影视作品,并一一出版,搬上央视频幕。她写钻井、写采油、写输油、写炼油,每部作品表现的、展现的都是克拉玛依。她写《体验黑油山》……萦绕在脑海里的思绪就如同戈壁的红柳,肆意地蔓延、滋长。这是一种刻入骨子里的体验一一父辈在大开发风起云涌的年代创建起的这一块领地。她写《我的戈壁我的河》……清晨的霞光为克拉玛依河面洒下一片金色的鳞光。河水舒缓地流淌,在平静中呼吸,在安然中欣然观望着伫立在临河两岸的建筑,蜿蜒的街道,来来往往的行人。它犹如一位回望历史的老人,不徐不疾,迈着方步行走,仿佛在回望一幕幕并不久远的往事……她写《克拉玛依的胡杨》……胡杨静静伫立,仿佛用枝叶凝固了空气。那种气韵湮灭了世上所有千曲百折,回肠荡气的音律。那种气魄让一切骄傲溃败;那种威仪令一切狂妄破碎;那种质朴使一切虚荣虚幻;那种气定神闲消失了一切凡俗琐事;那种庄重令盛气的贵妇、娇柔的媚女汗颜……总之,李娟的笔触遍及克拉玛依角角落落,克拉玛依在李娟的笔下栩栩如生。那些或大气磅礴,或小桥流水的文字,展示着李娟的文学功力,让读者领略了浩瀚沙海茫茫戈壁孕育出的石油人的钢筋铁骨。
盘点李娟的文学创作,第一站是集束式的爱情婚恋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她婚恋小说的主题。一如《多雪之冬》、《红痕》、《心狱》……这些作品通过悠然的故事,悠长的感喟,将红尘爱情的真谛一一剖露,揭示真爱难求的苦涩和隐伤。李娟笔下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以克拉玛依百里戈壁,无垠大漠为背景,温婉苦涩中凭添了一份刚性。正是这份刚性,使她笔下的爱情故事有了一种特殊的克拉玛依的气味。她深知石油女性生存和事业的不易,刻画她们,塑造她们,也就表现了一个柔韧、坚强值得崇尚、爱戴、颂扬的克拉玛依女性群体。这是李娟作为女性作家对她所生存的土地的钟爱之情。
由生活一隅向全景式集中俯瞰的嬗变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整个社会都处于被经济主宰,被利益操纵的动荡之中。面对变革,李娟意识到创作的局狭和单一,更有对市场经济主宰下的社会转型期的热切关注和深深的忧患。现实使她的目光转向对社会热点的热切关注,她的创作思路由生活一隅,嬗变为对全景式社会生活的集中俯瞰,她的笔致一改小说的柔婉、哀怨、沉郁、细腻,以粗厉厚重、大气浑朴的手法连续创作了《主业》、《高天流云》、《曾经沧海》、《金沙漠金胡杨》等以改革为背景的工业题材中篇小说。这些描写国有企业领导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尴尬和艰难,企业在变革中的艰难竭蹶的“改革小说”,抒发着那些与石油相融相生的石油情结,在历史嬗变律动中再现石油人的襟怀,张扬企业精神,讴歌时代英雄。同样,李娟的工业题材小说以俯瞰式的技巧和创作手法,再现了钻井,采油,运输等行业为背景的大工业的局部场景实际上展示了克拉玛依油田在改革时代的宏大场面。无论大场面的粗犷渲染,还是细腻的人物刻画,无一不体现着她对克拉玛依的一片深情。与石油人朝夕相处的境遇以及出身石油之家的先在条件,使她别无选择地书写石油,去开掘一口口希望之井。
一滴石油,就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新疆石油工业发展史,是用浓黑的石油写就的,无论早期勘探,还是现代开发,都有着滚滚喷涌的油流,慷慨激昂的斗志,千军万马如卷席的声势浩大的火热场面。那些令人震撼、深思的历史,充满了文学色彩,是鲜活生动的文学创作资源。李娟被深深感动着,冥冥之中,她似乎与克拉玛依有约,要用文字去表现它。继1999年以国家“大2级”水利工程――引额济克工程为背景的《世纪宏愿》之后,李娟先后出版发行了《太阳品格》、《克拉玛依新歌》等中长篇报告文学作品。
倾情捧出《共和国的血脉》
2005年,在隆重庆典油田勘探开发50周年之际,李娟捧出一部喷发着浓浓油香的5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的血脉》,为欢腾的克拉玛依油田增添了一束华彩。她的创作方法、叙事形式经历了从书写个体到大型工业题材的历程,由此成就了她的朴实中不乏真情,平淡中充满激情,小桥流水中不失大气磅礴的创作风格。从对身边不同领域的英雄们的精神境界、人格操守的追寻再现、讴歌赞美开始,她奉献的是一串喷吐着浓浓的原油气味的浑朴、圆润、饱满的珍珠。这颗颗珍珠再现了共和国西部石油工业崛起、发展的艰苦卓绝的创业历史,讴歌了石油儿女深沉博大、粗犷热烈的情怀。
石油是国家战略物资,是新疆一黑一白战略中的主导产业。谈及新疆石油的宏大历史背景,离不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浩若星空的人物,《共和国的血脉》便是如此。巨著背后,是李娟多年积累、奔赴各地辛勤采访、汗牛充栋的资料整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命精神。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6月
作者简介
周云蓬,诗人、民谣歌手。1970年出生于辽宁。9岁失明,留在视觉中的最后印象是动物园里的大象用鼻子吹口琴。15岁弹吉他,23岁大学毕业。
出版有诗文集《春天责备》,发行唱片有《沉默如谜的呼吸》《中国孩子》《牛羊下山》,2009年策划民谣合辑《红色推土机》,销售所得用于帮助贫困盲童。其《绿皮火车》一文曾作为《独唱团》开篇文章。2011年11月3日,周云蓬的诗歌《不会说话的爱情》获得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诗歌奖。同年,凭借专辑《牛羊下山》获得华语传媒音乐大奖“最佳民谣艺人”奖项。
内容简介
《绿皮火车》是周云蓬2011年至2012年初的游记合集。包括“路”“歌”“人”三个部分。这其中有不少文字出自他在《南方都市报》开的“首如飞蓬”的专栏。周云蓬天南海北地游唱自己的歌,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把自己天涯海角的“行路,歌唱,遇人”经历写成文字,为自己过去的岁月作个见证。仿佛嬉皮士一般,除了写在各个城市生活、演出的经历,周云蓬还在书中不断流露出对音乐产业及整个民族和社会现状的思考,如他对全国各地音乐节井喷现象的反思,以自身为例对租房子的“蚁族”的描述,谈音乐人如何通过微博、豆瓣做媒体的推广,谈民营书店的衰败,甚至还大谈刘慈欣的《三体》观后感。在触及人心之阴暗面的时候,他并没有做苦大仇深的控诉,倒是用俏皮话一笑而过。他关心很多事情,关心很多人,这位盲人歌者内心广阔的世界,会令“身体健康的正常人”感觉羞愧。
推介评论
“保佑我暂时成为小孩子,专注地写下去,别长成个面目可憎疲于应酬的傻大人。”这是《绿皮火车》文集封面的一句话,见过他的人听过他的歌,看着这行字,就像看到老朋友的QQ个性签名一样心有灵犀,不由得发笑。
这本分为“路、歌、人”三部分的散文、杂文集,不管你是初读周文者还是老读者,都能享受到一个盲人才子的正面能量和童趣幽默带给你的爽快体会。读起来不累又能让你有所思或大笑,有些文人得刻意为之,周云蓬却落笔生花,朵朵都是蓝莲花。
这种文字的干净,是眼盲、耳明、心敞亮、口直言的周云蓬才能写的。都说用心写作,但因我们每天放眼万花世界,写的时候总是不停地被画面干扰。周云蓬的“画面”,从9岁失明开始都是纯粹的想象和体验,但无论是他凭着“画面”写的歌还是文章,都让我更加肯定老天爷对盲人艺术家有特殊的眷顾。
――《台州晚报》林立
这本书里大多是他到处乱跑的记录:翻跟头的手风琴者,大熊一样的胡德夫的手,一玻璃杯黄金一样的阳光,香港的两只牛蛙像老头儿一样咳嗽着聊天,海南每棵植物下各自“噼噼啪啪”的雨,一个人的春节――腊肉白米饭老熟的陈香。
――柴静
我也想学别人喊他一声“老周”,虽然还没见过面。素来欣赏以命撞墙的秉性,他又是这群中最不退避的一个,这撞击让他透了亮,有了痛感,于是有文字,有诗歌,有旋律,有新书,有洞见。
――王小妮
作品节选
北京之胜利逃亡
我在北京住了十五年。但我知道,即使住上一百年,我还是个外乡人,北京太大太骄傲了。2010年,我决定尝试着离开那里,来到绍兴,这个比天通苑大不了几倍的城市。绍兴古称会稽,它出过的影响历史的人,会让北京感到大大地不好意思。光是一百年前的,就有秋瑾、、徐锡麟、陶成章。当然,现在这里只剩下他们被冷落的故居。
我住在戒珠寺的旁边,那曾是王羲之的老宅子。这一带的地名很利于写作,有笔飞弄、笔架桥、笔飞塔、蕺山书院。
出门走上一百米,题扇桥对面,相当于北京的后海或者景山后街,有个小酒馆,老板早上把菜都做好,把埋在地下的酒缸装满醇香的老酒,然后就开始一天的生意。什么时候把做好的菜卖光了,就立马关门。哪怕早上卖完了,也不会等到中午,立刻打烊。我们去他家吃饭,一盘油豆腐烧肉、一盘茭白,还有一盘芋艿、两碗米饭、一碗黄酒,结账二十五元,不是美元。然后爬一百米之外的蕺山,那山是王羲之家的后花园,不要门票的。山上很香,种满了桂花树,还有苍耳,这算是饭后散步。如要出远门去火车站,顶多提前半个小时离开家,坐三轮车,花五六元,到车站时间还富余。
在我住处不远,是老师的故居,门票五元,院子里整天都没人。戴上眼镜的张玮玮长相很像,所以张玮玮那天来绍兴,在的铜像下拍照,自称是蔡老师的转世。
在秋瑾故居对面,新开了个书店,名字叫“新青年”。那里的书都是五点五折,我们买了一套《醒世姻缘传》、一本《迪金森诗选》、一本《古希腊悲剧选》,一共才花了四十八元。
前一阵子,有事回北京,和朋友聚会,每个人都充满焦虑,无论有钱没钱,有名无名,脸上统统写着“北京病人”。不小心,傍晚时被堵在了三环上,那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呀,把你活活地堵成个高僧或者哲学家。
赶快再次逃离北京。恰好,京城推出了几项政策,限制外地人买房买车。房价上涨,疯狂堵车,似乎找到了元凶。暗自庆幸,自己看主人脸色不好就提前溜了。等人下逐客令,那就不好了。
吉他的故事
吉他之于我,好比战马之于战士。有时候,音乐节彩排结束,空空的台上只剩下一排排高矮胖瘦的吉他,好像冲锋前躁动不安的吃草的马群。吉他有生命,有它自己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我参加过沈阳街头的碴琴运动。就是两拨人,轮流弹唱,技不如人者,或者请客吃饭,或者当场砸琴。一次,决战中我们这边掷出了一枚重磅炸弹,十几个人各抱一把吉他,站成一排,狂吼:“成,成,成吉思汗,有多少美丽的少女都想嫁给他,他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声势太大了,一下子就击垮了对方的信心。后来,我独自来北京,还是一把吉他陪伴,唱街头,下地铁,跑酒吧。保安来了,先抱上吉他跑;搬家时,先把吉他放进车。那是真的患难与共的生死交情。
记得徒步走的时候,在山南露宿,睡觉时吉他就躺在身边,但有一天走得太累了,睡得有点儿沉,醒来突然发现吉他没了。天塌了,因为前面的路,谋生全依靠它呢。我想,肯定是给小偷偷了,就赶快报警,可由于吉他估价太低,警察破案的兴趣不大,所以找了几天都没下落。
后来,聪明的我想了个招,我的吉他是个电箱琴,对于小偷没什么具体价值,我就找人写了个告示,大意是只要把琴还给我,可当场酬谢二百元,还有一盒红塔山。结果,果然奏效了,一人来找我,声称他朋友捡到了,然后成交,琴回来了,钱拿走了。我抚摸着失而复得的它,在心里默默地祝告:老伙计,一场虚惊,只要你在,未来的路就有希望。
后来,这把琴老了,面板有了裂纹,琴轴也生了锈,我就把它挂在墙上。我去香港买了个国外产的新琴。演出基本不用它了,偶尔拨弄几下,嗅一嗅它身上千山万水的味道。
2005年,深圳电台发起了一个扶助贫困家庭的活动,他们邀请我拿出一样珍贵的东西拍卖,用作帮助的资金。我就想起了那把吉他,我心里说,老伙计,给你找了个返聘的工作,像我爸退休后老躺在床上,就容易生病,所以继续你的流浪旅程,发挥你的余热去吧。并且偷偷嘱咐它:你私下里见证过的我的那些爱情故事,可别乱说出去。最后这把琴拍卖了五千多元,换得了柴米油盐和一户人家几个月的温饱。
《冬牧场》
作者:李娟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5月
作者简介
李娟,散文作家,诗人。1979年生于新疆。高中毕业后一度跟随家庭进入阿勒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1999年开始写作。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回响,被誉为“文坛清新之风”“来自阿勒泰的精灵吟唱”。李娟的文字都来源于她的生活感悟:养鸡、卖杂货、做裁缝、种葵花、剪羊毛、去森林采木耳,以及哈萨克形形有趣的人物。许多文坛大家认为,她的散文为灾难病痛提供了一种全新解读,她笔下的人物尽管贫穷,却怀抱善心与向上的快乐,“这个普通牧民女子让人们发现,被各种‘阴谋论’、‘末日说’充斥的人心,有多渴望一种脉脉温情、抚慰内心的文学”。
内容简介
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作为少有的描写哈萨克民族冬牧生活的汉族作家,她以饱含深情又不失节制的文字,呈现出阿勒泰最后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推介评论
《冬牧场》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呼伦贝尔和那里牧民的生活。那里的蒙古人虽然大部分都已定居放牧,但依然要承受来自大自然和内心的种种考验。在呼伦贝尔零下四十摄氏度的寒冷中,他们和《冬牧场》中的哈萨克牧民一样,用最简单的方式寻找着生活的深度意义和艰苦环境下的生命出口。
――《河北青年报》
微博或豆瓣上的关于《冬牧场》的评点,大多止于“文字清新”、“不做作”等欣赏文本层面;也有人以为《冬牧场》中居麻一家的生存,并不极致,沉默的土地褶皱里,深藏着更不为世人所知的艰难与苦痛……李娟的聪颖在于她的笨拙自讨:一而再,再而三,她写自己与他们的隔膜,她坦言对他们的可望而不可即,可知而不可比肩,已然融入但是犹在两岸。《冬牧场》不像《阿勒泰的角落》等前作那般宛转自如,但却满溢力量――也许,你将在旅游文化宣传的背面,感悟到她柔韧的叹息;也许,你在某个街口,能体会到冬牧场式的生存之重;也许,你在深夜的梦境中,寻找到一个蓝天般豁然的出口,那是回归内心的酣然时刻,是居麻们宠溺自己或家人、小猫、病羊的本初欢喜,也是每个人生命最初的天真与自然。
――《新金融观察报》于雪飞
我为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那些会写文章的人,几乎用全部的人生去学做文章了,不大知道生活是怎么回事。而潜心生活、深有感悟的人们又不会或不屑于文字。文学就这样一百年一百年地与真实背道而驰。只有像李娟这样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才能写出不一样的天才般的鲜活文字。
――刘亮程
作品节选
冬牧场(节选)
传说中最好的牧场是这样的:那里“奶水像河一样流淌,云雀在绵羊身上筑巢孵卵”――充分的和平与丰饶。而现实中更多的却是荒凉和贫瘠,寂寞和无助。现实中,大家还是得年复一年地服从自然的意志,南北折返不已。春天,牧人们追逐着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渐次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前来收购马匹的一位生意人告诉我:再过两年――顶多只有两年时间,就再也看不到这样搬家游牧的情景了!从明年开始,南下的羊群到了乌伦古河畔就停下,再也不会继续往南深入。
我大吃一惊:“也太快了吧?”我的反应很令他生气。他放下茶碗,庄重地面朝我说:“你觉得我们哈萨克受的罪还不够吗?”
我噤声。其实我的意思是,虽说这种古老的传统生产方式本身正在萎缩,但这么突然的大动作,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该是多大的冲击和摇撼啊。
荒野终将被放弃。牧人不再是这片大地的主人。牛羊不再踩踏这片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秋天的草籽轻飘飘地浮在土壤上,使之深入泥土的力量再也没有了,作为它们生长养料的大量牲畜粪便再也没有了,荒野彻底停留在广阔无助的岑寂之中……荒野终将被放弃。
而在北方,在乌伦古河两岸,大量的荒地将被开垦成农田,饥渴地吮吸唯一的河流。化肥将催生出肥大的草料,绰绰有余地维持畜群度过漫长的寒冬。这有什么可说的呢?
居麻一喝醉了就骂我滚。我要是有志气,应该甩开门就滚。可甩开门能滚到哪里去呢?门外黄沙漫漫,风雪交加,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走一个礼拜也走不到公路上去。况且还得拖个比我还大的行李。况且还有狼。只好忍气吞声。
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儿,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走很远很远。我曾以我们的黑色沙窝子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各走过好几公里。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以及这旷野尽头的另一道沙梁,无穷无尽。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炊烟啊!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走了很久很久,很静很静。一回头,我们的羊群陡然出现在身后几十米远处(刚到的头几天,无人管理羊群,任它们自己在附近移动),默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这么安静。记得不久之前身后还是一片空茫的。它们是从哪里出现的?它们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在这无可凭附的荒野,人又能依赖什么呢?我们安定下来的第二天,就在沙窝子附近的沙丘最高处插了一把铁锨,挂了一件旧大衣。远远看去,像是站了个人在那里――用以吓唬狼。刚驻扎下来时,有寻找骆驼的牧人前来提醒:前几日,两只狼在大白天里袭击了羊群,咬死了四只羊。
从此,这个假人成为我们的地标,无论走多远,只要回头看到它还好端端地站在那里,心里便踏实。反之则心慌意乱,东南西北一下子全乱套了。尤其是阴天里。
懂汉话的居麻对“迷路”一词的说法是“忘了”。说:“今天下午嘛,我又‘忘了’。羊在哪个地方,我在哪个地方,这边那边,不知道了嘛!”
我试着打听过我们待的这个地方叫什么地名,但这么简单的问题,居麻却怎么也领会不了。于是直到现在我都没弄清自己到底在茫茫大地的哪一个角落度过了一整个冬天……只知道那里位于阿克哈拉的西南方向,行程不到二百公里,骑马三天,紧挨着杜热乡的牧地,地势东高西低。
放下茶碗,起身告辞的人,门一打开,投入寒冷与广阔;门一合上,就传来了他的歌声。就连我,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三步远,也总忍不住放声唱歌呢!大约因为,一进入荒野,当你微弱得只剩呼吸时,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与阔大时,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
加玛一直戴着一对廉价又粗糙的红色假水钻的耳环,刚开始我觉得俗气极了。很快却发现,它们的红色和它们的亮闪闪在这荒野中简直如同另外的太阳和月亮那样光华动人!
另外她还有一枚镶有粉红色碧玺的银戒指,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值钱货,便更显得她双手的一举一动都美好又矜持。
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这里毕竟是荒野啊,单调、空旷、沉寂、艰辛,再微小的装饰物出现在这里,都忍不住用心浓烈、大放光彩。
有一天,加玛在一件旧衣服的口袋深处摸到了一枚假金戒指。当时已经挤得皱皱巴巴,拧成一团了。居麻把它掰直了,再套在一根细铁棍上敲敲砸砸一番,使之恢复了原状。为表示友谊,加玛把它送给了我。我非常喜欢,因为它看上去和真的金子一模一样。若是以前,我是说什么也不会把这样的假东西戴在手上的。可如今,在荒野深处这个俭朴甚至寒碜的家庭里,在仅备最基本日常用具的生活里,在空无一物的天地间,它是我唯一的修饰,是我莫大的安慰。它提醒自己是女性,并且是有希望和热情的……每当我赶着小牛向荒野深处走去,总是忍不住不时用右手去抚摸左手的手指,好像那枚戒指是我身体上唯一的触角,唯一的秉持,唯一的开启之处。在蓝天下,它总是那么明亮而意味深长。
十二月初,每隔两天,就会有南迁的披红挂彩的驼队和羊群遥远地经过我们的牧地。我和加玛高高站在沙丘上,长时间目送他们远去,默数他们的骆驼数量,判断他们的财富。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说。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在荒野中他们最倔强。
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经典角色给人们一个思维定势,后入者都会遭批,之前的新《三国》版的曹操引起的争议就不说了近日就有网友批陈建斌在《后宫甄传》所饰演的雍正显老,和同岁的吴奇隆像爷俩。面对争议和怀疑,这回,毫无准备、一脸胡茬的陈建斌,在面对我们摄影师镜头的时候,他所呈现的质朴、真挚,却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这就是B型巨蟹座的陈建斌,不喜欢天花乱坠,也不喜欢摆架子,跟人交往,往往是快人决语,毫不扭捏做作。
记者:你29岁才第一次获得主演影视剧的机会,34岁成名,这一切似乎来得晚些,大器晚成这个词你认可吗?
陈建斌:观众熟不熟悉我,我没有考虑过。“大器晚成”?我没有“大器”:“晚成”,这个感觉很幸运。
记者:你有段时间拍戏多半是为了赚钱,现在会根据什么来选呢?导演还是剧本?
陈建斌: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为了赚钱,谁敢说不是?首先拍戏是工作,这件事我喜欢做,我还希望把它干得更好所以需要不断学习。
所以我一般是根据剧本提供的人物角色来选择,人物角色让你怦然心动,你有这个热情去演绎,愿意和这角色合为体。旦选择了,就要把自己的生命和时光跟这个角色一起度过,要把它做好就要真心喜欢它――做不好是骗人、骗观众,也骗导演。记者:合作那么多的导演和演员,哪位给你印象最深?
陈建斌:印象深刻的、影响比较大的,是孟京辉,他身上有知识分子的气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导演。其知识分子气质反映在他的作品里,有着独特的角度和眼光。1997年、1998年我们合作,他很多的想法,很多观众都很不理解:当时他说:“我现在的戏是在培养观众”。通过十年的努力,他的戏已成为现在的主流。
记者:作为很多品牌的代言人,你是如何选择广告代言的,有自己的一个标准吗?
陈建斌:双赢,大家都相互有个提升就行。选择代言的产品的前提是,它是不是你值得信赖的品牌,而信赖的标准,现在的资讯那么发达,你可以通过网上、报纸等各种渠道来获得。
记者:你说你不是明星,不是艺人,你希望成为艺术家。你觉得艺术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陈建斌:我现在不想成为艺术家,而想成为读书人,就糊里糊涂地读几本书就行了艺术家是个骂人的词儿,娱乐圈、演员……我不想跟这些词儿扯上关系。
记者:那最近在看哪些书?
陈建斌:休闲的时候我喜欢看书,最近在读新疆作家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
记者:现在有了“小老虎”铁蛋,而教育成为当今的重大话题,你在教育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是如何做的?希望儿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陈建斌:教育孩子的问题,顺其自然,强扭的瓜不甜。
我希望他以后成为个科学家,为我们地球人寻找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记者:怎么萌发出这种想法的?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
陈建斌:记得有次我看了一个报道,科学家发现在600万光年之外,有个类似地球一样的行星,你想想,光都要走600万年,那人恨本就到不了我很感慨,所以便和儿子说希望他成为科学家,为我们找到个更美好的家园。而当时的情景是,儿子正拿着奶瓶认真地吃着,看着漫画《丁丁历险记》,没怎么理我。
记者:你饰演那么多历史人物,现在对历史人物怎么看?
陈建斌:历史人物跟现代人物基本的区别